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强电针穴位对背角神经元镇痛效应广泛性的中枢机制 被引量:38
1
作者 何晓玲 刘乡.朱兵 +1 位作者 徐卫东 张守信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605-609,共5页
实验用雄性大鼠,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T12-L1脊髓背角会聚神经元对后爪伤害性刺激的反应,观察到低强度(2V)电针作用于与痛源接近的“足三里”穴对背角神经元的伤害性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远隔穴位“下关”穴则无效。而... 实验用雄性大鼠,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T12-L1脊髓背角会聚神经元对后爪伤害性刺激的反应,观察到低强度(2V)电针作用于与痛源接近的“足三里”穴对背角神经元的伤害性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远隔穴位“下关”穴则无效。而当采用超过C类纤维阈值18V电针时,则远隔穴位“下关”也有明显的镇痛作用。表现为强电针穴位镇痛作用的广泛性。而损毁NRM后,强电针(18V)远节段“下关”穴的镇痛作用消失,而近节段“足三里”穴无论是强(18V)或弱(2V)电针,仍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但此效应也被削弱,这表明远节段“下关”强电针的镇痛作用的广泛性可能主要由伤害性刺激通过脊髓上NRM痛负反馈调制机制实现的。而2V电针近节段穴位的镇痛作用可能主要是通过脊髓镇痛机制实现的,但也有脊髓上镇痛机制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疗法 针刺镇痛 强电针 穴位 背角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背角神经元对胃扩张及电针“足三里”穴的反应 被引量:7
2
作者 张建梁 晋志高 +3 位作者 逯波 陈淑萍 蔡虹 景向红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68-273,共6页
目的 :本实验以猫胸段具有自发活动的背角神经元的放电频率为指标 ,观察了胃扩张和电刺激左侧内脏大神经引起的神经元电活动变化以及电针左侧“足三里”穴和“三阴交”穴的影响。方法 :采用玻璃微电极脑外记录神经元的电活动。工作参数... 目的 :本实验以猫胸段具有自发活动的背角神经元的放电频率为指标 ,观察了胃扩张和电刺激左侧内脏大神经引起的神经元电活动变化以及电针左侧“足三里”穴和“三阴交”穴的影响。方法 :采用玻璃微电极脑外记录神经元的电活动。工作参数如下 ,电针穴位 :3V ,3 0Hz,方波 ,连续 1 0sec;内脏大神经 :1mA ,双脉冲 ,间隔 4ms,波宽 2 0 0 μs,连续 1 0sec;胃充盈 :8mmHg( 1 0 64kPa)。结果 :①在所观察的 2 4个神经元中 ,1 3个对胃扩张刺激呈增频反应 ,1 1个为减频反应 ;电针“足三里”穴能够翻转或拮抗这种改变 ,即抑制增频神经元 ( 62 .50± 6.52 ,与 2 3 .3 0± 6.86相比 ,P <0 .0 5,脉冲个数 ,M±SE ,下同 ) ,兴奋减频神经元 ( 1 9.1 0± 4.72 ,与 71 .60± 1 7.50相比 ,P <0 .0 5)。电针“三阴交”穴具有类似功能 ,但作用较弱 ,无统计学意义 ;②在 2 1个 ( 2 1 / 2 4)神经元中 ,电刺激左侧内脏大神经可兴奋 1 3个神经元 ,抑制 7个神经元 ,其中 3个为完全抑制 ;③刺激内脏大神经同时电针“足三里”穴可见到后者对前者显著的抑制效应。结论 :①躯体与内脏的信息在脊髓水平汇聚并整合 ,进而通过改变内脏传出神经的活动达到调整治疗的目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扩张 脊髓背角神经元 经穴脏腑相关 “足三里”穴 电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硝基铁氰化钠对脊髓背角神经元诱发与自发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润萍 林青 +1 位作者 李菁锦 吕国蔚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07-410,共4页
用微透析方法在麻醉麻痹大鼠的脊髓局部应用一氧化氮 (NO)供体亚硝基铁氰化钠 (sodiumnitroprusside,SNP) ,以碳丝微电极在腰膨大处行细胞外记录 ,观察NO对机械刺激大鼠后足部皮肤引起的诱发反应和自发反应的影响。脊髓深层神经元透析 1... 用微透析方法在麻醉麻痹大鼠的脊髓局部应用一氧化氮 (NO)供体亚硝基铁氰化钠 (sodiumnitroprusside,SNP) ,以碳丝微电极在腰膨大处行细胞外记录 ,观察NO对机械刺激大鼠后足部皮肤引起的诱发反应和自发反应的影响。脊髓深层神经元透析 1μmol/LSNP ,10~ 2 0min后 ,非伤害性机械刺激诱发的反应增强 ,伤害性机械刺激诱发的反应减弱 ;透析 2 0~ 30min后 ,伤害性和非伤害性机械刺激诱发的反应均减弱 ;透析 2 0 μmol/LSNP 7~ 15min内伤害性和非伤害性机械刺激诱发的反应均降低。1μmol/L和 2 0 μmol/L的SNP均在一定时间内使自发放电增强。结果提示 :不同浓度的NO对脊髓非伤害性和伤害性信息传递具有不同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 SNP 脊髓背角神经元 自发效应 诱发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激蓝斑及电针对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俞光弟 崔存德 +2 位作者 张惠琴 殷伟平 印其章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76-81,共6页
