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海拔引种地3种芍药科植物的光合特性及速率的影响因子分析
1
作者 张谦 陈俊强 +5 位作者 陈海燕 张广意 刘海燕 孙音 韩田雨 姜楠南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4,共9页
在济南山区和平原测定环境因子及光合参数日变化,分析P_(n)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挖掘影响P_(n)的主要决定因子,应用通径分析法计算影响3种芍药科植物P_(n)的通径系数及决策系数,探讨不同海拔引种地3种芍药科植物的... 在济南山区和平原测定环境因子及光合参数日变化,分析P_(n)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挖掘影响P_(n)的主要决定因子,应用通径分析法计算影响3种芍药科植物P_(n)的通径系数及决策系数,探讨不同海拔引种地3种芍药科植物的光合特性及光合速率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不同海拔试验地年降水量接近,高海拔月均气温较低,水汽压亏缺较低。引种于高海拔地区的芍药科植株生长与开花情况较好;除野芍药Tr在高海拔和低海拔接近,高海拔3种芍药科植物的P_(n)、G_(s)、C_(i)均比低海拔高;3种芍药科植物的P_(n)均与PAR显著正相关,与Ca极显著负相关,与环境因子t_(a)、VPD、RH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逐步回归分析显示,t_(a)是紫斑牡丹最重要的环境因子,P_(n)与t_(a)间呈线性关系(R2=0.632),t_(a)是主要决策变量,决策系数为0.324;G_(s)是野芍药最重要的因子,P_(n)与G_(s)间呈二次函数关系(R2=0.883),G_(s)是主要决策变量,决策系数为0.841;Ca是川赤芍最重要的环境因子,P_(n)与Ca间呈线性关系(R2=0.995),Ca是主要决策变量,决策系数为0.747。因此,野芍药对暖温带不同海拔环境均较适应,高温抑制紫斑牡丹的P_(n),川赤芍适宜引种至Ca较低的高海拔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科 光合特性 通径分析 环境因子 相关性 海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芍药科植物独特性与起源 被引量:17
2
作者 彭镇华 江守和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09-213,共5页
芍药科 Paeoniaceae为单属科 ,其系统发育具有一系列的独特性 ,在被子植物中是独一无二的。绒毡层与花粉母细胞同源 ;珠心细胞与大孢子母细胞同源 ;有众多的大孢子母细胞 ;胚胎发育合子第一次分裂后不产生细胞壁 ,有一个游离核发生阶段 ... 芍药科 Paeoniaceae为单属科 ,其系统发育具有一系列的独特性 ,在被子植物中是独一无二的。绒毡层与花粉母细胞同源 ;珠心细胞与大孢子母细胞同源 ;有众多的大孢子母细胞 ;胚胎发育合子第一次分裂后不产生细胞壁 ,有一个游离核发生阶段 ;具木本习性的牡丹组 ( Sect.Moutan)生殖特性 ,具有根状茎、块根、根出条多种形式的以营养繁殖为主、种子繁殖为辅和专性种子有性生殖的两种类型 ;胚具有上胚轴、下胚轴两段休眠特性 ,打破休眠需按一定的程序和两种不同的温度条件 ;……。与石松亚门某些种类植物具有许多相似性。胚胎发育初期游离核阶段与裸子植物苏铁、银杏基本相同 ;但是 ,游离核原胚细胞化后并不导致胚的直接产生 ,又与苏铁、银杏不同 ,可以解释为与裸子植物平行演化的结果。中国是芍药科植物原始类群起源、演化、分化发展和多样性中心。起源时间可以追溯到古生代的石炭纪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科 系统发育独特性 兼性营养繁殖 起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芍药科植物的研究概况 被引量:8
3
作者 翁小刚 聂淑琴 黄璐琦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55-59,共5页
综述国内外对芍药科植物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的研究。查阅国内外文献 70余篇加以整理。芍药科植物 ,主要活性及活血化瘀等作用 ,鉴于我国芍药科植物资源丰富和其广泛而独特的药理的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 ,展开进一步研究对搞... 综述国内外对芍药科植物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的研究。查阅国内外文献 70余篇加以整理。芍药科植物 ,主要活性及活血化瘀等作用 ,鉴于我国芍药科植物资源丰富和其广泛而独特的药理的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 ,展开进一步研究对搞清其物质基础及开发单体药物都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科 芍药 化学成分 药理学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芍药科植物叶片生理生化物质对苹褐卷叶蛾取食偏好作用
4
作者 冯立超 张倩 +1 位作者 范文忠 鞠志新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4-88,共5页
