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参数竹红菌乙素-光动力治疗对兔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生物学效应(英文) 被引量:4
1
作者 顾瑛 韩丽娜 +2 位作者 刘凡光 赵井泉 李家泽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4期5175-5177,共3页
背景世界各国都在进行光敏剂开发,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疾病的工作,本实验是国内少数几家利用国产光敏剂治疗CNV之一。目的观察不同治疗参数竹红菌乙素-光动力治疗(HB-PDT)对青紫蓝兔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生物学效应以及对视网膜的非选... 背景世界各国都在进行光敏剂开发,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疾病的工作,本实验是国内少数几家利用国产光敏剂治疗CNV之一。目的观察不同治疗参数竹红菌乙素-光动力治疗(HB-PDT)对青紫蓝兔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生物学效应以及对视网膜的非选择性损伤,选择适宜PDT治疗方案,为进一步探讨HB-PDT治疗CNV提供先期研究工作。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实验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和北京理工大学完成,以青紫兰兔为实验材料。干预使用光纤连接532nm激光器和裂隙灯显微镜,作为照射系统。青紫兰兔耳缘静脉内注射竹红菌乙素,532nm光线激发光敏剂。使用不同PDT方案进行实验,每组实验眼3例,同时以单纯照光组和单照药物组作为对照。主要观察指标PDT后第1天行视网膜观察、荧光眼底造影和组织学检查,观察照光部位及其表面正常组织的变化。结果在PDT后第1天,单纯照光组和单纯药物对照组眼底和组织学无改变;在HB剂量为1.0mg/kg,532nm连续激光激发光敏剂,功率密度120~700mW/cm2,能量密度14.4~60J/cm2,可以导致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闭塞,对视网膜外层有损害,内层无明显改变。HB剂量1.0mg/kg,功率密度300~600mW/cm2,照光时间100~80s,能量密度30~50J/cm2是适宜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红菌乙素 光动力治疗 脉络膜毛细血管层 生物学效应 脉络膜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与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眼黄斑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及中大血管容积的量化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张艺凡 高瑜珠 +1 位作者 许瀚月 张明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2-126,共5页
目的对比观察急性、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眼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及脉络膜中大血管容积(CVV)变化。方法横断面观察性临床研究。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确诊为CSC的64例患者64只眼(CSC组)... 目的对比观察急性、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眼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及脉络膜中大血管容积(CVV)变化。方法横断面观察性临床研究。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确诊为CSC的64例患者64只眼(CSC组)及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64名64只眼(对照组)纳入研究。CSC组64例64只眼中,急性、慢性CSC分别为34例34只眼和30例30只眼,并据此再分为急性CSC组、慢性CSC组。CSC组、对照组受检者年龄(t=-0.041)、性别构成比(χ2=0.19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CSC组、慢性CSC组患者年龄(t=-1.872)、性别构成比(χ2=8.77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微影像(河南)科技有限公司VG200D行黄斑区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检查。扫描范围12 mm×12 mm,扫描模式512×512。应用设备自带软件(v1.28.6)记录黄斑血管3×3、6×6、12×12完整和黄斑周血管1~3、3~6、6~12的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以及黄斑血管3×3、6×6、12×12完整的CVV。组间年龄、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CVV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SC组患眼黄斑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下降,其中黄斑血管3×3、6×6完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10、-4.040,P<0.001)。CSC组、对照组受检眼黄斑血管3×3、6×6、12×12完整CV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60、12.270、11.250,P<0.05)。与急性CSC组比较,慢性CSC组患眼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下降,其中黄斑血管3×3、6×6完整(t=3.230、2.330),黄斑周血管1~3完整及其4个象限(t=2.780、2.060、2.140、2.620、3.770),黄斑周血管3~6上方(t=2.550),黄斑周血管6~12上方、颞侧(t=3.070、2.6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CSC组、慢性CSC组患眼黄斑血管3×3、6×6、12×12完整CV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50、0.070、-0.110,P>0.05)。结论与急性CSC患眼比较,慢性CSC患眼黄斑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降低,CVV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摄影术 光学相干 局部血流 脉络膜毛细血管层 中大血管容积
原文传递
基于SS-OCTA的成年近视患者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和血流特点的观察
3
