期刊文献+
共找到287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株羊源D型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1
作者 李娜 刘重阳 +4 位作者 张靖靖 玛丽雅其其格 珠娜 陆斌 海鹰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52-1359,共8页
【目的】D型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革兰阳性厌氧菌,可引起山羊、绵羊和牛等动物发生肠毒血症,对反刍动物的健康造成巨大的影响。本研究旨在了解内蒙古乌审旗地区D型产气荚膜梭菌耐药情况,为该地区由D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疾病的治疗提供科... 【目的】D型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革兰阳性厌氧菌,可引起山羊、绵羊和牛等动物发生肠毒血症,对反刍动物的健康造成巨大的影响。本研究旨在了解内蒙古乌审旗地区D型产气荚膜梭菌耐药情况,为该地区由D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疾病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培养特性及革兰染色镜检对分离菌进行初步鉴定,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和毒素基因PCR扩增对可疑菌株进一步鉴定,并采用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PCR检测分离菌耐药基因。【结果】分离菌在TSC培养基中长出黑色的圆形菌落,革兰染色镜检可见菌体粗短,成单个或双个排列的革兰阳性直杆菌,形态学及镜检结果符合产气荚膜梭菌特点。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分离菌与NCBI数据库中已公布的产气荚膜梭菌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均>99%,鉴定该菌株为产气荚膜梭菌。毒素基因PCR检测扩增出cpa和etx基因,表明该菌株为D型产气荚膜梭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呋新、庆大霉素等16种抗菌药耐药。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分离菌检出bla CTX-M、bla SHV、qnrA和aac(6′)-Ⅰb-cr 4种耐药基因,未检出bla TEM和qnrS 2种耐药基因。【结论】本试验成功从绵羊体内分离出1株D型产气荚膜梭菌,该菌株存在多重耐药,该研究结果为D型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绵羊的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和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羊 D产气梭菌 分离鉴定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绵羊源荚膜血清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2种候选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汪阳 张凌 +8 位作者 金映红 汪萍 薛晶 梁芊芊 李晓卓 郑启铭 刘文锴 韩翔舒 夏俊 《畜牧与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8-116,共9页
旨在研究新疆绵羊源荚膜血清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PmD)的生物学特性,探索其灭活疫苗与OmpH重组疫苗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效果,为防控新疆地区绵羊巴氏杆菌病提供参考。采用细菌分离鉴定、PCR鉴定、药敏试验、耐药与毒力基因检测、致病性试验... 旨在研究新疆绵羊源荚膜血清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PmD)的生物学特性,探索其灭活疫苗与OmpH重组疫苗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效果,为防控新疆地区绵羊巴氏杆菌病提供参考。采用细菌分离鉴定、PCR鉴定、药敏试验、耐药与毒力基因检测、致病性试验等方法初步明确PmD的生物学特性;并通过最佳灭活条件和佐剂筛选、安全性试验、原核表达等方法制备PmD灭活疫苗与PmD-OmpH重组疫苗,采取小鼠攻毒保护试验评价2种疫苗的免疫效力。结果:从绵羊肺脏中分离出1株PmD,药敏试验显示,该菌为7重耐药菌,未检测到耐药基因;毒力基因检测显示,该菌具有12种毒力基因(exbB、exbD、hgbA、tonB、fimA、Oma87、OmpH、Psl、sodA、sodC、tbpA、toxA);致病性较强,对小鼠的最小致死菌量为2.2×105 CFU;灭活疫苗和重组疫苗对相同血清型菌株攻毒的保护率分别为80%和10%;灭活疫苗对血清型A、F和未知菌株攻毒保护率分别为0、20%和0,而重组疫苗的保护率则全为0。本研究发现1株强耐药、强毒力的绵羊源PmD,灭活疫苗对同种血清型菌株的保护性远高于重组疫苗,发病地区羊场可采用同种血清型灭活疫苗进行预防和控制绵羊巴氏杆菌病,对多价疫苗和新型疫苗的研制还有待进一步发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羊 血清D 多杀性巴氏杆菌 生物学特性 灭活疫苗 OmpH蛋白 重组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参碱对A型产气荚膜梭菌致小鼠肠炎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慧 李晓林 +4 位作者 秦颖 孟妮佳 吴晨晨 刘文君 薛虹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40-746,共7页
