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对性的股内侧肌强化训练及髂胫束牵伸对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的改善效果分析
1
作者 邓家丰 申力 +2 位作者 姜韬 牛晶 路继科 《中国实用医药》 2025年第5期155-159,共5页
目的观察针对性的股内侧肌强化训练及髂胫束牵伸对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的改善效果。方法45例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按照就诊时间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22例)与对照组(23例)。其中对照组有3例、观察组有2例患者退出统计。观察组实施针对性的... 目的观察针对性的股内侧肌强化训练及髂胫束牵伸对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的改善效果。方法45例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按照就诊时间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22例)与对照组(23例)。其中对照组有3例、观察组有2例患者退出统计。观察组实施针对性的股内侧肌强化训练及髂胫束牵伸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对症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Lysholm膝关节评分量表(LKSS)评分。结果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VAS、LKSS评分分别为(5.65±1.69)、(51.55±6.84)分,对照组分别为(5.95±1.57)、(52.80±5.82)分;治疗6周后,观察组患者的VAS、LKSS评分分别为(1.35±0.43)、(82.10±7.89)分,对照组分别为(1.75±0.53)、(77.55±3.49)分。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58,P>0.05);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6周后的VAS评分与治疗前对比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03、11.34,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6周后的VAS评分与对照组对比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62,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LKSS评分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62,P>0.05);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6周后的LKSS评分与治疗前对比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08、16.31,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6周后的LKSS评分与对照组对比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6,P<0.05)。结论针对性的股内侧肌强化训练及髂胫束牵伸对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的效果显著,可在疼痛和活动障碍方面带来更大的即时改善,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内侧肌强化训练 髂胫束牵伸 疼痛综合征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内侧肌下方入路方式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疗效的影响分析
2
作者 郑文涛 闫艳强 《中国伤残医学》 2025年第7期1-4,9,共5页
目的:探讨股内侧肌下方入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7月—2024年4月于北大医疗淄博医院行TKA手术的84例患者资料,根据入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股内侧肌组及常规组,各42例。股内侧肌组选择内侧肌下... 目的:探讨股内侧肌下方入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7月—2024年4月于北大医疗淄博医院行TKA手术的84例患者资料,根据入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股内侧肌组及常规组,各42例。股内侧肌组选择内侧肌下方入路方式,常规组选择髌旁内侧入路方式。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程度、关节活动情况及关节功能。结果:股内侧肌组的手术总用时长于常规组,切口长度短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3d血红蛋白下降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股内侧肌组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两组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内侧肌组的最早抬腿时间、屈曲90°时间分别为(27.67±5.13)h、(31.60±6.09)h,均早于常规组的(34.83±5.70)h、(37.94±5.79)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的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内侧肌组的关节功能优良率为73.81%,与常规组的66.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TKA患者而言,不同入路方式并未对其关节功能的远期恢复效果造成明显影响,股内侧肌下方入路方式虽然会小幅增加手术时间,但早期疼痛程度更低,切口长度更短,患者关节恢复活动时间更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股内侧肌入路 关节功能 膝关节活动度
原文传递
不同收缩方式的血流限制训练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股内侧肌功能及形态学的影响观察
3
