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0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针背俞穴联合体外膈肌起搏对脑卒中气管切开病人肺康复及呼吸功能的影响
1
作者 陈秋菊 刘悦 田玉晴 《安徽医药》 2025年第2期285-289,共5页
目的探讨电针背俞穴联合体外膈肌起搏(EDP)在脑卒中气管切开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衡水市人民医院脑卒中气管切开病人200例,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予以EDP治疗,观察组予以EDP+... 目的探讨电针背俞穴联合体外膈肌起搏(EDP)在脑卒中气管切开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衡水市人民医院脑卒中气管切开病人200例,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予以EDP治疗,观察组予以EDP+电针背俞穴治疗,比较两组咳嗽反射评分(GFC)、血气分析指标[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氧分压(PaO_(2))]、膈肌厚度、移动度、呼吸功能[最大吸气压(MIP)、最大呼气压(MEP)]及肺部感染发生率、拔管成功率。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GFC评分较对照组低[(1.71±0.52)分比(2.09±0.51)分],MIP[(82.61±13.03)cmH_(2)O比(69.02±12.35)cmH_(2)O]、MEP[(112.37±17.49)cmH_(2)O比(102.85±16.82)cmH_(2)O]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PaO_(2)[(91.65±9.51)mmHg比(80.37±9.16)mmHg]水平及膈肌厚度[(16.31±2.37)mm比(14.74±2.24)mm]、移动度[(2.44±0.29)mm比(2.20±0.31)mm]较对照组高,PaCO_(2)水平[(42.14±4.03)mmHg比(46.95±4.17)mmHg]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IgG、IgA、IgM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4.00%较对照组12.00%低,拔管成功率69.00%较对照组41.00%高(P<0.05)。结论电针背俞穴联合EDP可促进脑卒中气管切开病人肺康复,改善病人呼吸功能及免疫功能,减少肺部感染,提高拔管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气管切开 电针 背俞 体外膈肌起搏 呼吸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五脏背俞穴合“背舍穴”在脑卒中后焦虑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
2
作者 杨艳芳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5年第3期511-514,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五脏背俞穴合“背舍穴”在脑卒中后焦虑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7月—2024年1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焦虑抑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实验组则采用五脏背俞穴合“背舍... 目的:观察针刺五脏背俞穴合“背舍穴”在脑卒中后焦虑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7月—2024年1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焦虑抑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实验组则采用五脏背俞穴合“背舍穴”针刺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和治疗结束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高于对照组,且治疗结束后夜间苏醒次数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汉密尔顿抑郁评分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评分量表(HAMA)、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定量表(PSQI)、阿斯森失眠量表(AIS)评分低于对照组,入睡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睡眠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五脏背俞穴合“背舍穴”能够促进脑卒中后焦虑抑郁患者认知和生活状态改善,并缓解其负性情绪,提高睡眠质量,治疗实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五脏背俞穴合“舍穴” 脑卒中后焦虑抑郁 负性情绪 睡眠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俞穴温针灸联合刺络放血治疗肝郁脾虚型产后抑郁症的临床观察
3
作者 李胜利 李振 冯枫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1期2918-2923,共6页
【目的】观察背俞穴温针灸联合刺络放血治疗肝郁脾虚型产后抑郁症(PP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肝郁脾虚型产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盐酸舍曲林片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背俞穴温... 【目的】观察背俞穴温针灸联合刺络放血治疗肝郁脾虚型产后抑郁症(PP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肝郁脾虚型产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盐酸舍曲林片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背俞穴温针灸联合刺络放血治疗。2组均治疗2个月。治疗2个月后,评价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的变化情况,以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和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评分的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水平以及性激素雌二醇(E2)、孕酮(P)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88%(46/49),对照组为75.51%(37/49)。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HAMD和EPDS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HAMD和EPDS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组患者的PSQI评分和WHOQOL-BREF评分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PSQI评分和WHOQOL-BREF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5-HT、NE、DA水平及E2、P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血清5-HT、NE、DA水平及E2、P水平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背俞穴温针灸联合刺络放血治疗肝郁脾虚型产后抑郁症,有助于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血清神经递质和性激素水平,提高睡眠质量和生存质量,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俞 温针灸 刺络放血 肝郁脾虚型 产后抑郁症 睡眠质量 生存质量 临床观察