为研究苦参碱对A型产气荚膜梭菌致小鼠肠炎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本实验将56只8周龄的健康雄性昆明小鼠均分为对照组、菌液组、治疗组和预防组。菌液组小鼠以0.2 mL/只灌胃A型产气荚膜梭菌(1×10~9cfu/mL)16 d,治疗组小鼠于灌胃A型产气... 为研究苦参碱对A型产气荚膜梭菌致小鼠肠炎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本实验将56只8周龄的健康雄性昆明小鼠均分为对照组、菌液组、治疗组和预防组。菌液组小鼠以0.2 mL/只灌胃A型产气荚膜梭菌(1×10~9cfu/mL)16 d,治疗组小鼠于灌胃A型产气荚膜梭菌7 d后灌服苦参碱(30 mg/kg)9 d,预防组小鼠则以A型产气荚膜梭菌菌液和苦参碱同时灌胃16 d,对照组小鼠则每日每只灌服PBS 0.2 mL至16 d。对各组小鼠称重采血后剖杀、收集回肠组织制备病理切片观察组织病变,并分离血清,利用ELISA试剂盒对血清中的炎性细胞因子进行检测,采集肠内容物,经PCR检测后灰度分析A型产气荚膜梭菌的数量,采用ELISA试剂盒测定α毒素含量。结果显示治疗组和预防组小鼠的体质量明显增加;菌液组小鼠肠道小肠绒毛脱落,淋巴细胞和红细胞的数量增加,而预防组和治疗组的肠道炎性细胞浸润减少,肠绒毛结构逐渐恢复,炎症引起的肠组织损伤得以修复。ELISA检测结果显示,预防组小鼠血清中IL-1β、IL-6、TNF-α、MAPK8的含量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小鼠血清中IL-6和MAPK8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CR检测后灰度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和预防组小鼠肠内容物A型产气荚膜梭菌的数量与菌液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上述两组小鼠释放的A型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含量明显降低。上述结果表明苦参碱可抑制A型产气荚膜梭菌释放ɑ-毒素,并可恢复小鼠回肠黏膜免疫屏障,降低荚膜梭菌所引起小鼠的肠道炎症。本研究为苦参碱应用于A型产气荚膜梭菌所致肠炎的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碱 A产气梭菌 小鼠 体外抑制 治疗与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株猪源A型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4
作者 吴钰兴 邹潍力 +9 位作者 程子馨 莫玉鹏 张凌源 纪宛彤 陈思宇 郑浩东 麻润雯 李珣 李茂宁 王晓晔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97-2706,共10页
【目的】探究A型产气荚膜梭菌在仔猪腹泻中的致病性,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感染所致腹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通过培养特性和革兰染色镜检对分离菌进行初步鉴定,通过生化试验、毒素基因PCR扩增、16S rRNA序列比对并构... 【目的】探究A型产气荚膜梭菌在仔猪腹泻中的致病性,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感染所致腹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通过培养特性和革兰染色镜检对分离菌进行初步鉴定,通过生化试验、毒素基因PCR扩增、16S rRNA序列比对并构建进化树对可疑菌株进一步鉴定,利用药敏试验和动物回归试验研究分离菌株的耐药性和致病性。【结果】分离菌株在TSN平板上呈黑色菌落,在血平板上呈α、β双溶血环,革兰染色呈紫色粗大杆菌。生化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乳糖、还原性硝酸盐试验、H_2S试验和明胶液化均呈阳性,甘露醇、吲哚试验和水杨酸结果呈阴性。16S rRNA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分离菌与NCBI数据库中已公布的产气荚膜梭菌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均>99%,鉴定该菌株为产气荚膜梭菌。PCR扩增出plc及cpb2基因,表明该菌株为携带β2毒素的A型产气荚膜梭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青霉素G、庆大霉素、林可霉素、磺胺异噁唑、环丙沙星、诺氟沙星耐药。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攻菌后仔猪粪便中可检出大量产气荚膜梭菌,该菌株可引起仔猪腹泻,死亡率达50%;死亡仔猪剖检可见小肠充血、出血、鼓气,从脾脏、小肠中可分离出产气荚膜梭菌,且在损伤严重的空肠肠段中分离出高载量A型产气荚膜梭菌。【结论】本试验成功分离出1株A型产气荚膜梭菌,可引起新生仔猪发病,致病性较强,该研究结果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感染仔猪的诊断、流行病学调查、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产气梭菌 新生仔猪 分离鉴定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肠炎病毒和A型产气荚膜梭菌共感染绿壳蛋鸭十二指肠代谢组学分析
5
