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Ln位点进行分子设计提高大豆单荚粒数
1
作者 杜浩 程玉汉 +6 位作者 李泰 侯智红 黎永力 南海洋 董利东 刘宝辉 程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65-571,共7页
分子设计育种是将分子遗传学与传统育种相结合,并培育成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的重要方法之一,尽管该方法很大程度上能够缩短育种进程,但在实际育种过程中却应用较少。在大豆的育种过程中,提高产量是主要的育种目标之一,其中,每荚粒数是... 分子设计育种是将分子遗传学与传统育种相结合,并培育成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的重要方法之一,尽管该方法很大程度上能够缩短育种进程,但在实际育种过程中却应用较少。在大豆的育种过程中,提高产量是主要的育种目标之一,其中,每荚粒数是决定大豆单株产量的关键性状之一。在大豆中,每荚粒数与叶片形状呈正相关,由一对等位基因Ln/ln控制,宽叶的大豆品种一般为Ln,窄叶的大豆品种一般为突变型ln,且ln伴随着更多的四粒荚。尽管Ln对于大豆单产的提高,具有潜在的重要作用,但将该位点应用于分子设计育种中,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分析483份来自不同纬度大豆品种的Ln基因型发现,高纬度地区大豆品种一般为ln,而低纬度地区大豆品种一般为Ln。通过调查来自不同纬度的8个大豆品种的叶型和一粒荚至四粒荚个数发现,低纬度大豆品种均为圆叶品种,且几乎没有四粒荚。为将ln应用于低纬度地区大豆育种中,成功开发了Ln的分子标记,并通过连续回交的方法,将ln代换到圆叶型品种Willams 82和华夏3号中,获得了四粒荚较多的大豆新材料。本研究利用大豆分子设计育种的手段,提高了大豆单株产量,为加快大豆高产育种进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及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LN 产量 荚粒数 分子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授粉时间对榨菜不育系结荚率和荚粒数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朱国荣 《浙江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71-172,共2页
为提高榨菜胞质雄性不育系 (CMS)的繁殖效率 ,促进榨菜杂交优势在生产中的利用 ,加快榨菜杂交种的开发和推广 ,采用大棚良好的隔离条件 ,对榨菜CMS授粉时期和授粉时间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 ,大棚内榨菜CMS在花期授粉和在 12 :30授粉时... 为提高榨菜胞质雄性不育系 (CMS)的繁殖效率 ,促进榨菜杂交优势在生产中的利用 ,加快榨菜杂交种的开发和推广 ,采用大棚良好的隔离条件 ,对榨菜CMS授粉时期和授粉时间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 ,大棚内榨菜CMS在花期授粉和在 12 :30授粉时的结荚率最高、每荚粒数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授粉时间 榨菜 不育系 荚粒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杂交后代荚粒数变异规律与育种之间的关系
3
作者 李继存 张同法 +1 位作者 杨旭 杨奉华 《农业科技通讯》 2006年第7期33-34,共2页
通过对大豆不同组合不同世代荚、粒数变异系数的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能够为大豆育种工作提供相应依据。
关键词 大豆 世代 变异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豆荚粒数增多突变体snpp1的表型分析及基因定位 被引量:1
4
作者 关伊宁 邱丹 +2 位作者 李信 胡筑兵 沈振国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5071-5076,共6页
荚粒数是食用豆产量性状的构成因子,是食用豆遗传改良的育种目标之一。目前,调控绿豆荚粒数形成的遗传网络和分子基础尚不清楚。通过构建绿豆突变体库,本研究筛选获得了荚粒增加突变体snpp1,遗传分析发现该突变体受半显性基因控制。通... 荚粒数是食用豆产量性状的构成因子,是食用豆遗传改良的育种目标之一。目前,调控绿豆荚粒数形成的遗传网络和分子基础尚不清楚。通过构建绿豆突变体库,本研究筛选获得了荚粒增加突变体snpp1,遗传分析发现该突变体受半显性基因控制。通过构建F2代分离群体,筛选群体中的极端单株构建2个DNA混池(每个池包含35个极端单株),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结合集团分离分析法,将SNPP1基因初步定位在绿豆5号染色体上3.49 Mb(92640~3584000 bp)区域,包含233个注释基因。本研究将为进一步克隆SNPP1基因提供参考,为绿豆高产品种培育提供新的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 荚粒数 snpp1 BSA-Seq 基因定位
