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69篇文章
< 1 2 2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RI影像组学术前预测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危险性分级的价值
1
作者 潘桂海 陈克敏 +3 位作者 周飞 胡佳慧 邸小青 陈东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1,共7页
目的:探索MRI影像组学特征在手术前预测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危险性分级的应用价值。方法:筛选了132例通过手术病理确认的胃肠道间质瘤病例,并按7:3的比例随机分配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从DWI、T2WIfs和T1WI序列抽取关联的影像学特征,联合CE-T1... 目的:探索MRI影像组学特征在手术前预测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危险性分级的应用价值。方法:筛选了132例通过手术病理确认的胃肠道间质瘤病例,并按7:3的比例随机分配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从DWI、T2WIfs和T1WI序列抽取关联的影像学特征,联合CE-T1WIfs及临床数据特征,并通过方差阈值方法、相关性筛选及单变量逻辑回归法筛选出具有重要意义的影像学特征和临床数据,利用这些数据特征构筑预测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上对模型效能开展评估。结果:单因素预测模型中,各序列预测能力不一,其中由DWI构筑的模型评估效能最好,其AUC、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960、80.0%和100.0%;在多序列联合模型中,由T2WIfs联合DWI构筑的模型评估效能最好,其AUC、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859、87.5%和75.0%;在单序列联合增强模型及影像组学联合临床数据模型中,两者的预测效能较单因素构建模型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以T1WI联合CE-T1WIfs及DWI联合病灶最大直径这2个模型预测效能最高,两者测试集AUC、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834、70.4%及85.2%和0.969、96.0%及88.0%。结论:MRI不同序列组学特征所构筑模型均能不同程度地预测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危险性分级,其中DWI序列展示出优秀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危险性分级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特点分析
2
作者 程倩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3期54-57,共4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特点。方法选取7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记录所有数据。统计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征、病理数据、免疫组化检测结果、CT检查特征。结果7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特点。方法选取7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记录所有数据。统计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征、病理数据、免疫组化检测结果、CT检查特征。结果7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年龄>50岁的患者占68.00%(51/75);存在腹部痛疼或肿胀不适的患者占42.67%(32/75);发生黑便、消化道出血等症状的患者占34.67%(26/75);发生腹部肿块的患者占22.67%(17/75)。发生腹部压痛感的患者占33.33%(25/75);能够检测到腹部肿块的患者占36.00%(27/75);经肠道检查发现肿块的患者占10.67%(8/75);无明显临床症状或阳性体征反应的患者占20.00%(15/75)。经实验室检查后证实:白蛋白或总蛋白下降的患者占20.00%(15/75)、便常规潜血形成的患者占38.67%(29/75)、血红蛋白降低的患者占41.33%(31/75)。7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病理分级为极低危险度的患者占10.67%(8/75),低危险度的患者占22.67%(17/75),中等危险度的患者占24.00%(18/75),高危险度的患者占42.67%(32/75)。胃肠道间质瘤细胞形态组织学特征为梭形或上皮样。7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CD117阳性表达率高达94.67%,CD34阳性表达率高达72.00%,部分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平滑肌肌动蛋白(SMA)、S-100、PGP915呈阳性表达。7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59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CT检查结果为膨胀生长,呈现为椭圆状或球形的肿块,其中28例患者CT形态呈分叶状。34例患者CT平扫肿块密度相对均匀的占29例,51例患者的病灶影像学显示有出血、囊变和不同程度坏死等病变,28例患者显示肿块病灶边界清晰,32例患者显示肿块边界模糊且与周边的相关脏器粘连。7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均未发现病灶钙化。增强CT扫描结果显示,不均匀强化病例为50例,中度强化的病例为17例,轻度强化的病例为8例。结论通过观察并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CT检查和病理学特点,能够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疗提供判断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意义和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病理学诊断 CT检查 病理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理HE石蜡切片染色联合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验对提高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诊断准确性的作用
3
作者 祝昊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5年第9期106-109,共4页
