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9篇文章
< 1 2 6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心脏损害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刘谦 李汉忠 +3 位作者 周新福 周亚茹 朱文玲 曾正陪 《北京医学》 CAS 2006年第2期78-80,共3页
目的研究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APA高醛固酮血症对心脏的损害,探讨临床治疗对策。方法收集156例APA和96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高血压病程、血浆醛固酮浓度、血钾浓度、肾素活性、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资料,分析心脏损害与各指标的相... 目的研究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APA高醛固酮血症对心脏的损害,探讨临床治疗对策。方法收集156例APA和96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高血压病程、血浆醛固酮浓度、血钾浓度、肾素活性、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资料,分析心脏损害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APA组中150例行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其中54例存在心电图异常,26例存在心动超声异常。而EH组96例中心电图异常12例,心动超声异常7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APA患者的心脏损害较为多见。结论高醛固酮血症是引起腺瘤型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心脏损害的主要因素之一,应该引起临床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瘤 醛固酮增多 心脏损害 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临床分析 超声心动图检查 心电图异常 醛固酮 原发高血压 血钾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4例诊治体会
2
作者 高秀丽 曲伸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804-804,807,共2页
关键词 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诊断 治疗 实验室检查 CT B超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黄巧 陈江斌 《疑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130-132,共3页
目的探讨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CT诊断为腺瘤且临床诊断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各患者就诊临床症状复杂,就诊科室不同,所有患者均伴有高血压,其中1、2、3级高血压分别为1例(6.25%... 目的探讨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CT诊断为腺瘤且临床诊断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各患者就诊临床症状复杂,就诊科室不同,所有患者均伴有高血压,其中1、2、3级高血压分别为1例(6.25%)、2例(12.50%)、13例(81.25%)。伴有低血钾14例(87.50%),严重低血钾9例(56.25%),平均血钾浓度为(2.87±0.52)mmol/L。伴高血钠患者4例(25.00%),平均血钠浓度为(143.07±2.37)mmol/L。伴有血脂异常7例(43.75%),同时伴有高TC及高TG血症2例(12.50%),伴高TC患者3例(18.75%);高TG患者6例(36.77%)。肾上腺CT扫描对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阳性率较高。结论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临床表现复杂,主要表现为重度高血压伴低钾血症,相当部分患者伴有血脂异常;肾上腺CT扫描对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醛固酮增多 腺瘤 原发 肾上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6例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李红建 李南方 +6 位作者 欧阳玮 成秋燕 周克明 祖菲亚 王新玲 张德莲 常桂娟 《新疆医学》 2011年第3期8-10,共3页
目的探讨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伴有高血压,以高血压为首发症状者43例(93.48%),其中1、2、3级高血压分别为2.17%、17.39%、8... 目的探讨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伴有高血压,以高血压为首发症状者43例(93.48%),其中1、2、3级高血压分别为2.17%、17.39%、80.44%;伴肌无力、乏力或肢端麻木者23.52%。平均血钾浓度为(3.37±0.38)mmol/L,其中低钾血症者26例(56.52%);低血浆肾素活性者37例(80.43%),血浆醛固酮水平增高者38例(82.62%);肾上腺CT扫描对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阳性率为93.48%。结论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主要表现为重度高血压伴低肾素活性及高醛固酮血症,低钾血症的发生率少于60%;肾上腺CT扫描对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醛固酮增多 腺瘤 醛固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联合螺内酯治疗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疗效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郭静华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第19期3208-3209,共2页