作者 李鹏程 俸玉 +4 位作者 陈小霞 陈岳峰 李维仁 黄丽 姚娜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4年第3期318-322,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收缩方式的血流限制(BFR)训练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股内侧肌(VMO)功能及形态学的影响。方法招募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昆明市中医医院收治的KOA患者10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观察组、B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 目的观察不同收缩方式的血流限制(BFR)训练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股内侧肌(VMO)功能及形态学的影响。方法招募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昆明市中医医院收治的KOA患者10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观察组、B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VMO等张收缩训练,A观察组采用VMO等长收缩结合BFR训练,B观察组采用VMO等张收缩结合BFR训练。比较三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大腿围度、VMO厚度以及VMO肌电值[包括均方根(RMS)值和积分肌电(iEMG)值]。结果在治疗3周后,三组左膝及右膝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左、右大腿围度、VMO厚度、iEMG值和RMS值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上升(P<0.05),且B观察组和A观察组的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以B观察组指标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BFR训练能有效改善KOA患者的关节疼痛,增加VMO厚度和大腿围度。在低负荷BFR条件下,等张收缩训练的康复治疗效果优于等长收缩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限制训练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等长收缩 等张收缩 股内侧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经内侧髌旁入路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效果差异
4
作者 张万红 孔德瑞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第24期39-42,共4页
目的探讨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经内侧髌旁入路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效果差异及对患者膝关节活动度(ROM)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襄汾县人民医院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采取的手术入路... 目的探讨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经内侧髌旁入路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效果差异及对患者膝关节活动度(ROM)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襄汾县人民医院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采取的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内侧髌旁入路手术,观察组患者采取股内侧肌下入路手术,两组患者术后均定期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前及术后1、3、6个月不同时间点膝关节ROM,术前、术后1周疼痛程度,术前、术后1个月临床效果及骨关节炎程度,以及术后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直腿抬高时间、下地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直腿抬高及下地活动时间均较短,术后引流量较少,但手术时间较长;与术前比,术后1、3、6个月两组患者膝关节ROM均呈持续升高趋势,且术后1个月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与术前比,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Lonner髌骨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术后1周两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随访期间,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6.06%)低于对照组(18.7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内侧髌旁入路相比,股内侧肌下入路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可有效缩短患者直腿抬高时间、下地活动时间,减少术后引流量,加快膝关节活动度恢复速度,且降低其术后疼痛、骨关节炎程度,改善患者治疗临床效果,同时安全性良好,但其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并不占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股内侧肌下入路 内侧髌旁入路 膝关节活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程度紧身压迫对踏蹬运动中股内侧肌sEMG变化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6
5
作者 陈金鳌 陆阿明 +2 位作者 王国栋 徐勤儿 戴晓群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2-31,共10页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相关指标定量反映不同强度负荷的匀速踏蹬运动至疲劳过程中,不同程度紧身压迫对股内侧肌sEMG变化特征的影响,进而探讨紧身压迫度对肌肉活动的效用及其内在机制。方法:随机抽取未进行过系统踏蹬训练的青年健康男性受试...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相关指标定量反映不同强度负荷的匀速踏蹬运动至疲劳过程中,不同程度紧身压迫对股内侧肌sEMG变化特征的影响,进而探讨紧身压迫度对肌肉活动的效用及其内在机制。方法:随机抽取未进行过系统踏蹬训练的青年健康男性受试者10名,分别以下肢无紧身压迫、中度紧身压迫、高度紧身压迫状态完成中强度和大强度负荷的匀速踏蹬运动至疲劳测试,对同步采集的股内侧肌iEMG和MF肌电指标数据进行分段和标准化处理,并采用三因素方差分析和事后多重比较检验考察各组实验数据间的差异。结果:1)运动后期,紧身压迫对iEMG及MF变化幅度的总效应均有影响,且在与运动强度发生交互作用时,这种影响效应更为明显。2)与无紧身压迫相比,中度紧身压迫不改变中强度负荷运动中iEMG(%)值的增长和MF(%)值的降低幅度;但却使大强度负荷运动后期iEMG(%)值的增长和MF(%)值的降低幅度均有所下降。3)与无紧身压迫相比,高度紧身压迫使中强度负荷运动后期iEMG(%)值的增长和MF(%)值的降低幅度均有所下降;但却使大强度负荷运动后期iEMG(%)值的增长和MF(%)值的降低幅度均有所上升。结论:外加中度紧身压迫在大强度踏蹬运动后期与外加高度紧身压迫在中等强度踏蹬运动后期对股内侧肌的作用相似,均利于维持局部肌肉收缩的输出功率及外周运动单位动作电位的传导速率,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延缓肌疲劳和延长运动时效;相反,外加高度紧身压迫在大强度踏蹬运动后期则会加速肌疲劳的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身运动装 压迫度 强度负荷 踏蹬运动 股内侧肌 表面电图 肉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股内侧肌电刺激治疗髌骨软化症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7
