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语典型致使动结式SVRO的结构组配研究
1
作者 耿周 《黑河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21-125,共5页
汉语典型致使动结式典型之处在于从概念层面到语言层面的认知加工直接性,其句法表现反映了认知语法的行为链运作模式。采用定性分析法对BCC语料库有关的典型致使动结式SVRO进行考察,分析SVRO的句法组配模式,揭示该构式句法结构内部组合... 汉语典型致使动结式典型之处在于从概念层面到语言层面的认知加工直接性,其句法表现反映了认知语法的行为链运作模式。采用定性分析法对BCC语料库有关的典型致使动结式SVRO进行考察,分析SVRO的句法组配模式,揭示该构式句法结构内部组合的规则性与不规则性特征。研究发现,主语和宾语的有生性,V1和V2的单音节、动态性,以及V1V2组合型属性致使-结果、及物性-不及物性是汉语典型致使动结式的规则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对汉语典型致使动结式句法结构本质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致使动结式 “SVRO” 句法组配 句法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迂回致使动结式:结构、语义及语用的互动视角
2
作者 吴侠 吴义诚 《外国语文研究(辑刊)》 2022年第2期214-227,共14页
汉英两种语言中皆存在一类特殊的迂回致使动结式(VRO),如“吻瘫机场”“party oneself out of a job”,其动词(V)和结果补语(R)之间缺乏直接的因果关系,理解过程需要借助一定程度的语用推理。既有研究多从句法与语义两个层面入手,对语... 汉英两种语言中皆存在一类特殊的迂回致使动结式(VRO),如“吻瘫机场”“party oneself out of a job”,其动词(V)和结果补语(R)之间缺乏直接的因果关系,理解过程需要借助一定程度的语用推理。既有研究多从句法与语义两个层面入手,对语用因素缺乏深入的探究。本文在构式语法的理论框架下,从结构、语义和语用互动的视角探讨研究对象的编码和解码机制,同时阐释其背后的认知语用动因,发现:(1)宏观VRO图式对其内部V、R构件产生了压制,从而实现二者“迂回致使”的复合编码;(2)该构式的解码本质上是一个基于程序性意义展开的语用推论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迂回致使动结式 构式压制 关联推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使动结式“施事”“致事”的句法位置
3
作者 邱林燕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65-72,共8页
致使动结式中,致事主语允许逆向约束,施事主语不允许逆向约束。这是由于在致使结构中施事和致事生成于不同的句法位置导致。致事生成于轻动词v2(CAUSE)P的指示语位置;施事主语动结式呈三层分裂VP结构,轻动词v2之上有导入意志性的功能范... 致使动结式中,致事主语允许逆向约束,施事主语不允许逆向约束。这是由于在致使结构中施事和致事生成于不同的句法位置导致。致事生成于轻动词v2(CAUSE)P的指示语位置;施事主语动结式呈三层分裂VP结构,轻动词v2之上有导入意志性的功能范畴v1,施事生成于v1P的指示语位置,施事的句法位置高于致事,施事=致事+意志性。致使动结式的施事与致事的不同句法位置分析,为汉语致使结构的句法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使动结式 施事 致事 句法位置 三层分裂VP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错位致使动结式语义、句法及其语用动因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沈梅英 《现代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63-472,共10页
本文从语义关联、句法特征和语用动因三个纬度剖析了汉语错位致使动结式的生成机制。语料分析表明:这种语义-句法异位由语用动因促成,言者为表达意外致使结果的特定意义,有意凸显使因事件中的受事,以示个人情感倾向、强调语气及实施交... 本文从语义关联、句法特征和语用动因三个纬度剖析了汉语错位致使动结式的生成机制。语料分析表明:这种语义-句法异位由语用动因促成,言者为表达意外致使结果的特定意义,有意凸显使因事件中的受事,以示个人情感倾向、强调语气及实施交际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位致使动结式 语义-句法异位 语用
原文传递
论汉语带“宾语”自致使动结式 被引量:7
5
作者 严辰松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6-73,160,共9页
汉语中存在一类违反马真、陆俭明(1997)提出的规律的动结句式,其主语所指是承载变化结果的主体,结语指向主语,然而在VR复合谓语后携带"宾语"。这一宾语是动词V在底层时携带的,因完整表达动作事件的需要提升至表层结构,置于变... 汉语中存在一类违反马真、陆俭明(1997)提出的规律的动结句式,其主语所指是承载变化结果的主体,结语指向主语,然而在VR复合谓语后携带"宾语"。这一宾语是动词V在底层时携带的,因完整表达动作事件的需要提升至表层结构,置于变元移走后的空位上。它并非动结句式的宾语,在其中没有句法论元的名分。本文论述这类动结式的构成、性质及其语法语义限制,兼论马陆规律背后的理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致使动结式 马陆规律
原文传递
分布式形态学视域下汉语致使动结式的句法生成推导机制
6
作者 宁娜 韩景泉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7-13,共7页
本文探讨汉语中常见的致使性动结式。在分布式形态学和生成性建构主义的理论框架下,本文提出V1和V2以光杆词根的形式进入句法。在狭义句法层面,它们先分别与vDo和vBec(ome)融合成表活动和表状态的子事件,然后再与vCaus(e)融合,表达内在... 本文探讨汉语中常见的致使性动结式。在分布式形态学和生成性建构主义的理论框架下,本文提出V1和V2以光杆词根的形式进入句法。在狭义句法层面,它们先分别与vDo和vBec(ome)融合成表活动和表状态的子事件,然后再与vCaus(e)融合,表达内在的致使语义,构成复合词根[[vDo-V1]-[vCaus-[vBec-V2]]]。接着由抽象的功能语类vVoice,vInv(olve),vRes(ult)根据句法和语义要求,分别引出施事论元、涉事论元(旁论元或斜论元)和受事论元,最后再经由EPP特征驱动的移位、话题化和同音删略等操作,形成表层不同形式的致使性动结式。此分析厘清了致使动结式中两个词根之间的组合过程和内在的致使性语义逻辑关系,明确了动结复合词的核心是vCaus,阐明了各论元成分进入该结构的机制和理据,为进一步解构汉语致使性动结式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使结式 光杆词根 功能语类 分布式形态学 生成性建构主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