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脊椎截骨或切除术矫治脊柱侧后凸畸形的相关问题探讨 被引量:8
1
作者 史亚民 金大地 +4 位作者 王岩 王以朋 吕国华 海涌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4期250-251,共2页
脊柱侧后凸畸形手术矫治的方法有很多,如经脊柱三柱的全脊椎截骨、后路经关节突-椎间隙截骨(脊柱缩短技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蛋壳技术)、经椎弓根半椎体全切及全脊椎切除术等,这些技术既可用于单纯的后凸畸形,也可用于侧后凸畸形。目... 脊柱侧后凸畸形手术矫治的方法有很多,如经脊柱三柱的全脊椎截骨、后路经关节突-椎间隙截骨(脊柱缩短技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蛋壳技术)、经椎弓根半椎体全切及全脊椎切除术等,这些技术既可用于单纯的后凸畸形,也可用于侧后凸畸形。目前已成为国内矫治顶椎位于中胸段、胸腰段和上腰段严重侧后凸畸形的重要手段,但这些术式的定义较混乱,手术不够规范,适应证不明确,疗效评估不统一,特别是对并发症的报道更少。本期邀请了对矫治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有经验的专家就全脊椎截骨或全脊椎切除术的适应证选择、并发症的预防及截骨术后残留后凸畸形的处理策略等作一讨论,供同道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脊椎截骨术 矫正手术 脊柱侧后凸畸形 相关问题探讨 注意事 适应证 切除术 重度脊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脊柱侧后凸畸形后路矫形术后症状性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7
2
作者 刘少强 陈伟 +2 位作者 吴彬彬 廖忠 梁珪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27-1130,共4页
脊柱术后症状性硬膜外血肿(symptomatic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SSEH)可导致术后神经功能恶化,是脊柱术后少见但会造成严重后果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0.1%~1.0%[1~6]。脊柱术后SSEH的发生与高龄、长节段手术、术中失血量大... 脊柱术后症状性硬膜外血肿(symptomatic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SSEH)可导致术后神经功能恶化,是脊柱术后少见但会造成严重后果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0.1%~1.0%[1~6]。脊柱术后SSEH的发生与高龄、长节段手术、术中失血量大等因素有关[4、7、8],而成人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常合并上述这些危险因素。因此,对此类患者进行分析,总结脊柱术后SSEH的原因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后凸畸形 硬膜外血肿 矫形术后 症状性 成人 脊柱术后 治疗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神经损害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脊髓内移后路矫形术后神经电生理变化 被引量:6
3
作者 刘臻 邱勇 +7 位作者 朱卫国 金梦然 刘兴勇 王斌 俞杨 钱邦平 孙旭 朱泽章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80-584,共5页
目的:观察伴神经功能损害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脊髓内移后路矫形术后神经电生理变化和功能转归。方法:2005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脊髓内移、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术治疗伴神经损害的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14例,女6例,男8例;年龄22.0±... 目的:观察伴神经功能损害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脊髓内移后路矫形术后神经电生理变化和功能转归。方法:2005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脊髓内移、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术治疗伴神经损害的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14例,女6例,男8例;年龄22.0±14.5岁(6-53岁)。术前均表现为双下肢麻木,其中7例伴行走不稳;双下肢病理征均为阳性。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C级5例,D级9例。胸弯11例,胸腰弯3例,后凸顶椎均位于侧凸顶椎区内。术前冠状面主弯Cobb角为76.9°±33.2°(65°-100°),后凸Cobb角为71.5°±31.8°(41°-125°)。采用加拿大XLTEK肌电诱发电位仪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周检测14例患者的体感诱发电位(SEP),术中行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测。在MRI上测量顶椎区凸侧脊髓外缘至椎管内缘距离,计算脊髓内移距离。结果:术前胫后神经SEP P40的波幅与峰潜伏期为1.67±0.38μV和38.96±2.51ms,术中为1.69±0.36μV和38.15±2.14ms,术中与术前比较波幅与峰潜伏期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术后冠状面主弯Cobb角矫正率为(50.3±20.6)%(14.5%-85%),后凸Cobb角矫正率为(39.0±17.7)%(20.8%-57.9%);顶椎区脊髓位置平均内移2.3±1.6mm(0.6-4.4mm)。