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5篇文章
< 1 2 8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针对糖尿病神经痛大鼠背根神经节TRPV4表达的影响
1
作者 江民健 池恒愉 +8 位作者 康玉蓉 蒋永亮 郑崯沐 李斯苡 周姝婷 刘伯宇 邵晓梅 方剑乔 何晓芬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1-248,共8页
目的 观察电针(electroacupuncture, EA)对糖尿病神经痛(diabetic neuropathic pain, DNP)大鼠体质量、空腹血糖、热痛阈、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 DRG)瞬时受体电位香草蛋白4(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4,TRP... 目的 观察电针(electroacupuncture, EA)对糖尿病神经痛(diabetic neuropathic pain, DNP)大鼠体质量、空腹血糖、热痛阈、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 DRG)瞬时受体电位香草蛋白4(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4,TRPV4)的影响。方法 采用向腹腔注入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构建DNP大鼠模型。第15~21天,在大鼠双侧足三里(ST36)和昆仑(BL60)穴予以每日一次30 min的2 Hz EA治疗。检测各组大鼠体质量、空腹血糖和热痛阈。采用免疫荧光检测大鼠L4~L6 DRG中TRPV4和神经元(neuron, NeuN)共标的表达。检测TRPV4激动剂GSK1016790A对EA干预DNP大鼠体质量、空腹血糖、热痛阈的影响。结果 第7天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体质量明显下降(P<0.01),空腹血糖明显上升(P<0.01);第21天,与模型组相比,模型+电针组热痛阈明显提高(P<0.01);大鼠L4~L6 DRG上的TRPV4和NeuN共标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模型组的阳性细胞表达较正常组均显著升高(P<0.01),模型+电针组大鼠L4~L6 DRG TRPV4和NeuN共标的阳性细胞表达较模型组均显著下降(P<0.01);TRPV4激动剂GSK1016790A可翻转EA对DNP大鼠热痛阈下调作用(P<0.01)。结论 EA能减轻链脲佐菌素诱导的DNP,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DRG中TRPV4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神经痛 电针 背根神经节 瞬时受体电位香草蛋白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2
作者 张然 魏海滨 +2 位作者 李伟 王俊领 毛鹏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0,共6页
目的:探究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dorsal root ganglion-pulsed radiofrequency,DRG-PRF)联合规范药物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acute herpetic neuralgia,AHN)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 目的:探究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dorsal root ganglion-pulsed radiofrequency,DRG-PRF)联合规范药物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acute herpetic neuralgia,AHN)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在北京市顺义区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就诊的214例AHN病人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分为药物联合DRG-PRF治疗组(A组)106例和药物治疗组(B组)108例。观察两组病人PHN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的疼痛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及两组病人治疗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根据皮损愈合后持续疼痛≥1个月为诊断标准,A组的PHN发生率为16%,B组为39%;根据皮损愈合后持续疼痛≥3个月为诊断标准,A组PHN发生率为11%,B组为48%,A组的PHN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NRS评分、PSQI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A组疼痛减轻程度和睡眠治疗改善程度优于B组(P<0.05),两组均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药物联合DRG-PRF治疗较单纯药物治疗AHN的PHN发生率显著下降,安全性高,可有效预防PHN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41-3p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背根神经节炎症及下肢疼痛的抑制和改善作用 被引量:6
3
作者 许刚 张长春 +2 位作者 朱坤 叶雨辰 周平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593-2598,共6页
