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脱-γ-羧基凝血酶原对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
1
作者 汪亚丽 郑茂 +1 位作者 果基牛牛 许丹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20期3070-3074,共5页
目的探讨脱-γ-羧基凝血酶原(des-gamma-carboxy prothrombin,DCP)对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接受以TACE为初始治疗的1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TACE术... 目的探讨脱-γ-羧基凝血酶原(des-gamma-carboxy prothrombin,DCP)对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接受以TACE为初始治疗的1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TACE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DCP对肿瘤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Kaplan-Meier法分析不同DCP水平患者无瘤生存情况。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最大癌结节直径、肿瘤数目、AST、ALB、TBIL、AFP、DCP与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复发转移有关(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肿瘤数目、TBIL、DCP是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DCP预测TACE术后复发转移的曲线下面积为0.782,最佳临界值为280.00 mAU/mL,特异度为53.13%,敏感度为88.89%。以最佳临界值分组进行生存分析,DCP高水平组无瘤生存率低于DCP低水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χ^(2)=4.845,P=0.028)。结论血清DCP对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复发转移有一定预测价值,当患者TACE治疗前血清DCP>280.00 mAU/mL时,术后肿瘤复发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经动脉化疗栓塞 脱-γ-羧基凝血酶原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γ-羧基凝血酶原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探讨 被引量:19
2
作者 钟志敏 王维 +1 位作者 莫云丹 戴卉 《检验医学》 CAS 2013年第5期382-386,共5页
目的探讨脱-γ-羧基凝血酶原(DCP)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的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11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57例继发性肝癌患者、52例消化系统肿瘤患者、50例慢性肝病患者、73例其他肝脏疾病患者及50名健康体检者(正常... 目的探讨脱-γ-羧基凝血酶原(DCP)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的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11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57例继发性肝癌患者、52例消化系统肿瘤患者、50例慢性肝病患者、73例其他肝脏疾病患者及50名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血清DCP、甲胎蛋白浓度,并绘制DCP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最佳诊断值。结果原发性肝癌组DCP浓度明显高于继发性肝癌组、消化系统肿瘤组、慢性肝病组、其他肝脏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而正常对照组、慢性肝病组、消化系统肿瘤组、其他肝脏疾病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ROC曲线得出DCP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最适合临界值为44.5 mAU/mL,此时的灵敏度为74.2%、特异度为88.6%。DCP和AFP联合诊断原发性肝癌时的特异性可高达96%以上,灵敏度也可提高至91%以上。DCP和AFP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二者无相关性(r=0.026,P=0.782)。结论 DCP对原发性肝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能鉴别诊断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及其他良性肝脏疾病。DCP和AFP联合诊断可以提高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γ-羧基凝血酶原 原发性肝癌 临界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组织中脱-γ-羧基凝血酶原的测定及意义 被引量:8
3
作者 袁联文 唐伟 +1 位作者 周建平 幕内雅敏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5-49,共5页
