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6篇文章
< 1 2 8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初产妇多部位腹直肌间距的超声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南娜 王莉 +2 位作者 王璐 王珍 张莉 《实用妇产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76,共6页
目的:通过超声检查测量初产妇产后6周不同部位的腹直肌间距(IRD),探讨影响初产妇IRD的因素。方法:选择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产后6周腹直肌超声检查的881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分别于脐上3 cm、脐部... 目的:通过超声检查测量初产妇产后6周不同部位的腹直肌间距(IRD),探讨影响初产妇IRD的因素。方法:选择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产后6周腹直肌超声检查的881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分别于脐上3 cm、脐部、脐下3 cm处3个部位测量IRD,根据腹直肌分离(DRA)发病部位,分为单部位DRA、两部位DRA和全腹DRA。统计产后6周DRA的发生率,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3个部位IRD的影响因素。结果:①初产妇产后6周,脐上3 cm处IRD为24.02±9.22 mm,脐部IRD为25.08±9.27 mm,脐下3 cm处IRD为9.08±8.03 mm,脐部IRD最大,脐下3 cm处IRD最小。②发生DRA 819例(92.96%),其中全腹DRA 473例(53.69%)、单部位DRA 119例(13.51%)和两部位DRA 227例(25.77%)。③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示,剖宫产分娩、产妇产前体质量指数(BMI)及新生儿出生BMI与3个部位的IRD呈显著正相关(β>0,P<0.05);产妇的分娩年龄与脐部及脐下3 cm处的IRD呈显著正相关(β>0,P<0.05),孕期增重与脐上3 cm处的IRD及脐部IRD呈显著正相关(β>0,P<0.05)。结论:初产妇全腹DRA的占比较高;初产妇产后6周的IRD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剖宫产分娩、产前BMI、分娩年龄及新生儿出生BMI是IRD增加的高风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直肌间距 腹直肌分离 超声 剖宫产 体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与神经肌肉电刺激分别治疗腹直肌分离的临床研究
2
作者 崔启生 刘萍 +3 位作者 陈翠银 何惠芳 陈伟杰 潘翠环 《针灸临床杂志》 2025年第2期47-52,共6页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电针、神经肌肉电刺激分别治疗腹直肌分离的临床疗效,评价电针或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腹直肌分离的优效性。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3年3月广州市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的腹直肌分离患者60例,采用信封法将其按1∶1比例分为...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电针、神经肌肉电刺激分别治疗腹直肌分离的临床疗效,评价电针或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腹直肌分离的优效性。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3年3月广州市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的腹直肌分离患者60例,采用信封法将其按1∶1比例分为电针组(试验组)和神经肌肉电刺激组(对照组)。试验组、对照组分别接受电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3次/周,每次30 min,共治疗10次。治疗前、后及治疗后1个月分别通过下腰痛评定表(JOA score)、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腹直肌间距(IRD)和总体疗效评价(包括下腰痛改善率、盆底功能改善率和腹直肌分离疗效指数)等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两组IRD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JOA score、PFDI-20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的JOA score、PFDI-20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试验组的JOA score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下腰痛改善率和盆底功能疗效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而腹直肌分离疗效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与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腹直肌分离的疗效相当,但电针对腹直肌分离的相关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神经肉电刺激 腹直肌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腹直肌鞘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3
作者 丁君 夏海燕 +2 位作者 孙睿 张静 张立东 《中国社区医师》 2025年第4期15-17,共3页
目的:分析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腹直肌鞘阻滞(RSB)联合全身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6月—2024年6月于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 目的:分析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腹直肌鞘阻滞(RSB)联合全身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6月—2024年6月于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实施全身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双侧TAPB、RSB。比较两组术后恢复质量、疼痛程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d,两组术后恢复质量评分高于术后1 d(P<0.05);术后1、2d,观察组术后恢复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12、24、48h,两组静息状态、活动状态疼痛评分逐渐降低(P<0.05)。术后2、12、24h,观察组静息状态、活动状态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48h,两组静息状态、活动状态疼痛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35)。结论:TAPB复合RSB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提高恢复质量,减轻患者疼痛,减少不良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平面阻滞 腹直肌鞘阻滞 全身麻醉 腔镜胆囊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因素及腹直肌间距、尿道括约肌弹性成像参数变化与意义
