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剂量双源CTP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组织灌注缺损的价值及对血管内再通治疗的指导意义 被引量:3
1
作者 周戈 李培华 +1 位作者 杨才能 尹伊君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探究低剂量双源CT灌注成像(CTP)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脑组织灌注缺损及指导血管内再通治疗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2年8月我院106例AIS患者,随机分为低剂量组(n=53)和常规剂量组(n=53),分别于发病4.5 h内行低剂量、常规... 目的探究低剂量双源CT灌注成像(CTP)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脑组织灌注缺损及指导血管内再通治疗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2年8月我院106例AIS患者,随机分为低剂量组(n=53)和常规剂量组(n=53),分别于发病4.5 h内行低剂量、常规剂量双源CTP检查。比较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CTP参数[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达峰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图像质量、辐射剂量、脑组织灌注异常率及脑组织灌注缺损面积,分析治疗前低剂量CTP参数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相关性。所有患者均行血管内再通治疗,比较低剂量组不同疗效患者治疗前低剂量CTP参数,分析治疗前低剂量CTP参数预测疗效的价值。结果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CTP参数CBF、CBV、TTP、MTT、图像质量评分及脑组织灌注异常率、脑组织灌注缺损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辐射剂量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低剂量组CTP参数CBF、CBV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TTP、MTT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5);低剂量组疗效不良患者治疗前CBF、CBV低于疗效良好患者,TTP、MTT高于疗效良好患者(P<0.05);治疗前低剂量CTP参数CBF、CBV、TTP、MTT预测AIS患者血管内再通治疗疗效为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7、0.820、0.702、0.817。结论低剂量双源CTP能满足评估AIS患者脑组织灌注缺损的临床要求,且能辅助临床预测血管内再通治疗疗效,有助于指导临床选择血管内再通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低剂量双源CT灌注成像 脑组织灌注缺损 血管内再通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组织灌注神经影像学及相关因子变化
2
作者 李致文 许英冬 魏玉清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7期878-882,共5页
目的探究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组织灌注、神经影像学及相关因子变化。方法选取2021-01—2022-12邢台市第三医院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CAS组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组各40例,对比2组患者治疗... 目的探究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组织灌注、神经影像学及相关因子变化。方法选取2021-01—2022-12邢台市第三医院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CAS组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组各40例,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脑组织灌注情况[峰值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颈动脉狭窄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等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TTP、MTT均降低,CBF、CBV均升高,CAS组较CEA组变化更显著(P<0.05)。治疗后2组患者颈动脉狭窄处血管内径测量结果均较治疗前增加,CAS组较CEA组变化更为显著(P<0.05)。治疗后2组患者VEGF、hs-CRP、TNF-α、IL-6水平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治疗后1 d及7 d CEA组患者VEGF、hs-CRP、TNF-α、IL-6水平均高于CAS组(P<0.05)。结论CAS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术后脑组织灌注及颈动脉狭窄处血管内径,对患者的相关因子水平影响较小,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脑组织灌注 神经影像学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罗非班对进展性卒中患者侧支循环及脑组织灌注的影响
3
作者 刘景旭 郭爱武 《中国药业》 CAS 2021年第S01期37-38,共2页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治疗进展性卒中(SIP)的疗效,以及对患者侧支循环及脑组织灌注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1月至12月收治的SIP患者81例,根据是否服用替罗非班分为研究组(28例)和对照组(53例)。所有患者均予取栓处理,研究组患者静脉...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治疗进展性卒中(SIP)的疗效,以及对患者侧支循环及脑组织灌注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1月至12月收治的SIP患者81例,根据是否服用替罗非班分为研究组(28例)和对照组(53例)。所有患者均予取栓处理,研究组患者静脉注射替罗非班。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侧支循环的形成率为60.71%,血管狭窄率为39.29%,中、重度狭窄率为14.29%,分别显著优于对照组的37.74%,33.96%,26.42%(P<0.05);研究组治疗后脑组织灌注指标(相对平均通过时间、相对脑血流量、相对脑血容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研究组患者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罗非班治疗SIP疗效较好,可改善患者的侧支循环、脑组织灌注情况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罗非班 进展性卒中 侧支循环 脑组织灌注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制性低温麻醉联合PiCCO监测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脑组织灌注和耗氧量的影响分析
