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筋骨差爻”理论探讨脊柱退行性变病因、分类及治疗实例
1
作者 葛晴川 吴立红 +5 位作者 高凯 蒋家豪 毛凌冰 倪翀 李剑荣 汤凤平 《中国疗养医学》 2025年第3期22-29,共8页
目的探索依据“筋骨差爻”理论精准定位病灶,合并“三维定点一次疗法”复位半脱位的关节突关节在脊柱退行性变正骨疗法中的疗效及其理论依据。方法在腰椎间盘突出、非特异性腰背痛和颈椎病的正骨治疗中,应用“筋骨差爻”理论精准定位,... 目的探索依据“筋骨差爻”理论精准定位病灶,合并“三维定点一次疗法”复位半脱位的关节突关节在脊柱退行性变正骨疗法中的疗效及其理论依据。方法在腰椎间盘突出、非特异性腰背痛和颈椎病的正骨治疗中,应用“筋骨差爻”理论精准定位,通过“三维定点一次疗法”复位异常关节,并观察疼痛、活动受限改善情况,进行影像学检查,观察改变。结果3例患者在治疗后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的情况均有好转,影像学检查提示2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曲度有恢复。非特异性腰背痛患者在疼痛位置观察到胸椎曲度变化、椎体唇样变和椎间孔变小,治疗后曲度和椎体唇样变无明显改变,椎间孔略有恢复。结论脊柱退行性变可能与关节突关节半脱位有关,且针对半脱位关节进行正骨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筋骨差爻”理论具有临床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退行性变 非手术操作 颈椎病 非特异性腰背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二聚体在脊柱退行性变患者围术期变化及其对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4
2
作者 高彬 邵丽娟 +4 位作者 王翠茹 何景力 郑铁钢 刘宝平 贺强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12期72-76,共5页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脊柱退行性变患者围术期的变化及对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1月接受手术治疗的脊柱退行性变患者253例,根据术后1个月是否发生DVT分为观察组(发生DVT)48例和对照组(未发生...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脊柱退行性变患者围术期的变化及对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1月接受手术治疗的脊柱退行性变患者253例,根据术后1个月是否发生DVT分为观察组(发生DVT)48例和对照组(未发生DVT)205例。比较2组术前1 d及术后1、3、7 d D-二聚体水平变化情况;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定D-二聚体检测对术后下肢DVT发生的诊断效能。结果术后1、3、7 d,2组D-二聚体均较术前1 d升高,且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术后3 d达峰值,随后降低,术后7 d时降至术后1 d时水平,各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诊断截断值为1.19 mg/L,曲线下面积为0.928,诊断灵敏度为92.9%、特异度为79.1%,诊断准确性为89.2%,Youden指数为72.3%。结论脊柱退行性变患者术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且发生下肢DVT者升高幅度更大;可将D-二聚体1.19 mg/L作为筛查脊柱退行性变患者术后下肢DVT的“风险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退行性变 围手术期 深静脉血栓 D-二聚体 ROC曲线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D-D水平对脊柱退行性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9
3
作者 李永宁 白亦光 +3 位作者 罗栩伟 李伟 苟林 郭明刚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4期53-55,共3页
目的探讨脊柱退行性变患者术后1、3、7天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对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寻找预测价值最高的时间点。方法研究对象为179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脊柱退行性变患者。术后1、3、7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D-D水平。术... 目的探讨脊柱退行性变患者术后1、3、7天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对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寻找预测价值最高的时间点。方法研究对象为179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脊柱退行性变患者。术后1、3、7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D-D水平。术后随访1个月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发生深静脉血栓87例(血栓组),无深静脉血栓形成92例(无血栓组)。