6
作者 郭开今 叶启彬 +4 位作者 林进 沈建雄 杨新宇 王学北 刘德诚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56-160,共5页
采用选择性股内侧肌电刺激方法治疗了364例髌骨软化症患者。通过对其中211例随访结果表明,选择性股内侧肌电刺激能够明显改善CA角(congruenceangle)(P<0.01),显著地改善LPA角(leteralp... 采用选择性股内侧肌电刺激方法治疗了364例髌骨软化症患者。通过对其中211例随访结果表明,选择性股内侧肌电刺激能够明显改善CA角(congruenceangle)(P<0.01),显著地改善LPA角(leteralpatellofemoralangle)(P<0.001),对临床症状缓解的有效率达95%,从而为髌骨软化症的非手术治疗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髌骨软化症 电疗法 股内侧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股内侧肌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7
作者 魏智钧 李雪 +4 位作者 李华 欧阳颀 候艳丽 张秋芬 李自立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5-297,共3页
目的观察选择性股内侧肌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8例脑卒中膝过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7例,均给予药物及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配合膝关节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进行选择性股内侧肌训... 目的观察选择性股内侧肌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8例脑卒中膝过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7例,均给予药物及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配合膝关节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进行选择性股内侧肌训练,均持续8周。比较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膝过伸改善情况、Fugl-meyer(FMA)评分及最大步行速度和步长的测量结果。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膝过伸3例,对照组膝过伸1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80,P<0.05)。治疗前两组下肢FMA评分、最大步行速度及平均步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FMA评分、最大步行速度及平均步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选择性股内侧肌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膝关节功能,提高其步行速度。股内侧肌肌力下降可能是膝关节动态稳定性异常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膝过伸 股内侧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初步观察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刘军 孙振辉 +6 位作者 田峥巍 孙云波 王磊 曹建刚 田孟强 张宇 王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649-652,共4页
[目的]探讨股内侧肌下入路小切口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优点、风险及手术要点。[方法]自2005年4月-2006年12月本院共行全膝关节置换术204例(344膝),其中传统切口(convention incision,CI)置换组146例(246膝),经股内侧肌下入路... [目的]探讨股内侧肌下入路小切口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优点、风险及手术要点。[方法]自2005年4月-2006年12月本院共行全膝关节置换术204例(344膝),其中传统切口(convention incision,CI)置换组146例(246膝),经股内侧肌下入路微创(minimally invasive,MIS)置换组58例(98膝),均采用Zimmer公司NEXGEN-LPS人工全膝关节,记录麻醉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患者术后第一次下地时间,不同时间阶段行走距离、膝关节主动活动度、手术前后HSS评分以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204例均获随访,时间4—7个月(平均5个月),微创组和对照组麻醉时间、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地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检验,P〈0.05),微创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均大于对照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下地时间均小于对照组。术后24h、1周、1月行走距离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u检验,P〈0.05),术后3个月行走距离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u检验,P〉0.05)。术后24h、1周、2周非负重主动活动度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u检验,P〈0.05),术后1个月行走距离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u检验,P〉0.05)。HSS评分术后24h、1周、2周膝关节HSS评分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u检验,P〈0.05),术后1月HSS评分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u检验,P〉0.05)。[结论]股内侧肌下入路小切口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股四头肌损伤小,术后膝关节主动活动时间较早,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快,术后远期步行距离、膝关节非负重主动活动度及HSS评分两者无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 微创手术 股内侧肌下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速离心训练联合股内侧肌电刺激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吕汐妍 任超展 +4 位作者 寄婧 时斌 徐建成 周彬彬 薛枝秀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433-1435,共3页
