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9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绿色金融赋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1
作者 沈坤荣 李敏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8,176,共12页
绿色金融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中国的绿色金融发展历程既是顶层设计的完善过程,也是基层实践的探索过程,在二者的上下联动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就赋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内在机理而言,... 绿色金融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中国的绿色金融发展历程既是顶层设计的完善过程,也是基层实践的探索过程,在二者的上下联动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就赋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内在机理而言,绿色金融以引导金融资源流向绿色发展领域为逻辑导向,兼顾绿色转型过程中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催生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协同推进,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质增效。然而,中国当前的绿色金融实践在激励约束、信息披露、标准统一等方面尚有完善空间。为打通现有堵点、优化实践路径,未来的绿色金融发展首先要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提升参与主体积极性;其次要加强数字赋能,联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多重目标;最后要强化内外联动,推进绿色金融领域的国际规则中国化与中国规则国际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金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资源配置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测度及区域时空差异研究
2
作者 纪逗 白烨宏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1-174,共14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基于资源环境、经济环境、制度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现代化等五个维度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各省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基于资源环境、经济环境、制度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现代化等五个维度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各省2011—2022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并采用泰尔指数、局部莫兰指数等测算方式,实证检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水平的时空演化及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水平整体呈稳步上升态势。全国及各地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水平的总体差异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减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水平的总体差异重点来自地区内差异,且地区间差异的贡献率呈逐步增长的态势。全国及各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水平均不具有σ收敛特征,但均支持β收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现代化 区域时空差异 收敛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及评价研究
3
作者 安淑新 《中国物价》 2025年第2期110-115,共6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发展观,为克服全球性生态危机,共建美丽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可持续发展道路选择。本文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借鉴部分国家、组织、机构、学界等设置的反映生态环境方面的逻辑架构和具体...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发展观,为克服全球性生态危机,共建美丽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可持续发展道路选择。本文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借鉴部分国家、组织、机构、学界等设置的反映生态环境方面的逻辑架构和具体指标选择,聚焦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环境治理改善、生态系统保护和“双碳”目标落实四个维度,选取12个具体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各指标进行测算,识别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存在的短板或需要给予持续关注的指标,包括集装箱铁水联运量比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城市蓝绿空间占比、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未来,需要采取着力推动铁水联运、加快提高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着力扩大城市蓝绿空间、全面推进重点行业和领域节能降碳、大力推动新能源发展等举措,加快补齐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代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旅游影响下黄河上游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演进研究
4
作者 韩子轩 陈金林 《资源与产业》 2025年第1期120-131,共12页
基于生态旅游、人类活动以及自然环境三者之间的联系,构建生态旅游影响下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模型,并以黄河上游地区17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8—2022年生态旅游影响下的黄河上游人... 基于生态旅游、人类活动以及自然环境三者之间的联系,构建生态旅游影响下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模型,并以黄河上游地区17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8—2022年生态旅游影响下的黄河上游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情况进行测度,并对比分析黄河上游各城市在生态旅游影响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水平的时间和空间差异,以期为黄河上游地区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和区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研究表明:1)2008—2022年黄河上游区域各城市的经济社会综合评价指数呈持续且显著的递增趋势,资源环境综合评价指数也呈现出增长态势,但具有波动性与不稳定性;2)近15年来,黄河上游区域各城市以2013年为时间节点,2013年之前各城市的资源环境保护力度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2013年之后资源环境保护力度则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但总体而言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均呈稳步攀升的态势;3)黄河上游区域各城市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过程可细化为3个阶段:2008—2011年为完全失调时期,2012—2017年为调和发展时期,2018—2022年为初级协调时期;4)2008—2022年黄河上游区域各城市人与自然关系耦合协调度呈逐步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较低,耦合协调度最高的类型仍是初级协调,空间分布上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旅游 耦合协调度 演进趋势 黄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论依据、价值诉求、行动路向
5
作者 汪金英 张明月 《重庆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8,共14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涵与本质要求,是理论性、历史性、现实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统一体,在目标上追求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统一,在价值理念上追求生态经济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在布局上主张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一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涵与本质要求,是理论性、历史性、现实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统一体,在目标上追求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统一,在价值理念上追求生态经济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在布局上主张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一致,在贡献上提倡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进一步深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认识,坚持走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治理的科学统筹,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落实,在宏观规划、战略方向、具体行动以及回应全球性议题等方面共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生态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 生态文明 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进程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6
