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胡汉交融背景下的“袴褶”服饰研究——以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例 被引量:7
1
作者 张妍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7-72,共6页
运用考古学、文献学的观点和实物、图像、文献互证的研究方法,对"袴褶"的词源及所指之物、穿着普遍性、流行推广,以及在魏晋时期广泛传播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资料主要为画像砖、陶俑、壁画等。发现颜师古所注"袴褶&q... 运用考古学、文献学的观点和实物、图像、文献互证的研究方法,对"袴褶"的词源及所指之物、穿着普遍性、流行推广,以及在魏晋时期广泛传播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资料主要为画像砖、陶俑、壁画等。发现颜师古所注"袴褶"并非《急就篇》中"袴褶"所指本义。袴褶成为了鲜卑胡服与汉服之间向对方相互靠拢的"折衷体","袴褶"的流行是政令推动与自发演化的双重结果。以袴褶为代表的上衣下裤形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广泛传播的原因,有孝文帝汉化改革政策、时局动荡下对胡服的被动接受、袴褶的实用性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袴褶 魏晋 南北朝 胡汉交融 服饰形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牧交汇、胡汉交融:鄂尔多斯高原凤凰山汉墓壁画再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甄自明 王琼 赵婷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9期12-21,共10页
本文运用历年来最新研究成果汇总、描述了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凤凰山汉墓壁画的形制、随葬品和壁画概况。深入分析了壁画所具有的题材内容涵盖天地、包罗万象,布局严谨有序、构图充满张力、气势,线条的流动飞扬和色彩的丰富热烈等绘画艺... 本文运用历年来最新研究成果汇总、描述了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凤凰山汉墓壁画的形制、随葬品和壁画概况。深入分析了壁画所具有的题材内容涵盖天地、包罗万象,布局严谨有序、构图充满张力、气势,线条的流动飞扬和色彩的丰富热烈等绘画艺术特点。通过将鄂尔多斯高原的汉代历史与凤凰山汉墓的生动壁画内容结合起来分析,透析出壁画所反映的鄂尔多斯高原上东汉时期庄园经济发展状况、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交汇产生的宜农宜牧经济形态、南匈奴与汉族交往融合的社会民族状况等基本历史史实和社会发展特点,凸显了凤凰山汉墓壁画在鄂尔多斯高原乃至中国北方不可替代的重要历史、文物和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凰山汉墓壁画 庄园经济 农牧交汇 胡汉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羹之美在合异——胡汉交融的文化价值及当代启示 被引量:1
3
作者 陈丹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9-64,共6页
中华文明以其海纳百川的文化气质绵延五千年,铸就了大唐盛世的世界文化身份。唐代社会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开放格局将西域文化及其汇流的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波斯文化融入自己的血肉,为中原文化引入了强健气息、补充了... 中华文明以其海纳百川的文化气质绵延五千年,铸就了大唐盛世的世界文化身份。唐代社会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开放格局将西域文化及其汇流的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波斯文化融入自己的血肉,为中原文化引入了强健气息、补充了极端之美、拓展了生活空间,从而获得了中国文化的最高荣誉,创造了世界文化的最高坐标。作为盛唐气象典型文化代表的诗歌,更是民族融合、文化交汇的诗性与美学注解,对我们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和倡导多元文化交流,为中华文明兼容并包的文化特质提供了历史注脚,对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破解人类社会的发展瓶颈具有当代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汉交融 文化价值 当代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唐受降城与胡汉交融
4
作者 李宝通 《丝绸之路》 2011年第4期5-7,共3页
受降城地处胡汉分界,又为游牧、农耕民族经济交汇之要区,因而在汉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降城在唐诗及汉唐文献中多有出现,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中原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或战或和的民族关系皆在受降城留下了历史烙印,因而... 受降城地处胡汉分界,又为游牧、农耕民族经济交汇之要区,因而在汉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降城在唐诗及汉唐文献中多有出现,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中原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或战或和的民族关系皆在受降城留下了历史烙印,因而利用唐诗及汉唐文献对其进行考证,以窥当时之民族关系,实有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唐 受降城 胡汉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汉交融与唐朝文明体之形塑
