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脱氮细菌去除蔬菜汁液的硝酸
1
作者 孙国凤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1993年第12期12-13,共2页
德国联邦营养研究中心( Federal Research Centre for Nutri tion)的加工工程技术研究所的研究组发现脱氮细菌(还原硝酸成为氨气的微生物)对减少蔬菜汁液中过量的硝酸盐(nitrate)有效。硝酸本身几乎没有一次毒性,但是一旦摄食,由于口腔... 德国联邦营养研究中心( Federal Research Centre for Nutri tion)的加工工程技术研究所的研究组发现脱氮细菌(还原硝酸成为氨气的微生物)对减少蔬菜汁液中过量的硝酸盐(nitrate)有效。硝酸本身几乎没有一次毒性,但是一旦摄食,由于口腔内细菌和肠内细菌的作用而还原成活性型亚硝酸(nitrite)。因此,德国和欧共体(EC)规定上限浓度。实际对减少胡萝卜汁液的硝酸浓度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氮细菌 NITRITE NITRATE 工程技术研究所 营养研究 肠内细菌 德国联邦 生物反应器 FEDERAL 中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脱氮细菌吸附净化灌溉用水
2
《农村科技》 2004年第7期45-45,共1页
关键词 脱氮细菌 吸附净化 灌溉用水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沣河水系脱氮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孙寓姣 赵轩 +2 位作者 王蕾 卢思丹 丁爱中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451-1456,共6页
河流水体氮素的超负荷不仅破坏了水体生态环境,也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水体中有机氮、无机氮(氨氮、亚硝氮、硝氮)和分子氮之间的转化(氮循环)有赖于水体中大量的氮循环微生物(固氮细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然而这些氮循环... 河流水体氮素的超负荷不仅破坏了水体生态环境,也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水体中有机氮、无机氮(氨氮、亚硝氮、硝氮)和分子氮之间的转化(氮循环)有赖于水体中大量的氮循环微生物(固氮细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然而这些氮循环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也受到包括氮素的形态和浓度在内的多种环境因子的影响,这些因素也通过影响氮循环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进而使得水体中氮素的转化速率发生变化,对水体氮污染的防治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在沣河设置不同的研究断面,采集水体样品,进行水质分析,并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PCR-DGGE)方法对研究断面水体中氮循环微生物(固氮细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再通过统计学软件对所得分子生物学信息与水质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沣河水体中氮循环微生物群落结构受到多种环境因子共同影响,且在枯水期和丰水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丰水期沣河水体中,硝化细菌群落在中游表现出较高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与沣河中上游农业COD(化学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氨氮及有机氮污染物排放量较大,沣河水体DO(溶解氧)高有关。水体中的氨氮、亚硝氮、温度的增加是促进水体中硝化细菌的均匀性和丰富度的增高的主要因子,而p H值的升高,使得水体中硝化细菌的均匀性和丰富度降低。反硝化微生物在中游和下游的多样性和丰富度较高,与有机物及硝酸盐含量相关。水体中的BOD、COD、TP(总磷)、硝氮的增加是促进水体中反硝化细菌的均匀性和丰富度的增高主要相关因子,而DO的增多则会对部分反硝化细菌产生不利影响,使得水体中反硝化细菌的均匀性和丰富度降低。本研究结果为沣河以及其他河流的污染控制以及基于微生物的生态修复提供了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沣河 脱氮细菌 DGGE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床栽培蕹菜根际脱氮微生物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王珊珊 翁沁玉 +2 位作者 袁檬 陈红兵 卢进登 《湖南生态科学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6-10,共5页
浮床栽培植物是一种利用植物根系的吸收和根际微生物作用来改善水质的生物修复技术.本研究以温棚内浮床栽培蕹菜试验为基础,采用PFU法定期监测脱氮细菌变化情况,并与水中总氮含量进行对比,分析在浮床栽培植物情况下脱氮细菌的特征及其... 浮床栽培植物是一种利用植物根系的吸收和根际微生物作用来改善水质的生物修复技术.本研究以温棚内浮床栽培蕹菜试验为基础,采用PFU法定期监测脱氮细菌变化情况,并与水中总氮含量进行对比,分析在浮床栽培植物情况下脱氮细菌的特征及其与水中总氮含量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栽培蕹菜有利于脱氮细菌的稳定生长;2)脱氮细菌的生长与总氮的去除有良好的相关性.研究为浮床栽培植物净化水质提供了理论依据,对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表5,参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床栽培 蕹菜 脱氮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水反硝化除氮工艺及其设计
5
作者 徐亚同 《环境与开发》 1994年第2期241-247,共7页
本文介绍了脱氢细菌的类型和废水除氮的主要过程以及脱氮过程设计步骤。