原文传递
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配合背俞穴透刺夹脊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4
作者 孙辉 陈国强 +3 位作者 杨朴 鲁娟娟 常永乾 孙国权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24期123-126,共4页
目的探讨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配合背俞穴透刺夹脊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在康复医学科就诊且行适宜手法治疗的80例LDH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采用常... 目的探讨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配合背俞穴透刺夹脊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在康复医学科就诊且行适宜手法治疗的80例LDH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腰部推拿和干扰电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背俞穴透刺夹脊穴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的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现在疼痛状况(PP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评分法(JOA)评分高于治疗前,中文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CODI)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健康调查简表(SF-36)各维度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配合背俞穴透刺夹脊穴可减轻LDH患者的腰部疼痛不适症状,改善腰椎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背俞穴透刺夹脊穴 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针结合针刺背俞穴治疗脑卒中后轻中度认知障碍的临床观察
5
作者 蔡雁飞 张伟杰 吴俊贤 《中国民间疗法》 2024年第11期73-76,共4页
目的:探讨头针结合针刺背俞穴治疗脑卒中后轻中度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脑卒中后轻中度认知障碍患者,根据用药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头针治疗,观察组采用头针结合针刺背俞穴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 目的:探讨头针结合针刺背俞穴治疗脑卒中后轻中度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脑卒中后轻中度认知障碍患者,根据用药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头针治疗,观察组采用头针结合针刺背俞穴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MBI)评分、证候总积分、生活质量(SF-36)评分,以及住院时间、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MoCA、MBI、SF-36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证候总积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头针结合针刺背俞穴治疗脑卒中后轻中度认知障碍疗效显著,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减轻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针 针刺 背俞 脑卒中 认知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背俞穴配合穴位埋线治疗脾胃气虚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效果探讨
6
作者 张丽娟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11期650-655,共6页
目的:分析脾胃气虚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理机制,对针刺背俞穴配合穴位埋线的有效性做出研究。方法:从2023年6月~2024年6月医院确诊为脾胃气虚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病例中参考研究标准,随机统计出60例,获取病例进行二次均等分组,研究措施分... 目的:分析脾胃气虚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理机制,对针刺背俞穴配合穴位埋线的有效性做出研究。方法:从2023年6月~2024年6月医院确诊为脾胃气虚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病例中参考研究标准,随机统计出60例,获取病例进行二次均等分组,研究措施分为针刺背俞穴配合穴位埋线治疗、常规治疗,按措施顺序将小组依次命名为研究组、对照组,评估可见生活质量、症状积分、胃黏膜血流量、治疗结果。结果:研究组经治疗后躯体、心理等方面的舒适性及各类生活功能的综合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指标统计显示明显差异(P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athological mechanism of 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 with spleen and stomach qi deficiency, and to study the effectiveness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acupoint embedding. Methods: From June 2023 to June 2024,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 due to spleen and stomach qi deficiency at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based on research criteria. A total of 60 case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equal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research measures were divided into acupuncture at the Back-Shu points combined with acupoint embedding treatment (research group) and routine treatment (control group). The patients were assigned to the research or control group based on the treatment they received. The quality of life, symptom severity score, gastric mucosa blood flow, and treatment outcomes were evaluated. Results: The overall differences in comfort and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differences in these indicators were more pronounced in the control group compared to the baseline, with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Additionally, the total symptom score in the research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Conclusion: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acupoint embedding is beneficial to relieve common symptoms, and the living statu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 of spleen and stomach qi deficiency tends to be norm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背俞 穴位埋线 脾胃气虚型慢性浅表性胃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五脏藏神”理论探析背俞穴治疗焦虑症的理论内涵 被引量:2
