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大麦蠕孢叶斑病菌致病类型分析
1
作者 孙丹 尚佳薇 +2 位作者 王月超 王秀君 刁艳玲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 2024年第12期139-142,共4页
为明确东北发生的大麦叶斑病菌主要致病类型及其分布区域,对黑龙江省和内蒙古东北部大麦主栽区22个大麦叶斑病菌株进行了侵染型和毒性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22个菌株可划分为13种致病类型,其中0.4.6.6出现的频率最高占22.7%,为东北麦区... 为明确东北发生的大麦叶斑病菌主要致病类型及其分布区域,对黑龙江省和内蒙古东北部大麦主栽区22个大麦叶斑病菌株进行了侵染型和毒性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22个菌株可划分为13种致病类型,其中0.4.6.6出现的频率最高占22.7%,为东北麦区主要的致病类型。按致病类型分为低毒、中毒和高毒,低毒菌株有9个、中毒菌株有10个,高毒菌株有3个分别为ZBTX14481、ZBTX14479和ZBTX14202,占1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叶斑病 麦根腐平脐蠕孢菌 致病类型 区域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2022年山西省小麦叶锈菌群体致病类型鉴定及毒性分析
2
作者 关亚诗 赵雅琼 +2 位作者 武英鹏 原宗英 刘敏捷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28,共9页
[目的]小麦叶锈病由小麦叶锈菌(Puccinia triticina)引起,已成为制约山西省小麦生产最重要的病害之一。本研究旨在明确山西省小麦叶锈菌的毒性特点,为山西省小麦抗叶锈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8-2022年采自山西省运城市、晋中市... [目的]小麦叶锈病由小麦叶锈菌(Puccinia triticina)引起,已成为制约山西省小麦生产最重要的病害之一。本研究旨在明确山西省小麦叶锈菌的毒性特点,为山西省小麦抗叶锈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8-2022年采自山西省运城市、晋中市、临汾市、长治市和晋城市田间自然发病的小麦叶锈病标样进行单孢子堆分离获得132个纯化菌株,利用42个已知抗叶锈病基因的近等基因系和材料对其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和群体毒性分析。[结果]从132份小麦叶锈菌单孢子堆分离物中鉴定得到82个致病类型,其中优势致病类型为THT(4.55%)、PHT(4.55%)、PKJ(4.55%)、PHS(3.03%)、TKT(3.03%)、THS(3.03%)和THK(3.03%)。毒性基因V25、V38和V13+3ka这4年的毒性基因频率均小于30%,其对应的抗病基因为目前有效的抗病基因。毒性基因V26、V10、V12、V20和V39这4年中毒性基因频率均大于80%,表明其对应的抗病基因对小麦叶锈菌已经基本失去抗性。运城市和晋中市的小麦叶锈菌群体毒性多态性较高,其次为临汾市和晋城市,长治市最低。[结论]本研究明确了山西省小麦叶锈菌近几年的优势致病类型、毒性基因频率和毒性多态性,为进一步指导山西省小麦抗叶锈育种和病害治理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叶锈病 毒性频率 致病类型 生理小种 毒性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棉花黄萎菌不同致病类型的RAPD指纹分析 被引量:17
3
作者 田新莉 李晖 +2 位作者 赵宗胜 李国英 肖璐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46-350,共5页
用 RAPD- PCR技术 ,对采自新疆各地的 2 7个棉花黄萎菌株的遗传分化及致病性进行了研究。从 1 2 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 1 1个随机引物 ,共在 2 0 4个位点上扩增出 RAPD谱带 ,其中 1 88个为多态性位点 ,占 92 .1 6%。RAPD电泳条带差异表... 用 RAPD- PCR技术 ,对采自新疆各地的 2 7个棉花黄萎菌株的遗传分化及致病性进行了研究。从 1 2 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 1 1个随机引物 ,共在 2 0 4个位点上扩增出 RAPD谱带 ,其中 1 88个为多态性位点 ,占 92 .1 6%。RAPD电泳条带差异表明 ,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种群内部存在着显著的遗传分化。对 RAPD谱带进行聚类分析 ,将 2 7个菌株划分成 3大类群 ,这 3大类群与根据鉴别寄主反应划分的不同致病类型有一定的相关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棉花黄萎菌 致病类型 RAPD指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2004年我国小麦叶锈菌致病类型苗期鉴定及毒性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全宝 孟庆芳 +1 位作者 杨文香 刘大群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0-64,共5页