5
作者 李鸿宾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2024年第10期22-25,3,共5页
作为中国古代王朝的一个比较突出的例证,唐朝在中国历史上一向以辉煌的文明盛世著称于世;唐太宗为代表的皇帝及其统治集团,亦多以以古鉴今、积极有为的形象被人们所追忆。如果这种形象可以成立的话。
关键词 中国特色 先秦文明 胡汉交融 中华文明统一性 连续性
原文传递
胡汉交融视角下唐代胡人“胡性”的建构与认同
6
作者 杨瑾 《唐史论丛》 2022年第2期182-199,共18页
“胡”最早发端于华夏中原,且一直作为华夏(汉)思想的创造物而存在,其内涵与外延在不同历史时期延展不定,泛指西北地区、西亚乃至欧洲的人或物。如秦汉时期的匈奴、月氏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中亚昭武九姓、波斯、天竺、东罗马等[1]... “胡”最早发端于华夏中原,且一直作为华夏(汉)思想的创造物而存在,其内涵与外延在不同历史时期延展不定,泛指西北地区、西亚乃至欧洲的人或物。如秦汉时期的匈奴、月氏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中亚昭武九姓、波斯、天竺、东罗马等[1],狭义的胡则指昭武九姓粟特人[2]。同义词有“蛮”“夷”“戎”“狄”“蕃”等,但含义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昭武九姓 胡汉交融 粟特人 秦汉时期 月氏 创造物 南北朝至隋唐 西北地区
原文传递
多元民族文化影响下中国汉族传统服饰的演变 被引量:5
7
作者 吴萍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158-162,共5页
中国汉族传统服饰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北方文化、西域文化等外来文化的影响,这些多元的民族文化为每一次服饰的演变提供了不同民族因素的资源和动力。汉民族对异族服饰文化的态度既有和平往来时期的主动接受,也有异族入侵时期... 中国汉族传统服饰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北方文化、西域文化等外来文化的影响,这些多元的民族文化为每一次服饰的演变提供了不同民族因素的资源和动力。汉民族对异族服饰文化的态度既有和平往来时期的主动接受,也有异族入侵时期的被动接受到逐渐吸收与融合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汉族人民根据本民族习俗和衣着习惯采撷外来服饰中的菁英部分,使传统服饰在造型、功能等方面融汇了多彩的异族因子,形成了多元性、胡汉交融的特色,这是一个由激烈碰撞、慢慢影响到相互渗透、融合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 汉族传统服饰 胡服 胡汉交融 服制变革 多元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韩休墓《乐舞图》属性及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程旭 《文博》 2015年第6期21-25,共5页
唐韩休墓乐舞图规模巨大,内容丰富,既反映唐代丧葬制度下的等级性,也蕴含着诸多与当时中外文化交融的社会环境下上层社会常见的宴乐信息,以及基主人个人的品性与情操,从而折射出唐玄宗时期乐舞创新与改革的新变化。
关键词 韩休墓 乐舞图 唐玄宗 胡汉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北朝的婚礼习俗看民族融合 被引量:1
9
作者 庄丽霞 周海燕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7-21,共5页
北朝时期,各民族间的通婚频繁,婚礼习俗彼此融合。汉族婚姻“六礼”不仅得到鲜卑统治者的认可,而且在整个北朝社会风行;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青庐交拜”、催妇上车、新妇乘马鞍、戏新婿、婚礼用乐等呈现“胡化”色彩的婚礼习俗亦广... 北朝时期,各民族间的通婚频繁,婚礼习俗彼此融合。汉族婚姻“六礼”不仅得到鲜卑统治者的认可,而且在整个北朝社会风行;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青庐交拜”、催妇上车、新妇乘马鞍、戏新婿、婚礼用乐等呈现“胡化”色彩的婚礼习俗亦广泛流行于北朝社会,反映了北朝民族融合的时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 民族通婚 胡汉交融 婚礼习俗 民族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休墓乐舞壁画演出类型献疑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裕涵 曹飞 《文化遗产》 CSSCI 2019年第3期75-82,共8页