7
作者 张麒 张帅攀 +4 位作者 何佩 郭光昕 姚斐 房敏 陆萍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39-1143,共5页
焦虑症是以持续的紧张、担忧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为主要临床表现,《黄帝内经》关于“藏神”与“失神”的论述,发现五脏病变与情志失调共同作用引起焦虑,是焦虑症重要的病理基础。五脏神通过情志环路相互作用,形成对外界刺激的情绪和行为反... 焦虑症是以持续的紧张、担忧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为主要临床表现,《黄帝内经》关于“藏神”与“失神”的论述,发现五脏病变与情志失调共同作用引起焦虑,是焦虑症重要的病理基础。五脏神通过情志环路相互作用,形成对外界刺激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心神”被视为五脏神中的统帅,主导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而“脑神”则与记忆、视听觉等相关联,二者在调节人体精神活动中具有主次关系。本文基于“五脏藏神”理论探讨了背俞穴在治疗焦虑症中的应用和机制,认为刺激背俞穴调节五脏功能可能激活脊髓节段,产生神经体液调节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实现对焦虑症患者的身心共病特征的全面调节,达到抗焦虑样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脏藏神 焦虑症 情志失调 身心共病 背俞 五脏调神 抗焦虑 非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针灸背俞穴治疗胸痹24例的临床观察
8
作者 刘振春 《中国民间疗法》 2024年第16期41-44,共4页
目的:观察温针灸背俞穴治疗胸痹的疗效。方法:选择24例胸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温针灸背俞穴治疗。结果:24例患者中,治愈16例,好转6例,无效2例,治愈率为66.67%(16/24),总有效率为91.67%(22/24)。结论:温针灸背俞穴治疗胸痹周期短,... 目的:观察温针灸背俞穴治疗胸痹的疗效。方法:选择24例胸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温针灸背俞穴治疗。结果:24例患者中,治愈16例,好转6例,无效2例,治愈率为66.67%(16/24),总有效率为91.67%(22/24)。结论:温针灸背俞穴治疗胸痹周期短,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痹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 温针灸 背俞 阿是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络配穴联合背俞穴刺血拔罐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婉瑜 邱晓科 +4 位作者 冯大铭 吴波 陈晓辉 蔡晓雯 黄泳 《上海针灸杂志》 CSCD 2024年第3期318-323,共6页
目的 观察原络配穴联合背俞穴刺血拔罐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6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塞来昔布组和刺血拔罐组,每组33例。两组在进行基础治疗上,塞来昔布组口服塞来昔布胶囊,刺血拔罐组采用原络配穴联合背... 目的 观察原络配穴联合背俞穴刺血拔罐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6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塞来昔布组和刺血拔罐组,每组33例。两组在进行基础治疗上,塞来昔布组口服塞来昔布胶囊,刺血拔罐组采用原络配穴联合背俞穴刺血拔罐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首次治疗后1 h、治疗3 d后、治疗5 d后和治疗后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评分和关节肿胀程度评分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ne protein, CRP)和尿酸(vridacid, VA)水平,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复发率。结果 刺血拔罐组的显效率(74.2%)高于塞来昔布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刺血拔罐组治疗后各时间点VA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塞来昔布组除首次治疗后1 h外各时间点VA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刺血拔罐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低于塞来昔布组(P<0.05)。两组治疗后除首次治疗后1 h外各时间点关节肿胀程度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刺血拔罐组治疗后除首次治疗后1 h外各时间点关节肿胀程度评分低于塞来昔布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CRP和UA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且刺血拔罐组治疗后血清UA水平低于塞来昔布组(P<0.05)。两组均未有不良反应发生;刺血拔罐组的复发率低于塞来昔布组(P<0.05)。结论 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原络配穴联合背俞穴刺血拔罐可有效缓解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疼痛,减轻关节肿胀程度,降低C反应蛋白和尿酸水平,疗效较为持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痛风 刺络拔罐疗法 背俞 塞来昔布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俞穴隔药灸配合天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宋帅 贾聪聪 《上海针灸杂志》 CSCD 2024年第3期307-311,共5页