以往的工作表明,蓝斑(LC)-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系统在痛觉调制和针刺镇痛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用电生理学方法研究刺激 LC 和电针对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影响,其主要结果如下:1.刺激 LC 或电针有明显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 以往的工作表明,蓝斑(LC)-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系统在痛觉调制和针刺镇痛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用电生理学方法研究刺激 LC 和电针对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影响,其主要结果如下:1.刺激 LC 或电针有明显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作用。2.损毁中缝大核和腹腔注射纳洛酮并不明显影响刺激 LC 的抑制效应。3.α_2受体激动剂氯压啶能加强刺激 LC 或电针的抑制效应,而α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在一定程度上能削弱这种抑制效应。这些实验结果提示,刺激 LC 和电针可激活 LC 神经元,通过其下行纤维,在脊髓水平释放 NE,通过α_2受体,阻断伤害性信息的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斑 中缝大核 脊髓背角神经元 伤害性反应 电针 痛觉调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超前镇痛对脊髓背角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 被引量:16
5
作者 赵宇 郑继根 +2 位作者 陆明东 杨海 薛强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0年第18期1957-1962,1967,共7页
目的观察电针的超前镇痛效应及对脊髓背角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预电针组、后电针组,每组20只。模型组、预电针组、后电针组采用4%甲醛右侧足底注射方法构建急性炎性疼痛模型,正常... 目的观察电针的超前镇痛效应及对脊髓背角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预电针组、后电针组,每组20只。模型组、预电针组、后电针组采用4%甲醛右侧足底注射方法构建急性炎性疼痛模型,正常组右侧足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电针取同侧足三里、阳陵泉穴。预电针组先进行电针刺激30 min后再造模,造模后继续捆绑30 min;后电针组前30 min仅捆绑不进行电针刺激,造模后立即行电针刺激30 min;正常组和模型组先捆绑30 min后造模,再捆绑30 min。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变化(缩足次数和舔足时间),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 blot法观察各组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情况及c-fos和GAFP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中干扰素-γ(IFN-γ)、P物质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缩足次数明显增加(P<0.05),舔足时间明显延长(P<0.05);与模型组相比,预电针组、后电针组大鼠缩足次数均明显减少(P均<0.05),舔足时间均明显缩短(P均<0.05),且预电针组效果优于后电针组(P均<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明显增强,脊髓中c-fos和GAFP的表达水平、IFN-γ及P物质含量均明显增高(P均<0.05);与模型组相比,预电针组、后电针组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明显减弱,脊髓中c-fos和GAFP的表达水平、IFN-γ及P物质含量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预电针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后电针组(P均<0.05)。结论电针预刺激可通过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减弱神经炎症以及疼痛放大,从而发挥超前镇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超前镇痛 脊髓背角神经元 星形胶质细胞 干扰素-Γ P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胺酮对单足致炎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活动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4
