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虚实之间: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原创现代昆剧《瞿秋白》的舞台搬演
1
作者 徐钊 《影剧新作》 2022年第1期70-78,共9页
第八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开幕大戏《瞿秋白》是一部回归戏曲本体,又具有现代性的作品。该剧立足于“虚与实”这对传统戏曲美学的重要范畴,在其舞台搬演的各个环节蕴涵着虚实融合、虚实相生的审美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以“昼”“夜... 第八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开幕大戏《瞿秋白》是一部回归戏曲本体,又具有现代性的作品。该剧立足于“虚与实”这对传统戏曲美学的重要范畴,在其舞台搬演的各个环节蕴涵着虚实融合、虚实相生的审美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以“昼”“夜”分场奠定虚实变幻总基调、于“行当意识”中实现虚与实的程式创造和锣鼓音乐辅助达成“戏曲化”的意境构建。该剧舞台搬演在虚实之间,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剧现代戏 《瞿秋白》 虚与实 舞台搬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曲《牡丹亭》舞台搬演传递的文化生态意义
2
作者 刘志宏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2-125,137,共5页
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之所以几百年来搬演不衰,原因不只是其文辞优美,关目新奇,声律格正,更在于其无论经过多次的改窜,不同的演绎,其内化于文字、关目和声律内的生态自然意识始终能够得到张扬和传递。对《牡丹亭》从文本到具体的舞台... 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之所以几百年来搬演不衰,原因不只是其文辞优美,关目新奇,声律格正,更在于其无论经过多次的改窜,不同的演绎,其内化于文字、关目和声律内的生态自然意识始终能够得到张扬和传递。对《牡丹亭》从文本到具体的舞台呈现搬演转换过程加以关注,可以清晰地看到历代曲家、表演者实际上都或多或少、或明显或隐晦地秉承着汤显祖原作中的生态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意义 昆曲 牡丹亭 舞台搬演
原文传递
明代前期戏曲插图与舞台搬演关系辨疑 被引量:2
3
作者 韦强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7-120,共4页
对于明代戏曲插图是否具有指导舞台搬演的功能,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又集中在明代中前期。认为插图可以指导搬演的学者的论据,主要包括:一,浣月轩《玉杵记》"照冠扮服"的记载;二,明代早期戏曲插图具有舞台化特征;三,... 对于明代戏曲插图是否具有指导舞台搬演的功能,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又集中在明代中前期。认为插图可以指导搬演的学者的论据,主要包括:一,浣月轩《玉杵记》"照冠扮服"的记载;二,明代早期戏曲插图具有舞台化特征;三,明代早期戏曲插图的人物动作具有程式性;四,弘治本《西厢记》提到"图与唱合"。然而这四项证据都值得商榷,戏曲插图指导搬演的说法也很难成立。本文以为,明代前期戏曲插图和舞台搬演并无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中前期 戏曲插图 舞台搬演
原文传递
期待一场歌剧“弥赛亚”
4
作者 司马勤 李正欣(编译) 《歌剧》 2024年第1期80-87,共8页
不久之前——好吧,从今天算起,那是几年前的事了——我曾提出疑问,为什么歌剧世界里没有像亨德尔的《弥赛亚》(Messiah)或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Nutcracker)那样的,在音乐厅和芭蕾舞台搬演的“圣诞必选剧目”。当然,有不少歌剧的情... 不久之前——好吧,从今天算起,那是几年前的事了——我曾提出疑问,为什么歌剧世界里没有像亨德尔的《弥赛亚》(Messiah)或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Nutcracker)那样的,在音乐厅和芭蕾舞台搬演的“圣诞必选剧目”。当然,有不少歌剧的情节与圣诞有关,其中包括《波希米亚人》(Laboheme)这部可说是史上最受欢迎的歌剧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亨德尔 歌剧作品 《弥赛亚》 《胡桃夹子》 舞台搬演 柴可夫斯基 弥赛亚 音乐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杂剧之研究及其戏曲史定位 被引量:2
5
作者 杜桂萍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92-100,共9页
