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0篇文章
< 1 2 7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化瘀涤痰汤改善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效果
1
作者 郝立夏 顾伟 王佳伟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5-89,共5页
目的分析化瘀涤痰汤改善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选取99例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49例)和研究组(50例),分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选例时间设置在2018年1月-2022年12月。对照组采用西医药物及运... 目的分析化瘀涤痰汤改善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选取99例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49例)和研究组(50例),分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选例时间设置在2018年1月-2022年12月。对照组采用西医药物及运动疗法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化瘀涤痰汤治疗,两组患者连续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神经营养及炎症因子指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中医证候各项积分、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血清CXC趋化因子16(CXC chemokineligand 16,CXCL-16)、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水平降低,两组间治疗后相比,研究组更低;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fugl-meyer,FMA)评分、Brunnstrom分期量表评分、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水平升高,研究组更高(两组间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治疗期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瘀涤痰汤治疗中风偏瘫有助于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调节神经营养及炎症因子指标水平表达,改善神经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偏瘫 化瘀涤痰汤 肢体运动功能 炎症因子 神经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接受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肢体康复锻炼对其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2
作者 陈晓刚 王越男 +1 位作者 王俊凯 温禾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5年第3期13-15,共3页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肢体康复锻炼治疗,对其肢体运动功能、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 以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于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69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患...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肢体康复锻炼治疗,对其肢体运动功能、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 以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于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69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患者进行改善脑循环、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联合肢体康复锻炼,研究组(35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低频脉冲电刺激,两组均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质量、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肢体运动功能、凝血功能指标及步态分析指标。结果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PSQ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降低,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及各项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均升高,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步长均延长,研究组均长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降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步速、步频均增大,研究组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肢体康复锻炼治疗,有助于提高其睡眠质量、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还能改善凝血功能与神经功能,促进步行功能、肢体运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低频脉冲电刺激 康复锻炼 肢体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的影响
3
作者 马亚红 李佩佩 高露 《包头医学》 2025年第1期96-98,共3页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本院收治的脑梗死偏瘫患者130例,根据临床护理模式分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模式的72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58...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本院收治的脑梗死偏瘫患者130例,根据临床护理模式分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模式的72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58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前两组各指标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肌力、肌张力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BI(Barthel index,BI)指数评分明显升高(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应用于脑梗死偏瘫患者中,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康复护理 脑梗死 偏瘫 肢体运动功能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锻炼依从性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分析
4
作者 赖红艳 郭静华 张平 《临床研究》 2025年第3期157-160,共4页
目的探究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中,应用早期康复护理的价值。方法选取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于2022年3月至2024年3月收入的72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n=36,早期康复护理),对照组(n=36,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锻炼依从性... 目的探究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中,应用早期康复护理的价值。方法选取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于2022年3月至2024年3月收入的72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n=36,早期康复护理),对照组(n=36,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锻炼依从性、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自我护理能力。结果护理后,研究组锻炼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自我护理能力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中,应用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其锻炼依从性,增强自我护理能力,有益于加快康复进程,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康复护理 脑梗死 偏瘫 锻炼依从性 肢体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易康复治疗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5
作者 康建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2期202-205,共4页
