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部CT征象联合LDH、IL-6对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价值
1
作者 姚刘艳 赵莹 姚丛月 《中国医学创新》 2025年第5期144-148,共5页
目的:探讨胸部CT征象结合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检测对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3年1月-2024年5月徐州市妇幼保健院的72例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作为研究... 目的:探讨胸部CT征象结合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检测对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3年1月-2024年5月徐州市妇幼保健院的72例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难治组;同期104例普通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纳入普通组。比较不同组别患儿的临床资料。测定不同组别的血清LDH和IL-6水平,以及进行胸部CT扫描,比较难治组和普通组的CT征象。使用ROC曲线评估其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中的效能。结果:难治组患儿血清LDH和IL-6水平均高于普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难治组患儿支气管壁增厚、网状影征、磨玻璃征、间质浸润组型及肺段以上实变浸润组型肺部实质的发生率均高于普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胸部CT征象结合LDH和IL-6水平诊断难治性支原体肺炎AUC为0.976,敏感度为94.444%,特异度为88.462%。结论:胸部CT征象结合LDH和IL-6水平检测在诊断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作为有效的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ct征象 乳酸脱氢酶 白介素-6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肺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胸部CT征象及其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24
2
作者 贾明雅 郑喜胜 +2 位作者 董照刚 李长力 白斌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年第5期33-34,共2页
目的研究重症肺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胸部CT征象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重症肺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检查方法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观察组采用常规实验室检查联合... 目的研究重症肺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胸部CT征象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重症肺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检查方法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观察组采用常规实验室检查联合胸部CT检查,对照组采用胸部X线检查,对比两组肺部感染诊断阳性率和不同病原菌所致肺部感染的CT影像特征。结果观察组诊断阳性率为90.00%,对照组诊断阳性率为53.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0例患者表现为片状、斑片状实变影,其中伴空洞影4例,2例出现肺气囊,4例出现肺纹理模糊伴毛玻璃样影;对照组主要表现为肺内炎性浸润,3例出现空洞影。肺部感染患者痰培养病原菌主要以铜绿假单细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肺炎克雷伯杆菌为主。其中铜绿假单细胞肺炎主要表现为肺部局部实变型和肺脓肿,本研究出现8例,4例空洞影;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表现为肺实质呈炎症性浸润改变,且大多数呈大片增密模糊影,少数呈阶段或大叶性浸润,同时出现肺气囊,本研究中2例患者均伴有肺气囊影;克雷伯杆菌主要表现为双肺上下叶后段呈小叶浸润,叶间裂呈呈弧形影,本研究中4例。结论胸部CT可提高重症肺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早期肺部感染的准确率,减少漏诊和误诊,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肺炎合并肺部感染 胸部ct征象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部CT征象诊断心力衰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5
3
作者 张辽沈 阮杰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34-36,共3页
目的探讨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征象诊断心力衰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16例疑似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胸部CT检查。以心脏彩超结果作为金标准,观察胸部CT诊断结果及影像学表现。结果胸部CT检查准确率为95. 96%(190/198),其中慢... 目的探讨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征象诊断心力衰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16例疑似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胸部CT检查。以心脏彩超结果作为金标准,观察胸部CT诊断结果及影像学表现。结果胸部CT检查准确率为95. 96%(190/198),其中慢性心力衰竭184例,急性心力衰竭6例。临床征象主要为肺静脉高压间质性肺水肿、心源性胸腔积液、心脏外形增大、肺泡性肺水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大部分出现间质性肺水肿,小叶间隔、支气管壁明显增厚,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有肺泡性肺水肿情况,双肺野表现为斑片状或云雾状密度影。结论胸部CT征象可有效诊断心力衰竭,且准确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ct征象 心力衰竭 影像学表现 心脏彩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SCLC患者胸部CT征象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鲁键 张伟 皮海峰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第2期59-62,共4页