膝关节骨性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中老年人常见的骨科疾患,是导致关节疼痛、肿胀、畸形、功能障碍甚至残疾的疾病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研究证实,通过增强肌力、提高本体感觉输入、恢... 膝关节骨性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中老年人常见的骨科疾患,是导致关节疼痛、肿胀、畸形、功能障碍甚至残疾的疾病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研究证实,通过增强肌力、提高本体感觉输入、恢复膝关节动力稳定系统是KOA康复的关键[1]。等速肌力训练现已广泛应用于体育训练和康复医学领域,有研究已经证实离心训练在改善肌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2]。电刺激系统可提高肌肉组织的活性,募集更多的运动单位参与活动,从而提高肌肉的收缩力量[3]。本研究采用等速离心训练和股内侧肌电刺激相结合,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股内侧肌 康复医学 本体感觉 骨关节炎 电刺激治疗 收缩力量 等速离心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股内侧肌下与内侧髌旁入路的比较 被引量:11
10
作者 徐杰 刘春华 +1 位作者 周仕国 林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35期6240-6246,共7页
背景:目前国内全膝关节置换以内侧髌旁入路为主,创伤大、恢复慢,而经股内侧肌下入路更符合正常解剖,能完整保留伸膝装置,临床对于二者的相关比较研究极少。目的:对比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方法:2009... 背景:目前国内全膝关节置换以内侧髌旁入路为主,创伤大、恢复慢,而经股内侧肌下入路更符合正常解剖,能完整保留伸膝装置,临床对于二者的相关比较研究极少。目的:对比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55例(70膝)膝关节病变患者被随机分为股内侧肌下入路组26例(35膝)和内侧髌旁入路组29例(35膝),分别采用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比较2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置换后引流量、依托考昔片追加量、疼痛度、直腿抬高时间、起始下地时间、住院时间、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假体力线对位以及并发症情况。所有假体均选用Johnson&Johnson公司旋转平台的Sigma型假体。结果与结论:55例患者获得12-24个月随访,均未出现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血管神经损伤、关节不稳、假体松动或移位等并发症。所有假体均获得正确的力线对位。股内侧肌下入路组患者置换手术时间大于内侧髌旁入路组(P=0.00),而切口长度、置换后引流量、依托考昔片追加量、目测类比疼痛评分、直腿抬高时间、起始下地时间、住院时间、置换后3d膝关节活动度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均优于内侧髌旁入路组(P<0.05)。置换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经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早期疗效显著优于经内侧髌旁入路,而2种入路在假体力线对位方面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人工假体 全膝关节置换 膝关节 入路 股内侧肌 内侧髌旁 伸膝装置 早期疗效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极拳特定动作下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表面肌电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欧阳静明 王楚怀 +4 位作者 王于领 张洲 缪萍 王玉娟 余秋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11期1068-1070,共3页
目的研究太极拳特定动作中股内侧肌(VMO)和股外侧肌(VL)的肌纤维募集情况。方法收集15名健康志愿者在维持5个太极拳定势(白鹤亮翅、金鸡独立、搂膝拗步、十字手、仆步)时VL、VMO的表面肌电信号,比较平均肌电值(AEMG)、平均功率频率(MPF... 目的研究太极拳特定动作中股内侧肌(VMO)和股外侧肌(VL)的肌纤维募集情况。方法收集15名健康志愿者在维持5个太极拳定势(白鹤亮翅、金鸡独立、搂膝拗步、十字手、仆步)时VL、VMO的表面肌电信号,比较平均肌电值(AEMG)、平均功率频率(MPF)、中位频率(MF)、零点通过率(ZCR)。结果维持白鹤亮翅、金鸡独立时,其支撑脚VMO、VL的所有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维持搂膝拗步、十字手、仆步时,其支撑脚VL的AEMG、MFC、ZCR、MF均小于VMO(P<0.05);与股四头肌的最大随意收缩负荷相比,所测试的动作下,肌肉负荷属于中小负荷,并且能募集到更多的慢肌纤维。结论进行太极拳运动时,肌肉负荷较小,并且能募集到更多的慢肌纤维;某些太极拳动作下,VMO可以较多地募集到肌纤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极拳 表面电图 股内侧肌(VMO) 外侧(V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次全膝关节置换股内侧肌中间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置入假体的优势对比(英文) 被引量:9
12
作者 符培亮 李晓华 +3 位作者 吴宇黎 谢庆云 孙久一 吴海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793-1796,共4页
