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多普勒血管显像在内结扎法腹腔镜脾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萌 于增文 +3 位作者 李索林 王燕 徐伟立 时保军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10-13,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多普勒血管显像在内结扎法腹腔镜脾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脾相关血液病患儿28例,均行内结扎法腹腔镜脾切除术。术前应用超声多普勒血管显像探测脾蒂血管解剖类型、走行及与胰腺的关系,并将其与... 目的探讨超声多普勒血管显像在内结扎法腹腔镜脾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脾相关血液病患儿28例,均行内结扎法腹腔镜脾切除术。术前应用超声多普勒血管显像探测脾蒂血管解剖类型、走行及与胰腺的关系,并将其与术中所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超声多普勒血管显像与术中记录脾血管分支类型(χ2=1,P>0.05)及与胰腺的关系(χ2=2,P>0.05)基本符合。28例腹腔镜脾切除术均获成功,无一例中转开腹。结论超声多普勒血管显像可明确脾蒂血管解剖分支类型、走行及其与胰腺的毗邻关系,有助于弥补腹腔镜缺乏手部触觉功能和三维视觉效果的局限,指导实施腹腔镜脾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切除术/方法 外科手 腹腔镜 结扎法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轻脾切除术后发热的体会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建中 刘鸿章 +6 位作者 刘力 段文都 刘岩 薛聪龙 焦征 张颖 王蒸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2期959-959,960,共2页
笔者自1 9 9 9年起采用“分束结扎脾蒂法”行脾切除3 3例(A组),术后监测体温变化情况、脾蒂有无胰腺组织以及血、尿、腹腔引流液淀粉酶(AYM)等指标,并与同期2 6例行传统的集束脾蒂结扎脾切除(B组)者作对比较。结果示两组术后3 d内发热... 笔者自1 9 9 9年起采用“分束结扎脾蒂法”行脾切除3 3例(A组),术后监测体温变化情况、脾蒂有无胰腺组织以及血、尿、腹腔引流液淀粉酶(AYM)等指标,并与同期2 6例行传统的集束脾蒂结扎脾切除(B组)者作对比较。结果示两组术后3 d内发热率无差异,3 d后A组体温明显低于B组(P<0.01);A组血、尿及腹腔引流液AYM均明显低于B组。提示采用“分束结扎脾蒂法”可减少对胰尾损伤,使脾热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可减轻脾切除术后病人的痛苦、减少住院时间及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预防与控制 脾切除术/方法 后并发症/预防与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直线切割闭合器行腹腔镜原位脾切除术治疗儿童血液病所致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建尧 劳京 +6 位作者 王焕生 罗玉 郑粤兰 刘冬 郭敬杰 麻晓鹏 王斌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7期617-621,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直线切割闭合器行腹腔镜原位脾切除术治疗儿童血液病所致脾功能亢进的优势、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1年4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因血液病所致脾功能亢进行腹腔镜脾切除术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共32例,其中男13例,... 目的探讨应用直线切割闭合器行腹腔镜原位脾切除术治疗儿童血液病所致脾功能亢进的优势、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1年4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因血液病所致脾功能亢进行腹腔镜脾切除术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共32例,其中男13例,女19例,年龄5~16岁;包括地中海贫血28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4例。18例行传统腹腔镜下分束结扎脾蒂脾切除术(传统组),14例应用直线切割闭合器行腹腔镜下原位脾切除术(原位切闭器组)。比较两组患儿围手术期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32例患儿中,2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儿合并胆总管急性梗阻,行禁食、胃肠减压及抑酸抑酶好转,1个月后行脾切除手术治疗;其余30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患儿。围手术期,腹腔镜原位脾切除术组术后住院时间[(5.2±1.5)d]较传统组[(7.1±1.3)d]明显缩短(P<0.05),而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2.3±0.1)d比(2.1±0.8)d]、术后进食时间[(2.7±0.9)d比(2.2±0.2)d]、术后使用抗生素时间[(2.1±0.4)d比(2.4±0.3)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原位脾切除术组较传统组手术时间[(89±13)min比(192±26)min]、术中出血量[(18±2.6)mL比(51±2.8)mL]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发现:腹腔镜原位脾切除术组血红蛋白术前(76.21±5.5)g/L,术后1周(86.88±3.2)g/L,术后1个月(89.12±5.6)g/L,术后6个月(97.27±4.27)g/L,术后1年(118.25±13.36)g/L;传统组血红蛋白术前(76.21±5.5)g/L,术后1周(86.88±3.2)g/L,术后1个月(89.12±5.6)g/L,术后6个月(97.27±4.27)g/L,术后1年(118.25±13.36)g/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原位脾切除术组血小板术前(435.12±44.86)×10^(9)/L,术后1周(764.27±33.42)×10^(9)/L,术后1个月(531.75±31.48)×10^(9)/L,术后6个月(528.42±21.63)×10^(9)/L;传统组血小板术前(431.28±32.33)×10^(9)/L,术后1周(745.88±25.38)×10^(9)/L,术后1个月(532.89±21.12)×10^(9)/L,术后6个月(512.46±22.67)×10^(9)/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中2例曾于术中输注0.5 U的红细胞悬液。