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0篇文章
< 1 2 7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符号论美学与艺术门类之基本幻象 被引量:3
1
作者 张蔚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23-127,共5页
苏珊.朗格的美学思想建立在新符号论的哲学基点上。这种新符号论孕育于怀特海、罗素等人发展的逻辑符号论和卡西尔的人类文化符号理论。苏珊.朗格的美学思想体系由艺术本质论、艺术幻象论、艺术直觉论和生命形式论等构成。从苏珊.朗格... 苏珊.朗格的美学思想建立在新符号论的哲学基点上。这种新符号论孕育于怀特海、罗素等人发展的逻辑符号论和卡西尔的人类文化符号理论。苏珊.朗格的美学思想体系由艺术本质论、艺术幻象论、艺术直觉论和生命形式论等构成。从苏珊.朗格符号理论的源流及对符号内涵的界定入手,利用“艺术家创造艺术幻象特征”及她对各艺术门类特征的比较、限定,阐释贯穿于各艺术门类创造中的独特经验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珊·朗格 符号论关学 基本幻象 艺术门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间的张力:现代艺术体系的几种艺术门类之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温婷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4期759-764,共6页
现代意义上的艺术体系是现代性的产物,它的建构主要经由巴托神父、达朗贝尔和康德这几位关键的人物而完成。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艺术体系内的几种艺术门类的相互关系也呈现出一种变化和张力。从启蒙运动到19世纪中叶,更多的是把"... 现代意义上的艺术体系是现代性的产物,它的建构主要经由巴托神父、达朗贝尔和康德这几位关键的人物而完成。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艺术体系内的几种艺术门类的相互关系也呈现出一种变化和张力。从启蒙运动到19世纪中叶,更多的是把"模仿美的自然"作为区分艺术与非艺术的首要原则。在这期间有主导艺术与从属艺术之分,处于从属地位的艺术不断模仿作为主导艺术的效果。主导与边缘的艺术种类是不停发展运动的,之前处于边缘地带的艺术种类也可能演化为主导艺术。进入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期,自主性的美学观成为主导性的观念,艺术门类纷纷独立,相互划定界限,在各自领域安全地运行。"分解"成为联系这一时期艺术门类的共同纽带。20世纪60年代以来,艺术与非艺术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艺术内部的界限也消失了,传统的艺术分类原则受到挑战,现代艺术体系走向了艺术界体系。同时,艺术门类相互之间互相渗透,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景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艺术体系 艺术门类 艺术界限 自主性美学观 艺术界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隋唐以前艺术门类理论渊源考 被引量:1
3
作者 韩刚 《艺术探索》 2016年第4期53-58,共6页
魏晋南北朝各艺术门类(诗、文、书、画等)理论异军突起,花团锦簇,变古则今。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盛况,主要是因为此前源远流长之乐论的奠基;之所以乐论能为其奠基,是因为"通感"这一深层艺术文化基因之奠基;之所以"通感"... 魏晋南北朝各艺术门类(诗、文、书、画等)理论异军突起,花团锦簇,变古则今。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盛况,主要是因为此前源远流长之乐论的奠基;之所以乐论能为其奠基,是因为"通感"这一深层艺术文化基因之奠基;之所以"通感"基因能为其奠基,是因为"中和"这一更深层文化基因之奠基。此外,当时随佛教文化东进的古印度艺术理论影响亦为渊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门类理论 通感 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设的史观——高友工跨艺术门类建构的“中国抒情美学理论史”
4
作者 石了英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8-63,共6页
高友工跨艺术门类建构"中国抒情美学理论史"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借鉴余英时的中国文化史的"四次转型"论,历时性梳理中国抒情美学史之萌芽、奠基、实践、综合、式微的流变过程;二是综合历代乐论、文论、书论、... 高友工跨艺术门类建构"中国抒情美学理论史"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借鉴余英时的中国文化史的"四次转型"论,历时性梳理中国抒情美学史之萌芽、奠基、实践、综合、式微的流变过程;二是综合历代乐论、文论、书论、诗论、画论共构"一个较完整的中国美典的发展",可谓既历时性地交待了中国抒情美学史的发展轨迹,又共时性地展现中国艺术精神的跨艺术门类版图。但遗憾的是,高友工跨艺术门类建构的"中国抒情美学理论史"却是一个虚构的预设,不仅与其抒情美学理论的相关论述矛盾,这么宏阔的进化论史观根本无力描述中国各艺术门类的发展实际。其洞见与不见都有待学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友工 艺术门类 中国抒情美学理论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珊·朗格《表面的类似》中的美学问题——关于艺术门类间关系的认识