原文传递
大豆四粒荚数QTL分析及位点交互群体验证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灿东 蒋洪蔚 +6 位作者 郭泰 王志新 郑伟 张振宇 赵海红 王囡囡 陈庆山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4-50,共7页
为定位年际间稳定、群体间通用的大豆四粒荚QTL,以2013-2016年表型数据为基础,利用RIL群体结合SLAF-seq高密度遗传图谱对大豆四粒荚数进行QTL分析,利用含目标区间的导入系个体对QTL进行表型验证。结果表明:RILs群体大豆四粒荚QTL分析共... 为定位年际间稳定、群体间通用的大豆四粒荚QTL,以2013-2016年表型数据为基础,利用RIL群体结合SLAF-seq高密度遗传图谱对大豆四粒荚数进行QTL分析,利用含目标区间的导入系个体对QTL进行表型验证。结果表明:RILs群体大豆四粒荚QTL分析共获得8个QTL,其中在Gm06染色体上检测到4个位置相近的QTLs,加性效应为正值,区间大小0.62Mb,在Gm16染色体上检测到4个位置相同的QTL,加性效应为负值,区间大小1.04Mb,这些QTL是不同年际间稳定存在的位点。共有5个导入系个体含有Gm06染色体目标区间,这些个体在不同年际间的四粒荚表型值均显著高于轮回亲本,共有7个导入系个体含有Gm16染色体目标区间,这些个体在不同年际间的四粒荚数表型值均显著低于轮回亲本,表明目标区间的导入对导入系四粒荚数表型具有相应的增效或减效作用,从而在全基因组导入系群体中验证了QTL的准确性与通用性。研究结果为大豆四粒荚数候选基因挖掘及分子辅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QTL定位 交互群体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荚粒性状的QTL分析 被引量:31
6
作者 王贤智 张晓娟 +5 位作者 周蓉 沙爱华 吴学军 蔡淑平 邱德珍 周新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41-448,共8页
利用大豆重组自交系soy01群体中的255个家系进行2年田间试验,采用两种作图方法,寻找一粒荚、四粒荚、每荚粒数等5个荚粒性状稳定的QTL。结果表明,利用区间作图法,2年共找到24个荚粒性状QTL,解释的遗传变异为5%-80%;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 利用大豆重组自交系soy01群体中的255个家系进行2年田间试验,采用两种作图方法,寻找一粒荚、四粒荚、每荚粒数等5个荚粒性状稳定的QTL。结果表明,利用区间作图法,2年共找到24个荚粒性状QTL,解释的遗传变异为5%-80%;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2年共找到27个荚粒性状QTL,解释的遗传变异为4%-73%。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2年找到2个重复出现、稳定的四粒荚QTL和2个每荚粒数QTL,为大豆荚粒性状QTL的精细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性状 荚粒数 QTL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三粒荚数相关QTL的分子标记开发与验证
7
作者 侯立龙 蒋洪蔚 +7 位作者 熊心 郑海洋 曹富斌 魏茹茹 张一超 赵雨轩 郭梦瑶 陈庆山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39-1248,共10页
本研究基于大豆三粒荚数相关QTL开发InDel标记,并利用自然群体和育种群体分别对InDel标记进行多态性的筛选和应用效果的验证,以期实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最后利用大豆三粒荚数相关QTL内的候选基因表达情况验证QTL的有效性。经过4个育种... 本研究基于大豆三粒荚数相关QTL开发InDel标记,并利用自然群体和育种群体分别对InDel标记进行多态性的筛选和应用效果的验证,以期实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最后利用大豆三粒荚数相关QTL内的候选基因表达情况验证QTL的有效性。经过4个育种群体验证,引物INDEL_(3-311497)、INDEL_(17-440117)和INDEL_(17-462053)可用于加拿大蛋白豆与吉育4512杂交群体的验证,INDEL_(13-24003)1可用于齐农7号与辛大粒杂交群体中的验证,INDEL_(3-250092)、IN⁃DEL_(3-311497)和INDEL_(13-254396)可用于东富豆8号与通试豆4杂交群体中的验证,INDEL_(3-240669)和INDEL_(13-246066)可用于吉育441与合丰55杂交群体中的验证。