两组术后均无一例发生严重爆发性感染。传统组有1例形成门静脉血栓,经溶栓治疗后缓解。结论应用直线切割闭合器行腹腔镜原位脾切除术治疗儿童血液系统疾病所致脾功能亢进手术时间短,损伤小,出血少,术后康复快,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较传统腹腔镜手术有一定的应用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切除术/方法 腹腔镜检查 功能亢进/外科学 治疗结果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脾切除20例手术技巧体会
4
作者 蒋超 汪新天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1年第9期1812-1813,共2页
[目的]总结巨脾切除的手术经验.[方法]对20例巨脾切除手术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均痊愈出院,无手术死亡及胰漏和胃结肠损伤.[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精确的手术操作、正确的脾蒂处理及游离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脾切除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吸收止血结扎夹在脾脏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2
5
作者 黄伟 易先武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5年第8期1568-1570,共3页
【目的】探讨脾脏切除术中应用可吸收止血结扎夹的临床疗效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本院收治的接受脾脏切除术的52例患者,根据止血方法的差异分为观察组(22例),术中应用人工合成可吸收止血结扎夹;对照组(3... 【目的】探讨脾脏切除术中应用可吸收止血结扎夹的临床疗效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本院收治的接受脾脏切除术的52例患者,根据止血方法的差异分为观察组(22例),术中应用人工合成可吸收止血结扎夹;对照组(30例),术中应用常规丝线打结止血。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输血量、术后引流量的差异。随访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二次手术发生率及腹腔积液、腹腔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输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显著较少(均 P <0.05)。随访1个月,观察组患者的二次手术发生率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P <0.05)。【结论】在脾脏切除术中应用可吸收止血结扎夹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缩短了手术及住院时间,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止血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切除术/方法 结扎术/仪器和设备 止血 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级脾蒂离断法与切割闭合器法在腹腔镜下脾切除术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贺明连 唐才喜 +1 位作者 冯斌 杨凯庆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9年第6期1001-1003,共3页
【目的】探讨二级脾蒂离断法在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科自2006年5月至2008年12月间31例行腹腔镜脾切除术患者(其中一级脾蒂离断法14例(A组)、二级脾蒂离断法17例(B... 【目的】探讨二级脾蒂离断法在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科自2006年5月至2008年12月间31例行腹腔镜脾切除术患者(其中一级脾蒂离断法14例(A组)、二级脾蒂离断法17例(B组)的一临床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及住院总费用。【结果】31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无中转开腹,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腹腔出血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术后胰漏、脾热的发生及住院天数和费用B组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二级脾蒂离断法安全和有效,该法并不增加手术的时间及术中的出血量,而且具有降低术后并发脾热、胰漏并发症及减少住院时间和费用的优点,具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切除术/方法 外科手 腹腔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脾-肺固定术治疗布-加综合征:附126例报告 被引量:10
7