术后1周时胫后神经SEP P40波幅与潜伏期为2.10±0.35μV和35.54±2.12ms,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P〈0.05)。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结论:脊髓内移后路矫形内固定治疗伴神经损害的脊柱侧后凸畸形术后患者神经电生理指标和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后凸畸形 脊髓内移术 神经电生理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程护理干预在脊柱截骨矫形技术治疗成人复杂脊柱侧后凸畸形中的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饶珊珊 黄丽 +1 位作者 皮海菊 尚晖 《护理研究(下旬版)》 2017年第6期2276-2278,共3页
[目的]探讨全程护理干预在脊柱截骨矫形技术治疗成人复杂脊柱侧后凸畸形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6月—2016年6月选取脊柱截骨矫形技术治疗复杂脊柱侧后凸畸形病人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围术期给予... [目的]探讨全程护理干预在脊柱截骨矫形技术治疗成人复杂脊柱侧后凸畸形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6月—2016年6月选取脊柱截骨矫形技术治疗复杂脊柱侧后凸畸形病人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围术期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围术期给予全程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病人术后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视觉模拟评分(2.22分±0.45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32.45%±3.96%)低于对照组(4.69分±0.56分、45.98%±4.58%),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85.22分±5.48分)高于对照组(65.78分±4.82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干预后物质生活、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护理干预有助于复杂脊柱侧后凸畸形术后病人康复,可改善病人术后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程护理干预 脊柱截骨矫形技术 脊柱侧后凸畸形 疼痛 功能障碍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重度僵直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治疗 被引量:1
5
作者 刘祖德 张清港 +2 位作者 王长峰 田纪伟 袁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7期1354-1355,共2页
关键词 脊柱侧后凸畸形 僵直性 脊柱胸腰段 治疗 半椎体切除术 进行性加重 腰背部 脊柱畸形 18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头盆环支撑牵引预治疗31例体会 被引量:4
6
作者 赵聚峰 杜志伟 《实用骨科杂志》 2005年第3期265-266,共2页
关键词 脊柱侧后凸畸形 预治疗 牵引 支撑 头盆 严重 2003年5月 后路手术治疗 1998年 手术矫形 脊柱后路 治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治疗现状 被引量:4
7
作者 赵玉娟 仉建国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2年第2期179-184,共6页
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是由脊柱的结构发育异常所导致的一种常见的脊柱畸形。该类型发现早,畸形重,对心肺的发育及功能影响大,矫形困难,并发症多,近十年来其治疗有较大进展。本文将就其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后 脊柱侧后凸畸形 治疗 发育异常 脊柱畸形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期后路楔形截骨联合顶椎区广泛松解治疗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 被引量:1
8
作者 陈钢 龙智生 +2 位作者 龚飞鹏 李宇旭 李建飞 《江西医药》 CAS 2016年第4期304-306,共3页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楔形截骨联合顶椎区广泛松解治疗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及早期疗效。方法自2007年2月-2015年1月对26例僵硬型脊柱侧后凸采用一期后路楔形截骨联合顶椎区广泛松解钉棒系统矫形内固定矫形。男14例,女12例;年龄15-45...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楔形截骨联合顶椎区广泛松解治疗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及早期疗效。方法自2007年2月-2015年1月对26例僵硬型脊柱侧后凸采用一期后路楔形截骨联合顶椎区广泛松解钉棒系统矫形内固定矫形。男14例,女12例;年龄15-45岁,平均25.4岁。其中单纯半椎体10例,多发半椎体4例,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8例,脊髓空洞并脊柱侧凸3例,脊柱结核并侧后凸畸形1例。