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内微透析技术及其在运动性疲劳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
作者 钟兴明 姚鸿恩 韩慧婉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04-405,398,共3页
将微透析技术引入运动医学领域 ,建立了相应的实验方法 ,并将其用于运动性疲劳及其恢复过程的研究。选用 9只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 ,实施脑立体定位术后 ,采用一次性力竭游泳运动方式训练大鼠 ,通过植入微透析探针到下丘脑区进行取样并测... 将微透析技术引入运动医学领域 ,建立了相应的实验方法 ,并将其用于运动性疲劳及其恢复过程的研究。选用 9只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 ,实施脑立体定位术后 ,采用一次性力竭游泳运动方式训练大鼠 ,通过植入微透析探针到下丘脑区进行取样并测定其运动前、后及恢复过程中大脑下丘脑区细胞外液中某些氨基酸的变化。结果表明 :(1)利用本实验建立的微透析法 ,能够检测到大鼠运动前后下丘脑区微量氨基酸的变化 ;(2 )大鼠急性力竭游泳运动后 ,下丘脑区递质类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均明显增加 ,抑制性递质类氨基酸的增加高于兴奋性氨基酸 ,且Gln、Asn的增加有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内微透析 运动性疲劳 上丘 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内微透析技术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2
作者 李瑞春 刘翼 游潮 《华西医学》 CAS 2004年第3期490-491,共2页
关键词 脑内微透析 临床应用 基本原理 蛛网膜下腔出血 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内微透析的临床运用(英文) 被引量:1
3
作者 孟磐远 卡尔-享瑞克.诺斯曼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29-33,共5页
通过临床床旁生化分析 (葡萄糖、丙酮酸、乳酸、甘油、谷氨酸和尿素 )显示 ,脑内微透析作为一种常规方法可用于神经外科手术和神经病加强监护治疗过程 .现有的技术和设备是标准的 ,使之能与来源于其它中心的数据相比 .该研究提供的正常... 通过临床床旁生化分析 (葡萄糖、丙酮酸、乳酸、甘油、谷氨酸和尿素 )显示 ,脑内微透析作为一种常规方法可用于神经外科手术和神经病加强监护治疗过程 .现有的技术和设备是标准的 ,使之能与来源于其它中心的数据相比 .该研究提供的正常值可作为一种参考来评价脑外伤和脑出血病人微透析期间的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内微透析 出血 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脑微透析技术建立L-DOPA引起的PD大鼠脑氧化损伤的模型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丹巧 王巍 +1 位作者 景富春 赵晋宁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527-1530,共4页
目的应用脑微透析技术建立左旋多巴(L-DOPA)引起的PD大鼠脑氧化损伤的模型。方法6-羟基多巴胺(6-OHDA)脑内注射造成PD大鼠模型,采用微透析技术,脑内灌流L-DOPA、水杨酸捕获羟自由基和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动态观察L-DOPA处理前后大鼠纹... 目的应用脑微透析技术建立左旋多巴(L-DOPA)引起的PD大鼠脑氧化损伤的模型。方法6-羟基多巴胺(6-OHDA)脑内注射造成PD大鼠模型,采用微透析技术,脑内灌流L-DOPA、水杨酸捕获羟自由基和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动态观察L-DOPA处理前后大鼠纹状体细胞外液多巴胺(DA)及其代谢产物,羟自由基被捕获所形成的2,3-二羟基苯甲酸(2,3-DHBA)、2,5-二羟基苯甲酸(2,5-DHBA)浓度的变化。结果L-DOPA处理后,模型组大鼠2,3-DHBA和2,5-DHBA浓度分别有6个和7个时间点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P<0.01);还原型谷胱甘肽在多个时间点抑制了这种升高(P<0.05,P<0.01)。结论应用脑微透析技术建立L-DOPA引起的PD大鼠脑氧化应激损伤的急性模型,可以进行在体的和动态的监测,为筛选协同L-DOPA治疗PD的抗氧化损伤药物提供有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旋多巴 脑内微透析 羟自由基 6-羟基多巴胺 氧化应激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体微透析检测豚鼠胆红素脑病模型脑组织兴奋性氨基酸神经递质 被引量:4
5