作者 郭旭红 韩凯乙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16-124,共9页
进入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进程中生态保护修复取得重大成效,高质量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开放型经济格局加快构建,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前提条件。然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趋势性、结构性、根源性压力... 进入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进程中生态保护修复取得重大成效,高质量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开放型经济格局加快构建,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前提条件。然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趋势性、结构性、根源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新质生产力亟待加快培育,“双循环”格局纵深推进与“四链”融合发展层次较低,基本公共服务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较弱,成为制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突出问题。科学谋划西部大开发进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处理好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和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辩证关系,以开放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培育和发展绿色生产力,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西部引擎”提供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突出问题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赋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引擎”
7
作者 邢云 马基昌 刘凌峰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72-80,共9页
新质生产力融合创新与绿色的生态还原属性、生态产出效能与生态人文关切,表明其本身就是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推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绿色引擎”,擘画了人类生命共同体的“绿色图景... 新质生产力融合创新与绿色的生态还原属性、生态产出效能与生态人文关切,表明其本身就是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推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绿色引擎”,擘画了人类生命共同体的“绿色图景”。新时期,新质生产力赋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引擎”的实践进路是:推进绿色生产力的顶层设计,加快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科技支撑,加快“绿色人才”和生态产业化的长效供给,以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绿色生产力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现代化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哲学基础
8
作者 曹嘉芙 张钰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7-13,共7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念是对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对推进人与自然关系发展历史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态文明要求,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认识论以及价值论等哲学思想基础。其中,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念是对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对推进人与自然关系发展历史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态文明要求,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认识论以及价值论等哲学思想基础。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蕴含的唯物辩证法强调人与自然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关系,且这种关系处于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要求我们用矛盾分析法看待和解决人与自然的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蕴含的认识论打破了形而上学的机械观点,把主体人和客体自然通过实践活动紧密联系了起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蕴含的价值论看到了实践基础之上的主体对客体的需要,坚持人与自然是共生共荣的共同体的发展观点,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价值追求。因此,只有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规律,才能确保人与自然关系的良性健康发展、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行稳致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 哲学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视域下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
9
作者 俞海 马竞越 贺舒琪 《阅江学刊》 2025年第1期48-60,171,共14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具有自身的突出优势和特征,蕴含严密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指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理论,具有完备的科学体系,主...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具有自身的突出优势和特征,蕴含严密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指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理论,具有完备的科学体系,主要体现为“十个坚持”“四个重大转变”“五个重大关系”,具有鲜明的理论品格,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应在坚持党的领导、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培育壮大绿色生产力、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确保国家生态安全、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等方面探索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绿色生产力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思想的当代发展及生动诠释
10
作者 董前程 符艺诗 《河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22-28,共7页
随着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无序扩张,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对立。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宗教文化、政治和经济,提出了“两个和解”思想,旨在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自身发展的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 随着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无序扩张,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对立。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宗教文化、政治和经济,提出了“两个和解”思想,旨在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自身发展的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是对理想人与自然关系的描述,也是对“两个和解”思想的继承和生动诠释。“两个和解”思想为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南,对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具有深刻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两个和解”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阐释的三重维度 被引量:15