6
作者 郭华 李菁锦 吕国蔚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51-353,共3页
在大鼠脊髓背角用细胞外记录技术共记录到 32个单位。角叉菜胶一侧足底注射致炎后 ,电刺激该侧足底内外侧神经激动其中A、C纤维时 ,脊髓背角神经元的诱发放电数均显著增加 ;静脉注射NMDA受体拮抗剂氯胺酮后 ,A、C纤维刺激诱发的放电反... 在大鼠脊髓背角用细胞外记录技术共记录到 32个单位。角叉菜胶一侧足底注射致炎后 ,电刺激该侧足底内外侧神经激动其中A、C纤维时 ,脊髓背角神经元的诱发放电数均显著增加 ;静脉注射NMDA受体拮抗剂氯胺酮后 ,A、C纤维刺激诱发的放电反应均显著下降甚至消失。致炎后脊髓背角深层单位出现Windup现象 ,静脉注射氯胺酮后该现象减轻或消失。结果提示 :角叉菜胶致炎导致脊髓背角神经元兴奋性升高和Windup ;NMDA受体参与炎症痛和Windup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痛 氯胺酮 脊髓背角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激酶C部分参与伤害性刺激在脊髓背角神经元中引起的c-fos蛋白的表达而可能不参与阿片受体对脊髓痛感受的调制(英文) 被引量:2
7
作者 聂红 王航 +2 位作者 张瑞新 高旺才 乔健天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55-460,共6页
实验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观察了大鼠鞘内分别注入蛋白激酶(PKC)抑制剂Chelerythrine(Chel)、纳洛酮(Nal)、或二者同时注入后,由后脚掌注射福尔马林引起的脊髓腰膨大背角中c-fos蛋白样免疫活性(Fos-LI)神经元数目的改变。结果发现:(1)鞘... 实验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观察了大鼠鞘内分别注入蛋白激酶(PKC)抑制剂Chelerythrine(Chel)、纳洛酮(Nal)、或二者同时注入后,由后脚掌注射福尔马林引起的脊髓腰膨大背角中c-fos蛋白样免疫活性(Fos-LI)神经元数目的改变。结果发现:(1)鞘内注入Chel可显著降低福尔马林注射侧脊髓背角中Fos-LI神经元的数目,同空白对照组(鞘内注入生理盐水或10%的DMSO)相比,降低60.3%(P<0.001):(2)鞘内注入Nal后,福尔马林注射侧背角中Fos-LI神经元显著增加,同对照组相比,增加46.0%(P<0.01),而以背角深层增加最为明显;(3)在鞘内同时注入Chel和Nal后,与单独注入Nal组相比,脊髓背角中Fos-LI神经元的数目显著降低(降低53.2%),此数值与上述单独注入Chel时引起Fos-LI神经元降低的百分率近似。结果提示:(1)PKC只参与脊髓背角中部分Fos-LI神经元中c-fos蛋白的表达;(2)PKC可能不参与背角中同时激活的μ-(以及部分δ-)阿片受体对脊髓伤害性感受的调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细胞化学 伤害性感受 背角神经元 C-FOS蛋白 蛋白激酶C m-阿片受体 福尔马林试验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KC在角叉菜胶致炎引起的脊髓背角神经元敏感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5
8
作者 利梅 李菁锦 吕国蔚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CSCD 2000年第4期299-303,共5页
组织损伤或炎症引起的脊髓背角神经元兴奋性的变化同痛觉过敏、痛觉超敏、自发痛等病理过程密切相关。本实验大鼠足底注射角叉菜胶后 ,脊髓背角神经元发生敏感化 ,自发放电及对伤害性刺激的诱发反应明显增强。背角局部经微透析给予蛋白... 组织损伤或炎症引起的脊髓背角神经元兴奋性的变化同痛觉过敏、痛觉超敏、自发痛等病理过程密切相关。本实验大鼠足底注射角叉菜胶后 ,脊髓背角神经元发生敏感化 ,自发放电及对伤害性刺激的诱发反应明显增强。背角局部经微透析给予蛋白激酶 C(PKC)非特异性抑制剂氯丙嗪 (CPZ)或特异性抑制剂 H- 7后 ,自发及诱发反应均明显回降 ,提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激酶C 脊髓背角神经元 痛觉过敏 角叉莱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HT受体亚型在原代培养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的表达 被引量:1
9
作者 王亚云 武胜昔 +2 位作者 刘翔宇 王文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91-196,T001,共7页
