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1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腮腺区域切除术与腮腺浅叶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5
1
作者 李云杉 《中国民康医学》 2022年第4期147-149,共3页
目的:比较腮腺区域切除术与腮腺浅叶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该院收治的62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1例。对照组采取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治疗... 目的:比较腮腺区域切除术与腮腺浅叶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该院收治的62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1例。对照组采取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治疗,研究组采取腮腺区域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水平、术后面神经损伤程度、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面神经损伤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面神经损伤总发生率(45.16%)低于对照组(83.8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90%)也低于对照组(41.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患者SF-36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腮腺浅叶切除术相比,腮腺区域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能够有效减小创伤,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患者术后面神经损伤程度和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患者术后生命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区 良性肿瘤 腮腺浅叶切除 腮腺区域切除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腮腺区面神经的解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5
2
作者 刘靖 张秋红 +1 位作者 张春瑞 李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39-541,共3页
目的:为腮腺区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5具50侧经防腐处理的完整头部标本上观测面神经干的长度、横径以及各个分支再分支前长度和各个分支的解剖特点。结果:颞支横径为(1.1±0.2)mm,分支有(1.7±0.8)支;颧支横径为(1.8... 目的:为腮腺区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5具50侧经防腐处理的完整头部标本上观测面神经干的长度、横径以及各个分支再分支前长度和各个分支的解剖特点。结果:颞支横径为(1.1±0.2)mm,分支有(1.7±0.8)支;颧支横径为(1.8±0.3)mm,分支有(1.6±0.6)支,位置恒定;颊支有上下颊支型、融为一支型和一支再分型3种类型,上下颊支多位于距腮腺导管上下0.5cm以内的浅层;下颌缘支横径为(1.2±0.4)mm;颈支横径为(0.9±0.2)mm,走行长度为(2.3±0.3)cm,分支有(1.1±0.4)支。结论:面神经与腮腺区关系密切,腮腺区手术时循颊支向后追踪面神经是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区 面神经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腮腺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3例 被引量:6
3
作者 窦训武 朱雪明 +3 位作者 尹德佩 杨素娜 樊明月 杨代茂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75-677,共3页
2009年3—10月收治3例腮腺区肿块的患儿,术前检查可见:腮腺区局限性隆起,表面皮肤呈暗淡紫红色,边界不清,不活动;血清IgE明显升高;B超检查病灶为等回声团,周围有低回声暗带包绕,呈"牛眼征";磁共振成像检查提示为皮下与腮腺之... 2009年3—10月收治3例腮腺区肿块的患儿,术前检查可见:腮腺区局限性隆起,表面皮肤呈暗淡紫红色,边界不清,不活动;血清IgE明显升高;B超检查病灶为等回声团,周围有低回声暗带包绕,呈"牛眼征";磁共振成像检查提示为皮下与腮腺之间的囊性病变。术前诊断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木村病),均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病理检查见局部组织内毛细血管增生,伴多量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证实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由此可见,该病虽然罕见,通过术前查体、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仍可以作出诊断,为相应的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腮腺区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腮腺区肿瘤术后发生面神经损伤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胡超 王建华 +1 位作者 张纲 谭颖徽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2年第10X期219-220,共2页