背景:国外研究已表明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股内侧肌中间入路不仅能较好地保留股四头肌内侧结构的完整性,较早恢复伸膝装置功能,而且能减少膝关节内侧血供的破坏,较好保留膝关节本体感觉。目的:进一步验证采用股内侧肌中间入路对全膝关节... 背景:国外研究已表明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股内侧肌中间入路不仅能较好地保留股四头肌内侧结构的完整性,较早恢复伸膝装置功能,而且能减少膝关节内侧血供的破坏,较好保留膝关节本体感觉。目的:进一步验证采用股内侧肌中间入路对全膝关节假体置入后早期功能训练的影响,并与内侧髌旁入路比较。设计:前瞻性随机双盲对比观察试验。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对象:选择2004-03/2006-03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收治的双侧膝关节同期置换患者34例,其中男7例,女27例;年龄56~78岁,平均70.5岁。其中骨性关节炎24例,类风湿关节炎10例。双侧膝内翻24例、双侧膝外翻9例,一侧内翻一侧外翻1例。患者均知情同意参加本实验,并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主要材料:交叉替代型假体(PFC-Sigama,英国DUPUY公司),在胫骨衬垫中央加入一个聚乙烯突起,相应的股骨假体使用前后向切骨及斜面切骨,与保留型假体相同。方法:34例患者两侧膝关节的手术入路进行随机分配,一侧采用股内侧肌中间入路,另一侧采用内侧髌旁入路。比较两组间的外科参数和临床参数。主要观察指标:①外科参数包括暴露的难易程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外侧支持带松解的比例。②临床参数包括术后静息和运动时疼痛、直腿抬高时间、主动屈曲到90°的时间、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和并发症。结果:34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采用股内侧肌中间入路一侧的膝关节术中失血较少[(286±29.8)mL,(368±35.8)mL,P<0.05],外翻膝需要做外侧支持带松解的比例较小(20%,50%,P<0.05),术后1周内疼痛较轻(P<0.05),能较早地进行主动直腿抬高运动[(1.8±0.3)d,(4.5±0.8)d,P<0.01],较早地屈曲到90°[(3.2±0.8)d,(7.1±1.2)d,P<0.01],术后45d活动度改善较快[(107°±20°),(98°±12°),P<0.05]。结论:股内侧肌中间入路对伸膝装置和髌周血管丛的破坏较少,全膝关节假体置入后早期疼痛较轻,活动度恢复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 股内侧肌入路 内侧髌旁入路 假体置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术股内侧肌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比较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8
13
作者 徐应龙 赵劲民 +2 位作者 李书振 丁晓飞 吴泰相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CSCD 2010年第5期585-591,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经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EMbase、PubMed和CBM,全面搜集经股内侧肌入路和内侧髌旁入路膝关节置换术的所有临床对照试验,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并... 目的系统评价经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EMbase、PubMed和CBM,全面搜集经股内侧肌入路和内侧髌旁入路膝关节置换术的所有临床对照试验,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并使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8个研究,包括4个RCT,2个半随机对照试验,2个非随机对照试验。Mata分析结果显示,股内侧肌入路组与内侧髌旁组相比,外侧支持带松解率[RR=0.75,95%CI(0.52,1.08),P=0.12]、术后6周膝关节屈曲活动度[MD=2.65,95%CI(–1.20,6.50),P=0.18)]、手术时间[MD=1.04,95%CI(–3.50,5.58)]及术后不良反应[OR=1.04,95%CI(0.43,2.52),P=0.9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此外,1个研究提示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个研究提示股内侧肌入路组术中出血量要少于内侧髌旁入路组,1个研究未作统计学分析;2个研究提示两组术后直腿抬高时间上无差异,另1个研究提示术后直腿抬高时间股内侧肌入路组要短于内侧髌旁入路组。结论现有证据表明,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外侧支持带松解率、术后6周膝关节屈曲活动度、手术时间和术后不良反应方面与内侧髌旁入路的效果相似,但两者术中出血量和直腿抬高时间有无差异尚不能判断。受纳入研究质量限制,上述结果还有待开展更多高质量的临床试验来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股内侧肌中间入路 内侧髌旁入路 系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主动功能锻炼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红云 陈丽宜 贾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2621-2622,共2页
目的:研究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主动功能锻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2-10月在我院行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25例,术后行主动功能锻炼,对照组25例,术后应用CPM机按常规行膝关节功能... 目的:研究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主动功能锻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2-10月在我院行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25例,术后行主动功能锻炼,对照组25例,术后应用CPM机按常规行膝关节功能锻炼。记录术后第1、3、7天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关节屈伸活动度,记录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1、3个月的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3~9个月的随访。术后第1天,两组VAS疼痛评分及关节屈伸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7天,两组VAS疼痛评分及关节屈伸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周,两组膝关节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两组膝关节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主动功能锻炼为患者的康复创造了有利条件,使患者的关节功能最大限度地得到了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股内侧肌入路 主动功能锻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内侧肌穿支蒂股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6