目的 观察背俞穴隔药灸配合天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口服氯雷他定片,观察组采用背俞穴隔药灸配合天灸。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鼻部症状总评分(total nasal symptom ... 目的 观察背俞穴隔药灸配合天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口服氯雷他定片,观察组采用背俞穴隔药灸配合天灸。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鼻部症状总评分(total nasal symptom score, TNSS)、鼻伴随症状总分(total non-nasal symptom score,TNNSS)、症状体征总分及鼻结膜炎生活质量调查问卷(rhino-conjunctiviti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RQLQ)评分,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TNSS、TNNSS、症状体征总分和RQLQ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TNSS、TNNSS、症状体征总分和RQL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背俞穴隔药灸配合天灸可以有效改善变应鼻炎的相关临床症状,提高变应性鼻炎患者生活质量,其疗效优于口服氯雷他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灸法 发泡疗法 隔药灸 背俞 鼻炎 变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疾病状态下背俞穴温度特点的研究概况
11
作者 岑雨苗 张锐博 +1 位作者 艾炳蔚 马海燕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4期181-184,共4页
了解各类疾病状态下背俞穴温度特点,为辅助疾病诊断总结依据。分别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以“背俞穴”“温度”“红外热成象”各类疾病名称等为主题词进行检索,认真阅读并筛选,按照西医学疾病划分进行归纳。近年来,穴位温度... 了解各类疾病状态下背俞穴温度特点,为辅助疾病诊断总结依据。分别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以“背俞穴”“温度”“红外热成象”各类疾病名称等为主题词进行检索,认真阅读并筛选,按照西医学疾病划分进行归纳。近年来,穴位温度的研究蓬勃发展,数据库中共有1000多篇相关文献,最终纳入符合本综述要求的高质量文献32篇。疾病状态下背俞穴具有显著特异性,背俞穴温度在不同疾病、同种不同严重程度的疾病、同种不同证型的疾病中表现具有差异性,可以为临床辅助疾病诊断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俞 温度 各系统疾病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铃调胃汤配合深刺背俞穴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12
作者 曹婕 刘炜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14期112-114,共3页
目的观察金铃调胃汤配合深刺背俞穴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2月于南昌市第一医院就诊的肝胃不和型CAG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参考组,各35例。参考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 目的观察金铃调胃汤配合深刺背俞穴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2月于南昌市第一医院就诊的肝胃不和型CAG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参考组,各35例。参考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枸橼酸铋钾),观察组在参考组基础上给予金铃调胃汤配合深刺背俞穴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胃肠激素[胃泌素(GAS)、胃动素(MTL)]水平及中医证候(嗳气、泛酸、痞闷、胃脘疼痛)积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14%(34/35),高于参考组的82.86%(29/35)(P<0.05)。治疗后,观察组GAS、MTL水平均较参考组高,嗳气、泛酸、痞闷、胃脘疼痛积分均较参考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铃调胃汤配合深刺背俞穴治疗肝胃不和型CAG,效果较为理想,有助于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缓解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脘痛 慢性萎缩性胃炎 肝胃不和证 金铃调胃汤 深刺背俞 中医综合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背俞穴对失眠模型大鼠下丘脑STAT3、Th17/Treg平衡及相关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13
作者 钱佳慧 高希言 +3 位作者 祁尚文 李玉冰 李余洁 李薇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12期72-78,共7页
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对失眠大鼠下丘脑中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2(IL-2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辅助性T细胞17(Th17)与调节性T细胞(Treg)、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的影响,探讨其改善失眠的机制。方法:将48只S... 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对失眠大鼠下丘脑中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2(IL-2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辅助性T细胞17(Th17)与调节性T细胞(Treg)、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的影响,探讨其改善失眠的机制。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和针刺组,每组12只。除空白组外,另外3组均采取腹腔注射对氯苯丙氨酸(PCPA)混悬液制造失眠模型。成模后西药组大鼠灌胃艾司唑仑溶液治疗1周;针刺组采取针刺大鼠双侧五脏背俞穴治疗1周,其他两组仅抓取和固定,不治疗。成模后治疗前,比较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及睡眠时间变化;治疗结束后,ELISA检测下丘脑及血清中IL-17、IL-22及TNF-α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下丘脑Th17及Treg阳性细胞率;Western blot检测下丘脑p-STAT3、STAT3蛋白表达。结果:造模后的3组大鼠与空白组比较,睡眠潜伏期变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睡眠时间变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及血清中的IL-17、IL-22及TNF-α含量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丘脑中Th17阳性细胞率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reg阳性细胞率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丘脑中p-STAT3蛋白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两治疗组大鼠下丘脑及血清中IL-17、IL-22及TNF-α含量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丘脑Th17阳性细胞率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reg阳性细胞率增加(P<0.05,P<0.01),下丘脑中p-STAT3表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西药组比较,针刺组大鼠下丘脑及血清中IL-17、IL-22及TNF-α含量下降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reg阳性细胞率增加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背俞穴可以下调下丘脑IL-17、IL-22及TNF-α,平衡Th17和Treg细胞含量,调节STAT3信号通路的过度磷酸化,降低其活性,改善下丘脑神经炎症,从而治疗失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 针刺 背俞 免疫系统 辅助性T细胞17/调节性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督脉结合背俞穴针刺对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效果分析
