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振动频率分子之间的色散作用
1
作者 江泽洲 《湖北工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65-67,共3页
对不同振动频率的分子之间的色散作用给出了一种简明的计算方法
关键词 色散 振动频率 分子 色散作用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维 Van der Waals色散作用能 被引量:2
2
作者 景辉 时憧宇 《郑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0年第1期53-56,共4页
基于 Van der Waals色散作用的本质 ,利用 Barash- Ginzburgh宏观响应理论讨论了各种形式的低维色散作用能 (包括延迟效应的影响 ) ,特别是排斥性的两体相互作用能 ,指出低维情形下的色散作用能不仅与体系偶极矩涨落的大小有关 ,还与涨... 基于 Van der Waals色散作用的本质 ,利用 Barash- Ginzburgh宏观响应理论讨论了各种形式的低维色散作用能 (包括延迟效应的影响 ) ,特别是排斥性的两体相互作用能 ,指出低维情形下的色散作用能不仅与体系偶极矩涨落的大小有关 ,还与涨落的相对取向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化率 涨落机制 低维 范德瓦尔色散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散作用能更简捷的推导 被引量:3
3
作者 景辉 时庆云 《大学物理》 2000年第2期9-10,13,共3页
基于色散作用的本质,利用宏观电介质形式,更一般且更简捷地得到了各种维度的色散作用能.
关键词 色散作用 极化率 涨落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散作用能的推导 被引量:1
4
作者 周英彦 温传庚 赵宝明 《大学物理》 1998年第3期8-11,共4页
对两个振动频率与极化系数不同的三维振子的色散作用能给出了一种简明的推导.
关键词 色散 色散相互作用 能维振子 固体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间相互作用理论研究——量子化学课题组
5
作者 王裕平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4年第12期F0002-F0002,共1页
分子间相互作用(Molecular Interaction)通常也指非共价相互作用,是基团或分子间除去共价键、离子键及金属键等以外一切相互作用力的总称,如氢键、卤键、π…π堆积、σ…π、σ…hole、π…hole、色散作用等,是超分子理论的基础,分子... 分子间相互作用(Molecular Interaction)通常也指非共价相互作用,是基团或分子间除去共价键、离子键及金属键等以外一切相互作用力的总称,如氢键、卤键、π…π堆积、σ…π、σ…hole、π…hole、色散作用等,是超分子理论的基础,分子依靠分子间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组装成复杂的、有组织的聚集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间相互作用 非共价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 量子化学 超分子 色散作用 卤键 金属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度泛函方法在描述色散相互作用中的发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彩华 陈鲁生 《山东化工》 CAS 2013年第5期34-35,共2页
近年来,研究者们投入对物理与化学重要性的伦敦色散相互作用密度发函理论方法的发展热潮中。这里,我们对主要的一些包含色散的密度泛函理论方法进行了讨论。与基于波函数的电子结构方法的比较表明,针对大分子体系,色散校正密度泛函可以... 近年来,研究者们投入对物理与化学重要性的伦敦色散相互作用密度发函理论方法的发展热潮中。这里,我们对主要的一些包含色散的密度泛函理论方法进行了讨论。与基于波函数的电子结构方法的比较表明,针对大分子体系,色散校正密度泛函可以达到预期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散相互作用 密度泛函方法 电子结构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分子间色散相互作用能的自然轨道泛函
7
作者 盛晓伟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15,共6页
理论上对分子间色散相互作用能的精确计算一直是个难点问题.密度矩阵泛函基于非定域量一阶密度矩阵为基本变量,它与色散相互作用起源于电子间的非定域关联特性相吻合.论文以最简单的氢分子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两相互平行的氢分子间色散... 理论上对分子间色散相互作用能的精确计算一直是个难点问题.密度矩阵泛函基于非定域量一阶密度矩阵为基本变量,它与色散相互作用起源于电子间的非定域关联特性相吻合.论文以最简单的氢分子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两相互平行的氢分子间色散相互作用能,构造出了该体系中色散相互作用能的自然轨道泛函.结果表明:描述该体系中色散相互作用能的自然轨道泛函形式为包含有4个轨道的非交换和库伦积分.该结果对发展色散相互作用能的密度矩阵泛函理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分子 色散相互作用 密度矩阵泛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附在直角棱镜斜面上的分子膜产生的谐波和色散
