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花生栽培种EST-SSRs分布特征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梁炫强 洪彦彬 +4 位作者 陈小平 刘海燕 周桂元 李少雄 温世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6-254,共9页
利用自行开发的20160条花生栽培种荚果EST,通过序列拼接,获得8289条无冗余EST。经搜索,共检测出740个SSR位点,分布于651条EST中,发生频率为7.8%,平均每6.8kbEST序列含一个SSR位点。功能注释结果表明具生物过程、分子功能和细胞组分的ES... 利用自行开发的20160条花生栽培种荚果EST,通过序列拼接,获得8289条无冗余EST。经搜索,共检测出740个SSR位点,分布于651条EST中,发生频率为7.8%,平均每6.8kbEST序列含一个SSR位点。功能注释结果表明具生物过程、分子功能和细胞组分的EST分别为73、111和56条。在花生荚果EST-SSR中,三核苷酸重复类型出现频率最高,占总SSR的62.8%,其次是二核苷酸重复类型,占总SSR的33.6%。在出现的26类重复基序中,AG/TC重复基序出现频率最高,AAG/TTC次之。利用Primer premier5从651条含有SSR的EST中共设计引物233对,从中随机选取100对引物检测EST-SSR在花生栽培种中的多态性及在野生种中的可转移性。结果表明,有86对引物在供试的22个花生栽培品种中得到有效扩增,其中10对在栽培种中具有多态性,每对引物检测出的等位基因数2~3个,平均2.2个。可扩增引物在野生种中的可转移率为12.5%~100.0%,平均96.0%。在野生种间检测出多态性的引物76对,每对引物检测出等位基因2~9个,平均4.06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栽培种 EST SSR 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种花生荚果大小相关性状QTL定位 被引量:14
2
作者 李振动 李新平 +5 位作者 黄莉 任小平 陈玉宁 周小静 廖伯寿 姜慧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13-1323,共11页
以远杂9102为母本,徐州68-4为父本杂交衍生的F5和F6共188个家系,构建了一张包含365个标记,总长度713.07 c M,标记间平均距离1.96 c M的栽培种花生遗传图谱。图谱包含22个连锁群,各连锁群平均长度12.37~81.39 c M,连锁群上标记数量3~46... 以远杂9102为母本,徐州68-4为父本杂交衍生的F5和F6共188个家系,构建了一张包含365个标记,总长度713.07 c M,标记间平均距离1.96 c M的栽培种花生遗传图谱。图谱包含22个连锁群,各连锁群平均长度12.37~81.39 c M,连锁群上标记数量3~46个。结合2013和2014年采集的荚果表型数据,采用Win QTLcart 2.5软件的复合区间作图法(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CIM)进行QTL定位和效应估计。2个环境下共检测到41个QTL,其中与荚果长、宽、厚和百果重相关的QTL分别为13、7、13和8个,表型变异解释率为3.14%~18.27%。有6个QTL在2种环境下被重复检测到,其中百果重相关的2个(q HPWLG13.1、q HPWLG14.1),分布在LG13和LG14连锁群,遗传贡献率为6.95%~14.60%;与荚果长相关的3个(q LPLG2.2、q LPLG13.1、q LPLG14.1),分布在LG2、LG13和LG14连锁群,遗传贡献率为3.14%~18.27%;与荚果厚相关的1个(q TPLG3.4),分布在LG3连锁群,遗传贡献率为8.24%~9.24%。本研究涉及性状存在9个QTL热点区,每个热点区涉及2~3个性状,表型贡献率为3.57%~18.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花生 遗传图谱 荚果大小 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RAP分子标记的栽培种花生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被引量:17
3
作者 王强 张新友 +2 位作者 汤丰收 董文召 徐静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74-378,共5页
采用新型分子标记SRAP(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技术,以杂交组合(豫花4号×郑8903)的F2群体为材料构建花生栽培种的分子遗传连锁图谱。采用238对SRAP引物对豫花4号和郑8903进行多态性筛选,结果表明用SRAP引物... 采用新型分子标记SRAP(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技术,以杂交组合(豫花4号×郑8903)的F2群体为材料构建花生栽培种的分子遗传连锁图谱。采用238对SRAP引物对豫花4号和郑8903进行多态性筛选,结果表明用SRAP引物能充分反映两亲本之间的多态性,每个引物组合可产生10~30个左右清晰可辨的条带。筛选多态性较好的78对引物对其F2群体进行分析,共得到287条多态性条带,每对引物组合产生的多态性条带从1~9条不等,平均产生3.68个多态性条带。采用Mapmaker/EXP3.0软件对产生的287个标记位点构建连锁群(LOD≥3.0),共223个标记位点进入到22个连锁群中,总长2 129.4cM,标记间平均间距为9.55cM。标记在整个连锁群中分布相对比较均匀,这是目前首张基于SRAP分子标记建立的花生栽培种遗传连锁图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花生 SRAP标记 遗传连锁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花生主要栽培品种的SSR遗传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梁欢新 洪彦彬 《农家之友》 2009年第11期12-13,4,共3页