目的:探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联合螺内酯治疗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82例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简单随机化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螺内酯治疗,实验组予以螺内酯... 目的:探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联合螺内酯治疗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82例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简单随机化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螺内酯治疗,实验组予以螺内酯+培哚普利治疗。统计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5.12%较对照组78.05%高(P<0.05);两组LVEDD、LVEF、LVESD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治疗后LVEF较对照组高,LVEDD、LVESD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联合采用螺内酯、ACEI治疗,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心功能,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螺内酯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培哚普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上腺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并发横纹肌溶解症一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康健捷 苏佩珣 +2 位作者 邓兵梅 杨红军 王卓才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9年第5期583-584,共2页
病例:患者为男性,40岁,因"双下肢乏力3年余,伴小腿肌肉萎缩2年"至我院就诊,为进一步诊治将患者收治入院. 询问病史,患者于3年余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下肢乏力,其自觉步行速度稍下降,爬楼梯、跑步较前稍费力;但无双上肢乏力... 病例:患者为男性,40岁,因"双下肢乏力3年余,伴小腿肌肉萎缩2年"至我院就诊,为进一步诊治将患者收治入院. 询问病史,患者于3年余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下肢乏力,其自觉步行速度稍下降,爬楼梯、跑步较前稍费力;但无双上肢乏力,无肢体麻木疼痛,无发热,无吞咽困难.2年余前,患者的双腿乏力加重,并出现小腿肌肉萎缩,遂至当地医院就诊,检测肌酸激酶为15000 U/L,因患者自觉肌无力症状轻微,拒绝进一步诊治. 本次入我院前近半年,患者步行半小时即感到迈步费力, 休息后下肢乏力稍微有好转. 询问病史,患者否认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病史;追问家族史,患者已婚,育有两女,均身体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横纹机溶解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注射速尿激发试验对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影响
7
作者 吴小庆 杨倩红 +5 位作者 薄小萍 高远来 顾向红 王强 羊镇宇 邓燕芳 《中国微循环》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56-258,共3页
目的比较顽固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患者大剂量速尿静脉注射激发试验对血浆醛固酮/肾素比值(ARR)的影响。方法20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和19例原醛患者入选,在清晨平卧时抽取空腹血后静脉快速注射速尿40mg,注射后1... 目的比较顽固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患者大剂量速尿静脉注射激发试验对血浆醛固酮/肾素比值(ARR)的影响。方法20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和19例原醛患者入选,在清晨平卧时抽取空腹血后静脉快速注射速尿40mg,注射后10、30min各抽血一次查血浆醛固酮(ALD)及肾素(PRA)水平,并计算出ARR。结果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的平均空腹血浆ALD(127.5±13.62)pg/ml,PRA为(4.2±0.96)ng/ml/h,ARR为8.1±1.3,静脉注射速尿40mg以后10、30min患者的血浆PRA迅速升高,高峰在10min时,分别为(5.81±1.12),(95.56±1.21)ng/ml/h,P值均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PRA的上升幅度大于ALD的上升幅度,ARR反而有所下降,(6.02±1.2;6.5±1.58)。原醛组的平均空腹ALD165.75±18.56;PRA2.16±0.4;ARR26.61±9.16。ARR明显高于顽固性高血压组,P<0.01。静脉注射速尿后PRA上升不明显,ARR变化不大。两组比较P<0.05。结论顽固性高血压患者ARR比值明显大于原醛患者。静脉快速注射速尿可快速激发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的PRA的增加,PRA以10min时最为明显,但原醛患者PRA及ARR增加均不明显。ALD两组均有持续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顽固高血压 原发醛固酮增多 血浆醛固酮/肾素活比值 速尿静脉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8
作者 陈宇东 王领军 +2 位作者 王强 刘伟英 王志鹏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273-274,共2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症)的效果。方法对腺瘤型原醛症患者38例采用经腹膜后途径腹腔镜手术治疗。结果手术时间60(40~100)min;术中失血量30(10~120)ml。平均随访18个月,所有患者血钾恢复正常...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症)的效果。方法对腺瘤型原醛症患者38例采用经腹膜后途径腹腔镜手术治疗。结果手术时间60(40~100)min;术中失血量30(10~120)ml。平均随访18个月,所有患者血钾恢复正常,32例血压恢复正常,其余患者降压药用量较术前明显减少。结论腹膜后途径腹腔镜手术治疗腺瘤型原醛症微创、安全、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原发醛固酮增多 肾上腺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术后高血压完全治愈预测模型构建