14
作者 吴微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9期144-147,共4页
目的分析督脉结合背俞穴针刺对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效果。方法选取60例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督脉结合背俞穴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颈... 目的分析督脉结合背俞穴针刺对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效果。方法选取60例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督脉结合背俞穴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颈性眩晕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气血亏虚型证候量表评分。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的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第4、8、14天的颈性眩晕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分别为(1.70±0.17)、(2.20±0.12)、(3.70±0.27)分,高于对照组的(1.60±0.12)、(2.10±0.17)、(2.06±0.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第4、8、14天的气血亏虚型证候量表评分分别为(8.09±0.13)、(6.42±0.11)、(3.20±0.12)分,低于对照组的(9.52±0.15)、(8.05±0.13)、(6.90±0.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督脉结合背俞穴针刺对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的恢复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督脉 背俞 颈性眩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针灸背俞穴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心功能改善情况分析
15
作者 范文曦 邱福山 柯俊华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21期155-159,共5页
目的探讨温针灸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心脏功能和活动耐受性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0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收治的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目的探讨温针灸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心脏功能和活动耐受性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0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收治的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仅接受标准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温针灸背俞穴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心脏功能参数、活动耐力变化、6 min步行距离(six-minute walk distance,6MWD)、血管内皮功能、炎症标志物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7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治疗前,2组左心室收缩末期直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mension,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LVEDD、LVESD参数均降低,观察组LVEDD(50.25±2.74)mm、LVESD(45.23±2.79)mm均低于对照组的(54.89±2.87)mm、(53.92±2.77)mm;LVEF参数均上升,观察组[(57.96±6.42)%]高于对照组[(46.22±5.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6MW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6MWD距离均增长,观察组[(347.55±40.72)m]长于对照组[(298.63±32.65)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高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尿酸(uric acid,UA)、N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指标参数均明显降低,观察组hs-CRP(10.06±2.32)mg/L、UA(298.56±30.15)μmol/L、NT-proBNPP(452.23±2.79)ng/L均低于对照组的(15.17±2.96)mg/L、(397.54±32.49)μmol/L、(961.79±2.77)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00%,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中,温针灸背俞穴的加入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心脏功能,增强患者的活动耐力,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炎症标志物水平,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温针灸背俞 心功能 疗效 炎症因子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痤汤加减联合背俞穴刺络放血治疗痤疮患者的效果
16
作者 伍云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20期3494-3496,共3页
目的:探讨消痤汤加减联合背俞穴刺络放血治疗痤疮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1月—2023年6月收治的76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接受消痤汤加减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背俞穴刺络放血治疗,两组均... 目的:探讨消痤汤加减联合背俞穴刺络放血治疗痤疮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1月—2023年6月收治的76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接受消痤汤加减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背俞穴刺络放血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实验室检查指标[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lL-2R)、白细胞介素-1α(IL-1α)]水平、痤疮严重程度。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IFN-γ、IL-4、IL-1α、slL-2R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Gags、A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消痤汤加减联合背俞穴刺络放血治疗痤疮具有更加显著的疗效,可显著减轻患者痤疮程度,适合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痤汤 背俞穴刺络放血 痤疮 中医 皮脂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俞穴配合星状神经节埋线治疗慢性心力衰竭35例
