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8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移出与未移出高原的高原切变线背景环流对比分析 被引量:24
1
作者 师锐 何光碧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53-1461,共9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对比分析方法,对2000-2004年汛期(5~9月)青藏高原(下称高原)上高原切变线活动过程进行了普查和分类,并对移出与未移出高原的高原切变线的生成日,移出高原的高原切变线的移出日与未移出高原的高原切变线的强盛...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对比分析方法,对2000-2004年汛期(5~9月)青藏高原(下称高原)上高原切变线活动过程进行了普查和分类,并对移出与未移出高原的高原切变线的生成日,移出高原的高原切变线的移出日与未移出高原的高原切变线的强盛日的背景环流特征场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500hPa层上,两槽一脊的背景环流形势有利于高原切变线的生成。较深的32°~49°N东亚大槽有利于切变线移出高原主体。移出高原切变线背景环流中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要比未移出的西伸明显。在对流层200hPa层上,南亚高压的存在有利于高原切变线的生成,移出高原的高原切变线上空的南亚高压强度要比未移出的强,而且相对较强的高空急流有利于高原切变线的东移。暖平流对高原切变线的生成有很重要作用,较强的暖平流有利于高原切变线移出高原主体;高原北部存在的较大正涡度平流有利于高原切变线的移出。移出高原主体的高原切变线在高原北部500hPa层上的正涡度平流要比未移出的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原切变线 背景环流 涡度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影响中国北方地区的蒙古气旋及其背景环流 被引量:6
2
作者 黄鑫 布和朝鲁 +1 位作者 谢作威 巩远发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89-503,共15页
基于1948-2013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采用850 h Pa相对涡度场气旋追踪方法,统计了春季蒙古气旋的活动特征,包括其源地、盛期位置、消亡地以及路径的分布。在此基础上,根据蒙古气旋的不同移动路径,界定了蒙古气旋的两种路径,即向东... 基于1948-2013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采用850 h Pa相对涡度场气旋追踪方法,统计了春季蒙古气旋的活动特征,包括其源地、盛期位置、消亡地以及路径的分布。在此基础上,根据蒙古气旋的不同移动路径,界定了蒙古气旋的两种路径,即向东路径和东南路径,并统计了这两类气旋的频数与强度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同时还揭示了这两类蒙古气旋的低频背景环流特征。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蒙古气旋主要生成于贝加尔湖南侧和东侧的山脉背风坡,并在蒙古东部地区以及我国东北地区达到盛期,多数气旋消亡于东北亚及其临海区域;(2)两类气旋的生成个数均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向东路径气旋在1950年代的个数偏少,1970年代至1990年代的个数整体偏多,之后有所减少,但进入21世纪后气旋有个数呈现增多的趋势。东南路径气旋在1970年代以前一直处于偏少阶段,1970年代至1980年代中期处于偏多阶段,2005年以后东南路径气旋个数有减少的趋势;(3)向东路径蒙古气旋的背景低频环流由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正异常中心、贝加尔湖及西侧的负异常中心以及环日本海地区的正异常中心所组成的正位相斯堪的纳维亚环流型为主要特征。东南路径蒙古气旋则以俄罗斯西部的负异常中心、拉普捷夫海附近延伸到我国西北地区的正高度异常区以及东北低涡环流为主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气旋 蒙古气旋活动频数 蒙古气旋路径 环流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快速增强爆发前后的背景环流和热力动力条件的演变 被引量:3
3
作者 高拴柱 吕心艳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02-716,共15页
使用1949—2020年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和1991—2020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利用200和850 hPa风场分量(u、v)联合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归纳了台风快速增强(简称RI)爆发前后的环流特征... 使用1949—2020年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和1991—2020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利用200和850 hPa风场分量(u、v)联合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归纳了台风快速增强(简称RI)爆发前后的环流特征以及环境动力和热力条件的演变。