为明确小麦叶锈菌的毒性基因谱,对2003~2004采自我国的117株小麦叶锈菌菌株进行了致病性鉴定及毒性基因分析。结果表明:2003—2004年,117株小麦叶锈菌被划分为104个致病类型,其中优势类型为PHSS、PHTT和FHSS,其出现频率分别为4.2... 为明确小麦叶锈菌的毒性基因谱,对2003~2004采自我国的117株小麦叶锈菌菌株进行了致病性鉴定及毒性基因分析。结果表明:2003—2004年,117株小麦叶锈菌被划分为104个致病类型,其中优势类型为PHSS、PHTT和FHSS,其出现频率分别为4.27%、3.42%和2.56%。毒性基因V2a、V9、V24、V3a、V19、V38、V39、V40、V41、V42、V43和V46的毒性频率〈30%,其对应的抗性基因为有效抗病基因,特别是V38的毒性频率为0,其对应的抗性基因有很好的抗叶锈性。V1、V3ka、V30、V18、V14ab、V15、V20、V21、V23、V28、V29、V32、V33+34、V36、V44和V45的毒性频率都在30%-60%之间,表明其对应的抗叶锈基因尚有一定的利用价值;V2c、V3、V16、V26、V11、V17、V13、V10、V14a、V2b、V3bg、V14b、V25、V33、V34和V73的毒性频率都〉60%,表明其对应的抗叶锈基因在2003—2004年生产上单独使用几乎没有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叶锈菌 致病类型 毒性基因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部分地区稻瘟病菌致病类型及丰富度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杨小林 陈其志 +2 位作者 张舒 吕亮 喻大昭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56-458,共3页
由湖北省稻瘟病的常发区崇阳县和远安县分离得到301个稻瘟病菌的单孢菌株,从其中挑出52个进行致病类型测定。结果表明:52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在CO39近等基因系的5个鉴别品种上表现出19个致病类型,且各致病类型的出现频率存在较大差异;远... 由湖北省稻瘟病的常发区崇阳县和远安县分离得到301个稻瘟病菌的单孢菌株,从其中挑出52个进行致病类型测定。结果表明:52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在CO39近等基因系的5个鉴别品种上表现出19个致病类型,且各致病类型的出现频率存在较大差异;远安、崇阳2个地区稻瘟病菌单孢菌株的致病类型不同,从远安采集得到的单孢菌株致病类型更加丰富;各测试菌株对5个鉴别品种的侵染能力也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 致病类型 丰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黄萎病菌菌体蛋白与其致病类型的关系 被引量:7
6
作者 朱荷琴 宋晓轩 +1 位作者 郭金城 姚献华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329-333,共5页
经液休培养获得5个棉花黄萎病菌不同致病类型的菌体培养物,并进行了菌体蛋白的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和氨基酸组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美国落叶型T-9茵系的菌体蛋白电泳谱带数明显多于我国落... 经液休培养获得5个棉花黄萎病菌不同致病类型的菌体培养物,并进行了菌体蛋白的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和氨基酸组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美国落叶型T-9茵系的菌体蛋白电泳谱带数明显多于我国落叶型菌系VD-8菌系和3个不同致病类型的代表菌系,除安阳菌系外,其它4个菌系分别具有其蛋白特征带。我国落叶型VD-8菌系和强致病力类型泾阳菌系的菌体氨基酸含量明显高于中等致病力和弱致病力类型,落叶型和非落叶型菌系在某些氨基酸含量上具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黄萎病菌 菌体蛋白 致病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黄萎病菌致病类型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王莉梅 石磊岩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25-130,共6页
