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的应用效果观察
1
作者 诸葛恒艳 陆建红 +1 位作者 缪青 陶峰琴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19期144-146,共3页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于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行脊椎后路内固定术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抗感染处理,观察组...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于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行脊椎后路内固定术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抗感染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处理。比较两组临床效果、恢复效果、满意度、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两组活力状况、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评分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的应用效果显著,可缩短切口愈合及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路内固定 切口感染 负压封闭引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的治疗 被引量:5
2
作者 吕国华 王冰 +2 位作者 马泽民 康意军 李启贤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5期22-24,共3页
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的发生原因和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12例患者分别在术前和术中窦道分泌物取样行细菌培养 ,培养时间为 7d以上。 3例先行抗炎、窦道搔刮或切开清理、置管冲洗引流 ,均未见效而改行内固定物取出术。另 9... 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的发生原因和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12例患者分别在术前和术中窦道分泌物取样行细菌培养 ,培养时间为 7d以上。 3例先行抗炎、窦道搔刮或切开清理、置管冲洗引流 ,均未见效而改行内固定物取出术。另 9例在明确诊断后即行积极的内固定物取出术。术中仔细观察软组织和骨质的变化 ,术后抗炎。结果 :7例细菌培养阳性。 3例为微球菌 ,4例为粪链球菌。另 5例为阴性。术前和术中 2次取样培养结果一致。 3例先行保守治疗者改行内固定物取出术后伤口及窦道顺利愈合 ,平均住院时间 4 0d。另 9例在明确诊断后即行内固定物取出术 ,术后伤口及窦道顺利愈合 ,平均住院时间 14d。术后抗生素的应用时间为 12~ 14d。随访 3~ 12个月感染无复发。术中发现 9例窦道与椎弓根螺钉尾部相通 ,原发病灶仅为在该处的局限性肉芽病灶、有少许脓块 ,该钉尾的固定螺帽有松动。病灶不向深处累及椎弓根和椎板 ,椎弓根钉本身无松动 ;另 3例窦道与横向连接杆的一端相通 ,原发病灶亦为一小的局限肉芽组织团块。结论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发生的迟发性感染通常是由低毒性细菌引起的局部软组织感染 ,骨质未受侵蚀 ,对这一感染引起的窦道、流脓采取抗炎、局部处理效果差 ,而积极的内固定物取出术是有效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 脊柱后路内固定 迟发性感染 细菌学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1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汤涛 王云 尹振春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1915-1916,共2页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1999年3月—2009年3月我院收治的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患者18例,均经病史调查、常规体检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明确后,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分别行病灶清除术、内固定物取出术、...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1999年3月—2009年3月我院收治的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患者18例,均经病史调查、常规体检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明确后,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分别行病灶清除术、内固定物取出术、灌注引流术。术后随访对其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本组18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均进行常规随访,时间6个月~5年。其中优15例,占83.33%;良2例,占11.11%;可1例,占5.56%;无差者。讨论对于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应早期发现,早期诊断,通过及时充分冲洗、引流,彻底清创,从而控制及消除感染,获得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路内固定 脊柱损伤 切口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的治疗 被引量:6
4
作者 李晶 吕国华 +2 位作者 康意军 李启贤 王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5期312-312,共1页
关键词 脊柱后路内固定 治疗 迟发性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硬膜外血肿的预防与护理 被引量:6
5
作者 张艳平 刘天娇 金姬延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65-766,共2页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硬膜外血肿往往在术后早期出现,虽然发生率为0.1%-3%,但病情进展迅速,如果处理不当可对脊髓神经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本文总结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2586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中4例硬膜外血肿的预防与护理经验,...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硬膜外血肿往往在术后早期出现,虽然发生率为0.1%-3%,但病情进展迅速,如果处理不当可对脊髓神经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本文总结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2586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中4例硬膜外血肿的预防与护理经验,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路内固定 脊髓神经功能 流管 术后引流 腰椎管狭窄 引流量 生命体征观察 体位护理 脊髓型颈椎病 术前指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2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马一鸣 汤涛 +1 位作者 王云 尹振春 《中医正骨》 2010年第6期66-66,68,共2页
关键词 脊柱后路内固定 切口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7
作者 庄泽民 丁真奇 《医学综述》 2015年第19期3534-3537,共4页
