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髋臼发育程度与脊柱-骨盆参数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
作者 林天烨 张文胜 +6 位作者 何晓铭 何敏聪 李子祺 陈镇秋 张庆文 何伟 魏秋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57-861,共5页
背景: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相关研究中,大部分集中于髋关节畸形,目前缺乏髋臼发育不良对脊柱影响的报道。目的:探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冠状位及矢状位脊柱-骨盆参数代偿情况,并探讨髋臼发育程度与脊柱-骨盆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背景: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相关研究中,大部分集中于髋关节畸形,目前缺乏髋臼发育不良对脊柱影响的报道。目的:探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冠状位及矢状位脊柱-骨盆参数代偿情况,并探讨髋臼发育程度与脊柱-骨盆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101例(试验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14例(对照组),两组均拍摄冠状位及矢状位脊柱全长X射线片,获取以下脊柱-骨盆参数:腰椎前凸角、骨盆前倾角、胸腰椎后凸角、Cobb角及C_(7)铅垂线与骶骨中垂线的距离、骶骨倾斜角、骨盆入射角、胸椎后凸角,对比两组受试对象脊柱-骨盆参数差异;另外,对比单侧、双侧以及不同Crowe分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的脊柱-骨盆参数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髋臼发育程度(Sharp角)与脊柱-骨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1)在矢状位上,试验组腰椎前凸角小于对照组(P<0.05),骨盆倾斜角、胸腰段后凸角大于对照组(P<0.05);在冠状位上,试验组Cobb角、C_(7)铅垂线与骶骨中垂线的距离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其余脊柱-骨盆参数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2)双侧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的腰椎前凸角小于单侧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P<0.05),骨盆倾斜角、胸腰段后凸角、Cobb角及C_(7)铅垂线与骶骨中垂线的距离均大于单侧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P<0.05);(3)腰椎前凸角随着Crowe分型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减少(P<0.05),骨盆倾斜角随着Crowe分型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P<0.05);(4)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Sharp角与腰椎前凸角呈负相关(P<0.05),骨盆前倾角、Cobb角及C_(7)铅垂线与骶骨中垂线呈正相关(P<0.05);(5)结果显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的骨盆倾斜角、胸腰段后凸角、Cobb角及C_(7)铅垂线与骶骨中垂线的距离增大,腰椎前凸角减少;髋臼发育不良程度与腰椎前凸角、骨盆倾斜角、Cobb角及C_(7)铅垂线与骶骨中垂线呈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发育程度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脊柱-骨盆参数 代偿 相关性 侧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内镜术前后脊柱-骨盆参数与腰背伸肌群功能的关系
2
作者 廉辉 蔡晓冰 羊明智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6期1029-1034,共6页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内镜手术前后脊柱-骨盆影像学参数与腰背伸肌群功能、腰椎功能、疼痛程度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关系。方法以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崇明分院等3个医疗中心采用内镜手术治疗的120例LDH患...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内镜手术前后脊柱-骨盆影像学参数与腰背伸肌群功能、腰椎功能、疼痛程度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关系。方法以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崇明分院等3个医疗中心采用内镜手术治疗的120例LDH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及手术后7 d内测量骨盆侧倾(LPT)、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矢状面垂直轴(SVA)参数,腰背伸状态下峰力矩、腰背屈伸比、平均功率,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评价表(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后LDH患者LPT、SVA较术前减小,LL、PI、SS较术前增大(P<0.05)。术后LDH患者腰背伸状态下峰力矩、平均功率较术前升高,腰背屈伸比较术前下降(P<0.05)。术后LDH患者JOA评分较术前升高,ODI、VAS评分、血清IL-1β、IL-1、TNF-α、MMP-3水平较术前下降(P<0.05)。LDH患者脊柱-骨盆影像参数LPT、SVA与腰背伸状态下峰力矩、平均功率、JOA评分呈负相关性,与腰背屈伸比、ODI、VAS评分、血清IL-1β、IL-1、TNF-α、MMP-3水平呈正相关性(P<0.05);LL、PI、SS与腰背伸状态下峰力矩、平均功率、JOA评分呈正相关性,与腰背屈伸比、ODI、VAS评分、血清IL-1β、IL-1、TNF-α、MMP-3水平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术后LDH患者的脊柱-骨盆影像学参数与腰背伸肌群功能、腰椎功能、疼痛程度及血清炎症因子均发生一定改变,脊柱-骨盆影像学参数的改变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腰背伸肌群功能、腰椎功能、疼痛程度及炎症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内镜手术 脊柱-骨盆参数 腰背伸肌群 血清炎症因子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腹联合手法治疗轻度退行性腰椎滑脱临床疗效及对脊柱-骨盆参数影响
3
作者 袁帅 寇赵淅 +6 位作者 张向东 赵明宇 赵启 廉杰 王秋生 李现林 董良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22期130-134,共5页
