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族人群布加综合征患者膜性阻塞病因探讨 被引量:3
1
作者 王进广 乔晓春 +1 位作者 祁冬 王利明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90-93,共4页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布加综合征患者膜性阻塞形成原因。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12月在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诊疗的布加综合征患者9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肝静脉(hepatic veins,HVs)计...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布加综合征患者膜性阻塞形成原因。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12月在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诊疗的布加综合征患者9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肝静脉(hepatic veins,HVs)计算机断层扫描造影(computerized tomographly angiography,CTA)检查,评估血管病变情况。结果 IVC病变者39例(41.94%),HVs病变者23例(24.73%),同时受累者31例(33.33%)。IVC病变最常见的类型为膜性阻塞(43.59%),HVs病变最常见的类型为非膜性阻塞(47.83%),HVs非膜性阻塞伴IVC膜性或非膜性阻塞也是较常见类型(分别为38.71%和41.94%)。单纯IVC病变和单纯HVs病变患者中各自相应类型之间首次发病时的年龄分布未见明显差异(P〉0.05)。与非膜性阻塞相比,在IVC受累(Ⅰ型和Ⅲ型)和HVs受累(Ⅱ型和Ⅲ型)患者中,膜性阻塞患者的首次发病年龄较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年龄-类型分布图发现,多数患者首次发病年龄为30~50岁,且主要的类型为HVs或IVC膜性阻塞。随着年龄的增长(50~70岁),膜性阻塞发生率迅速下降。结论汉族人群布加综合征患者以IVC膜性阻塞多见,膜性阻塞与非膜性阻塞患者发病年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加综合征 膜性阻塞 膜性阻塞 肝静脉 下腔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腔静脉膜性阻塞症介入治疗的疗效随访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韩宇娟 赖素萍 杨学良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895-895,共1页
关键词 下腔静脉膜性阻塞 疗效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静脉膜性阻塞的下腔静脉造影征象与破膜术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冲 高焱明 +1 位作者 谢群仙 雷丽娜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0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评价BCS行下腔静脉造影中见到的一种征象用于诊断肝静脉口部膜性阻塞及指导穿刺破膜。资料与方法:对17例拟珍BCS的病人做了下腔静脉造影,其中5例诊断肝静脉膜性阻塞者经颈静脉或股静脉,用下腔静脉造影所示“乳头征”或结合术中超... 目的:评价BCS行下腔静脉造影中见到的一种征象用于诊断肝静脉口部膜性阻塞及指导穿刺破膜。资料与方法:对17例拟珍BCS的病人做了下腔静脉造影,其中5例诊断肝静脉膜性阻塞者经颈静脉或股静脉,用下腔静脉造影所示“乳头征”或结合术中超声引导穿刺针破膜,行肝静脉测压、造影及球囊扩张。结果:5例肝静脉膜性阻塞下腔静脉造影都见到壁向腔内的结节状充盈缺损。经腔静脉穿刺破膜均获成功。肝静脉造影证实口部膜性阻塞。球囊扩张后重建了肝静脉流出道,肝静脉压平均下降1.84kPa。结论:下腔静脉造影显示的壁向腔内结节状突起提示肝静脉口部膜性阻塞。此征象可作为穿刺标记开通肝静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静脉膜性阻塞 下腔静脉造影 血管成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性阻塞型Budd-Chiari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2
4
作者 谢建功 全凌峰 +3 位作者 郭健 薛小刚 张和平 陈莉娟 《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2年第2期140-142,共3页
目的 评价膜性阻塞型Budd -Chiari综合征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 对 1 2例膜性阻塞型Budd -Chiari综合征采用血管内支架治疗 ,其中 9例完全梗阻 ,采用RUPS - 1 0 0穿刺系统开通 ,球囊扩张后再植入支架。结果  1 2... 目的 评价膜性阻塞型Budd -Chiari综合征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 对 1 2例膜性阻塞型Budd -Chiari综合征采用血管内支架治疗 ,其中 9例完全梗阻 ,采用RUPS - 1 0 0穿刺系统开通 ,球囊扩张后再植入支架。结果  1 2例全部成功 ,平均腔静脉压从术前 3 .3± 1 .2kPa降至术后 1 .2± 0 .6kPa ,超声随访 3~ 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血管内支架治疗膜性阻塞型Budd Chiari综合征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性阻塞型Budd-Chiari综合征 介入治疗 球囊扩张 血管内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腔静脉膜性阻塞症介入治疗疗效随访观察
5
作者 赖素萍 韩宇娟 +1 位作者 杨阳 杨学良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890-891,共2页
关键词 下腔静脉膜性阻塞 介入疗法 疗效 随访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性阻塞的婴幼儿泪囊炎的治疗研究
6
作者 李沙 陈琳 +1 位作者 刘兵 张咏 《中外医疗》 2019年第31期28-31,共4页