结果表明,台风快速增强爆发时的EOF分解主分量低层为季风汇合型,有利于台风低层水汽输送,高层环流有明显的出流通道,可作为台风快速增强预报的典型环流形势;海表温度、水汽和对流不稳定等热力条件,以及环境风垂直切变和表征台风高层出流的高空辐散等动力条件一般能达到台风增强所需要素的适值范围。台风从一般增强到快速增强转变过程中,有利于台风增强的各环境因子并没有显著变化或突变,且有极端个例的环境因子向不利于台风增强趋势变化。该研究为今后台风快速增强预报和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快速增强 背景环流 增强条件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冬季霾天气的背景环流与欧亚大陆积雪深度的联系 被引量:2
4
作者 黄鑫 巩远发 +2 位作者 张雅斌 刘慧 魏娜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43-953,共11页
基于1980-2017年陕西省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日本JRA-55再分析陆地雪深资料,对1980-2016年陕西冬季霾日数的时空变化及可能原因进行了分析。根据陕西冬季霾日数偏多年与偏少年的高度场环流背景,研究了... 基于1980-2017年陕西省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日本JRA-55再分析陆地雪深资料,对1980-2016年陕西冬季霾日数的时空变化及可能原因进行了分析。根据陕西冬季霾日数偏多年与偏少年的高度场环流背景,研究了影响陕西省冬季霾日数的主要环流系统。对欧亚大陆积雪深度分布对于陕西省冬季霾日数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1)乌拉尔山地区的500 hPa高度场负(正)异常中心,是有利于陕西省冬季霾日数增多(减少)的大气背景环流,影响陕西省霾日数变化的海平面气压存在地中海地区与中亚至西伯利亚地区反位相变化的特征。(2)欧洲地区积雪深度增加(减小),会造成陕西省冬季霾日数的减少(增多)的气象条件。(3)欧亚大陆积雪深度分布与陕西省冬季霾日数的相关呈现欧洲地区与西伯利亚地区反位相的分布,冬季积雪深度指数与陕西省冬季霾日数相关大于0.41,积雪深度指数正(负)异常会造成乌拉山地区位势高度负(正)异常,不利于(有利于)冷空气向东亚移动,造成有利于陕西省冬季霾日数的增多(减少)的气象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 霾日数 环流背景 欧亚大陆积雪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2018年8月20—21日区域性暴雨环流背景和物理量因子分析
5
作者 杨苑 陈星宜 +1 位作者 张泽瑾 高山 《河南科技》 2024年第14期99-103,共5页
【目的】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和NCEP/NCAR 1°×1°的逐6 h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8月20—21日宁夏区域性暴雨产生的环流背景和物理量因子进行分析,为当地暴雨预报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环流分析和物理量诊断方法,对... 【目的】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和NCEP/NCAR 1°×1°的逐6 h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8月20—21日宁夏区域性暴雨产生的环流背景和物理量因子进行分析,为当地暴雨预报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环流分析和物理量诊断方法,对此次暴雨产生的环流背景、影响因子、水汽、热力、动力条件等物理量因子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是在欧亚“两槽两脊”形势背景下,配合中低层低涡、切变线产生的。700 hPa水汽输送是主要水汽条件。700 hPa以下,36°~39°N为强辐合区,强辐合区上空对应辐散区,且辐合中心略向北倾斜,有利于上下抽吸,增强上升运动。水平方向上辐合区、辐散区成对紧邻出现,有利于增强水平辐合辐散,以及上升运动的维持。西北-东南向高能舌的持续存在,为强对流天气提供了充足不稳定能量。【结论】有利的环流背景,700 hPa充足的水汽,配合一定的动力、热力条件造成了此次暴雨天气的生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暴雨 环流背景 物理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乌拉尔地区环流持续异常及其背景流特征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双林 纪立人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80-293,共14页
