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74篇文章
< 1 2 16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孤立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因素分析
1
作者 聂肖肖 晁琳琳 +2 位作者 蔡萌萌 师晶晶 赵建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5年第1期42-46,共5页
目的 探讨孤立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连续性收集2020年1月—2023年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人民医院的孤立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236例,临床资料完整,根据是否出现END将患者分为END组59例及... 目的 探讨孤立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连续性收集2020年1月—2023年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人民医院的孤立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236例,临床资料完整,根据是否出现END将患者分为END组59例及非END组177例,比较患者一般资料,使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影响因素。结果 急性孤立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END发生率为25%(59/236),END组病灶累及内囊后肢患者比例、入院NIHSS评分、HbA1c水平、收缩压、女性均高于非END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病灶累及内囊后肢(OR=3.167,95%CI 1.305~7.690,P=0.011)是EN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HbA1c水平(OR=6.368,95%CI 1.555~26.075,P=0.010)、入院NIHSS评分(OR=2.019,95%CI 1.236~3.299,P=0.005)、收缩压(OR=1.626,95%CI 1.373~1.926,P<0.001)是END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孤立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END发生率较高,与病灶累及内囊后肢、入院NIHSS评分高、HbA1c水平升高、收缩压高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死 危险因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和核磁共振应用于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效果分析
2
作者 苗爱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3期009-012,共4页
探究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检查方案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研究时间:2022年2月-2023年2月,选择本院在此期间内自愿接受CT与核磁共振检查的疑似腔隙性脑梗死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以临床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 探究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检查方案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研究时间:2022年2月-2023年2月,选择本院在此期间内自愿接受CT与核磁共振检查的疑似腔隙性脑梗死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以临床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检查方式诊断效果。结果 核磁共振检查诊断效能以及在不同部位病灶中的检出率均高于CT检查,但其检查时间稍长、检查费用稍高(P <0.05)。结论 虽然核磁共振检查费用高、时间长,但其在腔隙性脑梗死中具有较高诊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 核磁共振 腔隙性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
3
作者 张荣阁 赵向东 《中国民康医学》 2025年第1期102-105,共4页
目的:观察脑血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该院收治的82例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1)和研究组(n=41)。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研究... 目的:观察脑血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该院收治的82例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1)和研究组(n=41)。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脑血康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小板聚集率、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血流速度(MFV)、脑血流量(CBF)]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24%(37/41),高于对照组的73.17%(3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IL-6、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和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MFV、CBF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降低炎性因子水平、NIHSS评分和血小板聚集率,效果优于单纯阿司匹林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腔隙性脑梗死 脑血康 阿司匹林 脑血流动力学 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腔隙性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外周血miR-29c、TLR-4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4
作者 黄小聪 周亚明 陈瀚韬 《医师在线》 2025年第3期53-56,共4页
目的分析老年腔隙性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患者外周血微小RNA-29c(miR-29c)、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3年3月~2024年3月在遂溪县人民医院就诊的95例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 目的分析老年腔隙性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患者外周血微小RNA-29c(miR-29c)、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3年3月~2024年3月在遂溪县人民医院就诊的95例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VCI将其分为VCI组(n=48)和非VCI组(n=47)。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miR-29c、TLR-4的表达水平和临床资料(年龄、性别以及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史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腔隙性脑梗死发生VCI的影响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miR-29c、TLR-4单独检测和联合检测对老年腔隙性脑梗死后发生VCI的预测价值。结果VCI组miR-29c、TLR-4水平以及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动脉粥样硬化史例数占比均高于非VCI组(P<0.05);两组性别、年龄、BMI、梗死部位、文化程度、饮酒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动脉粥样硬化史、miR-29c、TLR-4水平升高是老年腔隙性脑梗死后发生VC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iR-29c、TLR-4联合检测预测老年腔隙性脑梗死VC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85,高于miR-29c、TLR-4单独检测(0.814、0.756)。结论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动脉粥样硬化史以及miR-29c、TLR-4水平升高与老年腔隙性脑梗死后发生VCI密切相关,且两者联合检测对老年腔隙性脑梗死后发生VCI的预测效能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死 老年 血管认知功能障碍 微小RNA-29c TOLL样受体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智颗粒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腔隙性脑梗死后肝阳上亢型眩晕症的临床效果