5
作者 胡莹 《设计艺术》 2005年第1期74-75,共2页
苏珊·朗格(1895-1985)——美国当代女哲学家、艺术理论家,她以其导师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为理论基础.构建了“符号论美学”,影响至今犹存。《艺术问题》是苏珊·朗格的一本演讲稿合集.这些讲稿以苏珊·朗格“艺术是... 苏珊·朗格(1895-1985)——美国当代女哲学家、艺术理论家,她以其导师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为理论基础.构建了“符号论美学”,影响至今犹存。《艺术问题》是苏珊·朗格的一本演讲稿合集.这些讲稿以苏珊·朗格“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之创造”。这一符号论观点为基础,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对艺术本质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朗格 苏珊 艺术门类 美学问题 认识 表面 艺术理论家 符号论美学 理论基础 人类情感 艺术问题 本质问题 哲学家 卡西尔 演讲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艺术”的“评论”——兼谈文艺评论与具体艺术门类并列的意义 被引量:5
6
作者 祝帅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2年第12期53-63,共11页
近年来,随着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建设与各种新艺术门类的发展,有关艺术分类的问题又重新成为热门话题。尤其是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于2014年成立,被列为中国文联所属的第12家全国文艺家协会以后,为文艺评论在我国文艺界中争取到和音乐、美术... 近年来,随着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建设与各种新艺术门类的发展,有关艺术分类的问题又重新成为热门话题。尤其是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于2014年成立,被列为中国文联所属的第12家全国文艺家协会以后,为文艺评论在我国文艺界中争取到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舞蹈等具体艺术门类相等同的并列地位。本文认为,无论从文艺评论的归属、创造性质还是未来可能等方面来看,将文艺评论视作具体艺术门类的做法不仅有逻辑上的依据,也具有现实的基础,体现了中国当代文艺话语体系的制度自信和自主创新。本文将立足与具体艺术门类并列的文艺评论这一新兴行业的现状与机遇,对其未来发展提供思考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 文艺评论 艺术门类 话语体系 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艺术门类音乐学科成果形式与评价体系的思考
7
作者 子荷 《北方音乐》 2014年第15期133-134,共2页
音乐学学科从原隶属于文学而跃升为艺术学门类一级学科的范畴,其学科属性的独有性和特殊性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性已经得到了共识。但是当下依据人文社科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来衡量音乐学科的成果,实际上局限了音乐学学科的发展。因此,如... 音乐学学科从原隶属于文学而跃升为艺术学门类一级学科的范畴,其学科属性的独有性和特殊性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性已经得到了共识。但是当下依据人文社科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来衡量音乐学科的成果,实际上局限了音乐学学科的发展。因此,如何针对现实状况,文章提出了关于音乐学学科成果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门类 音乐学科 成果形式 认知偏差 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黑格尔、叔本华对艺术门类的排序——兼及两者艺术观的不同
8
作者 乔雪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6年第3期90-91,共2页
关键词 艺术 艺术门类 黑格尔 叔本华 德国古典美学 西方美学史 排序 形式主义美学 美学问题 德国浪漫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言、象、意”的维度探析中国古典艺术门类之共通性