表达量分析结果表明,Glyma.03G029800和Glyma.17G062600两个候选基因促进大豆三粒荚形成及发育;Glyma.17G062000和Glyma.13G063700两个候选基因抑制大豆三粒荚形成及发育。说明本实验室前期获得的四个QTL位点可能与大豆三粒荚形成有关,该结果也与InDel标记对育种群体选择的有效性相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分子标记 标记辅助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多四粒荚创新种质‘汾豆96’选育及理想模型构建
8
作者 史宏 《中国农学通报》 2018年第21期14-22,共9页
旨在选育多四粒荚大豆品种,构建理想模型,为大豆高产超高产育种探索新途径。用spss 18分析‘汾豆96’生理生态特性,以椭圆叶形多四粒荚‘汾豆96’为主,结合34份披针叶形四粒荚材料,对其10项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用逐步回归法构建理想模型... 旨在选育多四粒荚大豆品种,构建理想模型,为大豆高产超高产育种探索新途径。用spss 18分析‘汾豆96’生理生态特性,以椭圆叶形多四粒荚‘汾豆96’为主,结合34份披针叶形四粒荚材料,对其10项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用逐步回归法构建理想模型。‘汾豆96’群体内四粒荚单株的存在率达85%以上,单株四粒荚最高达49个,占总荚数的30.25%,‘汾豆96’产量随四粒荚数的增加总体呈增加趋势。当R^2=0.939时,模型拟合最优:Y=-87.583+0.415X_1-5.155X_2+10.094X_3+13.459X_4。回归方程表明多四粒荚创新材料产量与生物产量(X_1)、株高(X_2)、百粒重(X_3)和主茎节数(X_4)呈显著线性回归关系。提升每荚粒数和选育多四粒荚品种,是高产超高产育种产量突破的新途径。大豆品种具备的理想模型是抗倒伏、多荚粒、适合机械化收获的短节间密荚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产量 荚粒数 理想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熟大粒可机收绿豆新品种并绿19号
9
《农村百事通》 2024年第6期22-22,共1页
并绿19号是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选育的绿豆新品种,生育期短,籽粒大、色泽鲜亮、商品性好,高产、稳产性强,丰富了我国早熟机械化专用绿豆品种。该品种为早熟种,生育期山西中北部地区春播为75~80天、山西南部地区复播为60~65天。幼茎、成... 并绿19号是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选育的绿豆新品种,生育期短,籽粒大、色泽鲜亮、商品性好,高产、稳产性强,丰富了我国早熟机械化专用绿豆品种。该品种为早熟种,生育期山西中北部地区春播为75~80天、山西南部地区复播为60~65天。幼茎、成熟茎均为紫色,株型直立紧凑,茎秆粗壮,抗倒性强。株高约45厘米。每株结荚25~30个,成熟荚褐色、圆筒形,荚长适中,单荚粒数约11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熟种 荚粒数 稳产性 绿豆品种 山西农业大学 抗倒性 复播 幼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0份大豆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及表型多样性分析
10
作者 孙浩月 韩冬伟 +6 位作者 张笛 王振 朱治佳 王连霞 张金东 李明 袁明 《种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4-132,共9页
为了解国内外大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对来自国内外不同地区的160份大豆资源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变异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60份大豆资源变异系数分布范围在3.00%~93.40%之间,其中4粒荚数变... 为了解国内外大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对来自国内外不同地区的160份大豆资源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变异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60份大豆资源变异系数分布范围在3.00%~93.40%之间,其中4粒荚数变异系数最大,遗传多样性丰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可将160份大豆资源划分为四大类,其中第四大类主要来自于国外资源,主要特征为底荚高度较低、结荚较密、蛋白质含量较高、综合性状良好。