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2篇文章
< 1 2 7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2—2023年宿迁市生菜种植、流通全过程中致病微生物污染状况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宋学敏 蔡丹丹 +1 位作者 朱伟光 李志光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17期153-158,共6页
目的调查宿迁市生菜种植到餐饮全过程中致病微生物污染情况,明确主要致病微生物种类、污染环节以及污染来源,从而降低因食用生菜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风险。方法2022—2023年在宿迁市生菜种植基地、超市、农贸市场以及餐饮环节采集372份样品... 目的调查宿迁市生菜种植到餐饮全过程中致病微生物污染情况,明确主要致病微生物种类、污染环节以及污染来源,从而降低因食用生菜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风险。方法2022—2023年在宿迁市生菜种植基地、超市、农贸市场以及餐饮环节采集372份样品,进行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沙门氏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诺如病毒检测。结果372份样品中检出致病微生物52份,总检出率为13.98%,其中致泻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检出率分别为7.80%、5.78%和2.42%。不同采样环节检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947,P<0.001),流通环节检出最高;不同样品类型间检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31,P<0.05),餐饮环境检出最高为23.08%,其次是食品(生菜)为14.42%;不同环节采集的生菜检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00,P<0.05),在流通环节检出最高(24.18%)。结论本研究提示生菜生产全过程中,流通和餐饮为重要污染环节,污染主要来源是包装、存放以及加工过程中不规范。建议加强采后、储存和加工制作环节的管控,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菜 食源性疾病 致病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鲜乳中16种致病微生物多重荧光定量PCR集成检测技术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肖沙 赵格 +6 位作者 赵建梅 向祝 宋时萍 刘娜 张喜悦 徐莹 王君玮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4年第7期86-95,116,共11页
为满足生鲜乳中微生物快速通量检测的需求,建立多重荧光定量PCR集成方法,从而快速检测生鲜乳中潜在的16种致病微生物,通过设计致病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目标菌株的特异性引物和探针,优化反应体系,验证方法的特异性、敏... 为满足生鲜乳中微生物快速通量检测的需求,建立多重荧光定量PCR集成方法,从而快速检测生鲜乳中潜在的16种致病微生物,通过设计致病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目标菌株的特异性引物和探针,优化反应体系,验证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等,建立了稳定的4组多重集成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并利用人工污染的生鲜乳样品对所建立的方法和传统培养法进行了验证比较。结果显示:各对引物探针对目标菌株均能有效识别并扩增,每组体系中引物探针未发现交叉反应,对其余3组体系的12株非目标菌均未有特异性反应;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均低于3%;该方法对布鲁氏菌的最低检出限为10^(2) CFU/mL,对阪崎肠杆菌、志贺菌、沙门菌等7种致病微生物的最低检出限为10^(3) CFU/mL,对蜡样芽胞杆菌、弯曲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等8种致病微生物的最低检出限为10^(4) CFU/mL;所建方法和传统培养法对人工污染不同致病菌的各25份样品检测结果基本一致。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多重集成荧光定量PCR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及重复性好,可实现对生鲜乳样品中多种致病微生物的快速高效检测,为生鲜乳微生物性风险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病微生物 多重荧光定量PCR 生鲜乳 集成检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外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致病微生物分布特征及血清 LDH、IL-6对感染的预测价值
3
作者 邓强 张雷 +2 位作者 何流 苏惠婷 许文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2期1506-1510,共5页
目的探讨普外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SSI)的致病微生物分布特征及血清乳酸脱氢酶(LDH)、白细胞介素(IL)-6对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在该院普外科进行手术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感染发生情况分为感染组(28... 目的探讨普外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SSI)的致病微生物分布特征及血清乳酸脱氢酶(LDH)、白细胞介素(IL)-6对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在该院普外科进行手术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感染发生情况分为感染组(28例)和非感染组(72例)。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手术类型、手术时间、切口类型、切口愈合情况等。在无菌条件下,对患者切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病原菌鉴定。检测患者术后第1天和第3天的血清LDH、IL-6水平,并比较感染组和非感染组LDH、IL-6水平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LDH水平与IL-6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SI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LDH、IL-6水平对SSI的诊断效能。