目的分析病理HE石蜡切片染色联合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验对提高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诊断准确性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至12月收治的62例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病理HE石蜡切片染色与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验,比较两种... 目的分析病理HE石蜡切片染色联合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验对提高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诊断准确性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至12月收治的62例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病理HE石蜡切片染色与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验,比较两种检查技术单独与联合应用时的诊断效能。结果病理HE石蜡切片染色、免疫组化染色联合检验诊断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准确度、灵敏度均显著高于单独检验(P<0.05);病理HE石蜡切片染色检验诊断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特异度显著高于免疫组化染色(P<0.05)。结论病理HE石蜡切片染色联合免疫组化染色可提高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诊断准确性,为患者的早期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叶源性肿瘤 免疫组化染色 病理HE石蜡切片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派替尼与舒尼替尼二线治疗晚期胃肠道间质瘤的经济性
4
作者 陈永 黄龙转 +2 位作者 顾航烨 陈亚轻 陈吉生 《中国药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10-714,共5页
目的评估瑞派替尼与舒尼替尼作为晚期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二线治疗方案的经济性。方法基于INTRIGUE研究数据构建动态Markov模型,设定模型循环周期为6周,模拟患者15年的直接医疗成本和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以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 目的评估瑞派替尼与舒尼替尼作为晚期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二线治疗方案的经济性。方法基于INTRIGUE研究数据构建动态Markov模型,设定模型循环周期为6周,模拟患者15年的直接医疗成本和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以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为评价指标,比较ICER与意愿支付(WTP)阈值(我国2023年的3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68200元/QALY)的大小;并对模型输出结果进行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和概率敏感性分析以考察模型的稳定性。结果瑞派替尼方案的健康获益低于舒尼替尼(1.21 QALYs vs.1.31 QALYs),但成本更高(323401.88元vs.227532.40元),为绝对劣势方案。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瑞派替尼和舒尼替尼费用、无进展生存状态的效用值对ICER影响较大。概率敏感性分析提示研究结果较稳定,且随着WTP增加,瑞派替尼方案具有经济性的概率始终远低于舒尼替尼,并呈下降趋势。结论在当前我国的经济背景下,与舒尼替尼相比,瑞派替尼作为晚期GIST的二线治疗方案并不具有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派替尼 舒尼替尼 胃肠 成本-效果分析 二线治疗 MARKOV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多层螺旋CT影像特征与Ki-67表达水平及预后的关系研究
5
作者 宋芹霞 王祥发 +1 位作者 史恒峰 李承慧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5年第2期164-167,共4页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多层螺旋CT(MSCT)影像特征与Ki-67表达水平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100例GIST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检测Ki-67表达水平,根据Ki-67增殖指数分为低表达组(Ki-67增殖...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多层螺旋CT(MSCT)影像特征与Ki-67表达水平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100例GIST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检测Ki-67表达水平,根据Ki-67增殖指数分为低表达组(Ki-67增殖指数≤5%)和高表达组(Ki-67增殖指数>5%),比较两组MSCT影像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Ki-67表达水平的因素;根据术后5年生存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MSCT影像特征,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Ki-67增殖指数高表达组肿瘤直径>5cm、肿瘤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肿瘤向外生长发生率明显高于低表达组(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肿瘤直径、肿瘤形态、密度、肿瘤生长方式均是Ki-67增殖指数表达的影响因素(P<0.05);死亡组肿瘤直径>5cm、肿瘤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肿瘤向外生长发生率明显高于生存组(P<0.05);COX回归结果显示:肿瘤直径、肿瘤形态、密度、肿瘤生长方式均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肿瘤直径、肿瘤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肿瘤向外生长等MSCT影像特征与GIST患者Ki-67表达水平及预后均与有关,提示MSCT影像特征可用于评估GIST患者的Ki-67表达情况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多层螺旋CT 影像特征 KI-67 预后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界性胃肠道间质瘤279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刘亚岚 徐晨 +8 位作者 侯英勇 卢韶华 徐建芳 纪元 侯君 宿杰.阿克苏 曾海英 谭云山 朱雄增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74-579,共6页