韩休墓乐舞壁画自出土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关于其乐舞演出类型,学界说法不一。本文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史料和相关的乐舞壁画,对韩休墓乐舞图像作了进一步探索,认为壁画演出内容并非胡旋舞或《踏摇娘》。该乐舞图像将传统的&... 韩休墓乐舞壁画自出土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关于其乐舞演出类型,学界说法不一。本文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史料和相关的乐舞壁画,对韩休墓乐舞图像作了进一步探索,认为壁画演出内容并非胡旋舞或《踏摇娘》。该乐舞图像将传统的"长袖舞"和异域"胡腾舞"置于同一画面,反映出在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域外乐舞演出形式由单一化向多样化的过渡,折射出唐代社会对外域及本土乐舞艺术接纳方式的转变,释放出盛唐之后乐舞深度变革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休墓 乐舞壁画 胡腾舞 长袖舞 胡汉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辽画”在番马画收藏定名上的标签式影响暨探因——以胡瓌、李赞华为例探析
11
作者 于瑞强 谢艳娟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41-44,共4页
辽代的番马画几乎对元代以后收藏史上的胡族题材的人马画鉴赏和年代作者判断产生了标签式的影响。大量的胡族人马题材绘画在流传过程中,胡瓌、李赞华以及"辽画"成为一个收藏定名的标签被广为使用。本文揭示了此一独特现象并... 辽代的番马画几乎对元代以后收藏史上的胡族题材的人马画鉴赏和年代作者判断产生了标签式的影响。大量的胡族人马题材绘画在流传过程中,胡瓌、李赞华以及"辽画"成为一个收藏定名的标签被广为使用。本文揭示了此一独特现象并就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抖落历史的尘烟,我们从这种无意的集体误判背后可以看到,与两宋政权并立的辽、金政权治下的绘画对唐代艺术风格的大量继承以及当时胡汉艺术交融的新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马画 人马画 收藏 辽画 胡汉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隋代墓葬出土胡人类型与文化渊源初探
12
作者 杨瑾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9-86,共8页
隋墓中深目高鼻的胡人形象在随葬品所占比例较小,有武士、仪卫、仆从、马夫、驼夫、僧侣、伎乐等,时间上主要分为前后两期,分布范围主要在关中地区、关东地区和南方地区,造型为深目高鼻,有穿胡服者,有穿汉服者,文化特征复杂而模糊,既反... 隋墓中深目高鼻的胡人形象在随葬品所占比例较小,有武士、仪卫、仆从、马夫、驼夫、僧侣、伎乐等,时间上主要分为前后两期,分布范围主要在关中地区、关东地区和南方地区,造型为深目高鼻,有穿胡服者,有穿汉服者,文化特征复杂而模糊,既反映南北地区胡人类型与文化渊源各不相同的历史事实,也说明隋代大一统文化整合过程在墓葬中的体现,还证明了魏晋南北朝至隋代墓葬胡汉交融现象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墓 胡人 胡服 胡汉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海之间:唐山饮食的包容文化风格
13
作者 张祖群(文/图) 贺婷婷(文/图) 《餐饮世界》 2022年第11期36-39,共4页
应用“田野工作参与观察和民族志”方法,聚焦于唐山,书写唐山饮食文化民族志,呈现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独特唐山文化风格。山海之间、开疆文化、胡汉交融奠定了唐山饮食文化的基础,在四重文化交流的影响下,形成包容独特的唐山饮食文化特质... 应用“田野工作参与观察和民族志”方法,聚焦于唐山,书写唐山饮食文化民族志,呈现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独特唐山文化风格。山海之间、开疆文化、胡汉交融奠定了唐山饮食文化的基础,在四重文化交流的影响下,形成包容独特的唐山饮食文化特质。唐山成为海外华人寻找中国文化记忆与唐人美食的唐人故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食文化 胡汉交融 文化交流 文化记忆 民族志 参与观察 海外华人 田野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苏思勖墓《乐舞图》壁画探析
14
作者 刘士宽 《荣宝斋》 2025年第2期174-179,共6页
苏思勖墓《乐舞图》壁画是唐朝厚葬之风盛行的产物,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叙事和艺术价值。然而,《乐舞图》壁画人物形象是什么样的特征?又缘何出现在墓室当中?是否具有功用性质?其艺术表现的方式如何?本文对《乐舞图》形象作考证分析,进一... 苏思勖墓《乐舞图》壁画是唐朝厚葬之风盛行的产物,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叙事和艺术价值。然而,《乐舞图》壁画人物形象是什么样的特征?又缘何出现在墓室当中?是否具有功用性质?其艺术表现的方式如何?本文对《乐舞图》形象作考证分析,进一步揭示壁画出现的内在动因与文化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思勖墓 《乐舞图》 胡汉交融 乐舞风尚
原文传递
近世东北族群的崛起与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增塑
15
作者 赵现海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2024年第10期26-34,3,共10页
北方族群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所处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差异,崛起于蒙古高原及其以西的游牧民族,与崛起于蒙古东部、东北地区交界之处。
关键词 中国特色 先秦文明 胡汉交融 中华文明统一性 连续性
原文传递
谈谈“中国特色”的历史内涵 被引量:1
16
作者 卜宪群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2024年第10期3-11,共9页