4
作者 舒红娟 吴小露 黄秋红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5年第1期108-112,共5页
目的:探究初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因素及腹直肌间距、尿道括约肌弹性成像参数变化与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3年12月上饶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2例初产妇临床病历资料,依据产妇产后有无压力性尿失禁分为尿失禁组(n=27)... 目的:探究初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因素及腹直肌间距、尿道括约肌弹性成像参数变化与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3年12月上饶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2例初产妇临床病历资料,依据产妇产后有无压力性尿失禁分为尿失禁组(n=27)和无尿失禁组(n=55),对比两组基础资料和腹直肌间距联合尿道括约肌弹性成像参数。logistic回归分析腹直肌间距、尿道括约肌弹性成像参数与初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关系。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腹直肌间距联合尿道括约肌弹性成像参数预测初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效能。结果:与无尿失禁组比较,尿失禁组年龄≥35岁、分娩方式为顺产占比均明显高,腹直肌间距明显大,前唇杨氏模量值、后唇杨氏模量值均明显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直肌间距(β=0.561,OR=1.752,P=0.004)、前唇杨氏模量值(β=-0.492,OR=0.611,P=0.000)、后唇杨氏模量值(β=-0.502,OR=0.605,P=0.000)是初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腹直肌间距联合尿道括约肌弹性成像参数预测压力性尿失禁的ROC曲线下面积0.873,敏感度92.60%,约登指数0.726,曲线下面积较腹直肌间距、前唇杨氏模量值、后唇杨氏模量值高(Z=1.683、2.735、2.271,P=0.033、0.006、0.023)。结论:高频超声检测腹直肌间距联合尿道括约肌弹性成像参数预测初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效能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性尿失禁 初产妇 高频超声 腹直肌间距 尿道括约弹性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一源三歧理论早期干预产后腹直肌分离症临床观察
5
作者 姜敬芝 王宝成 李煜俐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5年第2期104-107,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一源三歧理论早期干预产后腹直肌分离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0例于2021年1月—2021年12月入住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集团)产后康复中心且存在腹直肌分离症(检测大于2 cm)的产妇作为观察组,门诊收治的50例腹直肌分离症患... 目的探讨基于一源三歧理论早期干预产后腹直肌分离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0例于2021年1月—2021年12月入住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集团)产后康复中心且存在腹直肌分离症(检测大于2 cm)的产妇作为观察组,门诊收治的50例腹直肌分离症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从产后15 d开始,根据“一源三歧”理论,给予电针治疗;对照组从产后42 d开始,使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治疗。两组均持续2个疗程(10次)。采用腹部触诊法、腹围测量、视觉模拟量表(VAS)分别评估腹直肌分离距离、产妇腹围恢复情况、腰背疼痛程度,评估临床疗效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腹直肌分离距离、腹围均有缩减,腰背疼痛情况均有改善,且观察组更显著(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45/50),高于对照组的76%(38/50)(P<0.05)。结论基于一源三歧理论取穴的电针治疗对腹直肌分离症的早期介入,可加快产后腹围、腹直肌恢复,并可减轻伴随的不适症状,降低宫内残留的风险,在产后康复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筋病 腹直肌分离症 一源三歧 产后康复 电针疗法 早期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WAFF运动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效果
6
作者 王允芳 刘亚琴 刘晓东 《中国医刊》 2025年第1期66-70,共5页
目的探讨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女性主动功能性健身设备(WAFF)运动对产后腹直肌分离(DRA)的效果。方法选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宁夏妇女儿童医院产后DRA患者150例,纳入时间为2023年1—12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 目的探讨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女性主动功能性健身设备(WAFF)运动对产后腹直肌分离(DRA)的效果。方法选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宁夏妇女儿童医院产后DRA患者150例,纳入时间为2023年1—12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采用WAFF运动治疗,研究组采用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WAFF运动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腹围、腹直肌间距,评估两组治疗前后腹白线弹性评分、腰背部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8.67%(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腹围(脐围、脐上围、脐下围)及腹直肌间距均缩短,且研究组短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静息状态、屈曲状态、呼吸末状态下的剑突与脐中点、脐水平位腹白线弹性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降低,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均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VAS评分更低,WHOQOL-BREF评分更高(P<0.05)。结论产后DRA采用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WAFF运动治疗可有效缩短腹直肌间距,提高腹白线弹性,恢复腹直肌功能,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腹直肌分离 低频 神经 电刺激 WAFF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拿手法联合艾箱灸对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康复的影响研究