作者 唐冲 计岩 +3 位作者 黄凡凡 史凯 胡蓉 万文娟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87,共8页
目的:使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swept-sourc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S-OCTA)观察成年近视患者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和血流特点,并分析厚度与血流的相关变化趋势。方法:横断面研究。共纳入2023年4月至2023年10月于... 目的:使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swept-sourc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S-OCTA)观察成年近视患者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和血流特点,并分析厚度与血流的相关变化趋势。方法:横断面研究。共纳入2023年4月至2023年10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屈光门诊就诊的18~36岁成年近视患者共138例138只右眼,所有患者检查屈光状态、眼轴(axial length,AL)等常规眼科项目,根据等效球镜度数(spherical equivalent,SE)将其分为低度近视组(-3D<SE≤-0.5D)、中度近视组(-6D<SE≤-3D)及高度近视组(SE≤-6D)。SS-OCTA用于检查量化黄斑部3 mm×3 mm范围内平均脉络膜厚度(mean choroidal thickness,MCT)、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灌注面积(choriocapillaris blood flow area,CBFA)、脉络膜血管容积(choroidal vessel volume,CVV),脉络膜血管指数(choroidal vessel index,CVI),比较不同程度近视组间黄斑区MCT及各血流参数的差异,并进行相关变化趋势的分析。结果:不同程度近视组间,黄斑中心凹、旁中心凹及整个黄斑区3 mm×3 mm范围内的MCT、CBFA、CVV及CV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随着近视程度的加深而降低(P<0.01);排除混杂因素后的偏相关性分析提示黄斑区MCT、CBFA、CVV及CVI与SE呈正相关性(r=0.457、0.434、0.395、0.401,均P=0.000),与AL呈负相关性(r=-0.470、-0.360、-0.465、-0.468,均P=0.000);逐步线性回归提示黄斑区MCT随着SE(t=2.459,P=0.015)及CVV的增加而变厚(t=8.632,P=0.000)。结论:成年近视患者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呈不均一分布,随着近视程度的加深,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和血流降低,脉络膜血流状况密切影响脉络膜厚度;脉络膜可能是近视的一个重要生物标志物,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近视与脉络膜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扫频源光学相干断扫描血管成像技术 脉络膜厚度 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灌注面积 脉络膜血管容积 络膜血管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活动性Graves眼病患者黄斑中心凹下不同脉络膜分层厚度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张丹 赵军 +3 位作者 张娟美 田春柳 季亚男 张琳琳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150-2152,共3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增强深部成像技术比较早期活动性Graves眼病患者与健康者黄斑中心凹下不同脉络膜分层厚度的差异。方法:选取2017-12/2019-05在我院确诊的早期活动性Graves眼病患者(GO组)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各31...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增强深部成像技术比较早期活动性Graves眼病患者与健康者黄斑中心凹下不同脉络膜分层厚度的差异。方法:选取2017-12/2019-05在我院确诊的早期活动性Graves眼病患者(GO组)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各31例62眼(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进行屈光度、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眼球突出度、EDI-OCT等检查,比较两组受检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脉络膜大血管层厚度(LCVT)、脉络膜毛细血管层/中血管层厚度(MCVT)的差异。结果:两组受检者等效球镜度数、BCVA、眼轴均无明显差异,但GO组受检者眼压(17.22±2.67mmHg)、眼球突出度(15.44±0.92mm)、SFCT(315.79±14.99μm)、LCVT(234.66±14.90μ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3.35±1.54mmHg、12.90±1.00mm、239.00±12.67μm、159.16±13.30μm)(均P<0.05),而两组受检者MCVT无差异(81.13±7.46μm vs 80.13±7.63μm,P>0.05)。结论:早期活动性Graves眼病患者SFCT、LCVT增厚,MCVT无明显变化,提示应用EDI-OCT测量SFCT和LCVT对于评估早期活动性Graves眼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VES眼病 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 脉络膜血管厚度 脉络膜毛细血管层/中血管厚度 EDI-O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后黄斑微结构变化及其与视功能的相关性
5