目的阐述交界性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的特征并重新评估目前广泛应用于GISTs的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IH)共识标准。方法回顾性分析840名患者的病史资料及手术切除标本。结果筛除485例恶性GISTs及76例假定... 目的阐述交界性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的特征并重新评估目前广泛应用于GISTs的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IH)共识标准。方法回顾性分析840名患者的病史资料及手术切除标本。结果筛除485例恶性GISTs及76例假定的良性GISTs,剩余的279例GISTs归为交界性GISTs,其中223例随访1~31年。2例患者局部复发,随后经过单纯手术切除治愈。5年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99%和100%。形态学上,交界性GISTs的典型特征为富于细胞、中度异型性、低核分裂活性(<10个/50 HPF)或较大肿瘤体积。依据NIH共识标准,279例中,极低危险度组13例,低危组164例,中危组71例,高危组31例,但各组间的无瘤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P=0.681)。结论交界性GISTs具有介于良恶性GISTs之间的临床及形态学特征。部分交界性GISTs表现出恶性潜能,需长期随访。NIH共识标准基于肿瘤体积及核分裂象划分的危险度等级并不适用于评估交界性GISTs的生物学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肿瘤 交界性 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被引量:38
7
作者 赵海潞 刘忠 纪小龙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1997年第1期44-45,共2页
关键词 胃肠肿瘤 临床病理学 预后 超微结构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病理学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被引量:8
8
作者 康劲松 程斌 +4 位作者 马珩 马晓敏 颜芳 赵雅桐 雷清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26-530,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EUS-FNA)细胞病理学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54例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怀疑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进行EUS-FNA,观察其细胞病...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EUS-FNA)细胞病理学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54例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怀疑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进行EUS-FNA,观察其细胞病理学特征,同时行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结果54例病例中细胞病理学诊断可疑间质瘤26例,明确诊断间质瘤28例。细胞病理学诊断考虑可疑间质瘤的病例中,有18例经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为间质瘤,3例组织病理学诊断为神经鞘瘤,2例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为平滑肌肉瘤,1例为腺癌,1例为结核性炎症;28例细胞病理学明确诊断的间质瘤经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证实为间质瘤,细胞病理学诊断的准确率达85.19%(46/54)。结论EUS-FNA细胞病理学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的术前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但是对其危险程度及预后的判断则需依赖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且需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肿瘤大小、是否有坏死及囊变等进行综合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 细胞病理学 胃肠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109例临床诊治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程云生 刘弋 +1 位作者 曹先东 汪圣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9期3346-3348,共3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7年5月109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GIST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确诊仅3例(2.8%),术后行病理和免疫组化分析进一步确认。治疗...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7年5月109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GIST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确诊仅3例(2.8%),术后行病理和免疫组化分析进一步确认。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根治性切除99例(90.8%)。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GIST恶性程度风险分级标准,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肿瘤的部位和免疫组化指标阳性表达率与肿瘤风险程度无明显关系(P>0.05),肿瘤是否浸润黏膜肌层或浆膜层与肿瘤危险程度有关(P<0.05)。结论:GIST早期诊断率低,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GIST具有独特的免疫组化表型,确诊有赖于病理形态学检查与免疫组化分析,肿瘤浸润黏膜肌层或浆膜层是肿瘤危险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肿瘤 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及分子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伟 李艳红 +2 位作者 朱少君 巩丽 李爱宁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06年第2期193-195,共3页