在脑卒中病患中,针对其偏瘫情况,选择简易康复技术进行干预,探讨对其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2020.01-2024.01,选择100例遗留偏瘫的脑卒中病患,随机分组,常规康复治疗应用在对照组,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增加简易康复治疗技术进行干... 在脑卒中病患中,针对其偏瘫情况,选择简易康复技术进行干预,探讨对其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2020.01-2024.01,选择100例遗留偏瘫的脑卒中病患,随机分组,常规康复治疗应用在对照组,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增加简易康复治疗技术进行干预。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等多项评分均较对照组更优,P均<0.05。在治疗3个月后,评估预后,计算得出预后良好率在研究组中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脑卒中偏瘫中,以简易康复治疗技术开展康复治疗,疗效显著,预后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简易康复治疗 肢体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疗法联合运动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6
作者 沈付兰 邹婷 《淮海医药》 2025年第1期57-60,共4页
目的:探讨针刺疗法联合运动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2021年10月—2023年10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运动康复治疗,观... 目的:探讨针刺疗法联合运动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2021年10月—2023年10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运动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疗法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测评法(FMA)]评分、中医证候(口眼歪斜、肢体麻木、语言謇涩、倦怠乏力)积分、生活质量[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总分分别为(56.73±5.86)分、(29.46±3.72)分、(86.19±8.94)分,高于对照组的(52.78±5.74)分、(26.84±3.68)分、(79.62±8.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口眼歪斜症、肢体麻木、语言謇涩、倦怠乏力证候积分分别为(0.59±0.24)分、(0.52±0.19)分、(0.58±0.21)分、(0.61±0.25)分,低于对照组的(0.73±0.26)分、(0.67±0.22)分、(0.72±0.18)分、(0.74±0.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S-QOL评分为(188.73±21.48)分,高于对照组的(176.25±22.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发生一过性眼发黑、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论:针刺疗法联合运动康复治疗可有效减轻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急性脑卒中 针刺疗法 运动康复治疗 肢体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向透药与药物罐联合应用对中风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的价值评估
7
作者 徐倩倩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3期151-154,共4页
探讨为中风偏瘫患者开展定向透药与药物罐联合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3年5月至2023年12月的80例中风偏瘫患者,以双盲法分组,为常规康复组(40例,开展常规康复训练)与中医干预组(40例,进行定向透药与药物罐联合干预),干预时间为3个... 探讨为中风偏瘫患者开展定向透药与药物罐联合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3年5月至2023年12月的80例中风偏瘫患者,以双盲法分组,为常规康复组(40例,开展常规康复训练)与中医干预组(40例,进行定向透药与药物罐联合干预),干预时间为3个月。干预后,比较两组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结果 干预后,中医干预组NIHSS评分低于常规康复组(t=7.096,P<0.001);中医干预组FMA评分较常规康复组高(t=5.688、8.268、5.483、5.064、5.272,P<0.001);中医干预组ADL及MBI评分均高于常规康复组(t=4.771、5.378,P<0.001)。结论 给予中风偏瘫患者定向透药与药物罐的联合干预措施可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利于提高肢体运动功能,从而减轻肢体活动障碍对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应用价值较优,可进一步在中风偏瘫患者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偏瘫 定向透药 药物罐 肢体运动功能 生活自理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的影响
8
作者 李容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2期075-078,共4页
探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22年 1 月至 2024 年 12 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 150 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均为75例患... 探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22年 1 月至 2024 年 12 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 150 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均为7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接受针灸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数据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FMA评分与NIHSS评分在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较单纯康复训练效果更佳,能够真正达到帮助患者的目的,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偏瘫 针灸 肢体运动功能 康复训练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损伤术后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观察
9
作者 吕本浩 路瑶 +2 位作者 宋海波 张波 于学忠 《山东医药》 2025年第3期78-82,共5页
目的观察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术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脊髓减压手术治疗的脊髓损伤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35例。术后1周,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和常... 目的观察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术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脊髓减压手术治疗的脊髓损伤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35例。术后1周,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疗程1个月,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包括中医康复治疗、中频电刺激和截瘫肢体综合训练。两组康复治疗后3个月评价疗效,计算优良率。两组康复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使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估量表评价肢体运动功能,使用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疗效评价为优2例、良14例、可6例、差3例,优良率为64.00%;对照组分别为3、9、15、8例及34.29%;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3个月ASIA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升高,且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升高更明显(P均<0.05)。结论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有助于提高脊髓损伤术后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康复治疗 早期综合康复 运动训练 肢体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康复护理路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中的应用
10
作者 陈彤 刘玉芳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1期124-127,共4页
探究康复护理路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70名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两组,一组为传统常规组,常规护理,一组为康复护理组,康复护理,比较护理效果。结果 康复护理组肢体功能和生存质量优于传统常规组(P<0.... 探究康复护理路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70名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两组,一组为传统常规组,常规护理,一组为康复护理组,康复护理,比较护理效果。结果 康复护理组肢体功能和生存质量优于传统常规组(P<0.05);康复护理组锻炼依从性高于传统常规组(P<0.05)。结论 实施康复护理路径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护理管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康复护理路径通过提供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注重患者的生理恢复和心理支持,促进了患者的全面康复,改善了其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整体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护理路径 脑卒中偏瘫 肢体运动功能 生存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方案结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上肢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11
