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5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孙光荣教授“致中和”思想在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1
作者 叶明华 林秋芳 《中国医药科学》 2025年第1期108-111,共4页
“和”法最早起源于《内经》,为养生的指导方法,后在各个医家的临证实践中逐渐演变为临床治疗肿瘤的常用方法。肿瘤病因复杂多样,常因情志、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社会、心理压力导致人体阴阳、脏腑、气血等失和,进而引起正常生理功能... “和”法最早起源于《内经》,为养生的指导方法,后在各个医家的临证实践中逐渐演变为临床治疗肿瘤的常用方法。肿瘤病因复杂多样,常因情志、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社会、心理压力导致人体阴阳、脏腑、气血等失和,进而引起正常生理功能失调,产生痰、瘀、火、毒等病理产物。中医以补虚扶正、祛邪抗癌为治疗原则,力求达到阴平阳秘。在治疗肿瘤上,“致中和”思想贯穿始终。本文对“致中和”思想与肿瘤的关系、预防以及治疗原则进行探讨,并附典型医案1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中和 肿瘤 防治 医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庸》的“致中和”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2
作者 王小玉 《哲学进展》 2025年第2期88-92,共5页
借古鉴今,《中庸》思想自产生以来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慢慢开始成为一种实践的智慧,其中的“致中和”之道更是我们现在学习中庸思想的重中之重。本文以中庸思想为基础,通过具体分析“致中和”思想的内涵来了解当今社会中对于... 借古鉴今,《中庸》思想自产生以来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慢慢开始成为一种实践的智慧,其中的“致中和”之道更是我们现在学习中庸思想的重中之重。本文以中庸思想为基础,通过具体分析“致中和”思想的内涵来了解当今社会中对于这一思想的运用,进而发现其在当代社会及未来发展中的价值。“致中和”思想不光在人道发展中具有借鉴意义,对国家治理也有深刻影响,对中国生态观发展的影响尤其明显,应用于处理国际社会发展问题也十分契合。在以后的发展中我们要更多挖掘和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具体实际发展相结合。Learning from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has played a huge role i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since its emergence, and has gradually become a kind of practical wisdom, among which the way of “Neutraliz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for us to learn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Based on the idea of the mea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idea to underst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idea in today’s society, and then finds its value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he idea of “Neutralization” not only has reference significance in humanitarian development, but also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national governance, especially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logical concept. What’s more, it is very suitable for deal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we should explore and apply mor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combine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ith specific practical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之道 致中和 生态观 和谐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廷荃教授运用“致中和”思想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经验探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霍凯 李廷荃 +2 位作者 张晓园 王晓梅 王振雄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11-114,119,共5页
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消化系统多发性疾患,其致病因素多样,以反流、烧心为其主要临床表现。近些年来,中医以辨证论治、审证求因等为诊治原则,在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上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李廷荃教授根据“致中和”理论提出,本病主因肝... 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消化系统多发性疾患,其致病因素多样,以反流、烧心为其主要临床表现。近些年来,中医以辨证论治、审证求因等为诊治原则,在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上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李廷荃教授根据“致中和”理论提出,本病主因肝、脾、胃不和,寒、湿、热兼杂而发作,治疗时选用半夏泻心汤为基础方,自拟顺胃降逆方以理气机、调寒热、和气血。本文旨在介绍李廷荃教授基于“致中和”思想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证经验,以期为本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流性食管炎 致中和”思想 顺胃降逆方 中医治疗 临床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中和”理论指导下柴金利胆汤治疗肝癌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应用