4
作者 孟德维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0期13-15,共3页
医学临床上对休克疾病进行不同阶段的划分,其中为前、中及晚期,患者为中期时其血量流失约为1500mL,占身体血液总量30%,同时会造成患者生命各项指标发生较大变化。患者休克为晚期阶段,各项体征指标极为微弱,患者会发生较为严重的并发症,... 医学临床上对休克疾病进行不同阶段的划分,其中为前、中及晚期,患者为中期时其血量流失约为1500mL,占身体血液总量30%,同时会造成患者生命各项指标发生较大变化。患者休克为晚期阶段,各项体征指标极为微弱,患者会发生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本次内容主要以创伤性失血性休克为基础,开展控制性低温麻醉联合PiCCO监测操作,对患者脑组织灌注和耗氧量的影响方面进行了综合调研。方法 试验主要以具体要求对病例进行了仔细筛选,以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为主,确定患者为创伤性失血性休克表现,与此次研究各项指标相一致者为120例。通过电脑软件完成组间区别,60例为对照组,此组具体给予常温麻醉联合PiCCO监测,还有一样病例的患者为观察组,具体以实际状况开展控制性低温麻醉联合PiCCO监测。在此过程中对患者心脏指数、心输出量、患者耗氧量、脑灌注压、MDA、NO、ED方面进行了综合调研。结果 从心输出量及心脏指数方面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各指标显著提升;患者耗氧量显示,对照组相对恢复情况较差;查看两小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脑灌注压,表示在0h情况下,两组患者各指标基本相接近,但都存在异常情况;对于1、2、3小时脑灌注压比较,显示观察组情况更佳;MDA、NO、ED各指标显示,对照组显示偏高(P<0.05)。结论 对于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通过控制性低温麻醉联合PiCCO监测可对细胞凋亡途径及炎症因子分泌进行有效调节,促使患者脑组织灌注及耗氧量明显上升,杜绝患者发生ARDS、MODS,而且能够降低死亡率,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性低温 PICCO监测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 脑组织灌注 耗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脑组织低灌注相关指标与分水岭脑梗死的关系 被引量:19
5
作者 白玉海 王晓红 +4 位作者 王玉春 宋全春 刘杰 耿志伟 佟晓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50-352,共3页
目的研究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脑组织低灌注相关指标与分水岭脑梗死的关系。方法(1)分别对68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A组)和72例颈内动脉TIA患者(B组)进行颅内外多普勒、头部MRI、MRA检查,并记录两组患者颈内动脉系统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 目的研究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脑组织低灌注相关指标与分水岭脑梗死的关系。方法(1)分别对68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A组)和72例颈内动脉TIA患者(B组)进行颅内外多普勒、头部MRI、MRA检查,并记录两组患者颈内动脉系统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性质和不同狭窄率出现患病率。(2)对梗死组中38例重度狭窄患者(C组)和对照组中32例重度狭窄患者(D组)的血液流、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发病时血压、左心室射血指数、颅内侧支循环开放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1)A组颈内动脉系统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97.05%、以大脑中动脉(79.41%)、软斑(67.64%)、重度狭窄(58.88%)患者为常见,与B组(75.00%、36.11%、43.05%、44.44%)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A组狭窄率越大,分水岭脑梗死患病率越高(χ2=8.47,<0.05)。(2)C组与D组之间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全血粘度高切、血浆粘度、餐后2h血糖、纤维蛋白原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左心室射血指数、发病时收缩压、颅内侧支循环开放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5)。结论分水岭脑梗死与颈内动脉系统粥样硬化斑块及性质关系密切,与狭窄率呈正向关系,其中以大脑中动脉多见。并存的低灌注相关因素是诱发分水岭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但较少发生在侧支循环开放丰富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组织灌注相关指标 分水岭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比超声评价急性脑缺血对犬脑组织血流灌注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曾平 孙学刚 +4 位作者 查道刚 宾建平 周颖玲 陈勇驰 刘伊丽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518-1521,共4页