绘制血浆D-D水平预测术后1个月深静脉血栓发生的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最大约登指数法确定截断值。计算血浆D-D水平预测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敏感性、特异性、诊断准确性。结果术后1、3、7天血栓组血浆D-D水平均高于无血栓组(P均<0.05)。术后3天两组血浆D-D水平均高于术后1天和术后7天(P均<0.05)。术后1、3、7天血浆D-D水平预测深静脉血栓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3(95%CI:0.773~0.912)、0.933(95%CI:0.892~0.974)、0.879(95%CI:0.824~0.934),最大约登指数法确定的截断值分别为1.92、2.46、1.95μg/mL。术后1天血浆D-D水平预测深静脉血栓的敏感性、特异性、诊断准确性分别为0.86、0.79、0.82,术后3天分别为0.93、0.85、0.89,术后7天分别为0.87、0.81、0、80。结论术后1~7天血浆D-D水平对脊柱退行性病患者术后1个月内深静脉血栓形成有预测作用;预测的最佳时间点为术后3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退行性变 D-二聚体 深静脉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禽戏对脊柱退行性变代偿稳定期人群腰腹部肌张力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吕强 王淼 +5 位作者 张超 严隽陶 朱清广 杨慧平 梁文玉 田家乐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7年第5期61-64,共4页
目的观察五禽戏功法对脊柱退行性变代偿稳定期人群腰腹部肌张力的影响。方法将92例脊柱退行性变代偿稳定期受试者随机分为五禽戏组(32例)、手法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予以五禽戏练习、手法治疗和健康教育。比较三组受试者在治疗... 目的观察五禽戏功法对脊柱退行性变代偿稳定期人群腰腹部肌张力的影响。方法将92例脊柱退行性变代偿稳定期受试者随机分为五禽戏组(32例)、手法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予以五禽戏练习、手法治疗和健康教育。比较三组受试者在治疗前、第5次、第10次和第30次治疗后腰腹部肌张力值变化。结果五禽戏组和手法组在治疗5次、10次、30次时,左(右)两侧竖脊肌肌张力值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五禽戏组与手法组比较,在治疗5次、10次、30次时,两侧竖脊肌肌张力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五禽戏练习能降低该人群双侧竖脊肌的肌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禽戏 推拿手法 脊柱退行性变 肌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密度变化与腰段脊柱退行性变 被引量:14
5
作者 范宏斌 王全平 +3 位作者 马真胜 金格勒 刘欣 郑永宏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0年第1期52-55,共4页
目的 探讨骨密度 (BMD)改变与腰段脊柱退变之间关系 .方法 受试对象依据 WHO有关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分为正常对照组 (1 0例 )、骨量减少组 (2 1例 )及骨质疏松组 (2 8例 ) ,比较 3组间 BMD值、脊柱退变 Nathan积分 ,椎间盘高度和小关节... 目的 探讨骨密度 (BMD)改变与腰段脊柱退变之间关系 .方法 受试对象依据 WHO有关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分为正常对照组 (1 0例 )、骨量减少组 (2 1例 )及骨质疏松组 (2 8例 ) ,比较 3组间 BMD值、脊柱退变 Nathan积分 ,椎间盘高度和小关节对称度 ,探讨 BMD对脊柱退变的影响 ,并对低 BMD下椎体畸形变进行了初步分析 .结果  1 Nathan积分同BMD值呈负相关 (r=- 0 .435 ,P<0 .0 1 ) . 2与对照组相比 ,骨质疏松组在 L3,L4,L5 平面小关不同对称的发生率分别为5 3.5 % ,82 .1 % ,6 0 .7% ,显著增高 (P<0 .0 1 ) ,在 L1 /2 ,L5 /S1椎间盘高度分别为 (6 .79± 3.6 6 ) m m,(7.1 4± 3.6 5 ) mm ,明显降低 (P<0 .0 5 ,P<0 .0 1 ) ,而低骨量组仅在 L5 平面小关节不对称发生率增高 (71 .4% ,P<0 .0 1 ) ,在 L4/5 ,L5 /S1 椎间盘高度明显降低 [(6 .5 8± 1 .7) mm ,(7.83± 2 .98) mm,P<0 .0 1 ]. 3椎体形变以前楔形为主 ,且多发生在 L1 ,L4,L5 .结论 骨质疏松形成的微型骨折使椎体变形 ,椎间盘退变及后关节肥大 ,内聚 ,应力不稳 ,三者共同导致脊柱的力学特性失常 ,加速脊柱退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骨质疏松 脊柱退行性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退行性变与颈肩、腰腿痛的关系(附127例健康人X线片调查) 被引量:1
6
作者 张进禄 路小勇 +1 位作者 杨晓光 王健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8-28,共1页
颈肩、腰腿痛的病人多数为不同原因也包括退变所致的软组织疼痛。然而在诊断过程中,只要X线片上示有骨质增生,不论病程长短、疼痛性质、部位,常归咎于“骨质增生”,以致诊断简单,治疗混乱,使广大群众把“增生”视为一大病。