目的研究分析联合使用塞纳斯的泪道探通术治疗膜性阻塞的婴幼儿泪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方便收集2015年10月-2018年4月于汉口爱尔眼科医院泪道科就诊的符合泪道探通术治疗指征的婴幼儿泪囊炎(膜性阻塞)患者资料342例(351眼... 目的研究分析联合使用塞纳斯的泪道探通术治疗膜性阻塞的婴幼儿泪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方便收集2015年10月-2018年4月于汉口爱尔眼科医院泪道科就诊的符合泪道探通术治疗指征的婴幼儿泪囊炎(膜性阻塞)患者资料342例(351眼)作为研究对象,年龄为3~10月龄不等,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70例(174眼)行单纯的泪道探通治疗,实验组172例(177眼)使用塞纳斯联合泪道探通术。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复查,观察患儿溢泪、溢脓情况及泪道通畅情况。结果对照组泪道探通术后有148眼治愈,成功率约为85%,实验组泪道探通术联合应用塞纳斯后有172眼治愈,成功率约为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000,P<0.05)。结论泪道探通术是目前公认的治疗婴幼儿泪囊炎(膜性阻塞)的最有效方法,但存在一定的一次手术失败率,塞纳斯的联合使用能有效地阻止鼻泪管末端的残膜再生,同时促进黏膜的恢复,防止粘连,大大提高了泪道探通术对婴幼儿泪囊炎的临床疗效,增加了一次手术的成功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患儿的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纳斯 泪道探通术 婴幼儿泪囊炎 膜性阻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球囊导管成形术治疗膜性阻塞型Budd-Chiari综合征2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
7
作者 全凌峰 谢建功 +2 位作者 薛小刚 袁友红 肖恩华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5年第7期959-960,共2页
本文探讨单纯经皮球囊导管成形术(PTA)治疗膜性阻塞型布-加氏综合征(B-CS)的临床效果。作者回顾性分析20例PTA治疗膜性阻塞型布-加氏综合征相关资料。结果显示PTA治疗膜性阻塞型布-加氏综合征安全、损伤小、疗效可靠、费用低,可作为首... 本文探讨单纯经皮球囊导管成形术(PTA)治疗膜性阻塞型布-加氏综合征(B-CS)的临床效果。作者回顾性分析20例PTA治疗膜性阻塞型布-加氏综合征相关资料。结果显示PTA治疗膜性阻塞型布-加氏综合征安全、损伤小、疗效可靠、费用低,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球囊导管成形术 治疗 膜性阻塞型Budd-Chiari综合征 临床观察
原文传递
先天性泪道阻塞的临床治疗研究
8
作者 沙颖 肖新波 李亚楠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6期2101-2102,共2页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泪道阻塞临床治疗的最佳时机和有效方法.方法:对1 106例(1 330眼)先天性泪道阻塞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原有泪道探通器械进行改革,采用可注射药液的探通针,使泪道探通和泪道冲洗一次完成.结果:对1 106例(1...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泪道阻塞临床治疗的最佳时机和有效方法.方法:对1 106例(1 330眼)先天性泪道阻塞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原有泪道探通器械进行改革,采用可注射药液的探通针,使泪道探通和泪道冲洗一次完成.结果:对1 106例(1 330眼)采用按摩滴药法、冲洗泪道法共治愈120例,对疗效不显著的986例1 026眼行泪道探通术.经1~3次探通,6个月以下和6个月以上两组患儿疗效差异非常显著(P<0.01),总有效率为98.44%.结论:按摩滴药、泪道冲洗法能使部分先天性泪道阻塞患儿治愈,但多数病例系泪道膜性阻塞,应尽早采用泪道探通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泪道阻塞 膜性阻塞 泪道探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06例儿童泪道阻塞的临床治疗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王唯 沙颖 王飞宇 《吉林医学》 CAS 2008年第4期314-315,共2页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泪道阻塞临床治疗的最佳时机和有效方法。方法:对1106例(1330眼)先天性泪道阻塞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发病病因、治疗等特点。对其按摩滴药,泪道冲洗法疗效不显著,进行泪道探通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将采...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泪道阻塞临床治疗的最佳时机和有效方法。方法:对1106例(1330眼)先天性泪道阻塞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发病病因、治疗等特点。对其按摩滴药,泪道冲洗法疗效不显著,进行泪道探通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将采用自制泪道探通针,取牙科5、6号麻醉针头,去针尖留5~6cm长度,尖端磨圆钝即成,其特点可注射药液,使泪道探通和泪道冲洗一次完成。结果:在1106例(1330眼)用按摩滴药法、冲洗泪道法,共治愈120例,对疗效不显著986例,1026眼行泪道探通术。经1—3次探通,6个月以下和6个月以上两组患儿疗效分布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98.44%。结论:先天性泪道阻塞按摩滴药、泪道冲洗法能使部分患儿治愈,但是多数病例系泪道膜性阻塞,应尽早采用泪道探通术。笔者认为只要连续冲洗3次以上未通畅者或冲洗后溢脓缓解,但停止冲洗后溢脓加重,年龄大于40d者可考虑行泪道探通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泪道阻塞 膜性阻塞 泪道探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加综合征合并肝癌3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韩新强 祖茂衡 +3 位作者 顾玉明 徐浩 许伟 王文亮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07-209,共3页
目的探讨布-加综合征(BCS)合并肝癌(HCC)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从而提供治疗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6月-2010年7月收治的1240例BCS患者中合并HCC者36例,对其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及治疗后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BCS合并HCC主要发生在下... 目的探讨布-加综合征(BCS)合并肝癌(HCC)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从而提供治疗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6月-2010年7月收治的1240例BCS患者中合并HCC者36例,对其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及治疗后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BCS合并HCC主要发生在下腔静脉膜性阻塞病变中(33/36),发病平均年龄47岁,术后生存时间为14~62个月,平均生存期为32.5个月;完成随访的30例中8例BCS术后发生HCC者生存时间为BCS术后18~62个月,平均37个月;22例BCS术前诊断合并HCC者有效生存时间为BCS术后14~56个月,平均30.8个月。结论对于BCS合并HCC者应先行肿瘤TACE或TAI治疗再行BCS介入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加综合征 肝癌 下腔静脉 膜性阻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婴幼儿泪道探通手术疗效的综合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刘琍 项道满 +1 位作者 许燕 朱旭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717-1718,共2页