8
作者 王文耀 立群 +3 位作者 庄大华 邱佩华 江寿平 连少辉 《激光杂志》 CAS 1988年第2期82-84,共3页
吸附在直角棱镜斜面上的生物分子和有机染料分子膜层,在基波激光作用下,能产生二次谐波和三次谐波信号。由于棱镜的色散作用,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二次谐波与基波在出射棱镜时,成一个α≈33′的小角,这与我们利用光的折射定律计算的结果... 吸附在直角棱镜斜面上的生物分子和有机染料分子膜层,在基波激光作用下,能产生二次谐波和三次谐波信号。由于棱镜的色散作用,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二次谐波与基波在出射棱镜时,成一个α≈33′的小角,这与我们利用光的折射定律计算的结果α≈36′,符合得很好。为此,我们只要精确地测定色散角,并运用折射定律,就可以用来比较精确地估算介质对基波或谐波的折射率。由吸附在光滑透明基板上的分子膜产生的谐波效应,我们首先提供了求解这些介质相应的折射率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角棱镜 色散作用 谐波信号 分子膜 吸附 斜面 二次谐波 折射定律 染料分子 生物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 - -π相互作用本质的理论研究
9
作者 吴文胜 郭海福 +2 位作者 郑柏树 蔡铁军 舒华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年第4期22-25,共4页
在MP2/6-311G(d,p)水平上,对甲烷与甲苯、苯甲醚、苯硫酚、苯胺和N,N-二甲基苯胺等给电子取代苯之间以及甲烷与氟苯、氯苯、溴苯、碘苯、三氟甲基苯、苯甲酸乙酯、苯甲基甲酮和三氯甲基苯等吸电子取代苯之间可能存在的几何构型进行了全... 在MP2/6-311G(d,p)水平上,对甲烷与甲苯、苯甲醚、苯硫酚、苯胺和N,N-二甲基苯胺等给电子取代苯之间以及甲烷与氟苯、氯苯、溴苯、碘苯、三氟甲基苯、苯甲酸乙酯、苯甲基甲酮和三氯甲基苯等吸电子取代苯之间可能存在的几何构型进行了全自由度能量梯度优化,采用SAPT对所得到的所有稳定构型的相互作用能进行了能量分解研究。结果表明,复合物的相互作用能随苯环上取代基团的给电子能力的增强(或吸电子能力的增强)而有不同程度的增大,色散作用在此类相互作用中占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π相互作用 SAPT 色散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散力的探讨
10
作者 时憧宇 申智灵 《河南科学》 1999年第2期143-147,共5页
用宏观处理方法导出色散能与距离R六次方成反比,讨论了其限制条件,并研究了温度对色散能的影响。
关键词 色散作用 极化率 起伏机制 色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状注矩形截面Cerenkov脉塞中注波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晔 赵鼎 +2 位作者 王勇 舒雯 张雪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13-418,共6页
建立了带状注矩形截面Cerenkov脉塞中注波互作用的三维物理模型。采用保留金属格栅槽区内高次模式的方法,将电磁场表示为本征模级数和的形式,运用Borgnis函数法和场匹配法推导了注波互作用结构的混合模色散方程。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热... 建立了带状注矩形截面Cerenkov脉塞中注波互作用的三维物理模型。采用保留金属格栅槽区内高次模式的方法,将电磁场表示为本征模级数和的形式,运用Borgnis函数法和场匹配法推导了注波互作用结构的混合模色散方程。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热态下电子注电压、电流密度、电子注厚度以及电子注与金属格栅间隙距离等主要结构和电参数对互作用增益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enkov脉塞本征模Borgnis函数法色散方程互作用增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单芳香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对活性炭吸附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秉正 刘振宇 +1 位作者 雷智平 黄张根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2-256,共5页
用静态吸附法考察了一种活性炭对废水中四种简单芳香化合物的吸附行为,并用Langmuir模型对吸附数据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Langmuir模型可以近似地描述这些芳香化合物在该活性炭上的吸附行为。芳香化合物的极性及其在水中的溶解度对其在... 用静态吸附法考察了一种活性炭对废水中四种简单芳香化合物的吸附行为,并用Langmuir模型对吸附数据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Langmuir模型可以近似地描述这些芳香化合物在该活性炭上的吸附行为。芳香化合物的极性及其在水中的溶解度对其在活性炭上吸附的影响较大,芳香化合物与活性炭之间的π-π色散作用对吸附的影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芳香化合物 吸附 π-π色散作用 溶解度 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烷烃油滴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溶解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19