关键词 颈肩痛 腰腿痛 脊柱退行性变 病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退行性变的手法矫治 被引量:3
7
作者 唐勇 李健 +1 位作者 付鹏 张永波 《社区医学杂志》 2003年第2期38-39,共2页
所谓脊柱手法矫治,是指医生用双手或借助机械装置,将力直接作用在具有杠杆作用的骨骼上,纠正脊柱三维方向的病变,理顺上下椎骨间软组织紊乱关系,使之回归自然状态.它是一门颇具特色的学科,从注重人体整体结构及内部各器官、组织的相互关... 所谓脊柱手法矫治,是指医生用双手或借助机械装置,将力直接作用在具有杠杆作用的骨骼上,纠正脊柱三维方向的病变,理顺上下椎骨间软组织紊乱关系,使之回归自然状态.它是一门颇具特色的学科,从注重人体整体结构及内部各器官、组织的相互关系,到寻求一种维护修复自然生理与物理平衡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退行性变 手法矫治 社区康复 保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拟补肾生血方对脊柱退行性变围手术期贫血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陈连锁 何加海 +2 位作者 王玉芹 刘建军 赵辉 《环球中医药》 CAS 2015年第2期232-234,共3页
目的观察自拟补肾生血方治疗脊柱退行性变围手术期贫血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7例脊柱退行性变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分为治疗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术前3天至术后21天给予口服琥珀酸亚铁片,治疗组在手术治疗基础上给予... 目的观察自拟补肾生血方治疗脊柱退行性变围手术期贫血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7例脊柱退行性变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分为治疗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术前3天至术后21天给予口服琥珀酸亚铁片,治疗组在手术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补肾生血方口服。观察两组患者血象检查及对Ig G、Ig M的影响。结果经过治疗,术后3天两组Hb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天至21天两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呈现上升趋势,术后7天、15天、21天与术后3天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上升明显(P<0.05)。两组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明显升高,术后7天、15天、21天与术后3天比较明显升高(P<0.05),术后7天、15天、21天组间比较,各时间点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7天、15天、21天Ig M、Ig G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补肾生血方能够改善脊柱退行性变围手术期贫血,提高Ig M、Ig G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肾生血方 脊柱退行性变 围手术期贫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D-D、ET与TXB2对脊柱退行性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9
9
作者 宫树一 王景续 穆胜凯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22年第8期774-778,共5页
目的探究血浆D-二聚体(D-D)、血浆内皮素(ET)与血栓素B2(TXB2)水平对脊柱退行性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栓塞症(DVT)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34例脊柱退行性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1个月彩色多普... 目的探究血浆D-二聚体(D-D)、血浆内皮素(ET)与血栓素B2(TXB2)水平对脊柱退行性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栓塞症(DVT)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34例脊柱退行性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1个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55例)和无DVT组(79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1 d和术后1、3、7 d血浆D-D、ET与TXB2水平,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术后1、3、7 d血浆D-D、ET与TXB2水平对脊柱退行性变患者术后DVT的预测价值。