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脉通颗粒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18
1
作者 李建生 郭明冬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563-565,共3页
关键词 脑脉通颗粒 急性梗塞 中药制剂 神经功能缺损 精神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脉通颗粒结合奥拉西坦治疗脑卒中后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疗效及对认知功能及运动功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陈俊 熊义涛 +1 位作者 何俊 张腾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63-66,共4页
目的观察脑脉通颗粒结合奥拉西坦对脑卒中后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疗效、认知功能及运动功能影响。方法将医院收治的104例脑卒中后恢复期患者(气虚血瘀证)(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分成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并结... 目的观察脑脉通颗粒结合奥拉西坦对脑卒中后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疗效、认知功能及运动功能影响。方法将医院收治的104例脑卒中后恢复期患者(气虚血瘀证)(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分成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并结合奥拉西坦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脑脉通颗粒治疗,数据比较:中文版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变化及神经功能缺损(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NFDS)评分变化、卒中影响量表(stroke imPact scale,SIS)评分变化、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及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S)变化、Berg平衡量表评分变化、中医证候积分变化、临床疗效、血清炎性因子含量变化及颅内血流速度变化、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MMSE评分、NFDS评分、SIS评分、MAS评分、Fugl-Meyer评分以及Berg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及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等炎性因子含量、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及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及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等颅内血流速度、血浆黏度(whole blood viscosity,WBV)、红细胞比容(red blood cell specific volume,Ht)、全血高切还原黏度(high shear reduction viscosity,HSRV)与低切还原黏度(low shear reduction viscosity,LSRV)等指标比较(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MMSE评分、NFDS评分、SIS评分、MAS评分、Fugl-Meyer评分以及Berg评分、中医证候积分、IL-4及IL-6、CRP、BA、ACA、MCA、PCA、WBV、Ht、HSRV、LSRV等指标均明显改善,治疗组患者治疗后MMSE评分、NFDS评分、SIS评分、MAS评分、Fugl-Meyer评分以及Berg评分、中医证候积分、IL-4及IL-6、CRP、BA、ACA、MCA、PCA、WBV、Ht、HSRV、LSRV等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患者(82.69%,43/52)相比,治疗组患者(96.15%,50/52)疗效更佳(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脑脉通颗粒结合奥拉西坦对脑卒中后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疗效确切,患者总有效率提升,认知功能改善,病情好转,肢体功能恢复较好,且未见不良反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恢复期 脑脉通颗粒 气虚血瘀证 奥拉西坦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脉通颗粒中黄芪甲苷的含量测定 被引量:6
3
作者 孙婉瑾 熊义涛 +2 位作者 段雪云 续力民 杨春宝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8年第22期2639-2641,共3页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法测定脑脉通颗粒中黄芪甲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提高原制剂质量标准,为脑脉通颗粒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检测,采用Agilent TC 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以乙腈-水(36∶64)为流动相;空气发生...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法测定脑脉通颗粒中黄芪甲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提高原制剂质量标准,为脑脉通颗粒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检测,采用Agilent TC 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以乙腈-水(36∶64)为流动相;空气发生器气压30psi,喷雾器冷却模式,漂移管60℃。结果黄芪甲苷在2.8~16.8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稳定性、重现性均符合要求,回收率达99.06%。结论该检测方法稳定可行,可用于脑脉通颗粒中黄芪甲苷的含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脉通颗粒 黄芪甲苷 蒸发光散射检测 色谱法 高压液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P-HPLC法测定脑脉通颗粒中人参皂苷的含量
4
作者 王淑美 冯素香 +3 位作者 郭亚健 梁生旺 李建生 刘敬霞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6期39-40,共2页