17
作者 吴传松 陈惠 《光明中医》 2024年第5期936-939,共4页
目的 探讨背俞穴配合星状神经节埋线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将福州市中医院2021年6月—2023年6月就诊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0例,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5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干预,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背俞穴(双心俞、... 目的 探讨背俞穴配合星状神经节埋线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将福州市中医院2021年6月—2023年6月就诊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0例,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5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干预,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背俞穴(双心俞、双厥阴俞、双肺俞)及星状神经节埋线,连续治疗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心功能、NT-proBNP、6 min步行距离、心率变异性、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量表(MLHFQ)评分的变化。结果 试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心功能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NT-proBNP、6 min步行距离、心率变异性、MLHFQ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背俞穴联合星状神经节埋线对慢性心力衰竭疗效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衰 慢性心力衰竭 背俞 星状神经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按揉五脏背俞穴融合五音疗法对缓解大学生焦虑现象的实验研究
18
作者 郑博慧 余瑾 《中医学》 2024年第6期1153-1160,共8页
目的:现阶段焦虑已成为当代年轻人普遍存在的现象。由调查显示,33.3%的大学生群体存在焦虑现象,本研究希望基于中医按揉五脏背俞穴融合五音疗法的运用下,通过治疗大学生焦虑现象的疗效分析,期望缓解大学生焦虑现象。方法:选取700多名大... 目的:现阶段焦虑已成为当代年轻人普遍存在的现象。由调查显示,33.3%的大学生群体存在焦虑现象,本研究希望基于中医按揉五脏背俞穴融合五音疗法的运用下,通过治疗大学生焦虑现象的疗效分析,期望缓解大学生焦虑现象。方法:选取700多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选择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为严重焦虑的233名被试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按揉五脏背俞穴兼五音疗法干预,观察被试干预前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的变化情况,后通过SPSS25.0软件与脑电图对研究结果进行科学性分析。结果:中医按揉五脏背俞穴兼五音疗法干预后严重焦虑患者的HAMA量表平均分明显低于干预前的得分平均值,脑电图β波与θ波显著降低,提示患者低落压抑情绪减轻,P值<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按揉五脏背俞穴融合五音疗法对减缓大学生焦虑现象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与研究意义,可以有效舒缓大学生情绪,降低大学生心理负担,改善大学生身心健康状态,有助于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俞 五音疗法 大学生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背俞穴配合耳穴贴压法在产后抑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9
作者 田恬 谢薇 +3 位作者 雷敏 苏钰洁 赵苏 熊雨莎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23期4-6,共3页
目的:研究产后抑郁治疗中针刺背俞穴与耳穴贴压法联合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年1月至12月收治的90例产后抑郁患者作为研究样本。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患者应用舍曲林进行治疗,研究组(45例)患者... 目的:研究产后抑郁治疗中针刺背俞穴与耳穴贴压法联合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年1月至12月收治的90例产后抑郁患者作为研究样本。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患者应用舍曲林进行治疗,研究组(45例)患者应用舍曲林治疗的同时使用针刺背俞穴配合耳穴贴压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变化情况,以及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HAMD、EPD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77.78%)(P<0.05)。结论:采用针刺背俞穴与耳穴贴压法相结合的方式治疗产后抑郁疗效显著,对患者的负面情绪具有显著缓解和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背俞 耳穴贴压法 产后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背俞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观察 被引量:20
20
作者 王倩 熊家轩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834-836,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临床疗效。方法电针背俞穴治疗CFS患者40例,观察治疗前后疲劳评定量表(FAI)及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变化。结果FAI及SCL90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电针背俞... 目的观察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临床疗效。方法电针背俞穴治疗CFS患者40例,观察治疗前后疲劳评定量表(FAI)及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变化。结果FAI及SCL90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电针背俞穴为治疗CFS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疲劳综合征 电针 背俞 五脏背俞 治疗前后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疗效观察 SCL-90评分 疲劳评定量表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