目的研究网膜和肠系膜胃肠道外问质瘤(EGIST)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特点,分析其克隆性,并探讨其组织来源、预后评价及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关系。方法运用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CD117、CD34等)和克隆性分析技术研究12例... 目的研究网膜和肠系膜胃肠道外问质瘤(EGIST)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特点,分析其克隆性,并探讨其组织来源、预后评价及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关系。方法运用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CD117、CD34等)和克隆性分析技术研究12例网膜和肠系膜胃肠道外间质瘤。结果共诊断12例EGIST,其中网膜5例,肠系膜6例。肿瘤大小3.5~29.0cm(平均12.4cm),另有1例为多发性(共34个肿瘤)。梭形细胞为主型7例,上皮样细胞为丰型2例,混合型3例。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结果:CDll7(12/12)、CD34(8/12)、平滑肌肌动蛋自(6/12)、S一100蛋白(7/12)、结蛋白均为阴性。克隆性分析结果提示EGIST为单克隆起源。结果5例网膜EGIST均无瘤生存;6例肠系膜EGIST中3例死于肿瘤,1例术后2年复发;1例多发性EGIST术后1年复发。结论EGIST与GIST为同一性质肿瘤,可能共同起源于多分化潜能的间叶干细胞或肿瘤向卡哈尔间质细胞分化。EGIST有独特的行为谱,预后评价不能完全套用GIST的评价指标。EGIST为单克隆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腹膜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克隆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7例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学分析及临床诊治 被引量:3
11
作者 曹晖 倪醒之 +6 位作者 汪明 凌伟 庄捷 沈志勇 吴志勇 陈治平 殷晓璐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5年第5期419-424,共6页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病理学分析和临床诊疗经验。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确诊87例GIST并分析其病理特征、免疫表型、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位于胃者59例(67.8%),小肠23例(26.4%),结肠1例(1.1%),其他部位(系膜...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病理学分析和临床诊疗经验。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确诊87例GIST并分析其病理特征、免疫表型、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位于胃者59例(67.8%),小肠23例(26.4%),结肠1例(1.1%),其他部位(系膜、网膜及后腹膜)4例(4.6%)。87例GIST的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波形蛋白阳性者为87例(100%),CD117 87例(100%),CD34 75例(86.2%),SMA 11例(12.6%),结蛋白8例(9.2%),S-10017例(19.5%),NSE 13例(14.9%)。诊断为良性GIST者11例(12.6%),潜在恶性18例(20.7%),低度恶性28例(32.2%),高度恶性30例(34.5%)。总的随访率为76/87(87.4%)。通过病史及随访发现复发或转移的病例共12例(13.8%)。所有病例均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3例有术后复发/转移的病人接受了格列卫治疗。结论:GIST的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CD117是诊断GIST的重要标记物。肿瘤大小和细胞核分裂数是判断良、恶性GIST的重要指标。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是治疗GIST的关键;甲磺酸伊马替尼对治疗无法切除或者复发/转移的恶性GIST能取得一定的疗效。对GIST病人术后的长期随访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病理学 临床 免疫组织化学诊断 预后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学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欣 李涤臣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3期282-282,F003,共2页
关键词 胃肠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显微镜检查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组化标记物联合检测在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学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12
13
作者 赵超 张楠 +4 位作者 陈凯丽 王硕 张擎 成洪聚 相龙全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9年第24期3982-3985,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CD34、CD117、DOG-1、SMA、Demsin及S-100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与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免疫标记物联合检测在其病理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65例术后证实为胃... 目的通过分析CD34、CD117、DOG-1、SMA、Demsin及S-100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与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免疫标记物联合检测在其病理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65例术后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样本,65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瘤体内CD34、CD117、DOG-1、SMA、Demsin及S-100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相关免疫组化标记物的表达情况与肿瘤大小、位置等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瘤体内CD34、CD117、DOG-1、SMA、Demsin及S-100的阳性率分别为89.2%、98.5%、96.9%、35.4%、20.0%、16.9%。CD34的表达与肿瘤大小、位置和危险度分级之间有相关(P<0.05),CD117、DOG-1、SMA、Demsin和S-100的表达与各项指标之间无相关,Demsin的表达与性别差异有相关(P=0.018)。结论CD34、CD117及DOG-1在瘤体内的表达具有较高的阳性率,CD117和DOG-1是两种可以辅助CD34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指标,免疫组化标记物的联合检测有助于明确胃肠道间质瘤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免疫组化 病理学 联合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间质瘤术前靶向治疗后的病理学评估与影像学评估的一致性分析