4
作者 庞雪莹 韩笑 +3 位作者 张俐佳 宋爱英 刘业 张彤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2期248-251,共4页
急性肝功能衰竭是中晚期肝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系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肝细胞大量坏死,或肝细胞出现严重功能障碍,致短期内进展至极度乏力、腹胀、肝性脑病、黄疸加深、凝血功能异常,甚至危及生命的一种危急重症,其发病迅速,病情凶险。... 急性肝功能衰竭是中晚期肝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系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肝细胞大量坏死,或肝细胞出现严重功能障碍,致短期内进展至极度乏力、腹胀、肝性脑病、黄疸加深、凝血功能异常,甚至危及生命的一种危急重症,其发病迅速,病情凶险。中医学认为肝癌急性肝衰竭所属“急黄”范畴,病源在肝胆,多继发在其他疾病之后,瘀血阻滞,湿热残留,日久损肝伤脾。其病位主要在于肝胆脾胃,基本病机为脾胃虚弱,升降失司以致癌毒蕴积化毒,疫毒炽盛,搏结于肝胆。笔者认为在出现此类病症时,应以和为期,从“通腑”和“利湿”两方面分法辨证论治,提出应用柴金利胆汤治疗,以疏肝利胆通腑为先,以清热利胆退黄为要,并贯彻“致中和”的理论思想,抗癌的同时应祛邪与扶正相结合,同时注意疾病后的调治,临床效果甚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急性肝衰竭 急黄 致中和 柴金利胆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黄帝内经》“致中和”思想在虚劳疾病中的体现与运用
5
作者 杨旭娜 梁太守 李思琦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25期31-34,共4页
虚劳是多种慢性虚弱性疾病的总称,中医认为其病机为脏腑气血阴阳失衡。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虚劳疾病的临床诊疗逐渐得到重视。由于其病程长、病情缠绵,现代医学在诊疗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比较局限,传统中医的治疗手段已逐步成为... 虚劳是多种慢性虚弱性疾病的总称,中医认为其病机为脏腑气血阴阳失衡。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虚劳疾病的临床诊疗逐渐得到重视。由于其病程长、病情缠绵,现代医学在诊疗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比较局限,传统中医的治疗手段已逐步成为主流,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与优势。《黄帝内经》对虚劳疾病早有诊疗之策,“致中和”思想是在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和思想,其内涵意在调和不和之处,平衡失衡之机。从《黄帝内经》原文可以窥探,虚劳的病因离不开先天与后天双重因素的影响,包括先天不足、劳逸失度、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他病继发,因脏腑气血阴阳亏虚,气机失衡而发病。脾胃失和、阴阳失衡、营卫失调、气机失常是虚劳病进展的重要病理机制,可通过调理脾胃、平衡阴阳、调和营卫、权衡升降来纠正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偏颇,恢复脏腑正常功能,从而改善虚劳。研究在《黄帝内经》“致中和”思想的指导下,探讨了虚劳的病因病机,概括诠释了“致中和”思想论治虚劳的内涵,以期为中医临床虚劳病的诊疗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致中和 虚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致中和”思想治疗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
6
作者 赵陈婷 费爱华 +2 位作者 胡开理 张梦梦 贾金锋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4年第12期2315-2318,共4页
“致中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精髓,而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医,更是从理论到实践无不贯穿着“中和”思想。该文为费爱华主任基于“致中和”思想治疗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为原发性甲减)的经验总结。费主任认为,原发性甲减... “致中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精髓,而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医,更是从理论到实践无不贯穿着“中和”思想。该文为费爱华主任基于“致中和”思想治疗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为原发性甲减)的经验总结。费主任认为,原发性甲减多见于中年女性,病位主要在肝脾,病因病机为肝脾不和,治疗上主要基于“致中和”思想并采用针、药、情志疗法三者结合以达到调和肝脾的目的。临床上应用多年,效果显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中和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 肝脾不和 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召和气与致中和——朱子思想中心与气的政治哲学向度
7
作者 赵金刚 Hou Jian(译) 《孔学堂》 CSSCI 2024年第1期51-58,157-167,共19页
理学家认为“和气”是对现实政治状态的反应,朱子直接讨论感召和气,往往与现实政治密切相关,认为荒政需要感召和气,解决政治问题的根本需要君主正心诚意以立纲纪,最终感召来和气。心术是立纲纪和召和气的关键,君主承担天下,君主之心能... 理学家认为“和气”是对现实政治状态的反应,朱子直接讨论感召和气,往往与现实政治密切相关,认为荒政需要感召和气,解决政治问题的根本需要君主正心诚意以立纲纪,最终感召来和气。心术是立纲纪和召和气的关键,君主承担天下,君主之心能影响天下之气,但士大夫则可以通过“格君心之非”来起到感召和气的作用。当然,朱子讲的感召和气并不同于汉儒天人感应的模式,他更强调人的心性修养与自然和气之间的关联。理学工夫是能够感召到和气的入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气 纲纪 心术 致中和 天地之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致中和”思想对中医诊疗观的影响
8