关键词 脱氮细菌 设计 硝酸盐 废水 反硝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污泥法中细菌多样性综述 被引量:6
6
作者 陈燕 刘国华 +2 位作者 范强 齐鲁 王洪臣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15年第4期70-78,共9页
活性污泥法是污水处理最重要的生物处理工艺之一,活性污泥系统中的细菌群落是该技术的核心,准确地了解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关键功能、细菌的生理特性和作用机制是提高活性污泥处理工艺运行效果的重要依据。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 活性污泥法是污水处理最重要的生物处理工艺之一,活性污泥系统中的细菌群落是该技术的核心,准确地了解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关键功能、细菌的生理特性和作用机制是提高活性污泥处理工艺运行效果的重要依据。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总结和分析,综述了活性污泥处理工艺中主要细菌群落(脱氮除磷细菌、丝状菌等)的多样性和生理生态学特征,为提高污水处理厂运行效能、增强功能稳定性提供一定的微生物学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 活性污泥 微生物生态 除磷细菌 丝状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生物转盘附着生物膜内细菌分布及其作用的研究
7
作者 增田纯雄 吕炳南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1989年第2期32-37,共6页
1.前言附着在生物转盘上的生物膜,混杂着多种多样的细菌;在膜内的环境条件(是否存在DO、NH<sub>4</sub>—N、NO<sub>2</sub>—N和有机物等)下,还发生相应的化学反应。为此,作者进行了生物转盘的模拟实验研究... 1.前言附着在生物转盘上的生物膜,混杂着多种多样的细菌;在膜内的环境条件(是否存在DO、NH<sub>4</sub>—N、NO<sub>2</sub>—N和有机物等)下,还发生相应的化学反应。为此,作者进行了生物转盘的模拟实验研究。附着在转盘上的生物膜内氧的侵入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转盘 生物膜 附着生物 细菌分布 人工配水 脱氮细菌 模拟实验研究 硝化细菌 城市污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株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细菌DK1的分离鉴定及其脱氮特性 被引量:18
8
作者 牟东阳 靳鹏飞 +3 位作者 彭永臻 李夕耀 张琼 何建中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4763-4773,共11页
从某反应器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出1株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细菌,命名为DK1,并对该菌进行脱氮特性研究.在以葡萄糖为碳源,C/N量比为5时,分别以NaNO_3和NaNO_2为氮源,二者的好氧反硝化速率为4.09 mg·(L·h)-1和4.43mg·... 从某反应器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出1株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细菌,命名为DK1,并对该菌进行脱氮特性研究.在以葡萄糖为碳源,C/N量比为5时,分别以NaNO_3和NaNO_2为氮源,二者的好氧反硝化速率为4.09 mg·(L·h)-1和4.43mg·(L·h)^(-1).以二者同时为氮源脱氮率为100%;此外,菌株DK1具有异养硝化性能,NH_4^+-N平均去除速率为2.32mg·(L·h)-1.缺氧时以NO_2^--N为氮源菌株DK1可将一系列梯度浓度NO_2^--N(约100~300 mg·L-1)在36 h内降为0.当NO_3^--N和NO_2^--N同时存在时,菌株DK1会优先利用NO_3^--N进行反硝化.同时该菌株还具有同步硝化反硝化(SND)性能,可同时去除NH_4^+-N、NO_2^--N或NH_4^+-N、NO_3^--N,30 h内脱氮率分别达95.06%和94.69%.相同时间内在NH_4^+-N、NO_2^--N和NO_3^--N三者均存在时,脱氮效果最佳,达100%.菌株DK1的高效SND及反硝化性能表明其在处理含氮废水方面有一定的潜力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养硝化 好氧/缺氧反硝化 同步硝化反硝化 混合 脱氮细菌
原文传递
一株同步硝化-反硝化菌的絮凝特性 被引量:3
9
作者 李丹 梁锡宏 +3 位作者 李政威 金垚 吴重德 周荣清 《生物加工过程》 CAS 2019年第1期104-109,共6页
研究了1株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sp. TN-10)的硝化反硝化性能,结果表明,该菌能高效降解铵态氮(NH_4^+)、硝态氮(NO-3)和亚硝态氮(NO_2^-)。在初始NH_4^+质量浓度为77. 93 mg/L的培养基中,Klebsiella sp. TN-10能够在20 h内降解93. 3%的... 研究了1株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sp. TN-10)的硝化反硝化性能,结果表明,该菌能高效降解铵态氮(NH_4^+)、硝态氮(NO-3)和亚硝态氮(NO_2^-)。在初始NH_4^+质量浓度为77. 93 mg/L的培养基中,Klebsiella sp. TN-10能够在20 h内降解93. 3%的NH_4^+,其硝化速率为3. 02 mg/(L·h);在初始NO-3和NO_2^-质量浓度分别为64. 03和87. 68 mg/L的培养基中,TN-10能够在40 h内降解95. 44%的NO-3和93. 44%的NO_2^-。测定了该菌株在不同生长周期的自聚集能力和聚集动力学,结果表明,该菌在衰亡期呈现更好的自聚集性。对菌株TN-10的胞外聚合物(EPS)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蛋白质含量为23. 84 mg(以每克干细胞质量计),多糖含量为18. 64 mg(以每克干细胞质量计)。红外图谱表明,EPS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和多糖。测定EPS的圆二图谱,对EPS中蛋白质二级结构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α-螺旋占主要比例,为55. 08%。本研究对深入认识TN-10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硝化反硝化菌胞外聚合物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硝化反硝化菌 自聚集 胞外聚合物 絮凝 脱氮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半胱氨酸促进氨氮降解菌絮凝并影响其脱氮特性的机制