目的:观察腰腹联合手法治疗轻度退行性腰椎滑脱(DLS)的临床疗效及对脊柱-骨盆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轻度DL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A组和观察B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软伤外洗一号方熏洗治疗,观察A组在对照组基础... 目的:观察腰腹联合手法治疗轻度退行性腰椎滑脱(DLS)的临床疗效及对脊柱-骨盆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轻度DL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A组和观察B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软伤外洗一号方熏洗治疗,观察A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常规推拿手法治疗,观察B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腰腹联合手法治疗。3组均治疗14d,随访1个月。比较3组临床疗效及脊柱-骨盆参数[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矢状面平衡(SVA)、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和骶骨倾斜角(SS)]。结果:观察B组总有效率92.50%,观察组A组总有效率85.00%,对照组总有效率77.50%,3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3组TK、SS均较治疗前升高,LL、SVA、PI、PT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个月,3组TK、SS均较治疗14 d升高,LL、SVA、PI、PT均较治疗14 d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随访1个月,观察B组和观察A组TK、SS均高于同期对照组,LL、SVA、PI、PT均低于同期对照组,观察B组TK、SS均高于同期观察A组,观察B组LL、SVA、PI、PT均低于同期观察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腹联合手法治疗轻度DLS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脊柱-骨盆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滑脱 轻度 腰腹联合手法 脊柱-骨盆参数
原文传递
经椎弓根截骨螺钉固定修复胸腰椎后凸畸形:脊柱-骨盆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浩然 崔青 +3 位作者 董占引 张建华 李海清 赵玲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45-349,共5页
背景:退变性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因矢状面失平衡导致腰痛,进而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截骨矫形重建此类患者的矢状面尤为重要。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退变性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与脊柱-骨盆参数变化... 背景:退变性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因矢状面失平衡导致腰痛,进而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截骨矫形重建此类患者的矢状面尤为重要。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退变性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与脊柱-骨盆参数变化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4年10月在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行L2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螺钉置入内固定的59例退变性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射线片。统计测量所有患者术前、术后X射线平片的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T1骨盆角、矢状面平衡、骨盆投射角、骶骨倾斜角和骨盆倾斜角;术前术后运用SF-36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并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1)脊柱-骨盆相关参数中,除骨盆投射角外,其余参数手术前后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就SF-36量表各维度而言,术后评分均高于术前(P<0.01);(2)腰椎前凸角的变化与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矢状面平衡存在线性相关,骨盆倾斜角的变化与骶骨倾斜角、身体疼痛维度及总体健康状况维度存在线性相关,矢状面平衡的变化与腰椎前凸角、身体疼痛、总体健康状况存在相关性,T1骨盆角的变化与腰椎前凸角、矢状面平衡、身体疼痛及总体健康状况也存在相关性;(3)结果表明,经椎弓根椎体截骨螺钉置入内固定能够有效重建退变性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缓解疼痛,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退变性腰椎后凸畸形 截骨 脊柱-骨盆参数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龄正常人群腰椎椎旁肌退变与脊柱-骨盆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廖为杰 杨起坤 +4 位作者 罗志文 钟南山 姚葛亮 刘志礼 刘家明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1年第12期985-989,共5页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正常人群中腰椎椎旁肌退变与脊柱-骨盆参数的相关性,探讨正常人群椎旁肌退变与腰椎退行性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在健康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180名健康体检者的腰椎影像学资料。按照年龄分...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正常人群中腰椎椎旁肌退变与脊柱-骨盆参数的相关性,探讨正常人群椎旁肌退变与腰椎退行性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在健康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180名健康体检者的腰椎影像学资料。按照年龄分为40~49岁、50~59岁、60~69岁3个年龄组。所有体检者均有腰椎X线片和MRI影像结果。利用影像管理系统软件在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在腰椎MRI横断面上测量L3/4、L4/5、L5/S1椎间隙水平椎旁肌的横截面积(CSA)和相应椎体下终板的CSA,计算椎旁肌CSA/椎体CSA值。分析不同年龄组人群椎旁肌CSA/椎体CSA值与脊柱-骨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3组按年龄从低到高,各椎间隙水平椎旁肌CSA/椎体CSA值呈递减趋势。40~49岁年龄组,各椎间隙水平的椎旁肌CSA/椎体CSA与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呈显著相关;与骨盆入射角呈中等相关。50~59岁年龄组,各椎间隙水平的椎旁肌CSA/椎体CSA与SS、LL呈中等相关。60~69岁年龄组,各椎间隙水平的椎旁肌CSA/椎体CSA与SS、LL呈显著相关。结论:正常人群随着年龄增长,椎旁肌横截面积逐渐缩小,50岁以后腰椎旁肌CSA/椎体CSA与脊柱-骨盆参数SS、LL相关性越来越强,提示老年人群椎旁肌退变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旁肌退变 脊柱-骨盆参数 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行性L4椎体滑脱患者腰椎间盘退变指数、腰椎小关节角度、脊柱-骨盆参数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5