14
作者 宋明霞 张丽娟 +3 位作者 王忠丹 阮进秋 江凡 裴界磊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98-301,共4页
目的:探讨Choi标准及病理学效应对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术前靶向治疗后疗效及预后的评估价值,并观察两者的一致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37例术前伊马替尼(imatinib,IM)靶向治疗G... 目的:探讨Choi标准及病理学效应对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术前靶向治疗后疗效及预后的评估价值,并观察两者的一致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37例术前伊马替尼(imatinib,IM)靶向治疗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对Choi标准及病理学效应进行生存分析,Spearman等级相关及Kappa检验分析Choi标准与病理学效应的一致性。结果:37例患者术前中位治疗时间为10(2~36)个月。Choi标准评估无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病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26例,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5例,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6例;Choi标准疗效有效组(CR+PR)与无效组(SD+PD)之间总生存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理学效应评估完全效应1例,高度效应11例,部分效应18例,零级效应7例;病理效应有效组(完全效应+高度效应+部分效应)与无效组(零级效应)之间总生存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hoi标准与病理学效应有相关性(r=0.592,P<0.01)及中度一致性(κappa=0.566)。结论:Choi标准与病理学效应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及一致性,两者均可作为胃肠间质瘤术前靶向治疗疗效评估及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联合应用两者评估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伊马替尼 影像学评估 病理学效应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0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汪露祥 吴强 +3 位作者 丁向东 蒋振 杨枫 吴献忠 《安徽医药》 CAS 2007年第1期69-70,共2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与生物学行为。方法70例GIST,进行病理形态学分型及生物学行为分级。同时应用CD117、CD34、SMA、S-100等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1)70例GIST中,年龄3078岁,中位年龄57岁,直径0.320cm。梭形细...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与生物学行为。方法70例GIST,进行病理形态学分型及生物学行为分级。同时应用CD117、CD34、SMA、S-100等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1)70例GIST中,年龄3078岁,中位年龄57岁,直径0.320cm。梭形细胞型、混合细胞型和上皮样细胞型分别为41、17、12。70例GIST中,极低度侵袭危险性6例,低度侵袭危险性16例,中度侵袭危险性21例,高度侵袭危险性27例。(2)免疫组织化学标记,70例GIST中CD117、CD34、SMA、S-100表达率分别为87.1%、85.7%、65.7%和7.1%。结论GIST主要见于中老年人。CD117和/或CD34阳性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临床病理 CD117 CD3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学特征及诊断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海萍 王淑真 钟山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06年第2期123-126,共4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 IST)的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观察51例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组织学形态及抗体CD117、CD34、V im entin、S-100、Syn、NSE、SMA、ACT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特点,并对其...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 IST)的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观察51例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组织学形态及抗体CD117、CD34、V im entin、S-100、Syn、NSE、SMA、ACT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特点,并对其形态学特征及生物学行为进行分析。结果本组51例G IST中,梭形细胞型27例,上皮样细胞型9例,混合型15例。良性14例,交界性10例,恶性27例。瘤细胞CD117、CD34和V im entin多为弥漫性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100.0%、72.5%和100.0%;部分病例SMA、ACT、S-100、SY-N、NSE呈局灶性阳性。结论本组病例组织形态变化多样,有些特征容易误诊为其他肿瘤。免疫组化CD117(c-k it蛋白)和CD34阳性表达是确诊G IST最有诊断价值的依据。诊断时主要是同消化道的其他梭形细胞肿瘤进行鉴别。依据肿瘤生长的大小、细胞核异形性及核分裂相活性来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恶性度高的肿瘤往往伴有明显的出血及坏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肿瘤/病理学 叶瘤 C-KIT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脂肪变性作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新预后因素