9
作者 张铭越 《艺术科技》 2020年第13期80-83,共4页
书法与中国古典舞、古典音乐与古典舞、古典诗歌与绘画,这三对艺术门类其艺术传达的物质媒介与艺术表现形式存在极大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表现规律在言、象、意3个层面均可彼此沟通,因它们的审美取向、情感表达方式是一致的,韵律、意境... 书法与中国古典舞、古典音乐与古典舞、古典诗歌与绘画,这三对艺术门类其艺术传达的物质媒介与艺术表现形式存在极大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表现规律在言、象、意3个层面均可彼此沟通,因它们的审美取向、情感表达方式是一致的,韵律、意境是相同的,因此彼此间可在精神上达到共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艺术 艺术门类关系 共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音乐的美育功能、实用功能及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联系
10
作者 王全勇 《魅力中国》 2014年第18期112-112,共1页
人们在听到某种音乐之后便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生理反应和心理活动,从而对人们的情绪、理智、思想意识发生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他们的行为方式,最终有形无形地影响到社会,这也就是所谓的音乐社会功能。
关键词 音乐社会功能 美育功能 艺术门类 实用功能 心理活动 思想意识 行为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机绣的制作与其他艺术门类结合的必要性分析
11
作者 袁军 《天工》 2019年第3期136-136,共1页
其实书法与绘画及其他视觉类艺术品都是传统绣、机绣和程序化电脑绣表现的重要主题。当然不是所有的艺术形式都适合针线与人的智慧进行有机结合的。它并不是简单地临仿,它与绘画是不同属性的两种艺术表达方式,是对表现对象用另外一种表... 其实书法与绘画及其他视觉类艺术品都是传统绣、机绣和程序化电脑绣表现的重要主题。当然不是所有的艺术形式都适合针线与人的智慧进行有机结合的。它并不是简单地临仿,它与绘画是不同属性的两种艺术表达方式,是对表现对象用另外一种表现手法的重新诠释。因此可以看出,历史上刺绣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与书法、绘画有着千丝万缕的亲近和联系,这一点是其他工艺不能比拟的。一、北方机绣首次提到与中国书法、中国绘画及西方绘画之关系(一)中国书法是刺绣重要的表现内容书法是中国古代文化最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从古至今,它的影响力都是世界性的,尤其对汉文化圈的国家影响更为深远。机绣制作书法在很多朋友看来,用线比较单一,掌握书法知识,练好基本功,就能绣好作品了。其实不然,想制作一定水准的刺绣书法,认识书法是前提,操作只是手段,这两者有机结合才是重点。制作时若想达到书法作品的神韵其实难度是相当大的。尤其对书法制作的连续性操作要求是严格的。有些作品的制作是不能停顿的,特别是字幅小的小楷作品,必须在制作行进中一次性完成,要给人以连贯、流畅的感觉。北方机绣与其他绣种不同,它的半浮雕感特别明显,在用线的疏密度选择上,要运用得当,在实、疏、虚的处理上,有时是需要对技巧的理解和方法的灵活使用来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必要性分析 制作 艺术门类 北方 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书法 西方绘画 书法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姊妹艺术门类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以舞蹈、美术、建筑为例
12
作者 崔荣汉 《音乐时空》 2014年第3期100-101,共2页
在音乐欣赏课堂上,应积极寻找音乐与姊妹艺术门类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通过对跨学科的研究,以不同的视角去理解、体验音乐的内涵。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也会大大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关键词 姊妹艺术门类 价值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艺术门类融合:新质生产力与艺术产业的未来发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孙承健 《艺术评论》 CSSCI 2024年第5期27-35,共9页