脊柱内固定术常用来治疗脊柱创伤及椎体滑脱、脊柱侧弯、椎管狭窄等各类脊柱疾病。随着脊柱内固定材料及手术操作技术的不断进步,脊柱内固定术的手术量逐年增加。尽管现代的无菌条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脊柱术后感染仍是脊柱内固定术后一... 脊柱内固定术常用来治疗脊柱创伤及椎体滑脱、脊柱侧弯、椎管狭窄等各类脊柱疾病。随着脊柱内固定材料及手术操作技术的不断进步,脊柱内固定术的手术量逐年增加。尽管现代的无菌条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脊柱术后感染仍是脊柱内固定术后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它不仅显著增加医疗费用,而且可能会导致内固定的失败、骨髓炎及假关节的形成,甚至会威胁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路内固定 深部感染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治疗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李万富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年第31期143-144,共2页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6.9%。因切口感染可引发软组织充血肿胀、坏死,甚至有可能出现钢板外露,如未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可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切口感染也成为脊柱外科...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6.9%。因切口感染可引发软组织充血肿胀、坏死,甚至有可能出现钢板外露,如未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可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切口感染也成为脊柱外科临床医护人员不可忽视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为提升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引发切口感染的治疗效果,2006年1月-2012的12月我院收治经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的患者23例,并给予有效的治疗措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路内固定 切口感染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闭式冲洗引流治疗脊柱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体会 被引量:2
9
作者 周云龙 《西南军医》 2014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总结持续闭式冲洗引流治疗脊柱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5月脊柱内固定、自体骨或异体骨植骨融合术后切口深部感染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主要为切口脓性分泌物、体温升... 目的总结持续闭式冲洗引流治疗脊柱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5月脊柱内固定、自体骨或异体骨植骨融合术后切口深部感染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主要为切口脓性分泌物、体温升高和局部疼痛等,血液学及细菌学检查确定有无细菌性感染;所有患者在诊断切口深部感染明确后,全部行切口拆开,清创,闭式冲洗引流联合敏感抗生素的治疗。结果随访4个月~3年,平均2.1年。闭式冲洗引流后7日局部症状消失,引流液清亮后拔管4例,7~14日拔管13例,14~21日拔管9例;引流后21日,全身症状消失、血常规、CRP、血沉正常后停用抗生素13例,36日停用抗生素13例。5例形成慢性窦道,经久不愈,1年后取出内固定后愈合。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未见断钉与断棒。结论联合敏感抗生素加闭式冲洗引流治疗脊柱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切口深部感染有利于及时控制感染,疗效肯定且没有必要取出内固定物及植骨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路内固定融合 切口深部感染 闭式冲洗引流 脊柱内固定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整形外科治疗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心灵 林志禹 +2 位作者 陈玉杰 董文芳 杨欣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10-914,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整形外科治疗方案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愈合不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纳入16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患者,根据创面特征及缺损情况决定不同整形外科治疗方案,包括清创、创面密闭式负压吸引(vacuum seali... 目的:探讨不同整形外科治疗方案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愈合不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纳入16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患者,根据创面特征及缺损情况决定不同整形外科治疗方案,包括清创、创面密闭式负压吸引(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根据创面缺损部位及程度设计不同组织皮瓣覆盖等。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16例,其中3例使用清创联合VSD治疗后创面直接缝合,6例使用清创联合Z皮瓣修复创面,1例使用双侧骶棘肌肌瓣修补硬脊膜缺损联合Z皮瓣修复皮肤创面,1例使用背阔肌皮瓣修复创面,3例使用第四腰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创面,1例使用局部旋转皮瓣修复创面,1例使用臀大肌肌皮瓣修复创面。16例患者中,有7例创面细菌培养阳性,其中3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铜绿假单胞杆菌,1例表皮葡萄球菌,1例大肠埃希菌,1例肺炎克雷波杆菌,其余9例创面细菌培养均为阴性。术后有7例患者出现创面不同程度愈合不良,其中3例进行换药治疗,2例进行二次清创缝合,1例采用头皮游离皮片移植,1例进行局部积液抽吸,以上7例患者均好转出院,其余9例患者手术后创面均一期愈合良好。16例患者均未行内固定取出。结论:多种因素可以导致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早期干预、彻底清创、去除坏死/感染组织、选择合适的皮瓣有效创面填充覆盖是保证脊柱术后创面愈合、减少内固定取出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 切口愈合不良 整形外科手术 组织皮瓣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感染48例治疗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姜铧财 龙雳 朱凯 《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1期79-80,98,共3页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治疗。方法将48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手术治疗组及保守治疗组,观察疗效。结果术后随访10-24个月,手术治疗组24例疗效为:优10例,良11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达87.5%,有效率95....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治疗。方法将48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手术治疗组及保守治疗组,观察疗效。结果术后随访10-24个月,手术治疗组24例疗效为:优10例,良11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达87.5%,有效率95.8%;保守治疗组24例疗效为:优4例,良8例,中8例,差4例,优良率达50%,有效率83.3%。结论脊柱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采用彻底清创并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术,术后根据药敏调整抗生素治疗,可以有效控制感染,缩短疗程,有效控制临床症状,减少复发,减轻患者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路内固定 切口感染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并发感染手术治疗护理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仲桂霞 王丽芳 《内蒙古中医药》 2014年第15期167-167,共1页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并发感染后的诊治措施和护理途径。