目的探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胸部CT征象及其与预后之间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间收治92例NSCLC患者相关资料,均进行CT检查,随后接受为期3年随访判断患者预后。分析患者胸部CT征象表现以及比例,患者预后情况,... 目的探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胸部CT征象及其与预后之间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间收治92例NSCLC患者相关资料,均进行CT检查,随后接受为期3年随访判断患者预后。分析患者胸部CT征象表现以及比例,患者预后情况,影响患者预后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CT检查可以清楚显示病灶密度、边缘与胸膜之间关系以及病灶血管等相关征象情况;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42.6个月,3年随访时间内死亡19例,存活73例,3年累积存活率为79.35%;预后不同患者在性别、TNM分期、病灶边缘情况与胸膜关系以及病灶血管征象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同患者在年龄、病理类型、病灶密度、其他征象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显示,TNM分期ⅢB期、病灶边缘不光滑以及病灶与胸膜关系异常是导致患者预后情况不佳危险因素(P<0.05),而性别与病灶血管征象异常不是影响患者预后危险因素(P>0.05)。结论NSCLC患者胸部CT征象中病灶边缘不光滑以及与胸膜关系异常等都为导致患者预后情况不佳的重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SCLC 胸部ct征象 预后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部CT征象对老年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预测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袭龙祥 袁秀娟 +2 位作者 田孝彬 杜春涛 王伟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7年第12期78-83,共6页
目的分析胸部CT征象与老年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发生脑转移的相关性,探讨CT征象预测脑转移的可能性。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7年2月于本院治疗的95例老年周围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51例发生... 目的分析胸部CT征象与老年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发生脑转移的相关性,探讨CT征象预测脑转移的可能性。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7年2月于本院治疗的95例老年周围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51例发生脑转移,44例未发生脑转移。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基本资料和胸部CT征象,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胸部CT征象与脑转移发生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病理类型为老年周围型NSCLC患者发生脑转移的相关因素(P<0.05)。胸部CT征象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毛刺征、空泡空洞征、空气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及CT-T/N分期是老年周围型NSCLC患者发生脑转移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腺癌、CT-T_2和T_4期、CT下空气支气管征、毛刺征、Ⅱ型和Ⅳ型胸膜凹陷征为脑转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胸部CT下病理类型、CT-T_2和T_4分期、CT下空气支气管征、毛刺征以及Ⅱ型和Ⅳ型胸膜凹陷征对老年周围型NSCLC患者脑转移的发生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可重点关注以指导早期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ct征象 非小细胞肺癌 脑转移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例尿毒症胸部CT征象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涛 宿小丽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2002年第11期55-55,共1页
关键词 尿毒症 胸部ct征象 分析 肺门影增大 心影增大
原文传递
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胸部CT征象分析及其治疗转归的影响因素探讨 被引量:4
7
作者 黄宁 朱新进 +3 位作者 黄建桂 左金宝 罗俊楠 袁应鑫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3年第6期1071-1075,共5页