7
作者 周诗梅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1期138-141,共4页
此次研究的目标主旨是研析推拿技法配合艾箱灸调理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病患的恢复疗效如何。方法 挑选我院中的200位病患,随机分为两个组,每个组100人。对照组只是做常规照护,实验组加入了推拿的方式。比较这两组之前之后腹直肌分离的间距... 此次研究的目标主旨是研析推拿技法配合艾箱灸调理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病患的恢复疗效如何。方法 挑选我院中的200位病患,随机分为两个组,每个组100人。对照组只是做常规照护,实验组加入了推拿的方式。比较这两组之前之后腹直肌分离的间距、痛楚感受、生活的质量。结果 实验组在处理后腹直肌分离明显减少(P<0.05),感受到的痛楚也减轻了(P<0.05),生活质量的评定也明显提升(P<0.05),总的疗效达到98.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6.00% (P<0.05)。总结 推拿技法与护理调整一同应用,可以真实有效地提升产后腹直肌分离病患的疗效,是一套安全有效,值得使用的恢复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腹直肌分离 推拿手法 护理干预 康复治疗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拿手法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的效果分析
8
作者 谷瑞瑜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3期013-016,共4页
深入探讨推拿技艺与低频电刺激相结合,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状况的改善作用。方法 在本研究中,我们选取了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间,我院接收的64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作为样本。将这64位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接受了低频... 深入探讨推拿技艺与低频电刺激相结合,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状况的改善作用。方法 在本研究中,我们选取了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间,我院接收的64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作为样本。将这64位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接受了低频电刺激治疗,而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额外加入了推拿手法治疗。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疼痛缓解情况。结果 在疗效评估中,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间的差异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P<0.05)。在治疗前的疼痛评分方面,两组患者之间并未显示出显著差异(P>0.05)。然而,经过治疗,患者的疼痛评分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的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治疗结束后,观察组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优于对照组,结果在统计学上也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通过巧妙融合推拿手法与低频电疗技术,产后腹直肌分离的康复进程得到了显著加速。同时,患者们的疼痛症状得到了明显减轻,整体健康状况亦呈现出可喜的改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拿手法 低频电刺激 产后腹直肌分离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隔姜灸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效果分析
9
作者 林颖 赵丽丽 +2 位作者 项文君 施秋月 刘明升 《福建医药杂志》 2025年第1期69-72,共4页
腹直肌分离是产妇两侧腹直肌之间的腹白线因受到压力而不能相连,导致腹直肌与腹白线间距增宽超过2 cm的一种损伤[1]。此病好发于妊娠晚期,随着宫内胎儿体积不断增大,孕妇腹壁皮肤及肌肉发生延伸扩张,继而出现产后腹直肌分离,这也是诱发... 腹直肌分离是产妇两侧腹直肌之间的腹白线因受到压力而不能相连,导致腹直肌与腹白线间距增宽超过2 cm的一种损伤[1]。此病好发于妊娠晚期,随着宫内胎儿体积不断增大,孕妇腹壁皮肤及肌肉发生延伸扩张,继而出现产后腹直肌分离,这也是诱发产后肥胖的主要原因[2-3]。腹直肌分离是大多数产后女性困扰的问题,可使患者脊柱核心稳定性降低,肌肉失衡,给女性体态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而影响美观,也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尿失禁或腰背疼痛等,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姜灸 低频电刺激 腹直肌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松解手法联合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效果分析
10
作者 陈玉琼 魏永红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1期027-030,共4页
探讨膜松解手法联合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2022年0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产后腹直肌分离(符合标准110例)为研究对象,按电脑数字法随机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对照组给予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 探讨膜松解手法联合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2022年0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产后腹直肌分离(符合标准110例)为研究对象,按电脑数字法随机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对照组给予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本上给予膜松解手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腹直肌间距、疼痛程度以及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8.18%VS81.82%)高于对照组(x2=8.182,P=0.004);观察组脐下、上围以及脐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膜松解手法联合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效果良好,有效缩短腹直肌间距,缓解疼痛,改善预后,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松解手法 电刺激 产后腹直肌分离 按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手法康复按摩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效果