以研究手段为主线,从形态学特征、凝胶电泳、血清学反应、营养体亲和性及几项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方面讨论了目前国内外在划分棉花黄萎病菌种内致病类型上的研究进展状况,并在本文基础上作了总结。
关键词 棉花 黄萎病菌 致病类型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小麦叶锈菌致病类型及毒性监测 被引量:3
8
作者 原宗英 武英鹏 刘敏捷 《山西农业科学》 2017年第3期448-450,共3页
对采自山西省的110株小麦叶锈菌菌株进行了致病类型鉴定及毒性基因分析。结果表明,110株小麦叶锈菌被划分为43个致病类型,其中,优势类型为THT,TRT,PHT,PHR,出现频率分别为23.08%,9.62%,7.69%,6.73%。毒性基因V9,V19,V24,V25,V28,V29,V38... 对采自山西省的110株小麦叶锈菌菌株进行了致病类型鉴定及毒性基因分析。结果表明,110株小麦叶锈菌被划分为43个致病类型,其中,优势类型为THT,TRT,PHT,PHR,出现频率分别为23.08%,9.62%,7.69%,6.73%。毒性基因V9,V19,V24,V25,V28,V29,V38,V39的毒性频率<30%,其对应的抗性基因为有效抗病基因;V2a,V3Bg,V18,V21,V23,V27+31,V33的毒性频率在30%~70%,表明其对应的抗叶锈基因在山西省不同区域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可以考虑多个抗性基因同时利用;V1,V2b,V2c,V3,V3ka,V10,V11,V12,V13,14a,V14b,V15,V16,V17,V20,V22a,V26,V30,V31,V32,V35,V36,V37,V22b的毒性频率大于70%,它们对应的抗性基因在山西省小麦抗叶锈病品种选育中为无效基因,如果单独利用则没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叶锈菌 致病类型 毒性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传病害茄子大丽轮枝菌致病类型的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刘水芳 刘春艳 《天津农业科学》 CAS 1999年第1期1-3,共3页
将天津市5个地区采集的20个茄子黄萎病致病菌——大丽轮枝菌菌株,在6个茄子品种上做致病类型的测定。结果表明,各菌株的致病力可分为强、中、弱3个类型;明确了天津市3个茄子主栽品种的抗感反应型:快圆茄为感病型,大苠茄为中... 将天津市5个地区采集的20个茄子黄萎病致病菌——大丽轮枝菌菌株,在6个茄子品种上做致病类型的测定。结果表明,各菌株的致病力可分为强、中、弱3个类型;明确了天津市3个茄子主栽品种的抗感反应型:快圆茄为感病型,大苠茄为中感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茄子 大丽轮枝菌 致病类型 土传病害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条锈菌新小种条中31号及致病类型洛13-Ⅱ和洛13-Ⅷ毒性基因推导 被引量:2
10
作者 金社林 李继平 贾秋珍 《甘肃农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0期34-35,共2页
根据Flor的基因对基因学说,对小麦条锈菌新小种条中31号及致病类群洛13—Ⅱ、洛13—Ⅷ毒性基因进行了推导。结果表明:条中31号含有毒性基因Yr—1、2、3、4、7、8、9、11、12、14、16和Su;致病类型洛... 根据Flor的基因对基因学说,对小麦条锈菌新小种条中31号及致病类群洛13—Ⅱ、洛13—Ⅷ毒性基因进行了推导。结果表明:条中31号含有毒性基因Yr—1、2、3、4、7、8、9、11、12、14、16和Su;致病类型洛13—Ⅱ含有毒性基因Yr-1、2、7、8、9、11、12、13、14;洛13—Ⅷ致病类型含有毒性基因Yr—1、2、7、9、11、12、13、14;抗条锈基因Yr_5、6、10未被病菌小种克服。从基因水平证明条中31号毒谱更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条锈菌 生理小种 毒性基因 致病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植株内黄萎病菌致病类型的快速检测
11
作者 刘培源 高峰 +5 位作者 韩宏伟 门光耀 张涛 任毓忠 杜娟 李国英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27-831,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能从棉花植株中快速检测黄萎病菌致病类型的方法,为黄萎病菌致病类型的大面积普查打下基础。【方法】利用Dneasy Plant Mini Kit试剂盒对落叶型标准菌株592和非落叶型标准菌株511及病圃中显症前后不同时期棉花植株DNA... 【目的】建立一种能从棉花植株中快速检测黄萎病菌致病类型的方法,为黄萎病菌致病类型的大面积普查打下基础。