为从中国历史的整体维度,深入揭示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生成逻辑、重要内涵、发展线索,推动中国历史与文明的整体性研究与多角度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设立了《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历史维度、内在逻辑和发展脉络研究... 为从中国历史的整体维度,深入揭示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生成逻辑、重要内涵、发展线索,推动中国历史与文明的整体性研究与多角度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设立了《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历史维度、内在逻辑和发展脉络研究》(项目批准号:2023YZD036)。《历史教学》积极关注该项目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专门开设《大历史观下中国历史道路与文明突出特性》专栏笔谈,五位在各自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学者,运用宏观性的视角、多角度的定位、理论性的分析,对中国历史道路的整体脉络,分阶段重点讨论,展现中国历史不同时期的发展特征,揭示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形成、内涵与影响。相信本组专栏笔谈,能够有助于展示中国历史与文明的整体图景与深层内涵,推动中国历史研究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 先秦文明 胡汉交融 中华文明统一性 连续性
原文传递
先秦文明史三变说初论稿
17
作者 王悦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2024年第10期12-21,3,共11页
在世界文明史的大殿中,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犹如皓月当空;在中华文明史的长河里,先秦阶段的独特之处也是赫然在目。其一,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扑朔迷离,自夏幕和苏秉琦两先生开风气之先,直到如今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关键词 中国特色 先秦文明 胡汉交融 中华文明统一性 连续性
原文传递
统一中国连续性的现代创制
18
作者 张翔 柯贵福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2024年第10期35-45,3,共12页
一、全球思想论争中的中国长期统一问题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中国作为大国的长期统一等问题,是近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学者们长期关注和争论的重大问题。中国历史文化具有发展的连续性和统一性,是中国与其他文明古国的重大差异,是... 一、全球思想论争中的中国长期统一问题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中国作为大国的长期统一等问题,是近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学者们长期关注和争论的重大问题。中国历史文化具有发展的连续性和统一性,是中国与其他文明古国的重大差异,是众所周知的历史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 先秦文明 胡汉交融 中华文明统一性 连续性
原文传递
唐朝政权的形成与太宗的氏族政策——以金刘若虚撰《裴氏相公家谱之碑》所引唐裴滔撰《裴氏家谱》为线索
19
作者 李生平(译) 《唐史论丛》 2024年第1期3-30,共28页
前言形成于七世纪初的唐朝初期支配集团是由陈寅恪氏所揭橥的关陇集团、山东贵族、南朝(江左)贵族等三个系统的士族构成[1]。关陇集团即北魏末从北边六镇地带流入关陇地域的胡族和当地人融合而成的胡汉交融的族群,他们是建立西魏、北周... 前言形成于七世纪初的唐朝初期支配集团是由陈寅恪氏所揭橥的关陇集团、山东贵族、南朝(江左)贵族等三个系统的士族构成[1]。关陇集团即北魏末从北边六镇地带流入关陇地域的胡族和当地人融合而成的胡汉交融的族群,他们是建立西魏、北周、隋、唐诸王朝的中坚力量。山东贵族即魏晋以来传统的汉人门阀,其中以仕宦于北朝后期割据山东地区的东魏、北齐的子孙居多。南朝贵族则是可上溯到南朝梁陈遗臣谱系的氏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陇集团 北朝后期 六镇 贵族 胡汉交融 江左 南朝梁 陈寅恪
原文传递
隋唐墓葬出土袒腹胡人俑类型、特征与文化渊源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瑾 乔静瑶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1-129,共9页
陕西、甘肃、山西、河北、辽宁、河南、湖北、湖南等地隋唐墓葬陪葬俑中发现一些穿衣袒胸露腹的胡人俑,按照姿态分为站姿俑和骑姿俑,按照身体暴露程度分为穿衣袒胸露腹型和袒露右臂与腹部型;按照服饰分为胡帽翻领胡服型、翻领胡服露发... 陕西、甘肃、山西、河北、辽宁、河南、湖北、湖南等地隋唐墓葬陪葬俑中发现一些穿衣袒胸露腹的胡人俑,按照姿态分为站姿俑和骑姿俑,按照身体暴露程度分为穿衣袒胸露腹型和袒露右臂与腹部型;按照服饰分为胡帽翻领胡服型、翻领胡服露发型、圆领袍服胡帽型或露发或幞头型。他们身份多样,包括伎乐、牵夫、猎手、骑驼(马)侍从等。从文化渊源上看,既有中国古代礼制文化和墓葬传统,也有希腊罗马因素和佛教影响,反映了北朝至隋唐时期"胡人遥集,夷歌成章"的胡汉交融盛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墓葬 袒腹胡人俑 胡汉交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