目的应用对比超声(CEU)定量评价急性脑缺血对脑组织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健康杂种犬6条,左侧顶骨开窗。动脉夹夹闭左颈总动脉(LCCA)后即刻、30、60、90及120min后行声学造影。对图像进行脱机分析,得出不同时间点左右大脑皮质相应的脑组... 目的应用对比超声(CEU)定量评价急性脑缺血对脑组织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健康杂种犬6条,左侧顶骨开窗。动脉夹夹闭左颈总动脉(LCCA)后即刻、30、60、90及120min后行声学造影。对图像进行脱机分析,得出不同时间点左右大脑皮质相应的脑组织微循环血管容积(A)、血流速度(β)及血流量(A×β)。以右侧颈总动脉血流及犬头部SPECT扫描与CEU结果相对照。结果 CEU估测脑血流量(CBF)与颈动脉血流量具有良好相关性。夹闭LCCA后同一大脑半球前后不同时间点之间及双侧大脑半球同一时间点之间A、β及A×β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夹闭侧大脑半球即刻出现缺血性低灌注,对侧大脑半球出现充血性高灌注,120min后两侧大脑半球CBF基本一致。结论对比超声实现了实时观察犬一侧颈总动脉夹闭后时双侧大脑半球CBF的动态变化过程,血流速度β可能是急性脑缺血时CBF变化的主要调节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超声 缺血 组织血流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制性低温麻醉联合PiCCO监测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脑组织灌注和耗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汪浩 刁文波 +2 位作者 王进 雷鹏飞 梅闪闪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2年第16期3065-3069,共5页
目的:探讨控制性低温麻醉联合脉搏指数轮廓心输出量(PiCCO)监测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脑组织灌注和耗氧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2018年7月至2021年11月期间入住我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的120名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纳入本研究。根据随... 目的:探讨控制性低温麻醉联合脉搏指数轮廓心输出量(PiCCO)监测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脑组织灌注和耗氧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2018年7月至2021年11月期间入住我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的120名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纳入本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温组(常温麻醉联合PiCCO监测)和低温组(控制性低温麻醉联合PiCCO监测)。PiCCO同时测量的心输出量(CO)和心脏指数(CI)。统计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耗氧量。通过动脉导管或血压袖带测量平均动脉压(MAP)。使用EVD测量颅内压(ICP)。脑灌注压为MAP和ICP之间的差值。通过Armstrong和Al-Awadi方法测量MDA水平。通过分光光度方法测量NO水平。通过恒流过滤器系统测量ED指数。通过ELISA测量Caspase-3、Caspase-9、IL-6和IL-8的水平。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和死亡率统计。结果:低温组CO和CI较常温组升高(P<0.05)。低温组干预前DO、VO和SvO与常温组比较无统计性差异(P>0.05)。低温组与常温组干预后DO、VO和SvO均较干预前升高(P<0.05)。低温组干预后DO、VO和SvO较常温组升高(P<0.05)。低温组0 h脑灌注压与常温组比较无统计性差异(P>0.05)。低温组1 h、2 h和3 h脑灌注压较常温组升高(P<0.05)。低温组MDA、NO和ED较常温组降低(P<0.05)。低温组Caspase-3、Caspase-9、IL-6和IL-8水平较常温组降低(P<0.05)。低温组ARDS、MODS和死亡率较常温组降低(P<0.05)。结论:控制性低温麻醉联合PICCO监测通过调节细胞凋亡途径和炎症因子分泌,增加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脑组织灌注和耗氧量,降低患者ARDS、MODS发生率和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性低温 PICCO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 脑组织灌注 耗氧量
原文传递
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对脑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杜靖 许琳利 +5 位作者 佟安琪 陈亚豪 刘遥顺 马玉 杨舒婷 仵燕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下旬)》 CAS 2013年第2期85-86,89,共3页
目的:观察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过程对脑的影响,检测肾、脑组织中硫化氢(hydrogensulfide,H2S)的变化。方法:建立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分为对照组、缺血90min再灌注60min组、缺血120min再灌注60min组,每组10只。取肾、脑组织... 目的:观察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过程对脑的影响,检测肾、脑组织中硫化氢(hydrogensulfide,H2S)的变化。方法:建立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分为对照组、缺血90min再灌注60min组、缺血120min再灌注60min组,每组10只。取肾、脑组织及血清测定血肌酐(Cr)、尿素氮(BUN)及组织H2S含量。结果:随着IRI时间延长,血清Cr、BUN含量逐渐升高。IRI肾、脑组织中H2S含量随缺血时间延长有下降趋势。结论:肾IRI时肾组织损伤的同时造成脑组织损伤,提示脑组织中H2S作为信号分子在一定程度上显示脑损伤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l组织 硫化氢(H2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脑灌注成像评价颅骨修补术前后脑组织血流灌注变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杜彦挺 杜光勇 +2 位作者 贾哲 马烨 王晓溪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年第6期13-15,共3页