主成分分析表明,综合表现最高的是编号ZY495,得分为5.40。其次为ZY533,得分为4.40。研究表明,160份资源具有广泛的遗传背景,为黑龙江大豆遗传育种提供有效的表型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种质资源 荚粒数 相关性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蚕豆保花护荚增产措施
11
作者 汪芳琳 《现代农业科学》 1996年第1期19-19,共1页
保花护荚是提高蚕豆产量的重要技术措施。各地生产实践证明,引起蚕豆荚脱落的原因主要是湿度过大、;施肥不当、温度失常及病虫危害等。因此,在蚕豆栽培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或避免花荚脱落,提高结荚率和每荚粒数。
关键词 增产措施 蚕豆根瘤菌 脱落 技术措施 荚粒数 保花 蚕豆栽培 通风透光 病虫危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粒蚕豆“启豆5号”生育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12
作者 樊水平 《当代蔬菜》 2005年第7期14-14,共1页
关键词 蚕豆 栽培技术要点 生育特性 品种审定委员会 2001年 杂交选育 引进种植 优质高产 黄花叶病 大中城市 江苏省 研究所 南通市 荚粒数 椭圆形 消费者 分枝 母本 父本 株高 茎秆 抗倒 锈病 抗性 单株 肉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大豆27号不同粒数荚空间分布特征
13
作者 贾珂珂 楚光红 刘艳祥 《中国农技推广》 2024年第2期51-54,共4页
分析新大豆27号不同粒数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产量的相关性,以期为新疆地区高产大豆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2022年对伊宁县和巩留县5块大豆田的高产春大豆品种新大豆27号单株不同粒数荚垂直分布情况进行取样调查,分析不同粒数荚垂... 分析新大豆27号不同粒数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产量的相关性,以期为新疆地区高产大豆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2022年对伊宁县和巩留县5块大豆田的高产春大豆品种新大豆27号单株不同粒数荚垂直分布情况进行取样调查,分析不同粒数荚垂直分布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大豆27号单株三粒荚和四粒荚个数多、分布比例高、对产量贡献率大,其中三粒荚主要集中在植株的中上部节位(6~18节)。新大豆27号三粒荚对产量的贡献率达61.3%,三粒荚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最高相关系数为0.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产 春大豆 不同 空间分布 产量
原文传递
双抗优质豌豆新品种“云豌118”
14
作者 何玉华 胡朝芹 +2 位作者 杨新 李琼 寸婕 《云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3期13-13,共1页
云豌118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鲜食籽粒类型豌豆新品种,抗白粉病和枯萎病,同时具有广适应性特点,适合在中国南北方豌豆主栽区种植。该品种秋播全生育期187 d,播种后110 d采收鲜荚。半蔓生株型,株高90~120 cm;单株茎枝... 云豌118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鲜食籽粒类型豌豆新品种,抗白粉病和枯萎病,同时具有广适应性特点,适合在中国南北方豌豆主栽区种植。该品种秋播全生育期187 d,播种后110 d采收鲜荚。半蔓生株型,株高90~120 cm;单株茎枝数4.3枝,有效枝3.0枝,单株荚数11.5荚,单荚粒数7.1粒,荚长6.89 cm,荚宽1.30 cm,干籽粒百粒重23.5 g,鲜籽粒百粒重56g。复叶叶形普通、叶缘全缘,花色白、单花花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白粉病 单株 荚粒数 豌豆新品种 枯萎病 叶缘 叶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株型与产量相关性状QTL定位及候选基因预测
15