在 Dole持续异常界定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全球分析的界定方法 ,并利用NCEP/NCAR 1 980~ 1 998年 6月 1日~ 8月 31日逐日再分析资料 ,分析了全球大气环流持续异常的分布 ,重点研究了乌拉尔地区反复出现的、维持较长时间的强... 在 Dole持续异常界定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全球分析的界定方法 ,并利用NCEP/NCAR 1 980~ 1 998年 6月 1日~ 8月 31日逐日再分析资料 ,分析了全球大气环流持续异常的分布 ,重点研究了乌拉尔地区反复出现的、维持较长时间的强环流异常的背景流及其演变特征 ,得到以下结论 :1 )文中提出的界定方法能较好地识别全球地区持续异常分布 ;2 )乌拉尔地区环流正、负持续异常形成时 ,背景环流的发展不具有对称性 ,负异常并不是正异常的简单相反过程。正异常的发展与位于西南方的正距平扰动向东北移动、及与位于中西伯里亚的正距平扰动西移有关 ,这些扰动具有相当正压结构的 ,而负异常则主要是局地发展而形成的 ;3)正压过程对乌拉尔持续异常的形成起着主要作用 ,明显不同于北太平洋环流持续异常的发展 ;4)乌拉尔正、负持续异常期间的背景流不仅在北半球中高纬有明显差异 ,而且在南、北半球其它地区也有明显差异 ,热带的差异在低频环流上表现得更为清楚 ;5)在异常发生前 ,中纬度急流已发生了有利于异常建立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拉尔地区 夏季 环流持续异常 大气环流 背景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韶关地区强降水概率分布特征及环流背景分析研究
7
作者 黄少忠 汤蓬辉 +1 位作者 赵亮巨 江清华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24年第5期75-78,共4页
文章利用勒帕热检验法和广义极值分布对韶关地区的强降水概率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环流背景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韶关地区的强降水趋势在1992年发生由减小到增加的突然变化,前汛期的强降水量和强降水强度降低,后汛期明显增加... 文章利用勒帕热检验法和广义极值分布对韶关地区的强降水概率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环流背景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韶关地区的强降水趋势在1992年发生由减小到增加的突然变化,前汛期的强降水量和强降水强度降低,后汛期明显增加;韶关地区从南到北的平均日最大降水量、暴雨天数等空间分布,前汛期呈现“南多北少”、后汛期呈现“东多中少”的特征;强降水的环流背景主要是澳大利亚高压和马斯克林高压的强度变化,两高压同时增强时,韶关地区前汛期强降水偏少,后汛期强降水偏多。希望研究结果能为韶关地区的强降水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勒帕热检验法 广义极值分布 强降水 概率分布特征 环流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研究 被引量:187
8
作者 郑媛媛 姚晨 +1 位作者 郝莹 张雪晨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95-801,共7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自动站资料、卫星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1—2010年安徽省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物理机制、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对流天气其发生发展和一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场有关,强对流发生的天气学条件即:丰富水汽、不...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自动站资料、卫星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1—2010年安徽省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物理机制、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对流天气其发生发展和一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场有关,强对流发生的天气学条件即:丰富水汽、不稳定层结、抬升触发机制或强上升运动,强烈发展的强风暴常有逆温层、强的风垂直切变、中层干冷空气等有利条件。然而,这些条件在不同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各要素的重要性不尽相同,产生的强对流天气类型也不相同。冷涡槽后类对流不稳定表现在中低层温度直减率大;风垂直切变强,风随高度强烈顺转,400~500 hPa有西风急流存在,且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区域紧密相关;存在明显的中尺度低压和辐合线、干线;主要造成雷雨大风和冰雹天气。槽前类通常对流不稳定能量较大,中低层有急流存在,风速水平切变和垂直切变大;快速东移的短波槽是触发强对流天气的主要机制;低层水汽条件较好;主要导致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和龙卷天气。通过对不同类型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强对流天气各天气要素和物理量统计,提取环境场消空指标,明显提高了基于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因子和平均径向速度的龙卷识别和预警水平。对比分析了2010年7月19—20日发生在副高边缘槽前类和在东北冷涡形势下的2009年6月3日、5日、14日在黄淮和江淮地区分别产生飑线并造成大范围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产生的物理机制、中尺度特征差异,提高对不同类型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尺度环流背景 强对流天气 中尺度系统 监测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506”华南持续性暴雨的季风环流背景 被引量:54
