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NEC肠道菌群的改变与炎症改变,通过构建NEC动物模型,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道菌群与肠道组织差异蛋白质相关性。方法 选择SPF级C57BL/6小鼠充当实验对象,借助“交替低氧、低温条件、LPS灌胃”处理来诱导小鼠模型的NEC症状,...基于NEC肠道菌群的改变与炎症改变,通过构建NEC动物模型,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道菌群与肠道组织差异蛋白质相关性。方法 选择SPF级C57BL/6小鼠充当实验对象,借助“交替低氧、低温条件、LPS灌胃”处理来诱导小鼠模型的NEC症状,并对其进行分组,分为建模组(NEC组)、对照组(Con组),每组各5只。在无菌条件下,同一时间段内,采集小鼠新鲜粪便,小鼠肠道组织的收集与检测,光学显微镜镜下观察HE染色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质谱数据及差异蛋白,将目标蛋白质序列KO归类,并获得目标蛋白质序列所参与的通路信息,寻找与肠道菌群、炎症反应、免疫反应相关的关键差异蛋白。用 AUC进行评估肠道菌群与肠道组织差异蛋白质相关性。结果 HE染色结果揭示,Con组)的小鼠肠组织维持了完好的正常结构,其肠道绒毛以及上皮均完整无损;而 NEC 组小鼠的肠壁全层有大量炎性细胞进行浸润,在黏膜层、黏膜下层以及固有层能够看到显著的分离水肿情况,绒毛呈现变性和水肿特征,部分区域甚至出现坏死。将 NEC 组(3.45±0.68)与 Con 组(0.74±0.35)进行对比,可见 NEC 组小鼠的肠组织损伤评分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EC组幼鼠菌种多样性较Con组明显丰富,基于肠道菌群非靶向代谢组学构建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高达0.89,95%CI:0.773,0.972,表明能够有效的区分NEC组幼鼠发病前和Con组幼鼠,可以有效作为预警NEC发病的分子标记物,结论 通过利用生信分析技术,分析差异表达蛋白质参与的功能,为NEC发生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为NEC的治疗提供潜在靶点。展开更多
文摘基于NEC肠道菌群的改变与炎症改变,通过构建NEC动物模型,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道菌群与肠道组织差异蛋白质相关性。方法 选择SPF级C57BL/6小鼠充当实验对象,借助“交替低氧、低温条件、LPS灌胃”处理来诱导小鼠模型的NEC症状,并对其进行分组,分为建模组(NEC组)、对照组(Con组),每组各5只。在无菌条件下,同一时间段内,采集小鼠新鲜粪便,小鼠肠道组织的收集与检测,光学显微镜镜下观察HE染色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质谱数据及差异蛋白,将目标蛋白质序列KO归类,并获得目标蛋白质序列所参与的通路信息,寻找与肠道菌群、炎症反应、免疫反应相关的关键差异蛋白。用 AUC进行评估肠道菌群与肠道组织差异蛋白质相关性。结果 HE染色结果揭示,Con组)的小鼠肠组织维持了完好的正常结构,其肠道绒毛以及上皮均完整无损;而 NEC 组小鼠的肠壁全层有大量炎性细胞进行浸润,在黏膜层、黏膜下层以及固有层能够看到显著的分离水肿情况,绒毛呈现变性和水肿特征,部分区域甚至出现坏死。将 NEC 组(3.45±0.68)与 Con 组(0.74±0.35)进行对比,可见 NEC 组小鼠的肠组织损伤评分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EC组幼鼠菌种多样性较Con组明显丰富,基于肠道菌群非靶向代谢组学构建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高达0.89,95%CI:0.773,0.972,表明能够有效的区分NEC组幼鼠发病前和Con组幼鼠,可以有效作为预警NEC发病的分子标记物,结论 通过利用生信分析技术,分析差异表达蛋白质参与的功能,为NEC发生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为NEC的治疗提供潜在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