目的:定量分析癌组织和非癌组织脱-γ-羧基凝血酶原(DCP)的浓度,探讨它们在血清DCP升高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定量测定41例肝癌患者血清、癌组织和非癌组织中DCP的含量.结果:癌组织DCP浓度平均为84447.7(... 目的:定量分析癌组织和非癌组织脱-γ-羧基凝血酶原(DCP)的浓度,探讨它们在血清DCP升高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定量测定41例肝癌患者血清、癌组织和非癌组织中DCP的含量.结果:癌组织DCP浓度平均为84447.7(7.1-2098623.7)mAU/g,非癌组织DCP浓度平均为888.1(0-23299.2)mAU/g.细胞膜上的DCP浓度明显高于细胞质中DCP浓度(P<0.001),癌组织DCP浓度明显高于非癌组织(4926.5vs195.2mAU/g,P<0.001).血清DCP浓度对数与癌组织DCP浓度对数(P=0.019)、非癌组织DCP浓度对数(P=0.020)均存在明显相关性,癌组织DCP浓度对数和非癌组织DCP浓度对数间也存在相关性(P=0.011).HCV感染的肝癌组癌组织和非癌组织DCP浓度均明显高于HCV感染阴性的肝癌组(6336.6vs1799.1mAU/g,248.0vs102.5mAU/g,P<0.05).门脉浸润的肝癌组癌组织DCP浓度明显高于没有门脉浸润的肝癌组(P=0.028),而肝静脉浸润组癌组织DCP浓度明显低于无肝静脉浸润组(P=0.042).伴有肝内转移的肝癌组非癌组织DCP浓度明显高于无肝内转移的肝癌组(P=0.023).结论:癌组织产生过量DCP是肝癌血清DCP的主要来源,是一预后标志物,但肝癌血清DCP浓度是癌组织和非癌组织产生DCP浓度的整体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脱-γ-羧基凝血酶原 电化学发光免 疫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中脱-γ-羧基凝血酶原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袁联文 唐伟 +1 位作者 李永国 幕内雅敏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4年第7期1543-1545,共3页
目的:探讨肝癌组织中脱-γ-羧基凝血酶原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 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探讨了92例肝癌及癌旁组织,7例转移性肝癌和19例慢性肝病组织中脱-γ-羧基凝血酶原的表达水平,并分析脱-γ-羧基凝血酶原与肝癌的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 目的:探讨肝癌组织中脱-γ-羧基凝血酶原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 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探讨了92例肝癌及癌旁组织,7例转移性肝癌和19例慢性肝病组织中脱-γ-羧基凝血酶原的表达水平,并分析脱-γ-羧基凝血酶原与肝癌的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 结果:肝癌组织脱-γ-羧基凝血酶原阳性率(73.9%)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6.1%,P<0.01),但二者脱-γ-羧基凝血酶原阳性率明显高于转移性肝癌和慢性肝病肝组织(3.5%, P<0.01).浸润性生长的肝癌组织脱-γ-羧基凝血酶原阳性率明显高于膨胀性生长的肝癌组织(P=0.049),无包膜形成的肝癌组织明显高于有包膜形成的肝癌组织(P=0.037).最大径>5 cm组的癌旁组织的脱-γ-羧基凝血酶原阳性率明显高于直径≤5 cm组癌旁组织(P=0.049),HBsAg和HCVAb均阴性或单HBsAg阳性的患者癌旁组织脱-γ- 羧基凝血酶原染色阳性率明显高于HCVAb阳性组患者(P<0.01).肝硬化的癌旁组织脱-γ-羧基凝血酶原阳性率明显低于慢性肝炎的癌旁组织(P<0.01).肝癌组织、癌旁组织脱-γ-羧基凝血酶原阳性率与肝癌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的关系(P>0.05). 结论:脱-γ-羧基凝血酶原可能是预测肝癌发生的重要标志物,但不能作为肝癌的预后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脱-γ-羧基凝血酶原 表达 免疫组化 癌旁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γ-羧基凝血酶原与原发性肝癌 被引量:5
5
作者 陈明慧 李雪川 +1 位作者 唐伟 曲显俊 《生命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9-71,共3页
脱-γ-羧基凝血酶原(Des-γ-carboxy-prothrombin,DCP)是由原发性人肝细胞癌(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特异性产生并可能具有刺激HCC生长、浸润和促进转移等作用的刺激因子。肝癌细胞一些依赖维生素K代谢酶障碍可能与DCP具... 脱-γ-羧基凝血酶原(Des-γ-carboxy-prothrombin,DCP)是由原发性人肝细胞癌(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特异性产生并可能具有刺激HCC生长、浸润和促进转移等作用的刺激因子。肝癌细胞一些依赖维生素K代谢酶障碍可能与DCP具有一定关系;刺激肝癌细胞生长机制可能与激活Met-Januskinase1-STAT3和KDR-PLC-γ-raf-MEK-MAPK信号传导通路相联系。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在DCP与原发性肝癌方面的一些研究结果,及其在肝癌研究与治疗方面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脱-γ-羧基凝血酶原 维生素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γ-羧基凝血酶原对肝细胞癌诊治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3
6
作者 黄锦 宋汉明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12期1335-1336,共2页
原发性肝癌(pri 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是常见恶性肿瘤,死亡率居消化系统肿瘤第3位。临床上,超过4/5的PHC患者为肝细胞癌(hepatic cellular cancer,HCC)。防治HCC的关键在于早诊断、早治疗。虽然影像诊断技术不断发展,但有... 原发性肝癌(pri 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是常见恶性肿瘤,死亡率居消化系统肿瘤第3位。临床上,超过4/5的PHC患者为肝细胞癌(hepatic cellular cancer,HCC)。防治HCC的关键在于早诊断、早治疗。虽然影像诊断技术不断发展,但有一定局限性,肿瘤标志物检测依然不可或缺。甲胎蛋白(a-fetoprotein,AFP)是普遍使用的HCC血清诊断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γ-羧基凝血酶原 临床价值 肝细胞癌 carcinoma 影像诊断技术 肿瘤标志物检测 诊治 消化系统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γ-羧基凝血酶原及甲胎蛋白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6
