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芳香胺直接水解合成芳基酚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闫士杰 李付刚 《染料与染色》 CAS 2013年第1期30-33,59,共5页
本文介绍了直接水解法合成间甲酚、间苯二酚、间氨基苯酚、对苯二酚和甲萘酚的机理,对这几个重要酚类化合物直接水解合成新工艺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芳香胺 芳基酚 水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芳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盐的合成 被引量:1
2
作者 陶贤平 《河南化工》 CAS 2005年第12期20-22,共3页
以多芳基酚聚氧乙烯醚(PPE)和五氧化二磷为原料,合成了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多芳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三乙醇胺盐(TPEP),较佳的工艺条件为:n(PPE):n(P2O5 )为1.9:1, 添加剂0.5 g,四氯化碳15 mL, 酯化反应温度为65~70 ℃,反应时间5 h... 以多芳基酚聚氧乙烯醚(PPE)和五氧化二磷为原料,合成了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多芳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三乙醇胺盐(TPEP),较佳的工艺条件为:n(PPE):n(P2O5 )为1.9:1, 添加剂0.5 g,四氯化碳15 mL, 酯化反应温度为65~70 ℃,反应时间5 h,单酯质量分数为61.3%,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这是一种良好的表面活性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 合成 性能 表面活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钯催化联烯胺区域选择性芳基酚氧化反应
3
作者 孟宪强 杨艺 +3 位作者 梁万洁 王靖涛 张荣葵 刘会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4-231,共8页
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实现了一种钯催化的联烯胺与苯酚衍生物的区域选择性芳基酚氧化反应,以中等至优异的产率提供了有价值的支链烯丙基醚产物.该反应过程中只观察到了联烯胺的近端加成产物,没有观察到远端加成产物.这种在联烯胺的α位... 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实现了一种钯催化的联烯胺与苯酚衍生物的区域选择性芳基酚氧化反应,以中等至优异的产率提供了有价值的支链烯丙基醚产物.该反应过程中只观察到了联烯胺的近端加成产物,没有观察到远端加成产物.这种在联烯胺的α位置发生的亲核进攻可能是由钯配合物的位阻效应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钯催化 近端加成 芳基酚氧化
原文传递
芳基硼酸用碱和过氧叔丁醇转化为芳基酚
4
作者 张清泉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291-1291,共1页
室温下,芳基硼酸在水中与KOH、过氧叔丁醇反应10min得到相应的芳基酚,14例收率72%~97%。反应迅速、温和、高效,应用范围广,芳基带吸电子基团比给电子基团更有利。
关键词 芳基硼酸 芳基酚 过氧 叔丁醇 吸电子基团 转化 醇反应
原文传递
三苯基膦-水体系还原芳基磺酰氯制备芳基硫酚
5
作者 滕文彬 杜桂强 《当代化工》 CAS 2010年第4期372-374,共3页
以甲苯为溶剂,室温条件下,PPh3-H2O体系能够高效并且具有化学选择性地还原各种芳基磺酰氯,生成相应的芳基硫酚。提供了一种反应时间短,以高转化率、高收率制备芳基硫酚的新方法。产物结构经核磁共振光谱、质谱得到了证实。
关键词 芳基磺酰氯 芳基 三苯基膦 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高残碳酚醛树脂的研究I.高残碳酚醛树脂的合成及其残碳率 被引量:23
6
作者 王井岗 黄晓松 +3 位作者 刘育建 李明伟 冯志海 余瑞莲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7-50,66,共5页
合成了DA系列树脂改性剂和芳基改性酚醛树脂 ,并以DA改性剂改性芳基酚醛树脂。用热重、电子顺磁共振等方法研究了改性酚醛树脂的残碳率。研究表明 ,用DA改性剂来改性酚醛树脂是提高残碳率的有效方法 ,改性酚醛树脂的残碳率可达 6 9.87%。
关键词 改性醛树脂 芳基酚 烷基 残碳率 DA改性剂 航天器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芳基-1,2,3,4-四氢化萘木酚素对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影响有丝分裂微管组成中心的形成 被引量:1
7
作者 张翼翾 《世界农药》 CAS 2003年第5期37-40,共4页
关键词 芳基-1 2 3 4-四氢化萘木 植物生长 抑制作用 有丝分裂 微管组成 除草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锅煮”合成异黄酮 被引量:7
8
作者 汪秋安 陈贺 +1 位作者 汤建国 范华芳 《合成化学》 CAS CSCD 2006年第1期86-87,105,共3页
以芳基酚和苯乙酸为原料,用三氟化硼乙醚作溶剂和催化剂,在C1试剂DMF/PC l5体系中,“一锅煮”合成7-羟基异黄酮及其类似物,产率在90%以上。其结构经1H NMR,IR和MS确证。