目的:分析耐多药肺结核(MDR-PTB)患者的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征象,并探讨其治疗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0月期间东莞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MDR-PTB患者(n=138)作为观察组,另选取东莞市第六人民医院同期收治的非MDR-... 目的:分析耐多药肺结核(MDR-PTB)患者的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征象,并探讨其治疗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0月期间东莞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MDR-PTB患者(n=138)作为观察组,另选取东莞市第六人民医院同期收治的非MDR-PTB患者11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胸部CT征象。观察组患者接受标准化方案治疗,按照是否治疗成功将其分为成功组(n=78)和失败组(n=60),根据病历资料获取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MDR-PTB患者治疗转归的影响因素。结果:病变分布范围中:观察组的2个肺叶及以下例数占比低于对照组,全部肺叶侵犯例数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3个肺叶例数占比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病变形态中:两组的多发空洞、合并支扩、合并气胸、实变、多发播散结节、条索、合并毁损、胸膜增厚例数占比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胸腔积液、斑片例数占比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MDR-PTB患者的治疗转归与存在药物不良反应、病变分布范围、既往使用二线抗结核药物史、治疗6个月后痰细菌学转阴、规律服药、初始痰涂片等级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使用二线抗结核药物史、存在药物不良反应、初始痰涂片等级为++~++++是MDR-PTB患者治疗转归的危险因素,而规律服药、治疗6个月后痰细菌学转阴是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MDR-PTB患者病变范围较广,肺叶受累数量多,且易出现肺实质损害。同时存在药物不良反应、规律服药、既往使用二线抗结核药物史、初始痰涂片等级、治疗6个月后痰细菌学转阴是MDR-PTB患者治疗转归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多药肺结核 胸部ct征象 治疗转归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结合胸部CT征象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3
8
作者 尹伟栋 童江民 +2 位作者 高春新 陈佩娟 倪艳华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67-470,共4页
目的 探讨血清肺炎支原体(MP)抗体结合胸部CT征象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0年6月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长兴院区儿内科收治的69例MPP和81例链球菌属肺炎(SP)患儿的临床资料,分别纳入MPP组和SP... 目的 探讨血清肺炎支原体(MP)抗体结合胸部CT征象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0年6月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长兴院区儿内科收治的69例MPP和81例链球菌属肺炎(SP)患儿的临床资料,分别纳入MPP组和SP组。收集两组性别、年龄、发热时间和住院时间等资料;比较两组血清支原体-免疫球蛋白M(MP-IgM)和MP-IgG阳性率;分析两组胸部CT表现,比较两组淋巴结结影和胸腔积液情况、胸部CT征象发生率。结果 MPP组血清MP-IgM、MP-IgG抗体阳性率高于SP组(P<0.05);两组患儿淋巴结结影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PP组患儿胸腔积液发生率、淋巴结结影平均横径和胸腔积液厚度均低于SP组(P<0.05);MPP组患儿胸部CT支气管壁增厚、支气管血管束增厚、网状影征和磨玻璃征等胸部CT征象发生率高于SP组(P<0.05);两组肺气肿和支气管充气征等胸部CT征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清MP抗体结合胸部CT征象可较好鉴别小儿MPP和SP,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支原体抗体 胸部ct征象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 链球菌属肺炎 临床价值
原文传递
伴多种胸部CT征象的韦格纳肉芽肿病一例
9
作者 郭丽 王可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04-406,共3页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l岁。因“鼻塞、头昏3个月余,咳嗽、咽痛3周余”于2016年8月22日收住我科。既往体健。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鼻塞,伴头昏,无视物旋转、呕吐等,不伴流涕、呼吸困难、发热、畏寒、咯血、咳嗽等不适,误以为感...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l岁。因“鼻塞、头昏3个月余,咳嗽、咽痛3周余”于2016年8月22日收住我科。既往体健。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鼻塞,伴头昏,无视物旋转、呕吐等,不伴流涕、呼吸困难、发热、畏寒、咯血、咳嗽等不适,误以为感冒,对症治疗后无好转。就诊于当地医院,于2016年7月19日行胸部CT检查,示右肺上叶薄壁空洞,余未见明显异常(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格纳肉芽肿病 胸部ct征象 胸部ct检查 临床资料 呼吸困难 对症治疗 薄壁空洞 右肺上叶
原文传递
反晕征在不同肺部疾病中的表现
10
作者 詹曦 童朝晖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88-388,共1页
反晕征是一种特殊的胸部CT征象,表现为环状高密度影围绕着中央密度较低的肺部阴影,1996年由Voloudaki等首次报道,见于2例隐源性机化性肺炎,此CT征象被描述为由环状高密度影所围绕的肺部阴影;2003年Kim等将其命名为“反晕征(revers... 反晕征是一种特殊的胸部CT征象,表现为环状高密度影围绕着中央密度较低的肺部阴影,1996年由Voloudaki等首次报道,见于2例隐源性机化性肺炎,此CT征象被描述为由环状高密度影所围绕的肺部阴影;2003年Kim等将其命名为“反晕征(reversedhalosign,RHS)”,并将31例隐源性机化性肺炎和30例其他肺部疾病的CT影像进行比较,发现反晕征仅见于隐源性机化性肺炎,由此认为反晕征为隐源性机化性肺炎的特征性的征象;但此后反晕征被报道见于多种其他疾病,如肺副球孢子菌病、肺淋巴瘤样肉芽肿病、肺结节病、侵袭性肺真菌病、活动性肺结核及肉芽肿性多血管炎(原韦格纳肉芽肿),亦可见于继发于感染或胶原血管病的机化性肺炎。2008年Fleischner学会的胸部影像学词汇表正式将“反晕征(reversedhalosign,RHS)”收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部疾病 晕征 隐源性机化性肺炎 胸部ct征象 环状高密度影 肺淋巴瘤样肉芽肿病 侵袭性肺真菌病 副球孢子菌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