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中医临床研究的思路 被引量:5
1
作者 崔儒涛 蔡淦 谢建群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05-307,共3页
识别和控制胃粘膜癌前病变是开展胃癌二级防治的关键。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是胃粘膜癌前病变研究的重点,多数学者认为,上皮异型增生比胃粘膜肠化更具癌前意义。
关键词 中医药疗法 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 癌前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53、Rb、p16抑癌基因在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病变中表达的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古聪敏 谢作煊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12-119,共8页
目的 :研究p53、Rb和p163个抑癌基因在正常胃粘膜→异型增生粘膜→胃癌发展过程中的表达状态及相互关系 方法 :收集胃手术及胃镜活检标本共 60例 ,镜下观察胃粘膜并选取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腺体病灶共 99处。应用免疫组化检测... 目的 :研究p53、Rb和p163个抑癌基因在正常胃粘膜→异型增生粘膜→胃癌发展过程中的表达状态及相互关系 方法 :收集胃手术及胃镜活检标本共 60例 ,镜下观察胃粘膜并选取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腺体病灶共 99处。应用免疫组化检测p53、Rb、p16蛋白在 99个异型增生病灶、35例胃腺癌和 32例正常胃粘膜中的表达情况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技术 (PCR -SSCP)对 35例胃腺癌进行p16基因点突变检测 结果 :p53阳性率在轻、中、重度异型增生病灶中分别为 7.5%、35.1%、59.1% ,胃癌组为 68.6% ,正常对照组中无表达 Rb蛋白阳性率在轻、中、重度异型增生病灶中分别为 80 .0 %、89.3%、81.8% ,胃癌组为 57.1% ,正常对照组为90 6% .p16蛋白在正常胃粘膜、异型增生粘膜和胃癌中普遍表达 ,3组间阳性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16基因PCR -SSCP分析示只有 1例低分化腺癌出现异常单链泳动带 不同类型 (隐窝型、腺瘤型、再生型 )异型增生病灶组间、位于癌旁和良性病变旁的异型增生病灶组间p53、Rb和p16蛋白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 高 -中分化、低分化、未分化胃癌组间p53、Rb和p16蛋白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突变型p53蛋白的积聚在胃粘膜异型增生阶段已经开始 ,随着异型增生程度的加重逐渐增加 ,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 抑癌基因 基因表达 癌前病变 抑癌机理 P53 RB P1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脾方治疗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临床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杨金坤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13-15,共3页
观察健脾法为主治疗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的疗效 ,选择 32例中重度患者 ,以健脾方治疗 3个月 ,并应用Wistar大鼠化学致癌剂MNNG造模方法进行实验研究。结果 :对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有效率为 71.8% ,胃粘膜病变有效率为 78.1% ,治疗前后比较... 观察健脾法为主治疗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的疗效 ,选择 32例中重度患者 ,以健脾方治疗 3个月 ,并应用Wistar大鼠化学致癌剂MNNG造模方法进行实验研究。结果 :对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有效率为 71.8% ,胃粘膜病变有效率为 78.1% ,治疗前后比较P均 <0 0 1。实验大鼠中药组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出现率为 50 % ,西药组为 87.5% ,对照组为 10 0 %。提示健脾方能有效防治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脾法 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 中医药疗法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的模糊分级探讨
4
作者 陈琳珏 汪宏远 +1 位作者 丁锟 袁喜先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3年第3期204-205,共2页
为探讨组织学分级的有效途径 ,采用模糊分级分析方法 ,以连续值表示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的程度。结果显示 ,该方法能反映出病变的实际情况 。
关键词 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 模糊分级 模糊集合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NA、P53、EGFR在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和癌变中的表达
5
作者 刘天卿 赵鲁笳 +1 位作者 邢广莹 李美玉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1996年第10期18-20,共3页