9
作者 陈彦希 彭建越 +5 位作者 谭璐 张婷婷 任艳 朱育春 沈思魁 陈涛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5年第1期17-22,共6页
目的探讨单侧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症)患者术后高血压完全缓解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住院并接受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的128例单侧原醛症患者。根据术后高血压是否完全治愈,将患... 目的探讨单侧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症)患者术后高血压完全缓解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住院并接受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的128例单侧原醛症患者。根据术后高血压是否完全治愈,将患者分为完全治愈组(n=70)和未治愈组(n=58)。收集术前临床及生化数据,采用LASSO-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高血压完全治愈的独立因素,并通过列线图将模型可视化。结果128例患者中,70例(54.7%)术后高血压完全治愈。LASSO-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高血压持续时间、肌酐和尿酸是术后高血压完全治愈的独立预测因素。基于这些变量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75和0.88,具有较好的鉴别能力。校正曲线显示模型拟合良好,决策曲线分析(DCA)表明,预测概率为0.1~1的范围内具有良好的临床适用性。结论基于LASSO 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的单侧原醛症术后高血压完全治愈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有助于术后高血压治愈的个体化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醛固酮增多 肾上腺切除术 高血压 预测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上腺静脉取样的对侧抑制指数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亚型鉴定中的作用:一项回顾性分析
10
作者 韦超萍 潘亚锦 +8 位作者 黄靖 俞杰 韦利霞 李森 伍思颖 陈美兰 朱双贝 陈珊珊 李健玲 《中国医药指南》 2025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确定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亚型的内在特征,以便在双侧肾上腺静脉采样(AVS)无法确定的情况下,完善PA的亚型诊断。方法本文对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0月至2021年12月的PA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以双侧AVS为诊断... 目的本研究旨在确定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亚型的内在特征,以便在双侧肾上腺静脉采样(AVS)无法确定的情况下,完善PA的亚型诊断。方法本文对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0月至2021年12月的PA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以双侧AVS为诊断标准,将受试者分为两类:醛固酮腺瘤(APA)患者和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HA)患者。本研究通过对基线数据、肾上腺CT成像和AVS检查结果的整理,对各组患者的基线特征进行比较,并评估肾上腺CT、对侧抑制指数(CSI)的诊断一致性,以及它们在PA分型中的综合应用。结果APA组患者的血钾、甘油三酯水平低于IHA组(P<0.05)。肾上腺CT与AVS的一致性在确定单侧腺瘤时达到60.17%,而单侧增生的一致性为30.69%。在单侧优势分泌的病例中存在对侧抑制(CSI<1)的比例为82.32%。左侧和右侧CSI<1与AVS结果的符合率为36.72%和46.96%。将肾上腺CT结果与CSI<1整合后,在亚型诊断方面与AVS的一致率达到70.59%。此外,将明显的醛固酮分泌和自发性低钾血症作为诊断标准可进一步提高准确性。结论当单侧AVS无法诊断PA时,通过肾上腺CT检测单侧腺瘤与对侧CSI<1的协同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PA亚型诊断的吻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醛固酮增多 醛固酮腺瘤 特发醛固酮增多 肾上腺静脉取样 肾上腺CT 对侧抑制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预测模型在中国人群中的应用
11
作者 严雨桐 周梅 +2 位作者 刘雨晴 杨宇宏 孙敏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5年第1期36-42,共7页
目的 评估比较单侧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症)预测模型在中国人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确诊原醛症并行肾上腺静脉采血的患者214例。根据采血结果进行分型,单侧原醛症129例,双侧原醛症85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灵敏度和特异度... 目的 评估比较单侧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症)预测模型在中国人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确诊原醛症并行肾上腺静脉采血的患者214例。根据采血结果进行分型,单侧原醛症129例,双侧原醛症85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灵敏度和特异度分析评价2016年美国内分泌协会原醛症指南推荐标准和已报道的6个预测模型(Kupers评分模型、Nanba评分模型、CONPASS模型、SPACE评分模型、Puar模型和Ma模型)对中国单侧原醛症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 只有3例患者符合2016年美国原醛指南标准,可不经过肾上腺静脉采血直接诊断为单侧原醛症,特异度为100%,灵敏度仅为2.33%。其余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均<0.7,按照模型作者推荐切点灵敏度16.28%~71.26%,特异度37.74%~86.30%。通过卡托普利抑制实验确诊原醛症的SPACE模型评分总分≥19分时,单侧原醛症特异度为98.63%,灵敏度为9.17%。