作者 张晨旭 田琴 +3 位作者 毕文文 王开功 周碧君 文明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4-30,共7页
旨在探究鸭肠炎病毒(DEV)和A型产气荚膜梭菌(CpA)共感染绿壳蛋鸭114 h时十二指肠的差异代谢物变化。试验选取12只健康绿壳蛋鸭,随机分为对照组(CK)和共感染组(TCD)。通过临床观察、剖检病理观察以及PCR检测确定DEV和CpA共感染成功,再使... 旨在探究鸭肠炎病毒(DEV)和A型产气荚膜梭菌(CpA)共感染绿壳蛋鸭114 h时十二指肠的差异代谢物变化。试验选取12只健康绿壳蛋鸭,随机分为对照组(CK)和共感染组(TCD)。通过临床观察、剖检病理观察以及PCR检测确定DEV和CpA共感染成功,再使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检测CK组和TCD组感染114 h时鸭十二指肠的代谢物变化,筛选潜在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结果表明,与CK组相比,TCD组鸭十二指肠感染114 h时的总差异代谢物29种,主要有5′-s-甲基-5′-硫腺苷、胞苷、脱氧皮质酮21-葡萄糖苷、腐胺和2-氧吲哚、腐胺、柚皮素、2-氧吲哚、吲哚-3-乙醛等;差异代谢物通过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显著富集到22条代谢通路,主要有烟酸酯和烟酰胺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的代谢、酪氨酸代谢、色氨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等,其中与机体免疫和炎症相关的有腐胺、柚皮素、2-氧吲哚、吲哚-3-乙醛、5′-s-甲基-5′-硫腺苷、烟酸脂和半胱氨酸-蛋氨酸代谢、色氨酸代谢和烟酰胺代谢等。综上所述,DEV和CpA共感染绿壳蛋鸭后,可能通过影响腐胺和柚皮素等代谢物以及色氨酸代谢和半胱氨酸-蛋氨酸代谢通路来影响绿壳蛋鸭十二指肠的炎症,为阐明DEV和CpA共感染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肠炎病毒 A产气梭菌 代谢组学 十二指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型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及黄羽肉鸡发病模型的建立
6
作者 陈星任 杨晓华 +3 位作者 陆肖 尚志祥 翁亚彪 林瑞庆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83-790,共8页
为筛选鸡源G型产气荚膜梭菌(Cp)强毒菌株并建立黄羽肉鸡坏死性肠炎(NE)的发病模型,本研究从国内不同地区采集292份鸡肠道及粪便样品,其中健康鸡样品154份,疑似患NE鸡样品138份,经TSC-卵黄平板分离及16S rRNA基因的PCR扩增及测序鉴定,采... 为筛选鸡源G型产气荚膜梭菌(Cp)强毒菌株并建立黄羽肉鸡坏死性肠炎(NE)的发病模型,本研究从国内不同地区采集292份鸡肠道及粪便样品,其中健康鸡样品154份,疑似患NE鸡样品138份,经TSC-卵黄平板分离及16S rRNA基因的PCR扩增及测序鉴定,采用多重PCR扩增分离Cp的毒素基因(α、β、ε、ι毒素、肠毒素和坏死性肠炎毒素B(NetB),以确定分离株的毒素分型。结果显示,共获得86株Cp,其中3株从健康鸡样品中获得,83株从患病鸡样品中获得。毒素分型的PCR结果显示,分别出现约900 bp(α毒素)、550 bp(β毒素)、738 bp(NetB毒素)的目的条带;未扩增到ε毒素、ι毒素及肠毒素(506 bp);经统计后结果显示,18株Cp为A型(20.39%),12株为C型(13.95%),56株为G型(65.12%)。选择其中10株生长较好的G型Cp,通过腹腔注射0.2 mL(1×10^(9)cfu/mL)感染小鼠以评估其致病性,结果显示G型Cp分离株CpZZ2、CpDYC1和CpZD1的致病性均较强。将一日龄黄羽肉鸡分成8组,1组~6组为实验组,7组为球虫对照,8组为阴性对照,相应组别黄羽肉鸡于10日龄时经口灌服感染巨型艾美耳球虫(Eimeria maxima)孢子化卵囊,13日龄更换为高蛋白饲料,14日龄分别经口灌服感染G型Cp CpZZ2和CpDYC1株,其中两组鸡连续3 d感染上述两株G型Cp,以构建鸡NE发病模型。在17 d的观察期内统计各组肉鸡的存活率、相对增重率。同时剖杀所有鸡,根据肠道病变评分标准评价各组鸡的肠道病变,筛选致鸡NE的最佳组合。结果显示,通过上述标准判定使用巨型艾美耳球虫(1×10^(9)个孢子化卵囊)+高蛋白饲料(蛋白含量35%)+梭菌(CpZZ2)组的鸡急性NE发病模型成功构建,该组鸡因NE引起的死亡率可达50%,剖检后该组鸡肠道出现充气增粗、肠道内容物为红褐色豆腐渣样物等NE典型病变,而高蛋白饲料+Cp(CpZZ2)组及连续感染Cp组鸡虽不致死鸡,但该两组鸡小肠肠道也出现NE相关病变,可能为亚临床感染,其余各组鸡均无死亡和明显临床症状。本研究从临床分离并筛选的G型Cp强毒菌株,联合球虫感染和高蛋白饲料,诱发了黄羽肉鸡的NE,建立了黄羽肉鸡NE的发病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我国黄羽肉鸡NE的发病机制及疫苗研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羽肉鸡 坏死性肠炎 G产气梭菌 发病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绵羊大肠杆菌与A型产气荚膜梭菌混合感染的病原分离鉴定
7
作者 王玲玲 王景松 +5 位作者 王健霖 王玮 陈灿 宋前进 郭亚男 李继东 《现代畜牧兽医》 2024年第3期1-6,共6页