在当下科技革命时代,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得以提出的底层逻辑,即蕴含着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将艺术产业的整体建构纳入科艺融合视域下进行探讨,涉及科技创新与艺术创造力的构成关系、跨艺术门类融合的创新性配置以及... 在当下科技革命时代,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得以提出的底层逻辑,即蕴含着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将艺术产业的整体建构纳入科艺融合视域下进行探讨,涉及科技创新与艺术创造力的构成关系、跨艺术门类融合的创新性配置以及艺术产业的深度转型与升级等相关问题。而在观念与思维层面,则涉及在感性思维、理性思维与计算思维的融合与互为转换中,建构起跨艺术门类融合的艺术产业新的发展范式,以满足时代与社会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科艺融合 艺术门类融合 技术创新与艺术创造力 艺术产业深度转型
原文传递
艺术学门类学科基础理论与评价标准探究——评《艺术学门类学科专业设置及评价标准研究》
14
作者 刘双喜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2024年第1期I0014-I0014,共1页
艺术学门类学科基础理论和评价标准是艺术研究和创作的重要基石。对不同艺术学门类的基础理论和评价标准进行探讨,有助于丰富人们对艺术的认识,提升艺术研究与教育的水平。笔者在开展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项目“新常态... 艺术学门类学科基础理论和评价标准是艺术研究和创作的重要基石。对不同艺术学门类的基础理论和评价标准进行探讨,有助于丰富人们对艺术的认识,提升艺术研究与教育的水平。笔者在开展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项目“新常态下的江西艺术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9WT117)过程中认真学习了《艺术学门类学科专业设置及评价标准研究》一书,深受启发。该书涵盖了艺术学科宏观理论研究、学科专业设置问题研究以及学科专业评价标准研究三大方面,提出了多个关于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的观点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专业设置 艺术学科 学科基础理论 评价标准研究 宏观理论 艺术学理论 艺术门类 WT1
原文传递
艺术学学科自觉的前奏1978-1985年的门类美学研究扫描 被引量:4
15
作者 孙晓霞 《艺术探索》 2016年第3期99-105,共7页
1978-1985年是"新时期"的初始阶段,在"美学热"的冲击下,各艺术门类围绕各自的内在规律及学科本体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广泛的探索,形成了门类美学研究的理论热潮。尽管带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历史局限性,但这一时期的门类美学作为... 1978-1985年是"新时期"的初始阶段,在"美学热"的冲击下,各艺术门类围绕各自的内在规律及学科本体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广泛的探索,形成了门类美学研究的理论热潮。尽管带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历史局限性,但这一时期的门类美学作为历史进程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阶段,为后来的艺术学学科建构勾勒出基本框架,在艺术学学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门类 形象思维 形式与内容 门类美学 艺术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门类的独立与学科规划问题 被引量:8
16
作者 曹意强 《艺术教育》 2011年第12期14-16,共3页
在过去的几篇文章中,我重点阐述了艺术门类设置的意义,而这些内容基于我所撰写的关于艺术提升门类的总体报告以及所执笔的各一级学科的论证报告。经过两代人的不断努力,2011年的春节期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一致通过决议,把艺术学从原错... 在过去的几篇文章中,我重点阐述了艺术门类设置的意义,而这些内容基于我所撰写的关于艺术提升门类的总体报告以及所执笔的各一级学科的论证报告。经过两代人的不断努力,2011年的春节期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一致通过决议,把艺术学从原错误归属的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将原来的一个一级学科分化为四个一级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规划 艺术门类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门类设置 论证报告 春节期间 学科分化 艺术
原文传递
从艺术门类间的关联性看艺术学理论学科的研究对象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廷信 《艺术学界》 CSSCI 2017年第1期1-5,共5页