本文采用100对SSR引物分析16份花生栽培品种种问的遗传差异,其中有37对引物在不同品种间检测出2-5个等位基因,多态性信息量(PIC)为0.07-0.863.对16个品种的聚类分析表明,SSR聚类结果与品种来源基本一致,由同一育种单位选育的... 本文采用100对SSR引物分析16份花生栽培品种种问的遗传差异,其中有37对引物在不同品种间检测出2-5个等位基因,多态性信息量(PIC)为0.07-0.863.对16个品种的聚类分析表明,SSR聚类结果与品种来源基本一致,由同一育种单位选育的品质多数能够聚为一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R标记 花生栽培种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种花生Ty1-copia类反转录转座子反转录酶序列的克隆及分析
5
作者 熊发前 刘菁 +9 位作者 阳太亿 蒋菁 贺梁琼 唐秀梅 韩柱强 钟瑞春 吴海宁 黄志鹏 唐荣华 刘俊仙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0,共10页
克隆Ty1-copia类反转录转座子反转录酶序列并分析其特性,为开发栽培种花生基于LTR反转录转座子的分子标记奠定基础。根据Ty1-copia类反转录转座子反转录酶的保守区设计简并引物对,利用PCR技术对栽培种花生品种“桂花1026”的基因组DNA... 克隆Ty1-copia类反转录转座子反转录酶序列并分析其特性,为开发栽培种花生基于LTR反转录转座子的分子标记奠定基础。根据Ty1-copia类反转录转座子反转录酶的保守区设计简并引物对,利用PCR技术对栽培种花生品种“桂花1026”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目的条带经回收、克隆、测序,最后对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目的条带大小约260 bp,克隆获得了34条反转录酶序列,序列长度变化范围为256~267 bp,AT所占比例范围为51.36%~67.79%,AT与GC比例范围为1.06~2.10,序列间相似性范围为44.9%~98.5%,序列存在较高异质性,表现为缺失突变与点突变;34条反转录酶序列系统聚类为3个家族,家族Ⅰ和家族Ⅱ分别占到了总序列数的55.88%和35.29%;翻译成氨基酸后,有14条序列发生了无义突变,序列间相似性范围为11.4%~98.9%,呈现高度异质性;序列间保守基序也存在较大差异,呈现较高异质性;对栽培种花生与其他物种植物该类型反转录酶的氨基酸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所有序列被分为7类,其中Ⅰ类和Ⅱ类分别包含16条和11条栽培种花生反转录酶序列,表明栽培种花生反转录酶序列具有比较高的保守性,同时栽培种花生也与葡萄、马铃薯、辣椒、烟草、番茄、大豆、甜菜、草莓等物种植物的反转录酶序列之间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表明不同物种植物的Ty1-copia类反转录转座子之间有可能存在着横向传递。本研究所获得的反转录酶序列为栽培种花生Ty1-copia反转录转座子的分子标记开发利用及花生分子育种奠定了一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花生 Ty1-copia类反转录转座子 反转录酶 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率先破译花生栽培种全基因组
6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5-25,共1页
24日,从福建农林大学组织的"花生栽培种全基因组序列破译"成果认证会上获悉,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破译了花生栽培种基因组,成果总体处于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花生是世界重要油料作物和第二大植物蛋白来源,中国花生单产、总产和消费量... 24日,从福建农林大学组织的"花生栽培种全基因组序列破译"成果认证会上获悉,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破译了花生栽培种基因组,成果总体处于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花生是世界重要油料作物和第二大植物蛋白来源,中国花生单产、总产和消费量均居于世界首位。花生属有近80个物种,却只有一个栽培种,该基因组大、重复序列比例高、组装难度大,全基因组测序一直未能突破,严重影响了花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及花生产业的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栽培种 全基因组测序 福建农林大学
原文传递
栽培种花生遗传图谱的构建及主茎高和总分枝数QTL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成良强 唐梅 +7 位作者 任小平 黄莉 陈伟刚 李振动 周小静 陈玉宁 廖伯寿 姜慧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79-987,共9页
