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针“足三里”对大鼠脊髓背角内ERK1/2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宋乐 朱正华 +4 位作者 段小莉 刘晓军 范娟 鞠躬 王百忍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62-366,共5页
目的:探讨针刺镇痛机理。方法:将动物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单纯电针组、福尔马林组、福尔马林加同侧电针组和福尔马林加对侧电针组。造模方式为大鼠右足后垫皮下注射4%福尔马林溶液100μL。电针刺激“足三里”穴,疏密波,频率2~15Hz... 目的:探讨针刺镇痛机理。方法:将动物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单纯电针组、福尔马林组、福尔马林加同侧电针组和福尔马林加对侧电针组。造模方式为大鼠右足后垫皮下注射4%福尔马林溶液100μL。电针刺激“足三里”穴,疏密波,频率2~15Hz,强度2~3mA,持续30min。1.5h后麻醉处死动物,制片观察。结果:正常对照组脊髓后角浅层仅见个别腰段脊髓磷酸化ERK1/2(pERK1/2)阳性细胞(6.45±1.05)个;单纯电针组在电针同侧的脊髓背角有少量阳性细胞出现(14.07±3.19)个;福尔马林模型组的同侧脊髓背侧角浅层有大量阳性细胞被激活(26.57±4.93)个,主要分布于Ⅰ和Ⅱ0层;模型加同侧电针治疗组阳性细胞数(20.79±5.21)个与福尔马林模型组比较有减少的趋势,但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意义;模型加对侧电针治疗组的炎症侧脊髓背角的阳性细胞数(14.75±3.03)个较福尔马林模型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电针抑制脊髓后角ERK1/2信号分子的磷酸化,可能与其镇痛效应的发生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镇痛原理 电针 足三里 脊髓/针灸效应 磷酸化酶磷酸酶/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