为探讨脊髓背角内 5 -HT发挥作用的受体类型及其胞内信号转导机制 ,本研究首先利用免疫荧光技术对胎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的产率进行了观察 ,再利用反转录 PCR方法观察了 5 -HT受体 14种亚型 m RNAs在原代培养神经元中的表达。原代培养的背... 为探讨脊髓背角内 5 -HT发挥作用的受体类型及其胞内信号转导机制 ,本研究首先利用免疫荧光技术对胎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的产率进行了观察 ,再利用反转录 PCR方法观察了 5 -HT受体 14种亚型 m RNAs在原代培养神经元中的表达。原代培养的背角神经元生长状态良好 ,存活时间达到 14~ 2 1d。对培养的背角细胞用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神经细胞核蛋白 (Neu N)进行免疫荧光检测的结果表明 ,神经元的产率超过 90 % ;用 PCR方法在培养的背角神经元中检测到了 5 -HT1 A、5 -HT1 B、5 -HT1 D、5 -HT1 F、5 -HT2 A、5 -HT2 C、5 -HT3、5 -HT4 、5 -HT5A、5 -HT5B、5 -HT6 和 5 -HT7等受体亚型 m RNAs的表达。但上述各受体亚型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 ,未检测到 5 -HT1 E和 5 -HT2 B受体亚型 m RNAs的表达。结果表明 ,本研究建立的实验方法可满意地获得原代培养脊髓背角神经元 ;这些神经元不但表达多种受体亚型 ,而且表达类型与以往在成年大鼠脊髓背角观察到的表达状况基本一致。上述结果为进一步开展 5 -HT作用机制的体外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HT受体亚型 原代培养 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丙酚对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TTX敏感型钠通道失活和去失活效应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红亮 郭伟韬 +1 位作者 曾因明 姚尚龙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8年第6期614-619,共6页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急性分离的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TTX敏感型钠通道电流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取出生后7d的雄性SD大鼠,击昏后断头取脊髓腰膨大部位,分离背角神经元,应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模式记录钠电流。距离神经细胞100μm施加0.3-3...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急性分离的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TTX敏感型钠通道电流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取出生后7d的雄性SD大鼠,击昏后断头取脊髓腰膨大部位,分离背角神经元,应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模式记录钠电流。距离神经细胞100μm施加0.3-30μmol/L不同浓度的异丙酚,应用-10mV(持续30 ms)刺激电压诱发钠电流,求出异丙酚对钠电流的半效抑制浓度(IC50)。观察异丙酚对钠通道失活效应的影响时,应用从-80mV至-20mV的预刺激电压(阶差为10mV,持续30ms),再应用0mV刺激电压(持续30ms)诱发钠电流产生,向神经细胞施加IC50水平的异丙酚。观察异丙酚对钠通道去失活效应的影响时,应用-10mV的预刺激电压(持续30ms),再给予-10mV、持续30 ms的刺激电压诱发钠电流产生,两刺激电压的间隔时间为2-24ms。结果:异丙酚可浓度依赖性地抑制TTX敏感型钠电流,其IC50为(5.35±0.25)μmol/L。钠通道失活实验中,预刺激电压在-60mV到-40mV范围内,IC50水平的异丙酚可显著抑制由刺激电压(0mV)诱发的钠电流(P〈0.05)。钠通道去失活实验中,两刺激的间隔时间在2-6ms之间时,IC50水平的异丙酚可显著性抑制由刺激电压(-10mV)诱发的钠电流(P〈0.01,P〈0.05)。结论:异丙酚可抑制大鼠脊髓背角电压依赖性钠通道电流,这一作用与促进钠通道的失活和抑制钠通道的去失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丙酚 背角神经元 钠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比卡因对脊髓背角神经元钠电流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宝刚 庄心良 徐国辉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1-13,共3页
