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P神经网络结合正交试验优化苦参方中荆芥挥发油的提取工艺 被引量:33
1
作者 张超 韩丽 +3 位作者 杨秀梅 张喻娟 张芳 杨明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0-74,共5页
目的使用BP神经网络结合正交试验优化苦参方(苦参和荆芥)中荆芥挥发油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以挥发油得率为评价指标,正交试验设计考察浸泡时间、提取时间、加水量对提取的影响,筛选挥发油提取工艺。正交试验实... 目的使用BP神经网络结合正交试验优化苦参方(苦参和荆芥)中荆芥挥发油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以挥发油得率为评价指标,正交试验设计考察浸泡时间、提取时间、加水量对提取的影响,筛选挥发油提取工艺。正交试验实验数据作为反向传播神经网络输入,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仿真优化。结果优化得到的提取工艺条件为加入12倍量水,浸泡1 h,水蒸汽蒸馏提取6 h,检验样本的网络预测值和实际测量值的相对误差小于1%。结论 BP神经网络结合正交试验不需要增加试验次数,就能分析苦参方中荆芥挥发油提取因素变化规律和寻找最佳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芥挥发油 提取 BP神经网络 正交试验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荆芥挥发油对大鼠胸腔白细胞5-脂氧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2
作者 赵璐 曾南 +3 位作者 唐永鑫 刘晓帅 杨旋 瞿礼萍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7期2154-2157,共4页
目的:探讨荆芥挥发油对5-脂氧酶(5-LO)活性的影响,以期进一步阐明其干预花生四烯酸代谢的抗炎机制。方法:以角叉菜胶急性胸膜炎模型大鼠的胸腔白细胞为基本反应体系,分别加入外源性花生四烯酸(AA)与不同质量浓度的荆芥挥发油(0... 目的:探讨荆芥挥发油对5-脂氧酶(5-LO)活性的影响,以期进一步阐明其干预花生四烯酸代谢的抗炎机制。方法:以角叉菜胶急性胸膜炎模型大鼠的胸腔白细胞为基本反应体系,分别加入外源性花生四烯酸(AA)与不同质量浓度的荆芥挥发油(0.011,0.022,0.043,0.087,0.179,0.255,0.364g·L^-1)、齐留通(0.625×10^-3g·L^-1),在钙离子载体A23187诱导下,提取完整白细胞的5-LO代谢产物白三烯B4(LTB4)和5-羟基二十碳四烯酸(5-HETE),运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紫外检测分离测定LTB4和5-HETE水平。结果:荆芥挥发油在0.022—0.364g·L^-1内,对大鼠胸腔白细胞LTB4与5-HETE的生物合成均呈现显著性的抑制作用(P〈0.05或P〈0.001),并表现出剂量依赖性,其对LTB4与5-HETE生成的IC50分别为0.124g·L^-1和0.142g·L^-1。结论:荆芥挥发油体外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大鼠胸腔白细胞花生四烯酸代谢酶5-LO的活性,表明其良好的抗炎作用与抑制5-LO活性,减少致炎物质LTB4的生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芥挥发油 5-脂氧酶 白三烯B4 5-羟基二十碳四烯酸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荆芥挥发油抗炎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曾南 沈映君 +1 位作者 任永欣 李军晖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59-362,共4页
目的:观察并探讨荆芥挥发油(Sto)的抗炎作用及作用机理。方法:角叉菜胶制备大鼠气囊滑膜炎炎症模型,荆芥挥发油连续给药3天。取模型大鼠气囊灌洗液,检测蛋白质含量及WBC计数;测定气囊灌洗液中磷脂酶A2(PLA2)活性、TNF活性及PGE、MDA含量... 目的:观察并探讨荆芥挥发油(Sto)的抗炎作用及作用机理。方法:角叉菜胶制备大鼠气囊滑膜炎炎症模型,荆芥挥发油连续给药3天。取模型大鼠气囊灌洗液,检测蛋白质含量及WBC计数;测定气囊灌洗液中磷脂酶A2(PLA2)活性、TNF活性及PGE、MDA含量;并取炎症模型动物脾细胞及腹腔巨噬细胞检测细胞因子IL-1、IL-2活性。结果:荆芥挥发油能降低模型大鼠气囊灌洗液中蛋白质渗出量及WBC计数;降低磷脂酶A2(PLA2)活性、TNF活性及PGE、MDA含量;能抑制细胞因子IL-1活性,调节IL-2活性。结论:进一步证实了荆芥挥发油良好的抗炎作用,且提示其抗炎作用与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影响致炎细胞因子及抗氧化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芥挥发油 磷脂酶A2 前列腺素E 丙二醛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荆芥挥发油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现状 被引量:95
4
作者 王凤 温桃群 +2 位作者 桑文涛 徐锋 曾南 《中南药学》 CAS 2017年第3期312-318,共7页