6
作者 许飞虎 袁峰 +2 位作者 陆炜强 朱俊 陈加成 《山东医药》 CAS 2019年第29期55-58,共4页
目的观察退行性腰椎滑脱(DLS)患者的腰椎间盘退变指数、腰椎小关节角度及脊柱-骨盆参数变化,分析三者在DL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单节段L 4椎体DLS患者33例(DLS组),同期正常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行立位腰椎侧位X线检查,测量腰椎间盘... 目的观察退行性腰椎滑脱(DLS)患者的腰椎间盘退变指数、腰椎小关节角度及脊柱-骨盆参数变化,分析三者在DL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单节段L 4椎体DLS患者33例(DLS组),同期正常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行立位腰椎侧位X线检查,测量腰椎间盘高度指数(DHI),根据MR扫描图像计算腰椎间盘退变指数;行腰椎CT横断面扫描,测量腰椎小关节突头尾侧的小关节角度,计算双侧小关节不对称度;根据腰椎X线片测量脊柱-骨盆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尾倾斜角(SS)和腰椎前凸角(LL)。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指标在DLS发病中的作用,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小关节角度与DHI、椎间盘退变指数、PI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LS组DHI降低,椎间盘退变指数升高,小关节角度更偏矢状位,PI、PT、SS加大(P均<0.05),LL无明显变化(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HI(HR=0.00,95%CI为0.00~0.02)、PI(HR=1.16,95%CI为1.14~1.18)、小关节角度(HR=0.90,95%CI为0.8 8~0.91)是DLS发病的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腰椎间盘退变指数与DHI、与小关节角度呈负相关(r分别为-0.619、-0.614,P均<0.05),与PI呈正相关(r=0.561,P<0.05);DHI与小关节角度呈正相关(r=0.546,P<0.05),与PI呈负相关(r=-0.267,P<0.05);小关节角度与PI呈负相关(r=-0.298,P<0.05)。结论DLS患者存在腰椎间盘退变,小关节角度更偏矢状位,骨盆后倾;DHI降低、PI增大、小关节角度偏矢状位者是发生DLS的危险因素,且三者相互作用,PI增大,进一步加重DHI降低、小关节角度偏矢状位,引起DLS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滑脱 腰椎间盘退变 腰椎小关节角度 脊柱-骨盆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脊柱侧凸术后脊柱-骨盆参数特点及生活质量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胡巍然 施新革 +3 位作者 王红强 朱宇 宋月鹏 高延征 《实用骨科杂志》 2020年第6期481-486,共6页
目的研究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长节段固定术后脊柱-骨盆参数:矢状面躯干偏移(sagi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 目的研究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长节段固定术后脊柱-骨盆参数:矢状面躯干偏移(sagi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T1骨盆角(T1 pelvic angle,TPA)、PI与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之差PI-LL的特点,并分析总结各参数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退变性脊柱侧凸32例患者资料,男10例,女22例;年龄60.0~73.0岁,平均年龄(64.0±3.5)岁。均采用后路长节段固定方式治疗,术后测量其脊柱-骨盆参数,并填写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学会量表(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RS-22)、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统计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患者术后的SVA、LL、PT及PI-LL与SRS-22评分、ODI评分、背部疼痛VAS评分及下肢疼痛VAS评分密切相关。其中SVA、LL分别与SRS-22评分中的所有子项呈显著负相关,而与背部疼痛V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TK与SRS-22评分中的自我形象、心理状况及治疗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TPA与SRS-22评分中的疼痛、自我形象呈显著负相关(P<0.05);PI-LL与SRS-22评分中的疼痛也呈显著负相关(P<0.05)。PT,TPA,PI-LL分别与ODI评分及背部疼痛V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PI、SS与所有评分则无显著相关性(P>0.05),所有脊柱-骨盆参数均与下肢疼痛VAS评分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后SVA、LL、PT及PI-LL等脊柱-骨盆参数与术后生活质量评分SRS-22、ODI、背部疼痛VAS评分密切相关,PI及SS与所有评分无显著性相关。针对脊柱-骨盆参数SVA、LL、PT及PI-LL,良好的术前设计有助于取得最佳的术后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脊柱-骨盆参数 长节段固定 生活质量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孔镜术后残留腰痛患者腰段多裂肌脂肪浸润与脊柱-骨盆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8
作者 钟毓贤 丁宇 +2 位作者 付本升 杜薇 马广昊 《颈腰痛杂志》 2023年第4期553-556,共4页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术后残留腰痛患者腰段多裂肌(lumbar multifidus muscle,LMM)脂肪浸润程度与脊柱-骨盆参数之间有无相关性,为腰椎术后进行脊柱骨盆康复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数字病案记录,对125名接受过经皮穿刺椎间孔镜手术(perc...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术后残留腰痛患者腰段多裂肌(lumbar multifidus muscle,LMM)脂肪浸润程度与脊柱-骨盆参数之间有无相关性,为腰椎术后进行脊柱骨盆康复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数字病案记录,对125名接受过经皮穿刺椎间孔镜手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术后仍残留腰痛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niation,LDH)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和L_(3-4)、L_(4-5)、L_(5)-S_(1)节段MRI下的双侧LMM脂肪浸润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以及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分别进行计算统计,并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及ROC曲线研究其中的关系。