栽培种花生是异源四倍体,基因组大,构建花生的分子遗传连锁图谱并对相关性状进行 QTL 定位研究的工作缓慢。本研究以遗传差异大的亲本组配杂交组合富川大花生×ICG6375构建 F2作图群体,采用公开发表的2653对SSR引物,构建了一张含有... 栽培种花生是异源四倍体,基因组大,构建花生的分子遗传连锁图谱并对相关性状进行 QTL 定位研究的工作缓慢。本研究以遗传差异大的亲本组配杂交组合富川大花生×ICG6375构建 F2作图群体,采用公开发表的2653对SSR引物,构建了一张含有234个SSR标记、分布于20个连锁群的栽培种花生遗传图谱。该图谱覆盖基因组的长度为1683.43 cM,各个连锁群长度在36.11∽131.48 cM之间,每个连锁群的标记数在6∽15个之间,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7.19 cM。结合F3在湖北武汉和阳逻环境下的主茎高和总分枝数鉴定结果,应用WinQTLCart 2.5软件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了QTL定位和遗传效应分析。共检测到17个与主茎高和总分枝数相关的QTL位点,贡献率在0.10%∽10.22%之间,分布于8个连锁群上。综合分析武汉和阳逻环境的鉴定结果,获得重复一致的与主茎高相关的6个 QTL,其中 qMHA061.1和 qMHA062.1位于连锁群 LG06上 TC1A2∽AHGS0153标记区间,贡献率为5.49%∽8.95%; qMHA061.2和 qMHA062.2位于 LG06上 AHGS1375∽PM377标记区间,贡献率为2.93%∽5.83%; qMHA092.2和 qMHA091.1位于连锁群 LG09上GM2839∽EM87标记区间,贡献率为0.53%∽9.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花生 遗传图谱 主茎高 总分枝数 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种花生LEA蛋白基因家族的鉴定及其低温胁迫下表达分析
8
作者 付娆 李佳佳 +5 位作者 单燕 张海洋 衣葵花 修妤 梁晓艳 张佳蕾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2,共12页
胚胎发育晚期富集蛋白(LEA)在植物胚胎发育过程和抵御非生物胁迫中起重要作用。为了探索栽培种花生LEA蛋白家族基因(AhLEA)的结构和功能,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AhLEA基因家族成员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并对其种子发育不同时期和低温胁迫下的... 胚胎发育晚期富集蛋白(LEA)在植物胚胎发育过程和抵御非生物胁迫中起重要作用。为了探索栽培种花生LEA蛋白家族基因(AhLEA)的结构和功能,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AhLEA基因家族成员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并对其种子发育不同时期和低温胁迫下的表达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栽培种花生中共鉴定到118个AhLEA基因,根据其保守结构域和进化关系分为八个亚家族,LEA_2亚家族成员最多;大多数AhLEA蛋白是亲水的,定位于细胞核、叶绿体和细胞膜;87%AhLEA基因具有较少的内含子(<3),并且在所有20条染色体上分布不均。转录组数据显示,在低温胁迫(2℃)条件下,45个AhLEA基因表达发生变化,其中,28个基因表达量升高,17个基因表达量降低。对表达显著上调的9个AhLEA基因进行qRT-PCR验证,其表达趋势与转录组结果相一致。在种子发育过程中表达量升高的16个基因及表达量降低的2个基因,在低温胁迫条件下表达量均显著增加,预示着这18个AhLEA基因在调控花生种子发育及对低温胁迫的响应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研究AhLEA基因在花生种子萌发期抵抗低温胁迫中的作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花生 LEA基因家族 全基因组鉴定 低温胁迫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南方花生主栽品种荚果与叶片基因表达谱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陈小平 朱方何 +8 位作者 洪彦彬 刘海燕 张二华 周桂元 李少雄 钟旎 温世杰 李杏瑜 梁炫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378-1388,共11页
利用高密度花生基因表达谱芯片比较遗传背景相似而在产量上存在显著差异的2个南方花生品种粤油7号和汕油523荚果与叶片的基因表达谱。结果表明,汕油523与粤油7号荚果差异表达基因高达1383个,其中上调表达基因662个,下调表达基因721个。... 利用高密度花生基因表达谱芯片比较遗传背景相似而在产量上存在显著差异的2个南方花生品种粤油7号和汕油523荚果与叶片的基因表达谱。结果表明,汕油523与粤油7号荚果差异表达基因高达1383个,其中上调表达基因662个,下调表达基因721个。叶片中差异表达基因有647个,其中上调表达基因234个,下调表达基因413个。基因表达差异在10倍以上的上调和下调基因在荚果中分别有52个和105个,而在叶片中只有2个和5个。功能注释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集中在细胞内和膜上,而其分子功能主要为结合和催化活性,主要参与代谢、细胞和生物调控等生物过程。在花生荚果和叶片中,还有近一半的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未知,表明这2个器官中还有大量的基因尚待发掘。为验证基因芯片数据的可靠性和重复性,选择4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实时定量PCR分析,其结果与芯片检测结果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栽培种 基因芯片 基因表达谱 差异表达基因 实时定量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野生种研究利用动向