9
作者 林爱兰 梁建茵 +2 位作者 李春晖 谷德军 郑彬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24-432,共9页
提出了确定东亚夏季风活动区域、划分热带季风和副热带季风活动区域的指标,利用大气对流层风速、位势高度、湿度、温度、OLR以及TBB等NCEP/NCAR资料,从月、候和过程平均多种时间尺度,诊断分析了2005年6月(简称“0506”)华南持续性暴雨... 提出了确定东亚夏季风活动区域、划分热带季风和副热带季风活动区域的指标,利用大气对流层风速、位势高度、湿度、温度、OLR以及TBB等NCEP/NCAR资料,从月、候和过程平均多种时间尺度,诊断分析了2005年6月(简称“0506”)华南持续性暴雨的季风环流活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西脊点位置偏西偏南,热带西太平洋(130°~140°E)区域越赤道气流偏强,华南处于气旋性低压异常区,无论是月时间尺度还是暴雨过程时间尺度都表现出这些明显特征;暴雨过程水汽除了来源于孟加拉湾和南海外,水汽通量异常部分主要来自南海和热带西太平洋,热带西太平洋水汽随着副高边缘气流经过南海向华南输送,从而为暴雨过程提供了丰富的水汽来源;2005年6月热带季风前沿在华南沿海地区停滞时间比气候平均偏长(2候),该特征是华南暴雨预报值得参考的信号;6月整个南海地区平均季风偏强,主要体现于经向风明显偏强,但华南持续性暴雨过程开始于南海地区夏季风非活跃期,这与热带季风季节内振荡向北传播到华南有关。以上季风活动变化特征为华南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和丰富的水汽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0506”华南暴雨 季风 环流背景 活动变化特征 东亚夏季风 热带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沙尘暴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其环流背景 被引量:24
10
作者 江灏 吴虹 +2 位作者 尹宪志 高晓清 王可丽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48-552,共5页
利用近50年来的气象台站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气候资料,分析了河西走廊沙尘暴频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以及有利于中国北方沙尘暴多发/少发的环流气候背景。结果表明:河西走廊沙尘暴的分布主要是沙漠边缘干旱化不稳定过渡... 利用近50年来的气象台站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气候资料,分析了河西走廊沙尘暴频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以及有利于中国北方沙尘暴多发/少发的环流气候背景。结果表明:河西走廊沙尘暴的分布主要是沙漠边缘干旱化不稳定过渡带的产物,即在同样的大气条件下,下垫面条件决定沙尘暴的空间分布;河西走廊沙尘暴的时间分布主要与大风有关,在日变化、年变化、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中都是如此,即在确定的下垫面条件下,大气(风)状况决定沙尘暴的时间变化;蒙古低(槽)、乌拉尔高(脊)的环流形势配置是沙尘暴过程中的典型背景条件,不仅在天气尺度是如此,在年际、年代际尺度也是如此;河西走廊沙尘暴的EOF分析表明,沙尘暴频数在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有一个明显的回升趋势,上升幅度已接近总下降幅度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沙尘暴 环流背景 空间分布 时间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夏季海风锋及其触发对流的时空分布和环流背景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顾问 张晶 +2 位作者 谈建国 戴建华 岳彩军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44-653,共10页
基于2011—2014年6—9月多普勒雷达、加密自动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上海地区海风锋及其触发对流的时空分布和环流背景进行统计,得出主要结论:(1)近4 a来上海夏季海风锋登陆65次,其中海风锋触发对流19次。海风锋最早于09时登陆,平... 基于2011—2014年6—9月多普勒雷达、加密自动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上海地区海风锋及其触发对流的时空分布和环流背景进行统计,得出主要结论:(1)近4 a来上海夏季海风锋登陆65次,其中海风锋触发对流19次。海风锋最早于09时登陆,平均持续时间为5.2 h。海风锋触发对流时段为13—15时,对流平均维持时间为2.5 h。海风锋触发对流多出现在市区、北部郊区和浦东新区,呈现强局地性;(2)根据海风锋登陆点将海风锋分成北支、南支和双支3种类型。海风锋类型与环境风向密切相关,环境风为东北风时形成南支海风锋,环境风为偏南风和西南风时形成北支海风锋,环境风为偏西风时形成双支海风锋。南支海风锋不易触发对流,这与其出现时上海的热力条件不如北支和双支海风锋出现时有关;(3)海风锋触发对流日的环流背景为:500 hPa副热带高压强盛,上海受副高控制;中低层西南风增温、增湿,促进层结不稳定;低层925 hPa为弱西风。海风锋触发对流日的大气可降水量和K指数显著大于无对流日,但与其它对流日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风锋 对流 多普勒雷达 统计特征 时空分布 环流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极端霜冻气候事件的气候特征及环流背景分析 被引量:16