作者 党晓卫 马秀现 许培钦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2期884-886,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脾-肺固定术治疗布-加综合征(B—CS)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26例行改良脾-肺固定术B—C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94%(10/126),围手术病死率1.60%(2/126)。对86例术后患者进行了随访,平... 目的探讨改良脾-肺固定术治疗布-加综合征(B—CS)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26例行改良脾-肺固定术B—C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94%(10/126),围手术病死率1.60%(2/126)。对86例术后患者进行了随访,平均随访时间(7.8±1.2)(9个月~18年)年。总有效率83.7%(72/86),其中22例经彩色超声检查随访,16例行经皮脾穿刺脾门造影(造影时间为术后1个月至16年),均显示脾-肺间有不同口径和数量不等的侧支循环形成。无效或复发8例(9.30%)。死亡6例(7.00%),其中2例术后第2和第3年因肝性脑病死亡,2例于术后2年内再发上消化道大出血死亡,2例于术后并发肝癌死亡。结论改良脾-肺固定术能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控制(或预防)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缓解脾功能亢进。是一种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值得推广的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静脉血栓形成/外科学 高血压 门静脉 脾切除术/方法 回顾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脾治疗钝性脾损伤51例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刘保荣 葛鹏 慕为民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10期1386-1387,共2页
关键词 破裂/治疗 破裂/外科学 脾切除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伤性脾破裂68例治疗体会
9
作者 穆选生 何青红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74-374,共1页
关键词 破裂/外科学 脾切除术/方法 创伤和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腹腔镜技术改进开腹脾切除术的操作流程 被引量:6
10
作者 朱安龙 朴大勋 +3 位作者 侯彦伟 尹雪峰 许军 姜洪池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2-285,共4页
目的探讨将腹腔镜脾切除术的操作流程应用于开腹脾切除术的借鉴价值。方法总结以往的腹腔镜脾切除术,设计新的开腹脾切除术的流程(改进开腹脾切除术)。选择61例脾切除术病例,分为传统开腹组和改进手术组,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 目的探讨将腹腔镜脾切除术的操作流程应用于开腹脾切除术的借鉴价值。方法总结以往的腹腔镜脾切除术,设计新的开腹脾切除术的流程(改进开腹脾切除术)。选择61例脾切除术病例,分为传统开腹组和改进手术组,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费用和并发症,比较两组之间差异。结果传统手术组手术时间(97.3±23.6)min,术中出血量(264.4±46.6)mL,24 h引流量(285.5±76.5)mL。改进开腹手术组:手术时间(52±13.7)min,术中出血量(105.0±31.0)mL,24 h引流量(110.3±39.5)mL;上述指标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进手术组无术中大出血和胰瘘发生,改进手术组的术中治疗费用较传统开腹组高(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后的开腹脾切除术在控制手术时间和出血风险上具有优势。合理地应用先进手术器械可以更好地实现微创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切除术/方法 腹腔镜外科手 改良
原文传递
逆行性经腹包膜外脾切除术8例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赖昺冰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10年第9期2228-2229,共2页
目的:探讨择期脾切除术中偶然遇到的一些难切性脾的手术方法和技巧,同时与传统手术方法进行比较。方法:采取逆行性经腹包膜外脾切除术式。结果:用该方法并发症少,创伤小,切除率高,病死率低。结论:随着现代悬吊式蔡氏肝拉钩和电刀的使用... 目的:探讨择期脾切除术中偶然遇到的一些难切性脾的手术方法和技巧,同时与传统手术方法进行比较。方法:采取逆行性经腹包膜外脾切除术式。结果:用该方法并发症少,创伤小,切除率高,病死率低。结论:随着现代悬吊式蔡氏肝拉钩和电刀的使用,该手术方法有其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切除术/方法
原文传递
手助腹腔镜及开腹脾切除巨脾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8
12
作者 戴国清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380-1382,共3页
目的比较手助腹腔镜(HALS)和开腹切除(OP)巨脾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010年行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其中大于20 cm脾脏行HALS和OP的临床疗效。结果大于20 cm的巨脾切除术患者41例,21例为HALS手术,20例为开腹脾切除... 目的比较手助腹腔镜(HALS)和开腹切除(OP)巨脾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010年行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其中大于20 cm脾脏行HALS和OP的临床疗效。结果大于20 cm的巨脾切除术患者41例,21例为HALS手术,20例为开腹脾切除手术。HALS组的中转开腹率4.7%。HALS和OP组的平均出血量为227 mL和887 mL(P=0.01),平均输血为0和0.6单位(P<0.05)。HALS组的住院时间比OP显著为短(4.3 d vs.8.4 d)(P=0.001)。并发症发生率两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ALS是一项安全和有效的巨脾(大于20 cm)切除技术。相比开腹脾切除其住院时间更短,出血及输血更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替代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切除术/方法 切除 手助腹腔镜
