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魏诸王舍宅为寺探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赵延旭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64-167,共4页
北魏时期佛教兴盛,诸王舍宅为寺现象广泛存在。由于社会环境与家庭氛围的双重影响,北魏诸王多为虔诚的佛教信徒,因而舍宅为寺成为其建功德、求福报以及为亡故亲属追福乃至祈求其特定愿望实现的重要方式之一。诸王舍宅为寺对北魏社会及... 北魏时期佛教兴盛,诸王舍宅为寺现象广泛存在。由于社会环境与家庭氛围的双重影响,北魏诸王多为虔诚的佛教信徒,因而舍宅为寺成为其建功德、求福报以及为亡故亲属追福乃至祈求其特定愿望实现的重要方式之一。诸王舍宅为寺对北魏社会及佛教的发展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领了舍宅为寺的社会风尚,与此同时推动了寺院的园林化与中土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佛教 诸王 舍宅为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见《佛堂铭》中舍宅为寺及佛教灵验叙事浅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傅清音 张安兴 《文博》 2013年第6期89-93,共5页
唐《佛堂铭》是清河崔氏刻石以记家族福祚的行为,述及舍宅为寺和《金刚经》灵验故事。历史行为的背后是宏阔的社会背景,《佛堂铭》中的舍宅为寺和刻石以记功德是基于不同时间维度的二重行为,两者之间因为佛教灵验事件而触发了微妙的因... 唐《佛堂铭》是清河崔氏刻石以记家族福祚的行为,述及舍宅为寺和《金刚经》灵验故事。历史行为的背后是宏阔的社会背景,《佛堂铭》中的舍宅为寺和刻石以记功德是基于不同时间维度的二重行为,两者之间因为佛教灵验事件而触发了微妙的因果关系,审视佛教政策的变化,才能深究行为发生的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舍宅为寺 金刚经 灵验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州古代“舍宅为寺”现象研究
3
作者 林成博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11期29-34,共6页
湖州地区历代以来佛教兴盛,“舍宅为寺”现象广泛存在。其自汉始,至南北朝达到顶峰,其后逐渐减少。“舍宅为寺”也成为各个阶层祈求福报、仕途高迁的重要手段,受到统治者政策、文化及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舍宅为寺 湖州 佛教 福报 统治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俗互动——唐长安城内的“舍宅为寺”与“舍宅为观” 被引量:1
4
作者 呼啸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 2021年第1期257-271,474-475,共17页
作为教众憩息、举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寺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既是历史时期佛道两教的实体见证,同时亦为两教传教布道的重要宣传平台,以其内部所承载的非实体宗教因素对外持续施加影响。而在寺观兴建的过程之中,还有一种现象不得不... 作为教众憩息、举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寺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既是历史时期佛道两教的实体见证,同时亦为两教传教布道的重要宣传平台,以其内部所承载的非实体宗教因素对外持续施加影响。而在寺观兴建的过程之中,还有一种现象不得不提,是为"舍宅为寺"或"舍宅为观"。这种现象登上历史舞台的时间极早,早期多带有非常浓厚的佞教色彩。此后随着舍宅现象的逐渐增多,及至唐代,其舍宅主体不再仅限于宅邸主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长安城 宗教因素 舍宅为寺 宣传平台
原文传递
从“舍宅为寺”看佛教建筑的中国化发展
5
作者 李雪 《中国宗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8-79,共2页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便不断同儒道等本土文化激荡、交融,经魏晋时期的大融合,佛教建筑逐渐脱离原印度伽蓝制,其结构、形制及营造观念同汉地宫室、衙署、宅邸等建筑高度相似,呈现出中国化建造特征。