17
作者 顾天昊 李沣员 徐皓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3-381,388,共10页
目的:探讨基线身体成分参数(包括肌脂肪变性、肌肉减少症和恶病质指数等)在预测术后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患者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 目的:探讨基线身体成分参数(包括肌脂肪变性、肌肉减少症和恶病质指数等)在预测术后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患者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共纳入2014年1月—2018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GIST切除术且病理确诊为中高风险的82例患者。通过CT影像量化第3腰椎层面的骨骼肌指数、皮下和内脏脂肪指数以及低衰减肌肉面积等指标,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肌脂肪变性或肌肉减少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各指标与DFS的关系,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预测模型的效能。结果:82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72个月,其中22例(26.83%)患者在随访期间出现复发。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肌脂肪变性(P=0.010)、高危险度(P=0.011)和C-KIT外显子13突变(P=0.002)是DFS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建立的列线图在3年和5年DFS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8和0.746,表明其预测效能较好。此外,DCA结果表明该列线图在临床决策中具有良好的效用。结论:肌脂肪变性、危险度分级和C-KIT外显子突变类型是GIST患者DFS的重要预测因素。肌脂肪变性相比肌肉减少症在预测GIST患者预后方面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可作为GIST患者的新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脂肪变性 恶病指数 肌肉减少症 无病生存时 胃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NA,Ki-67对胃肠道间质瘤预后的临床病理学探讨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勤 张文 朱争艳 《武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5期372-374,F002,共4页
【目的】探讨PCNA ,Ki 6 7在胃肠道间质瘤 (GIST)中的不同表达 ,为GIST的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新的病理学依据。【方法】对 4 1例非上皮源性肿瘤患者 ,用光镜和CD1 1 7筛选 ,胃肠道间质瘤为 32例 ,其中2 7例复染PCNA ,Ki 6 7,并利... 【目的】探讨PCNA ,Ki 6 7在胃肠道间质瘤 (GIST)中的不同表达 ,为GIST的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新的病理学依据。【方法】对 4 1例非上皮源性肿瘤患者 ,用光镜和CD1 1 7筛选 ,胃肠道间质瘤为 32例 ,其中2 7例复染PCNA ,Ki 6 7,并利用病理图象分析系统进行资料分析 ,最后用统计学进行比较。【结果】CD1 1 7阳性87 5 %。PCNA增殖指数良性组低于恶性组 ,与转移组无显著差异 ,而且增殖指数 >2 0时恶性几率明显增高 ;Ki 6 7增殖指数远低于恶性组和转移组 ,且增殖指数 >1 0时 ,恶性几率明显增高。【结论】PCNA ,Ki 6 7的增殖指数增高 ,恶性几率增高 ,而且Ki 6 7与肿瘤转移有关。因此 ,在良恶性不甚明确的肿瘤中 ,二者可联合或单独作为预后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CD117 PCNA KI-67抗原 增殖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误诊为妇科肿瘤3例报告
19
作者 韩娟 冯志娟 +6 位作者 倪俊 李晨霞 龚萍 许丽梅 王娜娜 邢炜 梁乐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89-394,共6页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生物学行为表现多样[1]。1983年由Mazur最先报道[2],人群发病率为1/10万~2/10万,在胃肠道肿瘤中占1%~3%[3]。由于GISTs起病无特异性的症状、体征,常常被误诊...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生物学行为表现多样[1]。1983年由Mazur最先报道[2],人群发病率为1/10万~2/10万,在胃肠道肿瘤中占1%~3%[3]。由于GISTs起病无特异性的症状、体征,常常被误诊和漏诊,尤其是女性患者,多因腹痛、下腹包块首诊于妇科,被误诊为卵巢肿瘤或子宫浆膜下肌瘤,从而延误治疗。我科2019年8月~2023年8月诊治3例GISTs,报道如下,旨在探讨GISTs的疾病特点及误诊原因,从而提高妇科医师对GISTs的识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人群发病率 妇科医师 下腹包块 妇科肿瘤 疾病特点 叶源性肿瘤 卵巢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钧 《当代医学》 2012年第12期4-5,共2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进行分析。结果恶性直径为(8.53±2.81)cm,交界性直径为(4.46±1.41)cm,良性肿瘤直径为(2.16±1.52)cm,差异显著...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进行分析。结果恶性直径为(8.53±2.81)cm,交界性直径为(4.46±1.41)cm,良性肿瘤直径为(2.16±1.52)cm,差异显著(P<0.05),CD117、CD34、SMA、S-100阳性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CD117、CD34、SMA、S-100对胃肠道间质瘤具有重要诊断作用,但对良恶性判定需结合病理形态学综合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病理形态学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