背景:研究表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有抑制纤维环细胞凋亡的作用。miR-141-3p微小RNA在骨髓基质细胞中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且与炎症信号通路的活化存在一定关系,提示其可能成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靶点。目的:探究m... 背景:研究表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有抑制纤维环细胞凋亡的作用。miR-141-3p微小RNA在骨髓基质细胞中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且与炎症信号通路的活化存在一定关系,提示其可能成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靶点。目的:探究miR-141-3p通过调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背根神经节炎症及下肢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50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miR-NC组、miR-141-3p inhibitor组、miR-141-3p mimics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大鼠采用自体髓核移植法进行腰椎间盘突出症建模。建模成功后,对miR-NC组、miR-141-3p inhibitor组和miR-141-3p mimics组大鼠鞘内分别注射10μL 20μmol/L miR-NC,miR-141-3p inhibitor,miR-141-3p mimics,均每天注射1次,连续注射28 d;正常组、模型组同期同位置注射同体积生理盐水。采用热缩足潜伏期阈值评价大鼠下肢疼痛,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背根神经节组织miR-141-3p mRNA表达,ELISA法检测背根神经节组织炎症因子,免疫印迹法检测背根神经节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并分析miR-141-3p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miR-NC组各项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①大鼠热缩足潜伏期阈值:模型组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miR-141-3p inhibitor组明显低于miR-NC组(P<0.05),miR-141-3p mimics组明显高于miR-141-3p inhibitor组(P<0.05)。②背根神经节组织miR-141-3p mRNA表达:模型组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miR-141-3p inhibitor组明显低于miR-NC组(P<0.05),miR-141-3p mimics组明显高于miR-141-3p inhibitor组(P<0.05)。③背根神经节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含量:模型组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miR-141-3p inhibitor组明显高于miR-NC组(P<0.05),miR-141-3p mimics组明显低于miR-141-3p inhibitor组(P<0.05)。④背根神经节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蛋白表达:模型组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miR-141-3p inhibitor组明显低于miR-NC组(P<0.05),miR-141-3p mimics组明显高于miR-141-3p inhibitor组(P<0.05)。⑤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miR-141-3p呈正相关(r=0.904,P<0.00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与miR-141-3p呈正相关(r=0.879,P<0.001)。⑥结论:miR-141-3p可显著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下肢疼痛,抑制背根神经节炎症,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141-3p IGF-1/PDGF 腰椎间盘突出症 背根神经节炎症 下肢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IRT1/NF-κB通路探究秦艽醇提物对脂多糖诱导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炎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周松林 黄俊卿 +3 位作者 李科 季鸿飞 都帅刚 杨彬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9-183,共5页
目的探讨秦艽醇提物对脂多糖诱导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DRGn)炎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建模)、阳性组(建模+16 mg/kg普瑞巴林)和给药组(建模+50 mg/kg秦艽醇提物),测定大鼠建模前及给药前后的机械性... 目的探讨秦艽醇提物对脂多糖诱导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DRGn)炎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建模)、阳性组(建模+16 mg/kg普瑞巴林)和给药组(建模+50 mg/kg秦艽醇提物),测定大鼠建模前及给药前后的机械性触痛阈值(PWPT)。制备正常大鼠血清和秦艽醇提物低、高剂量大鼠含药血清,分离培养DRGn细胞并分为对照组(10%正常大鼠血清)、脂多糖组(100 ng/ml脂多糖+10%正常大鼠血清)、秦艽醇提物低浓度组(100 ng/ml脂多糖+10%秦艽醇提物低剂量大鼠含药血清)、秦艽醇提物高浓度组(100 ng/ml脂多糖+10%秦艽醇提物高剂量大鼠含药血清)及沉默信息调节因子(SIRT)1抑制组(100 ng/ml脂多糖+10%秦艽醇提物高剂量大鼠含药血清+98 nmol/L烟酰胺)。CCK-8测定DRGn细胞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DRGn细胞凋亡,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DRGn细胞培养液中白细胞介素(IL)-6、IL-18、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Western印迹检测DRGn细胞中SIRT1、乙酰化(Ac)-核因子(NF)-κB p65、NF-κB p65蛋白表达。