试验旨在对宁夏一绵羊场疑似大肠杆菌与A型产气荚膜梭菌混合感染的死亡病例进行确诊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案。采用产气荚膜梭菌显色培养基及伊红美蓝固体培养基进行病原分离培养,对分离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PCR检测,依据16S rRNA序列... 试验旨在对宁夏一绵羊场疑似大肠杆菌与A型产气荚膜梭菌混合感染的死亡病例进行确诊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案。采用产气荚膜梭菌显色培养基及伊红美蓝固体培养基进行病原分离培养,对分离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PCR检测,依据16S rRNA序列构建分离株分子进化树;之后对大肠杆菌分离株毒素因子进行PCR检测,对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株进行毒素分型鉴定。结果显示,分离株PCR检测获得了16S rRNA特异性条带;分子进化树结果显示,大肠杆菌分离菌株NXDC001与大肠杆菌在同一分支,产气荚膜梭菌分离菌株NXSJ001与产气荚膜梭菌在同一分支。大肠杆菌分离株检测出毒素因子HPI(irp2)及LEE(eae);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株携带毒素因子cpa,证明分离株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研究表明,试验成功分离鉴定大肠杆菌及A型产气荚膜梭菌各一株,证明病死羊为大肠杆菌及A型产气荚膜梭菌混合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A产气梭菌 混合感染 绵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型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在鸡坏死性肠炎发病模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孙栋 宋忠锋 +7 位作者 倪君丽 方肆云 王定爱 申翰钦 严专强 戚南山 孙铭飞 顾有方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1-38,共8页
目的:探讨不同诱导因素对鸡坏死性肠炎(Necrotic enteritis,NE)的诱发效果,以便建立鸡坏死性肠炎的发病模型。方法:以安徽省某规模化鸡场采集的病鸡肠道样品中分离出的G型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C.perfringens)(CPG-AH5... 目的:探讨不同诱导因素对鸡坏死性肠炎(Necrotic enteritis,NE)的诱发效果,以便建立鸡坏死性肠炎的发病模型。方法:以安徽省某规模化鸡场采集的病鸡肠道样品中分离出的G型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C.perfringens)(CPG-AH5株)为病原菌,分析单独或联合感染毒害艾美耳球虫对在饲喂高蛋白饲料(添加鱼粉)和不饲喂高蛋白饲料条件下,诱发鸡坏死性肠炎的影响。结果:无诱导因素时,1.1×10^(9)CFU/mL剂量下CPG-AH5株感染可造成肠道损伤(平均病变评分为1.5±0.85分);单一诱导因素(鱼粉或球虫)不能有效促进CPG-AH5株的感染,肠道病变与无诱导因素条件下无显著性提高(2.0±1.15、2.4±1.08,P>0.05);多个诱导因素(鱼粉和球虫)联合诱导可有效促进CPG-AH5株的感染,与无诱导因素和单一诱导因素相比肠道病变显著性提高(3.6±0.52,P<0.001)。结论:鱼粉和球虫联合诱导可显著促进G型产气荚膜梭菌的感染,提高肠道病变。本研究建立了一种鸡坏死性肠炎发病模型,有利于对鸡坏死性肠炎发病机制的研究,为疫苗及药物的后续研发和筛选评价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肠炎 G产气梭菌 毒害艾美耳球虫 发病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产气荚膜梭菌Fba重组干酪乳杆菌的构建与表达
9
作者 杨启尧 范佳霖 +5 位作者 秦达 曲艺 王嘉彬 余丽芸 史同瑞 侯喜林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4年第6期36-42,71,共8页
为了构建重组乳酸菌,以A型产气荚膜梭菌全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PCR技术扩增出Fba基因并将其连接到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ET-28a上,鉴定正确后,用1.0 mmol·L-1 IPTG诱导表达,最佳诱导表达时间为5 h。表达的目的蛋白纯化后与弗氏佐剂乳... 为了构建重组乳酸菌,以A型产气荚膜梭菌全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PCR技术扩增出Fba基因并将其连接到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ET-28a上,鉴定正确后,用1.0 mmol·L-1 IPTG诱导表达,最佳诱导表达时间为5 h。表达的目的蛋白纯化后与弗氏佐剂乳化制备抗血清,Western blot分析表明,目的蛋白能与制备的抗血清特异结合,具有很好的反应原性。将正确的Fba基因与pLA乳酸菌载体构建成重组质粒并电转至干酪乳杆菌中,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重组的干酪乳杆菌表达的蛋白与抗血清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目的蛋白能够展示表达到菌体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产气梭菌 Fba基因 干酪乳杆菌 构建与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源荚膜血清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分析
10
作者 张国良 吴营霞 +5 位作者 高盛果 高志远 赵旭冉 孙哲 张云静 田克恭 《畜牧与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5-73,共9页