12
作者 陶云 段旭 +1 位作者 任菊章 何群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3-48,共6页
利用云南124个气象站逐日最低气温和天气现象(霜)资料,计算最低气温低于-5℃的站点数占全省总站数的比例,定义站点比例超出25%的霜冻事件为云南极端霜冻气候事件。分析了云南极端霜冻气候事件的气候特征及环流背景。结果表明,云南极端... 利用云南124个气象站逐日最低气温和天气现象(霜)资料,计算最低气温低于-5℃的站点数占全省总站数的比例,定义站点比例超出25%的霜冻事件为云南极端霜冻气候事件。分析了云南极端霜冻气候事件的气候特征及环流背景。结果表明,云南极端霜冻事件发生前气温偏低,云量偏多;霜冻发生时夜间晴朗,辐射散热强烈,气温再度下降。这种霜冻属于混合霜冻或称为平流辐射霜冻。极端霜冻气候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高空冷平流与底层冷高压控制下夜间晴空辐射冷却降温。发生时空气湿度较发生前小,空气相对干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霜冻气候事件 环流背景 低温 晴空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春季透雨的环流背景及与海温相关分析 被引量:22
13
作者 沈玉敏 胡春丽 +4 位作者 李菲 王小桃 李辑 林蓉 魏薇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2年第4期28-32,共5页
利用1961—2008年4—5月辽宁14个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春季第一场透雨出现日期与500 hPa的环流背景及海温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中国辽宁春季透雨出现日期与前一年9—11月500 hPa高度场有较好的相关性,与北半球同年4月500 hPa环流年代... 利用1961—2008年4—5月辽宁14个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春季第一场透雨出现日期与500 hPa的环流背景及海温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中国辽宁春季透雨出现日期与前一年9—11月500 hPa高度场有较好的相关性,与北半球同年4月500 hPa环流年代际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透雨出现日期与北太平洋前期海温呈显著的负相关,当北太平洋地区前期海温偏高时,中国辽宁春季透雨出现日期偏早;当北太平洋地区前期海温偏低时,中国辽宁春季透雨出现日期偏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 春季透雨 环流背景 海温 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雷暴气候特征及大气环流背景分析 被引量:45
14
作者 郭冬艳 辛吉武 +3 位作者 吴胜安 姜涛 杨昌贤 陈红 《气象科技》 2008年第4期404-409,共6页
利用1966~2005年海南地区18个市、县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及NECP再分析资料和EOF分析方法,分析了海南地区雷暴天气的气候特征及其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海南雷暴的年际变化呈较明显的下降趋势;空间分布主要呈现北部内陆地区... 利用1966~2005年海南地区18个市、县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及NECP再分析资料和EOF分析方法,分析了海南地区雷暴天气的气候特征及其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海南雷暴的年际变化呈较明显的下降趋势;空间分布主要呈现北部内陆地区多、南部沿海地区少的特点;全省雷暴集中发生在4~10月,盛发期在5~9月;雷暴异常年5~9月平均大气环流与同期500 hPa大气环流特征的关系表现在雷暴频繁年低纬地区的位势高度距平场出现大范围的负距平,当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弱,位置偏东,雷暴偏少年则副高较强,脊线偏西。不稳定因子K指数和TT指数对海南的雷暴有一定预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日数 EOF分析 环流背景 不稳定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49—2008年热带气旋在中国大陆活动的统计特征及环流背景 被引量:17
15