作者 贲晓明 陈舜年 +3 位作者 秦玉明 何振娟 孙安阳 吴圣楣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 探讨胆红素脑病动物模型制作及其脑组织中兴奋性氨基酸 (EAA)神经递质变化。方法 豚鼠腹腔内给予胆红素 2 0 0 μg/g后 8h ,电镜观察脑组织形态结构 ,在体脑内微透析提取神经突触间细胞外液 ,HPLC检测分析天冬氨酸 (Asp) ,谷氨酸... 目的 探讨胆红素脑病动物模型制作及其脑组织中兴奋性氨基酸 (EAA)神经递质变化。方法 豚鼠腹腔内给予胆红素 2 0 0 μg/g后 8h ,电镜观察脑组织形态结构 ,在体脑内微透析提取神经突触间细胞外液 ,HPLC检测分析天冬氨酸 (Asp) ,谷氨酸 (Glu)和甘氨酸 (Gly)。结果 胆红素毒性脑组织神经元及其线粒体肿胀 ,细胞外Gly含量为2 1 .35± 4.87μM ,明显高于对照组1 4 .0 2± 1 .5 6 μM (P <0 .0 1 ) ;胆红素毒性脑组织细胞外Asp ,Glu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 >0 .0 5 )。结论 胆红素毒性脑组织细胞外甘氨酸 (Gly)含量增加 ,可提高NMDA受体对EAA神经递质Asp及Glu敏感性 ,致NMDA受体过度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奋性氨基酸 胆红素 脑内微透析 豚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大鼠脑微透析液中的去甲肾上腺素 被引量:1
6
作者 贺赛琳 岳云 +3 位作者 张英民 郝建华 郭徽 盛志勇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937-937,共1页
关键词 海马 脑内微透析 去甲基肾上腺素 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透析技术在重型颅脑创伤患者中的应用
7
作者 张文坡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4年第12期1667-1668,共2页
微透析技术是一种活体细胞外液生化物质采样分析技术因其独有的微创伤性和取样的连续性,现已被广泛应用于脑组织各种生物代谢方面的探索性实验、神经生物化学的监测和药物代谢研究。脑内微透析技术最早是由Bito等[1]于1966年首次提... 微透析技术是一种活体细胞外液生化物质采样分析技术因其独有的微创伤性和取样的连续性,现已被广泛应用于脑组织各种生物代谢方面的探索性实验、神经生物化学的监测和药物代谢研究。脑内微透析技术最早是由Bito等[1]于1966年首次提出,近年来已应用于颅脑创伤及神经外科手术过程的监测,它能对局部脑组织细胞间液的生化代谢进行直接、动态地监测,并及时提供病情变化的信息。为临床医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思路[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内微透析技术 创伤患者 应用 重型 神经生物化学 探索性实验 采样分 生化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内微透析监测 被引量:1
8
作者 陈永强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799-800,共2页
关键词 脑内微透析 监测 装置 护理
原文传递
大鼠脑透析液中羟自由基和单胺类递质及其代谢产物同步监测的方法 被引量:6
9
作者 王巍 王丹巧 +1 位作者 孙晓芳 赵德忠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888-890,共3页
目的 建立同时监测脑透析液中羟自由基和单胺类递质及其代谢产物水平的方法。方法 应用脑内微透析技术、水杨酸捕获羟自由基和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器(HPLC-ED)同步监测清醒自由活动大鼠纹状体细胞外液羟自由基和单胺类递质及其代谢产... 目的 建立同时监测脑透析液中羟自由基和单胺类递质及其代谢产物水平的方法。方法 应用脑内微透析技术、水杨酸捕获羟自由基和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器(HPLC-ED)同步监测清醒自由活动大鼠纹状体细胞外液羟自由基和单胺类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水平。结果 从NE、EPI、DOPAC、DA、5.HIAA、2,5-DHBA、HVA、2,3-DHBA、3-MT和5-HT的保留时间、最小检测值、标准曲线在20—160μg·L^-1浓度范围内与峰高的相关系数、同日4次测定混合标准的变异系数CV等表明本色谱分析的方法是可靠的;Ringer液和水杨酸(SASS).Ringer液灌流时纹状体细胞外液单胺类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水平无明显变化(P均〉0.05)。SASS-Ringer灌流时可测出羟自由基的水平,且不影响单胺类的测定。结论 用SASS-Ringer灌流收集的透析液可在本实验的条件下,一次进样后同时测定羟自由基和单胺类递质及其代谢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内微透析 羟自由基 单胺类及其代谢产物 高效 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物实验中微透析技术在全麻深度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贺赛琳 郭宝琛 岳云 《当代医学》 2000年第7期28-31,共4页