11
作者 郇庆治 苗旭琳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1-11,113,共12页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生态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理论的“生态维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意蕴”,构成了深入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这一论题或概念所基于的三个主要理论向度:“中国式现...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生态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理论的“生态维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意蕴”,构成了深入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这一论题或概念所基于的三个主要理论向度:“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视角可以凸显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论题或概念的“大(宏观)生态观”特征,要求从社会(文明)整体和主体自觉的意义上绿化或重构现代社会的人与自然关系;对“合生态”或“生态化”标准不断提高的目标性追求与社会大众性动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理论的标志性方面或维度,因而,基于这一视角更容易理解和阐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论题或概念的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或文明新形态创造意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世界观方法论视角下的阐释,则可以同时提供理论上认识和实践上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论题或概念的丰富政治想象空间和规约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人类文明新形态 绿色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态建构、动力要素与实践进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分析视角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雨辰 张熊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5,F0002,共10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人类文明和现代化发展规律,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超越了西方现代化道路与模式。文本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视角展开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态建...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人类文明和现代化发展规律,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超越了西方现代化道路与模式。文本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视角展开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态建构,从政治领导力量、文化因素、经济因素、制度因素和技术因素等方面探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要素;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生态文明发展的现代化新道路,追求“五个文明”相协调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既为后发国家独立自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又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中国式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动力要素 实践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党内法规的治理逻辑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震 刘栋阳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6-227,共12页
建设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法治化是必然要求,其中环境法治不可或缺。中国式的环境法治必然要重视党内法规的特殊法治和治理功能。可从着力发挥党内法规在环境法治中的特殊作用、统筹推进环境综合治理的规范功能、... 建设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法治化是必然要求,其中环境法治不可或缺。中国式的环境法治必然要重视党内法规的特殊法治和治理功能。可从着力发挥党内法规在环境法治中的特殊作用、统筹推进环境综合治理的规范功能、推动构建人类环境命运共同体的制度文明三方面,揭示出环境党内法规所秉持环境系统观、环境效能观、环境文明观的政理法理。环境党内法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环境党内法规所承载上述治理逻辑的规范样态,不仅包括符合《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严格形式要件的狭义党内法规,也包括引领环境法治发展的环境政策、起到监督保障等作用的党内环境规范性文件。从环境党内法规的政治功能和规范效力来讲,将以决议、决定、意见、通知等为主要载体的环境政策视为广义的环境党内法规,符合新形势下环境党内法规体系构筑的核心要义。从目前党内法规体系的构成情况看,起到监督保障作用的党内环境规范性文件成为了主力军,但其数量庞杂又单线作战的实践困境使其亟需完善以形成治理合力。因此,应进一步探讨党的环境政策和党内环境规范性文件向狭义党内法规的有机转化,使狭义的环境党内法规成为环境党内法规体系的主体部分。广义视阈下的环境党内法规,在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发挥着规范、治理与重塑的制度功能。环境党内法规通过将党的不成文的环境文明提炼转化为具有约束力的制度形态,从而使其获得长远的效能力和长期的执行力。环境党内法规通过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赋能,从而全面发挥其环境治理的政治效能、预防效能和发展效能。环境党内法规以党的领导为本质特征的政治结构为环境文明奠基、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本理念为环境文明铸魂、以党规国法共治为保障的外部制度为环境文明塑形,使其实质上具备了打造人类环境文明新形态的重塑功能。需要注意的是,完备的环境党内法规体系对上述功能的系统发挥尤为重要,因此,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党内法规,还有待进一步体系化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环境党内法规 治理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西方现代化的四重超越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传春 张敏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17-222,共6页
西方现代化进程伴随着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环境问题因现代化产生,也应在现代化中解决。基于对西方现代化的生态反思,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中华民族生态智慧的基础上,经过百年接续探索于新时代形成的“人与... 西方现代化进程伴随着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环境问题因现代化产生,也应在现代化中解决。基于对西方现代化的生态反思,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中华民族生态智慧的基础上,经过百年接续探索于新时代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以辩证统一看待人与自然关系为前提、以绿色发展为路径、以生态为民为价值取向、以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目标的现代化,从人与自然关系、发展方式、价值取向、目标导向四个层面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超越,不仅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力量,也为世界各国走向生态现代化提供了道路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 地球生命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视阈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构建与实践——以胶东地区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林聚任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83,共11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胶东地区在此方面的具体实践提供了典型经验,从空间视阈出发,讨论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构建与实践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胶东地区在此方面的具体实践提供了典型经验,从空间视阈出发,讨论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构建与实践路径,是十分必要的。在新人类生态学研究基础上发展出的生态空间观,为解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按照此观点,人类组织、社会活动与环境资源具有空间意义上的共生性关系,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具有某种空间逻辑或空间秩序。胶东地区作为相对独特的空间单元,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中具有自身的空间特点,注重利用空间资源要素和优势,形成了生态良好的人居环境,人口增长与空间资源、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成为国内具有区域特征的现代化实践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空间视阈 胶东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郇庆治访谈 被引量:1
