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老年脑梗死后抑郁的效果和对患者认知功能、血清神经肽Y及5-羟色胺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蒋喜娟 《大医生》 2024年第1期53-55,共3页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老年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效果,并分析其对患者认知功能、神经肽Y(NPY)及5-羟色胺(5-HT)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12月至2023年1月临沂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00例老年脑梗...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老年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效果,并分析其对患者认知功能、神经肽Y(NPY)及5-羟色胺(5-HT)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12月至2023年1月临沂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00例老年脑梗死后抑郁患者分为观察组(给予r-TMS联合盐酸帕罗西汀治疗)和对照组(给予盐酸帕罗西汀治疗),各5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神经功能损伤情况、认知功能损伤情况、血清NPY水平、血清5-HT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降低、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NPY及5-HT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用盐酸帕罗西汀比较,r-TMS联合盐酸帕罗西汀治疗老年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效果较好,能有效提高认知功能,改善血清NPY及5-HT水平发生率,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梗死后抑郁 认知功能 神经肽Y 5-羟色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肌肉电刺激在脑梗死后抑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
作者 赵玉亭 林月英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22期114-118,共5页
目的:探究神经肌肉电刺激在脑梗死后抑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月福州市第一总医院收治的100例脑梗死后抑郁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常... 目的:探究神经肌肉电刺激在脑梗死后抑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月福州市第一总医院收治的100例脑梗死后抑郁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抑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8周后负面情绪及神经功能、神经递质、神经元损伤标志物,相关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评分均降低,观察组HAMA评分、HAMD评分、NHI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均升高,观察组5-HT、NE、BDN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β-肌动蛋白(β-actin)水平均降低,观察组GFAP、ICAM-1、β-actin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热休克蛋白70(HSP70)升高,和肽素、S100钙结合蛋白β(S100-β)水平降低,观察组HSP70高于对照组,和肽素、S100-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后抑郁患者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可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高HSP70水平,降低和肽素、S100-β水平,减轻神经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肌肉电刺激 脑梗死后抑郁 神经功能 负面情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戈美拉汀联合文拉法辛治疗老年脑梗死后抑郁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3
作者 章高华 《中外医疗》 2024年第3期91-95,共5页
目的分析老年脑梗死后抑郁症(Patients with Post Cerebral Infarction Depression,PCID)患者应用阿戈美拉汀联合文拉法辛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方便选取2021年2月—2022年10月于邵武市立医院就诊的74例PCI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 目的分析老年脑梗死后抑郁症(Patients with Post Cerebral Infarction Depression,PCID)患者应用阿戈美拉汀联合文拉法辛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方便选取2021年2月—2022年10月于邵武市立医院就诊的74例PCI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7例。两组均采用脑梗死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疗法,对照组在其基础上加用阿戈美拉汀治疗,研究组在常规基础上加用阿戈美拉汀联合文拉法辛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抑郁严重程度[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活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认知功能[Wisconsin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搏动指数(Pulse Index,PI)、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水平变化,分析治疗后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HAMD评分、大脑中动脉RI水平及WCST评分中的持续应答数、错误应答数、持续性错误应答数、非持续性错误应答数分别为(15.34±2.56)分、(0.45±0.11)、(15.05±1.50)个、(30.05±3.21)个、(15.35±2.21)个、(18.55±3.56)个均低于同期对照组的(20.65±3.12)分、(0.55±0.12)、(18.56±1.32)个、(33.69±3.22)个、(18.26±2.98)个、(20.33±3.10)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03、3.737、10.685、4.870、4.771、2.294,P均<0.05);治疗后,研究组大脑中动脉PI水平值、MBI及WCST评分中的完成分类数和正确应答数分别为(0.89±0.11)、(76.28±4.98)分、(10.34±2.41)个、(69.98±6.70)个均高于同期对照组的(0.84±0.09)、(70.39±4.87)分、(7.36±1.98)个、(63.28±4.60)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0、5.144、5.812、5.015,P均<0.05)。治疗期间,研究组总不良反应率为13.5%,与对照组的5.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戈美拉汀联合文拉法辛能有效减轻老年PCID患者抑郁严重程度,并改善脑部血流及活动功能、认知功能,疗法有效性及安全性俱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戈美拉汀 文拉法辛 脑梗死后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醒神启闭针刺法辅治脑梗死后抑郁临床观察