作者 武跃 王楠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5年第3期4-6,共3页
目的 探究脑梗死后上肢偏瘫患者应用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对其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后上肢偏瘫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以患者入院治疗顺... 目的 探究脑梗死后上肢偏瘫患者应用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对其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后上肢偏瘫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以患者入院治疗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下开展康复训练,对照组实施低频率(1 Hz)r TMS疗法,研究组实施高频率(10 Hz)r TMS疗法,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传导功能、肢体运动功能量表(FMA)、Wolf运动功能量表(WMFT)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分,肩关节前屈和腕关节背伸活动度。结果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中枢传导时间(CCT)、上肢躯体运动诱发电位(MEP)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均缩短,且研究组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患者静息态阈值(RMT)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FMA、MBI、WMFT评分及肩关节前屈、腕关节背伸活动度均升高,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相较于低频r TMS,高频率r TMS方案结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上肢偏瘫患者预后康复效果更显著,能有效缩短SEP CCT及MEP CMCT,并降低RMT,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及肩、腕关节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康复训练 脑梗死 上肢偏瘫 肢体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研究
12
作者 雷凯悦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2期152-155,共4页
以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索这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中实施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方案的实际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某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比组(75例)和实验组(75例)。两组患者都接受常... 以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索这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中实施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方案的实际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某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比组(75例)和实验组(75例)。两组患者都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患者额外进行针灸治疗。然后比较关键临床指标,评价护理方案。结果 实验组治疗后的FMA评分、BI指数及步速均显著高于对比组(P<0.05),mRS评分显著低于对比组(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比组(P<0.05)。结论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方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大有助益,可以明显改善预后,符合临床护理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康复训练 脑卒中偏瘫 肢体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期式护理对脑出血患者术后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13
作者 房伟娇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2期164-168,共5页
探究针对脑出血患者术后治疗时应用分期式护理模式的最终效果及在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质量方面的影响评价。方法 按照随机法原则将我院于2023年1月至2024年7月治疗的脑出血患者分组,具体包括:对照组(n=44例,常规护理)、实... 探究针对脑出血患者术后治疗时应用分期式护理模式的最终效果及在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质量方面的影响评价。方法 按照随机法原则将我院于2023年1月至2024年7月治疗的脑出血患者分组,具体包括:对照组(n=44例,常规护理)、实验组(n=44例,分期式护理模式),比较最终效果。结果 比较SAS评分、SDS评分,实验组低,P<0.05;NIHSS评分、FMA评分中,护理干预后比较,实验组优势明显,P<0.05;护理前无差异,P>0.05;生活质量、满意度中,实验组高,P<0.05。结论 术后恢复阶段的分期式护理模式,在临床上优势明显,可帮助患者释放心理压力,改善焦虑、抑郁情绪,持续应用过程中,有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可提高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质量以及满意度,值得推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患者 神经功能 肢体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质量 分期式护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分析
14
作者 齐珍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2期125-128,共4页
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共有80名脑梗死患者参与研究,在研究中,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有40名患者。对照组进行基础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 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共有80名脑梗死患者参与研究,在研究中,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有40名患者。对照组进行基础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FMA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升,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更低。结论 在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强化早期康复护理的干预措施,可以显著提升脑梗死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从而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康复护理 脑梗死患者 肢体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拟加味化痰通络汤联合温和灸对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肌张力水平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15
作者 张木娇 《中国医学创新》 2025年第7期68-72,共5页
目的:探讨自拟加味化痰通络汤联合温和灸对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肌张力水平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3年12月中山市黄圃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 目的:探讨自拟加味化痰通络汤联合温和灸对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肌张力水平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3年12月中山市黄圃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结合电针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自拟加味化痰通络汤联合温和灸治疗,两组连续治疗3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及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前,两组FMA、MBI、SS-QOL及M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FMA、MBI、SS-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加味化痰通络汤联合温和灸可提高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临床疗效,保护患者脑神经,改善肌张力和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拟加味化痰通络汤 温和灸 气虚血瘀型 脑梗死恢复期 肌张力 肢体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家庭病床模式的综合性护理对长期卧床残疾儿童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16