结论 基于安全性考虑,仅符合2016年美国原醛症指南推荐要求的患者和少部分通过卡托普利抑制实验确诊的SPACE评分总分≥19分的患者能够绕过肾上腺静脉采血直接手术,大部分患者仍需进行采血指导下一步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醛固酮增多 单侧原发醛固酮增多 预测模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灵敏度 特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创方法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分型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张丹 邬云红 +2 位作者 李明霞 张成慧 陈德才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5年第1期30-36,共7页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症)是继发性高血压的主要原因之一,准确的分型诊断对治疗决策至关重要。传统上,肾上腺静脉采血(adrenal venous sampling, AVS)被认为是原醛症分型诊断的“金标准”,用于区分单侧或双侧醛固酮分泌过多。但由...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症)是继发性高血压的主要原因之一,准确的分型诊断对治疗决策至关重要。传统上,肾上腺静脉采血(adrenal venous sampling, AVS)被认为是原醛症分型诊断的“金标准”,用于区分单侧或双侧醛固酮分泌过多。但由于AVS的侵入性、操作复杂性以及技术要求高等限制,其在临床推广中存在一定困难。近年来,无创性分型诊断方法在原醛症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些新方法包括:^(11)C-MT0 PET/CT和^(68)Ga-pentixafor PET/CT的拓展应用,亚型预测模型、功能试验在分型诊断的新应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兴奋试验,类固醇激素以及基因诊断等,为原醛症的精准分型提供了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醛固酮增多 诊断 无创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非手术治疗进展
13
作者 徐媛媛 蒋翠萍 鹿斌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5年第1期1-6,共6页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是继发性高血压最常见的类型,由于其心脑肾等并发症发病率高,所以早期识别非常重要。单侧PA首选手术治疗,双侧PA首选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治疗。目前中国最常用的治疗药物是螺内酯,由于其男性乳房发育等副作用导...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是继发性高血压最常见的类型,由于其心脑肾等并发症发病率高,所以早期识别非常重要。单侧PA首选手术治疗,双侧PA首选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治疗。目前中国最常用的治疗药物是螺内酯,由于其男性乳房发育等副作用导致患者依从性差,疗效受限,对于血压、血钾控制不佳的PA患者,可以联合上皮钠通道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等治疗,非甾体类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醛固酮合成酶抑制剂等新药对PA患者的疗效需要更多研究进一步证实。家族遗传性PA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基因突变,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FH)Ⅰ型可以通过糖皮质激素治疗,FH-Ⅲ可以通过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FH-Ⅳ可以通过钙通道阻滞剂治疗。随着二代测序等技术出现,发现了醛固酮腺瘤患者编码细胞膜离子通道或离子泵中不同的一些基因突变,为PA患者未来可能的治疗提供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醛固酮增多 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 醛固酮合成酶抑制剂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合并动脉夹层3例临床特征及诊疗分析
14
作者 蒋文婕 谭璐 +2 位作者 陈涛 田浩明 任艳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5年第1期6-11,共6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合并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思路,加强对PA血管病变筛查的意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PA合并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治经过,总结该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3例患者中女2... 目的 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合并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思路,加强对PA血管病变筛查的意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PA合并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治经过,总结该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3例患者中女2例、男1例,发病年龄均在40岁前,表现为高血压、低血钾伴动脉夹层,无明显心脏病变。3例患者立位血浆醛固酮浓度均超过30 ng/dl。病例1和2症状隐匿,病例3表现为突发的胸背部、腰部及右腿撕裂样疼痛。病例1和病例2经椎动脉夹层支架植入术及肾上腺切除术后,椎动脉病变和PA均得到根治,夹层动脉瘤消失,生活质量显著提升;病例3经外科手术、支架置入术以及螺内酯治疗后,病情得到良好控制。结论 动脉夹层和动脉瘤可能是PA最先出现的血管并发症,特别是年轻患者,且症状隐匿,不易早期发现,临床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主动筛查。对于确诊动脉夹层和动脉瘤的PA患者应综合评估确定针对PA和血管病变的治疗策略,并终身随访,以最大程度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醛固酮增多 动脉夹层 血管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并发横纹肌溶解1例并文献复习