不同艺术门类之间是互相支持和互相影响的,由此产生的艺术门类间的关联性是艺术学理论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艺术学理论学科旨在将艺术作为一个整体,侧重从宏观角度进行研究,通过各门艺术之间的关联,解释艺术的规律和本质特征,构建涵盖... 不同艺术门类之间是互相支持和互相影响的,由此产生的艺术门类间的关联性是艺术学理论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艺术学理论学科旨在将艺术作为一个整体,侧重从宏观角度进行研究,通过各门艺术之间的关联,解释艺术的规律和本质特征,构建涵盖各门艺术普遍规律的理论体系。因此,针对艺术门类间的关联性进行研究十分必要。这种研究可主要从各门艺术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不同艺术门类间的跨界影响与新兴艺术门类的产生、艺术门类的排他性与渗透性三大方面入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门类 关联性 艺术学理论 研究对象
原文传递
打通艺术门类与学科界限的经典范例--《声音与空间在文艺复兴的威尼斯:建筑、音乐与声学》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健 《艺术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8-103,共6页
引言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歌德〈br〉 在西方文明发展的漫长历程中,音乐与建筑两者之间具有更为重要且明显的交集。在国外,特别是在各类历史建筑密集林立的欧洲,由于音乐会和带有音乐表演的宗教仪式经常在... 引言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歌德〈br〉 在西方文明发展的漫长历程中,音乐与建筑两者之间具有更为重要且明显的交集。在国外,特别是在各类历史建筑密集林立的欧洲,由于音乐会和带有音乐表演的宗教仪式经常在古老的教堂中举行,此时环境因素成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即使是同一音乐家(团体)演奏同一曲目,在不同的教堂里听来,效果都会相去甚远,甚至在同一教堂的不同位置也会有显著差别。这自然引出了一系列问题:这些建筑为在其中演奏的各种音乐所带来的不同效果,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听众的接受及表演者的阐释?反之,由于音乐表演特别是合唱音乐表演长期以来都是基督教仪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建筑师们在设计教堂布局时是否也有意识地考虑到为唱诗班的表演及其效果提供各种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表演 历史建筑 文艺复兴 学科界限 艺术门类 威尼斯 声音 声学
原文传递
艺术门类的设置与我国创新思维的培养 被引量:4
19
作者 曹意强 《艺术教育》 2010年第3期4-7,共4页
一、艺术学科的问题 2009年8月,国务院学位办提出调整我国学科目录的工作,这为增列艺术门类提供了契机。在历史的进程中,艺术与道德、科学构成了人类把握世界的三大途径。艺术本身也自成体系,涵盖造型艺术、语言艺术和表演艺术三大领... 一、艺术学科的问题 2009年8月,国务院学位办提出调整我国学科目录的工作,这为增列艺术门类提供了契机。在历史的进程中,艺术与道德、科学构成了人类把握世界的三大途径。艺术本身也自成体系,涵盖造型艺术、语言艺术和表演艺术三大领域。然而,在我国现行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艺术仅是一个从属于文学门类的一级学科,这严重制约了我国艺术创作、教育和研究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门类 创新思维 培养 设置 学科专业目录 艺术学科 2009年 学科目录
原文传递
比较艺术史的学理逻辑建构——基于比较艺术学学科内涵与特征的思考
20
作者 颜景旺 《艺术传播研究》 2025年第2期70-78,共9页
“比较艺术史”作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还未得到艺术学界的充分关注。若基于“比较艺术学”的学科逻辑,对“比较艺术史”的学理内涵进行建构,则可以认为:它是自觉运用比较方法研究各门类艺术史以及艺术史与外部世界的间性关系的一门学问... “比较艺术史”作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还未得到艺术学界的充分关注。若基于“比较艺术学”的学科逻辑,对“比较艺术史”的学理内涵进行建构,则可以认为:它是自觉运用比较方法研究各门类艺术史以及艺术史与外部世界的间性关系的一门学问,是在门类艺术史与整体艺术史之间起沟通作用的一种中观研究;它秉承开放视野,形成了跨国别、跨族群、跨文化、跨语言与跨学科五种基本视域关系。“比较艺术史”的再提出及其初步建构,不仅是对当下艺术史学科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的呼应,更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史学科的时代呼唤使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艺术 比较艺术 门类艺术 整体艺术 学理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