作者 付明 《科学咨询》 2024年第1期159-162,共4页
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传承,儒家思想已融入中华民族文化、政治、哲学、医学、生活等的方方面面,“致中和”是儒家对世界万物理想存在状态的阐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中医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发展传承中形成的独立医学体系;中医以“和... 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传承,儒家思想已融入中华民族文化、政治、哲学、医学、生活等的方方面面,“致中和”是儒家对世界万物理想存在状态的阐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中医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发展传承中形成的独立医学体系;中医以“和”为治疗目标,以适中、适度治疗为治疗原则,以升降、开阖、寒温、刚柔、润燥等方面平衡和谐为用药原则的治疗观的形成和发展受“致中和”思想影响深远。因此,本文将以“致中和”思想的内涵和特征、及其与中医的关联为切入点,深度探究“致中和”思想之于中医诊疗观的影响和影响方式,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思想 中医 致中和 诊疗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中和思想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体现之探讨 被引量:10
9
作者 袁卫玲 孟静岩 史丽萍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5期424-426,共3页
致中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式。该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医基础理论,生理上强调机体自我平衡,病理上则突出失和的状态,治疗上讲究恢复失衡。教师正确理解致中和思想的理论内涵,明确其在《中医基础理论... 致中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式。该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医基础理论,生理上强调机体自我平衡,病理上则突出失和的状态,治疗上讲究恢复失衡。教师正确理解致中和思想的理论内涵,明确其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不仅有利于培养新生的中医思维方式,也为之后的中医相关课程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中和 中医基础理论 教学 思维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文泉教授调整“致中和”的临证思维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晋 苏博 周文泉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4年第2期291-294,共4页
周文泉教授认为调整理论就是"中庸"思想,亦所谓"致中和",它是从事物的两个方面考虑,使两者平衡而不偏离,将其失衡部分,经过调整达到"中和"。包括调整阴阳、调畅气机、调和气血、调理脏腑、调整用方、调... 周文泉教授认为调整理论就是"中庸"思想,亦所谓"致中和",它是从事物的两个方面考虑,使两者平衡而不偏离,将其失衡部分,经过调整达到"中和"。包括调整阴阳、调畅气机、调和气血、调理脏腑、调整用方、调整用药,以"致中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文泉 名老中医经验 调整 致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廷荃教授“致中和”思想探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宁 李廷荃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005-3006,共2页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哲学渊源,受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的影响,根植于丰厚儒家文化的土壤,贯穿于中医学构建和发展的全过程尤其是儒家“中和”思想的渗透更是将中医文化镌刻的氤氟而深邃.李廷荃教授多年习读阳明先生之作,传承...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哲学渊源,受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的影响,根植于丰厚儒家文化的土壤,贯穿于中医学构建和发展的全过程尤其是儒家“中和”思想的渗透更是将中医文化镌刻的氤氟而深邃.李廷荃教授多年习读阳明先生之作,传承阳明学说对“中和”思想的新解,对其“未发已发之中和问题”研究颇有见地,将其作为一种治学之道应用到临证思维中,并延伸到达观处世,治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中和 李廷荃 中医 脾胃
原文传递
儒家“致中和”思想与中医稳态理论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新陆 田思胜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9期49-51,共3页
儒家“致中和”思想对中医稳态理论的形成影响极大。其取法天地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医天人和谐的稳态理论,其交感思想影响了中医自趋稳态机制理论框架的构筑,其“用中”思想影响了中医最佳有序动态生命观的形成。
关键词 儒家 致中和 中医稳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仁者寿——儒家致中和思想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反映 被引量:4
13
作者 邰东梅 王哲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8年第2期393-394,共2页
拟从分析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本质内涵入手,主要引用《黄帝内经》等历代医著为立论依据,探讨"致中和"思想在中医学养生学方面影响,揭示儒家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以便完整地继承传统文化精萃,弘扬中医... 拟从分析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本质内涵入手,主要引用《黄帝内经》等历代医著为立论依据,探讨"致中和"思想在中医学养生学方面影响,揭示儒家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以便完整地继承传统文化精萃,弘扬中医药学精华,准确指导临床实践,为人类养生祛病延年作出更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者 致中和 中医养生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中医养生保健方的致中和思想 被引量:2