15
作者 曾鲜丽 杨思敏 +1 位作者 庄雯雯 王涛 《中国现代医生》 2025年第3期131-133,共3页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并发横纹肌溶解的病例极少见,若不及时识别、诊治,极易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甚至死亡,若能及早诊断、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报道1例因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所致低钾血症,从而诱发横纹肌溶解患者...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并发横纹肌溶解的病例极少见,若不及时识别、诊治,极易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甚至死亡,若能及早诊断、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报道1例因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所致低钾血症,从而诱发横纹肌溶解患者的诊治过程,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其认识,避免因漏诊及延误诊治导致严重不良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醛固酮增多 横纹肌溶解 低钾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术后发热的危险因素
16
作者 皇甫宇超 徐涛 +2 位作者 杜依青 安立哲 于路平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25年第1期22-28,共7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患者术后发热的发生率以及引起发热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21年7月收治的116例PA患者的资料,根据术后体温将患者分为发热组(体温≥38.0℃,41例)和未发热组(体温<38.... 目的分析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患者术后发热的发生率以及引起发热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21年7月收治的116例PA患者的资料,根据术后体温将患者分为发热组(体温≥38.0℃,41例)和未发热组(体温<38.0℃,75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临床及随访资料,并分析术后发热的危险因素。同时进一步将发热组分为低热组(体温≥38.0℃且<38.5℃,19例)和高热组(体温≥38.5℃,22例),比较亚组间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发热的发生率为3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更低的病史最低血钾(OR=0.419,95%CI:0.196~0.894,P=0.025)、更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OR=0.112,95%CI:0.018~0.687,P=0.018)和术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OR=4.158,95%CI:1.731~9.989,P=0.001)可能是PA患者术后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高热组与低热组各因素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仅1例患者有明确感染证据。术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者40例(34.5%),但随访提示无需接受长期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结论PA患者术后发热率较高,术后短期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是发热的可能原因,应及时补充适量的糖皮质激素。此外,建议对所有接受手术的PA患者常规进行肾上腺皮质功能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醛固酮增多 肾上腺切除术 发热 肾上腺功能不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托普利抑制试验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和分型以及临床转归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谭璐 陈涛 +2 位作者 高洪蛟 陈彦希 任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2592-2599,共8页
背景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作为继发性高血压中发病率最高、心脑血管危害大但手术后治愈率高的疾病,已被各大高血压指南推荐扩大筛查、早期诊断和治疗。但该类患者的确诊、分型和治疗后临床转归判定方式繁多且存在较多争议。卡托普利... 背景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作为继发性高血压中发病率最高、心脑血管危害大但手术后治愈率高的疾病,已被各大高血压指南推荐扩大筛查、早期诊断和治疗。但该类患者的确诊、分型和治疗后临床转归判定方式繁多且存在较多争议。卡托普利抑制试验(CCT)因其便捷、安全可直接用于社区、门诊,期望CCT能对PA患者进行全程管理以改善预后。目的 探究CCT对PA的诊断、分型以及临床转归的判断能力。方法 选取2020-10-01—2022-12-30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接受内分泌性高血压病因筛查并登记的82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经筛选后最终370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123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纳入EH组,247例PA患者分别纳入单侧醛固酮瘤(APA)组81例、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HA)组55例和未分型PA(u-PA)组111例。比较4组间差异并绘制CCT后各指标及联合诊断PA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最佳截断值。其次绘制CCT后各指标诊断APA和IHA亚型的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CCT对APA和IHA的分型判断能力。