目的探讨颅骨修补术前后脑组织的血流灌注变化。方法选取30例在我院行颅骨修补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术前2d、术后10d,分别对患者行CT脑灌注成像检查,观察、分析本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脑组织血流灌注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本组患者患侧术... 目的探讨颅骨修补术前后脑组织的血流灌注变化。方法选取30例在我院行颅骨修补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术前2d、术后10d,分别对患者行CT脑灌注成像检查,观察、分析本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脑组织血流灌注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本组患者患侧术前大脑皮层的CBV、CBF值均显著低于健侧,MTT、TTP值均显著高于健侧,(P<0.05);术后,患侧大脑皮层的CBV、CBF值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MTT、TTP值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患侧术后大脑皮层的CVB、CB、MTT、TTP值与健侧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本组患者术前的FIM评分平均值为(111.64±12.06)分,术后的FIM平均值为(120.87±8.54)分,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颅骨修补术能够有效增加患侧大脑皮质区的血流灌注,促进神经功能恢复,CT脑灌注成像是监测脑组织血流灌注变化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血流灌注 颅骨修补术 CT灌注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灯盏花素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对溶栓时间窗外急性脑梗死区域组织灌注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梁海云 王良 张茂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9年第16期1797-1800,共4页
目的观察灯盏花素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对溶栓时间窗外急性脑梗死区域组织灌注的影响。方法将1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3例。对照组患者应用阿替普酶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灯盏花素联合阿替普酶治疗。观察2组患者... 目的观察灯盏花素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对溶栓时间窗外急性脑梗死区域组织灌注的影响。方法将1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3例。对照组患者应用阿替普酶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灯盏花素联合阿替普酶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急性脑梗死区域组织灌注情况、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梗死中心区域及周边CTPI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患者CBV及CBF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MTT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观察组患者变化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患者降幅更加显著(P均<0.05)。结论应用灯盏花素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区域及周边区域组织灌注,治疗效果确切,预后佳,临床应用前景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盏花素 阿替普酶 溶栓时间窗 急性梗死区域组织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对脑组织缺血再灌注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白介素-1β水平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玉洁 姚岚 +1 位作者 赵萌 张楠楠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0年第5期464-466,470,共4页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对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以及其对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成年SPF级SD大鼠30只,体重200~220 g,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ham组)、脑组织缺血再灌注组(MI/R组)、脑组织缺血再灌注+白藜...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对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以及其对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成年SPF级SD大鼠30只,体重200~220 g,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ham组)、脑组织缺血再灌注组(MI/R组)、脑组织缺血再灌注+白藜芦醇组(MI/R+Res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建模前连续7 d予MI/R+Res组腹腔注射Res 30 mg/kg,余两组腹腔注射等剂量的0.9%氯化钠溶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三组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白介素-1β(IL-1β)的水平;提取缺血脑组织,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测TNF-α、IL-6、MMP-9 mRNA的水平。