结果在L_(3-4)和L_(4-5)节段,SS、PI与LMM的脂肪浸润CSA呈正相关(P<0.01);在L_(3-4)节段,SS与LMM的脂肪浸润CSA低度正相关(|r|>0.3),PI与LMM的脂肪浸润CSA微弱正相关(0<|r|<0.3);在L_(4-5)节段,SS、PI与LMM的脂肪浸润CSA均显著正相关(0.5<|r|<0.8),其中PI对LMM脂肪浸润程度预测能力评估的AUC值为0.836。结论根据PI值可以较准确地判断L_(4-5)节段LMM的脂肪浸润程度,PI值越大则L_(4-5)节段的LMM脂肪浸润程度越重。因此,腰椎术后进行脊柱骨盆功能训练能够改善术后残留疼痛症状,可能是通过改善骨盆前倾、激活多裂肌实现改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裂肌 经皮椎间孔镜手术 脂肪浸润 术后残留痛 脊柱-骨盆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龄因素下中老年人脊柱-骨盆参数与腰椎旁肌退变的相关分析
9
作者 吴江涛 谷千江 +3 位作者 蒋凯正 付高峰 赵冠武 邢旭辉 《临床骨科杂志》 2023年第4期485-490,共6页
目的分析年龄因素下中老年人脊柱-骨盆参数与腰椎旁肌退变的相关性。方法将194例中老年体检者按照年龄段不同分为A组(40~49岁,59例)、B组(50~59岁,77例)及C组(60~69岁,58例)。比较3组脊柱-骨盆参数及腰椎旁肌退变程度指标,分析3组脊柱-... 目的分析年龄因素下中老年人脊柱-骨盆参数与腰椎旁肌退变的相关性。方法将194例中老年体检者按照年龄段不同分为A组(40~49岁,59例)、B组(50~59岁,77例)及C组(60~69岁,58例)。比较3组脊柱-骨盆参数及腰椎旁肌退变程度指标,分析3组脊柱-骨盆参数与L_(3~4)、L_(4~5)、L_(5)~S_(1)节段腰椎旁肌横截面积(CSA)/椎体CSA的相关性。结果(1)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PI与LL的差值(PI-LL)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腰椎节段腰椎旁肌CSA/椎体CSA:随A、B、C组均呈逐步下降趋势(P<0.05);3组组内不同腰椎节段腰椎旁肌CSA/椎体CSA:随L_(3~4)、L_(4~5)、L_(5)~S_(1)均呈逐步下降趋势(P<0.05)。(3)3组PT、SS、LL、PI与各腰椎节段腰椎旁肌CSA/椎体CSA的相关性:PT均无相关(P>0.05),SS、LL、PI大体呈正相关(P<0.01)。(4)PI-LL与各腰椎节段腰椎旁肌CSA/椎体CSA的相关性:A组均无相关(P>0.05);B组L_(3~4)、L_(4~5)均无相关(P>0.05)、L5~S1呈弱负相关(P<0.05);C组L_(3~4)、L_(4~5)均呈中等强度负相关(P<0.05)、L_(5)~S_(1)呈弱负相关(P<0.05)。结论中老年人随年龄增加,腰椎旁肌退变程度逐渐加重,甚至可引起腰椎退行性改变。腰椎旁肌的退变随年龄增长与脊柱-骨盆参数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此种相关性在60岁以上老年人中表现更为明显,提示老年人腰椎旁肌的退变与腰椎退行性改变受年龄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盆参数 腰椎旁肌退变 年龄因素 中老年人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与腰椎融合术预后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江泽华 崔皓竣 +4 位作者 张伯裕 任志帅 马钧峰 张洪杰 朱如森 《天津医药》 2025年第1期103-108,共6页
腰椎融合术是腰椎退行性疾病常用的外科干预、治疗手段之一。腰椎融合术后少部分患者仍然留有或出现下腰痛等并发症。脊柱-骨盆参数与腰椎融合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紧密相关。该文回顾了常用腰椎内固定融合手术技术和主流脊柱-骨盆矢状... 腰椎融合术是腰椎退行性疾病常用的外科干预、治疗手段之一。腰椎融合术后少部分患者仍然留有或出现下腰痛等并发症。脊柱-骨盆参数与腰椎融合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紧密相关。该文回顾了常用腰椎内固定融合手术技术和主流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并综述了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与包括下腰痛在内的多种术后并发症关系的相关研究进展及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退行性变 脊柱融合术 腰痛 手术后并发症 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与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持续性下腰痛的关系 被引量:1
11
作者 袁建军 李广 +3 位作者 张权 任志帅 刘岩 田融 《实用骨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15-119,152,共6页
目的 分析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参数变化与腰椎退行性疾病(degenerative lumbar disease,DLD)患者术后持续性下腰痛的关系。方法 选取天津市人民医院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行单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86例DLD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持... 目的 分析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参数变化与腰椎退行性疾病(degenerative lumbar disease,DLD)患者术后持续性下腰痛的关系。方法 选取天津市人民医院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行单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86例DLD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持续性下腰痛分为腰痛组和非腰痛组。腰痛组34例,男10例,女24例;年龄32~77岁,平均(59.36±8.65)岁。非腰痛组52例,男21例,女31例;年龄30~78岁,平均(56.81±8.03)岁。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椎功能评分及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参数[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分析术后持续性下腰痛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手术前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参数变化值与VAS、JOA评分变化值的相关性,分析手术前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参数变化值及相关影响因素预测术后发生持续性下腰痛的价值。结果 腰痛组骨质疏松、术中骨性终板损伤发生率(47.06%、23.53%)高于非腰痛组(15.38%、1.92%);腰痛组术后3个月VAS、PT高于非腰痛组,JOA评分、LL、SS低于非腰痛组,ΔVAS、ΔJOA、ΔLL、ΔPI、ΔPT、ΔSS小于非腰痛组(P<0.05);DLD患者ΔLL、ΔPT、ΔSS均与ΔVAS、ΔJOA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ΔPI与ΔVAS、ΔJOA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骨质疏松、术中骨性终板损伤、ΔLL、ΔPT、ΔSS均为DLD患者术后发生持续性下腰痛的影响因素(P<0.05);ΔLL、ΔPT、ΔSS预测DLD患者术后发生持续性下腰痛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76、0.825、0.731;与ΔLL、ΔPT、ΔSS单独预测比较,ΔLL、ΔPT、ΔSS联合预测的AUC(0.939)明显增大,净重新分类指数、综合判别改善指数均>0(P<0.05)。结论 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参数变化与DLD患者腰椎术后持续性下腰痛的发生有关,且在预测术后发生持续性下腰痛方面具有良好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持续性下腰痛 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参数 相关性分析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两节段腰椎滑脱症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特点分析