4
作者 贾阿格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4年第9期1823-1825,共3页
目的:观察醒神启闭针刺法辅治脑梗死后抑郁的效果。方法: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两组均接受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加用醒神启闭针刺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5-HT、NGF、GABA水平均... 目的:观察醒神启闭针刺法辅治脑梗死后抑郁的效果。方法: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两组均接受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加用醒神启闭针刺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5-HT、NGF、GABA水平均升高(P<0.05),血清GLU、IL-23、IL-1β、IL-2水平、HAMD、NIHS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水平变化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神启闭针刺法辅治脑梗死后抑郁可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后抑郁 醒神启闭针刺法 对照治疗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导解郁结合中医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后抑郁状态患者的效果观察
5
作者 马园园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2期230-233,共4页
探讨中医疏导解郁结合中医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后抑郁状态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课题拟选取我院2021-2023年6月期间收治的76例脑梗死后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分为两个组,观察组及对照组都分得38份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对比探... 探讨中医疏导解郁结合中医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后抑郁状态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课题拟选取我院2021-2023年6月期间收治的76例脑梗死后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分为两个组,观察组及对照组都分得38份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对比探讨以心理咨询为基础,以心理咨询为基础,探讨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结果 两组病人在治疗前、后,其焦虑症状量表(SAS)、抑郁量表(SDS)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积极应对得分比较高,负向应对得分比较差,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较低,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疏导解郁法结合中医康复护理是有效的,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导解郁 中医康复护理 脑梗死后抑郁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西汀与奥氮平对改善脑梗死后抑郁状态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彦 李艳琴 +1 位作者 王洋 李斌 《河北医药》 CAS 2018年第9期1389-1391,共3页
目的探讨氟西汀与奥氮平对脑梗死后抑郁状态的改善程度,分析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收治的脑梗死后抑郁患者84例,按照随机原则平均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采用氟西汀治疗,观察组采用氟西汀联合奥氮平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2周、4周、6周及8... 目的探讨氟西汀与奥氮平对脑梗死后抑郁状态的改善程度,分析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收治的脑梗死后抑郁患者84例,按照随机原则平均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采用氟西汀治疗,观察组采用氟西汀联合奥氮平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2周、4周、6周及8周时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MMD)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MMA)评分,比较治疗8周时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以及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2周、4周、6周及8周时2组患者的HMMD评分、HMMA评分均有明显下降(P<0.05),并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评分下降趋势越大,同时观察组患者评分下降趋势优于对照组(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的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3%,观察组为9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3.81%,对照组为2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后抑郁状态的患者,可以采用氟西汀联合奥氮平进行治疗,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抑郁焦虑症状,同时用药安全性值得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西汀 奥氮平 脑梗死后抑郁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胡疏肝散加减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影响及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姜睿 郭忠伟 +1 位作者 毛稚霞 孙洁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85-988,共4页