7
作者 石亚玲 江笑文 邝燕玲 《中国当代医药》 2014年第19期73-75,共3页
目的探讨脱-γ-羧基凝血酶原(DCP)及甲胎蛋白(AFP)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原发性肝癌患者105例、慢性肝炎患者75例以及肝硬化患者39例为研究对象,分析DCP和AFP检测结果,并与病理金标准进行比较,评价两种方法对原发性肝癌诊... 目的探讨脱-γ-羧基凝血酶原(DCP)及甲胎蛋白(AFP)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原发性肝癌患者105例、慢性肝炎患者75例以及肝硬化患者39例为研究对象,分析DCP和AFP检测结果,并与病理金标准进行比较,评价两种方法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结果 DCP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灵敏度为80.95%,特异度为85.96%,与病理结果金标准的一致性好(Kappa=0.762);AFP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灵敏度为88.57%,特异度为91.23%,与病理结果金标准的一致性好(Kappa=0.824);DCP和AFP联合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灵敏度为91.43%,特异度为96.49%;与病理结果金标准的一致性好(Kappa=0.883)。结论 DCP和AFP联合检测能够显著提高原发性肝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与病理检测结果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γ-羧基凝血酶原 甲胎蛋白 原发性肝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γ-羧基凝血酶原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王文欢 曹建彪 《北京医学》 CAS 2015年第1期44-46,共3页
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ncer, PH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临床上以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最多见,由于起病隐匿,早期没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进展迅速,确诊时大多数患者已经达到局部晚期或发生远处转移,... 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ncer, PH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临床上以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最多见,由于起病隐匿,早期没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进展迅速,确诊时大多数患者已经达到局部晚期或发生远处转移,治疗困难,预后很差。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显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定量检测结合影像学检查是目前早期发现PHC的主要手段,但是特异性差,灵敏度低[2,3]。脱-γ-羧基凝血酶原(des-γ-carboxy prothrombin, DCP)与HCC的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等密切相关,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一个HCC标志物,研究发现,DCP诊断HCC的灵敏度、特异性均高于AFP[4,5]。现将DCP与HCC关系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γ-羧基凝血酶原 原发性肝细胞癌 CARCINOMA 原发性肝癌 肝细胞肝癌 HCC 影像学检查 浸润和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γ-羧基凝血酶原测定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9
作者 王天舒 杨卫华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12年第1期48-50,共3页
每年全球至少有25万肝细胞癌(HCC)新发患者,其中40%在中国。我国是HCC的高发地区,占我国恶性肿瘤的第三位,每年约有10万人死于该病,我国农村恶性肿瘤死亡病例中肝癌占据首位,在城市中仅次于肺癌居第二位。目前,HCC诊断中,影... 每年全球至少有25万肝细胞癌(HCC)新发患者,其中40%在中国。我国是HCC的高发地区,占我国恶性肿瘤的第三位,每年约有10万人死于该病,我国农村恶性肿瘤死亡病例中肝癌占据首位,在城市中仅次于肺癌居第二位。目前,HCC诊断中,影像学或超声检查是其主要手段,但大部分确诊的患者,常常处于中、晚期,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γ-羧基凝血酶原 甲胎蛋白 肝细胞癌 早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γ-羧基凝血酶原检测在早期肝细胞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
10
作者 冯晓鸿 杜合娟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18年第2期154-156,共3页