【方法】利用Dneasy Plant Mini Kit试剂盒对落叶型标准菌株592和非落叶型标准菌株511及病圃中显症前后不同时期棉花植株DNA进行提取,然后用落叶型引物DB19/DB22、DB19/espdef01和非落叶型引物NDf/NDrI、nND2f/InND2r对所提DNA进行巢式PCR扩增。【结果】使用落叶型引物只在592菌株和落叶型病圃的病株中检测到目标条带,使用非落叶型引物只在511菌株和非落叶型病圃的病株中检测到目标条带。【结论】该试剂盒可以有效地提取棉花植株中的DNA,供试的两套引物对检测植株中棉花黄萎病菌致病类型具有高度特异性,该法可直接检测棉花植株中黄萎病菌的致病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黄萎病菌 致病类型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小麦条锈菌优势生理小种及致病类型
12
作者 原宗英 李艳芳 +1 位作者 武英鹏 曾卫芳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1期53-55,共3页
对1998~2001年采自山西省10个县(市)的119份小麦条锈菌标样进行生理小种监测的结果表明:目前山西省小麦条锈菌的优势生理小种和致病类型为条中17号小种、Hybrid46致病类群(包括条中30号、条中31号、条中32号小种等)以及水源11致病类群... 对1998~2001年采自山西省10个县(市)的119份小麦条锈菌标样进行生理小种监测的结果表明:目前山西省小麦条锈菌的优势生理小种和致病类型为条中17号小种、Hybrid46致病类群(包括条中30号、条中31号、条中32号小种等)以及水源11致病类群。建议小麦抗病育种应以以上生理小种和致病类型为主要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小麦 条锈菌 生理小种 致病类型 抗病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黄萎病菌不同致病类型RAPD指纹研究
13
作者 朱有勇 王云月 +1 位作者 德贝克.S.M 布鲁斯.R.L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1期156-157,共2页
棉花黄萎病菌不同致病类型RAPD指纹研究RelationshipbetwenRAPDFingerprintandVirulenceofVerticiliumdahliae朱有勇1王云月1德贝克.S.M2布鲁斯.R.L... 棉花黄萎病菌不同致病类型RAPD指纹研究RelationshipbetwenRAPDFingerprintandVirulenceofVerticiliumdahliae朱有勇1王云月1德贝克.S.M2布鲁斯.R.L2(1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植物病理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黄萎病菌 致病类型 RAPD 指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咖啡主栽区咖啡种质资源圃中咖啡驼孢锈菌致病类型鉴定和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乐 易克贤 +4 位作者 吴伟怀 Vítor Manuel Pinto Várzea Ana Paula Pereira Maria do Céu Machado Lavado da Silva 唐天乐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55-763,共9页
【目的】研究中国咖啡主栽区咖啡种质资源圃中由专性寄生病原真菌咖啡驼孢锈菌(Hemileia vastatrix Berk.et Br.)引起的咖啡黄锈病(coffee leaf rust,CLR)致病类型,对保护中国咖啡种质资源以及指导主栽区抗性品种的布局和选育具有重要... 【目的】研究中国咖啡主栽区咖啡种质资源圃中由专性寄生病原真菌咖啡驼孢锈菌(Hemileia vastatrix Berk.et Br.)引起的咖啡黄锈病(coffee leaf rust,CLR)致病类型,对保护中国咖啡种质资源以及指导主栽区抗性品种的布局和选育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收集分布在中国咖啡主栽区4个具有代表性的咖啡种质资源圃CLR病样,在超感病基因型寄主上进行扩繁及单孢分离,在特定基因型寄主上对咖啡驼孢锈菌的毒力基因进行鉴定,并推导出相应的致病类型。【结果】57份样品中,有42份样品(占73.68%)被成功扩繁,有27份样品(占64.29%)被保存。根据样品信息录入23个CIFC条目,共鉴定出3种致病类型:XXXⅦ(v_(2,5,6,7,9)),占86.96%,为优势致病类型;New race(v_(2,5,6,7)),占8.69%,为在中国种质资源圃CLR调查的首次报道;XXXIV(v_(2,5,7,9)),占4.35%。【结论】中国咖啡主栽区咖啡驼孢锈菌群体遗传结构正在发生改变,原有致病类型已渗入位于主栽区内的种质资源圃,并在基因型相近的寄主上加速进化;新的致病类型在主栽区内的咖啡基地和种质资源圃之间随机流动,并对当前主栽品种的抗性造成威胁。研究结果将为中国咖啡种质资源圃的科学管理提供重要依据,为CLR防控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 咖啡驼孢锈菌 种质资源圃 致病类型 毒力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黄萎病菌安阳菌系致病类型变异研究 被引量:29