关键词 异黄酮 芳基酚 苯乙酸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_2O/SiC as efficient catalyst for Ullmann coupling of phenols with aryl halides 被引量:1
9
作者 Yibing Wang Xiaoning Guo +3 位作者 Manqian Lü Zhaoyang Zhai Yingyong Wang Xiangyun Guo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58-664,共7页
A Cu2O/SiC heterogeneous catalyst was prepared via a two‐step liquid‐phase method using diethyleneglycol as both the solvent and the reducing agent.The catalyst was characterized using X‐raydiffraction,X‐ray photo... A Cu2O/SiC heterogeneous catalyst was prepared via a two‐step liquid‐phase method using diethyleneglycol as both the solvent and the reducing agent.The catalyst was characterized using X‐raydiffraction,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transmissionelectron microscopy(TEM),and H2temperature‐programmed reduction.All the results indicatethat Cu is present on the SiC support primarily as Cu2O.The SEM and TEM results show that cubicCu2O nanoparticles are uniformly dispersed on theβ‐SiC surface.The reaction conditions,namelythe temperature,reaction time,and amounts of base and catalyst used,for the Ullmann‐type C–Ocross‐coupling reaction were optimized.A model reaction was performed using iodobenzene(14.0mmol)and phenol(14.0mmol)with Cu2O/SiC(5wt%Cu)as the catalyst,Cs2CO3(1.0equiv.)as thebase,and tetrahydrofuran as the solvent at150°C for3h;a yield of97%was obtained and theturnover frequency(TOF)was1136h?1.The Cu2O/SiC catalyst has a broad substrate scope and canbe used in Ullmann‐type C–O cross‐coupling reactions of aryl halides and phenols bearing a varietyof different substituents.The catalyst also showed high activity in the Ullmann‐type C–Scross‐coupling of thiophenol with iodobenzene and substituted iodobenzenes;a TOF of1186h?1was achieved.The recyclability of the Cu2O/SiC catalyst in the O‐arylation of phenol with iodobenzenewas investigated under the optimum conditions.The yield decreased from97%to64%afterfive cycles.The main reason for the decrease in the catalyst activity is loss of the active component,i.e.,Cu2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prous oxide Silica carbide Ullmann coupling O‐arylation PHENOLS Aryl halid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杂蒽酮类化合物合成方法学研究
10
作者 胡新龙 卢俊瑞 +3 位作者 廉景燕 谢志强 卢博为 刘金彪 《天津理工大学学报》 2018年第5期52-55,共4页
本文以邻氯苯腈和取代芳基硫酚为原料,经醚化反应、环合反应合成了8种不同取代的硫杂蒽酮类化合物.在醚化反应过程中使用了对反应体系有较好溶解性的非质子极性溶剂,极大地加快了反应速度,醚化反应收率可达84~95%,两步总收率50%~72%.... 本文以邻氯苯腈和取代芳基硫酚为原料,经醚化反应、环合反应合成了8种不同取代的硫杂蒽酮类化合物.在醚化反应过程中使用了对反应体系有较好溶解性的非质子极性溶剂,极大地加快了反应速度,醚化反应收率可达84~95%,两步总收率50%~72%.此方法克服了传统合成方法中浓硫酸作溶剂造成的副反应以及浓硫酸使用过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基 硫杂蒽酮类化合物 醚化反应 环合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