结果给药前模型组、给药组PWPT较建模前均显著降低(P<0.05);给药后,给药组PWPT较给药前、模型组均显著升高(P<0.05),与阳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脂多糖组DRGn细胞活力及细胞中SIRT1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细胞中Ac-NF-κB p65/NF-κB p65蛋白水平及细胞培养液中IL-6、IL-18、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脂多糖组相比,秦艽醇提物低、高浓度组DRGn细胞活力及细胞中SIRT1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细胞凋亡率、细胞中Ac-NF-κB p65/NF-κB p65蛋白水平及细胞培养液中IL-6、IL-18、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与秦艽醇提物低、高浓度组相比,SIRT1抑制组DRGn细胞活力及细胞中SIRT1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细胞中Ac-NF-κB p65/NF-κB p65蛋白水平及细胞培养液中IL-6、IL-18、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秦艽醇提物可激活SIRT1,促进NF-κB p65去乙酰化,减轻脂多糖诱导大鼠DRGn细胞炎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艽醇提物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核因子κB通路 脂多糖 背根神经节神经元 炎性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背根神经节ZXDC介导CCL2对慢性压迫性 神经损伤小鼠神经性疼痛的作用
5
作者 李文媛 王晓宇 +4 位作者 吕忠孝 刘东明 李艺 王淑影 王莹 《医学研究杂志》 2024年第1期56-62,共7页
目的探讨脊髓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转录因子锌指X连锁复制C(zinc finger X-linked duplicated C,ZXDC)介导CCL2/CCR2信号通路对慢性压迫性神经损伤(chronic construction injury model,CCI)诱导神经性疼痛的作用及机... 目的探讨脊髓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转录因子锌指X连锁复制C(zinc finger X-linked duplicated C,ZXDC)介导CCL2/CCR2信号通路对慢性压迫性神经损伤(chronic construction injury model,CCI)诱导神经性疼痛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构建小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模型,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正常情况和CCI造模后DRG中ZXDC及CCL2表达变化;将实验动物分为假手术(Sham)组、CCI+AAV-NC组和CCI+AAV-ZXDC siRNA组;Western blot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小鼠CCI造模后各时间点DRG中ZXDC、CCL2和CCR2表达,RT-qPCR检测DRG中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mRNA表达,机械性缩足反射测试检测神经性疼痛行为改变。结果ZXDC表达定位在DRG大、中、小神经元。CCI损伤后1~3天DRG中ZXDC和CCL2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增高,CCI后7天二者表达显著降低,ZXDC和CCL2mRNA表达量呈正相关(P均<0.05)。CCI后3天,与Sham组比较,CCI+AAV-NC组和CCI+AAV-ZXDC siRNA组ZXDC、CCL2、CCR2蛋白表达、TNF-α和IL-1βmRNA表达显著增高,其中CCI+AAV-ZXDC siRNA组较CCI+AAV-NC组ZXDC、CCL2、CCR2蛋白表达、TNF-α和IL-1βmRNA显著降低(P均<0.05)。与Sham组比较,CCI+AAV-ZXDC siRNA组和CCI+AAV-NC组CCI后各时间点机械缩足阈值均显著降低,其中CCI后7天,CCI+AAV-ZXDC siRNA组机械缩足阈值显著高于CCI+AAV-NC组(P均<0.05)。结论脊髓背根神经节ZXDC基因敲减通过抑制CCL2/CCR2信号通路介导CCI诱导的神经性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背根神经节 锌指X连锁复制C CC趋化因子2 神经损伤 慢性神经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电刺激与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对胸段PHN患者的疗效比较
6
作者 叶小龙 胡鑫 +2 位作者 周增华 何睿林 蒋宗滨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6期0131-0134,共4页
本研究旨在比较脊髓电刺激(SCS)与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PRF)在治疗胸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本研究纳入了2023年1月至12月期间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疼痛科接受治疗的60位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患者,并被随机... 本研究旨在比较脊髓电刺激(SCS)与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PRF)在治疗胸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本研究纳入了2023年1月至12月期间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疼痛科接受治疗的60位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患者,并被随机分配到脊髓电刺激(SCS)组和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组(PRF),每组各30人,脊髓电刺激组接受标准脊髓电刺激治疗,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组接受标准脉冲射频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NRS评分、PSQI评分显著改善,SCS组炎症因子如白介素-6、C反应蛋白和CD4+/CD8+比PRF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 SCS和PRF在治疗胸段PHN均有良好的疗效,SCS在炎症水平改善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电刺激 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疗效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络宁减轻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晓磊 高彦彬 张涛静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27-632,共6页