5
作者 李晓民 杨珂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5年第5期105-108,共4页
目的观察天智颗粒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腔隙性脑梗死后肝阳上亢型眩晕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62例腔隙性脑梗死后肝阳上亢型眩晕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1例)和研究组(31例)。对照组采... 目的观察天智颗粒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腔隙性脑梗死后肝阳上亢型眩晕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62例腔隙性脑梗死后肝阳上亢型眩晕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1例)和研究组(31例)。对照组采用天麻素注射液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天智颗粒。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Barthel指数(BI)及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眩晕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天智颗粒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腔隙性脑梗死后肝阳上亢型眩晕症的效果显著,能够缓解患者眩晕症状,减轻肢体活动和生活能力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智颗粒 天麻素注射液 腔隙性脑梗死 肝阳上亢型眩晕症 肢体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HR对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预测价值
6
作者 刘莉 朱静 +3 位作者 李洪贺 张文雅 曹忠钰 齐立丹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5年第1期30-33,共4页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对急性腔隙性脑梗死(ALCI)患者认知功能的预测价值。方法根据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将2021年5月至2024年1月第九六四医院收治的153例ALCI患者分入认知功能正常组(MMSE≥27分,n=1...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对急性腔隙性脑梗死(ALCI)患者认知功能的预测价值。方法根据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将2021年5月至2024年1月第九六四医院收治的153例ALCI患者分入认知功能正常组(MMSE≥27分,n=118)和认知功能障碍组(MMSE<27分,n=35)。检测两组单核细胞(MN)、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并计算二者比值(MHR);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评估MHR对ALCI患者认知功能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探讨ALCI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认知功能障碍组MN、MHR高于认知功能正常组,HDL⁃C低于认知功能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N、HDL⁃C、MHR预测ALCI患者认知功能的曲线下面积(AUC)(95%CI)分别为0.775(0.723~0.937)、0.867(0.815~0.919)、0.905(0.853~0.956)。认知功能障碍组年龄≥60岁、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病灶数量(多发)、有脑白质病变的患者占比均大于认知功能正常组,LDL⁃C、Hcy水平高于认知功能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0岁、有脑白质病变、Hcy升高、MHR增加是ALCI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MHR增加与ALCI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有关,该标记物对ALCI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 腔隙性脑梗死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病人血压、血压变异性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 被引量:2
7
作者 王维维 张梦云 +2 位作者 胡晓英 刘智芬 高春燕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12期2275-2279,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病人血压、血压变异性及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1年7月-2022年12月就诊于我院符合腔隙性脑梗死临床表现并且通过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明确存在腔隙性脑梗死的老年高血压病人102例(...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病人血压、血压变异性及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1年7月-2022年12月就诊于我院符合腔隙性脑梗死临床表现并且通过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明确存在腔隙性脑梗死的老年高血压病人102例(观察组),同时选择单纯老年高血压病人86例(对照组),监测24 h动态血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血压、血压变异性,并分析血压、血压变异性与MoC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MoCA评分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24 h、白天、夜间平均收缩压及夜间平均舒张压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24 h、白天、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和舒张压变异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24 h、白天、夜间平均收缩压及夜间平均舒张压与MoCA评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88,-0.387,-0.380,-0.434,P均<0.05),24 h、白天、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及舒张压变异性均与MoCA评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48,-0.451,-0.466,-0.437,-0.479,-0.450,P均<0.05)。结论:老年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病人的血压及血压变异性明显升高,且与认知功能受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高血压 腔隙性脑梗死 血压变异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及MRI在腔隙性脑梗死中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8