13
作者 张军 房体明 +3 位作者 王业飞 王磊 沈跃 刘冰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4-129,共6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5种正构烷烃油滴在超临界CO2(sc CO2)中的溶解过程及其微观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烷烃在sc CO2中的溶解能力随其链长的增加而逐渐降低。链长小于18时,烷烃易溶于sc CO2;链长大于18时,sc CO2对烷烃的溶解能力较...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5种正构烷烃油滴在超临界CO2(sc CO2)中的溶解过程及其微观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烷烃在sc CO2中的溶解能力随其链长的增加而逐渐降低。链长小于18时,烷烃易溶于sc CO2;链长大于18时,sc CO2对烷烃的溶解能力较弱。色散作用在sc CO2溶解烷烃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色散作用随烷烃链长的增加而减弱,其强弱导致了不同链长的烷烃在sc CO2中的溶解能力不同。短链烷烃分子与CO2接触的概率较大,同时烷烃分子在sc CO2中的伸展程度随其链长的增加而减弱,导致烷烃与CO2间色散作用强弱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烷烃 溶解 色散作用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血清蛋白在NaCl水溶液中渗透压的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林阳政 李以圭 陆九芳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2110-2115,共6页
将NeCl水溶液中带电蛋白质分子间的静电排斥作用用Yukawa位能函数描述,蛋白质分子间的色散作用用Lennard-Jones位能函数描述,代替了经典DLVO理论.基于McMillan-Mayer渗透压统计理论,将Duh和Mier-YTeran的Yukawa状态方程与Cotterman等的L... 将NeCl水溶液中带电蛋白质分子间的静电排斥作用用Yukawa位能函数描述,蛋白质分子间的色散作用用Lennard-Jones位能函数描述,代替了经典DLVO理论.基于McMillan-Mayer渗透压统计理论,将Duh和Mier-YTeran的Yukawa状态方程与Cotterman等的Lennard-Jones微扰公式相结合,建立了一个新的状态方程,并采用该状态方程研究了含有NaCl的牛血清蛋白(简称BSA)水溶液的渗透压.依据BSA在0.15 mol/L NaCl水溶液中的回归参数可预测其在l~5 mol/L NaCl水溶液中的渗透压.该状态方程采用了两个回归参数(硬球直径和LJ参数),具有一定的关联和预测效果,并与已有的其它理论模型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压 牛血清蛋白 Yukawa状态方程 Cotterman公式 色散作用 氯化钠 水溶液 静电排斥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面五元水分子簇的量子化学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大鹏 刘朋军 +1 位作者 张连华 杜奇石 《分子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03-208,共6页
选用Gaussian03的B3LYP/6-31G(d,p)、DMol3的BLYP/DNP和deMon的BLYP/TZVP等方法计算了甲烷水合物(结构-1)中平面五元水分子簇的结合能和氢键能,作了基组重叠误差(BSSE)和色散能(dispersion)的修正,估算了次级相互作用的贡献.在DMol3程... 选用Gaussian03的B3LYP/6-31G(d,p)、DMol3的BLYP/DNP和deMon的BLYP/TZVP等方法计算了甲烷水合物(结构-1)中平面五元水分子簇的结合能和氢键能,作了基组重叠误差(BSSE)和色散能(dispersion)的修正,估算了次级相互作用的贡献.在DMol3程序中使用了大型数值基组DNP,将基组重叠误差降至最低.在Gaussi-an03的B3LYP/6-31G(d,p)计算中,采用平衡法(Counterpoise)校正基组重叠误差.两种计算方法给出了一致的结果,证实了在使用6-31G(d,p)基组时,一对水分子在平衡距离的基组重叠误差高达8 kJ/mol.为估算色散能的贡献,使用了新近发展的包含色散能的密度泛函的DFT程序deMon计算了五元水分子簇.用多种方法计算出了经基组重叠误差和色散能修正的五元水分子簇的分子间结合能和氢键能的较为精确的势能超曲面,为甲烷和其他气体水合物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元水分子簇 气体水合物 基组重叠误差 色散作用 量子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场纠缠态制备 被引量:1
16
作者 许雪梅 王发伯 匡乐满 《晓庄学院自然科学学报》 CAS 1997年第2期36-41,共6页
利用Ramsey场以及在大失谐情况下的二能级原子与光场的色散作用可以制备光场的Einstein-Podolsky-Rosen(EPR)态和多光场的纠缠态.得出这些量子态之间的距离最大并且具有最大纠缠度和最大冯诺依曼熵.