10
作者 牛振荣 《花生学报》 1988年第2期38-39,共2页
花生野生种质资源的研究利用,始于五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已具备了相当的研究水平,美国、印度、英国、中国、以色列等国以及国际半干旱所先后开展了该项研究工作,进行了有关植物学、分类学、形态学、胚胎学、细胞学和细... 花生野生种质资源的研究利用,始于五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已具备了相当的研究水平,美国、印度、英国、中国、以色列等国以及国际半干旱所先后开展了该项研究工作,进行了有关植物学、分类学、形态学、胚胎学、细胞学和细胞遗传学等多学科的研究。目前,花生野生种质资源作为一种多抗、优质、特异基因源正广泛应用到花生育种和生产上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植物 细胞遗传学 美国 美利坚合众国 北美洲 野生 花生栽培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晚斑病抗性育种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廖俊华 何泽民 +4 位作者 敬昱霖 游宇 毛金雄 漆燕 夏友霖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61-974,共14页
花生晚斑病是世界上危害严重、分布广泛的花生真菌性病害之一。近30年来在世界主要花生产区的危害逐渐加重,已成为制约花生品质、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本文综述了已育成抗晚斑病品种和品系、抗性遗传机制、抗病候选基因、数量性... 花生晚斑病是世界上危害严重、分布广泛的花生真菌性病害之一。近30年来在世界主要花生产区的危害逐渐加重,已成为制约花生品质、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本文综述了已育成抗晚斑病品种和品系、抗性遗传机制、抗病候选基因、数量性状基因座及分子标记和转基因抗性的研究现状,展望了未来花生晚斑病抗性育种的研究方向,为花生晚斑病抗性育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花生 晚斑病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编码磷脂酶D的类PLD基因的鉴定和部分测序(英文) 被引量:3
12
作者 许广 郭宝珠 +1 位作者 C.C.Holbrook R.E.Lynch 《花生学报》 2001年第4期1-10,共10页
花生工业界认为收获前花生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是全世界花生工业界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干旱胁迫是加重花生黄曲霉真菌侵染和毒素污染最重要的环境因素。选育花生抗性品种将使美国花生工业处于优势地位。在这一研究报告中 ,我们鉴定出了一... 花生工业界认为收获前花生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是全世界花生工业界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干旱胁迫是加重花生黄曲霉真菌侵染和毒素污染最重要的环境因素。选育花生抗性品种将使美国花生工业处于优势地位。在这一研究报告中 ,我们鉴定出了一个新的类PLD基因 ,它编码磷脂酶D。在植物体中 ,这个酶是负责干旱诱导降解细胞膜磷脂的主要酶。克隆的PLD1片段有 1 0 69个核甘酸对长。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已知的PLD基因有很高的同一性 ,包括相似的保守序列特征 ,比如两个HXKXXXXD基元。对花生PLD基因特性需要从遗传和生理上作进一步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曲霉毒素 花生栽培种 干旱胁迫 基因克隆磷脂酶D PLD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主要品质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新平 徐志军 +10 位作者 蔡岩 郭建斌 黄莉 任小平 李振动 陈伟刚 罗怀勇 周小静 陈玉宁 吴明煜 姜慧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15-422,共8页
本研究以远杂9102×徐州68-4杂交后代衍生的重组自交系(RIL)的188个家系为材料,连续3年种植后检测其含油量及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该RIL群体的含油量及脂肪酸变异丰富,从中获得了含油量稳定高于高值亲本的后代材料1份,油酸含量... 本研究以远杂9102×徐州68-4杂交后代衍生的重组自交系(RIL)的188个家系为材料,连续3年种植后检测其含油量及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该RIL群体的含油量及脂肪酸变异丰富,从中获得了含油量稳定高于高值亲本的后代材料1份,油酸含量稳定高于高值亲本的材料23份。RIL群体的含油量、油酸和亚油酸含量以及油酸/亚油酸比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849、0.761、0.874和0.887,表明这些性状的变异主要受基因型控制。