本文通过查阅、分析近35年的国内外文献报道,对荆芥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荆芥挥发油化学成分种类繁多,主要含有单萜类及倍半萜类成分,此外还含有少量的醛、酮、醌、醇、酚、羧酸、酯、烯烃及烷烃类化合物。... 本文通过查阅、分析近35年的国内外文献报道,对荆芥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荆芥挥发油化学成分种类繁多,主要含有单萜类及倍半萜类成分,此外还含有少量的醛、酮、醌、醇、酚、羧酸、酯、烯烃及烷烃类化合物。荆芥挥发油的药理作用,主要体现在抗炎、抗病毒、抗过敏及抗肿瘤等方面,是其临床应用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芥挥发油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研究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HP-1细胞模型荆芥挥发油抗炎作用的NLRP3炎症小体调控机制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王凤 徐锋 +4 位作者 温桃群 桑文涛 周洪莉 王学 曾南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89-694,共6页
目的:以THP-1细胞为载体,观察荆芥挥发油抗炎作用及与NLRP3炎症小体激活相关的调控作用机制。方法:MTS法测定荆芥挥发油对THP-1细胞的毒性作用;利用佛波酯(PMA)将THP-1细胞诱导分化为巨噬细胞,然后采用LPS与激活物(ATP、Nigericin、CPPD... 目的:以THP-1细胞为载体,观察荆芥挥发油抗炎作用及与NLRP3炎症小体激活相关的调控作用机制。方法:MTS法测定荆芥挥发油对THP-1细胞的毒性作用;利用佛波酯(PMA)将THP-1细胞诱导分化为巨噬细胞,然后采用LPS与激活物(ATP、Nigericin、CPPD或Ca Cl2)进行造模,观察荆芥挥发油对NLRP3炎症小体激活的影响,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中IL-1β、IL-18水平;RT-PCR法检测细胞中NLRP3、Caspase-1、IL-1β、IL-1α、IL-6 mRNA的表达。结果:荆芥挥发油浓度≤0.4 mg/mL时对THP-1巨噬细胞无毒;0.2 mg/mL荆芥挥发油对4种激活物诱导的THP-1巨噬细胞上清中IL-1β的高分泌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或P<0.01),且对ATP或Nigericin诱导下THP-1巨噬细胞NLRP3、Caspase-1、IL-1β、IL-1α、IL-6 mRNA的高表达具有显著下调作用(P<0.05或P<0.01)。结论:荆芥挥发油体外能抑制ATP、Nigericin、CPPD或Ca Cl2诱导的THP-1巨噬细胞IL-1β高分泌,抑制ATP或Nigericin诱导下THP-1巨噬细胞裂解液中NLRP3、Caspase-1、IL-1β、IL-1α、IL-6 mRNA的高表达,其抗炎作用的发挥与干预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芥挥发油 THP-1细胞 NIGERICIN ATP NLRP3炎症小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荆芥挥发油对流感病毒性肺炎小鼠Myd88、TRAF6蛋白表达影响 被引量:16
6
作者 解宇环 沈映君 +1 位作者 金沈锐 徐世军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8-100,共3页
目的:观察荆芥挥发油(VOHS)对流感病毒性肺炎小鼠Myd88、TRAF6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荆芥挥发油治疗流感病毒性肺炎的细胞信号调控转导机制。方法:60只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药对照组(利巴韦林),VOHS预防给... 目的:观察荆芥挥发油(VOHS)对流感病毒性肺炎小鼠Myd88、TRAF6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荆芥挥发油治疗流感病毒性肺炎的细胞信号调控转导机制。方法:60只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药对照组(利巴韦林),VOHS预防给药组(0.110mg/kg)、VOHS高剂量组(0.110mg/kg),VOHS低剂量组(0.028mg/kg),灌胃给药,除预防给药组于造模前3d给药外,其余各组均于造模前1d给药。以10倍LD50浓度的流感病毒滴鼻感染,第6d处死动物。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小鼠肺组织中Myd88、TRAF6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VOHS预防组可显著降低小鼠肺组织中的TRAF6相对蛋白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Myd88蛋白表达有一定抑制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荆芥挥发油可通过抑制TLR信号转导通路的重要接头分子Myd88和关键分子TRAF6的蛋白表达对抗流感病毒性肺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芥挥发油 流感病毒性肺炎 MYD88 TRAF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荆芥挥发油对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病理形态及NF-κB、IκB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解宇环 沈映君 +1 位作者 金沈锐 徐世军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4-276,共3页