脑内微透析技术 (brain microdialy-sis)是一种新型的研究神经递质活动的在体方法,可精细测定动物在清醒状态或麻醉状态下的特定脑区内的神经递质浓度变化情况,在国外已被广泛应用于动物实验中全麻深度监测的研究。作者认为微透析效率... 脑内微透析技术 (brain microdialy-sis)是一种新型的研究神经递质活动的在体方法,可精细测定动物在清醒状态或麻醉状态下的特定脑区内的神经递质浓度变化情况,在国外已被广泛应用于动物实验中全麻深度监测的研究。作者认为微透析效率主要与灌流速度、灌流时间、温度及透析灌流液的成分等因素有关,此外动物的意识变化及麻醉深度的变化对此也有很大的影响。微透析技术的应用使神经递质与全麻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内微透析 全麻深度 全身麻醉 监测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丙酚麻醉影响海马去甲基肾上腺素释放的微透析研究
11
作者 贺赛琳 岳芸 +2 位作者 郭宝琛 高建东 于代华 《中国麻醉与镇痛》 2000年第2期98-102,共5页
目的:观察大鼠异丙酚麻醉与中枢神经系统海马去甲基肾上腺素(NA)的释放,以及与α2-NA受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中枢性NA机制在异丙酚麻醉中所发挥的作用。方法:采用脑内微透析技术检测大鼠海马组织细胞外液NA含量。选择9只雄性SD大... 目的:观察大鼠异丙酚麻醉与中枢神经系统海马去甲基肾上腺素(NA)的释放,以及与α2-NA受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中枢性NA机制在异丙酚麻醉中所发挥的作用。方法:采用脑内微透析技术检测大鼠海马组织细胞外液NA含量。选择9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A组(单纯异丙酚组):用微量泵分别以10和60mg/(kg·h)的速度依次静注异丙酚各45min,然后停药直至动物清醒。B组(可乐定+异丙酚组)和C组(育亨宝+异丙酚组)在输注异丙酚(方法同A组)的同时,腹腔内分别注射可乐定0.5mg/kg或盐酸育亨宝0.5mg/kg。分别比较麻醉前、麻醉中及苏醒期的NA值,并在实验全程密切观察动物的苏醒时间。结果:A组于异丙酚60mg/(kg·h)注速时,海马NA含量为0.13±0.02μg,与基础值(0.18±0.04μg)相比明显降低(P<0.05);B组在异丙酚60mg/(kg·h)注速时海马NA含量为0.07±0.04μg,与基础值(0.14±0.04μg)相比明显降低(P<0.05);C组在异丙酚60mg/(kg·h)注速时海马NA含量焉0.14±0.02μg,与异丙酚10mg/(kg·h)注速时(0.13±0.0lμg)及基础值(O.12±0.03μg)相比逐渐升高(P<0.05)。结论:海马α2-NA能机制可能参与异丙酚麻醉状态的产生及异丙酚麻醉深度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丙酚 麻醉 海马 去甲基肾上腺素 脑内微透析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藤碱对SSNI模型大鼠镇痛效应及脑内兴奋性氨基酸递质的影响 被引量:24
12
作者 李鹏 张美玉 +2 位作者 王丹巧 徐奭 徐晓军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365-1369,共5页
目的观察青藤碱对部分坐骨神经损伤(SSNI)模型大鼠疼痛敏感行为及纹状体细胞外液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Glu)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SSNI手术组,后者再分为模型组、加巴喷丁组(100 mg.kg-1)、青藤碱低剂量组(20 mg.kg-1)... 目的观察青藤碱对部分坐骨神经损伤(SSNI)模型大鼠疼痛敏感行为及纹状体细胞外液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Glu)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SSNI手术组,后者再分为模型组、加巴喷丁组(100 mg.kg-1)、青藤碱低剂量组(20 mg.kg-1)和青藤碱高剂量组(40 mg.kg-1)。采用机械痛敏和冷痛敏测试,评价大鼠的疼痛行为,以最大镇痛效应百分比(%MPE)反映药效。纹状体微透析采样,高效液相-荧光方法检测其细胞外液Glu浓度。结果 SSNI模型大鼠的机械、冷刺激痛感行为明显改变,脑内Glu水平明显升高。%MPE效应-时间曲线在120min内青藤碱高剂量组最高(达81.28%),加巴喷丁组第2(达50.56%),青藤碱低剂量组第3(达7.22%)。与模型组纹状体细胞外液Glu水平相比,加巴喷丁组有3个时间点、青藤碱低剂量组有4个时间点、青藤碱高剂量组有5个时间点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青藤碱减轻SSNI模型大鼠疼痛敏感行为,其镇痛效应可能与抑制纹状体细胞外液Glu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藤碱 部分坐骨神经损伤 脑内微透析 谷氨酸 机械痛敏 冷痛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运动训练对脑梗死大鼠脑保护作用的兴奋性氨基酸递质效应 被引量:10