目的:探讨柴胡疏肝散加减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神经内科诊断及治疗的脑梗死后抑郁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42例予以舍曲林治疗,研究组患者4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柴胡疏肝... 目的:探讨柴胡疏肝散加减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神经内科诊断及治疗的脑梗死后抑郁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42例予以舍曲林治疗,研究组患者4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采血检测血清S100β及BDNF水平、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记录生存状况评分,同时对比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1.43%低于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0.48%,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血清S100β水平降低,血清BDNF水平升高,治疗后血清CRP、IL-6及TNF-α水平降低,治疗后HAMD、NIHSS及ADL评分降低,MMSE评分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多为轻中度,患者能够耐受,对症处理后缓解。结论:柴胡疏肝散加减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疗效确切,降低血清细胞因子,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胡疏肝散 脑梗死后抑郁 血清细胞因子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梗死患者1年内脑梗死后抑郁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黄小亚 韩丽雅 +5 位作者 黄向东 管朝红 茅新蕾 张国勇 叶祖森 金笑平 《浙江医学》 CAS 2012年第4期236-239,共4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1年内脑梗死后抑郁(PSD)的发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近年来收治的自发病到入院时间在7d内的236例首次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随访1年后记录患者PSD发生情况,同时应用Kaplan—Me...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1年内脑梗死后抑郁(PSD)的发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近年来收治的自发病到入院时间在7d内的236例首次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随访1年后记录患者PSD发生情况,同时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发病率的分析,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期影响PSD发病率的相关因素,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可能影响患者恢复期PSD发病率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36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在缺血性脑梗死急性期发生PSD者45例(19.07%);在缺血性脑梗死恢复期发生PSD者64例(27.12%);脑梗死后1年内发生PSD者109例(461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缺血性脑梗死急性期PSD发生的主要因素包括:性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梗死量表评分、牛津郡社区脑梗死计划分型。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影响缺血性脑梗死恢复期PSD发生的主要因素有:性别、居住方式及Barthel指数。结论PSD状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缺血性脑梗死的不同时期,影响PSD发生的因素可能是不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 脑梗死后抑郁 Kaplan—Meier法 Logistic模型 COX比例风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康复联合文拉法辛治疗老年性脑梗死后抑郁状态 被引量:9
9
作者 李中明 胡亚荣 +3 位作者 王丽平 徐沙丽 廖彬 徐金枝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5年第5期448-449,共2页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联合文拉法辛治疗老年性脑梗死后抑郁状态的疗效。方法:将120例老年性脑梗死后抑郁状态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康复组及联合组,每组40例。每组予常规治疗,药物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予抗抑郁药物文拉法辛治疗;康复组在常规...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联合文拉法辛治疗老年性脑梗死后抑郁状态的疗效。方法:将120例老年性脑梗死后抑郁状态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康复组及联合组,每组40例。每组予常规治疗,药物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予抗抑郁药物文拉法辛治疗;康复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行早期康复治疗;联合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早期康复联合文拉法辛治疗。治疗12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12周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Barthel指数(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抑郁程度。结果:治疗后4、12周,3组HAMD及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BI评分高于治疗前(均P<0.05或0.01)。治疗后4周,药物组HAMD评分高于联合组(P<0.05),BI评分显著低于联合组(P<0.01);康复组HAMD及NIHSS评分显著高于联合组(P<0.01),BI评分低于联合组(P<0.05)。治疗后12周,药物组HAMD及NIHSS评分高于联合组(P<0.05),BI评分显著低于联合组(P<0.01);康复组HAMD评分显著高于联合组(P<0.01)。结论:早期康复联合文拉法辛治疗能显著改善老年性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程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治疗 文拉法辛 老年性脑梗死后抑郁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眶额叶区5-HT以及Glu表达水平与脑梗死后抑郁症关联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建鑫 朱晓龙 +2 位作者 李建伟 赵明亮 武慧丽 《解剖学研究》 CAS 2017年第1期38-40,44,共4页