目的观察荆芥挥发油(VOHS)对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LI)大鼠肺组织核因子-κB(NF-κB)及其抑制物α(IκB-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探讨荆芥挥发油抗炎作用的细胞信号调控转导机制。方法... 目的观察荆芥挥发油(VOHS)对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LI)大鼠肺组织核因子-κB(NF-κB)及其抑制物α(IκB-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探讨荆芥挥发油抗炎作用的细胞信号调控转导机制。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均分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地塞米松)、VOHS高、中、低(110、55、28μg.kg-1)剂量组。尾静脉注射1 mg.kg-1LPS或生理盐水,6 h后处死大鼠,光镜下观察大鼠肺组织的病理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肺组织中NF-κB p65、磷酸化IκB-α、IL1-β和TNF-α的含量。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VOHS高、中、低剂量组均可减轻大鼠肺组织的炎性病变,显著降低NF-κB p65、磷酸化IκB-α、IL1-β和TNF-α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VOHS的抗炎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抑制IκB-α磷酸化的降解和NF-κB的活性,进而减少炎症相关细胞因子IL1-β、TNF-α的合成和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损伤 脂多糖 荆芥挥发油 抗炎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枝、荆芥挥发油对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核因子κB信号通路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8
8
作者 沈映君 徐世军 +2 位作者 解宇环 金沈锐 秦旭华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2-134,共3页
目的探讨桂枝、荆芥挥发油对核因子κB/I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用大肠肝菌内毒素(LPS)制作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通过桂枝挥发油和荆芥挥发油治疗后,采用ELISA法检测肺组织细胞中核蛋白NF-κB P65的含量和肺组织溶浆中磷酸化IκB-α、T... 目的探讨桂枝、荆芥挥发油对核因子κB/I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用大肠肝菌内毒素(LPS)制作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通过桂枝挥发油和荆芥挥发油治疗后,采用ELISA法检测肺组织细胞中核蛋白NF-κB P65的含量和肺组织溶浆中磷酸化IκB-α、TNF-α和IL-1β的含量。结果正常大鼠肺组织中,NF-κB P65、磷酸化IκB-α、TNF-α和IL-1β有微量表达,LPS经尾静脉注射6 h后,各指标表达均显著增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桂枝、荆芥挥发油组NF-κB P65、磷酸化IκB-α、TNF-α和IL-1β的含量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桂枝、荆芥挥发油对急性肺损伤时高度活化的核因子κB/IκB信号通路有显著的抑制或拮抗作用,提示核因子κB/IκB信号通路可能是桂枝、荆芥挥发油抗炎作用的主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枝挥发油 荆芥挥发油 急性肺损伤 核因子κB/IκB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交实验优选荆芥挥发油β-环糊精包结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刘力 谢琦琦 徐德生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48-349,共2页