13
作者 胡永善 贾杰 +4 位作者 吴毅 刘罡 于惠贤 曹志娟 夏春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589-593,共5页
目的:动态观察预运动训练对大鼠脑梗死后纹状体处兴奋性氨基酸水平变化的影响,探讨预运动对缺血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实验用时均为4周:运动1周组(运动训练1周,在第4周实施),运动2周组(运动训练2周,在后... 目的:动态观察预运动训练对大鼠脑梗死后纹状体处兴奋性氨基酸水平变化的影响,探讨预运动对缺血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实验用时均为4周:运动1周组(运动训练1周,在第4周实施),运动2周组(运动训练2周,在后2周实施),运动4周组(运动训练4周),假手术组和缺血组。各组大鼠在4周后,立体定位在脑内纹状体(尾状核)留置微透析管,进行大脑中动脉缺血术,采用在体微透析技术收集大鼠缺血前、缺血期间(40,80和120min)和再灌注后(40,80,120,160,200和240min)的脑细胞外液。测定纹状体(尾状核)脑区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Glu)和天门冬氨酸(Asp)含量的变化。同时测量计算缺血再灌注24h的脑梗死体积。结果:2周和4周的预运动训练可以显著下调因缺血而过度释放的Glu和Asp水平(P<0.01)。缺血再灌注24h的不同组的脑梗死体积变化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至少2周的预运动训练对随后发生的脑缺血及再灌注期间,纹状体(尾状核)脑区内兴奋性氨基酸递质Glu和Asp的过度释放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效应对早期缺血脑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死 预运动 脑内微透析 兴奋性氨基酸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芎嗪对帕金森病大鼠脑内灌流左旋多巴引起的脑氧化损伤的作用 被引量:12
14
作者 王丹巧 王巍 +1 位作者 景富春 赵晋宁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29-632,共4页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左旋多巴(L-DOPA)脑内灌流引起的帕金森病(PD)大鼠脑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用6-羟基多巴胺(6-OHDA)脑内注射造成PD大鼠模型;采用微透析技术脑内灌流L-DOPA和水杨酸捕获羟自由基,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动态观察大鼠纹状体...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左旋多巴(L-DOPA)脑内灌流引起的帕金森病(PD)大鼠脑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用6-羟基多巴胺(6-OHDA)脑内注射造成PD大鼠模型;采用微透析技术脑内灌流L-DOPA和水杨酸捕获羟自由基,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动态观察大鼠纹状体细胞外液羟自由基被捕获所形成的2,3-二羟基苯甲酸(2,3-DHBA)、2,5-二羟基苯甲酸(2,5-DHBA)浓度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2,3-DHBA和2,5-DHBA浓度较假手术组分别出现6和7个时间点的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川芎嗪大、小剂量组在多个时间点其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川芎嗪可减轻L-DOPA引起的PD大鼠脑氧化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嗪 左旋多巴 羟自由基 帕金森病 脑内微透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内灌流6-羟基多巴胺对大鼠纹状体细胞外液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及美多芭的作用 被引量:8
15
作者 焦玥 王丹巧 +3 位作者 吴兆恩 范斌 彭娟 汪晓燕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055-1059,共5页