目的:以施万细胞外泌体为切入点,观察糖络宁含药血清对体外高糖诱导的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糖络宁含药血清干预高糖培养的施万细胞,分为正常组、高糖组、糖络宁组,干预48 h后,提取各组细胞上清液中外泌体,将各... 目的:以施万细胞外泌体为切入点,观察糖络宁含药血清对体外高糖诱导的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糖络宁含药血清干预高糖培养的施万细胞,分为正常组、高糖组、糖络宁组,干预48 h后,提取各组细胞上清液中外泌体,将各组外泌体分别干预正常糖和高糖条件培养的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分为无外泌体-正常糖组,正常外泌体-正常糖组、高糖外泌体-正常糖组、糖络宁外泌体-正常糖组、无外泌体-高糖组、正常外泌体高糖组、高糖外泌体-高糖组、糖络宁外泌体-高糖组8个组,48 h后,收集各组细胞并进行相关检测。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炎症介质(TNF-α、IL-6、IL-1β)的蛋白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炎症介质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外泌体-正常糖组比较,高糖外泌体-正常糖组细胞活力下降(P<0.05),炎症介质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均增加(P<0.05);而与高糖外泌体-正常糖组比较,糖络宁外泌体-正常糖组细胞活力有所升高(P<0.05),各炎症介质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均有所下调(P<0.05)。高糖条件培养的背根神经节细胞中,不同组外泌体干预表现出类似的作用效果;结论:糖络宁能通过调控施万细胞外泌体减轻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络宁 施万细胞 背根神经节细胞 外泌体 炎症反应 中医药治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根素对背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镇痛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褚立梅 袁静静 +1 位作者 王涛 韩丽莹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5-19,共5页
目的探究葛根素对背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镇痛作用机制。方法将120只大鼠随机平均分为三组,A组大鼠采用背根神经结扎手术,B组大鼠采用鞘内注射葛根素联合背根神经结扎手术,C组大鼠不结扎背根神经,其他手术过程同A组。检测大鼠术后1、3... 目的探究葛根素对背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镇痛作用机制。方法将120只大鼠随机平均分为三组,A组大鼠采用背根神经结扎手术,B组大鼠采用鞘内注射葛根素联合背根神经结扎手术,C组大鼠不结扎背根神经,其他手术过程同A组。检测大鼠术后1、3、5和7 d的机械缩足反应阈值和热缩足潜伏期;显微镜下观察背根神经元细胞数量与形态,用western blotting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背根神经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表达。结果术后1、3、5和7d,A组、B组大鼠机械缩足反应阈值与C组相比持续下降(P<0.05);术后3、5和7 d,B组大鼠机械缩足反应阈值均高于A组(P<0.05);术后5 d和7 d,A组、B组大鼠热缩足潜伏期均低于C组(P<0.05);术后7d,B组大鼠的背根神经元细胞数量较多,背根神经节IL-6、IL-1β蛋白表达、染色情况评分高于A组、C组(P<0.05)。结论鞘内注射葛根素可有效减轻神经损伤引起的机械热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并可能通过降低背根神经内的IL-6和IL-1β表达改善神经病理性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大鼠 背根神经节 神经病理性疼痛 镇痛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对备用背根节神经元表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张连双 王希锋 +3 位作者 殷彦君 章为 王廷华 于振海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08-510,共3页
成年哺乳动物的脊髓具有可塑性,且针刺可促进脊髓可塑性,但其机制尚不清楚.有实验表明针刺可促进NGF、NT-3在部分去背根动物背根节的表达,表明了针刺可能通过改变背根节部分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进而在脊髓可塑性中发挥作用.表皮生长因子... 成年哺乳动物的脊髓具有可塑性,且针刺可促进脊髓可塑性,但其机制尚不清楚.有实验表明针刺可促进NGF、NT-3在部分去背根动物背根节的表达,表明了针刺可能通过改变背根节部分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进而在脊髓可塑性中发挥作用.表皮生长因子(EGF)与神经系统发育及损伤修复有关,但EGF与成体动物脊髓可塑性及针刺促进脊髓可塑性的关系报道不多.本实验拟通过成体猫备用背根模型来初步探讨EGF与脊髓可塑性及针刺促进脊髓可塑性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EGF) 背根节神经元 针刺 成年哺乳动物 脊髓可塑性 神经系统发育 神经营养因子 备用背根模型 部分去背根 NT-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TRPV1/TRPA1⁃cGMP信号通路探究推拿对minor CCI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镇痛启动机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震杰 萨出拉 +6 位作者 于天源 张英琦 张润龙 陈金平 刘家玥 张汉钰 孙佳伟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9,共9页