12
作者 艾龙 开赛尔·艾里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4期737-740,共4页
目的探讨连续两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症(DLS)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特点以及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纳入2020年1月~2022年1月该院30例连续两节段DLS患者、30例单节段DLS患者以及30例健康体检人群,分别设为两节段组、单节段组以及对照组。所... 目的探讨连续两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症(DLS)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特点以及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纳入2020年1月~2022年1月该院30例连续两节段DLS患者、30例单节段DLS患者以及30例健康体检人群,分别设为两节段组、单节段组以及对照组。所有受试人员均拍摄站立位侧位X线片,计算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矢状面偏移距离(SVA)等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评价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分析两节段DLS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与VAS评分和ODI指数的相关性。结果两节段组PI、SS、PT、SVA均显著高于单节段组以及对照组,单节段组PI、PT、SV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节段组TK、LL显著低于单节段组以及对照组(P<0.05),单节段组、对照组TK、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节段组ODI指数、VAS评分显著高于单节段组以及对照组,单节段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节段DLS患者PI、SS、PT、SVA与ODI指数、VAS评分成正相关,TK、LL与ODI指数、VAS评分成负相关(P<0.05)。结论两节段DLS相较于单节段DLS具有更明显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改变,且与临床症状及功能障碍具有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症 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 腰痛 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峡部裂腰椎滑脱患者椎旁肌对脊柱-骨盆矢状面的影响:肌肉数量和质量的评估
13
作者 宋汉林 胡天宇 +3 位作者 高浩然 史耀洲 高啸 冯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1期4445-4451,共7页
背景:横截面积和脂肪浸润为量化椎旁肌的标准参数,但是太过繁琐和费时,需要引入新的量化指标。目的:探讨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椎旁肌和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测量值之间的关系,以及腰椎压痕值对矢状面平衡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诊断为峡... 背景:横截面积和脂肪浸润为量化椎旁肌的标准参数,但是太过繁琐和费时,需要引入新的量化指标。目的:探讨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椎旁肌和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测量值之间的关系,以及腰椎压痕值对矢状面平衡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诊断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患者87例,均为Meyerding分型Ⅱ度滑脱,男40例,女47例,平均年龄(51.4±9.1)岁。测量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矢状面轴向距离、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骨盆投射角与腰椎前凸角之差,以及腰椎旁肌的总横截面积、功能横截面积和脂肪浸润。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探讨矢状面参数与椎旁肌测量值的相关性;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腰椎压痕值、年龄、性别和体质量指数对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寻找腰椎压痕值的最佳截断点,评价矢状面轴向距离和骨盆投射角与腰椎前凸角之差的关系。结果与结论:(1)根据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多裂肌总横截面积与腰椎前凸角(r=0.464,P <0.01)和骨盆投射角与腰椎前凸角之差(r=-0.306,P <0.01)显著相关;多裂肌功能横截面积与腰椎前凸角(r=0.367,P <0.01)和骨盆投射角与腰椎前凸角之差(r=-0.228,P <0.05)存在显著相关性;腰椎压痕值与矢状面轴向距离(r=-0.300,P <0.01)、腰椎前凸角(r=0.417,P <0.01)、胸椎后凸角(r=0.351,P <0.01)和骨盆投射角与腰椎前凸角之差(r=-0.319,P <0.01)有显著相关性;(2)根据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腰椎压痕值和骨盆投射角与腰椎前凸角之差以及矢状面轴向距离独立相关;腰椎压痕值≤11.5 mm的患者矢状面轴向距离≤50 mm发生率为55%(11/20),而腰椎压痕值> 11.5 mm的患者矢状面轴向距离≤50 mm发生率为96%(64/67);骨盆投射角与腰椎前凸角之差≤11.5 mm的患者骨盆投射角与腰椎前凸角之差≤10°的发生率为30%(6/20),而腰椎压痕值> 11.5 mm的患者骨盆投射角与腰椎前凸角之差≤10°的发生率为66%(44/67);(3)提示多裂肌总横截面积和功能横截面积均与腰椎前凸角和骨盆投射角与腰椎前凸角之差显著相关;腰椎压痕值作为评价椎旁肌退变的新指标,与矢状面轴向距离和骨盆投射角与腰椎前凸角之差独立相关,对术后矢状面矫正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是一种简单实用的评估脊柱-骨盆矢状面和椎旁肌退变的方法;椎旁肌的退变与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峡部裂性腰椎滑脱 横截面积 腰椎压痕值 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 椎旁肌 脂肪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ümmell病伴脊柱后凸畸形对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何守玉 闵继康 +2 位作者 李海东 张强华 戴季林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42-147,共6页