旨在通过对猪源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临床分离株进行免疫原性和毒力相关的基因鉴定、小鼠毒力试验、猪只致病性研究及药敏试验,以期进一步认识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毒力和致病性,为其亚单位疫苗的研发、临床防控及治疗用药提供参考依据。通... 旨在通过对猪源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临床分离株进行免疫原性和毒力相关的基因鉴定、小鼠毒力试验、猪只致病性研究及药敏试验,以期进一步认识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毒力和致病性,为其亚单位疫苗的研发、临床防控及治疗用药提供参考依据。通过细菌分离培养、革兰染色、生化鉴定、种属和荚膜血清型PCR鉴定、基因测序、免疫原性和毒力相关基因PCR检测等方法进行细菌鉴定,并分别在小鼠和猪上进行毒力试验和致病性研究。结果:分离到1株荚膜血清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并命名为F-HN-2301株;F-HN-2301株对小鼠的毒力较强,腹腔注射465、48和6 CFU/只时,小鼠在感染后24~50 h内全部死亡;F-HN-2301株对猪的致病力也较强,耳缘静脉和气管注射攻毒2.72×10^(10)CFU/头时,均可引起猪只出现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食欲废绝、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其中耳缘静脉组猪只攻毒后18~24 h内全部死亡,气管注射组猪只攻毒后24~48 h内60%死亡,而耳缘静脉注射比气管注射攻毒途径发病更快、死亡率更高;药敏试验显示F-HN-2301株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噻呋等9种药物高敏。综上,荚膜血清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对猪有强致病性,养殖企业和科研者应关注其在临床上的危害性和流行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杀性巴氏杆菌 血清F 分离鉴定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鹿源多杀巴氏杆菌荚膜分型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闫新华 闫喜军 +1 位作者 赵传芳 王长凤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90-92,共3页
采用Carter荚膜群鉴定法将分离于我国鹿的 38株多杀巴氏杆菌鉴定为三个荚膜型 ,其中B型占 6 8.4% (2 6 / 38) ,A型占 1 8.4% (7/ 38) ,D型占 5 .3% (2 / 38) ,3株未能确定型 ,占 7.9% (3/ 38) ,证实荚膜B型是我国鹿多杀巴氏杆菌流行的... 采用Carter荚膜群鉴定法将分离于我国鹿的 38株多杀巴氏杆菌鉴定为三个荚膜型 ,其中B型占 6 8.4% (2 6 / 38) ,A型占 1 8.4% (7/ 38) ,D型占 5 .3% (2 / 38) ,3株未能确定型 ,占 7.9% (3/ 38) ,证实荚膜B型是我国鹿多杀巴氏杆菌流行的主要血清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 多杀巴氏杆菌 荚膜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花鹿源A型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12
作者 温海燕 姜莉莉 +6 位作者 刘若渊 万双秀 侯少阳 葛仕豪 史珍 陈穆贇 樊兆斌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18-123,132,138,139,共9页
2022年11月份,辽宁省某野生动物园梅花鹿陆续出现腹泻症状,甚至死亡,剖检发现皱胃黏膜出血明显,小肠黏膜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表现为肠毒血症特征,疑似产气荚膜梭菌感染。为进一步确定病原并了解其耐药性,试验首先无菌采集病死梅花鹿... 2022年11月份,辽宁省某野生动物园梅花鹿陆续出现腹泻症状,甚至死亡,剖检发现皱胃黏膜出血明显,小肠黏膜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表现为肠毒血症特征,疑似产气荚膜梭菌感染。为进一步确定病原并了解其耐药性,试验首先无菌采集病死梅花鹿心脏、肝脏、肺脏、肾脏、脾脏和肠道内容物,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随后对分离菌进行生化鉴定、基因组DNA的提取与16S rDNA基因的PCR扩增,基于16S rDNA基因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最后对分离菌进行了毒素基因的检测、小鼠致病性试验和耐药性分析。结果表明:从病料中分离纯化得到1株细菌,命名为LN202212。LN202212株在TSN琼脂平板上呈圆形、突起、光滑、湿润、中心环为黑色的菌落;在血琼脂平板上呈圆形、光滑、湿润灰白色菌落,菌落周围呈β溶血;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大杆菌,两端钝圆,呈单个或成对排列。LN202212株的酪蛋白、吲哚、脂酶、硝酸盐和甘露醇试验结果为阴性,卵磷脂酶、明胶、葡萄糖、麦芽糖和乳糖试验结果为阳性。LN202212株的16S rDNA基因序列与产气荚膜梭菌标准菌株ATCC 13124(登录号为MN326666.1)的核苷酸相似性为99.85%,与上海人源产气荚膜梭菌218002-301株(登录号为JQ940553.1)、印度豹源产气荚膜梭菌ATCC 13124株(登录号为MN326666.1)的亲缘关系较近。