11
作者 梁燕运 吴丽婷 陆燕枝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5年第1期55-58,共4页
目的 探讨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手法康复按摩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2年8月至2024年1月佛山市禅城区人民医院南庄医院收治的84例产后腹直肌分离≥2 cm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运动训... 目的 探讨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手法康复按摩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2年8月至2024年1月佛山市禅城区人民医院南庄医院收治的84例产后腹直肌分离≥2 cm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运动训练)与观察组(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手法康复按摩),各42例。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脐上围、脐围及脐下围均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腹直肌分离距离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Ⅰ、Ⅱ类盆底肌纤维电压均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生活质量各领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手法康复按摩对产后腹直肌分离具有积极意义,可有效缩小腹围与腹直肌分离距离,改善产妇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 腹直肌分离 盆底神经肉电刺激 手法康复按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检查在产后女性腹直肌分离及康复治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分析
12
作者 陈斯玲 刘春花 饶海冰 《黑龙江医学》 2025年第2期204-206,共3页
目的:探究高频超声对产后女性腹直肌分离及康复效果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40例,视为B组;选取同期产后未腹直肌分离产妇40例,视为A组,两组患者均实施高频超声诊断。对B组患者进行康... 目的:探究高频超声对产后女性腹直肌分离及康复效果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40例,视为B组;选取同期产后未腹直肌分离产妇40例,视为A组,两组患者均实施高频超声诊断。对B组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B组患者治疗前腹直肌分离距离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356,P<0.05)。B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1个月的腹直肌分离距离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778、4.0956、6.9845,P<0.05)。B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的腹直肌分离距离低于治疗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323,P<0.05)。B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腹直肌分离距离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845,P>0.05)。结论: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可使用高频超声诊断,同时高频超声还可用于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的康复效果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效果 产后腹直肌分离 高频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直肌分离诊治进展
13
作者 刘国忠 林佑团 翁山耕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9期990-993,共4页
腹直肌分离(rectus abdominis diastasis,RAD)是腹白线两侧腹直肌肌腹相互分离的现象,可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障碍,常见于孕产期女性与肥胖人群等,目前RAD已经逐渐引起相关外科医师的重视。国内外关于RAD的研究较少,关于诊断及治疗尚无统... 腹直肌分离(rectus abdominis diastasis,RAD)是腹白线两侧腹直肌肌腹相互分离的现象,可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障碍,常见于孕产期女性与肥胖人群等,目前RAD已经逐渐引起相关外科医师的重视。国内外关于RAD的研究较少,关于诊断及治疗尚无统一的标准。本文将结合国内外文献,就腹直肌分离的诊断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直肌分离 壁疝 产后腹直肌分离 壁整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估产后腹直肌分离与肛提肌损伤的相关性
14
作者 刘丽 蒋莹 +2 位作者 黄琪 刘静华 宋金爽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1期154-160,共7页
通过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ography,SWE)技术评估产后肛提肌(levator animuscle,LAM)与腹直肌的弹性,探讨产后腹直肌分离(diastasis rectiabdominis,DRA)与LAM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6月在深圳市龙岗... 通过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ography,SWE)技术评估产后肛提肌(levator animuscle,LAM)与腹直肌的弹性,探讨产后腹直肌分离(diastasis rectiabdominis,DRA)与LAM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6月在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经阴道分娩40-60天后DRA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盆底三维超声断层成像技术判断有无肛提肌(LAM)损伤,将其分为LAM损伤组和LAM未损伤组。在静息状态下,分别在脐上3.0cm处、脐孔处、脐下2.0cm处测量腹直肌分离的宽度,并对以上三处左右两侧的腹直肌进行弹性模量值测量。在静息状态下,分别对左右两侧LAM弹性模量值进行测量。统计分析LAM损伤组与未损伤组脐上3.0cm、脐孔、脐下2.0cm水平腹直肌分离宽度与左右两侧腹直肌弹性、左右两侧LAM弹性的相关性。结果 在DRA患者中,LAM损伤组患者的LAM弹性模量小于明显LAM未损伤组患者,LAM损伤组与LAM未损伤组的腹直肌弹性模量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左侧LAM弹性模量损伤组为26.02±5.96,未损伤组为38.35±7.92,p<0.05,右侧LAM弹性模量损伤组为24.84±6.53,未损伤组为38.05±9.09,p<0.05;脐上3.0cm处、脐孔水平的腹直肌弹性与LAM弹性呈中等相关关系,相关性分别为脐上3.0cm水平r=0.435,p=0.001、脐孔水平r=0.483,p=0.002。结论 产后LAM损伤可导致其弹性减低,脐上3.0cm、脐孔水平的腹直肌弹性与LAM弹性有中等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波弹性成像 腹直肌分离 肛提损伤 腹直肌弹性 肛提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生物电刺激联合瑜伽锻炼在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15