14
作者 汤小虎 唐辉 邓中甲 《陕西中医》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103-1104,共2页
关键词 养生保健方 中医养生 致中和 方剂配伍 中医发展史 生命规律 内服外用 适应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帝内经》与儒家“致中和”思想 被引量:9
15
作者 景浩 《中医药学刊》 CAS 2006年第3期481-482,共2页
关键词 黄帝内经 致中和 儒家思想 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朱熹“致中和”的方法论 被引量:5
16
作者 程梅花 《中国哲学史》 CSSCI 2003年第2期17-23,共7页
“中和”范畴受到历代学者的广泛关注 ,然“致中和”的命题在朱熹方法论中才得到深入系统的阐发。朱熹由“中和”问题切入 ,在反复探讨、最终解悟中和之旨的同时 ,建构了以中和为人生根据和终极目标 ,以“致中和”为根本原则 ,以“致中... “中和”范畴受到历代学者的广泛关注 ,然“致中和”的命题在朱熹方法论中才得到深入系统的阐发。朱熹由“中和”问题切入 ,在反复探讨、最终解悟中和之旨的同时 ,建构了以中和为人生根据和终极目标 ,以“致中和”为根本原则 ,以“致中”(主敬涵养 )与“致和”(格物致知 )两方面的工夫由积累而贯通、内外融合 ,既各致其功又相资互济为根本方法的方法论体系。既集两宋理学方法论之大成 ,又为普通学者提供了可资遵循的下学而上达的规范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致中和 方法论 《中庸》 “格物补传” “未发已发”问题 格物 致知 本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廷荃教授“致中和”思想在胃肠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宁 杨丽芳 +1 位作者 许芳 李廷荃 《光明中医》 2019年第7期1000-1004,共5页
李廷荃教授受"致中和"思想影响,将其引申结合到"医院管理""中医理论""临床实践""达观处世"中,处处都体现"中和""中庸"之道,其认为"道法自然"一切都... 李廷荃教授受"致中和"思想影响,将其引申结合到"医院管理""中医理论""临床实践""达观处世"中,处处都体现"中和""中庸"之道,其认为"道法自然"一切都回归本原,"守中""守和"才能不偏不倚,做到恰到好处。李教授擅长调理慢性胃肠疾病,笔者跟其出诊,将其"致中和"思想在临证中的运用进行了整理和提炼,以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中和”思想 胃食管反流病 萎缩性胃炎 胃肠息肉 李延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平、公正、双赢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从“致中和”、“仇必和而解”两个命题谈起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锦全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0-66,共7页
如何建构和谐社会,是近来国内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我认为传统思想文化中,“致中和”与“仇必和而解”两个命题,对自然、万物、以至人类社会的和谐,从学理上可以论证出:公平、公正、双赢,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本文拟按照这种... 如何建构和谐社会,是近来国内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我认为传统思想文化中,“致中和”与“仇必和而解”两个命题,对自然、万物、以至人类社会的和谐,从学理上可以论证出:公平、公正、双赢,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本文拟按照这种思路,引古证今,对当前如何推进世界和平,似应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中和 仇必和而解 公平 公正 双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致中和”思想对中医理论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左媛媛 《中医研究》 2012年第10期7-9,共3页
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促进了中医学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特别是"致中和"的思想不但影响了中医学的整个思维模式的形成,还是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从这一思想对中医理论的影响,了解中国传统思想对中医文化、理论形成... 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促进了中医学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特别是"致中和"的思想不但影响了中医学的整个思维模式的形成,还是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从这一思想对中医理论的影响,了解中国传统思想对中医文化、理论形成的巨大影响,并进一步指导中医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中和 中医文化 影响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和”到“致中和”的审美智慧及生态意蕴 被引量:1
20
作者 盖光 吕逸新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71-75,共5页
中国美学的"中和"特性既体现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本真状态,更是艺术和审美的最高境界;既含有哲学意义的生命本体论特征,又汇聚着审美智慧,呈现着深生态意蕴。由"中和"到"致中和"而归位的审美状态是由... 中国美学的"中和"特性既体现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本真状态,更是艺术和审美的最高境界;既含有哲学意义的生命本体论特征,又汇聚着审美智慧,呈现着深生态意蕴。由"中和"到"致中和"而归位的审美状态是由生态、生命指向艺术与美的辩证生成过程及境界。它能够以人与自然的生态感应与审美体验而铸就审美主体的心灵世界,在体悟美与艺术及生态之意味的活泼的生命韵律中,使人以一种圆融无碍的自由精神畅游于宇宙万物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 致中和 审美智慧 生态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