目的 :用正交实验优选荆芥挥发油 β 环糊精包结工艺的最佳条件。方法 :采用饱和水溶液搅拌法制备包结物 ,用L9(34 )正交试验 ,以荆芥油利用率及包结物含油率为优选指标 ,筛选最佳工艺条件。结果 :影响包结效果的主要因素为包结温度 ,... 目的 :用正交实验优选荆芥挥发油 β 环糊精包结工艺的最佳条件。方法 :采用饱和水溶液搅拌法制备包结物 ,用L9(34 )正交试验 ,以荆芥油利用率及包结物含油率为优选指标 ,筛选最佳工艺条件。结果 :影响包结效果的主要因素为包结温度 ,加油量对包结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结论 :最佳工艺条件是包结温度为 40℃ ,油与 β 环糊精之比为 1∶8(ml·g-1) ,搅拌时间 1.5h ,乙醇浓度 95 % ,在 6 0℃烘 2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芥挥发油 Β-环糊精包结 正交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荆芥挥发油对LPS所致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肺组织中NF-κB,IκB,TNF-α和IL1-β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解宇环 沈映君 +1 位作者 金沈锐 徐世军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882-2883,共2页
目的观察荆芥挥发油(VOHS)对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LI)大鼠模型肺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IκB-α,IL1-β和TNF-α含量的影响,探讨荆芥挥发油抗炎作用的细胞信号调控转导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对照... 目的观察荆芥挥发油(VOHS)对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LI)大鼠模型肺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IκB-α,IL1-β和TNF-α含量的影响,探讨荆芥挥发油抗炎作用的细胞信号调控转导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地塞米松),荆芥挥发油高、中、低剂量组。尾静脉注射LPS(1.0 mg/kg体重)或生理盐水,6h后处死动物,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肺组织NF-κB p65、磷酸化IκB-α、IL1-β和TNF-α含量。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VOHS高、中、低剂量组均可显著降低大鼠肺组织中的NF-κB p65和磷酸化IκB-α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01),同时VOHS各剂量组也可显著降低大鼠肺组织中IL1-β和TNF-α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结论荆芥挥发油抗炎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抑制IκB-α磷酸化降解和NF-κB活性,进而减少炎症相关细胞因子IL1-β,TNF-α的合成和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损伤 脂多糖 荆芥挥发油 抗炎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荆芥挥发油抗炎与镇痛作用研究 被引量:24
11
作者 黄山 江春艳 龙飞 《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10期1262-1265,共4页
目的评价藏荆芥挥发油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小鼠或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对照组(给予纯化水)、阳性对照组(分别给予泼尼松溶液5 mg或阿司匹林溶液8 mg),藏荆芥高、中、低剂量组(给予藏荆芥挥发油溶液0.125,0.250,0.500 mL.kg-1)... 目的评价藏荆芥挥发油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小鼠或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对照组(给予纯化水)、阳性对照组(分别给予泼尼松溶液5 mg或阿司匹林溶液8 mg),藏荆芥高、中、低剂量组(给予藏荆芥挥发油溶液0.125,0.250,0.500 mL.kg-1),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实验、小鼠棉球肉芽肿实验考察藏荆芥挥发油的抗炎作用,小鼠醋酸扭体法和热板法考察藏荆芥挥发油的镇痛作用。结果藏荆芥高、中、低剂量组、泼尼松组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的抑制率分别为24.73%,21.45%,15.83%,27.63%;对小鼠棉球肉芽肿抑制率分别为42.72%,34.70%,25.37%,55.93%。随着致炎时间的延长,空白对照组足跖肿胀程度不断显著增加,而藏荆芥挥发油各剂量组足跖肿胀程度均未明显增加。藏荆芥高、中、低剂量组,阿司匹林组,空白对照组小鼠扭体分别为(13.08±4.64),(14.83±6.03),(17.75±4.35),(5.17±2.52),(21.92±4.14)次,藏荆芥高、中、低剂量组均能在给药后30,60,90,120 min提高小鼠的痛阈值,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藏荆芥挥发油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芥挥发油 抗炎作用 镇痛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温-80及其助溶荆芥挥发油和丹皮酚的超滤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林勇 郑云枫 +2 位作者 尹楠 李存玉 彭国平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12期43-45,共3页