15
作者 林加福 郑和平 林涧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14-617,共4页
目的为股内侧肌穿支蒂股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以髌骨中点、收肌结节为观测标志解剖观测:①股中间皮神经走行与分布;②股内侧肌穿支与股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间的吻合关... 目的为股内侧肌穿支蒂股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以髌骨中点、收肌结节为观测标志解剖观测:①股中间皮神经走行与分布;②股内侧肌穿支与股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间的吻合关系。另用1侧新鲜标本进行摹拟手术。结果①股中间皮神经前支体表投影相当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与髌结连线(髌骨中点至收肌结节的连线)中点的连线;②股内侧肌穿支穿出点位于股内侧肌支体表投影线(腹股沟中点与收肌结节连线中、下1/3交界点至髌骨中点的表线)中点附近,相当于收肌结节上(9.4±2.4)cm、髌骨中点垂线内(4.1±1.0)cm处。穿支穿过深筋膜至皮下,并分出众多的细小血管与股中间皮神经的神经旁和神经干血管链(网)密切吻合,在大腿前内侧形成顺沿股中间皮神经纵轴的血管丛。结论可形成股内侧肌穿支蒂股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位修复膝部软组织缺损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内侧肌穿支 中间皮神经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股内侧肌下入路行内轴型全膝关节假体置换的优势 被引量:3
16
作者 魏波 姚庆强 +3 位作者 唐成 李旭祥 徐燕 王黎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52-557,共6页
背景:目前全膝关节置换最常用的是内侧髌旁入路,但由于其对股四头肌腱的损伤,可能导致后期伸肌装置的弱化,进而影响患者的长期功能恢复。目的:评估经股内侧肌下入路行内轴型膝关节假体全膝关节置换的优势。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 背景:目前全膝关节置换最常用的是内侧髌旁入路,但由于其对股四头肌腱的损伤,可能导致后期伸肌装置的弱化,进而影响患者的长期功能恢复。目的:评估经股内侧肌下入路行内轴型膝关节假体全膝关节置换的优势。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单侧膝骨关节炎患者,均采用内轴型膝关节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其中26例为经股内侧肌下入路,27例为经内侧髌旁入路。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分布、体质量指数及术前血红蛋白、目测类比疼痛评分、膝关节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比分析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首次直腿抬高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评估两组术后目测类比疼痛评分、膝关节HSS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结果与结论:①股内侧肌下入路组患者的平均手术切口长度、术后首次直腿抬高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经内侧髌旁入路组(P<0.05),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术后2 d,股内侧肌下入路组患者的目测类比疼痛评分低于内侧髌旁入路组(P<0.001);术后1个月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474);③术后1,3个月,股内侧肌下入路组患者的膝关节HSS评分显著高于内侧髌旁入路组(P<0.001),术后1年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656);④术后1个月,股内侧肌下入路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显著高于内侧髌旁入路组(P<0.001),术后3个月和1年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298,P=0.999);⑤采用股内侧肌下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不损伤股内侧肌腱,保留了伸肌装置,在较少软组织损伤的同时,便于内轴型膝关节假体的安装和术中内轴运动的评估,能显著改善置换后患肢的疼痛肿胀,更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内轴型膝关节假体 股内侧肌下入路 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初次膝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结果对比 被引量:10
17
作者 黄威 马锐祥 +4 位作者 张林林 徐泽 李守民 孔荣 朱晨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2551-2554,共4页
目的对比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经内侧髌旁入路行初次膝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结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在安徽省立医院骨科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69例患者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经股内侧肌下入路18例,经内侧髌旁入路51例,比较... 目的对比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经内侧髌旁入路行初次膝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结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在安徽省立医院骨科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69例患者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经股内侧肌下入路18例,经内侧髌旁入路51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首次直腿抬高时间、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术后下肢力线不良率、术后3 d膝关节肿胀度、膝关节活动度、VAS疼痛评分和术后1个月膝关节HSS评分的差异。结果两种入路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术后下肢力线不良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首次直腿抬高时间、术后3 d膝关节肿胀度、膝关节活动度、VAS疼痛评分和术后1个月膝关节HSS评分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内侧肌下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相较经内侧髌旁入路具有在术后早期膝关节肿胀轻、疼痛轻、功能好的优势,而对术后下肢力线无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骨关节炎 股内侧肌下入路 内侧髌旁入路 加速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股内侧肌电刺激治疗髌骨软化症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学康 程兆明 郭开今 《实用骨科杂志》 2007年第2期94-96,共3页