结果100例患者中,有28例发生了SSI,感染率为28%。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年龄、手术时间、切口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培养结果显示,感染组患者共分离出35株细菌,其中革兰阳性菌占54.29%,革兰阴性菌占45.71%,以金黄色葡萄球菌(14株)、铜绿假单胞菌(7株)、大肠埃希菌(5株)为主。感染组术后第1、3天血清LDH、IL-6水平均高于非感染组(P<0.05),感染组血清LDH水平与IL-6呈正相关(r=0.512,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手术时间、切口类型及术后第3天血清LDH、IL-6水平是影响SS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LDH、IL-6水平对SSI的诊断效能较高,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0.88,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10 U/L、15 pg/mL,灵敏度分别为82.14%、85.71%,特异度分别为78.57%、80.36%。结论普外科患者SSI的致病微生物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血清LDH、IL-6水平可作为SSI的预测指标,对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外科 术后切口感染 乳酸脱氢酶 致病微生物 白细胞介素-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2023年佛山市三水区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监测结果分析
4
作者 陈绮媚 彭文秋 +2 位作者 陈建千 徐文瑶 麦雪芬 《食品安全导刊》 2024年第34期16-19,23,共5页
目的:了解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重点食品中致病微生物的污染状况及变化趋势,为科学防控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9—2023年在三水区7个镇街进行食品样本的采集,并按其标准操作程序进行相关致病微生物的检测。结果:5年期间共检测7... 目的:了解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重点食品中致病微生物的污染状况及变化趋势,为科学防控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9—2023年在三水区7个镇街进行食品样本的采集,并按其标准操作程序进行相关致病微生物的检测。结果:5年期间共检测7个类别15种食品408份样本,其中12种食品70份样本中检出致病微生物,总阳性率为17.16%;外卖配送餐和调理肉制品的致病微生物污染较为严重,总阳性率分别为55.00%和40.00%。对常见的12种致病微生物进行检测,共检出8种,其中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和蜡样芽胞杆菌检出率较高,分别为11.51%和11.17%。生食动物性水产品的致病微生物检出率最高,为55.00%。结论:佛山市三水区食品存在被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安全隐患,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监督管理,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保障居民食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 致病微生物 食源性疾病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胆管炎患者的致病微生物和相关临床特征分析
5
作者 郝素平 顾蓓青 郝建宏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13期25-28,共4页
目的分析急性胆管炎患者的致病微生物和相关临床特征。方法收集并分析2019—2022年海宁市人民医院229例急性胆管炎患者的胆汁培养结果和相关临床资料。结果229例患者中160例胆汁培养结果阳性(69.87%),其中58例为多种细菌混合感染。160... 目的分析急性胆管炎患者的致病微生物和相关临床特征。方法收集并分析2019—2022年海宁市人民医院229例急性胆管炎患者的胆汁培养结果和相关临床资料。结果229例患者中160例胆汁培养结果阳性(69.87%),其中58例为多种细菌混合感染。160例阳性胆汁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22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36株(59.91%),革兰阳性菌79株(34.80%),真菌12株(5.29%);混合感染以大肠埃希菌与屎肠球菌混合最为常见(10/58,17.24%)。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替加环素的敏感度最高,而革兰阳性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和替加环素高度敏感。既往胆道手术史和肝硬化均是发生胆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肝硬化是发生混合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胆管炎致病微生物分布复杂,且对常用抗菌药物有一定的耐药性。对既往有胆道手术史、肝硬化、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急性胆管炎患者,临床医生应予以高度关注,合理选择初始抗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胆管炎 致病微生物 抗菌药物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中4种致病微生物的多联PCR快速检测技术 被引量:1
6