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点效应可以影响D-D水平的变化(P<0.05),组间效应可以影响D-D、ET、TXB2水平的变化(P<0.05),时点和组间的交互效应可以影响D-D、ET水平的变化(P<0.05);事后多重比较显示,两组患者术后1 d的D-D、ET、TXB2水平均高于术前1 d,DVT组术后3 d的D-D、ET、TXB2水平均高于术前1 d,术后7 d的D-D、ET水平均高于术前1 d,无DVT组术后3、7 d的D-D水平均高于术前1 d,术后1、3、7 d的DVT组D-D、ET、TXB2水平均高于无DVT组(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后1 d的D-D、ET、TXB2预测术后DVT的AUC分别为0.905、0.792、0.678,Cut-off值分别为1.605μg·mL^(-1)、72.395 ng·mL^(-1)、145.225 ng·L^(-1),灵敏度分别为80.0%、50.9%、50.9%,特异度分别为91.1%、98.7%、92.4%;术后3 d的D-D、ET、TXB2预测术后DVT的AUC分别为0.990、0.749、0.597,Cut-off值分别为1.920μg·mL^(-1)、60.995 ng·mL^(-1)、140.280 ng·L^(-1),灵敏度分别为94.5%、52.7%、43.6%,特异度分别为100.0%、89.9%、78.5%;术后7 d的D-D、ET、TXB2预测术后DVT的AUC分别为0.796、0.685、0.557,Cut-off值分别为1.670μg·mL^(-1)、40.550 ng·mL^(-1)、141.685 ng·L^(-1),灵敏度分别为56.4%、89.1%、34.5%,特异度分别为89.9%、48.1%、83.5%。结论术后1、3、7 d血浆D-D、ET与TXB2水平均对脊柱退行性变术后患者DVT有预测价值,且D-D预测的最佳时间点为术后3 d,ET、TXB2预测的最佳时间点为术后1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聚体 血浆内皮素 血栓素B2 脊柱退行性变 深静脉血栓栓塞症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肾生血方治疗老年脊柱退行性变围手术期贫血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玉芹 陈连锁 +2 位作者 何加海 刘建军 张国义 《四川中医》 2016年第8期189-191,共3页
目的:观察自拟补肾生血方治疗脊柱退行性变围手术期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00例脊柱退行性变行手术治疗患者作为研究资料,按其手术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于术前3天至术后15天时,口服速力菲;研究组于术前3天至术后21天时,口... 目的:观察自拟补肾生血方治疗脊柱退行性变围手术期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00例脊柱退行性变行手术治疗患者作为研究资料,按其手术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于术前3天至术后15天时,口服速力菲;研究组于术前3天至术后21天时,口给自拟补肾生血方。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血象及Ig G、Ig M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经临床治疗,术后3天时,其Hb变化明显,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统计学意义;术后3天至21天时,两组Hb均上升明显,术后7天、15天、21天与术后3天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统计学意义;且研究组较对照组上升更为明显(P<0.05),具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7天、15天、21天时RBC升高明显,与术后3天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统计学意义,且术后7天、15天、21天时的组间比较,也具有明显差异(P<0.05),具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术后7天、15天、21天时的Ig M、Ig G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具统计学意义。结论:自拟中药补肾生血方对改善临床脊柱退行性变围手术期贫血效果明显,并可以有效提升患者Ig M、Ig G水平,故该方剂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手术期 脊柱退行性变 贫血 补肾生血方
原文传递
益肾蠲痹丸为主治疗540例脊柱退行性变的临床体会 被引量:2
11
作者 朱琬华 蒋熙 +1 位作者 朱建华 吴坚 《山西中医》 1993年第2期12-13,共2页
益肾蠲痹丸(简称益丸)是虫类药学专家朱良春老中医治疗顽痹的经验方,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脊柱退行性变、肩周炎、坐骨神经痛有显著的疗效,近6年来我科以本药为主,治疗脊柱退行性变取得满意疗效,兹将随访的540例病历小结如下。
关键词 脊柱退行性变 痹证 益肾蠲痹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退行性变能治愈吗
12
作者 黄枫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11年第7期32-32,共1页
我今年60岁,于2010年参加体育活动后突然出现腰背痛(主要是肩胛下的脊柱两侧疼痛),睡觉翻身也痛,无外伤史、红肿、叩击痛等。到医院就医被诊为腰肌劳损:遵医嘱服用复方塞隆胶囊、疏风活络片、右旋酮洛芬止痛片,但治疗1月后疼痛... 我今年60岁,于2010年参加体育活动后突然出现腰背痛(主要是肩胛下的脊柱两侧疼痛),睡觉翻身也痛,无外伤史、红肿、叩击痛等。到医院就医被诊为腰肌劳损:遵医嘱服用复方塞隆胶囊、疏风活络片、右旋酮洛芬止痛片,但治疗1月后疼痛无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退行性变 治愈 疏风活络片 右旋酮洛芬 体育活动 无外伤史 腰肌劳损 腰背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二聚体在脊柱退行性变患者围术期深静脉血栓栓塞症中检测的意义 被引量:6