15
作者 朱荷琴 宋晓轩 +1 位作者 孙君灵 苗子胜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312-317,共6页
以国内外有代表性的菌系为对照,3 个不同棉种的4 个品种为鉴别寄主研究了棉花黄萎病菌安阳菌系致病类型的变异。结果表明,安阳菌系的致病力类型有明显变异,其AVS菌株的致病力明显强于强致病力类型的陕西泾阳菌系和我国江苏落叶... 以国内外有代表性的菌系为对照,3 个不同棉种的4 个品种为鉴别寄主研究了棉花黄萎病菌安阳菌系致病类型的变异。结果表明,安阳菌系的致病力类型有明显变异,其AVS菌株的致病力明显强于强致病力类型的陕西泾阳菌系和我国江苏落叶型菌系VD- 8,且略高于美国强致病力落叶型菌系T- 9,属强致病力类型;病原菌室内培养性状也有变异,AVS菌株是近年出现的新类型,其在病株中分离比例呈上升趋势,AVH菌株在病株中的分离比例则呈下降趋势;黄萎病的田间症状有不同类型,早期落叶型为近年出现的新类型,具有发病早、重、快、损失重等特点;早期落叶型棉花黄萎病的致病菌与AVS菌株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黄萎病菌 致病类型 早期落叶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黄萎病的强致病类型——落叶型菌系 被引量:4
16
作者 姚耀文 朱颖初 胡旭 《世界农业》 1986年第7期36-38,共3页
棉花黄萎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主要产棉国家,也是我国棉花上的主要病害。由于带菌棉籽是其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故被列为我国国内的植物检疫对象。据1982年全国普查的不完全统计,黄萎病已蔓延到11省、市的363个集中产棉县,病田面积共计83... 棉花黄萎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主要产棉国家,也是我国棉花上的主要病害。由于带菌棉籽是其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故被列为我国国内的植物检疫对象。据1982年全国普查的不完全统计,黄萎病已蔓延到11省、市的363个集中产棉县,病田面积共计833万亩。特别引起人们注意的是,1980年在南通县恒兴公社的局部棉田里发现一种落叶型症状的黄萎病,其致病力比北方棉区的非落叶型的强致病类型——陕西泾阳菌系还强。发病株率高达90.0%,病情指数为72.9,并在落叶症状,发病强度等方面与美国强致病力的棉花黄萎病落叶型菌系——T-9很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型 棉花黄萎病 致病类型 致病 菌系 陆地棉 江苏南通 病株率 海岛棉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致病类型分化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薛春生 肖淑芹 +3 位作者 翟羽红 高颖 高增贵 陈捷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12,共7页
利用鉴别寄主和同工酶技术,对采自黑龙江、吉林、辽宁和河北4省玉米弯孢叶斑病菌菌株的致病类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鉴别寄主技术将26个菌株的致病类型划分为4种类型,其中强和中等致病类型主要分布在辽宁省瓦房店市、吉林省公主岭市和... 利用鉴别寄主和同工酶技术,对采自黑龙江、吉林、辽宁和河北4省玉米弯孢叶斑病菌菌株的致病类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鉴别寄主技术将26个菌株的致病类型划分为4种类型,其中强和中等致病类型主要分布在辽宁省瓦房店市、吉林省公主岭市和河北省保定市。玉米弯孢叶斑病菌在酯酶、苹果酸脱氢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同工酶谱存在差异,不同菌株间的某些同工酶谱带数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 致病类型分化 鉴别寄主 同工酶
原文传递
我国部分地区玉米丝核菌组成及其致病类型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牛福芳 董明明 +2 位作者 赵新兰 马亚男 刘爱新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89-294,共6页