作者 耿冬青 周志杰 《中国食品工业》 2024年第8期46-46,共1页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食品中微生物污染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常见的致病微生物包括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志贺氏菌等。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通常需要较长时间,而且灵敏度有限。因此,...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食品中微生物污染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常见的致病微生物包括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志贺氏菌等。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通常需要较长时间,而且灵敏度有限。因此,研究人员对快速、准确、高效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存在时间长、操作复杂和灵敏度低等问题,不能满足对快速检测的需求。PCR技术作为一种高效、准确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增目标DNA序列。多联PCR技术即同时进行多个PCR反应,可以实现对多个目标序列的快速扩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病微生物 微生物检测方法 快速检测技术 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 微生物污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 志贺氏菌 分子生物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即食食品致病微生物限量对比研究
7
作者 姜楠 刘霓 +2 位作者 黄丽娜 李婷 徐丹 《食品安全导刊》 2024年第5期47-50,共4页
即食食品是指在售卖后就可以立即食用,无须经过额外的处理或烹饪的食品。即食食品相关标准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相关文件,欧盟、英国、澳新等国家和地区,并不区分是预包装还是散装食品,主要根据加工工艺、食品类型和用途来规定微生物... 即食食品是指在售卖后就可以立即食用,无须经过额外的处理或烹饪的食品。即食食品相关标准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相关文件,欧盟、英国、澳新等国家和地区,并不区分是预包装还是散装食品,主要根据加工工艺、食品类型和用途来规定微生物的限量要求。本文主要针对各国(地区)即食食品致病微生物限量标准展开深入研究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即食食品 致病微生物 限量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U重症感染患者致病微生物临床探讨
8
作者 赵雪萍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0031-0034,共4页
研究对于ICU重症感染患者致病微生物的种类及临床治疗方式等。方法 将2021年12月至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110例重症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以随机方式平均分为两组,甲组为研究组,乙组为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55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 研究对于ICU重症感染患者致病微生物的种类及临床治疗方式等。方法 将2021年12月至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110例重症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以随机方式平均分为两组,甲组为研究组,乙组为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55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采集样本进行致病微生物检测,并根据致病微生物进行分组治疗。两组均采用单一用药的方式但两组患者的输液时间有所不同,研究组采用延长输液时间的治疗方式,对照组采用常规输液时间进行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病原菌数量及数量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的病原菌清除率、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评分整体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临床治疗ICU重症感染患者时,检测并针对其致病微生物用药,可以帮助患者清除致病微生物,使病情尽快得到控制,帮助患者恢复身体机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室 重症感染患者 致病微生物 抗感染治疗 病原菌清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中4种致病微生物的多重PCR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35
9
作者 杨平 杨迎伍 +2 位作者 陈伟 王国民 李正国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0-94,共5页
传统微生物检测方法耗时长、灵敏性差,难以满足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要求,建立和完善食品中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针对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根据其特异基因设计出4对引物... 传统微生物检测方法耗时长、灵敏性差,难以满足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要求,建立和完善食品中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针对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根据其特异基因设计出4对引物,通过对食品样品进行梯度离心处理、改良异硫氰酸胍法提取基因组DNA和多重PCR(multiplex PCR)条件的优化,建立了这4种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多重PCR检测方法.通过人工污染检测和市场样品检测,同时进行传统方法验证,结果表明:该检测方法简单、快速、准确、灵敏度高,只需经过增菌4~8h其最低检出限可达1cfu/mL,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卫生检测和临床检验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 多重PCR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售鸡蛋三种主要致病微生物的检测与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赵磊 罗红霞 +2 位作者 黄彦芳 王建 句荣辉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2010年第2期200-202,共3页
分析了北京市场零售鸡蛋被3种致病微生物污染的情况,结果表明:蛋壳上大肠杆菌的平均带菌率为80%,沙门氏菌的平均带菌率为15%,金黄色葡萄球菌平均带菌率为5%;蛋内容物中大肠杆菌带菌率为55%,少数带有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关键词 鸡蛋 致病微生物 大肠杆菌 沙门氏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2018年辽宁省食品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19