目的建立脑脉通颗粒中人参皂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ypersil ODS C18色谱柱(20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03nm。结果人参皂苷Rg1平均回收率为100.71%,RSD=2.27%;Re为100.14%,RSD=1.8... 目的建立脑脉通颗粒中人参皂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ypersil ODS C18色谱柱(20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03nm。结果人参皂苷Rg1平均回收率为100.71%,RSD=2.27%;Re为100.14%,RSD=1.88%;Rb1为100.94%,RSD=1.95%。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可作为脑脉通颗粒的质量控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脉通颗粒 人参皂苷RG 人参皂苷RE 人参皂苷RB 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工艺的银苓通脉健脑颗粒对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定位航行的影响
5
作者 龙伽雯 侯凤飞 +4 位作者 曾贵荣 戴鑫汶 周融融 徐琳本 李跃辉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220-227,共8页
目的本实验采用改良双血管阻断法建立大鼠血管性痴呆(VD)模型,比较不同提取工艺银苓通脉健脑颗粒对VD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筛选出更佳药效作用的提取工艺路线,为新药研发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建立莫诺苷、马钱苷含量测定方法,检测样品... 目的本实验采用改良双血管阻断法建立大鼠血管性痴呆(VD)模型,比较不同提取工艺银苓通脉健脑颗粒对VD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筛选出更佳药效作用的提取工艺路线,为新药研发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建立莫诺苷、马钱苷含量测定方法,检测样品中莫诺苷、马钱苷含量。采用大鼠双侧颈部血管结扎法(2-VO)建立VD模型,分别设置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多奈哌齐组以及3个不同工艺样品组。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各组定位航行潜伏期、穿越平台次数;采用HE染色与尼氏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莫诺苷、马钱苷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7.431X+5.3694,r=1。Y=16.035X+9.7304,r=0.9999。分别在18.55~185.47μg/mL、19.38~193.84μ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重复性、加样回收率均较好(RSD均小于3%),阴性样品无干扰,3个样品莫诺苷、马钱苷含量之和分别为:6.93、6.87、5.96 mg/g。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工艺②、③号样组大鼠定位航行第3、第4天潜伏期增加(P≤0.05),工艺②号样能显著增加大鼠穿越平台次数;HE染色结果显示工艺②号样组大鼠海马组织部分海马锥体细胞排列紧密;少量细胞间质水肿;尼氏染色结果显示,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工艺②号样组大鼠海马组织CA1区尼氏小体数量明显增加。结论工艺②号样的药效最佳,为银苓通脉健脑颗粒新药研发的制备工艺提供了实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苓颗粒 提取工艺 血管性痴呆 莫诺苷 马钱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型号大孔吸附树脂对脑脉通颗粒中有效成分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淑美 李淑芳 +2 位作者 梁生旺 高淑娟 李建生 《中国药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5期1144-1146,共3页
目的:筛选对脑脉通颗粒中有效成分吸附和解吸最佳的大孔吸附树脂。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大孔吸附树脂对指标性成分总蒽醌、总皂苷、总生物碱和葛根素的吸附和解吸率。结果:各指标性成分在不同型号大孔吸附... 目的:筛选对脑脉通颗粒中有效成分吸附和解吸最佳的大孔吸附树脂。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大孔吸附树脂对指标性成分总蒽醌、总皂苷、总生物碱和葛根素的吸附和解吸率。结果:各指标性成分在不同型号大孔吸附树脂上的吸附和解吸率有差异。综合各树脂对各指标性成分的吸附性可知,AB-8型大孔吸附树脂对脑脉通颗粒有较好的纯化效果。结论:本研究结果可为实际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脉通颗粒 大孔吸附树脂 吸附 解吸附 有效成分
原文传递
醒脑通脉颗粒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7
作者 谭璐璐 秦若飞 +3 位作者 张青萍 梁丽英 黄小琪 刘泰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46-647,共2页
目的:探讨醒脑通脉颗粒对急性脑梗死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神经功能行为学评分、计算脑梗塞面积和水含量,评价醒脑通脉颗粒及尼莫地平的干预作用。结果:醒脑通脉颗粒小剂量(250mg/kg)、... 目的:探讨醒脑通脉颗粒对急性脑梗死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神经功能行为学评分、计算脑梗塞面积和水含量,评价醒脑通脉颗粒及尼莫地平的干预作用。结果:醒脑通脉颗粒小剂量(250mg/kg)、大剂量(1000mg/kg)组均能降低模型大鼠神经功能行为学评分(P<0.05、P<0.01),降低大鼠的脑水含量(P<0.01、P<0.05),减少模型大鼠脑组织脑梗死范围(P<0.01),较尼莫地平为优。结论:醒脑通脉颗粒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 缺血 再灌注损伤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醒脑通脉颗粒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TNF-a和炎性细胞因子的干预研究
8
作者 谭璐璐 秦若飞 +3 位作者 张青萍 梁丽英 黄小琪 刘泰 《精神医学杂志》 2009年第1期11-13,共3页
目的探讨醒脑通脉颗粒对急性脑梗死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检测各缺血区的TNF-a、IL-1β、IL-6和IL-8的含量,评价醒脑通脉颗粒及尼莫地平的干预作用。结果醒脑通脉颗粒小剂量(250mg/kg)、大剂量... 目的探讨醒脑通脉颗粒对急性脑梗死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检测各缺血区的TNF-a、IL-1β、IL-6和IL-8的含量,评价醒脑通脉颗粒及尼莫地平的干预作用。结果醒脑通脉颗粒小剂量(250mg/kg)、大剂量(1000mg/kg)组均能降低脑组织中TNF-a及IL-1β、IL-6和IL-8等炎性细胞因子的含量(P<0.05,P<0.01),较尼莫地平为优。结论醒脑通脉颗粒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以大剂量组为优),其作用机制与降低TNF-a和炎性细胞因子的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 缺血 再灌注损伤 肿瘤坏死因子 炎性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