最后根据术后临床结局将单侧肾上腺切除患者分为3组:未缓解组11例、临床改善组27例和临床缓解组54例,比较3组间差异并判断CCT对APA患者术后临床转归的判断能力。结果 CCT后血浆醛固酮浓度(PAC)对PA的诊断效能最高(AUC=0.921,95%CI=0.893~0.950),最佳截断值为11.7 ng/dL,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4.6%和86.0%;CCT后醛固酮/肾素比值(ARR)对PA也有较好的诊断效能(AUC=0.868,95%CI=0.823~0.923),最佳截断值为2.8(ng/dL)/(mU/L),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2.2%和81.0%。CCT后PAC>17.0 ng/dL可协助诊断APA亚型,CCT后PAC<11.7 ng/dL同时ARR<2.8(ng/dL)/(mU/L)的患者可排除APA亚型。在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有87.2%患者经CCT后PAC<11.7 ng/dL,89.7%患者CCT后ARR<2.8(ng/dL)/(mU/L)均接近术后临床缓解水平(88.0%)。结论 CCT可全程用于PA患者的诊断、分型和临床转归评价,CCT后PAC及CCT后ARR诊断PA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1.7 ng/dL和2.8(ng/dL)/(mU/L),也可用于APA的分型判断以及术后生化缓解的判断。CCT前采血检验临床意义小,可适当简化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醛固酮增多 卡托普利 卡托普利抑制试验 单侧醛固酮 醛固酮/肾素比值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学评估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心肌亚临床损伤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杜方 姜程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25年第3期215-219,共5页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继发性高血压最常见的内分泌原因。临床发现醛固酮过多是导致心肌肥厚、心力衰竭以及肾功能受损的重要危险因素。与原发性高血压相比,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心脏靶器官损害更为严重。现总结近年来原发性醛固酮...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继发性高血压最常见的内分泌原因。临床发现醛固酮过多是导致心肌肥厚、心力衰竭以及肾功能受损的重要危险因素。与原发性高血压相比,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心脏靶器官损害更为严重。现总结近年来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早期心肌损害的多模态影像学研究进展,包括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和心脏磁共振相关的定量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醛固酮增多 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 心脏磁共振 心肌应变 心肌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血压的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一例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炜 汤正义 +2 位作者 吴景程 赵咏桔 宁光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5期1073-1073,共1页
关键词 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正常血压 mol/L 体位刺激试验 1998年 1999年 四肢乏力 反复发作 30岁 治疗后 24h 血钾
原文传递
培哚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芳 任汉强 +2 位作者 沈晓波 马铭 万欢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8年第7期1302-1305,共4页
目的:研究培哚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诊治的62例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20... 目的:研究培哚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诊治的62例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20 mg螺内酯口服,一天3次;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4 mg培哚普利口服,一天1次。所有患者均治疗3个月,观察和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压、心功能、血钾、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的变化。结果:(1)治疗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4.2%(23/31),较观察组[93.5%(29/31)]显著降低(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LVES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而LVEF(左室射血分数)、血清钾浓度、6分钟步行距离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LVEDD、LVES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LVEF、血清钾浓度、6分钟步行距离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2/31),观察组为12.9%(4/3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哚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可显著提高其临床疗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并有效降低血压,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培哚普利 螺内酯 联合用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