目的研究脱-γ-羧基凝血酶原(DCP)检测在早期肝细胞癌(HCC)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3~2016年本院收治的40例HCC患者;另外选择同期住院治疗的其他肝脏疾病患者40例作为肝病组,同期住院治疗的其他肿瘤患者作为肿瘤组,行健康体检的4... 目的研究脱-γ-羧基凝血酶原(DCP)检测在早期肝细胞癌(HCC)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3~2016年本院收治的40例HCC患者;另外选择同期住院治疗的其他肝脏疾病患者40例作为肝病组,同期住院治疗的其他肿瘤患者作为肿瘤组,行健康体检的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及电化学发光法检测4组的DCP及甲胎蛋白(AFP),同时分析DCP和AFP浓度与肝癌临床特征的关联。结果 HCC组、肝病组、肿瘤组、对照组的DCP浓度(ng/ml)分别为642.70±467.80、8.96±6.71、10.62±7.71、3.69±2.00;AFP浓度(ng/ml)分别为781.00±683.90、8.92±7.65、9.10±8.42、4.16±2.83;其中HCC组的DCP浓度、AFP浓度均高于其他3组(P<0.01);肿瘤组、肝病组的平均DCP浓度与AFP浓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HCC诊断界定值进行判定:DCP>12 ng/ml,灵敏度为80.0%,特异性为83.2%。AFP>20 ng/ml,灵敏度为75.0%,特异性为86.0%。两种方式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87.5%,特异性为88.7%。根据DCP与AFP浓度对病灶大小进行相关性分析:DCP浓度与患者的病灶直径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632,P<0.021)。结论DCP可作为检测HCC的重要手段,联合AFP阳性检出率更高,有利于患者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γ-羧基凝血酶原 早期 肝细胞癌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脱-γ-羧基凝血酶原在甲胎蛋白阴性肝细胞癌患者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11
作者 闵旭立 徐浩 +3 位作者 刘帆 杨林 李强 任勇军 《广西医学》 CAS 2020年第4期391-394,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脱-γ-羧基凝血酶原(DCP)在甲胎蛋白阴性肝细胞癌患者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疗效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检测104例甲胎蛋白阴性肝细胞癌患者TACE治疗前后的血清DCP水平。根据TACE术前血清DCP水平分为DCP≤50 mAU/mL... 目的探讨术前脱-γ-羧基凝血酶原(DCP)在甲胎蛋白阴性肝细胞癌患者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疗效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检测104例甲胎蛋白阴性肝细胞癌患者TACE治疗前后的血清DCP水平。根据TACE术前血清DCP水平分为DCP≤50 mAU/mL组10例,50<DCP≤500 mAU/mL组46例,DCP>500 mAU/mL组48例。TACE术后30 d,分别检测各组血清DCP水平,并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术前肿瘤直径之和≤5 cm患者的血清DCP水平低于肿瘤直径大于>5 cm者(P<0.05);术前不同血清DCP水平组患者的肿瘤客观缓解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DCP≤50 mAU/mL组患者的肿瘤客观缓解率最高;无反应组患者TACE术前及术后的血清DCP水平均高于反应组,反应组术后DCP水平较术前降低,而无反应组较术前升高(均P<0.05)。结论术前血清DCP水平与甲胎蛋白阴性肝细胞癌患者TACE术后预后密切相关,其水平越低,患者肿瘤缓解的概率越大,提示其在甲胎蛋白阴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的疗效评价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γ-羧基凝血酶原 肝细胞癌 甲胎蛋白 阴性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 疗效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磁共振成像联合血清甲胎蛋白和脱-γ-羧基凝血酶原诊断肝细胞癌临床价值探讨 被引量:1
12
作者 曹策 郁义星 +1 位作者 王贝贝 赵卫峰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896-899,共4页
目的探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磁共振成像(MRI)联合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脱-γ-羧基凝血酶原(PIVKA-Ⅱ)诊断肝细胞癌(HCC)的临床价值。方法2015年12月~2017年9月收治的82例肝病患者,经组织病理学诊断HCC组56例,非HCC组26例。罗氏c... 目的探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磁共振成像(MRI)联合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脱-γ-羧基凝血酶原(PIVKA-Ⅱ)诊断肝细胞癌(HCC)的临床价值。方法2015年12月~2017年9月收治的82例肝病患者,经组织病理学诊断HCC组56例,非HCC组26例。罗氏cobasR e 601型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检测血清AFP,采用LUMIPULSE G120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酶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PIVKA-Ⅱ。全部患者接受MRI检查。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判断各检查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正确率。结果HCC患者血清AFP和PIVKA-Ⅱ水平分别为34.5(4.5,594.9)ng/ml和63.5(25.0,2082.0)Mau/ml,显著高于非HCC组【分别为3.4(2.2,11.6)ng/ml和23.0(18.8,28.0)Mau/ml,P<0.01】;血清AFP、PIVKA-Ⅱ和Gd-EOB-DTPA增强MRI检查单独诊断HCC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3、0.815和0.907;在单项诊断HCC时,血清AFP和PIVKA-Ⅱ的最佳临床诊断截断点分别为14.4ng/ml和40.5 Mau/ml,其诊断HCC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64.3%、84.6%、67.4%和62.5%、100.0%、74.4%,Gd-EOB-DTPA增强MRI单独诊断HCC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2.9%、88.5%、91.5%,以Gd-EOB-DTPA增强MRI诊断的效能最高;采用联合试验Ⅰ诊断HCC,其灵敏度为98.2%,特异度为61.5%,准确率为86.6%,采用联合试验Ⅱ诊断HCC的灵敏度为50.0%,特异度为100.0%,准确率为50.0%。