11
作者 王伟杰 孙婷婷 +6 位作者 魏彤竹 刘海霞 李雪 耿英芝 于淼 张铭琰 张眉眉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0年第22期8566-8571,共6页
目的探究辽宁省食品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在每个季度的污染及其分布情况。方法2017~2018年辽宁省共采集3477份样品,按照《国家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进行检测分析。结果第一季度中诺如病毒的检出率最... 目的探究辽宁省食品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在每个季度的污染及其分布情况。方法2017~2018年辽宁省共采集3477份样品,按照《国家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进行检测分析。结果第一季度中诺如病毒的检出率最高为17.65%,第二季度中蜡样芽胞杆菌的检出率最高为16.92%,第三季度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最高为19.05%,第四季度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最高为12.62%。各卫生指标菌中2017年菌落总数在第二季度的合格率最低为96.10%,大肠菌群计数第二季度的合格率最低为97.03%,大肠埃希氏菌计数第三季度的合格率最低为93.52%;2018年菌落总数在第一季度的合格率最低为91.67%,大肠菌群计数在第三季度的合格率最低为93.48%,大肠埃希氏菌计数第二季度合格率最低为91.67%。结论辽宁省内食品存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污染情况,诺如病毒、蜡样芽胞杆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比较高,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阪崎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及弯曲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检出;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监测,防止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保障居民食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 污染监测 季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地区3 682例STD患者致病微生物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16
12
作者 魏发荣 杨荣弟 +1 位作者 庄杰 刘宏杰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571-572,共2页
对3682例STD致病微生物阳性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男性构成比及发病年龄均大于女性,病例主要集中于21~40岁,以21~30岁比例特别高,其中解脲脲原体(Uu)、沙眼衣原体(CT)及人乳头瘤病毒(HPV)检出率高,淋球菌(NG)居第4位。男性中HPV,单纯疱... 对3682例STD致病微生物阳性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男性构成比及发病年龄均大于女性,病例主要集中于21~40岁,以21~30岁比例特别高,其中解脲脲原体(Uu)、沙眼衣原体(CT)及人乳头瘤病毒(HPV)检出率高,淋球菌(NG)居第4位。男性中HPV,单纯疱疹病毒(HSV)检出率高于女性,女性Uu、梅毒血清试验(TPHA)阳性高于男性,对以上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市 性传播疾病 致病微生物 混合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危害风险及其防控用抗菌生物活性肽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3
作者 徐重新 张存政 +3 位作者 刘媛 张霄 仲建锋 刘贤金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02-212,共11页
食源致病微生物是污染食品、食用农产品的主要生物危害物,严重威胁人类及动物健康;同时也给食品、食用农产品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是制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危害因素。传统依赖抗生素对致病微生物的防控效果显著,但由于抗生素长... 食源致病微生物是污染食品、食用农产品的主要生物危害物,严重威胁人类及动物健康;同时也给食品、食用农产品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是制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危害因素。传统依赖抗生素对致病微生物的防控效果显著,但由于抗生素长期的不合理使用甚至是滥用所诱发产生的致病微生物耐药性,以及对人类和动物体内脏器、肠道组织、神经和代谢系统正常功能构成的潜在危害性等问题也同样突出。抗菌生物活性肽作为具有抗菌功能的生物多肽类蛋白质,被认为是对人类、动物以及生态环境友好的抗菌物质,有望替代抗生素用于致病微生物的防控,现已成为探索新型安全抗菌类药物研发的热点。全面梳理了食源致病微生物种类、污染特点及其主要危害风险;系统概述了抗菌生物活性肽主要类型、来源及其创制技术;着重介绍了当前抗菌生物活性肽在食源致病微生物防控上的研究状况,并深入探讨了其应用前景、存在问题及拟解决对策,旨在为食品、食用农产品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筛查以及靶向防控技术提供最新的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和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质量安全 食源致病微生物 抗菌生物活性肽 生物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王晓辉 徐涛涛 +2 位作者 黄轶群 赖克强 樊玉霞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3-129,共7页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导致的食源性疾病已成为全球化的公共卫生问题。快速、有效地检测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是实现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关键环节,也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技术关键。