术前脊柱侧凸Cobb’s角74°-118°,平均83.2°;脊柱后凸角27°-89°,平均53.7°;躯干偏移4-26.8mm,平均18.8mm。结果手术时间平均321min,术中出血平均2400ml。术后平均随访16个月。侧凸Cobb’s角17°-57°,平均39.1°,平均矫正率55.5%;后凸Cobb’s角16°-42°,平均28.6°,平均矫正率48.7%;术后躯干偏移0-11.3mm,平均为3.4mm。手术并发症包括术中椎弓根骨折2例;胸腔积液2例;1例出现左上肢麻木,握力下降为3级。结论一期后路楔形截骨联合顶椎区广泛松解治疗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是一个安全和有效的手术的手术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后凸畸形 截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协和医院多科协作成功治疗130°以上脊柱侧后凸畸形 被引量:1
9
作者 彭慧明 余可谊 《协和医学杂志》 2010年第2期226-226,共1页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麻醉科和ICU协作成功治疗130°以上脊柱侧后凸畸形5例,此类病例报道在国内尚属罕见。该成果获得2009年北京协和医院医疗成果二等奖。
关键词 脊柱侧后凸畸形 北京协和医院 多科协作 治疗 2009年 病例报道 医疗成果 IC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体会 被引量:2
10
作者 吕国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4期253-254,共2页
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是严重的脊柱三维畸形。广泛前后柱结构的僵硬,以及脊柱冠状面和矢状面的严重失衡。使得单纯传统后路内固定矫形或前路松解联合后路矫形技术不能获得满意矫正效果,并具有较高的脊髓神经损伤风险。虽然常用于强直... 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是严重的脊柱三维畸形。广泛前后柱结构的僵硬,以及脊柱冠状面和矢状面的严重失衡。使得单纯传统后路内固定矫形或前路松解联合后路矫形技术不能获得满意矫正效果,并具有较高的脊髓神经损伤风险。虽然常用于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治疗的后路脊椎截骨术(spinal osteotomy)(经关节突“V”型截骨或经椎弓根椎体截骨)在轻、中度成人僵硬侧凸或脊柱侧凸翻修手术中取得成功,但对于重度、僵硬的脊柱侧后凸畸形,由于截骨范围有限,该两种方法均不能取得畸形的满意矫正和躯干平衡恢复。基于先天性脊柱侧凸半椎体切除和脊柱恶性肿瘤后路全脊椎切除的经验,全脊椎切除术(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VCR)主要适应证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后凸畸形 后路内固定 全脊椎切除术 治疗 先天性脊柱 胸腰椎后畸形 后路全脊椎切除 脊椎截骨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矫正术的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坤 唐婷 赵冬霞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10年第2期337-338,共2页
关键词 脊柱侧后凸畸形 青藏高原地区 围术期护理 畸形矫正术 心肺功能障碍 临床治疗 畸形程度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全脊椎截骨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阿尖措 李占银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7期1079-1081,共3页
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为一类较为严重的脊柱畸形病变。随着受试者畸形角度的不断增加,会令其胸廓变形严重。此刻,病患大都合并多累其他器官以及系统病变。该疾病的主要特点为进行程度严重、手术风险高。针对于此类疾病患者来讲,临... 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为一类较为严重的脊柱畸形病变。随着受试者畸形角度的不断增加,会令其胸廓变形严重。此刻,病患大都合并多累其他器官以及系统病变。该疾病的主要特点为进行程度严重、手术风险高。针对于此类疾病患者来讲,临床中与之相对应的治疗方式较多,疗效不一。其有着各自的优劣势以及相关适用范围[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病变 脊柱畸形 胸廓变形 手术风险 优劣势 脊柱侧后凸畸形 重度僵硬性 后路全脊椎截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后路楔形截骨术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的疗效分析及术后康复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宁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11期1579-1583,1587,共6页