目的探讨与评估选择性股内侧肌电刺激治疗髌骨软化症的远期疗效。方法治疗组69例患者接受电刺激治疗,对照组13例患者应用非甾体药物治疗。随访8年后记录随访观察期间测量屈膝30°轴位片的CA角及LPA角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 目的探讨与评估选择性股内侧肌电刺激治疗髌骨软化症的远期疗效。方法治疗组69例患者接受电刺激治疗,对照组13例患者应用非甾体药物治疗。随访8年后记录随访观察期间测量屈膝30°轴位片的CA角及LPA角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能够明显改善CA角及LPA角(P<0.01),对于临床症状的缓解率可达到83%,优良率则为54%;而对照组患者病情进一步发展(P<0.01)。结论选择性股内侧肌电刺激治疗髌骨软化症是一个有效的非手术疗法,对改善CA角、LPA角和临床症状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软化症 股内侧肌 选择性电刺激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生物反馈技术结合渐进抗阻训练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股内侧肌肌力训练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克军 蒋拥军 何梦凡 《中医正骨》 2016年第5期13-15,19,共4页
目的:观察电子生物反馈技术结合渐进抗阻训练对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股内侧肌肌力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因ACL损伤接受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单骨道重建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电子反馈组和抗阻训练组... 目的:观察电子生物反馈技术结合渐进抗阻训练对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股内侧肌肌力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因ACL损伤接受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单骨道重建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电子反馈组和抗阻训练组,每组30例。术后2组患者均接受8周常规康复治疗,然后开始进行渐进抗阻训练。开始训练前测定2组患者重复完成10次膝关节30°~0°伸屈动作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量(repetition maximum,RM),即10RM,作为抗阻训练的基数。抗阻训练组单纯进行渐进抗阻训练,电子反馈组应用电子生物反馈技术进行渐进抗阻训练,每次训练3组,隔天1次,共训练4周。测定2组患者肌力训练前和训练4周后患侧股内侧肌10RM和股内侧肌静态表面肌电活动波幅,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肌力训练前2组患者的股内侧肌10RM和静态表面肌电活动波幅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51,P=0.124;t=0.845,P=0.513)。训练4周后2组患者的股内侧肌10RM均增大[(15.26±3.75)kg,(26.68±4.13)kg,t=2.695,P=0.024;(14.75±4.67)kg,(27.26±3.54)kg,t=2.564,P=0.032],2组患者的股内侧肌10R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4,P=0.077)。训练4周后2组患者的股内侧肌静态表面肌电活动波幅均增大[(1.46±0.42)μV,(4.91±2.17)μV,t=2.813,P=0.011;(1.39±0.57)μV,(2.15±1.47)μV,t=2.143,P=0.042],电子反馈组的股内侧肌静态表面肌电活动波幅高于抗阻训练组(t=0.530,P=0.012)。结论:与单纯渐进抗阻训练相比,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应用电子生物反馈技术结合渐进抗阻训练,能更好地增强股内侧肌肌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 生物反馈 抗阻训练 股内侧肌 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切口经股内侧肌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 被引量:3
20
作者 宋兵华 孙俊英 +2 位作者 石岩 殷浩 赖震 《临床骨科杂志》 2008年第3期198-201,共4页
目的探讨小切口经股内侧肌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疗效和特点。方法小切口经股内侧肌入路行全膝置换28例(30膝)。分别对术后切口长度、疼痛度、镇痛剂使用量、手术前后Hb减少量、输血量、引流量、直腿抬高时间、术后住院时间... 目的探讨小切口经股内侧肌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疗效和特点。方法小切口经股内侧肌入路行全膝置换28例(30膝)。分别对术后切口长度、疼痛度、镇痛剂使用量、手术前后Hb减少量、输血量、引流量、直腿抬高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假体力线对位,术后6、12周、1年的活动度(ROM)及术后1年膝关节HSS评分等观察指标进行疗效分析。结果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年-1年6个月。切口长度8.5-14(11.3±0.8)cm,VAS评分1.2-4(2.76±0.76)分,术后2例患者肌注75mg杜冷丁,5例口服塞来昔布(西乐葆)0.4g,余患者均未给予镇痛剂,引流量25-300(96.8±55.9)m、lHb减少10-55(25.5±10.5)g/L,距能直腿抬高时间1-8(3.8±1.57)d,术后住院6-14(8.6±2.0)d,术后6、12周、1年的平均ROM分别为107°±6.3°、117°±5.5°、121°±6°,1年HSS评分平均95分±1.7分;除有1例胫骨假体对位不良外,其余均获得正确的力线对位。结论小切口经股内侧肌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快,早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置换 膝关节 微创股内侧肌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