13
作者 牛涛 王宾 +2 位作者 周政纲 杨孝军 叶丽丽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7年第11期1939-1941,共3页
目的探析血浆D-二聚体(D-D)在脊柱退行性变患者围术期深静脉血栓栓塞症(DVT)中的临床检测价值。方法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脊柱退行性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术期有无DVT,分成DVT组和无DVT组,每组100例。比... 目的探析血浆D-二聚体(D-D)在脊柱退行性变患者围术期深静脉血栓栓塞症(DVT)中的临床检测价值。方法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脊柱退行性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术期有无DVT,分成DVT组和无DVT组,每组10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前与手术后1、3、7d的血浆D-D水平。分析血浆D-D在脊柱退行性变者围术期DVT中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血浆D-D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3、7dDVT组患者的血浆D-D水平均明显高于无DVT组(P<0.01)。术后两组患者血浆D-D水平均较术前明显上升(P<0.05)。血浆D-D在脊柱退行性变围术期DVT者中的诊断分界点为1.18μg/ml,敏感性为93.0%,特异性为79.0%,阴性预测值为98.0%,阳性预测值为42.0%,假阳性率为21.0%。结论血浆D-D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脊柱退行性变者围术期是否出现DVT,但只能作为初筛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聚体 脊柱退行性变 围术期 深静脉血栓栓塞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退行性变正日益年轻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秀红 《江苏卫生保健》 2019年第5期23-23,共1页
脊柱退行性变,泛指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脊柱所发生的一系列退行性改变,俗称'脊柱老化'。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椎间盘的变性狭窄、小关节的磨损和增生以及椎体边缘的增生骨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腰背痛。临床上则因退变程度和退变... 脊柱退行性变,泛指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脊柱所发生的一系列退行性改变,俗称'脊柱老化'。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椎间盘的变性狭窄、小关节的磨损和增生以及椎体边缘的增生骨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腰背痛。临床上则因退变程度和退变部位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疾病 脊柱退行性变 椎间盘 脊柱退行性疾病 脊柱退 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性脊柱退行性变的X线诊断及其临床
15
作者 于树清 《实用医技杂志》 1997年第10期769-769,共1页
老年性脊柱退行性变临床非常多见,尤其是颈、腰椎发病率高。X线检查可以了解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但其与临床症状不完全一致,本文目的在于通过对480例老年组的正侧位腰椎片的分析、探讨其退变的原因,X线分度及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关键词 老年人 脊柱退行性变 X线诊断 临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退行性变患者围手术期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对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4
16
作者 杨志华 李青 +2 位作者 冯健 陈国方 应锦河 《中华全科医学》 2017年第4期583-585,共3页
目的探讨脊柱退行性变围手术期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及其对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浙江萧山医院骨科2013年1月—2015年12月住院手术治疗的脊柱退变性疾病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分为观察组... 