16
作者 郇庆治 李永恒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8,F0003,共7页
在访谈中,郇庆治教授围绕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体系意涵与实践意义以及它在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引领作用等议题展开。他认为,进入新时代以来,生态文明及其建设已经发展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代表的... 在访谈中,郇庆治教授围绕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体系意涵与实践意义以及它在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引领作用等议题展开。他认为,进入新时代以来,生态文明及其建设已经发展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代表的系统性理论话语体系,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则是它在现代化话语语境之下的另一种形式表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之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及其未来发展,同时向当今世界提供了一种不同于欧美西方国家主导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制度政策框架和行动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应对全球生态危机的历史生成、现实基础与发展走向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传春 张敏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51,共9页
由于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西方的现代化,发展中国家在效仿西方现代化中造成国内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进一步加剧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迫切需要走一条扬弃西方现代化的、具有可持续性的现代化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作为... 由于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西方的现代化,发展中国家在效仿西方现代化中造成国内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进一步加剧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迫切需要走一条扬弃西方现代化的、具有可持续性的现代化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的有益探索,不仅扎根于美丽中国的现代化实践,还交织于助力绿色转型的区域合作以及以应对气候变化为主线的国际合作,为应对全球生态危机奠定良好的现实基础。展望未来,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将进一步明确应对全球生态危机的发展走向,既促进绿色的全球发展,又引领发展中国家走生态良好现代化道路,还有助于建设生态“为民、公正、共赢”的文明新形态。显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应对全球生态危机的中国方案,坚持将历史必然性、现实合理性与未来指向性有机统一,明确中国始终是全球环境治理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合作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生态危机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现实基础 发展走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批判、构建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三重逻辑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威 张世杰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69-174,共6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思想基于马克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批判了西方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及其造成的人类生存危机,开辟了非西方的现代化思想,是批判与构建相统一的中国特色现代化思想。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新时代条件下对...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思想基于马克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批判了西方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及其造成的人类生存危机,开辟了非西方的现代化思想,是批判与构建相统一的中国特色现代化思想。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新时代条件下对什么是现代化、如何进入现代化的实践指向和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通过生态生产力、实现绿色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终实现生态文明,是人民至上、生态优先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现代化 批判 构建 实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构想研究述评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丽 赵晓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16,共10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构想拓展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一经提出便成为学界研究热点。党的十九大以来,学界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构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出场逻辑、科学内涵、鲜明特征、现实困境、实践路径以及时代价值等方面展开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构想拓展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一经提出便成为学界研究热点。党的十九大以来,学界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构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出场逻辑、科学内涵、鲜明特征、现实困境、实践路径以及时代价值等方面展开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研究方法单一、成果趋同、系统性研究不足等问题,特别是研究内容上主要以党的相关政策宣传解读为主,学理性较为薄弱,缺乏深入探讨分析。鉴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是近几年新提出的重大理论命题,还处于理论发展阶段,对该领域研究进行梳理和回顾,准确揭示研究现状与发展态势,全面深入挖掘其包含的理论、实践价值,拓展研究的高度、深度和广度,以进一步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构想的后续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推动内蒙古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杜富林 《北方经济》 2024年第8期16-19,共4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和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本文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动力,基于对内蒙古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创新体制机制、转变经营方...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和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本文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动力,基于对内蒙古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创新体制机制、转变经营方式、培育经营主体、健全服务体系、促进产业融合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草原畜牧业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