目的探讨脑内灌流6-羟基多巴胺(6-OHDA)对大鼠纹状体细胞外液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以及美多芭的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美多芭高、低剂量组。采用微透析技术脑内灌流6-OHDA造模,邻苯二甲醛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荧光... 目的探讨脑内灌流6-羟基多巴胺(6-OHDA)对大鼠纹状体细胞外液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以及美多芭的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美多芭高、低剂量组。采用微透析技术脑内灌流6-OHDA造模,邻苯二甲醛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荧光检测技术,动态监测清醒自由活动大鼠纹状体细胞外液氨基酸神经递质水平。结果6-OHDA脑内灌流40 min后,模型组大鼠纹状体细胞外液谷氨酸(Glu)浓度有4个时间点、γ-氨基丁酸(GABA)浓度有1个时间点、牛磺酸(Tau)浓度有8个时间点较对照组升高(P<0.05或P<0.01)。美多芭高、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分别有5个和4个时间点Glu浓度降低、有7个和2个时间点GABA水平升高(P<0.05或P<0.01)。结论6-OHDA脑内灌流引起大鼠纹状体细胞外液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变化,美多芭可以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其引起的Glu升高,并进一步增加GABA的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内微透析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 6羟-基多巴胺 高效液相-荧光检测 帕金森病 左旋多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首茸方对左旋多巴诱发帕金森病大鼠脑内羟自由基增高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巍 赵德忠 +1 位作者 孙晓芳 张春颖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S1期50-53,共4页
目的:探讨首茸方缓解长期使用左旋多巴(L-DOPA)治疗帕金森病(PD)患者的疗效减退的机理。方法:应用脑內微透析技术、水杨酸捕获活体内羟自由基和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HPLC-ED)法观察首茸方对 L-DOPA 诱发清醒的、由6-羟基多巴胺所致的 PD... 目的:探讨首茸方缓解长期使用左旋多巴(L-DOPA)治疗帕金森病(PD)患者的疗效减退的机理。方法:应用脑內微透析技术、水杨酸捕获活体内羟自由基和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HPLC-ED)法观察首茸方对 L-DOPA 诱发清醒的、由6-羟基多巴胺所致的 PD 大鼠脑纹状体细胞外液中羟自由基增高的影响。结果:首茸方给药7天显著增加 PD 大鼠纹状体细胞外多巴胺(DA)的水平,并降低 PD 大鼠脑內羟自由基水平;L-DOPA 处理可以增加脑内羟自由基的水平,PD 大鼠纹状体细胞外2,5-DHBA 水平明显升高,首茸方可降低其增高。结论:左旋多巴治疗 PD 疗效衰减的机制可能部分原因是由于氧自由基持续增高损害了残留的 DA神经元。本研究中首茸方不仅能增加脑内 DA 的水平,还能抑制 L-DOPA 引起的羟自由基的增加,可认为是一种中药的神经元保护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模型 首茸方 左旋多巴 羟自由基 多巴胺 脑内微透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首乌对脑内灌流6-羟基多巴胺所致大鼠纹状体细胞外液羟自由基升高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丹巧 王巍 赵德忠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6-239,共4页
目的观察制首乌对脑内灌流6-羟基多巴胺(6-OHDA)所致大鼠纹状体细胞外液羟自由基升高的影响,探讨制首乌对脑保护的作用机理。方法用脑内微透析造模,水杨酸捕获羟自由基,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器测定活体脑内羟自由基所形成的2,3二羟基苯甲... 目的观察制首乌对脑内灌流6-羟基多巴胺(6-OHDA)所致大鼠纹状体细胞外液羟自由基升高的影响,探讨制首乌对脑保护的作用机理。方法用脑内微透析造模,水杨酸捕获羟自由基,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器测定活体脑内羟自由基所形成的2,3二羟基苯甲酸(2,3-DHBA)和2,5二羟基苯甲酸(2,5-DH-BA)。结果6-OHDA脑内灌流后,模型组大鼠纹状体细胞外液2,3-DHBA和2,5-DHBA均迅速增高,前者在观察全程中一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后者部分时间点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制首乌组的2,3-DHBA有5个时点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结论制首乌对6-OHDA脑内灌流引起的细胞外液羟自由基升高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提示其脑保护作用的机理之一与抗氧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首乌 脑内微透析 6-羟基多巴胺 羟自由基 水杨酸捕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脑内灌流6-OHDA所致大鼠纹状体细胞外液羟自由基升高的模型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丹巧 王巍 赵德忠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65-768,共4页