结果与Sham组相比,MI/R组及MI/R+Res组大鼠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6、MMP-9及IL-1β的水平明显增加(P <0.05);与MI/R组相比,MI/R+Res组TNF-α、IL-6、MMP-9及IL-1β的水平显著减少(P <0.05);与Sham组相比,MI/R组及MI/R+Res组缺血脑组织TNF-α、IL-6、MMP-9 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P <0.05);与MI/R组相比,MI/R+Res组TNF-α、IL-6、MMP-9 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P <0.05)。结论 Res可以降低脑组织缺血再灌注大鼠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减轻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组织缺血再灌注 炎症反应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对大鼠脑组织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细胞凋亡及自噬的调剂作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孙玉洁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5-7,11,共4页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Res)对大鼠脑组织缺血再灌注(I/R)过程中细胞凋亡及自噬的调剂作用。方法:选择SD大鼠作为实验动物并随机分为Sham组、I/R组、Res组,Sham组进行假手术操作,I/R组按照线栓法建立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模型,Res组在建立脑组...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Res)对大鼠脑组织缺血再灌注(I/R)过程中细胞凋亡及自噬的调剂作用。方法:选择SD大鼠作为实验动物并随机分为Sham组、I/R组、Res组,Sham组进行假手术操作,I/R组按照线栓法建立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模型,Res组在建立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基础上给予白藜芦醇干预。再灌注24h后,测定脑组织中凋亡抑制分子、促凋亡分子及自噬标志分子的蛋白含量。结果:I/R组大鼠脑组织中Livin、Survivin、XIAP、p62的蛋白含量显著低于Sham组,CytC、AIF、Fas、FasL、Caspase-8、Caspase-9、LC3-II、Beclin1、Bnip-3、Atg5的蛋白含量显著高于Sham组;Res组大鼠脑组织中Livin、Survivin、XIAP、p62的蛋白含量显著高于I/R组,CytC、AIF、Fas、FasL、Caspase-8、Caspase-9、LC3-II、Beclin1、Bnip-3、Atg5的蛋白含量显著低于I/R组。结论:白藜芦醇对大鼠脑组织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细胞的凋亡及自噬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缺血再灌注 白藜芦醇 凋亡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脑灌注成像在颅脑损伤救治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玉斌 王菲 +5 位作者 杨文武 谷守维 李新星 雒静文 康庆鑫 于鑫 《河北医学》 CAS 2015年第7期1168-1170,共3页
目的:研究CT灌注成像(CTP)在颅脑损伤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例,总结其CT灌注参数及图像,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与头颅CT平扫进行比较,对患者病情进行预判,在治疗过程中早期给予干预,针对不同... 目的:研究CT灌注成像(CTP)在颅脑损伤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例,总结其CT灌注参数及图像,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与头颅CT平扫进行比较,对患者病情进行预判,在治疗过程中早期给予干预,针对不同的患者给予相应治疗。结果:30例患者中CT平扫中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脑组织挫伤灶,大部分病例合并有周围脑实质低密度灶,CT灌注参数显示脑组织低灌注20例,经给予针对性处理后病程明显缩短,预后明显改善,术区及挫伤脑组织高灌注5例,3例未见明显脑组织灌注异常,显示低灌注者预后较高灌注者差,脑组织灌注正常者预后较好。结论: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进CT灌注检查,有助于了解颅脑损伤后局部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可以对患者手术以及预后判断提供帮助,对治疗过程中的适时干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 CT灌注成像 组织血流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一站式”CT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春林 刘娜 +2 位作者 鲍传玮 石群 段华秀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5期42-46,共5页
目的:探讨多模态“一站式”计算机体层成像(CT)在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2019年12月至2023年7月在淮南朝阳医院神经内科确诊住院治疗AIS并行静脉溶栓的98例患者病例,其中血管狭窄<30%(轻度狭窄)49例,血... 目的:探讨多模态“一站式”计算机体层成像(CT)在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2019年12月至2023年7月在淮南朝阳医院神经内科确诊住院治疗AIS并行静脉溶栓的98例患者病例,其中血管狭窄<30%(轻度狭窄)49例,血管狭窄30%~69%(中度狭窄)39例,血管狭窄70%~99%(重度狭窄)和(或)100%闭塞10例。所有受试者均行多模态“一站式”CT扫描,分析最大峰值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脑血流量(rCBF)和脑血容量(rCBV)灌注参数变化情况。