原文传递
预先脾动脉结扎原位二级脾蒂离断法在困难脾切除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丹 王举 +2 位作者 杨雨民 王天夫 王洪宇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364-365,共2页
目的探讨预先脾动脉结扎原位二级脾蒂离断法在困难脾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6年至2009年本院收治的65例预先脾动脉结扎原位二级脾蒂离断法行困难脾切除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人均痊愈出院,无手术死亡、胰瘘和胃、结肠... 目的探讨预先脾动脉结扎原位二级脾蒂离断法在困难脾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6年至2009年本院收治的65例预先脾动脉结扎原位二级脾蒂离断法行困难脾切除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人均痊愈出院,无手术死亡、胰瘘和胃、结肠损伤,无腹腔出血。切脾时间(30±5.7)min,出血量(100±15.4)ml,术后3—7d腹腔引流液淀粉酶为(33.4±4.13)U/L。发生并发症12例,经治疗后均痊愈。结论预先脾动脉结扎原位二级脾蒂离断法是困难脾切除的首选方法,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脐/外科学 脾切除术/方法
原文传递
Predictive value of D-dimer for portal vein thrombosis after portal hypertension surgery in 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cirrhosis 被引量:19
14
作者 Mei-Hai Deng Bo Liu He-Ping Fang Wei-Dong Pan Zhao-Feng Tang Peng Deng Yue-Si Zhong Rui-Yun Xu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48期6588-6592,共5页
AIM: To evaluate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D-dimer as a predictive indicator of portal vein thrombosis (PVT) after portal hypertension surgery in 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cirrhosis. METHODS: A prospective study was car... AIM: To evaluate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D-dimer as a predictive indicator of portal vein thrombosis (PVT) after portal hypertension surgery in 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cirrhosis. METHODS: A prospective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52 patients who had undergone surgery for portal hypertension in 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cirrhosis. Changes in perioperative dynamic D-dimer were observed. The sensitivity, specifi city,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s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s of D-dimer were calculated, and ROC curve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D-dimer levels in the group developing postoperative PVT was signifi 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group not developing PVT (P = 0.001), and the ROC semi-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D-dimer showed a moderate predictive value in PVT (semi- quantitative value Az = 0.794, P = 0.000; qualitative analysis: Az = 0.739, P = 0.001). CONCLUSION: Dynamic monitoring of D-dimer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portal hypertension after surgery can help early diagnosis of PVT, as in cases where the D-dimer levels steadily increase and exceed 16 μg/mL, the possibility of PVT is very hig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rtal hypertension Portal vein thrombosis SPLENECTOMY D-DIMER DIAGNO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