目的探究三法三穴推拿手法对minor CCI模型大鼠的镇痛启动机制。方法将56只SD大鼠随机分为8组,即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1组、模型2组、推拿1组、推拿2组、推拿1+TRPV1拮抗剂组和推拿2+TRPA1拮抗剂组。模型组、推拿组和推拿+拮抗剂组建... 目的探究三法三穴推拿手法对minor CCI模型大鼠的镇痛启动机制。方法将56只SD大鼠随机分为8组,即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1组、模型2组、推拿1组、推拿2组、推拿1+TRPV1拮抗剂组和推拿2+TRPA1拮抗剂组。模型组、推拿组和推拿+拮抗剂组建立minor CCI模型。推拿组和推拿+拮抗剂组在造模后7 d进行1次三法(点法、拨法、揉法)三穴(殷门穴、承山穴、阳陵泉穴)干预,模型组与假手术组进行抓握束缚,正常组不予干预。干预结束后各组先后进行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测试不同性质痛觉的变化;采用硝酸还原酶法观察各组造模侧DRG中NO含量,ELISA、Western blot、qPCR等方法观察各组造模侧DRG内TRPV1/TRPA1⁃NO⁃cGMP⁃PKG信号通路蛋白、基因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行为学检测显示推拿1组、推拿2组MWT、TWL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推拿1组、推拿2组、推拿1+TRPV1拮抗剂组、推拿2+TRPA1拮抗剂组DRG内TRPV1、TRPA1、NO、sGCβ、cGMP、PKG1的表达量均明显降低。结论推拿干预1次后即可有效改善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温度觉、机械痛觉过敏症状;推拿可通过TRPV1/TRPA1⁃NO⁃cGMP⁃PKG信号通路发挥即刻镇痛和持续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法三穴 神经病理性疼痛 瞬时受体电位 环磷酸鸟苷 背根神经节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高糖诱导背根神经节细胞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卯明艳 王高强 +2 位作者 余炫颉 余开湖 杨时骐 《长治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3-76,80,共5页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1]。症状从足部开始,表现为麻木、刺痛、疼痛或虚弱,并以长度依赖的方式向近端扩散,呈对称、长袜和手套模式分布,感觉症状...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1]。症状从足部开始,表现为麻木、刺痛、疼痛或虚弱,并以长度依赖的方式向近端扩散,呈对称、长袜和手套模式分布,感觉症状比运动受累更突出[2]。是最常见的神经病变类型之一,也是导致DM溃疡和截肢的重要原因,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身心健康造成了重大影响[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根神经节细胞 细胞凋亡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高糖 病理过程 病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示踪染料DiI影响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电学特性
12
作者 雒炜 刘永斌 +3 位作者 刘坤 刘允 高昕妍 乔海法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31-340,共10页
目的:探究在神经示踪结合膜片钳全细胞记录的实验中,示踪染料DiI是否会对小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兴奋性产生影响。方法:采用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经5%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溃疡性结... 目的:探究在神经示踪结合膜片钳全细胞记录的实验中,示踪染料DiI是否会对小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兴奋性产生影响。方法:采用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经5%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在T12~L2皮节多点注射DiI逆向示踪躯体感觉神经元,分离全组织DRG并进行全细胞膜片钳记录。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诱导成功。膜片钳记录未经标记的小鼠DRG神经元,模型组小鼠膜电位兴奋性高于正常组小鼠。两组小鼠示踪后,正常示踪组和模型示踪组DiI+神经元兴奋性均低于本组DiI-神经元;与两未示踪组的神经元相比较,两示踪组的DiI-神经元兴奋性分别升高。结论:本实验结果明确了示踪剂DiI会降低DRG神经元的兴奋性,提示相关实验设计中应注意示踪剂的应用对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示踪 背根神经节 兴奋性 DII 膜片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经外侧关节柱入路行颈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疗效观察
13
作者 来金宇 向勇 +3 位作者 陆国强 杨佳璇 吴奕君 王云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02-705,共4页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疾病,也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以颈椎间盘突出、颈椎关节突关节骨质增生、韧带钙化以及颈动脉硬化等改变而引起神经根受压或刺激为特点,导致相应支配节段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疾病。常规的保守治疗方法...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疾病,也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以颈椎间盘突出、颈椎关节突关节骨质增生、韧带钙化以及颈动脉硬化等改变而引起神经根受压或刺激为特点,导致相应支配节段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疾病。常规的保守治疗方法有物理治疗、康复治疗、神经阻滞治疗及射频治疗等。多项研究表明,脉冲射频疗效显著优于单纯的神经阻滞治疗[1,2],可更加持久的调节疼痛而不损伤组织结构,广泛应用于慢性疼痛疾病诊疗中[3]。疼痛科的微创介入治疗经历了从X线到CT引导,目前已进入超声引导时代,超声引导因其实时、动态、无辐射等优势,在保证微创介入治疗更安全、更便捷的同时,也降低了医患的辐射暴露[4,5]。目前超声引导下颈背根神经节阻滞和射频多采用结节间沟入路,事实上与真正意义上的背根神经节还有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受压 神经根型颈椎病 颈椎间盘突出 脉冲射频 韧带钙化 颈动脉硬化 背根神经节 疼痛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下脊髓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臭氧治疗慢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