目的建立脑内灌流6-羟基多巴胺(6-OHDA)所致大鼠纹状体细胞外液羟自由基升高的模型,为老年退行性病变和其它氧化应激所致脑细胞损伤的研究和药物筛选提供可利用的方法。方法微透析脑内灌流6-OHDA造模,采用水杨酸捕获羟自由基,高效液相-... 目的建立脑内灌流6-羟基多巴胺(6-OHDA)所致大鼠纹状体细胞外液羟自由基升高的模型,为老年退行性病变和其它氧化应激所致脑细胞损伤的研究和药物筛选提供可利用的方法。方法微透析脑内灌流6-OHDA造模,采用水杨酸捕获羟自由基,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技术,对活体脑内羟自由基所形成的2,3二羟基苯甲酸(2,3-DHBA)和2,5二羟基苯甲酸(2,5-DHBA)进行测定。结果6-OHDA脑内灌流后,模型组大鼠纹状体细胞外液2,3-DHBA和2,5-DH-BA在75 m in分别为对照组的6.6和3.4倍;2,3-DHBA在观察的全程中,一直高于对照组(P<0.01);2,5DHBA大部分时间点也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维生素EC组的2,3-DHBA有4个时点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2,5-DHBA各时点均低于模型组,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6-OHDA脑内灌流可以造成大鼠纹状体细胞外液羟自由基升高的急性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内微透析 羟自由基 6-羟基多巴胺 水杨酸捕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丙酚麻醉中大脑皮质体感诱发电位变化的作用机制
19
作者 贺赛琳 李安民 +5 位作者 张志文 傅相平 刘爱军 梁树立 张海涛 岳云 《感染.炎症.修复》 2011年第4期228-231,共4页
目的:探讨中枢性去甲基肾上腺素(NA)机制在异丙酚麻醉中大脑皮质体感诱发电位(SEP)变化中的作用。方法:SD雄性大鼠15只,体重220~250 g,右侧海马内植入微透析探头,按国际脑电10/20系统法安置银针头皮电极,左侧前爪腕部正中神经处安置刺... 目的:探讨中枢性去甲基肾上腺素(NA)机制在异丙酚麻醉中大脑皮质体感诱发电位(SEP)变化中的作用。方法:SD雄性大鼠15只,体重220~250 g,右侧海马内植入微透析探头,按国际脑电10/20系统法安置银针头皮电极,左侧前爪腕部正中神经处安置刺激电极,强度5.2 mA,刺激间隔0.2 ms。动物随机分为3组。A组:经微量泵依次以10、60 mg·kg^(-1)·h^(-1)静滴异丙酚各45 min后停止给药直至动物清醒。B组和C组于开始输注异丙酚的同时分别腹腔内注射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可乐定)或拮抗剂(育亨宾)0.5 mg/kg,其余操作和A组相同。分别于麻醉前(基础值)、麻醉中不同浓度给药时及苏醒期经微透析管收集透析液,检测海马细胞外液中NA浓度,记录皮质SEP N_(20)波的潜伏期和波幅。结果:①各指标基础值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A组和B组海马NA释放在异丙酚以60 mg·kg(-1)·h^(-1)给药时与基础值相比均降低(P<0.05),B组更为明显,C组则随着异丙酚给药浓度增加直至停药后麻醉恢复期均显著增高(P<0.05)。③3组动物SEP N_(20)波潜伏期均无明显变化(P>0.05)。④A组不影响SEP N_(20)波幅(P>0.05);B组在异丙酚低浓度、高浓度给药期和麻醉恢复期SEP N_(20)波幅与基础值相比均显著减低,而C组则增高(P<0.05)。结论: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和抑制剂所引起的海马NA释放与SEP N_(20)波幅变化的一致性可能与镇痛有关,而异丙酚对海马NA释放的抑制可能是一种催眠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丙酚 去甲基肾上腺素 体感诱发电位 海马 脑内微透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促进雄性大鼠的非接触性勃起:其大脑内的作用部位和作用机制
20
作者 Sanna F Succu S +1 位作者 Boi A 袁亦铭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053-1054,共2页
关键词 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脑内微透析 非接触性 雄性大鼠 SPRAGUE-DAWLEY大鼠 中枢神经系统作用 腹腔注射 腹侧被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