目的:探讨Kümmell病伴脊柱后凸畸形对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34例Kümmell病伴脊柱后凸畸形的患者(Kümmell病组),其中男10例,女24例,年龄(71.1±8.5)岁,以37例年龄(69... 目的:探讨Kümmell病伴脊柱后凸畸形对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34例Kümmell病伴脊柱后凸畸形的患者(Kümmell病组),其中男10例,女24例,年龄(71.1±8.5)岁,以37例年龄(69.3±6.7)岁匹配的无症状人群为对照组。在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包括节段性后凸角(segmental kyphosis,SK)或胸腰椎后凸(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T1骨盆角(T1 pelvic angle,TPA)以及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的匹配关系(PI-LL)。同时测量Kümmell病患者患椎椎体楔变角(wedge angle,WA),并分析WA、SK等与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相关性。结果:Kümmell病组TK、SK、PT、SVA、TPA、PI-LL均高于对照组(P<0.05),Kümmell病组LL、SS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P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ümmell病组患椎WA为(30.8±5.9)°,并与SK、TK有相关性(r=0.366,0.597,P<0.05),SK与LL、SS有相关性(r=0.539,-0.591,P<0.05),LL与PI、SS、SVA、TPA、PI-LL有相关性(r=0.559,0.741,-0.273,-0.356,-0.882,P<0.05)。结论:Kümmell病伴脊柱后凸不仅存在节段性后凸畸形,而且整体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亦发生改变,包括腰椎前凸丢失、骨盆后旋、躯干前倾等。Kümmell病的手术治疗不仅要重视塌陷椎体高度的恢复,对于合并脊柱后凸患者还要着眼于脊柱-骨盆矢状面的整体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ümmell病 脊柱后凸 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滑脱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特征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胡文 赵检 +5 位作者 李博 周潇逸 翟骁 赵颖川 陈自强 李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81-385,共5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特征及这些参数与腰椎滑脱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42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退变性腰椎滑脱组)和58例无滑脱的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两...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特征及这些参数与腰椎滑脱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42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退变性腰椎滑脱组)和58例无滑脱的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在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骨盆倾斜角(PT)、骨盆投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胸腰椎后凸角(TLK)、胸椎后凸角(TK)、矢状面躯干偏移(SVA)等矢状位参数,比较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和矢状位参数的差异。以腰椎滑脱率为因变量,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为自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腰椎滑脱程度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退变性腰椎滑脱组和对照组患者PT、PI、SS、LL、TLK、SV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两组间T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组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LL、PT是影响腰椎滑脱程度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矢状位参数PT、PI、SS、LL、TLK、SVA明显改变,LL、PT是影响腰椎滑脱程度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滑脱 脊柱-骨盆参数 滑脱率 脊柱矢状位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脊柱综合征患者全髋置换后腰痛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的关系
16
作者 戈进 黄栋 +2 位作者 严金涟 许争权 王业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6期5823-5827,共5页
背景:很多研究表明髋-脊柱综合征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后腰痛会改善,然而关于置换后腰痛改善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的关系研究较少,此次研究旨在揭示二者之间的联系。目的:探讨髋-脊柱综合征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后腰痛改善与脊柱-骨盆... 背景:很多研究表明髋-脊柱综合征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后腰痛会改善,然而关于置换后腰痛改善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的关系研究较少,此次研究旨在揭示二者之间的联系。目的:探讨髋-脊柱综合征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后腰痛改善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3例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治疗且合并腰痛的终末期髋关节疾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置换前及置换后1年随访时于腰椎侧位X射线片上测量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和腰椎前凸角的差值,记录患者置换前及置换后1年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髋关节Harris评分。