10
作者 王美妮 廖金强 +2 位作者 张佳梦 王春英 潘涛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189-194,共6页
为减少水处理过程中降解菌的流失,利用L-半胱氨酸促进氨氮降解菌絮凝,并探索了对氨氮去除的影响。从赣州市某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到9株具有较高氨氮降解效率的脱氮菌,并命名为HY1-HY9,其中HY1、HY4和HY6的降解效率较高。经16S r... 为减少水处理过程中降解菌的流失,利用L-半胱氨酸促进氨氮降解菌絮凝,并探索了对氨氮去除的影响。从赣州市某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到9株具有较高氨氮降解效率的脱氮菌,并命名为HY1-HY9,其中HY1、HY4和HY6的降解效率较高。经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与系统发育树分析确定菌株HY1为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HY4为农杆菌(Agrobacterium sp.),HY6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在此基础上,研究了L-半胱氨酸对3株菌的脱氮特性、絮凝特性、挂膜能力及细胞表面润湿性和表面活性物质分泌的影响。研究表明:HY1、HY4和HY6以丁二酸钠为碳源,L-半胱氨酸浓度为1 g/L,培养48 h后氨氮去除率分别达到90.33%、20.76%和79.57%。L-半胱氨酸能够促进HY1和HY4的菌体细胞形成稳定的絮凝体,使得细胞表面形貌发生巨大的改变。在以石英砂为填料时,1 g/L的L-半胱氨酸可以提高HY1菌液的挂膜率,增加了42.46%;但是无论L-半胱氨酸浓度为多少,细胞发酵液的表面张力均未发生显著变化,并且测量值均接近于同温下水的表面张力(72.59 N/m)。结果表明:降解菌在L-半胱氨酸存在下表现出良好的絮凝效果,其在菌体絮凝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半胱氨酸 降解 絮凝 脱氮细菌
原文传递
大型植物对湿地中硝酸盐持留的作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Stefan Weisner Peder Eriksson +2 位作者 WilhelmGranéli Lars Leonardson 朱志辉 《人类环境杂志》 1994年第6期363-366,共4页
湿地中硝酸盐的有效持留取决于脱氮作用(反硝化作用)。大型植物通过提供有机碳来支持脱氮作用。可被脱氮细菌利用的有机碳是由大型植物活体和死地被物释放的。大型植物为附生植物(它们也生产有机物质)和脱氮细菌提供附着表面。挺出水面... 湿地中硝酸盐的有效持留取决于脱氮作用(反硝化作用)。大型植物通过提供有机碳来支持脱氮作用。可被脱氮细菌利用的有机碳是由大型植物活体和死地被物释放的。大型植物为附生植物(它们也生产有机物质)和脱氮细菌提供附着表面。挺出水面的大型植物一般比浸于水中的大型植物更具生产力,但是浸水大型植物具有较多的附生植物,而且在水柱中为脱氮细菌提供了较大的附着面积。挺水型和浸水型植被在释放有机碳方面具有不同的季节特征。我们认为。对于具富硝酸盐地表径流的湿地脱氮而言,挺水型和浸水型大型植物的混合结构可能是有利的,植被对湿地水力学的影响也必须考虑。沿着水流,在较深处配置浸水型大型植物,而在较浅处,配置挺水型大型植物,这种交错的湿地设计有助于脱氮进程并改善水流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湿地 硝酸盐持留 脱氮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的净化功能及其利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钦耀 《环境科学动态》 1988年第6期41-42,共2页
土壤是无机物、有机物、生物等各种物质的混合体。构成土壤的各物质巧妙地维持着相互关系,并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最近积极地利用土壤对我们周围环境各种污染物质分解和净化。
关键词 净化功能 物质分解 周围环境 脱氮细菌 微生物净化 混合体 有机废物 净化能力 生态系统 蛔虫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保护及农业废物利用
13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1992年第11期85-90,共6页
关键词 农业废物 厌氧 污泥处理 可处理性 活性污泥 生物处理 脱氮细菌 富集培养 处理 固定化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点滴
14
《世界农业》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9-60,共2页
关键词 科学技术 脱氮细菌吸附法 灌溉用水 净化 饲料 快速分析法 田间杂草 除草 土壤 有益微生物 砷污染 燃煤电厂 废弃粉煤灰 玉米 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净水装置
15
《技术与市场》 2006年第12A期10-10,共1页
日本贝波依波公司开发研究了一种新型的高效净水装置,这种装置中采用了含有脱氮细菌的无纺织物,在对水进行净化处理时,将这种织物固定在框架上,并浸在水中,水中的氮和磷就能被无纺织物中的脱氮细菌除去。由于无纺织物有很大的表面... 日本贝波依波公司开发研究了一种新型的高效净水装置,这种装置中采用了含有脱氮细菌的无纺织物,在对水进行净化处理时,将这种织物固定在框架上,并浸在水中,水中的氮和磷就能被无纺织物中的脱氮细菌除去。由于无纺织物有很大的表面积,吸附细菌的能力超过了现有普通吸附剂的100至500倍,据实际应用在一座着水1000立方的水池中安装这种净水装置,每循环吸附过滤一次后,每升水的含氮量从2.7mg下降到0.91mg,含磷量从0.29mg下降到0.04mg,池水中的污浊物减少,水的透明度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水装置 无纺织物 脱氮细菌 净化处理 吸附过滤 吸附剂 含磷量 表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nitrifying Bacteria in Paddy Soils of the Taihu Lake Basin,China 被引量:4