目的论关于眶额叶区5-HT以及Glu表达水平与脑梗死后抑郁症关联。方法健康成年雄性大鼠进行实验,饲养1周后造模,造模组动物6只;同时选取对照6只,进行实验研究。借助高效液相色谱实验进行5-HT和多巴胺的含量测定;Glu含量检测首先制备标准... 目的论关于眶额叶区5-HT以及Glu表达水平与脑梗死后抑郁症关联。方法健康成年雄性大鼠进行实验,饲养1周后造模,造模组动物6只;同时选取对照6只,进行实验研究。借助高效液相色谱实验进行5-HT和多巴胺的含量测定;Glu含量检测首先制备标准品后制备样品,进样条件:流速:1.0 m L/min,检测波长为360 nm。实验结束后,麻醉乌拉坦麻醉实验动物后微量注射澳酚兰溶液后处死取脑,多聚甲醛固定,冰冻切片机作连续的冠状切片,镜检染液的组织学部位。统计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完成,结果效液相色谱分析,测定5-HT标准品溶液峰面积,出峰时间为7.367 min,绘制标准曲线,其线性范围为2~300 ng/m L;建模组与对照组5-HT含量测定结果提示,造模组5-HT表达水平为(341.89±36.98)ng/g,对照组为(335.77±50.89)ng/g,两组水平未见显著差别(P>0.05)。进一步测定不同浓度下的Glu标准品溶液峰面积,出峰时间为11.231 min,线性范围14.1~142μg/m L;各组Glu含量存在差别,造模组高于对照组水平,两组Glu水平分别为(1352.34±431.22)μg/g和(976.25±85.66)μg/g,(P<0.01)。最后,造模组与对照组5-HT表达未见明显差别,继续通过给与外源性注射5-HT 1A受体激动剂8-OH-DPAT后观察,发现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得到显著改善,主要表现为糖水偏爱率的提高等方面。结论脑卒总后抑郁样行为的发生可能与眶额叶5-HT水平存在关联,但并不因其直接引发,而可能是通过Glu能系统的介导后产生的,该调节作用由1A受体介导,Glu能系统异常会导致5-HT抗抑郁的效果受影响或无法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额叶区 5-羟色胺 谷氨酸 脑梗死后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王金兰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24-24,共1页
关键词 脑梗死后抑郁 急性患者 相关因素分析 神经内科 生活质量 康复效果 多发病 常见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疗法联合生物反馈对糖尿病性脑梗死后抑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陆雪松 陆兵勋 +3 位作者 顾迅 陈现红 周宏珍 金怡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2期215-216,共2页
目的:探讨认知疗法联合生物反馈对糖尿病性脑梗死后抑郁的影响。方法:60例糖尿病性脑梗死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仅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同时,给予认知疗法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四周对两组... 目的:探讨认知疗法联合生物反馈对糖尿病性脑梗死后抑郁的影响。方法:60例糖尿病性脑梗死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仅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同时,给予认知疗法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四周对两组患者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NFD)、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小时血糖(2HPG)进行评定比较。结果:经认知疗法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后,研究组HAMD、NFD、BI指数及糖代谢的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认知疗法联合生物反馈能明显改善糖尿病性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及糖代谢,全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后抑郁 认知疗法 糖尿病性 临床研究 常规药物治疗 神经功能缺损 汉密顿抑郁量表 餐后2小时血糖 生物反馈治疗 日常生活能力 患者生活质量 抑郁患者 能力指数 空腹血糖 HAMD 抑郁症状 对照组 治疗后 糖代谢 治疗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莫地平联合阿米替林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
13
作者 施彦 赖文娟 +1 位作者 胡恒平 王琴秀 《中国当代医药》 2014年第15期80-81,83,共3页
目的研究尼莫地平联合阿米替林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50例脑梗死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阿米替林治疗,观察组采用尼莫地平联合阿米替林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及抑郁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 目的研究尼莫地平联合阿米替林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50例脑梗死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阿米替林治疗,观察组采用尼莫地平联合阿米替林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及抑郁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0%,高于对照组的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HAMD评分、MMSE评分、CSS、M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联合阿米替林治疗脑梗死后抑郁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及生活质量水平,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莫地平 阿米替林 脑梗死后抑郁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针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状态临床分析 被引量:18
14
作者 黄春元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8期236-238,共3页
目的:了解眼针对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观察。方法:将1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患者采用眼针治疗配合路优泰(通用名称:圣.约翰草提取物)300 mg,3次/d,口服,疗程8周;对照组76例患者,应用路优泰(通用名称:圣.约翰草提取物)300 mg,3... 目的:了解眼针对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观察。方法:将1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患者采用眼针治疗配合路优泰(通用名称:圣.约翰草提取物)300 mg,3次/d,口服,疗程8周;对照组76例患者,应用路优泰(通用名称:圣.约翰草提取物)300 mg,3次/d,口服,疗程8周。观察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8周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8周HAMD量表积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6%。结论:采用眼针治疗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抑郁状态,提示眼针疗法对脑梗死后抑郁状态的干预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后抑郁状态 眼刺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淤疏肝解郁汤治疗脑梗死后抑郁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5
作者 周晓晖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0期22-22,共1页