作者 李新华 张滨 +1 位作者 于明川 尚存海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13期120-122,共3页
目的:探讨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CT及MRI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收治的疑似腔隙性脑梗死的35例患者,均接受CT及MRI检查。统计分析CT和MRI检查的病灶大小、病灶部位、发病时间、病灶直径、检查... 目的:探讨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CT及MRI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收治的疑似腔隙性脑梗死的35例患者,均接受CT及MRI检查。统计分析CT和MRI检查的病灶大小、病灶部位、发病时间、病灶直径、检查时间、诊断价值。以临床综合诊断为金标准。结果:MRI检查的直径<5 mm病灶检出率高于CT检查,≥5 mm病灶检出率低于CT检查(P<0.05),病灶检出率高于CT检查(P<0.05)。MRI检查的发病2 h、4 h内病灶检出率均低于CT检查,发病8 h、12 h内病灶检出率均高于CT检查(P<0.05)。MRI检查的病灶直径小于CT检查(P<0.05),检查时间长于CT检查(P<0.05),检查费用高于CT检查(P<0.05)。MRI检查的灵敏度为96.88%(31/32),特异度为66.67%(2/3),准确率为94.29%(33/35),阳性预测值为96.88%(31/32),阴性预测值为66.67%(2/3);CT检查的灵敏度为59.38%(19/32),特异度为33.33%(1/3),准确率为57.14%(20/35),阳性预测值为90.48%(19/21),阴性预测值为7.14%(1/14)。MRI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T检查(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在诊断中MRI检查的应用价值较CT检查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死 CT检查 MRI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耿玉娟 吴敏 +1 位作者 陈凤 曹云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6期685-690,共6页
目的探讨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方法采用回归分析研究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民族、吸烟史、饮酒史、运动状况、饮食状况、家族痴呆史、家族高血压史、家族脑卒中史、家族糖... 目的探讨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方法采用回归分析研究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民族、吸烟史、饮酒史、运动状况、饮食状况、家族痴呆史、家族高血压史、家族脑卒中史、家族糖尿病史、合并心脏病、合并高血压、合并高血脂、合并糖尿病、脑梗死位置和NIHSS评分对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发生的影响。结果450例患者中40例(8.89%)发生血管性认知障碍。年龄、婚姻状况、运动状况、家族痴呆史、家族脑卒中史、合并高血压、合并高血脂、脑梗死位置和NIHSS评分是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婚姻状况、运动状况、家族痴呆史、家族脑卒中史、合并高血压、合并高血脂、脑梗死位置和NIHSS评分对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发生有显著影响,应在临床实践中加以重视,以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腔隙性脑梗死 血管认知障碍 风险因素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隙性脑梗死后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特点及影响研究
10
作者 师海玲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9期0117-0120,共4页
本研究旨在调查腔隙性脑梗死(LI)后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损害(VCIND)的临床特征和影响。方法 选取了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本院神经科住院的120例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的患者,依据认知功能评估量表的结果,研究对象被划分为两组:血管性认知... 本研究旨在调查腔隙性脑梗死(LI)后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损害(VCIND)的临床特征和影响。方法 选取了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本院神经科住院的120例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的患者,依据认知功能评估量表的结果,研究对象被划分为两组:血管性认知障碍无症状型(VCIND)组共76人,以及正常认知功能对照组共44人。本研究旨在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教育水平、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病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吸烟习惯、饮酒习惯以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等方面的差异。、白质病变积分和认知功能评分等,并探讨它们与VCIN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高血压病史、MMSE(迷你心理状态检查量表)和MoCA(蒙特利尔认知评定量表)评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VCIND组相比,正常对照组在颈动脉狭窄程度和深部白质高信号评分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P<0.05)。结论 头颈部总动脉3、4度狭窄以及深脑白质高信号3级被确认为VCIND的独立危险,而文化程度则具有保护性作用。急性LI后VCIND的认知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视觉空间与执行功能、命名、注意、抽象思维、延迟回忆和定向能力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死 认知功能障碍 痴呆 血管 神经心理学测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隙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与脑白质病变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1
作者 叶经香 龙淑媛 +2 位作者 张应魏 卢方理 吴恳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11-115,共5页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死(LI)合并脑微出血(CMBs)的危险因素及与脑白质病变(WML)的关系。方法 于2020年3月至2022年6月在海南省老年病医院收集LI患者134例,根据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检测CMBs,分为CMBs组(49例)和非CMBs组(85例),利用脑白质...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死(LI)合并脑微出血(CMBs)的危险因素及与脑白质病变(WML)的关系。方法 于2020年3月至2022年6月在海南省老年病医院收集LI患者134例,根据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检测CMBs,分为CMBs组(49例)和非CMBs组(85例),利用脑白质病变量表评分(WMLs)分析LI患者脑白质病情情况与CMBs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LI患者并发CMBs的危险因素。结果 134例LI患者合并CMBs发生率为36.57%(49/134例)。