目的:分析腰椎后路楔形截骨术对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康复影响。方法:选取80例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治疗,观察组实施腰椎后路楔形截骨治疗及... 目的:分析腰椎后路楔形截骨术对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康复影响。方法:选取80例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治疗,观察组实施腰椎后路楔形截骨治疗及术后康复训练。观察2组术前、术后的Cobb角矫正、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脊髓神经功能Frankle分级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平均固定节段数等临床手术指标资料。结果:2组组内术前、术后Cobb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Cobb角明显低于术前(P<0.01);但术前和术后2组间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组内术前、术后ODI和ADL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术后6个月、12个月的ODI和ADL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术前2组间Frankle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2组间Frankle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间手术时间和平均固定节段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后路楔形截骨术创伤小,结合术后康复训练可改善病人腰椎功能和脊髓神经功能障碍,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后凸畸形 楔形截骨术 腰椎后路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宝石能谱CT去伪影技术在脊柱侧后凸畸形中的应用价值探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朱坤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7年第7期60-61,共2页
目的:对宝石能谱CT去伪影技术在脊柱侧后凸畸形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手术后给予宝石能谱CT成像(GSI)扫描,借助能谱分析软件获得单能量+MARs以及110Ke V单能量图像。每例患... 目的:对宝石能谱CT去伪影技术在脊柱侧后凸畸形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手术后给予宝石能谱CT成像(GSI)扫描,借助能谱分析软件获得单能量+MARs以及110Ke V单能量图像。每例患者中选取2个最大的金属伪影层面,测量椎管内感兴趣区,并将伪影指数计算出来。结果:对比三组椎弓根螺钉、椎管内结构以及椎管内结构AI值主观评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评价椎管内结构时,单能量去伪影技术更为适用,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石能谱CT 去伪影技术 脊柱侧后凸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椎区全椎骨截骨术治疗胸腰段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
15
作者 马如龙 龚跃昆 +2 位作者 曾才铭 李世和 李国荣 《云南医药》 CAS 1995年第6期453-454,共2页
顶椎区全椎骨截骨术治疗胸腰段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马如龙,龚跃昆,曾才铭,李世和,李国荣僵硬型脊柱侧后凸较难矫正,可用头盆环牵引或分二期手术矫正,但矫正率只有30%左右,先天性僵硬型侧后凸,特别是胸腰段已骨性融合成短锐... 顶椎区全椎骨截骨术治疗胸腰段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马如龙,龚跃昆,曾才铭,李世和,李国荣僵硬型脊柱侧后凸较难矫正,可用头盆环牵引或分二期手术矫正,但矫正率只有30%左右,先天性僵硬型侧后凸,特别是胸腰段已骨性融合成短锐角畸形者,更难矫正。我科用顶椎区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后凸畸形 胸腰段 椎骨 截骨术 顶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辅助成人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术前规划及应用价值 被引量:20
16
作者 蒋维利 牛国旗 +6 位作者 周功 陈辉 刘涛 聂虎 刘路坦 李超 周乾坤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0年第2期99-105,共7页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成人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术前规划及术中辅助操作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2例成人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3例,女9例;年龄21~63(47.67±13.32)岁;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4例,脊...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成人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术前规划及术中辅助操作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2例成人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3例,女9例;年龄21~63(47.67±13.32)岁;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4例,脊柱陈旧性结核伴后凸畸形2例,特发性脊柱侧后凸畸形2例,退变性脊柱侧后凸畸形4例。将患者脊柱CT断层扫描数据导入Mimics17.0软件中,建立脊柱三维模型,通过3D打印机制作脊柱模型,然后进行术前规划及模拟手术操作,分析其术后影像学参数的改善情况。