作者 魏娜 李英 胡姝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27,共11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1949—2008年热带气旋年鉴资料,对60年来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热带气旋(TC)在中国大陆的登陆活动进行统计分析,包括TC登陆的频率、位置、强度、陆上维持时间、路径、移速及消亡等。结果表明:60年间共有391个TC登陆我国大... 利用中国气象局1949—2008年热带气旋年鉴资料,对60年来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热带气旋(TC)在中国大陆的登陆活动进行统计分析,包括TC登陆的频率、位置、强度、陆上维持时间、路径、移速及消亡等。结果表明:60年间共有391个TC登陆我国大陆,最高袭击率出现在广东西南部和广西南部,江西和安徽则为袭击率较多的内陆地区。TC在大陆的年均登陆纬度为24.1°N,长期无明显变化,但1990年代至2006年间有偏北的趋势。登陆后强度衰减主要出现在前6 h,登陆24 h后各强度等级TC的衰减率趋于一致。TC陆上维持时间年均25 h,无明显年际变化,但2004—2008年普遍大于平均值。TC登陆时移速较慢,低于20 km/h,登陆后有所加快。TC平均移速在我国东北部最大,可达45 km/h以上。陆上TC最终34%重新入海,6%移至国外,60%在我国大陆消失(其中65%消失在沿海)。在此基础上,利用NCEP资料,对TC在我国大陆以不同路径活动及不同季节相似路径(北上转向)的环流背景进行合成分析对比。结果表明,西行、西北行、东北转向的TC环流背景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副高形态和强度、西风槽的影响以及高空流型的差异上,其中东北转向TC与青藏高压以及西风槽的加强活动有密切联系。孟加拉湾低值系统的活动以及TC环流与西南风低空急流联结是三类TC的共同特征,说明季风活动、水汽通道的建立是TC在我国大陆活动的重要条件。不同季节相似路径TC的环流形势相似,但西风槽与TC的相互作用对TC陆上维持有不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气候特征 环流背景 中国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上游径流丰枯变化特征及其环流背景 被引量:18
16
作者 蓝永超 沈永平 +2 位作者 林纾 张世强 畅俊杰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50-955,共6页
为了揭示影响黄河上游径流丰枯变化的气候因子,为径流的长期、超长期预报与水资源的规划利用提供依据,利用相关台站的降水、径流观测资料,分析了黄河上游汛期径流的丰枯变化特征及其环流背景.结果表明:黄河上游(唐乃亥以上)流域丰、枯... 为了揭示影响黄河上游径流丰枯变化的气候因子,为径流的长期、超长期预报与水资源的规划利用提供依据,利用相关台站的降水、径流观测资料,分析了黄河上游汛期径流的丰枯变化特征及其环流背景.结果表明:黄河上游(唐乃亥以上)流域丰、枯水段基本上是交替出现的,总体上枯水持续时间多于丰水,一个完整的丰枯循环周期大约在18 a左右.黄河上游径流的丰、枯,与大气环流的异常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其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强、偏北,青藏高原中部地区有西风槽存在是黄河上游汛期降水偏多、径流偏丰的两个重要因素.因此,基于汛期流量的丰枯与其所对应的环流背景之间的联系,可根据前期环流的演变特征对黄河上游汛期流量的丰枯做出大致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丰枯变化 环流背景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西风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干旱强度频率分布特征及其环流背景 被引量:61
17
作者 魏凤英 张婷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7,共7页
考虑到气候变暖对干旱加剧的可能影响,利用1951—2007年中国东北地区17站的月降水量和气温资料,定义了表征该地区各站干旱强度的指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干旱强度的周期变化和频率分布特征,以及夏季干旱强度变化与同期水汽输送异常的... 考虑到气候变暖对干旱加剧的可能影响,利用1951—2007年中国东北地区17站的月降水量和气温资料,定义了表征该地区各站干旱强度的指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干旱强度的周期变化和频率分布特征,以及夏季干旱强度变化与同期水汽输送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干旱强度变化具有显著的2~3年的周期变化。近57年来东北地区的干旱变化经历了4个气候阶段,近期的1996—2007年是近57年来干旱发生频次最多的时期,平均每年有4.1月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发生干旱的频率为34%。东北地区夏季发生干旱的频率最高,达34.5%,春季次之,为32.25%,秋季为27.5%,冬季发生干旱的频率最小。夏季蒙古高压增强,副热带高压偏弱,位置偏南,同时西风带水汽输送和孟加拉湾西南水汽输送异常减弱,是导致东北地区夏季发生干旱的主要环流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干旱强度 环流背景 水汽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冬末春初“回南天”环流背景场特征分析——以惠州市为例 被引量:9
18