作者 杨娜 温晓英 张月玲 《国际眼科杂志》 2025年第2期281-285,共5页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患者术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指标的变化特征及其与视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01/2023-10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高度近视MHRD患...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患者术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指标的变化特征及其与视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01/2023-10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高度近视MHRD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均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填塞术治疗,观察术后1、3、6 mo时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与OCT、OCTA指标变化特征,包括黄斑中心凹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面积(CBFA)、血流密度与椭圆体带缺损直径(DEZA),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术后不同时间点BCVA与CBFA、DEZA、血流密度的相关性。结果:术后1、3、6 mo时患者BCVA分别为1.75±0.79、1.49±0.53、1.08±0.44,各时间点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术后1、3、6 mo,患者CBFA分别为1.67±0.24、1.82±0.13、1.94±0.15 mm 2,DEZA分别为813.27±453.16、590.89±421.38、427.58±385.34μm,血流密度分别为24.36±7.81、27.74±8.12、31.54±8.59,各项指标各时间点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1 mo,高度近视MHRD患者的DEZA、血流密度与BCVA无相关性(均P>0.05),CBFA与BCVA(LogMAR)呈负相关(P<0.05);术后3、6 mo时,高度近视MHRD患者的CBFA、血流密度与BCVA(LogMAR)呈负相关,DEZA与BCVA(LogMAR)呈正相关(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术后3、6 mo,CBFA、血流密度及DEZA均为BCVA的重要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高度近视MHRD患者术后视功能逐渐提升,且与术后CBFA、DEZA、血流密度密切相关,建议术后定期监测OCT、OCTA指标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光学相干断扫描成像 光学相干断扫描血管成像 视功能 黄斑中心凹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面积 椭圆体带缺损直径 血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脉络膜生物标志物改变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培 安广琪 +3 位作者 路晨雨 李姝 杜利平 金学民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90-296,共7页
目的定量评估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脉络膜生物标志物的改变,初步探索其发病机制。方法临床横断面研究。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CSC检查65例74只眼(CSC组)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6例5... 目的定量评估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脉络膜生物标志物的改变,初步探索其发病机制。方法临床横断面研究。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CSC检查65例74只眼(CSC组)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6例51只眼,女性19例23只眼。出现症状至就诊时病程3个月。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40名74只眼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6名50只眼,女性14名24只眼。采用视微影像(河南)科技有限公司VG200D行黄斑区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检查,扫描范围6mm×6mm。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组分区将黄斑中心凹6mm范围内脉络膜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3个同心圆,分别是直径为1mm的中心区,1~3mm的黄斑区,3~6mm的中心凹周围区。设备自带软件记录中心区、黄斑区、中心凹周围区的三维脉络膜血管指数(CVI)、脉络膜血管体积(CVV)、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灌注面积(CFA)、脉络膜厚度(CT)以及中心凹6mm范围内上方、题侧、下方、鼻下象限的三维CVI、CVV、CT。两组间定量资料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定性资料比较行χ^(2)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VI、CVV、CFA、CT预测CSC发生的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SC组患眼中心区、黄斑区CVI(t=3.133、4.814)、CVV(t=7.504、9.248)、CT(t=10.557、10.760)明显增大,CFA(t=-8.206、-5.065)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凹6mm范围内CVI(t=7.129)、CVV(t=10.020)、CT(t=10.488)明显增大,CFA(-2.548)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凹6mm范围内上方、题侧、下方、鼻下象限CVI(t=4.980、4.201、4.716、8.491)、CVV(t=9.014、7.156、7.719、10.730)、CT(t=10.077、8.700、8.960、11.704)均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SC组患眼鼻侧CVI、CVV最大,分别为(0.39±0.10)%、(1.09±0.42)mm^(3);上方CT最大,为(476.02±100.89)μm;鼻侧CVI、CVV、CT变化幅度最大。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中心区、黄斑区、中心凹6mm范围内CT、CVV、CVI的曲线下面积均>0.5;中心区下CT对CSC诊断最具特异性。结论CSC患者脉络膜生物标志物CVI、CVV、CT增大,CFA减小;中心区CT对CSC诊断最具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扫频源光相干断扫描血管成像 脉络膜厚度 脉络膜血管指数 脉络膜血管体积 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灌注面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