通过对苹褐卷叶蛾(Pandemis heparana)危害芍药科(Paeoniaceae)各植物情况的调查发现,在牡丹各品种间虫口密度无差异(P>0.05),而芍药无被害发生。为揭示此机理,对西北牡丹(Paeonia rockii)、凤丹(P.ostii)、中原牡丹(P.suffruticosa... 通过对苹褐卷叶蛾(Pandemis heparana)危害芍药科(Paeoniaceae)各植物情况的调查发现,在牡丹各品种间虫口密度无差异(P>0.05),而芍药无被害发生。为揭示此机理,对西北牡丹(Paeonia rockii)、凤丹(P.ostii)、中原牡丹(P.suffruticosa)、芍药(P.lactiflora)叶片胞间CO2摩尔分数、叶绿素质量分数以及化学物质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芍药生物总碱质量浓度及可溶性糖质量分数较其他3种牡丹高(P<0.05),与苹褐卷叶蛾为害强度显著负相关(R=-0.987,P=0.012 6;R=-0.989,P=0.011);类黄酮和蛋白质质量分数虽在多数品种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相关分析表明,蛋白质质量分数高低与苹褐卷叶蛾为害强度并无直接关系(R=-0.221,P=0.779)。生理指标中,各品种间叶绿素质量分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与苹褐卷叶蛾为害具有不显著负相关性(R=-0.913,P=0.090);胞间CO2摩尔分数在各品种间无显著差异,与苹褐卷叶蛾危害强度呈微弱正相关(R=0.006,P=0.994)。经线性拟合分析,苹褐卷叶蛾虫口密度与生物碱质量浓度、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及叶绿素质量分数拟合优度高(R=0.992;R=0.910;R=0.8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科 化学代谢产物 光合生理 食叶害虫 取食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芍药科一新分布种—卵叶牡丹 被引量:4
5
作者 张晓骁 张延龙 +2 位作者 牛立新 任利益 司冰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337-2338,共2页
报道了陕西省芍药科(Paeoniaceae)芍药属(Paeonia)一新分布种——卵叶牡丹(Paeonia qiui Y.L.Pei et D.Y.Hong),该种分布于陕西省境内的安康市旬阳县(109°19.467′E,32°59.100′N),本次发现将中国该种自然分布区的经度向西推... 报道了陕西省芍药科(Paeoniaceae)芍药属(Paeonia)一新分布种——卵叶牡丹(Paeonia qiui Y.L.Pei et D.Y.Hong),该种分布于陕西省境内的安康市旬阳县(109°19.467′E,32°59.100′N),本次发现将中国该种自然分布区的经度向西推移了2°(约200km)。凭证标本现收藏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标本馆(WU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省 卵叶牡丹 新分布 芍药科 芍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喀斯特地貌一新记录科——芍药科 被引量:2
6
作者 黄红 李美君 +3 位作者 袁桃花 任柳伊 张金权 白新祥 《贵州科学》 2022年第2期3-5,共3页
报道了贵州一新记录科——芍药科(Paeoniaceae)和新记录种——滇牡丹(Paeonia delavayi Franch.)。分布于贵州省境内的毕节市威宁县岔河镇(103°47′12.21″E,26°39′34.06″N),本次发现该种自然分布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报道了贵州一新记录科——芍药科(Paeoniaceae)和新记录种——滇牡丹(Paeonia delavayi Franch.)。分布于贵州省境内的毕节市威宁县岔河镇(103°47′12.21″E,26°39′34.06″N),本次发现该种自然分布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本文提供了该新记录种的野外生境和形态特征照片,并进行了形态描述,凭证标本保存于贵州大学林学院树木标本室(GZA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科 滇牡丹 新记录 喀斯特地貌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芍药科4个野生种在泰山北麓引种的光合特性 被引量:1
7
作者 吕新民 张谦 +3 位作者 房义福 孙音 张义群 姜楠南 《山东林业科技》 2022年第3期12-16,共5页