16
作者 ZHANGHua-Yong LIZhen-Gao PANYing-Hua LILiang-Mo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4期527-532,共6页
This study attempted to determ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unities, the ecological factors, and the denitrifying enzyme activity for denitrifying bacteria found in the paddy soils of the Taihu Lake Basin, China.... This study attempted to determ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unities, the ecological factors, and the denitrifying enzyme activity for denitrifying bacteria found in the paddy soils of the Taihu Lake Basin, China. Samples of the six main soil types of the basin were taken from paddy fields with different fertilities. The total numbers of bacteria and denitrifying bacteria in the high fertility soils were much more than those in low fertility soils, and the number of denitrifying bacteria accounted for 49% to 80% of the total number of bacteria. The O2 content was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factor that affected denitrification. Of test the strains isolated from the paddy soils in the Taihu Lake Basin, some (e.g., Pseudomonas spp.) grew well under low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while others (e.g., Bacillus spp.) had no strict predilection with O2 content. Another critical ecological factor was the nitrogen concentration. Three selected denitrifying bacteria grew better in aculture medium with 135 instead of 276mg L^-1 nitrogen. At the same time 67% of the test strains were able to reduce NO3^- to NO2^- and 56% had N2O reduct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nitrifying bacteria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enzyme activity paddysoi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diversity of denitrifying bacteria in the alpine meadow soil of Sanjiangyuan natural reserve in Tibet Plateau 被引量:4
17
作者 ZHANG Yuguang LI Diqiang +2 位作者 WANG Huimin XIAO Qiming LIU Xuedu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6年第10期1245-1254,共10页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o describe the diversity of denitrifying bacteria in Sanjiangyuan natural reserve in Tibet Plateau by investigating the molecular diversity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nirK and nosZ genes usin...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o describe the diversity of denitrifying bacteria in Sanjiangyuan natural reserve in Tibet Plateau by investigating the molecular diversity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nirK and nosZ genes using PCR-RFLP and sequencing. Four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alpine meadow communities from over an altitude of 4600 m which had different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For the genes fragment of nirK and nosZ, the diverse PCR produc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cloning,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analysis and sequenced. A total of 253 nirK clones and 283 nosZ clones were received in four samples, and 78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OTUs) of nirK and 120 OTUs of nosZ by the restriction enzymes MspI and RsaI digested. The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showed that altitude and C/N ratio in soil may be the key factors to the denitrifying bacteria community. 