目的:分析腮腺区肿瘤术后发生面神经损伤的原因。方法:对48例腮腺区肿瘤手术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分析各种因素下发生面神经损伤的概率。结果:21例患者出现面神经损伤,发生率43.75%。若腮腺区肿瘤为恶性肿瘤、病程较长、肿瘤位... 目的:分析腮腺区肿瘤术后发生面神经损伤的原因。方法:对48例腮腺区肿瘤手术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分析各种因素下发生面神经损伤的概率。结果:21例患者出现面神经损伤,发生率43.75%。若腮腺区肿瘤为恶性肿瘤、病程较长、肿瘤位置靠近面神经以及多次手术者发生术后面神经损伤概率较高。结论:手术解剖方式、肿瘤病理病程以及多次手术等因素都与患者术后面神经损伤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区肿瘤 面神经损伤 原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腮腺区静脉畸形翻瓣激光术的操作探讨 被引量:7
5
作者 顾基中 周国瑜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52-154,共3页
目的:探讨翻瓣Nd:YAG激光术处理腮腺区静脉畸形时的外科操作难点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总结近3a来临床诊治的84例患者,全部确诊为腮腺区静脉畸形。均采用全麻下翻瓣激光治疗,手术前后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术后作面神经评判,术中统计出... 目的:探讨翻瓣Nd:YAG激光术处理腮腺区静脉畸形时的外科操作难点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总结近3a来临床诊治的84例患者,全部确诊为腮腺区静脉畸形。均采用全麻下翻瓣激光治疗,手术前后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术后作面神经评判,术中统计出血量。结果:84例患者中,有5例为暂时性面瘫,2个月后自主恢复。1例为永久性面瘫,占1.19%,平均失血约为200ml。4例接受术中、术后输血。结论:腮腺区静脉畸形翻瓣激光术中,只要注意精细解剖操作,合理运用激光照射方式,可获得保存面神经,减少出血的理想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瓣 ND:YAG激光 静脉畸形 腮腺区 激光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腮腺区面部浅表肌肉腱膜系统的巨微解剖学特点 被引量:2
6
作者 洪丽 安高 +2 位作者 周小兵 彭田红 范松青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3-94,109,共3页
目的:通过对腮腺区面部浅表肌肉腱膜系统(SMAS)的解剖学特点进行研究,为临床腮腺区SMAS除皱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对10侧防腐成人头部标本进行大体解剖观察,对2侧新鲜标本进行腮腺区组织学切片观察。结果:面部SMAS在面部是一层独立的... 目的:通过对腮腺区面部浅表肌肉腱膜系统(SMAS)的解剖学特点进行研究,为临床腮腺区SMAS除皱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对10侧防腐成人头部标本进行大体解剖观察,对2侧新鲜标本进行腮腺区组织学切片观察。结果:面部SMAS在面部是一层独立的层次,与腮腺咬肌筋膜之间以SMAS下脂肪组织相隔,而面神经位于腮腺咬肌筋膜深面。结论:SMAS下脂肪组织是SMAS潜在、安全的解剖平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区 浅表肌肉腱膜系统 解剖学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腮腺区病变的CT诊断 被引量:4
7
作者 陆明 巫北海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93-695,共3页
目的 评价CT对腮腺区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5 6例腮腺病变的CT表现。结果 先天性病变 12例 ,良性肿瘤 3 2例 ,恶性肿瘤 9例 ,脓肿 3例 ,CT均能准确定位。多数病变CT能准确定性 ,对低度恶性肿瘤和良性肿... 目的 评价CT对腮腺区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5 6例腮腺病变的CT表现。结果 先天性病变 12例 ,良性肿瘤 3 2例 ,恶性肿瘤 9例 ,脓肿 3例 ,CT均能准确定位。多数病变CT能准确定性 ,对低度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难以鉴别。结论 CT对腮腺病变的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腮腺肿瘤 腮腺区病变 CT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腮腺区平阳霉素硬化剂局部应用对面神经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树标 余伟民 易晓辉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期274-275,T006,共3页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作为硬化剂在腮腺区瘤腔内注射治疗对面神经的影响。方法:36只白兔用随机数字表法逢单数分入A组,逢双数分入B组,解剖双侧面神经主干。A组抽签随机分配于一侧神经主干下方放置一块浸透平阳霉素药液吸收性明胶海绵,另一...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作为硬化剂在腮腺区瘤腔内注射治疗对面神经的影响。方法:36只白兔用随机数字表法逢单数分入A组,逢双数分入B组,解剖双侧面神经主干。A组抽签随机分配于一侧神经主干下方放置一块浸透平阳霉素药液吸收性明胶海绵,另一侧放置一块浸透生理盐水吸收性明胶海绵作为对照。同样在B组游离面神经总干下方随机选一侧放置一块浸透鱼肝油酸纳药液吸收性明胶海绵,另一侧放置一块浸透生理盐水吸收性明胶海绵作为对照。