目的 探讨酰胺类新局麻药罗比卡因对脊髓神经阻滞作用的机制。方法 以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罗比卡因对急性分离新生SD 鼠(0~7 d) 脊髓背角神经元钠电流的影响。结果 在电压钳的状态下(钳制电压Vh80 m V,刺激电压... 目的 探讨酰胺类新局麻药罗比卡因对脊髓神经阻滞作用的机制。方法 以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罗比卡因对急性分离新生SD 鼠(0~7 d) 脊髓背角神经元钠电流的影响。结果 在电压钳的状态下(钳制电压Vh80 m V,刺激电压Vt0 m V),罗比卡因(10~400 μmol) 对钠电流有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其IC50 为117 .32 μmol,明显高于相同电压钳条件下布比卡因的IC50(53 .701 μmol) ;罗比卡因对钠电流的抑制具有电压依赖性。当Vh -60 m V,Vt0 mV 时,其IC50 为74 .28 μmol,明显低于罗比卡因在电压钳Vh - 80 m V,Vt0 m V 条件下的IC50(117.32 μmol);罗比卡因对钠电流的抑制具有频率依赖性,重复刺激(5 Hz,20 ms) 可增加罗比卡因的抑制作用;罗比卡因不影响钠电流的激活曲线,但可使钠电流的稳态失活曲线产生超极化移动(11 m V)。结论 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罗比卡因对背角神经元钠电流有抑制作用,且呈电压和浓度依赖性,其抑制效力弱于布比卡因;罗比卡因优先作用于钠通道电流的失活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比卡因 脊髓背角神经元 钠通道 膜片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损伤对脊髓背角神经元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兴宝 王廷华 +1 位作者 冯忠堂 陈彦红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20-21,24,共3页
为了解不同类型损伤对脊髓背角神经元的影响 ,采用本室建立的SD成年大鼠脊髓挤压伤、半横断伤和全横断伤模型 ,分别于术后第 2 4h ,7d ,2 1d处死动物并设正常对照组 .取L3 节段脊髓制作 2 0 μm厚连续冰冻切片 .间隔取片行苏木精染色 .... 为了解不同类型损伤对脊髓背角神经元的影响 ,采用本室建立的SD成年大鼠脊髓挤压伤、半横断伤和全横断伤模型 ,分别于术后第 2 4h ,7d ,2 1d处死动物并设正常对照组 .取L3 节段脊髓制作 2 0 μm厚连续冰冻切片 .间隔取片行苏木精染色 .光镜下观察损伤位点尾侧端背角的形态改变 ,计数背角神经元数 .结果 :组间比较 ,挤压伤者较正常者神经元明显萎缩 ,胞体周围有空隙 ,神经元数无明显减少 (P >0 0 5 ) ,半横断伤和全横断伤者均出现大量空泡 ,未见丰满而轮廓清楚的神经元 ,残存的少数神经元明显萎缩 ,术后神经元数明显减少且以全横断伤者为甚 (P <0 0 1) .组内比较 ,3种损伤术后各时相神经元数的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结果表明 :不同类型损伤对背角神经元存活的影响不同 ,全横断伤者最重 ,半横断伤者次之 ,挤压伤者相对较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背角神经元 挤压伤 半横断伤 全横断伤 影响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缝背核及电针对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影响
13
作者 俞光弟 郭试瑜 +1 位作者 张惠琴 印其章 《针刺研究》 CAS CSCD 1989年第1期42-44,共3页
本实验用电生理方法记录刺激中缝背棱(DR)影响清醒制动大鼠脊髓背角伤害性单位放电。并探讨DR在痛觉调制及电针镇痛过程中的下行性抑制作用。在脊髓La的背角区上,记录到的结果如下:
关键词 脊髓背角神经元 伤害性反应 中缝背核 大鼠 电生理方法 单位放电 抑制作用 电针镇痛 痛觉调制 下行性 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淫羊藿总黄酮抑制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甘氨酸激活的全细胞电流
14
作者 程新萍 朱峰 周可青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9-202,共4页