36 nirK clones and 17 nosZ clones were sequenced, and their levels of nucleotide identity were from 69% to 98% and 57% to 97%, respectively. The phylogenetic tree was constructed using the Clustal W and Mega softwares, and all the sequenced clones could be subdivided into 4 groups. Some of clone sequences were related to the nirK and nosZ genes belonging to three phylogenetic subdivisions (α-, β- and γ subclasses of the Proteobacteria), while most of the clone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enes of the uncultured bacteria. The sequence distributions were not clear relating to the sample sites in the tre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草甸 脱氮细菌 多样性 土壤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西藏高原
原文传递
Positive role of nitrite as electron acceptor on anoxic 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al process 被引量:7
18
作者 HUANG RongXin LI Dong +3 位作者 LI XiangKun BAO LinLin JIANG AnXi ZHANG Ji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7年第16期2179-2183,共5页
Literatures revealed that the electron acceptor-nitrite could be inhibitory or toxic in the 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al process. Batch test experiment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inhibitory effect during the ano... Literatures revealed that the electron acceptor-nitrite could be inhibitory or toxic in the 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al process. Batch test experiment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inhibitory effect during the anoxic condition. The inoculated activated sludge was taken from a continuous double-sludge denitrifying phosphorus and nitrogen removal system. Nitrite was added at the anoxic stage. One time injection and sequencing batch injection were carried on in the denitrifying dephosphorus procedur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nitrite concentration higher than 30 mg/L would inhibit the anoxic phosphate uptake severely,and the threshold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was dependent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tivated sludge and the operating conditions; instead,lower than the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would not be detrimental to anoxic phosphorus uptake,and it could act as good electron acceptor for the anoxic phosphate accumulated. Positive effects performed during the denitrifying biological dephosphorus all the time. The utility of nitrite as good electron acceptor would provide a new feasible way in the denitrifying phosphorus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磷细菌 亚硝酸盐 电子接收体 抑制浓度 废水处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