方法:选取来院诊治的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并发感染患者21例,根据患者病史介绍、体检结果、实验室检查诊断报告书和患者临床实际病情对患者的术后感染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与...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并发感染后的诊治措施和护理途径。方法:选取来院诊治的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并发感染患者21例,根据患者病史介绍、体检结果、实验室检查诊断报告书和患者临床实际病情对患者的术后感染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与护理途径,给予患者适宜的舒适护理,手术治疗结束后,对21例患者进行随访,由患者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21例患者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并发感染后得到及时治疗和相应的优良护理,感染患者均得到痊愈。结论:面对脊柱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需要进行及时的相关检查,采取相应有效手术措施,同时配合舒适的护理途径可以有效控制临床症状,获得比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路内固定 感染 治疗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硬膜外血肿的预防与护理体会 被引量:2
13
作者 瞿礼平 《中国现代医生》 2020年第4期182-184,188,共4页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硬膜外血肿的预防与护理体会。方法遵照回顾性分析法选择我院2013年2月~2018年2月纳入的60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术患者,依照不同理疗方式进行分组。其中30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作为对照组,另30例除了常规治疗之外...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硬膜外血肿的预防与护理体会。方法遵照回顾性分析法选择我院2013年2月~2018年2月纳入的60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术患者,依照不同理疗方式进行分组。其中30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作为对照组,另30例除了常规治疗之外实施综合护理作为研究组,记录两组硬膜外血肿、腰椎术后血肿及颈椎术后血肿发生率,分别在干预前后进行生活质量评分(QOL)调查,出院时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表,对比两组干预结果。结果研究组血肿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干预前两组的食欲、精神、睡眠、疼痛及日常生活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对干预效果的满意度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P<0.05)。结论护理干预运用于脊柱后路内固定中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减少硬膜外血肿的发生率,提升生活质量,促进病情稳定,患者满意度较高,可维持良好医患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 脊柱后路内固定 华法林 硬膜外血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PASS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智东 王卫国 +3 位作者 洪晓牌 黎晖 桂平 黄颖 《江西医药》 CAS 2009年第11期1091-1092,共2页
目的探讨UPASS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后入路手术方法,应用UPASS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22例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记录术前和术后椎体高度,后凸角及Frankel评分,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全部患者随访24... 目的探讨UPASS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后入路手术方法,应用UPASS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22例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记录术前和术后椎体高度,后凸角及Frankel评分,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全部患者随访24~48个月,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48.4%矫正到术后94.6%,后凸角由术前平均220矫正到术后50,Frankel A级患者无恢复,其他不全瘫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恢复。结论UPASS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方法可行,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 多节段胸腰椎骨折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常用脊柱后路内固定方式与效果分析
15
作者 张元智 郭来金 李惠杰 《人民军医》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9-10,共2页
关键词 脊柱后路内固定 胸腰椎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联合椎间隙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失稳的临床疗效
16
作者 韦俊后 《右江医学》 2016年第4期481-482,共2页
腰椎滑脱失稳是骨科较为常见的疾病,该病高发于中年女性人群,是指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骨性连接异常,从而导致患者腰椎上位椎体与下位椎体发生部分或完全性错位现象。其主要病理改变是腰椎各节段出现运动范围受限或关节变位,腰椎发生... 腰椎滑脱失稳是骨科较为常见的疾病,该病高发于中年女性人群,是指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骨性连接异常,从而导致患者腰椎上位椎体与下位椎体发生部分或完全性错位现象。其主要病理改变是腰椎各节段出现运动范围受限或关节变位,腰椎发生退变是该疾病的主要原因。患者临床常表现为腰背部疼痛,牵涉至臀部及大腿,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 椎间隙融合器 腰椎滑脱失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细胞免疫指标和促炎因子水平检测在急诊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17
作者 宋洪光 宋宝臣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20年第7期404-406,共3页