作者 陈芳丽 李明华 吴蔚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70-574,603,共6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MICAPS实况数据,对广东惠州市2010年冬末春初的2次较严重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回南天"天气过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显示:发生"回南天"的前期一般出现较长时间的低温阴雨天气,使得地面及墙...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MICAPS实况数据,对广东惠州市2010年冬末春初的2次较严重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回南天"天气过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显示:发生"回南天"的前期一般出现较长时间的低温阴雨天气,使得地面及墙面等物体表面温度较低,空气湿度较大;"回南天"期间,500hPa北支系统偏北,冷空气难以南下,南支波动活跃,华南地区主要处于南支槽前,其前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为"回南天"带来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底层地面冷高压北收,西南低槽不断更替发展,华南地区主要处于地面低压槽前侧,且地面风速较小,对流层低层有较强的逆温层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末春初 回南天 环流背景 惠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M5对末次盛冰期中国气候的模拟研究Ⅱ:海陆分布、植被和大尺度环流背景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煜 何金海 +1 位作者 李维亮 陈隆勋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1-159,共9页
利用全球模式CCM3嵌套区域模式MM5的方法研究了末次盛冰期海陆分布、植被和大尺度环流背景场变化对末次盛冰期气候变化的作用。模式结果表明:与现代相比,末次盛冰期东亚地区海陆分布发生的变化造成这一地区冬季减温,夏季增温,这个变化... 利用全球模式CCM3嵌套区域模式MM5的方法研究了末次盛冰期海陆分布、植被和大尺度环流背景场变化对末次盛冰期气候变化的作用。模式结果表明:与现代相比,末次盛冰期东亚地区海陆分布发生的变化造成这一地区冬季减温,夏季增温,这个变化对中国东部近海地区的温度和降水产生明显的影响,尤其是对降水的影响。它使得中国东部地区降水减少,由此造成的降水减少占末次盛冰期降水减少的25%—50%。海陆分布的变化对内陆和中国西部地区影响很小。末次盛冰期中国东部地区植被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温带和寒带植物南移,热带植物的覆盖范围减少。中国东部地区植被的巨大变化对温度产生了影响,使该地区冬季增温,夏季减温,年平均温度变化不大。末次盛冰期全球气候发生巨大的变化,即大尺度环流背景场变化。它使得中国地区的温度和降水产生显著变化,这个变化造成中国地区温度降低,并且决定了温度变化的主要分布和变化特征,东北地区是中国末次盛冰期降温最大的地区,青藏高原的降温超过同纬度的东部地区等。同时,大尺度背景场的变化还控制着降水的变化,末次盛冰期中国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降水的变化几乎完全是背景场变化引起的,其对华北和华东地区降水的影响大约为50%—75%。综合我们研究的影响末次盛冰期中国地区气候变化的因子,按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排序为:大尺度环流背景场、海陆分布变化、植被变化、CO2浓度变化和地球轨道参数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分布 植被 大尺度环流背景 末次盛冰期 中国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河南段)连续性暴雨天气分型及环流背景 被引量:25
20
作者 梁钰 王君 吴璐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9年第2期48-54,共7页
利用19812016年68月河南省淮河流域64个国家自动观测站逐日2020时日降水量资料、常规高空探测和地面观测资料等对淮河流域连续性暴雨时间分布特征、影响系统等进行分析和天气分型,结果表明:1)36年淮河流域共发生45次连续性暴雨,2000年... 利用19812016年68月河南省淮河流域64个国家自动观测站逐日2020时日降水量资料、常规高空探测和地面观测资料等对淮河流域连续性暴雨时间分布特征、影响系统等进行分析和天气分型,结果表明:1)36年淮河流域共发生45次连续性暴雨,2000年的最多,19982008年是高发期,近10年较少,年出现次数无明显减少趋势,存在2~4年和4~6年两个周期;7月连续性暴雨次数最多,6月的最少,旬分布呈正态分布;最长连续时间5天,连续2天的最多。2)影响系统主要有切变线和高低空急流,高空急流在方向转换的过程中,降水有24h左右的减弱期,低空急流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夜间加强,白天减弱。3)连续性暴雨按照500hPa影响系统,分为低槽型、副高边缘型、西北低涡型三类。4)以不同类型的3次典型连续性暴雨为例,从大尺度环流背景、高度距平场、水汽输送、高低空急流等方面探讨了连续性暴雨的维持成因,3次连续性暴雨的发生与异常的500hPa大气环流、高低空急流、切变线和持续偏强的水汽输送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连续性暴雨 切变线 天气分型 环流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