目的研究吐温-80及其助溶荆芥挥发油和丹皮酚的超滤适用性。方法以压力、温度、浓度及膜孔径四因素进行正交设计,成分含量为检测指标,测定超滤前后药液成分的浓度,计算透过率,观察吐温-80及其助溶荆芥挥发油和丹皮酚溶液超滤前后的含量... 目的研究吐温-80及其助溶荆芥挥发油和丹皮酚的超滤适用性。方法以压力、温度、浓度及膜孔径四因素进行正交设计,成分含量为检测指标,测定超滤前后药液成分的浓度,计算透过率,观察吐温-80及其助溶荆芥挥发油和丹皮酚溶液超滤前后的含量变化。结果四因素对吐温-80有一定影响,自身浓度的影响最大,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超滤过程中,丹皮酚、荆芥挥发油透过率均比较低,四因素经方差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吐温-80助溶荆芥挥发油和丹皮酚进行超滤的适用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温-80 荆芥挥发油 丹皮酚 超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荆芥挥发油及其2个主要成分对玉米种子活力和根毛发育的化感效应初探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煜 王亚男 +2 位作者 勾洵 张红 马丹炜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03-407,共5页
采用培养瓶滤纸法研究土荆芥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对伞花素(cymene)和α-萜品烯(α-terpinene)对玉米种子活力和根毛发育的化感效应.数据显示:1)土荆芥挥发油对发芽率和发芽势具有剂量依赖的抑制效应,而对伞花素和α-萜品烯的影响与对照... 采用培养瓶滤纸法研究土荆芥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对伞花素(cymene)和α-萜品烯(α-terpinene)对玉米种子活力和根毛发育的化感效应.数据显示:1)土荆芥挥发油对发芽率和发芽势具有剂量依赖的抑制效应,而对伞花素和α-萜品烯的影响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2)挥发油和对伞花素对玉米种子活力有显著抑制(P<0.05),对伞花素的抑制效应为挥发油的17.92%;α-萜品烯对玉米种子活力有显著促进(P<0.05),当对伞花素和α-萜品烯联合作用时,对伞花素削弱了α-萜品烯的促进效应.3)挥发油对玉米根毛发育有明显抑制现象,玉米根毛弯曲缠结,数量减少甚至消失;对伞花素和α-萜品烯对根毛长度有显著促进(P<0.05).结果表明,在土荆芥挥发油对玉米种子萌发和根毛发育的化感胁迫中,对伞花素和α-萜品烯的作用较弱;对伞花素在挥发油抑制种子活力方面具有一定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芥挥发油 对伞花素 α-萜品烯 化感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组效关系的土荆芥挥发油熏蒸抑菌活性组分鉴定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月华 陈利军 +2 位作者 金银利 马宇明 智亚楠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4-139,共6页
通过分析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挥发油对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的熏蒸抑制作用与其化学组分之间的组效关系,鉴定挥发油中与抑菌作用显著相关的活性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 通过分析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挥发油对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的熏蒸抑制作用与其化学组分之间的组效关系,鉴定挥发油中与抑菌作用显著相关的活性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分析29个土荆芥挥发油样品的化学组分和相对含量,同时以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各样品对灰葡萄孢的熏蒸抑制效能。在此基础上,我们选取相对含量占总挥发油91.39%~99.50%的13种共有化合物为特征化合物,采用正交最小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法分析组效关系,同时利用双变量相关分析验证组效分析结果。结果表明,3-甲基-4-异丙基苯酚、麝香草酚、α-萜品烯、p-伞花烃和驱蛔萜等化合物是土荆芥挥发油对灰葡萄孢菌发挥熏蒸抑制作用的主要活性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芥挥发油 组效关系 熏蒸抑菌活性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产地的荆芥挥发油化学与药理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杨旋 曾南 +2 位作者 付田 赵璐 周桢昊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年第2期50-52,共3页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产地荆芥挥发油的成分、药理作用的不同。