作者 滕卫丽 高鹏 +7 位作者 刘晨煦 赵慧艳 岳阳 史飞飞 林峰 赵雪 韩英鹏 李文滨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共13页
为探究与大豆株型和产量相关QTL位点及候选基因,对以东农42(♀)和东农50(♂)为亲本,与168个家系构建的F_(2:12)、F_(2:13)重组自交系(Recombination inbred lines,RILs)群体的株高、分枝数、四粒荚数、百粒重性状测定表型数据,运用IBM S... 为探究与大豆株型和产量相关QTL位点及候选基因,对以东农42(♀)和东农50(♂)为亲本,与168个家系构建的F_(2:12)、F_(2:13)重组自交系(Recombination inbred lines,RILs)群体的株高、分枝数、四粒荚数、百粒重性状测定表型数据,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R语言进行统计和相关性分析,并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nclusive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ICIM)进行加性效应及上位效应分析,共计定位到43个QTL位点,贡献率超过10%的主效位点为14个,包括株高3个、分枝数8个、四粒荚数1个和百粒重2个;其中11个位点与前人已报道位点重合,分别位于4、6、8、16和19号染色体上;qBN-6-2(13.21%)、qBN-6-5(19.96%)和qBN-6-6(13.69%)为3个环境重复定位到的位点,qHSW-19-1与多个已报道位点均有重合。通过上位性分析,获得株高、分枝数、四粒荚数和百粒重位点分别为3、6、6和62对。根据所定位到的物理区间和定量预测,筛选到Glyma.04G238800、Glyma.03G181600、Glyma.08G271900、Glyma.18G278800和Glyma.19G187000等5个与株高、分枝数、四粒荚数和百粒重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为分子辅助育种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株高 分枝 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三粒荚数QTL定位及上位性效应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灿东 蒋洪蔚 +8 位作者 齐照明 李莹莹 郭泰 王志新 郑伟 张振宇 赵海红 王囡囡 陈庆山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906-2913,共8页
大豆的三粒荚数与单株荚数密切相关,是重要的产量影响因素之一。为定位大豆三粒荚数QTL位点及分析位点间上位性互作关系,本研究利用一套高世代重组自交系群体对三粒荚数进行连续4年表型数据调查,结合SLAF-seq高密度遗传图谱对大豆三粒... 大豆的三粒荚数与单株荚数密切相关,是重要的产量影响因素之一。为定位大豆三粒荚数QTL位点及分析位点间上位性互作关系,本研究利用一套高世代重组自交系群体对三粒荚数进行连续4年表型数据调查,结合SLAF-seq高密度遗传图谱对大豆三粒荚数进行QTL分析及位点互作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共获得了17个QTL位点分布于GM02、17、18及19连锁群,其中位于GM02连锁群上有3个主效QTL,加性效应值为-7.02~-3.12,表型贡献率为11.03%~12.75%;GM17、GM18连锁群各有2个主效QTL、GM19连锁群有1个主效QTL;共检测到14对上位性互作QTLs,贡献率较高的互作对有QNThSP01-3和QNThSP15-1、QNThSP03-1和QNThSP05-1、QNThSP12-2和QNThSP15-1以及QNThSP15-1和QNThSP19-3,其中QNThSP15-1在所有互作对中参与互作的频率为50%,可能是影响大豆三粒荚数的重要QTL位点。因此对大豆三粒荚数进行QTL定位及上位性互作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QTL定位 上位性效应
原文传递
苏豇5号豇豆
17
《农家致富》 2024年第6期43-43,共1页
苏豇5号属于中熟品种,适宜江苏省作春季大棚或秋季露地栽培。该品种植株蔓生,生长势强。叶片浅绿色,花紫红色,主蔓始花节位4.7节。荚绿白色,扁圆形,荚长62.1厘米,每荚粒数19.3粒,单荚重21.5克。
关键词 中熟品种 露地栽培 春季大棚 生长势 始花节位 豇豆 荚粒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密度下大豆产量性状的QTL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贤智 周蓉 +5 位作者 单志慧 张晓娟 沙爱华 陈海峰 邱德珍 周新安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8,共8页