为了研究芍药科4个野生种在泰山北麓的适应性,采用Li-6800对大花黄牡丹、滇牡丹、野芍药、川赤芍的光合参数进行测定,并对分布地和引种地的光合参数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光合有效辐射在0-1600μmol·m^(-2)·s^(-1)范围内,4... 为了研究芍药科4个野生种在泰山北麓的适应性,采用Li-6800对大花黄牡丹、滇牡丹、野芍药、川赤芍的光合参数进行测定,并对分布地和引种地的光合参数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光合有效辐射在0-1600μmol·m^(-2)·s^(-1)范围内,4种植物的光响应曲线均表现为随着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增大净光合速率(Pn)增大;大花黄牡丹光补偿点高于其它3种植物,高于50μmol·m^(-2)·s^(-1),具有部分阳生植物的特点;芍药的光饱和点高于其它3种植物,说明芍药对光环境的适应性较强。(2)4种植物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日变化,除滇牡丹“午休”呈双峰曲线外,其余均为单峰曲线。川赤芍的胞间CO_(2)浓度为单峰,其它3种呈“横S型”;测试当天大花黄牡丹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均最高,较高的光合参数是其生长量大的生理基础。(3)芍药、大花黄牡丹的净光合速率与原分布地趋势相似,数值接近,说明这2种植物光合特性与原分布地基本一致。川赤芍、滇牡丹的日光合速率高于引种栽培于北京、杨凌的。总体来说在泰山北麓引种栽培,适应性排序为芍药>川赤芍>滇牡丹>大花黄牡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科引种 海拔 光合日变化 光响应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茛科和芍药科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特征和系统发育比较 被引量:4
8
作者 穆赢通 樊东昌 +3 位作者 吕丽娟 李晓杰 路景诗 张晓明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64-975,共12页
为研究和比较毛茛科和芍药科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模式和系统进化关系,以完成测序的毛茛科33种植物、芍药科7种植物叶绿体基因组为材料,采用分析软件CodonW在线软件CUSP和R软件对叶绿体基因进行密码子特征分析。用MAFFT软件,MEGA软件... 为研究和比较毛茛科和芍药科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模式和系统进化关系,以完成测序的毛茛科33种植物、芍药科7种植物叶绿体基因组为材料,采用分析软件CodonW在线软件CUSP和R软件对叶绿体基因进行密码子特征分析。用MAFFT软件,MEGA软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芍药科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和毛茛科植物(耧斗菜属除外)叶绿体基因组高频密码子一致性高,具有29个高频密码子,基本偏向与于A/U结尾,但最优密码子存在差异。毛茛科和芍药科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的形成因素主要受自然选择的影响,且芍药科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受自然选择的影响大于毛茛科。基于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和基于叶绿体基因组CDS序列的系统进化关系表明,芍药科基于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和基于叶绿体基因组CDS序列的系统进化关系虽然部分不同,但都可以被划分为芍药组和牡丹组。毛茛科基于叶绿体基因组的系统进化关系不符合中国植物志分类关系,但支持把毛茛科划分为4亚科14族。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也支持芍药科独立于毛茛科和毛茛目,被划分到虎耳草目,同时证明了叶绿体基因组作为超级DNA条形码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茛 芍药科 叶绿体基因组 密码子 系统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芍药属牡丹组革质花盘亚组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袁涛 王莲英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7-191,共5页
通过实地调查、标本查阅和文献检索 ,系统描述了我国芍药属牡丹组革质花盘亚组各种不同居群、种间杂种及‘凤丹白’实生苗的形态特征和变异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亚组野生牡丹的分类性状 ,讨论了瓣基紫斑和花盘、花丝颜色的遗传规律及延... 通过实地调查、标本查阅和文献检索 ,系统描述了我国芍药属牡丹组革质花盘亚组各种不同居群、种间杂种及‘凤丹白’实生苗的形态特征和变异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亚组野生牡丹的分类性状 ,讨论了瓣基紫斑和花盘、花丝颜色的遗传规律及延安牡丹、林氏牡丹的分类地位 ,并认为栽培牡丹丰富的变异来源于反复的种间杂交。对革质花盘亚组形态演化趋势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 牡丹组 革质花盘亚组 形态学研究 芍药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丹和芍药次生木质部导管的解剖学结构 被引量:3
10
作者 郑玲 姚琳琳 程彦伟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829-1831,共3页