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年以上,于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测量侧凸Cobb角,最大后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distance between C7 plumbline and 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7PL-CSVL)和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参数等相关影像学参数,进一步评估其矫形效果。结果:12例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的脊柱矫形术在1∶1脊柱模型的指导下,采用不同的截骨矫形内固定融合方式(其中4例畸形较重的患者采用椎弓根螺钉置钉导板辅助椎弓根螺钉置入)置钉及截骨矫形,效果良好,术中、术后无血管、神经、脊髓等重要组织结构损伤,无脑脊液漏、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前侧凸Cobb角为(56.5±22.5)°,后凸Cobb角为(65.2±19.5)°,C7PL-CSVL为(45.8±16.9)mm,SVA为(48.7±25.4)mm。术后4周侧凸Cobb角为(20.8±11.5)°,后凸Cobb角为(22.0±6.6)°,矫正率分别为(65.1±9.7)%和(64.6±10.6)%;C7PL-CSVL为(22.3±8.9)mm,SVA为(23.3±13.1)mm,均较术前明显改善。12例患者均随访1年以上,平均(18.5±7.9)个月,末次随访时侧、后凸Cobb角分别为(22.2±10.8)°和(23.6±7.7)°,C7PL-CSVL为(23.5±10.8)mm,SVA为(24.7±12.5)mm,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较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模型可直观清晰地显示成人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椎体形态结构以及其与邻近椎体、血管、神经的空间关系,为手术方案个体化制定提供了良好、直观的立体解剖结构观察。术前预模拟手术操作,确定手术内固定、融合节段及截骨矫形方式,可以为实际临床手术提供参考,并能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技术 脊柱侧后凸畸形 截骨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一期全脊椎截骨在脊柱侧后凸畸形中的应用
17
作者 张元豫 李坤 +1 位作者 李洪伟 王志刚 《新疆医学》 2010年第1期77-79,共3页
关键词 脊柱侧后凸畸形 全脊椎截骨术 应用 后路 治疗时间 矫正率 先天性 软硬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一期椎体切除矫形治疗脊柱侧后凸畸形8例疗效观察
18
作者 王达义 温国宏 吴五洲 《华中医学杂志》 2009年第2期109-111,共3页
目的评价经一期后路截骨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治疗胸腰段侧后凸畸形的手术效果。方法对8例各种原因引起的侧后凸畸形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矫正程度由术前平均侧凸47°、后凸60°改善至术后15°和17°,平均... 目的评价经一期后路截骨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治疗胸腰段侧后凸畸形的手术效果。方法对8例各种原因引起的侧后凸畸形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矫正程度由术前平均侧凸47°、后凸60°改善至术后15°和17°,平均矫正率分别为68%和71%;随访获初步或坚强融合,无永久性神经系统损伤。结论由半椎体或者楔形椎所引起的脊柱侧后凸畸形可经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和节段矫形内固定术而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特别是上胸椎段和严重侧后凸脊柱畸形,但该术式对术者手术技术和麻醉技术要求极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后凸畸形 后路半椎体切除 后路节段矫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内移后路矫形内固定修复伴神经损害的脊柱侧后凸畸形:神经电生理及功能的改善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平 孙建民 王彤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1期4610-4615,共6页
背景:有文献报道,采用脊髓内移术修复伴有脊髓神经受压的脊柱侧后凸畸形,术后大部分患者的神经功能可以达到不同程度的恢复,但该方案改善术后神经功能的有效性机制仍不明确。目的:观察脊髓内移后路矫形内固定修复伴神经损害的脊柱侧后... 背景:有文献报道,采用脊髓内移术修复伴有脊髓神经受压的脊柱侧后凸畸形,术后大部分患者的神经功能可以达到不同程度的恢复,但该方案改善术后神经功能的有效性机制仍不明确。目的:观察脊髓内移后路矫形内固定修复伴神经损害的脊柱侧后凸畸形后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选择脊柱侧后凸畸形同时伴神经损害患者18例,经检查确诊后,行脊髓内移后路矫形内固定治疗。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和术后1周行体感诱发电位检测,术中监测其运动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在MRI上测定椎管内缘至顶椎区凸侧脊髓外缘之间的距离,并计算脊髓内移的距离。