CMBs组WML发生率、WMLs评分明显高于非CMBs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尿酸、高血压史、高密度脂蛋白(HDL)、WML发生率和WMLs评分是LI患者发生CMBs的独立影响因素。且CMBs病灶数量与WMLs评分存在明显正相关(r=0.412,P<0.05)。结论 LI患者发生CMBs发生影响因素众多,控制血压、血脂水平以及降低血尿酸对于预防LI患者发生CMBs具有重要意义,且脑白质病变程度与CMBs严重程度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死 脑微出血 影响因素 脑白质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多发性与单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差异的探讨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世芳 徐立 肖卫民 《新医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504-506,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acute multiple lacunar infarction,AMLI)与急性单发性腔隙性脑梗死(acute single lacunar infarction,ASLI)危险因素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比较AMLI患者(AMLI组,62例)与ASLI患者(ASLI组,237例)... 目的:探讨急性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acute multiple lacunar infarction,AMLI)与急性单发性腔隙性脑梗死(acute single lacunar infarction,ASLI)危险因素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比较AMLI患者(AMLI组,62例)与ASLI患者(ASLI组,237例)的危险因素差异,并对有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AMLI组中有心房颤动及重度颈内动脉狭窄2项危险因素的例数明显多于ASLI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2项危险因素与AMLI均呈正相关而与ASLI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重度颈内动脉狭窄和心房颤动与AMLI有关,提示这2项危险因素在AMLI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死 多发腔隙性脑梗死 单发腔隙性脑梗死 颈内动脉狭窄 心房颤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pNF-H、Prdx6水平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白质变性、认知障碍的关系 被引量:1
13
作者 姜雯静 聂俊英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7期2169-2173,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磷酸化神经丝重链(pNF-H)、过氧化物还原蛋白6(Prdx6)水平与腔隙性脑梗死(LS)患者脑白质变性、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该院收治的98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pN... 目的探讨血清磷酸化神经丝重链(pNF-H)、过氧化物还原蛋白6(Prdx6)水平与腔隙性脑梗死(LS)患者脑白质变性、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该院收治的98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pNF-H、Prdx6水平。根据Fazekas评分将98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有脑白质变性组(变性组,n=52)和无脑白质变性组(无变性组,n=46),根据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MoCA)评分将98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认知正常组(n=74)和认知障碍组(n=24),比较不同性质LS患者的血清pNF-H、Prdx6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血清pNF-H、Prdx6水平对LS患者认知障碍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S患者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变性组血清pNF-H水平高于无变性组(P<0.05),血清Prdx6水平低于无变性组(P<0.05)。认知障碍组血清pNF-H水平高于认知正常组(P<0.05),血清Prdx6水平低于认知正常组(P<0.05)。血清pNF-H、Prdx6及二者联合预测LS患者认知障碍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1、0.824、0.924。认知障碍组饮酒史比例、高血压史比例、年龄、总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均高于认知正常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cy、pNF-H、Prdx6均是LS患者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pNF-H、Prdx6水平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白质变性、认知障碍有关,脑白质变性/认知障碍者血清pNF-H水平升高、Prdx6水平降低,二者有望作为评估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的潜在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死 磷酸化神经丝重链 过氧化物还原蛋白6 脑白质变 认知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洛他唑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14
作者 武星颖 鲍月宁 魏娜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27期40-42,46,共4页
目的观察西洛他唑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对脑血流动力学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3年12月固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64例,按照计算机程序随机分配法分为阿司匹林组与联合治疗组,各82例。2... 目的观察西洛他唑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对脑血流动力学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3年12月固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64例,按照计算机程序随机分配法分为阿司匹林组与联合治疗组,各82例。2组均接受对症治疗,阿司匹林组予以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治疗组在阿司匹林组基础上予以西洛他唑片。2组均持续治疗3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内皮素(ET)以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脑血流动力学指标[脑血管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平均流速(Vmean)],不良反应。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阿司匹林组(98.78%vs.89.02%,χ^(2)=6.816,P=0.009)。治疗1、3个月后,2组NIHSS评分降低,且联合治疗组低于阿司匹林组(P<0.01)。治疗3个月后,2组血清NSE、ET水平及脑血管PI、RI降低,血清CGRP水平及脑血管Vmean升高,且联合治疗组降低/升高幅度大于阿司匹林组(P<0.05或P<0.01)。联合治疗组与阿司匹林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8%vs.3.66%,P=1.000)。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接受西洛他唑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脑动脉的血流速度,降低脑血管阻力,且联合治疗未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死 西洛他唑 阿司匹林 脑血流动力学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微小RNA-377和微小RNA-137水平及临床意义