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等优点,在食品...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导致的食源性疾病已成为全球化的公共卫生问题。快速、有效地检测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是实现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关键环节,也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技术关键。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等优点,在食品安全、生物医学、环境监控等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介绍了近年来SERS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对SERS技术概况、SERS增强理论及SERS增强基底进行了简要介绍,重点回顾了SERS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和发展现状。在食品安全分析方面,利用SERS与模式识别方法相结合对食品中常见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能实现快速、有效鉴别,部分研究已应用于不同食品样品的分析,体现了SERS作为"指纹图谱"的分析优势;在医学诊断方面,SERS可对病理样品(如血液、尿液等)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进行快速检测,缩短了样本分析时间,使食源性疾病的快速诊断成为可能;随着微流控技术的发展,微流控平台结合SERS技术被称为"芯片实验室"应用于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检测,可提高分析的可控性,稳定性,特异性和灵敏度。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不同研究可采用不同分离方法、不同基底、不同目标捕获方式等实现了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检测,展示了不同方法间的差异性。已有研究表明了SERS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中应用可克服传统方法耗时等缺点,实现灵敏快速分析,为食品安全实时监控,食源性疾病即时诊断提供了有效的分析工具。同时,指出了SERS技术应用于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分析依然面临很大挑战,(1)大多数研究并没有聚焦于实际样品,而标准培养液和实际样品的SERS检测存在较大差异,实际样品组分会对SERS响应产生干扰;(2)不同方法结果有较大差异,主要是由于纳米增强基底差异,吸附方式原理的差异,稳定性的差异等,因此需要更多深入研究进一步优化条件;(3)期望建立标准化的SERS方法替代传统技术,充分展示SERS作为新兴分析工具快速、灵敏、简捷的优势应用于食品安全,医学诊断等领域。将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SERS作为极具潜力的快速分析工具,将在食品安全,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致病微生物 食品安全 医学诊断 微流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牙周龈下可疑致病微生物与慢性牙周炎局部不同牙周状态间的关系 被引量:24
15
作者 周婷 谢红 岳朝晖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18-521,共4页
目的观察5种龈下微生物检出水平与慢性牙周炎局部牙周状态的关系。方法选择2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的80个位点及10例牙周健康者的20个位点为观察位点,采集龈下微生物样本,记录牙周探诊深度(PD),根据所测位点的PD进行分组。PD≤4 mm为A组,4 m... 目的观察5种龈下微生物检出水平与慢性牙周炎局部牙周状态的关系。方法选择2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的80个位点及10例牙周健康者的20个位点为观察位点,采集龈下微生物样本,记录牙周探诊深度(PD),根据所测位点的PD进行分组。PD≤4 mm为A组,4 mm<PD≤6 mm为B组,PD>6 mm为C组,健康对照组为H组。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探针反杂交技术半定量检测各组伴放线菌嗜血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斯坦纳菌、齿垢密螺旋体和中间普氏菌的检出率和检出水平。结果 B、C组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斯坦纳菌、齿垢密螺旋体和中间普氏菌的检出率和检出水平均高于H组,A组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检出率和检出水平也高于H组,C组福赛斯坦纳菌和齿垢密螺旋体检出水平高于B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放线菌嗜血菌在各组间的检出率及检出水平都无明显差异。结论随着牙周袋的加深,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斯坦纳菌、齿垢密螺旋体和中间普氏菌体的阳性检出率和检出水平都有随之增加的趋势;牙龈卟啉单胞菌与慢性牙周炎的早期炎症关系较为密切,而福赛斯坦纳菌和齿垢密螺旋体与中重度慢性牙周炎炎症位点的严重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牙周炎 牙周致病微生物 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舍空气中致病微生物的监测 被引量:18
16
作者 屈凤琴 刘秀梅 +2 位作者 赵树涛 刘智敏 孙宏君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9-30,共2页
关键词 鸡舍 致病微生物 空气监测 空气污染 消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道潜在致病微生物特点及对气道炎症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赵江瑞 谭冠文 +1 位作者 方明月 李越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675-1677,共3页