作者 邹爱琴 陈丽 +3 位作者 吴芳 乐丽兰 余锦霞 范素萍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4年第5期759-764,共6页
目的探讨仿生物电刺激联合瑜伽锻炼对产后腹直肌分离(DRA)患者腹直肌肌电值、腰背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9月—2022年9月于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产后130例DRA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 目的探讨仿生物电刺激联合瑜伽锻炼对产后腹直肌分离(DRA)患者腹直肌肌电值、腰背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9月—2022年9月于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产后130例DRA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仿生物电刺激,观察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仿生物电刺激+瑜伽锻炼。初步干预时间均为5周。于护理干预前、干预2周、5周时对患者DRA间距、腹直肌肌电值及腰背疼痛进行评估。结果干预过程中,观察组2例主动退出研究,对照组1例出现其他疾病中止研究。最终观察组纳入63例,对照组纳入64例。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2周、5周时的DRA间距,结果显示,两组观察对象三个时点各指标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时间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时间<0.05);干预2周、5周时各指标均以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组间<0.05),并且随观察时间延长,2周时差距最大,组间随时间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交互<0.05)。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2周、5周时的腹直肌肌电值,结果显示,两组观察对象三个时点各指标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时间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时间<0.05);干预2周、5周时各指标均以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组间<0.05),并且随观察时间延长,组间差异逐渐增大,组间随时间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交互<0.05)。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2周、5周时的VAS评分,结果显示,两组观察对象三个时点VAS评分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时间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时间<0.05);干预2周、5周时各指标均以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组间<0.05),并且随观察时间延长,组间差异逐渐增大,组间随时间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交互<0.05)。结论产后DRA康复护理中应用仿生物电刺激联合瑜伽锻炼干预方案可缩短DRA距离,提高腹直肌肌电值,减轻腰背疼痛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腹直肌分离 仿生物电刺激 瑜伽锻炼 腹直肌电值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推拿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的效果
16
作者 张丽君 刘艺 +1 位作者 姚前前 郭淼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0期103-105,共3页
目的:观察中医推拿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该院收治的60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研... 目的:观察中医推拿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该院收治的60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推拿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腹直肌分离间距、腹围、腰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治疗后,两组腹直肌分离间距、腹围均小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O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推拿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可缩小腹直肌分离间距与腹围,降低ODI评分与中医证候积分,其效果优于单纯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 腹直肌分离 中医推拿 神经肉电刺激 腹直肌分离间距 中医证候积分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机升降”针刺结合盆底肌电刺激治疗腹直肌分离的临床研究
17
作者 何波琳 王佳楣 +5 位作者 石玥 刘芳 张瓅元 李亚慧 乔婷 芦静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11期12-16,共5页
目的:本研究基于气机升降理论,以针刺结合盆底肌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DRA),探究针刺结合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对DR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12月—2022年12月就诊的201名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8例、对照组103... 目的:本研究基于气机升降理论,以针刺结合盆底肌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DRA),探究针刺结合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对DR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12月—2022年12月就诊的201名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8例、对照组103例。两组均采用盆底肌电刺激治疗,治疗组结合针刺治疗,共10次。观察两组产妇治疗前后脐环水平、脐上2 cm及脐下2 cm水平的腹直肌间距(IRD)、腰围、腹围和中医症候积分变化。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各水平的IRD、腰围、腹围及乏力和腰痛的中医症候积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结合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可有效改善产妇产后腹直肌分离状况,促进产妇腰围、腹围的恢复,同时改善其乏力、腰痛等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直肌分离 腹直肌间距 针刺 盆底电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后发生腹直肌萎缩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18