14
作者 王桂岭 王春满 +2 位作者 李琳 高谦 杜传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30-1334,共5页
目的分析慢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患者接受CT引导下脊髓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DRG-PRF)联合臭氧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3年8月衡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PHN患者3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5... 目的分析慢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患者接受CT引导下脊髓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DRG-PRF)联合臭氧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3年8月衡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PHN患者3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50例,对照组150例。对照组予以臭氧治疗,观察组联合CT引导下DRG-PRF。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红外热成像指标[皮损区域及对应健侧区域皮肤温差(ΔT)]、睡眠质量、疼痛程度及炎症因子[前列腺素E2(PGE2)、P物质(SP)、白细胞介素-6(IL-6)、IL-1β]。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67%(139/150),高于对照组的83.33%(125/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d、3 d、7 d、1个月、3个月,观察组ΔT、PSQI评分、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PGE2、SP、IL-6、IL-1β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引导下DRG-PRF联合臭氧治疗PHN的疗效确切,能有效促进患者皮损区域恢复,提高睡眠质量,缓解疼痛,调节疼痛及炎症因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CT引导 脊髓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 臭氧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根神经节在Nav1.7相关先天性疼痛不敏感中的变化及作用
15
作者 赵廷玉 潘铭 +3 位作者 施金叶 王爱忠 陈鲁滨 周全红 《医学研究杂志》 2024年第12期36-43,共8页
目的探究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在电压门控钠通道1.7功能缺失(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 1.7 loss-of-function,Nav1.7 LOF)大鼠中的变化及其参与先天性疼痛不敏感的机制。方法利用免疫荧光法、Western blot... 目的探究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在电压门控钠通道1.7功能缺失(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 1.7 loss-of-function,Nav1.7 LOF)大鼠中的变化及其参与先天性疼痛不敏感的机制。方法利用免疫荧光法、Western blot法、可变剪切分析验证Nav1.7 LOF大鼠DRG神经元与脊髓Nav1.7的表达缺失情况。在DRG、脊髓组织中使用外周蛋白(peripherin)、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异凝集素B4(isolectin B4,IB4)、神经元核抗原(NeuN)抗体,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Nav1.7 LOF大鼠DRG神经元亚群及其中枢末梢投射与野生型大鼠的差异。利用全转录组测序(bulk RNA-Seq)与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Nav1.7 LOF与野生型大鼠DRG组织基因表达差异。55℃热刺激Nav1.7 LOF大鼠后爪,利用原癌基因(c-Fos)与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hospho-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p-ERK)抗体染色检查DRG神经元及脊髓背角神经元的激活情况。结果Nav1.7 LOF大鼠DRG与脊髓Nav1.7缺失。与野生型大鼠比较,Nav1.7 LOF大鼠DRG组织IB4+非肽能神经元比例下降,IB4+神经元中枢末梢在脊髓背角的投射显著缺失。RNA-Seq和RT-qPCR检测结果显示,Nav1.7 LOF大鼠IB4+非肽能神经元亚群标志物Mas相关G蛋白耦联受体(Mas-related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MRGPR)基因表达下调。Nav1.7 LOF大鼠后爪接受热刺激后DRG神经元c-Fos、p-ERK染色与野生型对照无差异,但脊髓背角神经元无c-Fos、p-ERK染色,提示该神经元未被激活。结论在Nav1.7 LOF大鼠中,IB4+非肽能神经元的比例及其中枢末梢投射显著下降,伤害性刺激可激活DRG神经元,但不能激活脊髓背角神经元,即疼痛信号在DRG神经元的中枢末梢与脊髓背角处中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v1.7 先天性无痛症 背根神经节 非肽能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质针疗法联合颈2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焦绪华 王美玉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6期63-66,共4页