关键词 色散作用 EPR态 纠缠态 光场 量子光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晶态物质凝固过程分子动力学仿真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芃 《计算机仿真》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2-196,共5页
针对非晶态物质凝固过程中分子捕捉的准确度较低的问题,从多项分子力场入手,提出非晶态物质凝固时分子动力学仿真方法。根据非晶态物质分子凝固过程中的排斥和吸引作用,建立分子势函数,组成分子动力学力场。通过力场作用的约束能力,结... 针对非晶态物质凝固过程中分子捕捉的准确度较低的问题,从多项分子力场入手,提出非晶态物质凝固时分子动力学仿真方法。根据非晶态物质分子凝固过程中的排斥和吸引作用,建立分子势函数,组成分子动力学力场。通过力场作用的约束能力,结合分子动力学相关数据,进行分子约束动力捕捉,并引入分子动力学约束性算法,解决捕捉后无法描述正态分子的问题。将约束后的分子公式汇聚,引入量子力学计算公式,根据分子体系波函和本征函数进行数据计算,通过计算结果结合量子体系实现对非晶态物质分子的动力模拟。实验数据表明,所设计方法下模拟过程分子的集散度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能够完成提高分子捕捉准确度的目标,具有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晶态物质 色散作用 仿真 量子力学 晶体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sessment of Some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Methods and Force Field Models in Describing Various Interaction Modes of Benzene Dimer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余伟 张颖 +2 位作者 吴剑鸣 吴安安 徐昕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6期635-639,I0003,共6页
Benzene dimer (bz2) is the simplest prototype of the π-π interactions. Such interactions are ubiquitous in diverse areas of science and molecular engineering. In the present work, we have made assessment on some m... Benzene dimer (bz2) is the simplest prototype of the π-π interactions. Such interactions are ubiquitous in diverse areas of science and molecular engineering. In the present work, we have made assessment on some modern density functional methods including B97-D, BLYP-D3, M06-2X, XYG3, and force field models including CHARMM, AMBER, MM3, AMOEBA on six important interaction modes of bz2. Our results not only highlight the usefulness of these cost-effective methods, which can be used as economic substitutes of the expensive CCSD(T) for complex real-world systems, but also indicate their weakness i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π-π interactions, which points to the future direction for further improve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π-π interaction Benzene dimer van der Waals DISPERSION XYG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掺杂纳米多孔碳的光催化活性:表面化学和孔隙率的重要性(英文) 被引量:1
19
作者 Teresa J.Bandosz Mykola Seredych 《催化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07-814,共8页
This minireview summarizes our recent findings on the photoactivity of S-doped nanoporous carbons. The materials were either synthesized from the sulfur-containing polymers or obtained by heat treatment of commercial ... This minireview summarizes our recent findings on the photoactivity of S-doped nanoporous carbons. The materials were either synthesized from the sulfur-containing polymers or obtained by heat treatment of commercial carbon with hydrogen sulfide. Their surface was extensively charac terized from the points of view of its surface chemistry, porosity, morphology, and electronic properties. The carbons showed enhanced activity towards oxidation of arsine and removal of diben-zothiophenes from model diesel fuel. The latter were oxidized to various oxygen containing intermediates and the cleavage of C–C bonds in aromatic ring was detected when carbon with adsorbed species was exposed to UV o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 resulted in generation of photocurrent in a broad range of wavelength. The presence of sulfur led to the reduction of oxygen and contributed to an increased capacitive performance. We link these effects to the presence of reduced sulfur in the small pores which enhances the dispersive interactions via inducing a positive charge to carbon atoms, to sulfur in oxygenated forms which contribute to Faradaic reactions and increase the polar interactions, and to the hydrophobicity of a surface in small pores where oxygen can be reduced by excited electrons from chromophoric-like sulfur containing grou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活性 表面化学 多孔碳 孔隙率 纳米 掺杂 色散相互作用 聚合物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ulti-component Entangled State Generation for Three-Level Atomic System with Hyperfine Structure via Dispersive Interactions
20
作者 YANGWen-Xing LIJia-Hua JINLi-Xia 《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4X期517-520,共4页
We discuss the generation of certain kinds of multi-component entangled states for three-level atomic system with hyperfine structure. The method proposed here is based on the interactions of dispersive cavity with on... We discuss the generation of certain kinds of multi-component entangled states for three-level atomic system with hyperfine structure. The method proposed here is based on the interactions of dispersive cavity with only one atom driven by a strong classical field. It is shown that, with a judicious choice of the cavity detuning and applied coherent field detuning, the atom can interact dispersively with the quantized field but the classical driving field gives rise to the creation or destruction of photons conditional on the state of the system. In comparison with previous schemes,our method is likely to be extremely easy to realize 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层原子系统 多组分纠缠态 超精细结构 原子物理学 色散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