应用LSAB免疫酶标法,对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和癌变细胞PCNA、P53、EGFR的表达进行了半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异型增生阶段,P53、EGFR基因就已不同程度地发生突变或被激活,小区内PCNA的密集... 应用LSAB免疫酶标法,对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和癌变细胞PCNA、P53、EGFR的表达进行了半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异型增生阶段,P53、EGFR基因就已不同程度地发生突变或被激活,小区内PCNA的密集表达显示出部分细胞已进入持续增殖阶段,而且上述变化皆随着异型增生程度的加重而更加显著。(2)那些在重度异型增生和少数中度异型增生时出现的灶状密集的PCNA阳性表达细胞、P53、EGFR基因的强阳性表达及EGFR分布失去极性的阳性表达细胞不可忽视,它们极有可能正处于早期癌变阶段。如果三种标志物伍用,可以通过检测膜、浆、核三处抗原而更有助于我们判断异型增生细胞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NA P53 EGF-R 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
原文传递
460例胃癌纤维胃镜活检标本的病理观察
6
作者 张林 温成华 +1 位作者 朱燕云 王义忠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3年第4期21-23,共3页
本文分析了460例胃癌胃粘膜活检资料,结果:男:女为2.36:1:51~6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岛(37.17%);发生部位以胃窦部最多见,占46.74%;组织学分类以低分化腺癌最多,占51 52%;在伴随病变中,畅化生的检出率为21.74%,胃腺囊为35%,胃粘膜上... 本文分析了460例胃癌胃粘膜活检资料,结果:男:女为2.36:1:51~6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岛(37.17%);发生部位以胃窦部最多见,占46.74%;组织学分类以低分化腺癌最多,占51 52%;在伴随病变中,畅化生的检出率为21.74%,胃腺囊为35%,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为32.61%。本组材料提示,不完全性大肠型肠化生、异型胃腺囊及胃粘膜中度以上异型增生与胃癌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化生 腺囊 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粘膜异型增生54例临床病理学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周木秀 涂抗美 +2 位作者 任玉霞 刘丽江 刘宏高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1年第6期328-331,共4页
目的 通过对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gastric epithelial dysplasia,GED)的内镜描述、病理组织学分级、不同治疗方法和癌变的回顾性研究,使内镜表现与组织学形态有机结合,为病理和临床医生制定规范统一... 目的 通过对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gastric epithelial dysplasia,GED)的内镜描述、病理组织学分级、不同治疗方法和癌变的回顾性研究,使内镜表现与组织学形态有机结合,为病理和临床医生制定规范统一的GED描述术语和诊断分级标准,为GED的治疗方法和预后判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选取54例具有随访资料的GED病例,进行HE、Goden-Sweet网染、P53和CEA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内镜形态、组织学分级和治疗方法与癌变的关系。结果 高度GED内镜形态表现为褪色和灰白色,光泽消失,质地变硬且弹性差,呈平坦凹陷或平坦凸起伴浅表糜烂并且大于0.5cm,与癌变关系非常密切(P<0.05)。低度GED多为隆起型,与增生性息肉和萎缩性胃炎难鉴别。结论 低度异型增生(low grade dysplasia)应当密切随访,或做内镜局部粘膜病灶切除后随访。高度异型增生应做内镜局部粘膜病灶切除或胃部分切除后密切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 癌变 内镜 随访 临床病理
原文传递
几种胃癌前病变的认识
8
作者 周福成 《家庭医学(上半月)》 1998年第12期23-23,共1页
所谓胃癌前病变,是在胃癌病变的发生发展中有着密切的病变,称之胃癌前病变。根据胃粘膜病理改变的组织学检查报告有以下几种:
关键词 癌前病变 不典型增生 粘膜病理改变 上皮化生 癌变率 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 慢性萎缩性 扩张型 手术治疗 癌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前疾病及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贾克力 杨晓玲 +2 位作者 张进才 马连生 郭调梅 《新消化病学杂志》 1993年第T01期17-19,21,共4页
胃癌前疾病与癌前病变的概念,胃癌前疾病系指有较多机会发生胃癌的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息肉(GP)、慢性胃溃疡(GU)、胃手术后残胃(GS)、肥厚性胃炎等。胃癌前病变则是一种组织病理学概念,主要指胃粘膜肠上皮化生(IM)(下称... 胃癌前疾病与癌前病变的概念,胃癌前疾病系指有较多机会发生胃癌的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息肉(GP)、慢性胃溃疡(GU)、胃手术后残胃(GS)、肥厚性胃炎等。胃癌前病变则是一种组织病理学概念,主要指胃粘膜肠上皮化生(IM)(下称肠化)、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又称不典型增生(ATP)和胃粘膜腺体异型扩张。本文收集近期文献,就此领域的胃癌前疾病及癌前病变(下称胃癌前期病变)新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前疾病 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 粘膜上皮化生 慢性萎缩性 腺体异型扩张 癌前期病变 慢性溃疡 肥厚性 组织病理学 癌前病变 不典型增生 术后残 息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