目的探讨脊柱退行性变围手术期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及其对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浙江萧山医院骨科2013年1月—2015年12月住院手术治疗的脊柱退变性疾病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分为观察组(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组)和对照组(无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组),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1 d、术后3 d、术后7 d血浆D-二聚体水平(1.76±0.23)μg/ml、(2.32±0.41)μg/ml、(1.67±0.35)μg/ml;(1.28±0.31)μg/ml、(1.26±0.27)μg/ml、(1.31±0.23)μg/ml均高于术前(0.68±0.14)μg/ml;(0.74±0.15)μg/ml(P>0.05);2组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 d、术后3 d和术后7 d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水平诊断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ROC曲线结果显示:诊断截断值为1.17μg/ml,ROC曲线下面积为0.928,95%可信区间下限为0.890,上限为0.966。以D-二聚体≥1.17μg/ml为深静脉血栓栓塞症阳性,D-二聚体<1.17μg/ml为深静脉血栓栓塞症阴性诊断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灵敏度为92.9%,特异度为79.1%,误诊率为20.9%,漏诊率为7.1%,总符合率为13.0%+68.0%=81.0%,Youden指数为72.0%,阳性预测值为41.9%,阴性预测值为98.6%。结论脊柱退行性变患者术后D-二聚体水平升高,D-二聚体水平对深静脉血栓栓塞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退行性变 D-二聚体 深静脉血栓栓塞症
原文传递
脊柱退行性变责任病变节段的认定
17
作者 菅凤增(整理)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10-610,共1页
颈椎或腰椎的退行性病变,影像学上表现为多节段的改变,而引起症状的常段一般为一或两个竹段.单纯一或两个节段的显微外科减压可以以较小的代价解除症状;而多节段病变,尤其需要内㈨定时,手术创伤及并发症相应增加。是单纯减胍还是... 颈椎或腰椎的退行性病变,影像学上表现为多节段的改变,而引起症状的常段一般为一或两个竹段.单纯一或两个节段的显微外科减压可以以较小的代价解除症状;而多节段病变,尤其需要内㈨定时,手术创伤及并发症相应增加。是单纯减胍还是需要同时行矫形手术需要认真考虑(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段 脊柱退行性变 责任 退行性 外科减压 手术创伤 矫形手术 多节段
原文传递
脊柱退行性变的影像分析
18
作者 孟军 魏汝青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2003年第7期78-78,共1页
关键词 脊柱退行性变 影像分析 X线 CT 原发性 继发性
原文传递
100例老年人脊柱退行性变的X线平片分析
19
作者 周淑芳 《中外医用放射技术》 2004年第1期85-86,共2页
关键词 老年人 脊柱退行性变 X线平片 骨质增生 脊椎滑脱 椎间盘脱出 骨质疏松
原文传递
经皮全脊柱内镜下精准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 被引量:18
20
作者 何升华 赖居易 +4 位作者 王业广 孙志涛 王建 冯华龙 黄飞强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3725-3728,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经皮全脊柱内镜下精准减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经皮全脊柱内镜下精准减压术治疗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53例。男25例,女28例,平均年龄为(64.34±12.57)岁,平均病程为(2.14±0... 目的探讨采用经皮全脊柱内镜下精准减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经皮全脊柱内镜下精准减压术治疗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53例。男25例,女28例,平均年龄为(64.34±12.57)岁,平均病程为(2.14±0.35)年。通过比较患者在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术后2年VAS评分、ODI指数评价临床疗效,并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进行统计。同时根据ODI指数改善率分析术后患者优良率。结果与术前相比,53例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术后2年平均VAS评分、ODI指数均明显改善(P<0.05)。平均手术时间为(60.17±26.38)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5.26±8.32)m L。1例患者术后6 h下肢疼痛加重,症状1周后逐渐改善,余未出现明显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为(4.52±2.34)d;依据术后ODI指数改善结果,53例患者中优35例,良14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为92.5%。结论经皮全脊柱内镜下精准减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获得较佳的临床疗效,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退行性变 内镜 微创治疗 减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