结果:98例患者均存在不同位置、程度狭窄,CT检查示可疑低密度灶单侧位于额叶及顶叶各5例;后处理伪彩图显示98例均有异常低灌注;闭塞、狭窄责任血管分别是大脑中动脉25、20例,后动脉3、7例,颈内动脉7例,基底动脉3、5例及椎基动脉7、18例,动脉硬化3例;不同狭窄程度患者的rCBF、rCBV、MTT和TTP平均水平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6.689、46.751、3.401、41.565,P<0.05);rCBF、rCBV、MTT和TTP评估AIS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均>0.5,且rCBF、rCBV、MTT和TTP指标联合检查的AUC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查的AUC。结论:多模态“一站式”CT扫描可全面了解头颈部血管形态、狭窄位置,有效评估责任血管,且提供全脑灌注参数,该技术提高诊断和治疗决策精确度,对改善脑卒中疗效有重要影响。为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 “一站式” 计算机体层成像(CT) 急性缺血性卒中(AIS) 脑组织灌注 灌注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重建术后脑灌注损伤患者的护理体会
15
作者 葛幼文 《东南国防医药》 2004年第1期50-51,共2页
关键词 血管重建术 护理 组织灌注损伤 晕厥 生命体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树峰 尹文 虎晓岷 《疑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126-128,F0003,共4页
目的观察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制备SD大鼠MCAO模型,梗死2h后再灌注,并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依达拉奉组及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组(联合组),再灌注24 h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检测脑组织超氧化物... 目的观察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制备SD大鼠MCAO模型,梗死2h后再灌注,并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依达拉奉组及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组(联合组),再灌注24 h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检测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浓度、病理变化及大脑缺血面积并比较。结果 (1)依达拉奉组与联合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且联合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依达拉奉组(P均<0.01)。(2)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依达拉奉组与联合组S0D活性增高、MDA含量降低(P<0.01),且联合组与依达拉奉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3)模型组、依达拉奉组及联合组病理学检查均较假手术组差,但联合组好于依达拉奉组好于模型组(P<0.01)。(4)模型组、依达拉奉组及联合组脑缺血面积较假手术组增大,而联合组<依达拉奉组<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较好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 依达拉奉 缺血再灌注 组织 保护作用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根素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微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付艳 刘凤英 +1 位作者 刘秀华 刘力生 《微循环学杂志》 2005年第2期43-44,F004,共3页
目的:研究葛根素对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脑微循环的影响及其与脑组织损伤的关系。方法:SHR随机分为葛根素治疗、溶剂对照(20%丙二醇)、阳性药物(尼莫地平)对照和空白对照等4组,连续观察14天,记录颈总动脉血压、软脑膜微循环和脑组织... 目的:研究葛根素对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脑微循环的影响及其与脑组织损伤的关系。方法:SHR随机分为葛根素治疗、溶剂对照(20%丙二醇)、阳性药物(尼莫地平)对照和空白对照等4组,连续观察14天,记录颈总动脉血压、软脑膜微循环和脑组织血流量变化,HE染色观察脑组织改变,Ⅷ因子染色测定微血管密度。结果:葛根素治疗14天后SHR血压降至正常范围内,软脑膜细动脉血管内径明显大于对照组,病理切片显示治疗组脑细动脉壁重塑,局部缺血明显减轻。结论:葛根素治疗可以扩张SHR脑细动脉、减轻高血压引起的微血管与脑组织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微循环 葛根素 增加冠脉血流量 红细胞变形能力 微动脉病变 脑组织灌注 血压下降 降压药物 功能损伤 主要成分 侧枝循环 小动脉 灌注 体循环 血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定量脑电图(qEEG)评估单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者脑功能改变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4
18
作者 李曼婷 韩珂 吴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8年第4期300-305,共6页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及定量脑电图(quantitative electroencephalogram,qEEG)对单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重度狭窄或闭塞者脑功能改变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2012年5月-2014年...