联合试验提高了诊断的特异度,但降低了灵敏度。结论应用血清AFP和PIVKA-Ⅱ检测联合Gd-EOB-DTPA增强MRI检查可提高诊断HCC的效能,综合应用三者联合诊断可以提高诊断HCC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甲胎蛋白 脱-γ-羧基凝血酶原 磁共振成像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组织因子微粒、脱-γ-羧基凝血酶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胃癌患者血液高凝状态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莹莹 朱晓东 +2 位作者 冯兴勇 余洁 邹佳华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21期2677-2679,2688,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浆组织因子微粒(TF-MPs)、脱-γ-羧基凝血酶原(DC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胃癌患者血液高凝状态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该院就诊的86例Ⅲ~Ⅳ期不可手术治疗的晚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传统... 目的探讨血浆组织因子微粒(TF-MPs)、脱-γ-羧基凝血酶原(DC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胃癌患者血液高凝状态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该院就诊的86例Ⅲ~Ⅳ期不可手术治疗的晚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传统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分为高凝组38例和非高凝组48例,在入院后第1天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浆TF-MPs及血清DCP、NSE水平,并进行对比;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胃癌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3项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高凝组的TF-MPs、DCP、NSE水平均高于非高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F-MPs、DCP、NSE升高是胃癌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TF-MPs、DCP、NSE诊断胃癌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灵敏度分别为89.50%、94.70%、86.80%,特异度分别为85.40%、95.80%、97.90%;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TF-MPs、DCP、NSE诊断胃癌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AUC分别为0.906(95%CI为0.840~0.972)、0.986(95%CI为0.968~0.991)、0.990(95%CI为0.985~0.997)。结论处于血液高凝状态的胃癌患者血浆TF-MPs及血清DCP、NSE水平会升高,上述指标对于诊断胃癌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因子微粒 脱-γ-羧基凝血酶原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胃癌 血液高凝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脱-γ-羧基凝血酶原、磷脂酰基醇蛋白聚糖-3水平在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治疗中的变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许建华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12期2177-2179,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脱-γ-羧基凝血酶原(DCP)、磷脂酰基醇蛋白聚糖-3(GPC3)水平在原发性肝癌(PHC)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中的变化。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许昌医院收治的120例PH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TACE治疗,术后4周,评... 目的探讨血清脱-γ-羧基凝血酶原(DCP)、磷脂酰基醇蛋白聚糖-3(GPC3)水平在原发性肝癌(PHC)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中的变化。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许昌医院收治的120例PH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TACE治疗,术后4周,评估近期治疗效果;并检测患者术前、术后4周血清DCP、GPC3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DCP、GPC3水平与PHC患者TACE治疗效果的相关性。结果术后4周,120例PHC患者行TACE后,临床有效率为56.67%(68/120),无效率为43.33%(52/120)。术后4周,两组血清DCP、GPC3水平均降低,且无效组术前、术后4周血清DCP、GPC3水平均高于有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DCP、GPC3水平高表达与PHC患者TACE近期治疗效果有关(P<0.05)。结论血清DCP、GPC3水平与PHC患者TACE治疗效果密切相关,血清DCP、GPC3水平越高,提示患者短期治疗效果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血清脱-γ-羧基凝血酶原 磷脂酰基醇蛋白聚糖-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γ-羧基凝血酶原蛋白的原核表达与鉴定