采用改进的组织分离法从山东、安徽、江苏、湖北和陕西5省10地市的270份类似玉米纹枯病的标样中,分离到204株丝核菌分离物。根据培养性状将这些丝核菌分为6种类型,DAPI染色显示,它们分别属于多核丝核菌、双核丝核菌和单核丝核菌,其中多... 采用改进的组织分离法从山东、安徽、江苏、湖北和陕西5省10地市的270份类似玉米纹枯病的标样中,分离到204株丝核菌分离物。根据培养性状将这些丝核菌分为6种类型,DAPI染色显示,它们分别属于多核丝核菌、双核丝核菌和单核丝核菌,其中多核丝核菌占97.55%,双核丝核菌占1.47%,单核丝核菌占0.98%。经5.8SrDNA-ITS序列分析,多核丝核菌为AG1-IA、WAG-Z、AG-4-HG-I及AG-54个融合群,各融合群分别占菌株总数的84.80%、5.88%、3.43%和3.43%,其中AG1-IA为主要融合群;双核丝核菌为AG-A融合群;单核丝核菌种类尚不确定。对各融合群的致病类型进行初步比较发现,属于AG1-IA融合群的菌株,可在玉米叶鞘形成典型的云纹状病斑,其它菌株虽可引起玉米发病,但与AG1-IA的症状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丝核菌 核相 5.8S rDNA-ITS区序列 致病类型
原文传递
2019—2020年苏浙皖三省小麦叶锈菌群体的致病类型鉴定及毒性结构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泓甫 华为 +3 位作者 朱靖环 高利 陈万权 刘太国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05-715,共11页
为持续控制小麦叶锈病及促进小麦的抗叶锈病育种工作,2019—2020年自江苏、浙江和安徽3个省采集自然感叶锈病的小麦病叶,经分离获得小麦叶锈菌单孢分离物,利用43个小麦叶锈病鉴别寄主材料对其致病类型进行鉴定,并对其毒性结构进行分析... 为持续控制小麦叶锈病及促进小麦的抗叶锈病育种工作,2019—2020年自江苏、浙江和安徽3个省采集自然感叶锈病的小麦病叶,经分离获得小麦叶锈菌单孢分离物,利用43个小麦叶锈病鉴别寄主材料对其致病类型进行鉴定,并对其毒性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170份小麦叶锈菌单孢分离物中共鉴定出67个致病类型,主要致病类型为THS、SHJ、PHS和SHS,出现频率分别为8.8%、7.6%、5.9%和5.9%。江苏、浙江和安徽3个省的单孢分离物对携带抗叶锈基因Lr10、Lr12、Lr22a、Lr22b、Lr29、Lr33、Lr35和Lr36的鉴别寄主材料的苗期毒性频率均超过90.0%,而对携带抗叶锈基因Lr9、Lr24、Lr25、Lr28、Lr38、Lr40、Lr41、Lr42、Lr43和Lr13+3ka的鉴别寄主材料的苗期毒性频率均小于10.0%。卡方检验及Fisher精确检验显示,3个省小麦叶锈菌群体对抗叶锈基因Lr1、Lr2a、Lr3、Lr14b、Lr18、Lr21、Lr26、Lr27+31、Lr32和Lr37的毒力存在显著分化。浙江省小麦叶锈菌群体具有较少的毒性因子(4.73)和毒性值(600.00),毒性多态性在3个群体中最低,安徽省小麦叶锈菌群体具有较高的毒性因子(6.41)和毒性值(977.27),江苏省小麦叶锈菌群体具有较高的毒性多态性。毒性结构分析显示,安徽省和江苏省小麦叶锈菌群体毒性基因位点的遗传距离较近,3个小麦叶锈菌群体间存在毒性结构分化的同时也存在菌株的频繁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叶锈菌 鉴别寄主材料 抗叶锈基因 致病类型 毒性频率 毒性多态性
原文传递
不同寄主来源的灰葡萄孢对番茄的致病力分化研究 被引量:21
20
作者 李喜玲 高智谋 +3 位作者 李艳梅 曹中革 陈伟 汪世军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43-350,共8页
从安徽合肥、蚌埠、长丰、和县等市、县的番茄、辣椒、草莓、葡萄等发病寄主上分离鉴定获得18个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菌株,采用菌丝块创伤接种法,分别测定了上述不同寄主来源的灰葡萄孢菌对番茄果实和叶片的致病力。结果表明,所有... 从安徽合肥、蚌埠、长丰、和县等市、县的番茄、辣椒、草莓、葡萄等发病寄主上分离鉴定获得18个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菌株,采用菌丝块创伤接种法,分别测定了上述不同寄主来源的灰葡萄孢菌对番茄果实和叶片的致病力。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接种番茄果实后均引起发病,但不同菌株所致病斑的平均直径有显著差异,显示灰葡萄孢菌株间对番茄果实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分化。按照在番茄果实上所致病斑的平均直径大小可将供试菌株致病力划分为较强、中等和较弱3种类型。总体来说,来自番茄的菌株对番茄果实的致病力较强,来自草莓、葡萄和辣椒的菌株对番茄果实的致病力较弱,但来自相同寄主的菌株间致病力也存在差异,菌株致病力差异与菌株地域来源无明显相关。供试灰葡萄孢菌株接种番茄叶片后,除CF1外,均可引起番茄叶片发病,但不同菌株所致番茄叶片病斑的平均直径也有显著差异;供试菌株对番茄叶片的致病力差异与菌株的寄主和地域来源无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灰霉病 病斑平均直径 致病类型 地域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