目的 分析银质针疗法联合颈2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方法 选出8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颈2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观察组采用银质针疗法联合颈2背... 目的 分析银质针疗法联合颈2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方法 选出8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颈2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观察组采用银质针疗法联合颈2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颈椎关节活动度(ROM)、颈部血管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治疗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50%高于对照组的75.00%,对比有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 ROM大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VAS评分(2.05±0.34)分低于对照组的(5.22±1.06)分, ROM(41.04±8.21)°大于对照组的(34.18±8.57)°,对比有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PI、RI小于本组治疗前, Vm大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PI(0.61±0.42)、RI(0.51±0.07)小于对照组的(0.85±0.53)、(0.61±0.11), Vm(36.98±6.38)cm/s大于对照组的(30.13±5.92)cm/s,对比有差异(P<0.05)。观察组满意度97.50%高于对照组的85.00%,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 联合治疗(银质针疗法+颈2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可有效缓解颈源性头痛患者的疼痛和活动受限,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血流动力学,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质针疗法 颈2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 颈源性头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根神经节联合面神经干脉冲射频治疗Ramsay Hunt综合征1例
17
作者 程鑫 张轩 张飞娥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35-638,共4页
Ramsay Hunt综合征(拉姆齐·亨特综合征)又称带状疱疹膝状神经节综合征,是一种急性带状疱疹,其生理病理机制是膝状神经节中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的重新激活,随之而来的炎症、水肿导致面神经受压,病毒脱髓... Ramsay Hunt综合征(拉姆齐·亨特综合征)又称带状疱疹膝状神经节综合征,是一种急性带状疱疹,其生理病理机制是膝状神经节中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的重新激活,随之而来的炎症、水肿导致面神经受压,病毒脱髓鞘作用又进一步加重神经损伤[1~3]。上呼吸道感染可能是最初的临床表现,逐渐演变为耳郭剧烈疼痛、急性面瘫,并在耳郭、外耳道、面部、舌头、硬腭、颈部、喉部和口腔黏膜上出现疱疹,故又常被叫作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状神经节 神经受压 急性带状疱疹 耳郭 耳痛 背根神经节 ZOSTER 上呼吸道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根神经节MCHR1在小鼠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表达变化
18
作者 李夏 李珍珍 +4 位作者 刘万能 窦志伟 刘可欣 罗层 尤浩军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81-687,共7页
目的:探讨背根神经节(DRG)中黑色素浓集激素受体1(MCHR1)在小鼠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变化情况。方法:利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小鼠(C57BL/6)DRG中MCHR1的表达分布情况。采用坐骨神经分支损伤手术(SNI)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将雄性小鼠随... 目的:探讨背根神经节(DRG)中黑色素浓集激素受体1(MCHR1)在小鼠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变化情况。方法:利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小鼠(C57BL/6)DRG中MCHR1的表达分布情况。采用坐骨神经分支损伤手术(SNI)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将雄性小鼠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Sham组)和实验组(SNI组),通过von Frey纤维丝和热辐射刺激方法观察小鼠的机械缩足阈值(PWT)和热缩足反应潜伏期(PWL)。采用real time 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小鼠DRG中MCHR1的mRNA和蛋白水平变化。结果:MCHR1在小鼠DRG中广泛分布,其与中小型神经元标志物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植物凝集素B4(IB4),以及大直径神经元标志物NF200均有共标。在小鼠SNI术后7 d,小鼠同侧足底出现了显著的机械痛阈值和热缩足潜伏期降低。通过real time 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发现,与Sham组相比,SNI组小鼠DRG中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出现显著上调。结论:MCHR1广泛分布于DRG的大、中、小型神经元中。在SNI模型小鼠出现稳定的痛觉敏化现象后,DRG中MCHR1的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以上结果提示,DRG中MCHR1可能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坐骨神经分支损伤 黑色素浓集激素受体1 背根神经节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素抑制背根神经节压迫小鼠模型STAT3、VEGFA、p-ERK蛋白表达及其镇痛作用研究