利用前期构建的SSR遗传连锁图,结合3年主要品质性状鉴定数据,共检测到82个相关QTL,分布在11个连锁群上,其中与含油量、油酸、亚油酸和油酸/亚油酸比(油亚比)相关的QTL分别为15、21、21和25个,贡献率大于10%的主效QTL有23个,2年能重复检测到QTL有8个,3年重复检测到的有4个。其中,本研究新鉴定出的主效QTL有7个,重复性好的有5个,尤其是LG2上区间GM2839-GNB159,3年均定位到与油酸和油亚比相关的QTL,2年定位到与亚油酸相关的QTL,贡献率为5.80%-28.14%,该区间只有1.63c M。这些QTL的获得对于花生品质性状改良中亲本选配、后代标记辅助选择以及QTL精细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花生 含油量 油酸 亚油酸 油酸亚油酸比值 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高亲和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娟 石大川 +9 位作者 陈皓宁 吴丽青 闫彩霞 陈静 赵小波 孙全喜 苑翠玲 牟艺菲 单世华 李春娟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16-323,共8页
氮素利用效率(nitrogen utilization efficiency,NUE)是影响花生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前期产量相关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锚定到的一个候选基因,属于花生高亲和硝酸盐转运蛋白(nitrate transporter 2,NRT2)基因家族。本研究利用栽培... 氮素利用效率(nitrogen utilization efficiency,NUE)是影响花生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前期产量相关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锚定到的一个候选基因,属于花生高亲和硝酸盐转运蛋白(nitrate transporter 2,NRT2)基因家族。本研究利用栽培种花生全基因组和不同组织的转录组信息,对NRT2家族成员进行了全基因组鉴定与表达模式分析。共鉴定到10个NRT2基因家族成员,染色体定位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基因不均匀地分布在20条染色体上。其中,3号(AhNRT2.5c)和13号(AhNRT2.5b)染色体,6号(AhNRT2.7b)和16号(AhNRT2.7a)染色体上的基因成员存在同源关系。AhNRT2.4,AhNRT2.5a,AhNRT2.5b和AhNRT2.5c四个基因在根组织中表达量较高,表明这些NRT2基因在根系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花生NRT2基因家族及在氮转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花生 高亲和硝酸转运蛋白 基因功能鉴定 表达模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研究
15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8年第S1期38-38,共1页
1花生研究室简介花生育种研究是广东省农科院重点学科之一,也是我国花生遗传改良的重点机构,具有50多年的花生遗传改良的历史。现有科技人员8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4人,博士学位3人。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研究项目近百项,获国家级科技成... 1花生研究室简介花生育种研究是广东省农科院重点学科之一,也是我国花生遗传改良的重点机构,具有50多年的花生遗传改良的历史。现有科技人员8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4人,博士学位3人。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研究项目近百项,获国家级科技成果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2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发表研究论文200多篇。在品种方面,先后育成"粤油"系列花生品种30多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栽培种 广东省 花生 作物品审定 农科院 花生新品 抗黄曲霉 研究所 研究 农作物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子仁长宽及单仁重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晓霞 杨会 +5 位作者 张秀荣 骆璐 吕玉英 张昆 刘风珍 万勇善 《山东农业科学》 2019年第9期73-78,86,共7页