分别于术后第1,3,6周分3批,进行临床面神经功能观察,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和神经传导速度(Nerveconductionvelocity,NCV)的测定及光镜,透射电镜组织学观察。结果:平阳霉素侧及对照侧均无面瘫表现,鱼肝油酸钠侧术后3周出现明显面瘫表现。术后3周鱼肝油酸钠侧EMC和NCV与对照侧有显著性差异,而平阳霉素侧与对照侧EMC和NCV均无有显著性差异。光镜及透射电镜组织学观察平阳霉素侧神经束形态基本正常,鱼肝油酸钠侧3周时明显神经变性,以轴突及髓鞘表现为主,6周时神经轴突及髓鞘形态有所恢复。结论:平阳霉素在腮腺区局部应用不会造成家兔面神经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区 平阳霉素硬化剂 面神经 肿瘤 神经功能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与腮腺区域切除术治疗腮腺区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9
9
作者 王从庆 孙道成 +1 位作者 张于 彭娟 《中外医疗》 2020年第18期17-19,共3页
目的分析对比腮腺区良性肿瘤采用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与腮腺区域切除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便利选取该院2016年1月—2019年4月收治的67例腮腺区良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腮腺... 目的分析对比腮腺区良性肿瘤采用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与腮腺区域切除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便利选取该院2016年1月—2019年4月收治的67例腮腺区良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腮腺区域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88.63±2.28)min,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为(45.26±2.18)mL,少于对照组,手术切口为(6.12±1.08)cm,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962、21.932、18.634,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09%,低于对照组的2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2,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疾病复发率为3.03%,与对照组的5.88%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8,P>0.05)。结论腮腺区良性肿瘤采用腮腺区域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手术切口小、术后并发症低等诸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区 良性肿瘤 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 腮腺区域切除术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腮腺区面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治疗(附8例报告) 被引量:3
10
作者 常世民 柳春明 张方明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5期475-478,共4页
目的总结腮腺区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探讨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3年期间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的8例腮腺区面神经鞘瘤病例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的经验。结果 8例患者中首发症状最常见为腮腺区肿物(8/8),其次是面瘫(2/8)。... 目的总结腮腺区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探讨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3年期间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的8例腮腺区面神经鞘瘤病例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的经验。结果 8例患者中首发症状最常见为腮腺区肿物(8/8),其次是面瘫(2/8)。8例面神经鞘瘤均经手术切除治疗,手术中切断面神经总干3例(其中面神经端端吻合术1例,耳大神经移植吻合术2例)。术后1年复查,面神经端端吻合者面神经功能Ⅱ级,耳大神经移植吻合者面神经功能Ⅲ级1例,Ⅵ级1例。保留面神经完整1例,术后1年复查神经功能Ⅰ级。面神经部分中断者因断端寻找困难而未处理4例(其中颞面干中断、下颊支中断、上颊支中断、上下颊支都中断各1例),术后均出现中断神经所支配区域的面瘫症状,其中下颊支中断、上颊支中断、上下颊支都中断者术后1年复查时面瘫症状明显改善和出现其他分支的代偿。颞面干中断者术后1年复查面瘫症状改善不明显。结论腮腺区面神经鞘瘤常见临床表现为腮腺区肿块和不同程度的面瘫。一旦考虑为面神经鞘瘤,应尽早手术。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尽可能保留面神经的连续性或行一期面神经功能重建,若不能行一期面神经功能重建也应尽可能在短期内行二期功能蘑建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疾病 神经鞘瘤 腮腺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腮腺区脉管瘤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