作者 王爱明 《妇儿健康导刊》 2025年第3期145-148,共4页
目的 探讨基于家庭病床模式的综合性护理对长期卧床残疾儿童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山东大学儿童福利院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80例长期卧床的残疾儿童,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n=40)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n=40)... 目的 探讨基于家庭病床模式的综合性护理对长期卧床残疾儿童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山东大学儿童福利院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80例长期卧床的残疾儿童,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n=40)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n=40)在此基础上给予基于家庭病床模式的综合性护理。比较两组肢体运动功能、心理状态及患儿监护人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精细运动商评分[(90.58±4.16)分]、粗大运动商评分[(85.74±7.21)分]及总体运动商评分[(90.75±5.16)分]均高于对照组[(85.72±3.72)、(78.25±6.32)、(82.62±4.28)分],SAS评分[(22.73±0.33)分]及SDS评分[(35.23±0.16)分]均低于对照组[(46.20±0.63)、(42.21±0.13)分],患儿监护人护理总满意率(100.00%)高于对照组(80.00%)(P <0.05)。结论 基于家庭病床模式的综合性护理在长期卧床残疾儿童中应用,可改善患儿的肢体运动功能及心理状态,并提升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卧床残疾儿童 基于家庭病床模式的综合性护理 肢体运动功能 心理状态 护理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下关节清理联合微骨折技术对膝关节骨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鹏飞 徐明杰 +1 位作者 王三木 邢光卫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2期145-146,共2页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关节清理联合微骨折技术治疗膝关节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 70例膝关节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手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微骨折技术治疗,比较两组的膝关节功能、疼痛反应和下肢运动...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关节清理联合微骨折技术治疗膝关节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 70例膝关节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手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微骨折技术治疗,比较两组的膝关节功能、疼痛反应和下肢运动功能。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HSS评分、下肢Fugl-Mey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1周内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关节镜下关节清理联合微骨折技术治疗膝关节骨折可提升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减轻术后疼痛,提升下肢运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下关节清理 微骨折技术 膝关节骨折 肢体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护治一体化健康宣教对脑外伤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及自护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玉萍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24年第3期88-91,共4页
目的分析医护治一体化健康宣教在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江苏省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0例脑外伤患者,根据电脑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 目的分析医护治一体化健康宣教在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江苏省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0例脑外伤患者,根据电脑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医护治一体化健康宣教。6周后对两组患者的知信行水平、肢体运动功能、功能独立性及自护能力进行比较。结果护理6周后,观察组患者的知信行水平评分是(62.86±8.88)分,高于对照组的(54.87±8.80)分(P<0.05);观察组患者的Fugl-Meyer系统运动功能评分为(90.11±7.1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17±9.26)分(P<0.05);观察组患者的功能独立性测量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评分为(71.52±9.10)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16±9.17)分(P<0.05);观察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 Scale,ESCA)评分是(111.39±17.18)分,高于对照组的(97.75±16.49)分(P<0.05)。结论医护治一体化健康宣教在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不仅能提高其知信行水平,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及功能独立性恢复,还能增强患者自护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护治一体化健康宣教 脑外伤 肢体运动功能 功能独立性 自护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阶段式康复护理应用于颅脑外伤患者对其术后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19
作者 刘敏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2期0065-0068,共4页
研究颅脑外伤者进行阶段式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自2022.01~2022.08抽取40例颅脑外伤患者,抽签法随机分组,分析比较不同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更高,其临床指标和生活质量更好,(p<0.05)。结论 针对颅... 研究颅脑外伤者进行阶段式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自2022.01~2022.08抽取40例颅脑外伤患者,抽签法随机分组,分析比较不同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更高,其临床指标和生活质量更好,(p<0.05)。结论 针对颅脑外伤患者加强护理十分必要,选择阶段式康复护理对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产生更显著的改善作用,可辅助患者达到理想预后,干预效果显著,可在临床大量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段式康复护理 颅脑外伤 肢体运动功能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IPC对脑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 被引量:1
20
作者 潘化杰 刘爱贤 +2 位作者 甄巧霞 杨杰 杨傲然 《西部医学》 2024年第5期728-733,共6页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对脑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方法通过便利抽样法选取本院2020年12月—2021年12月住院的脑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对脑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方法通过便利抽样法选取本院2020年12月—2021年12月住院的脑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IPC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两组均在治疗3月后进行效果评价,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凝血-纤溶系统指标、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下肢腘静脉、股静脉、髂外静脉平均血流速度(Vm)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IPC可有效改善脑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神经功能及下肢血液流动速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纠正血液高凝状态,降低DVT发生率,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康复机器人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脑损伤 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下肢深静脉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