本研究以栽培种花生品系05D677与品种中花12号为亲本材料,正反交构建2个F2分离群体,根据主基因+多基因分离分析方法,进行子仁性状遗传分析。结果表明:2个F2群体中花生子仁的仁长、仁宽及单仁重均存在广泛变异,表现出超亲遗传现象,且子... 本研究以栽培种花生品系05D677与品种中花12号为亲本材料,正反交构建2个F2分离群体,根据主基因+多基因分离分析方法,进行子仁性状遗传分析。结果表明:2个F2群体中花生子仁的仁长、仁宽及单仁重均存在广泛变异,表现出超亲遗传现象,且子仁性状频次均呈正态分布,具有数量性状特征,符合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特点。仁长在2个F2群体中均符合3对主基因控制的加性-上位性遗传模型,其遗传率分别为80.0%和76.8%;仁宽符合1对具有加性效应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或2对具有显性上位效应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0%、15.6%;单仁重符合具有完全等加性效应的主基因遗传模型或3对具有加性-上位性效应主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2.0%、9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花生 子仁性状 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遗传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讯
17
《科技信息》 1995年第1期36-37,共2页
山东省农科院实施生物技术研究"一、五十"工程。该院自1987年作出加强生物技术工作决定以来,在有关部门支持下,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层次日益深化,科研条件逐步改善,研究队伍迅速壮大,在技术方法、学术水平、科研成果产出及... 山东省农科院实施生物技术研究"一、五十"工程。该院自1987年作出加强生物技术工作决定以来,在有关部门支持下,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层次日益深化,科研条件逐步改善,研究队伍迅速壮大,在技术方法、学术水平、科研成果产出及转化等方面均取得重大进展。今后7年全院将实施生物技术研究"一、五十"工程。"一"即建成一座现代化的农业生物技术实险室,发挥山东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的作用。"五十"是在五个方面取得十项重大突破,即在粮棉油作物和果树、蔬菜育种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物技术 山东省 生物技术研究 研制成功 研究层次 技术工作 花生栽培种 生物技术工程 蔬菜育 技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4种重要病害抗性育种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志军 赵胜 +1 位作者 胡小文 刘洋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7550-7566,共17页
花生是中国重要的油料作物、经济作物和食用作物,叶斑病、锈病、青枯病和黄曲霉病是花生生产上的4种重要病害,严重制约着中国花生产业的发展。本研究对这4种重要病害发生和危害、抗性资源筛选鉴定和遗传改良、抗性基因挖掘和应用等方面... 花生是中国重要的油料作物、经济作物和食用作物,叶斑病、锈病、青枯病和黄曲霉病是花生生产上的4种重要病害,严重制约着中国花生产业的发展。本研究对这4种重要病害发生和危害、抗性资源筛选鉴定和遗传改良、抗性基因挖掘和应用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提出了这4种重要病害抗性育种中存在的问题:(1)抗性品种抗源狭窄;(2)抗性与不良性状连锁;(3)辅助育种分子标记缺乏,并展望了这4种重要病害的抗性育种的研究方向,以期为花生叶斑病、锈病、青枯病和黄曲霉病抗性育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花生 病害 抗性育 辅助选择
原文传递
花生乙酰辅酶A羧化酶家族基因在不同胁迫下的响应模式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于爽 田海莹 +6 位作者 李生梅 杨涛 庞博 罗平 李新国 高文伟 彭振英 《植物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011-2023,共13页
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A carboxylase, ACC)在植物中催化乙酰辅酶A生成丙二酰辅酶A,是脂肪酸合成的关键酶。为系统分析花生乙酰辅酶A羧化酶基因家族,对28个AhACC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 28个AhACC基因分别编码异质型AC... 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A carboxylase, ACC)在植物中催化乙酰辅酶A生成丙二酰辅酶A,是脂肪酸合成的关键酶。为系统分析花生乙酰辅酶A羧化酶基因家族,对28个AhACC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 28个AhACC基因分别编码异质型ACC的4个亚基BC、BCCP、α-CT、β-CT和同质型ACC,基因个数为7、13、4、2和2个,不均匀分布在15条染色体上,只有一个具有跨膜结构域。同质型AhACC外显子个数最多为32个, AhaccD外显子个数最少为1个。聚类分析表明, AhACC与大豆、苜蓿亲缘关系较近,编码花生BCCP亚基的基因数目最多。根据转录组数据发现, AhACC多存在于叶片和种子发育早期,在不同组织中有不同表达模式,另外AhACC在根中主要响应ABA胁迫,同质型AhACC对低温和盐胁迫有重要作用。从转录组数据库中挑选8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RT-PCR验证,其表达趋势与测序结果相一致。8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在ABA处理24 h后表达量全部上调;arahy.15M9SP和arahy.Y8HZNS在NaCl处理后表达量下调,其余6个表达量上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花生 乙酰辅酶A羧化酶 非生物胁迫 表达模式