对LN202212株进行毒素基因检测,仅检测到α毒素cpa基因,其他6种毒素基因均未检测到,符合A型产气荚膜梭菌特点。小鼠接种分离菌24 h后陆续出现精神沉郁、行动迟缓、食欲减退、呼吸困难等症状,72 h后1只小鼠死亡(1/5),死亡小鼠肺脏明显出血,其他存活小鼠表现为肺脏出血,肝脏、脾脏淤血、肿大。病理切片可见部分肺泡破裂,肺泡腔内有血细胞,且有脱落的上皮细胞;肝细胞肿胀、变性,有出血和充血现象。LN202212株对恩诺沙星、先锋霉素V、头孢曲松敏感,对头孢噻肟、苯唑西林、红霉素中介,对林可霉素、青霉素G、四环素、链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耐药。说明引起该野生动物园梅花鹿发病并死亡的病原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该菌株仅对恩诺沙星、先锋霉素V、头孢曲松敏感,且对小鼠有明显的致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鹿 A产气梭菌 细菌分离 耐药性 致病性
原文传递
猪源荚膜血清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毒力基因检测与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方超 李润成 +5 位作者 魏榕 王锐 胡玉立 黎满香 张磊 余兴龙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10-214,共5页
为调查多杀性巴氏杆菌(P.multocida)在湖南猪群中的流行情况,本实验室于2015年6月~2016年3月在湖南大型屠宰场采集猪肺脏222份和猪扁桃体180份临床样品,采用血琼脂培养和PCR方法进行P.multocida的分离鉴定,得到4株F型P.multocida。对分... 为调查多杀性巴氏杆菌(P.multocida)在湖南猪群中的流行情况,本实验室于2015年6月~2016年3月在湖南大型屠宰场采集猪肺脏222份和猪扁桃体180份临床样品,采用血琼脂培养和PCR方法进行P.multocida的分离鉴定,得到4株F型P.multocida。对分离的4株F型P.multocida进行毒力基因检测以及小鼠的致病性研究,结果显示4株菌均含有ptf A、pfhA、fim A、sodA、sodC、ompA、ompH、oma87、plpB、exbB、exbD、tonB、hgbB、Fur、nan H、hsf-1和hsf-2毒力基因,但tadD、toxA、hgbA、nanB、pm HAS、tbpA毒力基因均为阴性;4株菌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感染小鼠的剂量分别为4 cfu/只、5 cfu/只、11 cfu/只和17 cfu/只时可导致小鼠在60 h内全部死亡,表明这4株菌对小鼠有强致病力。病理切片显示,感染小鼠有明显的肺泡充血、脾淋巴细胞凋亡、肾小管和肾小球萎缩等病理变化。本实验首次在湖南地区分离到猪源荚膜血清F型P.multocida,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为国内P.multocida的流行情况和生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防控补充了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杀性巴氏杆菌 血清F 分离鉴定 毒力基因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牛源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脂蛋白E的免疫保护性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牛思博 姜志刚 +1 位作者 德艳艳 于力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01-404,共4页
为鉴定多杀性巴氏杆菌脂蛋白E的免疫保护性,本研究从牛源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PM-HLJ株的基因组DNA中扩增出大小为1 011 bp的脂蛋白E编码基因(PlpE),经序列测定显示,其氨基酸序列与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参考株PlpE序列一致性为95.83%。将P... 为鉴定多杀性巴氏杆菌脂蛋白E的免疫保护性,本研究从牛源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PM-HLJ株的基因组DNA中扩增出大小为1 011 bp的脂蛋白E编码基因(PlpE),经序列测定显示,其氨基酸序列与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参考株PlpE序列一致性为95.83%。将PM-HLJ的PlpE基因克隆于表达质粒pET-30a(+)并诱导表达,将表达的重组脂蛋白E纯化后经腹腔免疫小鼠,间接ELISA检测结果显示各免疫组均产生了针对重组脂蛋白E的IgG抗体,免疫保护试验显示,当小鼠免疫剂量为20μg、30μg、40μg和60μg时,保护率分别达到20%、40%、80%和100%。结果表明,牛源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重组脂蛋白E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源A多杀性巴氏杆菌 重组脂蛋白E 免疫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部分地区奶牛乳房炎金黄色葡萄球菌荚膜多糖分型的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登峰 吴建勇 +4 位作者 杨学云 李建军 段新华 玛利亚木 王治才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74-576,共3页