方法:采用气质联用法进行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测定不同产地荆芥挥发油的半数致死量(LD50);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试验观察不同产地荆芥挥发油的抗炎作用。结果:河北与湖南荆...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产地荆芥挥发油的成分、药理作用的不同。方法:采用气质联用法进行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测定不同产地荆芥挥发油的半数致死量(LD50);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试验观察不同产地荆芥挥发油的抗炎作用。结果:河北与湖南荆芥挥发油中薄荷酮和胡薄荷酮的比例分别为3.7∶1、1.1∶1;河北荆芥挥发油的LD50为(6.894±0.611)mL/kg,湖南样品为(0.842±0.092)mL/kg;河北样品0.4 mL/kg连续给药3天能显著对抗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湖南样品同等剂量单次给药即表现出明显对抗作用。结论:不同产地荆芥挥发油中主要成分薄荷酮和胡薄荷酮比例的差异,可能造成其LD50、有效浓度及起效时间发生改变,但有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芥挥发油 药理 不同产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荆芥挥发油对幽门螺杆菌甲硝唑耐药株及敏感株的体外抗菌作用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于靖 张学智 +2 位作者 史宗明 黄秋月 叶晖 《北京中医药》 2018年第10期929-931,共3页
目的研究土荆芥挥发油对幽门螺杆菌(HP)甲硝唑耐药株及敏感株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选取HP甲硝唑耐药株(26695-16R、26695-8R16S、26695-2R8S)、敏感株(NCTC 11637、26695)作为实验菌株,采用倍比稀释法观察土荆芥挥发油对HP在不同浓度、... 目的研究土荆芥挥发油对幽门螺杆菌(HP)甲硝唑耐药株及敏感株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选取HP甲硝唑耐药株(26695-16R、26695-8R16S、26695-2R8S)、敏感株(NCTC 11637、26695)作为实验菌株,采用倍比稀释法观察土荆芥挥发油对HP在不同浓度、不同作用时间下生长情况的影响,并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土荆芥挥发油在不同时间情况下对HP甲硝唑耐药株及敏感株的MIC值为4~256μg/m L不等,其差异性随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结论土荆芥挥发油对HP甲硝唑耐药株及敏感株均具有明确的抗菌作用,其抗菌效能与药物剂量呈正相关,并于72 h后趋向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荆芥挥发油 抗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MS法测定荆芥挥发油中薄荷酮、胡薄荷酮含量 被引量:2
17
作者 孙文君 于生 +1 位作者 单鸣秋 丁安伟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11年第6期571-572,共2页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选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柱H-5MS(5%henyl Methyl Silox-ane,30.0 m×250.0μm×0.25μm),程序升温方法:初始温度50℃,以10℃.min-1速率升至100℃,保持10min,再以5℃.min-1速率升至200℃,保持5min。薄荷酮在...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选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柱H-5MS(5%henyl Methyl Silox-ane,30.0 m×250.0μm×0.25μm),程序升温方法:初始温度50℃,以10℃.min-1速率升至100℃,保持10min,再以5℃.min-1速率升至200℃,保持5min。薄荷酮在0.00517~0.1034mg.mL-1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胡薄荷酮在0.0372~0.744mg.mL-1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1)。薄荷酮回收率为98.0%,RSD(%)=1.696;胡薄荷酮回收率为99.4%,RSD(%)=2.4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芥挥发油 薄荷酮 胡薄荷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荆芥挥发油对哮喘模型小鼠肺组织炎症介质的影响 被引量:16