15
作者 张梦云 王维维 +2 位作者 胡晓英 刘智芬 高春燕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2-426,共5页
目的分析老年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血清微小RNA(miR)-377、miR-137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1年2月至2022年12月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收治的老年LI患者248例作为LI组,另选择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者110例作为健康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 目的分析老年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血清微小RNA(miR)-377、miR-137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1年2月至2022年12月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收治的老年LI患者248例作为LI组,另选择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者110例作为健康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老年LI患者248例分为神经缺损组60例(≥2分)和无神经缺损组188例(<2分)。检测血清miR-377、miR-137水平;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LI患者神经缺损影响因素;ROC曲线评估血清miR-377、miR-137水平对老年LI及神经缺损诊断的预测价值。结果LI组血清miR-377、miR-137水平低于健康组(P<0.01)。miR-377和miR-137联合评估老年LI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82(95%CI:0.735~0.824),高于二者单一检测(P<0.01)。神经缺损组脑动脉硬化、血红蛋白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IL-6、IL-17、C反应蛋白(CRP)、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高于无神经缺损组(P<0.05,P<0.01),血清miR-377、miR-137水平低于无神经缺损组(0.61±0.25 vs 0.89±0.28,0.61±0.24 vs 0.85±0.27,P<0.01)。血清miR-377与miR-137水平呈正相关(P<0.01);血清miR-377、miR-137水平与TNF-α、IL-6、CRP、mRS评分均呈负相关(P<0.01)。miR-377、miR-137、TNF-α、IL-6、CRP是老年LI患者神经缺损的影响因素(P<0.01)。miR-377、miR-137联合评估老年LI患者神经缺损的AUC为0.812(95%CI:0.758~0.859),高于二者单一检测(P<0.05,P<0.01)。结论血清miR-377、miR-137水平在老年LI及其神经缺损患者血清中表达较低,检测其水平具有一定临床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腔隙性 神经病学表现 循环微RNA 微小RNA-377 微小RNA-13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病变情况与缺氧诱导因子1α相关性研究
16
作者 沈金金 郭鹏 +1 位作者 范玲玲 马姗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1340-1343,共4页
目的:探究腔隙性脑梗死(LACI)患者脑白质病变情况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96例LACI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完成MRI检查,并采用Fazekas量表评估纳入者脑白质病变情况;同时留取患者入院确诊时静脉血样,用于测定血清... 目的:探究腔隙性脑梗死(LACI)患者脑白质病变情况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96例LACI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完成MRI检查,并采用Fazekas量表评估纳入者脑白质病变情况;同时留取患者入院确诊时静脉血样,用于测定血清HIF-1α、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分析血清HIF-1α与脑白质病变情况的关系。结果:纳入者中72.45%出现脑白质病变,其中42.96%轻度病变,33.80%中度病变、23.24%重度病变。与非脑白质病变组相比,病变组患者年龄和高血压占比明显增大,血清HIF-1α和Caspase-3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脑白质不同程度病变者收缩压和血清HIF-1α和Caspase-3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重度病变者明显高于中度病变者,中度病变者高于轻度病变者(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和血清HIF-1α、Caspase-3水平均是影响LACI患者脑白质病变程度的危险因素(均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HIF-1α对LACI患者脑白质病变发生及重度脑白质病变均具有一定预测价值(AUC=0.840、0.874)。结论:LACI伴有脑白质病变患者体内HIF-1α呈高表达状态,且其表达水平升高与脑白质病变加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死 脑白质病变 病情进展 缺氧诱导因子1Α 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对首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及血清内皮素-1血栓素2的影响
17
作者 林锡慧 雷李美 +1 位作者 潘杰 蓝冬敏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24年第22期1453-1457,共5页
目的探究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对首发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认知功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血清内皮素-1(ET-1)和血栓素B2(TXB2)浓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2月至2024年2月丽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7例首发LI患者,根... 目的探究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对首发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认知功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血清内皮素-1(ET-1)和血栓素B2(TXB2)浓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2月至2024年2月丽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7例首发LI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47例)和丁苯酞组(50例),对照组接受阿司匹林治疗,丁苯酞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丁苯酞治疗,治疗前后对比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认知功能[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血清中ET-1和TXB2水平和脑血流参数,并计算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丁苯酞组总有效率更高(P<0.05);治疗14 d后,丁苯酞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MMSE和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ET-1和TXB2水平、峰流速和峰流速差高于对照组(P<0.05),平均流速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能够提升治疗首发LI的总有效率,修复神经功能损伤,改善认知功能,调节血清中ET-1和TXB2水平和脑血流灌注,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腔隙性 丁苯酞 阿司匹林 认知 内皮素-1 血栓素B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叙事护理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及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