为调查新疆奶牛乳房炎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流行血清型,本研究采用玻板凝集和双重PCR方法对不同地区奶牛乳房炎乳样中分离的11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血清分型。结果表明荚膜多糖5型占10.26%(12/117),8型占13.68%(16/117),336型占64.96%(76... 为调查新疆奶牛乳房炎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流行血清型,本研究采用玻板凝集和双重PCR方法对不同地区奶牛乳房炎乳样中分离的11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血清分型。结果表明荚膜多糖5型占10.26%(12/117),8型占13.68%(16/117),336型占64.96%(76/117),未分型菌株占11.11%(13/117)。该研究为新疆奶牛乳房炎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菌株的筛选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乳房炎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多糖分 双重PCR 玻板凝集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源荚膜血清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73
16
作者 马文戈 于力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747-750,754,共5页
从采集于黑龙江、天津的病牛肺组织中分离到2株病原菌,经菌落形态学观察、培养特性、生化反应和小鼠毒力试验,初步鉴定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分别命名为Pm-HLJ和Pm-TJ。参考多杀性巴氏杆菌种特异性基因kmt1和荚膜血清型特异性基因hyaD-hyaC... 从采集于黑龙江、天津的病牛肺组织中分离到2株病原菌,经菌落形态学观察、培养特性、生化反应和小鼠毒力试验,初步鉴定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分别命名为Pm-HLJ和Pm-TJ。参考多杀性巴氏杆菌种特异性基因kmt1和荚膜血清型特异性基因hyaD-hyaC、bcbD、dcbF、ecbJ和fcbD,合成引物,通过多重PCR扩增2株菌的种特异性基因和荚膜血清型特异性基因。选取Pm-HLJ的目标PCR产物进行克隆、序列测定、Blast搜索同源序列并且比较分析。结果显示,Pm-HLJ的kmt1基因片段全长460bp,与GenBank中各血清型kmt1基因同源性均在96.6%以上;荚膜血清型A菌株特异性基因同源性为99.9%;而与其他荚膜血清型B、D、E、F的型特异性基因的同源性均低于50%。由此确认,分离的2株多杀性巴氏杆菌均为荚膜血清A型,这是我国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引发牛出血性败血症的首例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杀性巴氏杆菌 血清A 分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荚膜血清A型巴氏杆菌病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18
17
作者 马文戈 姜志刚 于力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60-364,共5页
本研究针对多杀性巴氏杆菌(Pm)特异性基因kmt1,进化保守基因16S rRNA基因,以及荚膜血清型A、B、D、E和F型对应的荚膜生物合成基因hayD-hayC、bcbD、dcbF、ecbJ和fcbD,设计特异性PCR扩增引物,采用PCR方法扩增相应基因和进行序列测定,并... 本研究针对多杀性巴氏杆菌(Pm)特异性基因kmt1,进化保守基因16S rRNA基因,以及荚膜血清型A、B、D、E和F型对应的荚膜生物合成基因hayD-hayC、bcbD、dcbF、ecbJ和fcbD,设计特异性PCR扩增引物,采用PCR方法扩增相应基因和进行序列测定,并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和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来自不同地区的分离菌株均含有Pm种特异性基因kmt1、A型荚膜生物合成基因hayD-hayC和16S rRNA基因。不同地区的分离株,kmt1基因的同源性为100%;A型荚膜生物合成基因hayD-hayC同源性大于99.9%;与国外牛源分离株的hayD-hayC基因的同源性大于98%;不同地区分离株的16S rRNA基因的同源性为100%,而与英国牛源分离株Pm338的16S rRNA基因的同源性高达99.93%。这些结果表明,在我国6个省市流行的牛出血性败血症由同一来源的荚膜血清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所致,与英国牛源A型分离株Pm338具有共同的进化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株 血清A 16S RRNA kmt1基因 进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牛纤维素性化脓性肺炎:病原引起疾病因果关系的确定 被引量:10
18
作者 姜志刚 徐和敏 +2 位作者 邵葳 潘春刚 于力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963-968,共6页