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及定量脑电图(quantitative electroencephalogram,qEEG)对单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重度狭窄或闭塞者脑功能改变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2012年5月-2014年9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经TCD诊断单侧MCA重度狭窄或闭塞者74例,包括症状组45例及无症状组29例,及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组25例,应用联合了EEG及TCD的神经监护仪、核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 weight imaging,PW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分别比较MCA重度狭窄或闭塞侧与健侧脑区的qEEG相对波段功率(relative band power,RBP)、软脑膜侧支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脑灌注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与无症状组比较,症状组qEEG的δ波、θ波RBP值高,而α波RBP值低(P<0.05)。症状组MCA分布区δ波RBP值狭窄侧较健侧高,α波、β波RBP值低(P<0.01)。TCD显示MCA重度狭窄或闭塞侧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参数无症状组高于症状组(P<0.05)。PWI显示CBF下降组δ波RBP值较CBF正常组高(P<0.05)。症状组全脑区δ波RBP值与NIHSS分值呈正相关(r=0.83,P=0.000)。结论 qEEG的RBP参数是评估MCA重度狭窄或闭塞者脑缺血神经功能缺损的预测指标。TCD联合qEEG的神经血流监护仪是评估MCA狭窄神经元功能、侧支循环及脑组织灌注的新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大中动脉狭窄 定量电图 相对波段功率 经颅多普勒超声 功能 侧支循环 脑组织灌注 NIH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乙基淀粉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WBV、PV、FIB、CBF、Hcy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6
19
作者 滕海英 王卫红 毛媛媛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8年第5期295-300,共6页
目的探讨羟乙基淀粉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分水岭脑梗死(CW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全血黏度(WBV)、血浆黏度(PV)、纤维蛋白原(FIB)、脑血流量(CBF)、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 84例CW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 目的探讨羟乙基淀粉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分水岭脑梗死(CW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全血黏度(WBV)、血浆黏度(PV)、纤维蛋白原(FIB)、脑血流量(CBF)、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 84例CW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羟乙基淀粉治疗。治疗28d后评价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后2w、3个月后Barthel指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并测定WBV、PV、FIB、CBF、Hcy,并检测糖、脂代谢指标(FBG、2hPG、TC、TG、LDL)及血压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2.86%vs 76.19%);治疗后7d、14d、28d和3个月,观察组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8d、3个月,观察组的BI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8d后,观察组的WBV、PV、FIB、Hcy、FBG、2hPG、TC、TG、LD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CB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DBP、S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羟乙基淀粉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CWI能够降低患者的WBV、PV、FIB和Hcy,并增加CBF,从而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水岭梗死 羟乙基淀粉 阿托伐他汀 组织灌注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动脉狭窄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0
作者 邓美霞 王敏 +1 位作者 潘政(综述) 石正洪(审校) 《疑难病杂志》 CAS 2022年第3期317-320,324,共5页
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指由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范围从轻度认知障碍(MCI)到痴呆,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脑动脉狭窄(CAS)是由多种血管危险因素引起的与脑供血相关的颅内外动脉狭窄,不仅是缺血性卒中的致病危险... 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指由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范围从轻度认知障碍(MCI)到痴呆,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脑动脉狭窄(CAS)是由多种血管危险因素引起的与脑供血相关的颅内外动脉狭窄,不仅是缺血性卒中的致病危险因素,也是认知功能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导致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文章就脑动脉狭窄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病理机制、预防和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为今后的研究方向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血管性认知障碍 组织灌注 白质变性 支架置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