目的探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吸道潜在致病微生物(PPMs)的特点及其与气道炎症、COPD急性加重的关系。方法稳定期COPD患者185例,采用自行咳痰或痰诱导方法留取合格痰液,进行痰白细胞计数和细菌培养。随后进行随访,随访间... 目的探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吸道潜在致病微生物(PPMs)的特点及其与气道炎症、COPD急性加重的关系。方法稳定期COPD患者185例,采用自行咳痰或痰诱导方法留取合格痰液,进行痰白细胞计数和细菌培养。随后进行随访,随访间歇3个月,共随访3次,每次随访均取痰液行痰白细胞计数和细菌培养。记录随访期间COPD急性加重次数。结果总PPMs阳性率为37.3%,其中最常检测到的PPMs为流感嗜血杆菌(HI)。与PPMs阴性组相比,PPMs阳性组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预计值、FEV1/用力肺活量(FVC)较低,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百分比、痰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百分比较高(P<0.05)。4个时点均完成痰液检测的患者共有163例,PPMs阴性率、1次、2次、多次(3次或4次)PPMs阳性率分别为45.4%、23.3%、18.4%、12.9%,其中19例持续存在HI。与HI阴性组相比,HI阳性组痰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百分比均较高(P<0.05)。结论稳定期COPD患者呼吸道有较高的PPMs阳性率,尤其是流感嗜血杆菌持续存在于呼吸道中,并且与COPD气道炎症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气道炎症 潜在致病微生物 流感嗜血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检测新技术 被引量:16
18
作者 陈玉婷 程楠 许文涛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5年第9期3405-3413,共9页
研究和建立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有效检测方法对于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及人们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简要介绍微生物传统检测技术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各类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新方法,包括微生物试纸片检测技术、微生物代谢物检测... 研究和建立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有效检测方法对于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及人们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简要介绍微生物传统检测技术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各类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新方法,包括微生物试纸片检测技术、微生物代谢物检测技术、微生物免疫学检测技术、微生物DNA检测技术、微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等,分析了各类食源性微生物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优缺点和应用,并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检测新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 检测技术 食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顽固性根尖周感染根管内常见致病微生物的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徐杰 张明珠 +1 位作者 朱红 税艳青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367-370,395,共5页
目的:研究根管内常见致病微生物在顽固性根尖周感染根尖组织中的检出情况。方法:收集26例顽固性根尖周感染病人的根尖周病变组织,抽提组织DNA成分,用二步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reaction,PCR)技术检测根尖周病变组织内的可疑致... 目的:研究根管内常见致病微生物在顽固性根尖周感染根尖组织中的检出情况。方法:收集26例顽固性根尖周感染病人的根尖周病变组织,抽提组织DNA成分,用二步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reaction,PCR)技术检测根尖周病变组织内的可疑致病菌的存在情况,包括粪肠球菌(E.faecalis,Ef)、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Pg)、牙髓卟啉单胞菌(P.endodontalis,Pe),中间普氏菌(P.intermedia,Pi)、具核梭杆菌(F.nucleatum,Fn)、伴放线放线杆菌(A.actinomycetemcomitans,Aa)、福赛特纳菌(T.forsythensis,Tf)和齿垢密螺旋体(T.denticola,Td)。结果:在26例根尖周组织样本中有14例中出现目标微生物感染,其中Ef感染7例(27%),Pg感染5例(19%),Pe感染5例(19%),Pi感染3例(12%),Fn感染3例(12%),Aa感染1例(4%),Tf感染4例(15%)、Td感染2例(8%)。结论:顽固性根尖周感染的根尖周病变组织中有微生物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顽固性根尖周感染 口腔致病微生物 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及其研究现状 被引量:20
20
作者 魏子淏 李汴生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38-442,451,共6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食品的安全要求越来越高,食源性致病微生物仍是引发食品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检测一直比较耗时的过程,致病微生物的快速检测也引起越来越多科研人员的关注。论文综述了近年来迅速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食品的安全要求越来越高,食源性致病微生物仍是引发食品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检测一直比较耗时的过程,致病微生物的快速检测也引起越来越多科研人员的关注。论文综述了近年来迅速发展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包括免疫学分析法、PCR、核酸探针检测技术、阻抗法、基因芯片、生物传感器、蛋白质芯片和纳米金技术等,这些方法的应用将为食品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促进我国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 食品安全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