19
作者 曾锦明 范成龙 +2 位作者 邓姣 屈战利 李刚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9期1583-1591,共9页
目的 研究大黄素(Emodin,ED)对背根节压迫小鼠模型的镇痛作用以及对STAT3/VEGFA/p-ER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建立背根神经节慢性压迫(chronic compression damage,CCD)小鼠疼痛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普瑞巴林组及ED低、中、高... 目的 研究大黄素(Emodin,ED)对背根节压迫小鼠模型的镇痛作用以及对STAT3/VEGFA/p-ER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建立背根神经节慢性压迫(chronic compression damage,CCD)小鼠疼痛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普瑞巴林组及ED低、中、高剂量组。通过检测动物机械痛敏和热辐射痛敏阈值、醋酸扭体实验评价镇痛效果;ELISA检测小鼠L4-L5节段脊髓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CD18等炎症因子含量;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脊髓组织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hosphorylated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s 1/2,p-ERK1/2)蛋白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的机械痛敏、热辐射痛敏阈值显著降低(P<0.05),脊髓背角炎症因子表达显著增高(P<0.05),脊髓中VEGFA、STAT3、p-ERK的表达显著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ED低、中、高剂量组CCD小鼠模型的机械痛敏、热辐射痛敏阈值升高(P<0.05);脊髓背角炎症因子表达降低(P<0.05);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STAT3、VEGFA、p-ERK的表达降低(P<0.05),醋酸诱导的小鼠急性疼痛中扭体次数减少(P<0.05)。结论 ED对背根节压迫小鼠模型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背角炎症因子表达和STAT3/VEGFA/p-ERK介导的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素 背根神经节慢性压迫 神经病理性疼痛 STAT3/VEGFA/p-ERK信号通路 镇痛 炎症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根神经节Sigma-1受体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
20
作者 余璇 李雪 +3 位作者 刘双双 李清梅 袁杰 秦榜勇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0-294,共5页
目的探讨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DRG)中Sigma-1受体的作用以及Sigma-1受体对P2X 3受体表达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SPF级SD雄性大鼠48只,7周龄,体重180~200 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ham组)、神经病理性痛组(CCI... 目的探讨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DRG)中Sigma-1受体的作用以及Sigma-1受体对P2X 3受体表达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SPF级SD雄性大鼠48只,7周龄,体重180~200 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ham组)、神经病理性痛组(CCI组)和Sigma-1受体拮抗剂BD-1047组(BD组),每组16只。鞘内置管后1 d,Sham组只游离右侧坐骨神经主干不结扎,CCI组、BD组制备神经病理性痛大鼠模型。模型制备后第1天起,每日上午08:00 Sham组和CCI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30μl,BD组鞘内注射120 nmol BD-104720μl+生理盐水10μl,连续14 d。于模型制备前1 d、模型制备后l、3、7、10、14 d鞘内给药后30 min测定热缩足潜伏期(TWL)和机械缩足反应阈值(MWT)。于模型制备后7 d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Sigma-1受体和P2RX 3受体蛋白含量。CCI组于模型制备后7、14 d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技术和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Sigma-1受体、P2X 3受体共表达和共沉淀情况。结果与Sham组比较,CCI组模型制备后l、3、7、10、14 d TWL明显缩短,MWT明显降低,模型制备后7 d DRG组织Sigma-1受体和P2X 3受体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CCI组比较,BD组模型制备后l、3、7、10、14 d TWL明显延长,MWT明显升高,模型制备后7 d DRG组织Sigma-1受体和P2X 3受体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模型制备后7、14 d CCI组中DRG组织Sigma-1受体与P2X 3受体共表达、共沉淀。结论Sigma-1受体和P2X 3受体在DRG中共表达,且存在共沉淀现象,抑制Sigma-1受体可以降低P2X 3受体蛋白含量,缓解大鼠神经病理性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痛 背根神经节 Sigma-1受体 P2X 3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