目的研究淫羊藿总黄酮对急性分离的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甘氨酸激活的全细胞电流(IGly)的调控。方法在急性分离的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上,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方法,研究淫羊藿总黄酮对甘氨酸激活的全细胞电流的调控。结果淫羊藿总黄酮呈浓度依... 目的研究淫羊藿总黄酮对急性分离的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甘氨酸激活的全细胞电流(IGly)的调控。方法在急性分离的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上,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方法,研究淫羊藿总黄酮对甘氨酸激活的全细胞电流的调控。结果淫羊藿总黄酮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IGly;淫羊藿总黄酮使甘氨酸的浓度-效应曲线平行右移;淫羊藿总黄酮没有改变甘氨酸受体的离子选择性。结论淫羊藿总黄酮对甘氨酸介导的反应产生抑制作用可能是由于降低了甘氨酸与其受体的亲和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总黄酮 甘氨酸受体 全细胞膜片钳技术 脊髓背角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激大鼠大脑脚对福尔马林诱发的脊髓背角神经元持续性痛反应的影响
15
作者 尤浩军 袁斌 唐敬师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CSCD 2000年第1期45-48,共4页
在大鼠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单个脊髓背角神经元的放电 ,观察了刺激大脑脚 ( CP)对外周感受野内皮下注射福尔马林 ( 5%,50 μl)诱发的背角广动力范围型 ( WDR)神经元的晚时相反应的影响 ,结果表明刺激 CP对福尔马林诱发的晚时相反应... 在大鼠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单个脊髓背角神经元的放电 ,观察了刺激大脑脚 ( CP)对外周感受野内皮下注射福尔马林 ( 5%,50 μl)诱发的背角广动力范围型 ( WDR)神经元的晚时相反应的影响 ,结果表明刺激 CP对福尔马林诱发的晚时相反应具有抑制作用 ,并有明显的强度 -效应关系 ,提示大脑皮质感觉运动区对持续性痛具有下行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脚 背角神经元 持续性痛反应 福尔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刺激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对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感受性反应的影响
16
作者 崔存德 张慧 +1 位作者 张虹 张爱军 《滨州医学院学报》 1995年第6期1-4,共4页
麻醉或制动大鼠,用玻璃微电极记录脊髓背角伤害性单位活动及其对电刺激下丘脑室旁核(PVN)的反应,并观察了电解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和中缝大核(NRM)后伤害反应的变化。实验结果:①电刺激PVN能明显抑制脊髓背角对刺激坐骨神经所诱发... 麻醉或制动大鼠,用玻璃微电极记录脊髓背角伤害性单位活动及其对电刺激下丘脑室旁核(PVN)的反应,并观察了电解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和中缝大核(NRM)后伤害反应的变化。实验结果:①电刺激PVN能明显抑制脊髓背角对刺激坐骨神经所诱发的伤害性反应,其作用在刺激PVN 3min时最为显著。②分别电解PAG和NRM后,PVN抑制伤害反应的作用仍存在。结果提示PVN参与了脊髓水平伤害信息的调制,而这种作用未经PAG和NRM的中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丘脑室旁核 脊髓背角神经元 伤害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白鼠同神经与不同神经输入对脊髓背角神经元的会聚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晓泉 江赛男 牛汉璋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0年第3期197-200,共4页
实验用大白鼠。分级刺激腓肠神经和腓肠肌神经,对被激活的背角神经元进行观察,进而对皮肤、肌肉神经传入会聚神经元进行了分类,发现同一神经刺激被激活的背角神经元可分为A、A—C和C 3个类型,其中A—C型占多数(皮神经激活68%,肌神经激活... 实验用大白鼠。分级刺激腓肠神经和腓肠肌神经,对被激活的背角神经元进行观察,进而对皮肤、肌肉神经传入会聚神经元进行了分类,发现同一神经刺激被激活的背角神经元可分为A、A—C和C 3个类型,其中A—C型占多数(皮神经激活68%,肌神经激活50.4%)。实验中记录到125个皮,肌会聚神经元(CMCN),按对皮、肌A类和C类传入纤维的反应,分为A—A、A—AC、AC—A,AC—AC、C—C 5型,其中AC—AC和A—A型占多数(分别为46.27%和26.12%).结果提示,上述多种会聚形式,可能是皮、肌粗、细初级传入在脊髓水平对感觉传入(特别是痛觉)进行调制的基础,因此将在镇痛、痛过敏中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 背角神经元 会聚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盖前区前核内注射神经递质对琥珀胆碱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影响
18
作者 杨红卫 朱忠良 樊小力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3期626-629,共4页