11
作者 尹德佩 窦训武 +3 位作者 杨素娜 刘亮 樊明月 杨代茂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659-660,共2页
目的探讨儿童腮腺区脉管瘤外科治疗的特点与技巧。方法对23例儿童腮腺区脉管瘤手术联合硬化剂注入治疗后的并发症及复发情况进行追踪观察。结果 23例儿童腮腺区脉管瘤患者中,14例淋巴管瘤患者未发现并发症及复发;9例血管瘤患者(6例海绵... 目的探讨儿童腮腺区脉管瘤外科治疗的特点与技巧。方法对23例儿童腮腺区脉管瘤手术联合硬化剂注入治疗后的并发症及复发情况进行追踪观察。结果 23例儿童腮腺区脉管瘤患者中,14例淋巴管瘤患者未发现并发症及复发;9例血管瘤患者(6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混合型血管瘤)中,仅2例患者在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瘫,所有血管瘤患者均未见复发。结论儿童腮腺区脉管瘤的治疗应以手术为主辅以硬化剂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腮腺区 脉管瘤 外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腮腺区婴儿型肌纤维瘤病1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邝亦元 吴汉江 游弋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07年第6期345-346,共2页
关键词 婴儿型肌纤维瘤病 腮腺区 良性病变 躯干部 头颈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腮腺区肿块的CT诊断 被引量:2
13
作者 唐杰 王小兵 吴存平 《广西医学》 CAS 2003年第7期1283-1284,共2页
关键词 腮腺区肿块 CT诊断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腮腺肥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多卡醇联合阿替洛尔治疗婴幼儿腮腺区血管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蕾 梁巍 +1 位作者 陈琛 张红鹏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176-180,共5页
目的探讨聚多卡醇联合阿替洛尔治疗婴幼儿腮腺区血管瘤的疗效及其对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 2,COX-2)、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影响... 目的探讨聚多卡醇联合阿替洛尔治疗婴幼儿腮腺区血管瘤的疗效及其对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 2,COX-2)、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影响。方法选取腮腺区血管瘤患儿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8例),对照组患儿给予阿替洛尔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瘤内局部注射1%聚多卡醇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儿COX-2、CTGF阳性率、VEGF水平及免疫功能。结果2组患儿平均服用阿替洛尔6个月,观察组患儿平均注射1%聚多卡醇3个疗程。76例患儿均完成治疗,随访12个月无失访。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完成后观察组VEGF水平及COX-2、CTGF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IgA、IgG及IgM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聚多卡醇联合阿替洛尔治疗婴幼儿腮腺区血管瘤效果良好,且安全性高,具有抑制COX-2、CTGF及VEGF表达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腮腺区 阿替洛尔 环氧化酶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腮腺区肿块临床分析与文献复习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辉 丁越 +1 位作者 孙晓菊 陈静 《中国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06年第3期193-195,共3页
目的分析目前腮腺区肿块构成现状及诊疗方法,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方法对自1995年至2003年住院手术且经病理确诊的120例腮腺区肿块病例,按其性质、组织类型、性别及年龄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中,腮腺肿瘤92例(76.67%);... 目的分析目前腮腺区肿块构成现状及诊疗方法,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方法对自1995年至2003年住院手术且经病理确诊的120例腮腺区肿块病例,按其性质、组织类型、性别及年龄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中,腮腺肿瘤92例(76.67%);腮腺炎症15例(12.50%);瘤样病变13例(10.83%).良恶性比例为5.57∶1.00.肿瘤病例中,以多形性腺瘤为最多见,其次为Warthin瘤.腮腺肿块男女比例为1.07∶1.00,以40~69岁患病最多.腮腺区肿块临床误诊率为22.50%(27/120),均误诊为腮腺良性肿瘤.其中炎症病例占大多数.术后随访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2~5年未见复发;恶性肿瘤1例2年内复发.结论腮腺区肿块好发于中老年人,以良性肿瘤为绝大多数,临床上要注意炎性肿块与肿瘤的鉴别,可根据肿块的病理类型及部位,来确定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区肿块 病理学分类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腮腺区嗜伊红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附37例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呼云之 沈铭昌 《北京口腔医学》 CAS 1996年第2期49-51,共3页