根据患者置换后1年目测类比评分变化是否达到腰痛治疗最小临床重要性差异分为2组,其中腰痛未改善组45例,腰痛改善组48例,对比两组患者置换前一般资料、置换前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差值、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侧别、体质量指数、病因等方面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②两组置换前目测类比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置换后1年腰痛改善组目测类比评分低于腰痛未改善组(P<0.01);③置换后1年,腰痛未改善组的腰椎前凸角较置换前明显减小,而腰痛改善组的腰椎前凸角较置换前减小较少(P<0.01);同时,腰痛未改善组的骨盆入射角和腰椎前凸角的差值不匹配较术前增大,而腰痛改善组骨盆入射角和腰椎前凸角的差值不匹配较术前减小,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患者其余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④两组置换前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以及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置换后1年腰痛改善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低于腰痛未改善组,且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于腰痛未改善组(P<0.05);⑤提示髋-脊柱综合征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后腰痛改善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有关,表现出腰椎前凸角减小以及骨盆入射角和腰椎前凸角的差值不匹配减小,且术后腰痛改善患者的功能评分更好,说明全髋关节置换改善了脊柱排列及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对于髋-脊柱综合征患者,在腰椎疾病出现之前行全髋关节置换会对腰椎产生有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 -脊柱综合征 腰痛 最小临床重要性差异 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腰痛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林秋水 牛升波 +3 位作者 李博 黄泽彬 石志才 杨长伟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78-282,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腰痛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特征及其与慢性腰痛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249例慢性腰痛患者(腰痛组)和同期于该院体检的86例无腰痛症状成人(对照组)作为... 目的探讨慢性腰痛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特征及其与慢性腰痛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249例慢性腰痛患者(腰痛组)和同期于该院体检的86例无腰痛症状成人(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在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LL-TK、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SS-PT、LL-PI、矢状面躯干偏移(SVA)等矢状面参数,比较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和矢状面参数的差异。结果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腰痛组的TK大于对照组,而LL-TK、SS、PI和SS-PT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间LL、PT、LL-PI和S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腰痛组与对照组的腰椎前凸类型均以2型(SS<35°、LL较小、腰椎前凸顶点位于L4)为主,分别占70.7%(176/249)和57.0%(49/86),两组的腰椎前凸类型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161,P=0.104)。结论慢性腰痛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与无腰痛症状的成年人不同,慢性腰痛患者的多见大TK、小SS、小PI,提示这一特定模式与慢性腰痛的存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腰痛 骨盆形态 矢状面平衡 脊柱-骨盆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3
18
作者 何守玉 朱锋 +5 位作者 邱勇 朱泽章 鲍虹达 孙旭 刘臻 王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9-115,共7页
目的:观察成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变化,探讨L5入射角与腰椎滑脱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L5俗1峡部裂性滑脱患者,年龄28—69岁(平均47.0岁);以77例年龄(25~63岁,平均43.5岁)匹配的正常成... 目的:观察成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变化,探讨L5入射角与腰椎滑脱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L5俗1峡部裂性滑脱患者,年龄28—69岁(平均47.0岁);以77例年龄(25~63岁,平均43.5岁)匹配的正常成人为对照组。在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L5滑移距离(slipdistance,SD)、L5滑移百分比(slippingpercentage,SP)以及骨盆入射角(pelvic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tilt,胛)、骶骨倾斜角(sacralslope,SS)、L5入射角(L5incidence,L5I)、腰骶角(1umbar-sacralangle,LSA)、腰椎前凸角(1umbarlordosis,LL)、矢状面平衡(sagittalverticalaxis,SVA)等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根据滑移百分比将滑脱组患者分成两组:轻度滑移组(A组,SP≤30%),30例;重度滑移组(B组,SP〉30%),30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滑脱组与对照组及滑脱组内A、B组之间的差异,并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滑脱患者脊柱一骨盆参数与滑脱程度(SP)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滑脱组PI、Pr、SS、LL均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LSA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A组L5I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B组L5I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B组PI、PT、SS、L5I显著大于A组,LSA显著小于A组(P〈0.05)。滑脱组滑移百分比与PI、PT、SS、SVA均呈正相关,与LSA呈负相关(P〈0.05)。A组滑移百分比与L5I未见显著相关性:B组L5I和SVA与滑移百分比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滑脱组LSI与PI呈正相关,与LSA呈负相关。结论:成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与正常人相比PI、PT、SS、LL均较大。滑移百分比大于30%患者的L5I明显增大,并与滑脱程度显著性相关,治疗时应重视对L5I的恢复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脊柱-骨盆参数 L5入射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复位程度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10