关键词 脑梗死后抑郁 急性期治疗 疏肝解郁汤 临床观察 三环类抗抑郁 5-羟色胺 特异性选择 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干预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彩虹 成红学 《中国医学工程》 2014年第6期88-88,共1页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脑梗死后抑郁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联合r-TMS治疗,于4周后用抑郁自评量表...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脑梗死后抑郁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联合r-TMS治疗,于4周后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用改良Barthel指数(BI)量表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SDS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联合r-TMS治疗,能有效改善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其身心康复,在临床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后抑郁 心理干预 重复经颅磁刺激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舍曲林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兴明 朱飞奇 何小燕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第23期252-254,共3页
目的探讨盐酸舍曲林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120例脑梗死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盐酸舍曲林治疗,治疗4周后评价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盐酸舍曲林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120例脑梗死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盐酸舍曲林治疗,治疗4周后评价临床疗效,评价治疗前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58.3%),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MBI评分显著上升,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盐酸舍曲林治疗脑梗死后抑郁临床疗效好、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后抑郁 盐酸舍曲林 日常生活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孤啡肽与脑梗死病情进展及脑梗死后抑郁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8
作者 唐劭年 谭琦 +1 位作者 胡宗继 孙海燕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第16期14-16,共3页
目的分析血孤啡肽与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及脑梗死后抑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95例脑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后不同时间点采集静脉血,检测血孤啡肽水平。根据脑梗死后病情是否进展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比较2组血孤啡肽水平,根据脑梗死后是否... 目的分析血孤啡肽与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及脑梗死后抑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95例脑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后不同时间点采集静脉血,检测血孤啡肽水平。根据脑梗死后病情是否进展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比较2组血孤啡肽水平,根据脑梗死后是否发生抑郁分为抑郁组和非抑郁组,比较2组血孤啡肽水平,并分析HAMD评分与血孤啡肽的相关性,通过影像学明确脑梗死部位、5-羟色胺能神经元是否发生损伤。比较不同梗死部位、5-羟色胺能神经元是否发生损伤患者的血孤啡肽水平。结果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4h内的血孤啡肽水平与健康人群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发病时间>24h后血孤啡肽水平逐渐高于健康人群;进展组血孤啡肽水平高于非进展组(P<0.05);抑郁组血孤啡肽水平高于非抑郁组(P<0.05),且抑郁组HAMD评分越高,血孤啡肽水平越高;多梗死病灶患者的血孤啡肽水平最高,其次为皮层下梗死患者;5-羟色胺能神经元损伤患者的血孤啡肽水平高于5-羟色胺能神经元未损伤的患者(P<0.05);5-羟色胺能神经元损伤患者中发生抑郁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未发生抑郁患者(P<0.05)。结论血孤啡肽水平升高对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和脑梗死后抑郁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孤啡肽 进展 脑梗死后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玉秋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6期14-14,共1页
关键词 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 脑梗死后抑郁 疗效观察 治疗 患者 发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氮平用于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的疗效观察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涂雪松 胡利霞 +1 位作者 余芾成 李庭毅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28期124-125,共2页
目的观察米氮平对脑梗死伴发抑郁患者的疗效。方法 60例脑梗死后抑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服用米氮平进行治疗,对照组服用阿米替林进行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以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两组患... 目的观察米氮平对脑梗死伴发抑郁患者的疗效。方法 60例脑梗死后抑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服用米氮平进行治疗,对照组服用阿米替林进行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以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两组患者的抗抑郁效果进行评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ADL评分升高,HAMD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痊愈15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痊愈2例,显效3例,有效5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为33.33%。两组患者脑梗死后抑郁的疗效相比较,治疗组抗抑郁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氮平对脑梗死后抑郁具有很好的疗效,在抑郁症状改善的同时,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氮平 脑梗死后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