18
作者 刘潺潺 马瑞丽 +2 位作者 周亚婷 孙文佳 周旭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21期3983-3986,共4页
目的探讨叙事护理对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的干预效果及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2年5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86例LI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干预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心理护理,干预组接受叙... 目的探讨叙事护理对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的干预效果及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2年5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86例LI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干预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心理护理,干预组接受叙事护理,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干预后,两组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PTGI)评分升高,干预组较对照组高(P<0.05)。干预后,两组社会影响量表(SIS)评分下降,干预组较对照组低(P<0.05)。干预后,两组面对评分升高,回避、屈服评分下降,干预组面对评分较对照组高,回避、屈服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干预后,两组脑卒中专门化生活质量表(SS-QOL)评分升高,干预组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LI患者采用叙事护理能够促进患者创伤后成长,减轻病耻感,改善应对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死 叙事护理 创伤后成长 病耻感 应对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抑郁症状与睡眠-觉醒昼夜节律的关系 被引量:1
19
作者 曹凌云 张萍淑 +3 位作者 元小冬 钱洪春 段丽琴 袁建新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4年第4期542-547,共6页
目的:探讨多发腔隙性脑梗死(MLI)患者抑郁症状与睡眠觉醒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某院住院治疗的MLI患者277例,根据DSM-5卒中后抑郁症状的诊断标准和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分为MLI抑郁症状(PSD)组和MLI... 目的:探讨多发腔隙性脑梗死(MLI)患者抑郁症状与睡眠觉醒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某院住院治疗的MLI患者277例,根据DSM-5卒中后抑郁症状的诊断标准和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分为MLI抑郁症状(PSD)组和MLI无抑郁症状(NPSD)组。应用智能睡眠监测系统监测睡眠参数,评估睡眠-觉醒昼夜节律日间稳定性(IS)和昼夜变异性(IV);应用昼夜节律类型(CTI)量表评估睡眠-觉醒昼夜调节能力。比较两组基本临床特征、睡眠参数、昼夜节律指标,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MLI患者抑郁症状与睡眠-觉醒昼夜节律的关系。结果:(1)PSD组年龄、NIHSS评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焦虑症状及梗死病灶位于额叶、颞叶、枕叶、丘脑、脑干的比例高于NPSD组(Z=-3.322,-2.897,χ^(2)=4.737,16.184,4.925,12.710,8.974,10.598,8.334;P<0.05);(2)PSD组IS、灵活性/刚性(CTI-FR)评分低于NPSD组,IV、困倦/活力(CTI-LV)评分高于NPSD组(Z=-3.255,-2.140,-2.489,-2.010,P<0.05);(3)PSD组夜间总睡眠时间(TST)、REM时间、REM%和夜间睡眠效率(SE)均低于NPSD组(Z=-3.511,t=-4.754,-3.768,Z=-4.904,P<0.05);PSD组入睡后清醒时间(WASO)、睡眠潜伏期(SL)及浅睡眠(LST)%高于NPSD组(Z=-2.817,-2.889,t=2.222,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EM%(OR=0.910,95%CI=0.853~0.971)、夜间SE(OR=0.893,95%CI=0.821~0.972)、IS(OR=0.807,95%CI=0.662~0.984)、CTI-FR(OR=0.751,95%CI=0.588~0.958)、CTI-LV(OR=1.102,95%CI=1.012~1.200)与MLI患者抑郁症状独立相关(均P<0.05)。结论:睡眠-觉醒昼夜节律与MLI抑郁症状密切相关,REM%、夜间SE、IS、CTI-FR降低或CTI-LV增高,MLI患者发生抑郁症状的危险性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腔隙性脑梗死 抑郁症状 睡眠 昼夜节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β2微球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彭刚生 欧巧玲 宋润东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40-42,共3页
目的探究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β2微球蛋白(β2M)、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0月接受治疗的84例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80名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β2M、Hcy水平及... 目的探究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β2微球蛋白(β2M)、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0月接受治疗的84例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80名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β2M、Hcy水平及认知功能[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β2M、Hcy水平与认知功能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β2M、Hcy水平对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组β2M、Hcy水平及NIHSS评分高于对照组,MoCA评分低于对照组(P均<0.05);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β2M、Hcy水平均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P均<0.05);预后不良组β2M、Hcy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血β2M、Hcy水平预测老年腔隙性脑梗死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3、0.790(P均<0.05)。结论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β2M、Hcy高表达,与患者认知功能成反比,且对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死 Β2微球蛋白 同型半胱氨酸 老年 认知功能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