2006年底本研究室在牛群中发现了病因不明的牛纤维素性化脓性肺炎疫情,该疫情已蔓延至中国的多个养牛地区,本研究室从发病牛肺脏中分离得到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为确定该菌与牛纤维素性化脓性肺炎的病原-疾病因果关系,本研究从病原... 2006年底本研究室在牛群中发现了病因不明的牛纤维素性化脓性肺炎疫情,该疫情已蔓延至中国的多个养牛地区,本研究室从发病牛肺脏中分离得到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为确定该菌与牛纤维素性化脓性肺炎的病原-疾病因果关系,本研究从病原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对实验动物的致病性与免疫保护性以及病原回归本动物致病特征3个方面,对其进行验证性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在2008年~2014年采集的88份发病牛肺脏样品中,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PCR阳性率高达86.36%,而且PCR阳性样品中该菌的分离率高达90.79%。将现地分离株接种小鼠进行动物实验,结果显示,该菌具有高度致死性,而且灭活菌体接种小鼠对活菌攻击呈现良好的免疫保护性。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健康犊牛接种该分离菌株后出现与自然感染病例相似的纤维素性化脓性肺炎,免疫组化试验显示该菌株分布于病变肺组织、并从中重新分离出接种的病原菌。上述研究结果符合病原微生物鉴定的科赫法则,因此确定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是引起牛纤维素性化脓性肺炎的病原。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与牛纤维素性化脓性肺炎病原-疾病因果关系的确立,为该新发疫情防控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奠定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m 牛纤维素性化脓性肺炎 流行病学调查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源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疫苗候选株的筛选及鉴定 被引量:6
19
作者 朱玲 柳旭伟 +3 位作者 剡文亮 张锐 韩小丽 剡根强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71-478,共8页
为了筛选生长快、毒力强、免疫原性好、副反应小的牛源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灭活疫苗菌株,本试验选取6株来自不同地区致犊牛肺炎死亡的牛源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株,测定了培养基生长曲线、小鼠毒力、... 为了筛选生长快、毒力强、免疫原性好、副反应小的牛源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灭活疫苗菌株,本试验选取6株来自不同地区致犊牛肺炎死亡的牛源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株,测定了培养基生长曲线、小鼠毒力、菌体脂多糖(LPS)含量及各菌株灭活菌苗免疫小鼠和家兔后的抗体效价,并进行了攻毒保护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Pm2、Pm3、Pm5生长速度较快、毒力较强、LPS含量较多,均含有与毒力和免疫相关的ptfA和fimA基因;免疫小鼠及家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在二免后14d血清抗体达1∶64~1∶128,强毒攻毒后全部存活,而PBS对照组全部死亡。本试验结果表明,Pm2、Pm3、Pm5均可作为多杀性巴氏杆菌灭活菌苗的候选菌株,其中Pm3作为首选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 血清A 灭活菌苗 免疫保护 抗体效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源荚膜血清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5
20
作者 徐为中 王芳 +6 位作者 胡波 范志宇 魏后军 宋艳华 薛家宾 仇汝龙 刘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33期108-109,145,共3页
从送检病死兔肺和肝中分离培养出5株细菌,经过细菌培养、染色镜检、生化试验、PCR鉴定和动物致病性试验对其进行鉴定。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到的菌株为荚膜血清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对小鼠有较强的致病性。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环丙... 从送检病死兔肺和肝中分离培养出5株细菌,经过细菌培养、染色镜检、生化试验、PCR鉴定和动物致病性试验对其进行鉴定。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到的菌株为荚膜血清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对小鼠有较强的致病性。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氟苯尼考、恩诺沙星和磺胺六甲氧嘧啶等药物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杀性巴氏杆菌 血清A 分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