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巨大食管裂孔疝致多器官嵌顿伴脾脏坏死1例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兴华 徐慧琳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3178-3180,共3页
本文报道巨大食管裂孔疝致多器官嵌顿伴脾脏坏死1例,并分析多脏器巨大食管裂孔疝嵌顿致脾脏坏死可能致病因素及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医务人员对该病的诊疗水平.
关键词 食管裂孔疝 脾脏坏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樱桃谷鸭脾脏坏死的诊治 被引量:1
2
作者 鲁双林 《现代农业科技》 2010年第13期377-377,共1页
根据樱桃谷鸭脾脏坏死症的治疗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通过化验分析、病毒分离、药敏试验并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治疗樱桃谷鸭脾脏坏死的诊断与有效防治措施。
关键词 樱桃谷鸭 脾脏坏死 病原 发病规律 剖检变化 防治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切除脐疝内坏死脾脏
3
作者 高东 郭新生 李广兰 《畜牧与兽医》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5-46,共2页
关键词 脐疝 脾脏坏死 手术切除 术后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破裂修补术后扭转坏死1例报告
4
作者 于增峰 史立信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2年第3期179-179,共1页
关键词 脾破裂 修补术 手术后 脾脏扭转坏死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山东株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马芹 许明清 +5 位作者 汪建华 赵杰 张中波 石艳红 李玉峰 张秀美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4-47,55,共5页
本试验采用病毒分离培养、RT-PCR扩增、测序分析、致病性试验等方法,以探索山东菏泽地区商品肉鸭养殖场内樱桃谷鸭脾脏坏死、瘸腿症状的病因。结果显示,鸡胚培养发病鸭的肝脏和脾脏组织悬液分离出1株病毒;该病毒株S 1基因与新型鸭呼肠... 本试验采用病毒分离培养、RT-PCR扩增、测序分析、致病性试验等方法,以探索山东菏泽地区商品肉鸭养殖场内樱桃谷鸭脾脏坏死、瘸腿症状的病因。结果显示,鸡胚培养发病鸭的肝脏和脾脏组织悬液分离出1株病毒;该病毒株S 1基因与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的同源性为94%~96%,与鹅呼肠孤病毒的同源性为95%,与番鸭呼肠孤病毒的同源性为49%~50%,与禽呼肠孤病毒同源性为44%~48%,从而确定该病毒株为新型鸭呼肠孤病毒;该病毒株经尿囊腔接种于7日龄SPF鸡胚后,胚体在72~96h内集中死亡,出现水肿、出血症状;该病毒株在Vero细胞上可产生明显的空泡化病变;该病毒株在1日龄雏鸭可回归出与临床一致的脾脏坏死,攻毒后第8周,可观察到50%的鸭发生瘸腿,同时肌肉和关节处可剖检到干酪样物。由此判断,新型鸭呼肠孤病毒感染是导致该养殖场鸭脾脏坏死和瘸腿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 脾脏坏死 瘸腿 分离鉴定 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状结肠扭转合并脾脏扭转坏死一例
6
作者 马克强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98-298,共1页
患者女,31岁。因腹痛腹胀伴恶心呕吐5h,于2009年2月24日入院。查体:T:36.5℃,P:80次/分,R:20次/min,BP:120/70mmhg。腹部可见局限性隆起,左侧腹部可触及一拳头大小包块,质地中等,活动度较大。腹部B超提示:脾脏移位,... 患者女,31岁。因腹痛腹胀伴恶心呕吐5h,于2009年2月24日入院。查体:T:36.5℃,P:80次/分,R:20次/min,BP:120/70mmhg。腹部可见局限性隆起,左侧腹部可触及一拳头大小包块,质地中等,活动度较大。腹部B超提示:脾脏移位,左上腹肠管扩张;立位平片提示:结肠明显扩张,可见孤立肠襻;CT提示:脾脏移位(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扭转坏死 乙状结肠扭转 2009年 恶心呕吐 腹部B超 肠管扩张 侧腹部 活动度
原文传递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动物感染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7
作者 罗丹 刘芮 +8 位作者 高玉龙 李凯 刘长军 祁小乐 崔红玉 张艳萍 潘青 高立 王笑梅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82-387,422,共7页
为了建立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DRV)动物感染模型,本研究利用NDRV代表株SD19/6201,分别以10^(5.0)ELD_(50)/0.1 mL(低剂量)和10^(6.0) ELD_(50)/0.1 mL(高剂量)感染14日龄、21日龄SPF麻鸭,分别于感染后第5 d、第7 d迫杀雏鸭,观察脾脏剖检... 为了建立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DRV)动物感染模型,本研究利用NDRV代表株SD19/6201,分别以10^(5.0)ELD_(50)/0.1 mL(低剂量)和10^(6.0) ELD_(50)/0.1 mL(高剂量)感染14日龄、21日龄SPF麻鸭,分别于感染后第5 d、第7 d迫杀雏鸭,观察脾脏剖检变化并统计其病变率。结果显示,14日龄雏鸭低剂量感染组在感染后第5 d脾脏病变以出血点/斑为主,病变率为70%(7/10),感染后第7 d脾脏上述病变更加明显,病变率为80%(8/10);高剂量感染组雏鸭剖检脾脏病变比低剂量感染组明显,出现黄白色坏死灶,感染后第5 d、第7 d脾脏病变比率分别为100%(10/10)和90%(9/10)。21日龄低剂量感染组雏鸭感染后第5 d、第7 d脾脏出血或坏死的比率明显低于相同剂量的14日龄雏鸭感染组,脾脏病变率分别为60%(6/10)和40%(4/10),高剂量感染组雏鸭感染后第5 d、第7 d脾脏出现出血、坏死的比率均为80%(8/10)。14日龄和21日龄雏鸭感染后第5 d不同剂量感染组脾脏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感染后第7 d各感染组雏鸭脾脏肿大程度有所恢复,脾脏指数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但脾脏坏死症状并未恢复。脾脏病理变化结果显示,与14日龄雏鸭感染组相比,21日龄雏鸭感染组脾脏组织病理变化程度更轻,与剖检病变基本一致。采用TaqMan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各组雏鸭脾脏病毒载量,结果显示,感染后第5 d即可在各感染组雏鸭脾脏中检测到大量的病毒,且14日龄雏鸭感染组脾脏病毒载量高于21日龄雏鸭感染组,各日龄感染雏鸭高剂量感染组脾脏病毒载量均高于低剂量感染组。以上结果表明,NDRV对14日龄雏鸭最佳感染剂量是10^(5.0)ELD_(50)/0.1 mL,NDRV对21日龄雏鸭最佳感染剂量是10^(6.0) ELD_(50)/0.1 mL,最佳剖检时间为感染后第7 d。本研究首次建立了NDRV动物感染模型,为该病毒后期疫苗质量标准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 动物感染模型 感染剂量 脾脏出血或坏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脾脏扭转合并坏死二例报告
8
作者 王宗义 王金梅 刘涛 《外科》 1997年第1期40-40,共1页
关键词 儿童 脾脏扭转 合并症 脾脏坏死 手术治疗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