本文为我科1960~1992年间腮腺区嗜伊红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37例的回顾性总结。此病患者以青壮年为主,男性多于女性,多为工、农业劳动者。为单侧或双侧腮腺区肿大,有的合并颌下等处肿块。末稍血像嗜伊红细胞增生。我科采... 本文为我科1960~1992年间腮腺区嗜伊红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37例的回顾性总结。此病患者以青壮年为主,男性多于女性,多为工、农业劳动者。为单侧或双侧腮腺区肿大,有的合并颌下等处肿块。末稍血像嗜伊红细胞增生。我科采用手术切除、手术配合放疗及单用放疗,均已治愈。本病与患者工作生活环境及个人卫生习惯有关,应予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区 嗜伊红细胞增多 淋巴肉芽肿 腮腺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腮腺区结核2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纲 刘磊 +1 位作者 田卫东 李声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180-180,182,共2页
结核在口腔颌面部发生于颈部淋巴结较多,而发生于腮腺较少。现报道21例腮腺区结核如下。
关键词 腮腺区结核 临床分析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腮腺区静脉畸形巨大静脉石一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学玖 李建华 +2 位作者 邢汝东 王峰 韩正学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05年第1期40-40,共1页
关键词 静脉畸形 静脉石 巨大 腮腺区 钙化 血窦 罕见 底部 大小 血液凝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腮腺区孤立性静脉畸形10例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溪 钟来平 +3 位作者 杨雯君 胡永杰 王丽珍 张陈平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252-256,共5页
目的:探讨副腮腺区孤立性静脉畸形的临床表现、治疗与预后。方法:收集2002年至2009年收治的10例副腮腺区孤立性静脉畸形患者数据,包括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结果、外科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10例患者中,... 目的:探讨副腮腺区孤立性静脉畸形的临床表现、治疗与预后。方法:收集2002年至2009年收治的10例副腮腺区孤立性静脉畸形患者数据,包括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结果、外科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10例患者中,男女各5例,年龄25~70岁,平均42.8岁。病程从0.5个月~168个月不等,平均64.9个月。副腮腺区肿块大小从1.0 cm×0.8 cm^2.5 cm×2.5 cm,平均1.7 cm×1.5 cm。患者接受的影像学检查主要为超声多普勒和CT扫描。所有患者均接受不同入路下的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诊断均为静脉畸形。术后随访期间(2~94个月不等,平均41.2个月),未见复发病例。结论:对于副腮腺区孤立性静脉畸形,超声多普勒、CT扫描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可帮助临床诊断,手术切除效果良好,复发少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畸形 腮腺区 脉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腮腺区肿块的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1
20
作者 俞光岩 邹兆菊 +2 位作者 郝凤鸣 王仪生 朱家瑞 《医学研究杂志》 1991年第8期33-,25,共2页
腮腺区肿块在临床颇为常见,手术治疗前必须了解肿块的范围和性质,才能制订合理的手术方案。本研究应用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各种手段,在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1.对132例患者作超声检查,将腮腺肿瘤的声像图分为五型,分别以良性肿瘤、具侵... 腮腺区肿块在临床颇为常见,手术治疗前必须了解肿块的范围和性质,才能制订合理的手术方案。本研究应用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各种手段,在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1.对132例患者作超声检查,将腮腺肿瘤的声像图分为五型,分别以良性肿瘤、具侵袭性的良性肿瘤、低度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及腺淋巴瘤为多见,将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相对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区肿块 影像学诊断 腮腺肿瘤 低度恶性肿瘤 现代医学影像学 腮腺深叶 诊断符合率 内部回声 侵袭性 声像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