采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和核团内微量注射的方法 ,以大鼠脊髓背角广动力型 (WDR)神经元伤害性诱发反应 (C 反应 )为痛反应指标 ,观察了顶盖前区前核 (APtN)内单独微量注射吗啡、纳洛酮和γ 氨基丁酸 (GABA)前后 ,静脉注射琥珀胆碱 (Sch)... 采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和核团内微量注射的方法 ,以大鼠脊髓背角广动力型 (WDR)神经元伤害性诱发反应 (C 反应 )为痛反应指标 ,观察了顶盖前区前核 (APtN)内单独微量注射吗啡、纳洛酮和γ 氨基丁酸 (GABA)前后 ,静脉注射琥珀胆碱 (Sch)所诱发的肌梭传入活动对WDR神经元C 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 :静脉注射Sch对WDR神经元C 反应呈明显的抑制作用 ;APtN内单独微量注射吗啡、纳洛酮后 ,再静脉注射Sch所诱发的肌梭传入活动对WDR神经元C 反应的抑制作用分别明显增强和减弱 ;注射GABA后 ,可明显减弱Sch所诱发的肌梭传入活动对WDR神经元C 反应的抑制效应。结果提示 ,内源性阿片肽样物质及GABA能纤维参与APtN在肌梭传入镇痛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递质 脊髓背角神经元 伤害性反应 顶盖前区前核 广动力型神经元 镇痛 琥珀胆碱 肌梭传入 吗啡 纳洛酮 γ-氨基丁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伤害性感受从邻近未损伤神经输入脊髓背角神经元 被引量:3
19
作者 Terayama R 马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5期326-326,共1页
外周神经损伤会导致脊髓背角的形态及生理变化。本研究目的:外周神经损伤后,伤害性感受如何传入脊髓背角?实验方法:(1)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结扎并切断右侧隐神经。(2)分组:假手术组和隐神经切断组。
关键词 脊髓背角神经元 伤害性感受 神经病理性 损伤神经 疼痛机制 外周神经损伤 生理变化 疼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舒芬太尼对疼痛耐受大鼠模型脊髓背角神经元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表达及电流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蓉蓉 高庆娟 《现代实用医学》 2019年第5期608-610,共3页
目的分析舒芬太尼对疼痛耐受大鼠模型的脊髓背角神经元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表达及电流的影响。方法建立舒芬太尼疼痛耐受大鼠模型,验证造模成功后,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对照组1和模型组大鼠NR2B亚基的表达水平;选择原代培养的E... 目的分析舒芬太尼对疼痛耐受大鼠模型的脊髓背角神经元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表达及电流的影响。方法建立舒芬太尼疼痛耐受大鼠模型,验证造模成功后,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对照组1和模型组大鼠NR2B亚基的表达水平;选择原代培养的E14SD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细胞30个,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4 nmol/L)、芬太尼组(10 mol/L)和对照组2,各10个;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各组给药后即刻(T0)、给药后15 min(T1)、30min(T2)、45 min(T3)、60 min(T4)、药物洗脱后15 min(T5)及30 min(T6)NMDA诱导电流的大小,分析舒芬太尼对NMDA受体电流的影响及时间效应。结果模型组NR2B亚基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P<0.05)。芬太尼组和舒芬太尼组于T1时刻电流峰值逐渐升高,芬太尼组于T4时刻达峰值,T5时刻开始回落;舒芬太尼组于T5时刻达峰值,T6时刻开始回落;芬太尼组于T1~T5刻达电流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舒芬太尼组于T1~T6刻达电流峰值,明显高于芬太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舒芬太尼和芬太尼可增强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NMDA受体电流强度和受体功能,舒芬太尼洗脱后呈现达峰效应,有时间依赖性,芬太尼则无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芬太尼 脊髓背角神经元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全细胞膜片钳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