目的分析红细胞免疫指标和促炎因子水平检测在急诊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4例行急诊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患者为感染组,术后切口未感染的32例患者为未感染组,32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三组红... 目的分析红细胞免疫指标和促炎因子水平检测在急诊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4例行急诊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患者为感染组,术后切口未感染的32例患者为未感染组,32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三组红细胞免疫指标、白细胞介素促炎因子及其他促炎因子水平;比较浅部感染与深部感染患者红细胞免疫指标、白细胞介素促炎因子及其他促炎因子水平。结果感染组协同肿瘤红细胞花环试验(Tumor erythrocyte rosettetest,ATER)、直向肿瘤红细胞花环试验(Erythrocyte direct to tumor erythrocyte wreath rate,DTER)、免疫黏附促进因子(Erythrocyte immune adhesion promoter,FEER)、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C3bR)水平明显低于非感染组和对照组,非感染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血清IL-6、IL-8、IL-17、IL-18水平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和对照组,非感染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血清NO、IFN-γ、TNF-α水平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和对照组,非感染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深部感染患者FEER、ATER、DTER、红细胞C3bR水平明显低于浅部感染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深部感染患者血清IL-6、IL-8、IL-17、IL-18、NO、IFN-γ、TNF-α水平明显高于浅部感染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细胞免疫指标和促炎因子水平在急诊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患者中具有特异性,对其水平检测有助于评估患者免疫水平和感染程度,并指导抗生素的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路内固定 切口感染 红细胞免疫指标 促炎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伤口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
18
作者 刘闻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12期475-475,共1页
目的分析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伤口感染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2009年5月~2013年12月,本院共收治174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术患者,其中发生切口感染7例。回顾性分析7例切口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74例脊柱内固定手术患者中,... 目的分析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伤口感染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2009年5月~2013年12月,本院共收治174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术患者,其中发生切口感染7例。回顾性分析7例切口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74例脊柱内固定手术患者中,发生切口感染7例,切口感染率为4.02%。在发生切口感染的病例中,以手术时间(h)≥3 h和术前为开放性伤口患者感染率最高,均为3.45%,其次是年龄因素、合并基础疾病分别为2.87%,术前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构成百分比为0.06%。结论引起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较多。术前充分准备,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及时观察切口及引流情况,可有效预防切口感染,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路内固定 伤口感染 护理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闭式冲洗引流治疗脊柱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体会
19
作者 佟珅 《中国伤残医学》 2020年第10期24-25,共2页
目的:探讨持续闭式冲洗引流在脊柱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后切口深部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本院52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后切口深部感染患者,通过持续闭式冲洗引流法对患者实施治疗,同时配合敏感抗生... 目的:探讨持续闭式冲洗引流在脊柱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后切口深部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本院52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后切口深部感染患者,通过持续闭式冲洗引流法对患者实施治疗,同时配合敏感抗生素治疗,观察其应用效果.结果:患者局部感染症状平均消失时间为(7.2 ± 1.5)天,患者平均拔管时间为(14.5 ± 2.2)天;患者平均停用抗生素时间为引流后(25.8 ± 2.6)天;随访3年间,无1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复发现象.结论:持续闭式冲洗引流以及敏感抗生素的联合应用,能够促进脊柱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后切口深部感染患者感染状况的改善,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闭式冲洗引流 脊柱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 切口深部感染
原文传递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感染患者红细胞免疫与促炎因子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耿同宇 陈盈君 +2 位作者 张雷 杨海松 朱鑫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544-2546,共3页
目的研究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感染患者红细胞免疫与促炎因子的变化状态,以为该类切口感染的控制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0月医院收治的38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感染患者为A组,同时期的38例脊柱后路内... 目的研究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感染患者红细胞免疫与促炎因子的变化状态,以为该类切口感染的控制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0月医院收治的38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感染患者为A组,同时期的38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未感染患者为B组,38名体检健康人员为C组,将3组受试者的红细胞免疫及促炎因子水平进行比较,然后比较A组中浅部和深部感染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及促炎因子水平。结果 A组的红细胞免疫指标FEER、ATER、DTER、RBC-C3bR水平分别为(45.22±4.80)(50.34±3.73)(26.50±2.31)(13.09±1.10)%,其均低于B组的(51.38±5.26)(60.04±4.18)(32.54±2.76)(16.18±1.31)%及C组的(60.45±5.73)(65.15±4.82)(39.59±3.24)(19.20±1.55)%,B组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血清促炎因子均高于B组及C组,B组则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中浅部和深部感染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及促炎因子水平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感染患者红细胞免疫与促炎因子的变化明显,且浅部与深部感染的差异突出,因此对其进行监测及干预的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路内固定 早期切口感染 红细胞免疫 促炎因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