18
作者 曾南 杨旋 +2 位作者 周桢昊 赵璐 罗静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06年第4期154-156,共3页
目的:采用卵白蛋白致哮喘模型小鼠,探讨荆芥挥发油的抗炎作用机理。方法:建立小鼠卵白蛋白致敏哮喘模型,荆芥挥发油0.4、0.2ml.kg-1灌胃给药,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小鼠肺组织前列腺素E2(PGE2)含量;ELISA法测定肺组织白三烯B4(LTB4)含量;TB... 目的:采用卵白蛋白致哮喘模型小鼠,探讨荆芥挥发油的抗炎作用机理。方法:建立小鼠卵白蛋白致敏哮喘模型,荆芥挥发油0.4、0.2ml.kg-1灌胃给药,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小鼠肺组织前列腺素E2(PGE2)含量;ELISA法测定肺组织白三烯B4(LTB4)含量;TBA显色法测定肺组织丙二醛(MDA)含量;硝酸氧化酶还原法测定肺组织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荆芥挥发油0.4、0.2ml.kg-1连续给药7d,能明显降低卵白蛋白致哮喘模型小鼠肺组织中PGE2、LTB4、MDA和NO的含量,以0.4ml.kg-1作用为优;0.4ml.kg-1荆芥挥发油在末次攻击前急性给药2次,亦可显著降低哮喘模型小鼠肺组织中LTB4和MDA的含量。结论:荆芥挥发油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中花生四烯酸环氧酶和脂氧酶代谢途径产物PGE2、LTB4的生成;通过抑制与炎症反应相关的MDA和NO等自由基介质的生成,发挥其良好的抗炎作用,是其祛风解表之功效及治疗过敏性炎症疾病的药理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芥挥发油 哮喘小鼠 炎症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荆芥挥发油化感胁迫对蚕豆根尖SOD和POD同工酶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煜 胡琬君 +2 位作者 陈斌 王亚男 马丹炜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29期47-53,共7页
旨在了解土荆芥挥发油对受体植物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为阐明土荆芥的化感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模拟淋溶和挥发2条途径,分别以不同剂量挥发油处理受体植物蚕豆幼根,电泳后比较根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 旨在了解土荆芥挥发油对受体植物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为阐明土荆芥的化感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模拟淋溶和挥发2条途径,分别以不同剂量挥发油处理受体植物蚕豆幼根,电泳后比较根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谱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淋溶途径中,细胞内SOD活性明显受该挥发油抑制,处理48 h后POD同工酶谱有POD7特征性强带出现;在挥发途径中,该挥发油对SOD同工酶的活性则表现为促进效应,处理浓度较高或时间较长(24 h,20μL;48 h,15~20μL;72 h,10~20μL)时,POD同工酶谱有POD6特征性强带的表达。此外,SOD同工酶谱带变化主要为酶带的强度改变,POD同工酶谱带变化主要为酶带的数量增减。由此推测土荆芥挥发油可影响蚕豆根尖细胞SOD和POD同工酶基因的表达,其中POD同工酶基因的响应可能比SOD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芥挥发油 蚕豆根尖 化感胁迫 SOD同工酶 POD同工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荆芥挥发油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解宇环 沈映君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年第11期1-2,共2页
目的:观察荆芥挥发油对急性炎症模型的抗炎作用,为荆芥挥发油的现代药理研究以及今后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模型观察荆芥挥发油的抗炎作用。结果:... 目的:观察荆芥挥发油对急性炎症模型的抗炎作用,为荆芥挥发油的现代药理研究以及今后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模型观察荆芥挥发油的抗炎作用。结果:荆芥挥发油高、中、低剂量组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荆芥挥发油高、低剂量组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模型不同时间点均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结论:荆芥挥发油对急性炎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芥挥发油 炎症动物模型 抗炎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