关键词 舍宅为寺 佛教建筑 南北朝时期 中国化 两汉之际 魏晋时期
原文传递
宅与寺——兼论中国传统建筑的世俗性与纪念性 被引量:2
6
作者 谭刚毅 《南方建筑》 2010年第6期4-8,共5页
住居是最大量的世俗性建筑形式,寺庙则是宗教性建筑的代表。文章通过典型实例分析,揭示了家和庙的几种存在形式:对比——图底关系,舍宅为寺的通用式关系,互渗——拼贴的形式,充分说明了中国文化传统中住宅与庙宇之间的必然联系,并进一... 住居是最大量的世俗性建筑形式,寺庙则是宗教性建筑的代表。文章通过典型实例分析,揭示了家和庙的几种存在形式:对比——图底关系,舍宅为寺的通用式关系,互渗——拼贴的形式,充分说明了中国文化传统中住宅与庙宇之间的必然联系,并进一步分析论证了中国文化中缺少建筑的神圣纪念性,却有更多的世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居 纪念性 舍宅为寺 拼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早期佛寺塔殿关系初探 被引量:2
7
作者 迟群 许政 《华中建筑》 2014年第3期149-153,共5页
基于佛塔与佛寺历史文献资料、考古发掘资料以及实物,结合笔者对"中国古塔"研究及古塔保护实践经验,提出在丝绸之路的中西方文化交流背景下,我国早期佛寺"塔为中心"制度受印度犍陀罗佛寺影响,在国内沿官方与大众两... 基于佛塔与佛寺历史文献资料、考古发掘资料以及实物,结合笔者对"中国古塔"研究及古塔保护实践经验,提出在丝绸之路的中西方文化交流背景下,我国早期佛寺"塔为中心"制度受印度犍陀罗佛寺影响,在国内沿官方与大众两条路线发展,官方佛寺承袭印度规制而大众佛寺则模仿官方佛寺由本土居住建筑改造而来。随着佛殿地位提高,"前塔后殿"式布局成主流。在唐代佛教教义中国化成熟的基础上,佛寺布局两条发展路线合二为一,并向以佛殿为中心定制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变 塔为中心 前塔后殿 舍宅为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教及佛教建筑 被引量:2
8
作者 魏秋利 张建军 《陕西建筑》 2006年第3期1-3,共3页
本文通过对佛教文化以及佛教建筑相关内客的阐述,分析其对于人们生活和城市布局的各方面影响,旨在呼吁社会各界对于佛教这一宗教建筑的重视和保护。
关键词 佛教 佛教 舍宅为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的寺庙兴建与园林表现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力坚 《华夏文化论坛》 CSSCI 2017年第2期391-401,共11页
魏晋南北朝寺庙园林虽然起步较晚,但凭借着宗教传播及帝王推崇的助力,舍宅为寺方式的普遍化,得以迅速发展。中土早期的寺庙,尚有仿造原始佛教'天竺旧状'建筑的表现;到了两晋南北朝,随着佛教兴盛发展并趋向中土化,佛寺在大量兴... 魏晋南北朝寺庙园林虽然起步较晚,但凭借着宗教传播及帝王推崇的助力,舍宅为寺方式的普遍化,得以迅速发展。中土早期的寺庙,尚有仿造原始佛教'天竺旧状'建筑的表现;到了两晋南北朝,随着佛教兴盛发展并趋向中土化,佛寺在大量兴造的过程中,寺庙形制亦迅速趋向中土化——园林化。即寺庙园林化的现象益见普遍,寺庙园林迅速蔚为大观,而且还越来越呈现出与山水自然环境紧密结合的趋势。魏晋南北朝寺庙应用功能的开放性,造园思想的多元化,致使寺庙园林形制的多样化,以及对当世社会与后世历史的影响,都超越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而取得后来居上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山林化 舍宅为寺 园林
原文传递
云门寺与茶
10
作者 孙培培 《茶博览》 2022年第11期51-54,共4页
云门寺,地处绍兴平水,秦望山脚下,若耶溪畔。云门寺之名,源于“五色祥云”,《嘉泰会稽志》载:“晋义熙二年,中书令王子敬居此,有五色祥云见,诏建寺,号云门。”云门寺本是书圣王羲之之子王献之故宅,王氏后人舍宅为寺,晋安帝遂下诏建寺庙... 云门寺,地处绍兴平水,秦望山脚下,若耶溪畔。云门寺之名,源于“五色祥云”,《嘉泰会稽志》载:“晋义熙二年,中书令王子敬居此,有五色祥云见,诏建寺,号云门。”云门寺本是书圣王羲之之子王献之故宅,王氏后人舍宅为寺,晋安帝遂下诏建寺庙,赐名云门寺。云门寺历史悠久,在中国佛教史上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佛教史 舍宅为寺 若耶溪 云门 书圣王羲之 晋安帝 五色 中书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