15
作者 龚吕鸿 徐丽 +5 位作者 刘雅楠 吴胜昔 许东 秦萍 韦广苗 曾鹏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31-336,共6页
为实现脱-γ-羧基凝血酶原(des-γ-carboxy-prothrombin,DCP)在原核系统中高效表达,参考GenBank中发布的DCP基因CDS序列(LX095963),在保证DCP蛋白氨基酸序列正确的基础上,优化该基因的密码子;化学合成CDS序列基因,并将其融合至pET28a(+... 为实现脱-γ-羧基凝血酶原(des-γ-carboxy-prothrombin,DCP)在原核系统中高效表达,参考GenBank中发布的DCP基因CDS序列(LX095963),在保证DCP蛋白氨基酸序列正确的基础上,优化该基因的密码子;化学合成CDS序列基因,并将其融合至pET28a(+)质粒中,构建pET28a(+)/DCP重组质粒;将该质粒转化至感受态BL21(DE3)中进行诱导表达,利用Ni柱纯化DCP蛋白,进行DCP重组蛋白纯度检测、浓度测定及蛋白印迹分析。结果表明:重组质粒在1875 bp处的双酶切条带,经测序后与已优化的基因序列完全切合。重组菌的DCP蛋白表达最高时,诱导条件为25℃、IPTG终浓度为0.8 mmol/L、时间6 h;经Ni柱纯化后的DCP重组蛋白纯度较高,浓度达1.04 mg/mL;在72 kD处有明显的蛋白条带,切合预期。在大肠杆菌系统中成功表达出DCP蛋白,为后续DCP检测方法研究提供试剂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γ-羧基凝血酶原 Ni柱纯化 原核表达 蛋白免疫印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γ-羧基凝血酶原升高的甲胎蛋白阴性、酒精性肝病相关晚期肝癌1例
16
作者 胡德涛 汪晓 +5 位作者 刘园园 胡波 杜卫星 李金科 刘龙 谭华炳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8年第2期91-93,共3页
本文报道1例失代偿期酒精性肝硬化合并大量腹水患者,传统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筛查指标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阴性,但脱-γ-羧基凝血酶原(desgamma-carboxy-prothrombin,DCP)升高达正常值的48倍,最终通... 本文报道1例失代偿期酒精性肝硬化合并大量腹水患者,传统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筛查指标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阴性,但脱-γ-羧基凝血酶原(desgamma-carboxy-prothrombin,DCP)升高达正常值的48倍,最终通过影像学确诊为HCC并腹膜转移。提示DCP在HCC早期筛查中具有重要意义,可弥补AFP在HCC筛查的不足,尤其是酒精性肝病导致的HC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肝病 酒精性 脱-γ-羧基凝血酶原 甲胎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γ-羧基凝血酶原:一种有用的血清肝癌标志物 被引量:11
17
作者 袁联文 唐伟 +1 位作者 李永国 幕内雅敏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506-506,共1页
关键词 脱-γ-羧基凝血酶原 血清标志物 测定 肝癌 病理学特征
原文传递
早期肝细胞癌临床诊断中脱-γ-羧基凝血酶原检测的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姜月红 孙丽芳 冯恩航 《社区医学杂志》 2015年第24期7-9,共3页
目的讨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临床早期诊断中脱-γ-羧基凝血酶原(des-γ-carboxy prothrombin,DCP)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HCC患者42例作为HCC组;选择同期住院的其他肿瘤患者38例作... 目的讨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临床早期诊断中脱-γ-羧基凝血酶原(des-γ-carboxy prothrombin,DCP)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HCC患者42例作为HCC组;选择同期住院的其他肿瘤患者38例作为其他肿瘤组;选择同期住院的肝脏疾病(非HCC)患者40例作为肝病组;另选健康体检者36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并比较各组DCP及AFP含量。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HCC组、其他肿瘤组、肝病组、对照组AFP及DCP浓度分别为(793.12±682.28)、(653.28±457.26)、(9.68±8.24)、(11.14±6.58)、(8.82±7.82)、(9.12±5.83)、(4.15±3.01)、(3.82±2.03)ng/ml,HCC组显著高于其他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他肿瘤组及肝病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CC定界值为AFP>20ng/ml时,特异性、灵敏度分别为71.43%、83.26%;HCC定界值为DCP>12 ng/ml时,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81.18%、73.82%,二者联合时分别为87.68%、81.01%;均高于二者单独使用。HCC病灶大小与DCP浓度存在正相关关联(r=0.664)。结论 DCP可有效对HCC进行诊断,联合AFP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γ-羧基凝血酶原 甲胎蛋白 诊断 肝细胞癌
原文传递
脱-γ-羧基凝血酶原在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晨 许文萍 +3 位作者 王泽瑞 时培美 高春芳 谢渭芬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94-399,共6页