清代杂剧处于中国古代戏曲史的末端 ,与同时期其他艺术样式相较 ,总体成就平平 ,所以有关的研究一直比较单薄。关于其存在 ,有“不论”者 ,有“客观肯定”者 ,更有持“衰微”论者。即使是“客观肯定”者 ,观点也非常谨慎。而关于其文体... 清代杂剧处于中国古代戏曲史的末端 ,与同时期其他艺术样式相较 ,总体成就平平 ,所以有关的研究一直比较单薄。关于其存在 ,有“不论”者 ,有“客观肯定”者 ,更有持“衰微”论者。即使是“客观肯定”者 ,观点也非常谨慎。而关于其文体性质的定位 ,从音律、舞台搬演、体制等角度亦有“南杂剧”与“北杂剧”的认识 ,“案头”与“场上”的评价 ,乃至“短剧”的成说。获得一致认可的观点并不多。由于清杂剧是戏曲史研究中的冷点与难点 ,存在的问题还相当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杂剧 戏曲史 研究状态 评价 文体性质 音律 舞台搬演 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曲电影声音的意境创造
6
作者 石蕾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8年第4期42-45,共4页
和中国的诗词、书法、绘画一样,昆曲代表着中国传统艺术之古典美,蕴含着无穷的"意境"。昆曲剧本中诗化的文词饱含着意境,而这意境又在一歌一舞、一叹一笑、一桌一椅中得以展现。本文试图从昆曲的唱腔、念白的审美取向,从昆曲... 和中国的诗词、书法、绘画一样,昆曲代表着中国传统艺术之古典美,蕴含着无穷的"意境"。昆曲剧本中诗化的文词饱含着意境,而这意境又在一歌一舞、一叹一笑、一桌一椅中得以展现。本文试图从昆曲的唱腔、念白的审美取向,从昆曲文词中提及到的声音元素的种类与描述方式以及与商业电影音响创作思路的比较中,找出适用于昆曲电影特有的音响创作方法,并使之有助于昆曲电影意境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曲电影 舞台搬演 商业电影 音响创作 意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祖”之誉:《琵琶记》在明代的经典化 被引量:2
7
作者 朱万曙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8-156,共9页
作为戏曲经典的《琵琶记》,从永乐年间《瑞安县志》记载“实为词曲之祖”,到魏良辅“自为曲祖”之誉,再到凌濛初称道“世人推为南曲之祖”,其经典地位不断被强化和巩固。其中,既有帝王推赏的权力话语作用,也有文人围绕《西厢记》《拜月... 作为戏曲经典的《琵琶记》,从永乐年间《瑞安县志》记载“实为词曲之祖”,到魏良辅“自为曲祖”之誉,再到凌濛初称道“世人推为南曲之祖”,其经典地位不断被强化和巩固。其中,既有帝王推赏的权力话语作用,也有文人围绕《西厢记》《拜月亭》“优劣”等问题争论带来的“聚焦效应”;既有连续不断、类型多样的刊刻复制递增了作品的影响,也有持续不断的舞台搬演扩大其在不同社会圈层的深入。从纵(时间)、横(途径)两个方面考察,可知其在明代已然完成经典化。《琵琶记》经典化的过程和途径,可以为考察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如何经典“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化 帝王推赏 “聚焦”批评 刊刻传播 舞台搬演
原文传递
昆曲电影声音的创作空间 被引量:1
8
作者 石蕾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68-171,共4页
昆曲和电影同是音画结合的艺术形式,都需要利用声音和画面来传达某种永恒的精神主题,或展示某种视听形式之美,从而使观众获得审美愉悦或人生感悟。然而,它们又具有截然不同的气质。昆曲与电影这两种艺术形式结合时,既有默契也有矛盾。... 昆曲和电影同是音画结合的艺术形式,都需要利用声音和画面来传达某种永恒的精神主题,或展示某种视听形式之美,从而使观众获得审美愉悦或人生感悟。然而,它们又具有截然不同的气质。昆曲与电影这两种艺术形式结合时,既有默契也有矛盾。昆曲电影的创作,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已发展成熟的电影制作方法及理论。昆曲电影的声音创作应以表现昆曲的细腻精致、婉转流丽、含蓄高雅的意境与情趣为宗旨,对以好莱坞为主导的商业电影的声音创作方法有所扬弃。本文力图结合昆曲的审美特点探讨昆曲电影声音创作的特点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曲 昆曲电影 舞台搬演 唱腔 意境
原文传递
李渔之问及其解决之道——《笠翁十种曲》结构艺术的戏曲美学本体论意义
9
作者 蔡东民 《中国美学》 2022年第2期91-103,共13页
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通过对元曲与戏曲的对比和评价,提出了“戏曲剧本到底是应该为了场上搬演,还是仅仅为了文人自相唱和”这个重要问题。其核心在于讨论:中国戏曲到底应该姓“文”还是姓“戏”。即旨在将戏曲... 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通过对元曲与戏曲的对比和评价,提出了“戏曲剧本到底是应该为了场上搬演,还是仅仅为了文人自相唱和”这个重要问题。其核心在于讨论:中国戏曲到底应该姓“文”还是姓“戏”。即旨在将戏曲从文学中解放出来。在李渔著作中,他也以自己的戏曲理论和《笠翁十种曲》的戏剧结构艺术实践回答了这个宏大而又尖锐的问题。时至近代,李渔之问在日本著名汉学家青木正儿的著作中得到了积极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渔 戏曲美学 文学性 舞台搬演 结构艺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