原文传递
Fate of Basal N Under Split Fertilization in Rice with ^(15)N Isotope Tracer 被引量:11
20
作者 LI Ganghua LIN Jingjing +3 位作者 XUE Lihong DING Yanfeng WANG Shaohua YANG Linzhang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期135-143,共9页
Split fertilization strategy is popularly adopted in rice to synchronize soil nitrogen(N) supply and crop N demand.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more on mid-season topdressing N, but limited on basal N. A clearer understan... Split fertilization strategy is popularly adopted in rice to synchronize soil nitrogen(N) supply and crop N demand.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more on mid-season topdressing N, but limited on basal N. A clearer understanding of the basal N fate under split fertilization is crucial for determining rational basal N split ratio to improve the yield and reduce the loss to environment. A two-year field experiment with two N rates of 150 and 300 kg Nha^(-1), two split ratios of basal N, 40% and 25%, and two rice varieties,Wuyunjing 23(japonica) and Y-liangyou 2(super hybrid indica), was conducted. Labelled ^(15) N urea was supplied in micro-plots as basal fertilizer to determine the plant uptake, translocation, soil residual, and loss of basal N fertiliz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asal N absorbed by rice was only 1.6%–11.5% before tillering fertilization(8–10 d after transplanting), 6.5%–21.4% from tillering fertilization to panicle fertilization, and little(0.1%–4.4%) after panicle fertilization. The recovery efficiency of basal N for the entire rice growth stage was low and ranged from 18.7% to 24.8%,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cultivars or N treatments. Soil residual basal N accounted for 10.3%–36.4% and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total N rate and basal N ratio, regardless of variety and year. 43.8%–70.4% of basal N was lost into the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N balance. Basal N loss was significantly linearly positive related with the basal N rate and obviously enhanced by the increasing basal N ratio for both varieties in both 2012 and 2013. The N use efficiency and yield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when decreasing the basal N ratio from 40% to 25%.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basal N ratio should be reduced, especially with limited N inputs, to improve the yield and reduce the N loss to the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 balance N loss N split ratio N use efficiency plant uptake rice variety soil residual N yield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