泪道系统的先天性阻塞通常是覆盖于鼻泪管鼻侧末端的Hasner瓣发生膜性阻塞所致,可单眼或双眼发病,泪囊若有继发感染,可出现黏脓性分泌物,形成新生儿泪囊炎。
关键词 综合因素 泪道探通 婴幼儿 新生儿泪囊炎 Hasner瓣 疗效 手术 膜性阻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0例先天性泪道阻塞临床治疗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英芙 杨林红 +3 位作者 薛海兰 孙俊梅 刘冬梅 董沿宏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09年第10期104-105,共2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泪道阻塞临床治疗疗效。方法对50例(65眼)先天性泪道阻塞患者进行其按摩滴药.泪道冲洗,疗效不显著者,进行泪道探察,观察泪道引流泪液功能的恢复情况,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随访4月-2年,用按摩滴药法,冲洗泪道... 目的探讨先天性泪道阻塞临床治疗疗效。方法对50例(65眼)先天性泪道阻塞患者进行其按摩滴药.泪道冲洗,疗效不显著者,进行泪道探察,观察泪道引流泪液功能的恢复情况,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随访4月-2年,用按摩滴药法,冲洗泪道法,共治愈13例。行泪道探通术,经1—3次探通共治愈36例,1例失败,一次治愈率为26%,总有效率为98%,无效率2%。结论先天性泪道阻塞按摩滴药、泪道冲洗法,能使部分患儿治愈,但多数病例是泪道膜性阻塞。应尽早采用泪道探通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泪道阻塞 膜性阻塞 泪道探通
原文传递
Experimental obstructive jaundice alters claudin-4 expression in intestinal mucosa: Effect of bombesin and neurotensin 被引量:22
13
作者 Stelios F Assimakopoulos Constantine E Vagianos +5 位作者 Aristides S Charonis Ilias H Alexandris Iris Spiliopoulou Konstantinos C Thomopoulos Vassiliki N Nikolopoulou Chrisoula D Scop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21期3410-3415,共6页
AIM: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experimental obstructive jaundice and exogenous bombesin (BBS) and neurotensin (NT) administration on the expression of the tight junction (TJ)-protein claudin-4 in intestin... AIM: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experimental obstructive jaundice and exogenous bombesin (BBS) and neurotensin (NT) administration on the expression of the tight junction (TJ)-protein claudin-4 in intestinal epithelium of rats. METHODS: Forty male Wistar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five groups: Ⅰ = controls, Ⅱ = sham operated,Ⅲ = bile duct ligation (BDL),Ⅳ = BDL+BBS (30μg/kg per d), V = BDL+NT (300μg/kg per d). At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on d 10, endotoxin was measured in portal and aortic blood. Tissue sections of the terminal ileum were examined histologically and immunohistochemically for evaluation of claudin-4 expression in intestinal epithelium. RESULTS: Obstructive jaundice led to intestinal barrier failure demonstrated by significant portal and aortic endotoxemia. Claudin-4 expression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upper third of the villi in jaundiced rats and an upregulation of its lateral distribution was noted. Administration of BBS or NT restored claudin-4 expression to the control state and significantly reduced portal and aortic endotoxemia. CONCLUSION: Experimental obstructive jaundice increases claudin-4 expression in intestinal epithelium,which may be a key factor contributing to the disruption of the mucosal barrier. Gut regulatory peptides BBS and NT can prevent this alteration and reduce portal and systemic endotoxem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bstructive jaundice Tight junctions CLAUDIN-4 Intestinal permeability Intestinal barrier Regulatory peptides BOMBESIN NEUROTENS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