结果与结论:(1)术前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检测到P40的波幅(1.66±0.29)μV、峰潜伏期为(39.25±3.02)ms;术中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检测到P40的波幅和峰潜伏期的值分别(1.68±0.28)μV、和(38.68±2.67)ms,术中与术前的波幅与峰潜伏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术后冠状面主弯Cobb角矫正率以及后凸Cobb角矫正率分别为(51.1±21.2)%以及(38.9±18.1)%;顶椎区脊髓位置在术后平均内移距离为(2.4±1.7)mm;(3)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检测到P40的波幅与潜伏期在术后1周时分别为(2.21±0.40)μV和(34.98±2.83)ms,较术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4)结果提示,脊髓内移后路矫形内固定可明显改善伴神经损害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指标及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脊柱 内固定器 组织工程 骨科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脊髓内移术 后路矫形内固定 神经损害 脊柱侧后凸畸形 神经电生理监测 神经功能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Halo重力牵引对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截骨等级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许彦劼 刘臻 +5 位作者 胡宗杉 汤子洋 凌宸 李韦彪 朱泽章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4-121,共8页
目的:探讨术前Halo重力牵引(Halo-gravity traction,HGT)对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Ⅰ,NF1)伴严重脊柱侧后凸患者截骨等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19例NF1合并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患... 目的:探讨术前Halo重力牵引(Halo-gravity traction,HGT)对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Ⅰ,NF1)伴严重脊柱侧后凸患者截骨等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19例NF1合并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15.8±7.1岁(6~41岁)。根据术前是否行HGT分为两组:A组术前先行HGT治疗,再行后路矫形手术(13例);B组术前未行HGT治疗,直接行后路截骨矫形手术(6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截骨方案、手术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在牵引前(术前)、牵引后及术后的X线片上分别测量冠状面侧凸Cobb角、冠状面侧凸角度比值(coronal deformity angular ratio,c-DAR)、最大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及矢状面后凸角度比值(sagittal deformity angular ratio,s-DAR)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肺功能相关指标及牵引前(术前)各影像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最大牵引重量为13.0±2.1kg(9~16kg),牵引时间9.9±3.8周(6.5~19周);牵引前冠状面主弯Cobb角和最大后凸Cobb角分别为109.9°±23.2°和84.2°±16.2°,牵引治疗后分别为81.4°±21.0°和68.0°±15.2°,牵引后侧、后凸矫正率分别为(26.3±9.1)%和(18.9±11.7)%;冠状面侧凸角度比值与矢状面后凸角度比值分别由牵引前的17.5±4.1和13.0±3.6减小至12.8±3.5和10.9±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8例患者最终未行三柱截骨(8/13,61.5%),仅行Ponte截骨,B组6例患者均行三柱截骨;术后主弯Cobb角为60.8°±19.8°,矢状面后凸Cobb角矫正至46.2°±16.1°,术后侧、后凸畸形矫正率分别为(45.2±10.9)%和(45.5±15.7)%。B组患者术前冠状面Cobb角、最大后凸Cobb角分别为101.7°±14.5°和75.5°±9.9°,术后分别改善至60.8°±19.8°和39.0°±5.0°,术后侧、后凸畸形矫正率分别为(49.9±10.8)%和(47.9±7.2)%。两组患者畸形矫正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B组相比,A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1例患者在牵引3周时出现右侧臂丛神经麻痹,减轻牵引重量后逐渐恢复。两组中各有1例患者在术中截骨过程中出现神经电生理监护异常,术后均无明显神经损害表现。结论:对于NF1伴严重脊柱侧后凸患者,术前HGT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术前干预策略,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术前侧后凸畸形,还能够降低术中截骨等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脊柱侧后凸畸形 Halo重力牵引 截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