19
作者 郭新虎 李危石 +5 位作者 郭昭庆 陈仲强 齐强 曾岩 孙垂国 钟沃权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79-686,共8页
目的:分析高度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high dysplastic developmental spondylolisthesis,HDDS)的手术复位程度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的关系,以了解复位至何种程度能够显著改善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19... 目的:分析高度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high dysplastic developmental spondylolisthesis,HDDS)的手术复位程度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的关系,以了解复位至何种程度能够显著改善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19年4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35例HDDS患者,滑脱节段均为L5,年龄14.9±5.9岁(9~35岁)。均行减压、部分复位或完全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随访42.5±33.1个月(3~120个月)。依据术后末次随访时的Dubousset腰骶角(Dubousset lumbosacral angle,Dub-LSA)将患者分为<70°(7例)、70°~79.9°(8例)、80°~89.9°(4例)及≥90°(16例)四组,依据末次随访时滑脱的Meyerding分度将患者分为Ⅲ度及以上(5例)、Ⅱ度(6例)、Ⅰ度以内(24例)三组,分别对比各组的术前、末次随访时脊柱-骨盆参数的变化。结果:滑脱率术前为(66.7±22.5)%(35%~100%),末次随访时为(18.9±20.9)%(0%~72%);DubLSA术前为61.9°±14.7°,末次随访时82.1°±17.3°。末次随访时Dub-LSA越大、滑脱程度越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较术前改善越明显;直至Dub-LSA≥90°和滑移程度在Ⅰ度以内时,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和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均有显著性改善,由后倾型骨盆转变为平衡型骨盆的比例显著增加。Dub-LSA≥90°组术前与末次随访时PT分别为36.4°±6.5°与27.2°±4.9°(P<0.001)、SS分别为33.5°±9.1°与42.1°±9.3°(P<0.001)、平衡型骨盆比例分别为0%(0/16)与43.8%(7/16)(P=0.007),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滑脱程度在Ⅰ度以内组,术前与末次随访时PT分别为38.9°±8.6°与30.6°±7.4°(P<0.001)、SS分别为31.4°±11.5°与41.2°±8.7°(P<0.001)、平衡型骨盆比例分别为0%(0/24)与29.2%(7/24)(P=0.009),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将HDDS患者的Dub-LSA复位至≥90°和将滑移复位至Ⅰ度以内能够显著改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并且能够将部分(43.8%)后倾型骨盆改善为平衡型骨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 复位 脊柱-骨盆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与L5峡部裂性滑脱进展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8
20
作者 龙法余 陈耀武 +3 位作者 钟招明 吴骞 郑帅 陈建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7期4400-4404,共5页
背景:目前从脊柱-骨盆矢状面角参数度解释滑脱进展日益受到重视,但缺乏统一观点,且两者的相互作用尚无归纳总结。目的:分析L5峡部裂性滑脱中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L5/S1椎间盘退变程度与滑脱率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脊柱-骨盆参数与滑脱进... 背景:目前从脊柱-骨盆矢状面角参数度解释滑脱进展日益受到重视,但缺乏统一观点,且两者的相互作用尚无归纳总结。目的:分析L5峡部裂性滑脱中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L5/S1椎间盘退变程度与滑脱率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脊柱-骨盆参数与滑脱进展的相互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7年9月就诊且资料完整的83例L5峡部裂性滑脱患者,年龄21-79岁,体质量43-91 kg,其中男30例,女53例。在侧位脊柱X射线片上测量患者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和滑脱率,在矢状面腰椎MRI上利用改良Pfirrmann分级标准评估L5/S1椎间盘退变程度;分别按照骨盆入射角值大小、L5/S1椎间盘评分及滑脱率进行分组。结果与结论:(1)按骨盆入射角大小分组,>60°组L5/S1椎间盘退变程度显著大于45°-60°组(正常组)和<45°组,45°-60°组(正常组)显著大于<45°组;骨盆入射角>60°组腰椎前凸角显著大于45°-60°组(正常组)和<45°组,45°-60°组(正常组)显著大于<45°组;骨盆入射角>60°组滑脱率显著大于<45°组;(2)按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组,高重度退变组滑脱率显著大于低重度退变组和轻中度退变组,低重度退变组显著大于轻中度退变组;高重度退变组腰椎前凸角显著大于低重度退变组和轻中度退变组,后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对于腰椎前凸角,滑脱率为25%-50%的患者与滑脱率<25%的患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4)提示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与L5峡部裂性滑脱进展可能存在相互作用,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形态、L5/S1椎间盘退变程度及滑脱进展紧密相关,而L5/S1椎间盘退变程度可能影响腰椎形态和L5滑脱进展。轻中度滑脱可能不会引起腰椎前凸角的改变。临床上应更加重视骨盆入射角较大的L5/S1峡部裂性滑脱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峡部裂性滑脱 脊柱-骨盆参数 骨盆入射角 椎间盘退变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