对牡丹和芍药的次生木质部离析材料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牡丹和芍药的次生木质部具有螺纹、环纹、梯纹和孔纹4种类型的导管,穿孔板具有孔状穿孔板、梯状穿孔板和网状穿孔板3种类型,并具有大孔状穿孔板、混合穿孔板等特殊类型的导管。芍... 对牡丹和芍药的次生木质部离析材料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牡丹和芍药的次生木质部具有螺纹、环纹、梯纹和孔纹4种类型的导管,穿孔板具有孔状穿孔板、梯状穿孔板和网状穿孔板3种类型,并具有大孔状穿孔板、混合穿孔板等特殊类型的导管。芍药科植物导管形态特征的多样性及特殊性对进一步研究芍药科植物的系统发育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科 离析 导管分子 穿孔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赏芍药优质栽培技术 被引量:4
11
作者 白振海 禹明甫 胡培月 《林业实用技术》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40-41,共2页
关键词 优质栽培技术 观赏价值 芍药科 草本花卉 传统名花 切花生产 栽培管理 品种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山地区芍药属植物初步调查
12
作者 刘卫红 《现代农业》 2016年第11期103-103,共1页
芍药科芍药属属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叶互生,一至三回三出复叶,小叶全缘或深裂。花两性,辐射对称,单花顶生或数朵生茎上部叶腋,大而美丽;雄蕊多数,心皮离生;蓇葖果。种子多数,球形。多数种类的根、根皮供药用,有镇痉、止痛、凉血散瘀之... 芍药科芍药属属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叶互生,一至三回三出复叶,小叶全缘或深裂。花两性,辐射对称,单花顶生或数朵生茎上部叶腋,大而美丽;雄蕊多数,心皮离生;蓇葖果。种子多数,球形。多数种类的根、根皮供药用,有镇痉、止痛、凉血散瘀之效。花供观赏,是我国十大名花中的第二位。一、材料和方法根据采自唐山地区的芍药属植物标本,对每种的特征、生境特点和地理分布规律进行识别、分析、讨论、研究,得出唐山地区芍药属植物一共是2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 生境特点 十大名花 叶互生 三出复叶 多年生草本 亚灌木 芍药科 蓇葖果 唐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芍药药用栽培丰产技术 被引量:1
13
作者 杜凤平 朱玉宝 《中国林副特产》 2012年第6期65-66,共2页
芍药(Paeonia lactiflora),别名将离、离草、婪尾春、余容、犁食、没骨花、黑牵夷、红药等,是芍药科芍药属的著名草本花卉。芍药花大艳丽,品种丰富,在园林中常成片种植,花开时十分壮观,是近代公园中或花坛上的主要花卉。或沿着小径、... 芍药(Paeonia lactiflora),别名将离、离草、婪尾春、余容、犁食、没骨花、黑牵夷、红药等,是芍药科芍药属的著名草本花卉。芍药花大艳丽,品种丰富,在园林中常成片种植,花开时十分壮观,是近代公园中或花坛上的主要花卉。或沿着小径、路旁作带形栽植,或在林地边缘栽培,并配以矮生、匍匐性花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栽培 芍药 丰产技术 草本花卉 芍药科 花坛 林地 矮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芍药引种栽培试验 被引量:4
14
作者 郭霞 薛杰 马书燕 《林业实用技术》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39-40,共2页
关键词 芍药 引种栽培试验 日本 2001年 传统名花 栽培历史 牡丹 花期 芍药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树林下芍药栽培技术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群领 《河北林业科技》 2015年第2期108-109,共2页
芍药(Paeonia lactiflora)为芍药科(Paeoniaceae)芍药属(paeonia L.)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lm左右。芍药适应性强,野生于山谷、山坡、落林丛和高草中。芍药花型多变,花色艳丽,绿叶潇洒,株丛丰满,可用于绿化观赏,其根又是传统中药材... 芍药(Paeonia lactiflora)为芍药科(Paeoniaceae)芍药属(paeonia L.)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lm左右。芍药适应性强,野生于山谷、山坡、落林丛和高草中。芍药花型多变,花色艳丽,绿叶潇洒,株丛丰满,可用于绿化观赏,其根又是传统中药材,常用于药用栽培,全国各地都有栽培。因芍药管理比较粗放,经济价值比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科 杨树林 绿化观赏 传统中药材 PAEONIA 芍药 多年生草本 栽培技术 林下种植 速生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芍药花
16
作者 毅博士 《花卉》 2009年第9期39-39,共1页
蕊萼相依富贵容,瑞花碧叶觅梧桐。凤凰远道为何至,揉碎黄金送药农。 芍药为芍药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学名为Paeonia iactiflora。5月上中旬开花,花色丰富,花朵硕大,开于茎顶端或叶腋,花梗长。