作者 吕进 吕成余 +3 位作者 徐牧 徐晓军 王志 王和明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03-107,共5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后发生腹直肌萎缩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选择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行腹腔镜根治手术的229例直肠癌患者,收集临床相关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腹直肌萎缩将患者分为萎缩组(n=47)与对照组(...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后发生腹直肌萎缩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选择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行腹腔镜根治手术的229例直肠癌患者,收集临床相关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腹直肌萎缩将患者分为萎缩组(n=47)与对照组(n=182)。Logistic回归分析直肠癌腹腔镜手术后发生腹直肌萎缩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构建直肠癌腹腔镜术后发生腹直肌萎缩的预测模型,Hosmer-Lemeshow检验预测模型的校准度。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术后长期卧床、预防性造口、术后化疗、术后并发手术部位感染是直肠癌腹腔镜手术后发生腹直肌萎缩的危险因素(P<0.05),高白蛋白水平是保护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预测模型预测直肠癌腹腔镜手术后发生腹直肌萎缩的曲线下面积为0.868(95%CI:0.817~0.909),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5.11%与87.91%。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符合度(χ^(2)=3.251,P>0.05)。结论:年龄较大、术后长期卧床、预防性造口、术后化疗、手术部位感染、低白蛋白是直肠癌腹腔镜手术后腹直肌萎缩的相关因素,据此建立预测模型可较好地预测腹直肌萎缩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肿瘤 腔镜检查 预防性造口 腹直肌萎缩 影响因素分析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栓塞联合经皮置管引流治疗Ⅲ型腹直肌鞘血肿
19
作者 王宾 林志东 +3 位作者 王爱珠 文宠佩 王勇 严阳刚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7-200,共4页
目的观察动脉栓塞联合经皮置管引流治疗Ⅲ型腹直肌鞘血肿(RSH)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CT和/或超声证实Ⅲ型RSH并接受动脉栓塞联合经皮置管引流患者资料,分析RSH影像学表现,记录治疗的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观察12个月... 目的观察动脉栓塞联合经皮置管引流治疗Ⅲ型腹直肌鞘血肿(RSH)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CT和/或超声证实Ⅲ型RSH并接受动脉栓塞联合经皮置管引流患者资料,分析RSH影像学表现,记录治疗的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观察12个月随访期间病变复发状况。结果16例Ⅲ型RSH临床均表现为腹痛,部分伴膀胱刺激症状;其中8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活动性出血。共栓塞19支出血责任动脉,包括每例1支患侧或血肿较大侧腹壁下动脉及3例外伤侧髂内动脉主干各1支;治疗技术成功率100%,临床成功率87.50%(14/16)。13例接受随访12个月,均未见复发。结论动脉栓塞联合经皮置管引流治疗Ⅲ型RSH效果确切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直肌 血肿 栓塞 治疗性 壁动脉 引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前腹白线弹性评分与产后腹直肌分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胡明茜 杨青苑 +3 位作者 程荔 梁锦玲 梁冬梅 周婷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8期19-23,共5页
目的探讨孕28周、预产期前1周腹白线弹性评分与腹直肌分离发生及腹直肌间距的相关性,为临床腹直肌分离的预测及评价提供理论基础,为临床产妇腹直肌分离发生的预警提供新的参考。方法研究对象拟选取获得随访的孕妇178例,分娩后调查产后2... 目的探讨孕28周、预产期前1周腹白线弹性评分与腹直肌分离发生及腹直肌间距的相关性,为临床腹直肌分离的预测及评价提供理论基础,为临床产妇腹直肌分离发生的预警提供新的参考。方法研究对象拟选取获得随访的孕妇178例,分娩后调查产后2、6个月腹直肌分离发生率,于产后2、6个月发生腹直肌分离的随访人群中选取40例作为观察组,于未发生腹直肌分离的随访人群中选取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不同位点(剑突与脐中点、脐水平)不同状态(静息、屈曲、呼气末)下腹直肌间距与腹白线弹性评分的差异;分析不同状态(静息、屈曲、呼气末)下腹白线弹性评分与腹直肌间距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静息、屈曲、呼气末状态下脐水平、剑突与脐中点的腹直肌间距均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静息、屈曲、呼气末状态下脐水平的腹直肌间距均大于剑突与脐中点,屈曲状态下脐水平、剑突与脐中点的腹直肌间距均小于静息状态下,呼气末状态下脐水平的腹直肌间距均大于静息状态下脐水平的腹直肌间距(P<0.05)。观察组静息、屈曲、呼气末状态下脐水平、剑突与脐中点的腹白线弹性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静息、屈曲、呼气末状态下脐水平的腹白线弹性评分均低于剑突与脐中点(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孕28周静息、屈曲、呼气末状态下的腹白线弹性评分与腹直肌间距相关性好,呈正相关(r=0.412、0.464、0.436>0.4,P<0.05);预产期前1周静息、屈曲、呼气末状态下的腹白线弹性评分与腹直肌间距相关性较好,呈正相关(r=0.336、0.396、0.313>0.3,P<0.05)。结论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不同状态不同位点腹直肌间距及腹白线均具有不同特征,孕28周、预产期前1周腹白线弹性评分与腹直肌分离发生及腹直肌间距呈正相关性,为临床产妇腹直肌分离发生的预警提供新的参考,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前 白线弹性评分 产后腹直肌分离 腹直肌间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