目的研究脱-γ-羧基凝血酶原(DCP)在肝硬化患者肝功能评价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8月在上海长征医院就诊的137例肝硬化患者,检测血清DCP水平,收集临床资料,随访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生存情况。将137例患者分为... 目的研究脱-γ-羧基凝血酶原(DCP)在肝硬化患者肝功能评价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8月在上海长征医院就诊的137例肝硬化患者,检测血清DCP水平,收集临床资料,随访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生存情况。将137例患者分为DCP阴性组(DCP≤40 mAU/mL)118例和DCP阳性组(DCP〉40 mAU/mL)19例,将45例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分为DCP高水平组(DCP〉16.5 mAU/mL)32例和DCP低水平组(DCP≤16.5 mAU/mL)13例。利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Child-Pugh分级患者DCP阳性率差异,利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DCP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的相关性,利用Kaplan-Meier检验分析DCP与肝病相关病死率的相关性。结果与DCP阴性组相比,DCP阳性组患者白蛋白水平降低[35 g/L(20~57 g/L)比29 g/L(17~42 g/L)],TBil水平、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均升高[分别为12.9 mg/L (1.8~83.0 mg/L)比22.2 mg/L(6.4~169.0 mg/L),15.5 s(11.7~35.7 s)比17.5 s(13.9~33.4 s),1.24(0.96~3.72)比1.44(1.09~3.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785、-2.891、-2.945、-2.879,P均〈0.01)。Child-Pugh A、B、C级患者DCP阳性率(DCP〉40 mAU/mL)分别为1.8%(1/55)、21.2%(11/52)、23.3%(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46,P=0.003)。Child-Pugh分级较高(B、C级)的肝硬化患者DCP水平与MELD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259,P=0.021)。DCP阳性组分别有16、3例患者发生腹水和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其发生率高于DCP阴性组的55.1%(65/118)和1.7%(2/1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744、97.636,P均〈0.05)。DCP高水平组临床失代偿的比例为53.1%(17/32),DCP低水平组有2例患者发生失代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97,P=0.024)。DCP阳性组有9例患者存活,总体生存率低于DCP阴性组的87.9%(87/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42,P=0.020)。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清DCP水平与肝功能、腹水和SBP的发生密切相关,且与代偿期发生失代偿和肝硬化肝病相关死亡相关,可能成为肝硬化临床诊治中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有用的血清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脱-γ-羧基凝血酶原 肝功能 预后
原文传递
脱-γ-羧基凝血酶原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3
20
作者 德吉 杨丽 王一平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98-808,共11页
目的系统评价血清脱-γ-羧基凝血酶原(des-γ-carboxy prothrombin,DCP)诊断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HC)的诊断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Medline(Ovid)、CNKI、VIP、WanFang D... 目的系统评价血清脱-γ-羧基凝血酶原(des-γ-carboxy prothrombin,DCP)诊断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HC)的诊断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Medline(Ovid)、CNKI、VIP、WanFang Data和CBM数据库,搜集DCP诊断PHC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8年12月31日。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和Meta Disc 1.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0个研究,包括15 09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血清DCP诊断PHC的合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诊断比值比和S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95%CI(0.67,0.70)]、0.89[95%CI(0.89,0.90)]、7.35[95%CI(6.08,8.90)]、0.31[95%CI(0.27,0.35)]、26.63[95%CI(20.42,34.73)]和0.909 9。结论血清DCP对PHC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尤其诊断的特异度较高。受纳入研究的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研究予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γ-羧基凝血酶原 诊断价值 原发性肝癌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