关键词 芍药科 宿根草本植物 多年生 茎顶端 梧桐 揉碎 花色 花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芍药文化
17
作者 苏咏农 《农家致富》 2021年第17期64-64,共1页
【起源与传播】芍药隶属于芍药科芍药属芍药组多年生宿根花卉,是中国传统名花之一,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据宋人郑樵《通志略》记载:“芍药著于三代之际,风雅所流咏也”,“三代”即指夏、商、周三朝。在魏晋时代,芍药作为观赏植物栽培进... 【起源与传播】芍药隶属于芍药科芍药属芍药组多年生宿根花卉,是中国传统名花之一,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据宋人郑樵《通志略》记载:“芍药著于三代之际,风雅所流咏也”,“三代”即指夏、商、周三朝。在魏晋时代,芍药作为观赏植物栽培进入了繁盛时期。《晋宫阁台》载:“晖章殿前,芍药花六畦”。明代王象晋《群芳谱》中记载芍药品种39个,清代陈淏子《花镜》中记载芍药品种达到88个。现今,扬州、北京、菏泽、郑州、杭州、沈阳等地都是芍药的栽培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名花 宿根花卉 栽培历史 芍药 芍药科 王象晋 芍药 繁盛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丹 滇牡丹 芍药
18
作者 兑宝峰 《花卉》 2023年第7期12-13,共2页
每年4月正是牡丹开芍药放的季节,二者的花期首尾相联,相互交叉,其绚丽的花色,优美的花型成为晚春至初夏的一道靓丽风景。牡丹、芍药不仅花期相邻,而且花型、叶形也较为相似,在植物分类学上都属芍药科芍药属植物。此外,牡丹还有“木芍药... 每年4月正是牡丹开芍药放的季节,二者的花期首尾相联,相互交叉,其绚丽的花色,优美的花型成为晚春至初夏的一道靓丽风景。牡丹、芍药不仅花期相邻,而且花型、叶形也较为相似,在植物分类学上都属芍药科芍药属植物。此外,牡丹还有“木芍药”,芍药也有“草牡丹”的别名。而滇牡丹则是我国特有的牡丹种群。芍药科仅芍药属一个属,分为以牡丹、滇牡丹为代表,植株呈灌木或亚灌木状的牡丹组;以芍药等为代表,植株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状的芍药组两个组,总共约有35个种,并有大量的园艺种,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少数种产于美洲,我国产11种(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牡丹 芍药科 多年生草本植物 芍药 叶形 植物分类学 花型 芍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芍药属根、茎解剖结构及其系统分类地位的探讨
19
作者 张赞平 张益民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农学版)》 1989年第2期10-14,共5页
芍药属(Paeonia、L)由草本的芍药组(Sect,Paeon)和木本的牡丹组(Sect,Moutat)植物组成。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植物根、茎解剖结构的主要区别为:芍药组植物根为二原型,贮藏物质的部位主要位于次生木质部。茎无次生保护组织,皮层和髓薄... 芍药属(Paeonia、L)由草本的芍药组(Sect,Paeon)和木本的牡丹组(Sect,Moutat)植物组成。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植物根、茎解剖结构的主要区别为:芍药组植物根为二原型,贮藏物质的部位主要位于次生木质部。茎无次生保护组织,皮层和髓薄壁组织中不含晶簇异细胞,次生木质部为环孔材结构,牡丹组植物根为三原型,贮藏物质的部位主要位于次生韧皮部。茎具次生保护组织,皮层及髓薄壁组织中含有星状昌族异细胞,次生长木质为散孔材结构。结合我们的工作,综合有关研究资料,作者支持将原属毛茛目、毛茛科的芍药属植物独立于芍药科(Paconiaccac)、芍药目(Paconiales),并倾向于将该目放在毛茛目之前,属于最原始的被子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 牡丹组 解剖结构 次生木质部 植物根 贮藏物质 芍药科 薄壁组织 保护组织 异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丹芍药知多少
20
作者 马锣莹 《浙江林业》 2017年第3期38-39,共2页
芍药与牡丹并称“花中二绝”。自古道:“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同为芍药科的牡丹和芍药确实有相似之处,但二者最大区别在于枝、叶、花。从枝干或茎来区分:牡丹是灌木,木质茎,而芍药则是宿根草本,革质茎;从叶子上区分:牡丹叶片宽... 芍药与牡丹并称“花中二绝”。自古道:“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同为芍药科的牡丹和芍药确实有相似之处,但二者最大区别在于枝、叶、花。从枝干或茎来区分:牡丹是灌木,木质茎,而芍药则是宿根草本,革质茎;从叶子上区分:牡丹叶片宽厚,正面绿色略呈黄色,而芍药叶片狭薄;从花朵上区分:牡丹的花朵着生于花枝顶端,花径一般在20厘米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科 花中二绝 花相 花中之王 酒醉杨妃 紫红争艳 昆山夜光 种生红 藏枝红 成花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