利用大豆重组自交系soy01群体的255个家系为作图群体,在不同年份、不同种植密度下进行了大豆产量性状的QTL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2年2种处理组合下检测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每荚粒数等5个产量性状相关QTL共43个,分布于A2... 利用大豆重组自交系soy01群体的255个家系为作图群体,在不同年份、不同种植密度下进行了大豆产量性状的QTL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2年2种处理组合下检测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每荚粒数等5个产量性状相关QTL共43个,分布于A2、F、I等14个连锁群,其中qNP-15-1等3个QTL在4种环境中均检测到,qNP-19-1等5个QTL在3种环境中均检测到,qNP-1-1等10个QTL在2种环境中均检测到,为较稳定的QTL。每荚粒数QTLqNSP-19-1和qNSP-19-2在多种环境中均检测到,贡献率均超过60%,为稳定主效QTL;百粒重QTLqSW-19-1在4种环境中均检测到,贡献率均超过20%,为稳定主效QTL。这些稳定的主效QTL可应用于精细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产量性状 不同密度 荚粒数 QTL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区鹦哥绿豆种植密度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石英 张爱军 +1 位作者 王红 周大迈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289-2289,2312,共2页
[目的]确定太行山区鹦哥绿豆的最佳种植密度。[方法]设置6万、9万、12万、15万株/hm^24个种植密度,通过调查株高、单株荚数、主茎分枝数、单荚粒数及产量,研究种植密度对太行山区鹦哥绿豆生长的影响。[结果]太行山区鹦哥绿豆的株高和单... [目的]确定太行山区鹦哥绿豆的最佳种植密度。[方法]设置6万、9万、12万、15万株/hm^24个种植密度,通过调查株高、单株荚数、主茎分枝数、单荚粒数及产量,研究种植密度对太行山区鹦哥绿豆生长的影响。[结果]太行山区鹦哥绿豆的株高和单株荚数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密度为15万株/hm^2时达到最大值;主茎分枝数和单荚粒数分别在种植密度为9万、12万株/hm^2时出现最大值;产量刚开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密度为12万株/hm^2时最高,为1255.6 kg/hm^2,随后开始下降。[结论]太行山区鹦哥绿豆的最佳种植密度是12万~15万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鹦哥绿豆 株高 单株 主茎分枝 荚粒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化控组合对大豆生育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秋英 王光华 +3 位作者 金剑 李艳华 周克琴 潘相文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92-295,共4页
利用自行研制的大豆化控种衣剂和化控叶喷剂 ,在大豆播种时进行化控种衣剂处理的基础上 ,分别进行花期、鼓粒期及花期 +鼓粒期叶喷处理 ,研究了化控调节对大豆生育及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生育前期化控植株明显矮化 ,茎粗和根冠比增加 ... 利用自行研制的大豆化控种衣剂和化控叶喷剂 ,在大豆播种时进行化控种衣剂处理的基础上 ,分别进行花期、鼓粒期及花期 +鼓粒期叶喷处理 ,研究了化控调节对大豆生育及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生育前期化控植株明显矮化 ,茎粗和根冠比增加 ,尤其对根冠比作用明显 ,平均比对照增加31% ;中后期喷施化控剂有利光合作用的提高 ,加快蒸腾速率 ,并对大豆体内水分代谢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最终增加结荚数、荚粒数和粒重 ,起到保花保荚作用。不同化控组合增产幅度差异较大 ,以种衣剂 +花期叶喷 +鼓粒期叶喷全程化控增产幅度最高 ,比对照增产 2 3.0 %。其次为种衣剂 +鼓粒期叶喷处理 ,比照增产 2 0 .1% ,而种衣剂 +花期叶喷处理和种衣剂单独处理 ,比对照增产分别增产 12 .7%和 10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生育 产量 化控组合 化控叶喷剂 化控种衣剂 花期 根冠 荚粒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