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黄素对大鼠烧伤早期肠粘膜损害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5
1
作者 荣新洲 肖光夏 +3 位作者 黎鳌 周一平 李志清 陈惠英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6期496-499,共4页
目的 观察核黄素对烧伤早期肠粘膜损害的防治效果。方法将 90只Wistar大鼠分成正常对照、烧伤对照和烧伤治疗组 ,后二者 30 %的体表面积Ⅲ度烧伤 ,治疗组烧伤后立即腹腔注射核黄素 ,在不同时相对肠粘膜丙二醛 (MDA)二胺氧化酶(DAO)作... 目的 观察核黄素对烧伤早期肠粘膜损害的防治效果。方法将 90只Wistar大鼠分成正常对照、烧伤对照和烧伤治疗组 ,后二者 30 %的体表面积Ⅲ度烧伤 ,治疗组烧伤后立即腹腔注射核黄素 ,在不同时相对肠粘膜丙二醛 (MDA)二胺氧化酶(DAO)作动态测定 ,同时对肠粘膜形态学作了光镜和电镜观察 ,并以单纯烧伤和正常大鼠为对照。结果治疗组动物肠粘膜丙二醛含量下降较烧伤组显著 (P <0 0 1) ,而二胺氧化酶水平较烧伤组明显升高 (P <0 0 1) ,伤后肠粘膜充血、出血、肿胀及粘膜缺损明显减轻。结论严重烧伤后核黄素的早期运用 ,可减轻肠粘膜缺血、缺氧及脂质过氧化损害 ,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肠粘膜的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核黄素 肠粘膜损害 防治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早期肠粘膜损害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水明 刘友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07-209,共3页
目的 :探讨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早期肠粘膜损害的发生机制。方法 :采用 2 0 %Ⅲ度体表烧伤合并小剂量内毒素 (LPS 1mg/kg)注射的大鼠模型 ,动态检测了肠组织血小板激活因子 (PAF)、黄嘌呤氧化酶(XO)、丙二醛 (MDA)等的变化。结果 :烧伤... 目的 :探讨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早期肠粘膜损害的发生机制。方法 :采用 2 0 %Ⅲ度体表烧伤合并小剂量内毒素 (LPS 1mg/kg)注射的大鼠模型 ,动态检测了肠组织血小板激活因子 (PAF)、黄嘌呤氧化酶(XO)、丙二醛 (MDA)等的变化。结果 :烧伤合并内毒素注射后肠组织PAF升高较XO出现早 ,0 5h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6h达高峰 ,肠组织XO和MDA分别与PAF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0 5 ;P <0 0 0 1) ,MDA与XO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1) ,在PAF及MDA的高峰期 ,肠粘膜损害更明显。结论 :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早期肠粘膜损害的发生是由于包括PAF等炎症介质的释放 ,导致肠上皮细胞XO及巨噬细胞活化、自由基的产生 ,其后中性粒细胞的浸润 ,协同促进肠粘膜损害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内毒素血症 肠粘膜损害 大鼠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激活因子在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早期肠粘膜损害中的作用 被引量:5
3
作者 王水明 刘友生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SCD 2000年第2期93-95,共3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激活因子(PAF)在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早期肠粘膜损害中的作用。方法:采用20% Ⅲ度体表烧伤合并小剂量内毒素(LPS1 m g/kg)注射的大鼠模型,动态检测了肠组织PAF、磷脂酶A2(PLA2 )、黄嘌... 目的:探讨血小板激活因子(PAF)在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早期肠粘膜损害中的作用。方法:采用20% Ⅲ度体表烧伤合并小剂量内毒素(LPS1 m g/kg)注射的大鼠模型,动态检测了肠组织PAF、磷脂酶A2(PLA2 )、黄嘌呤氧化酶(XO)、丙二醛(MDA)等的变化。结果:烧伤合并内毒素注射后肠组织PAF含量于致伤后0.5小时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6 小时达到高峰;肠组织XO、MDA分别与PAF呈显著正相关(P< 0.005 和P< 0.001);在肠组织PAF的高峰期,肠粘膜损害更明显。结论:PAF在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早期肠粘膜损害中起着重要作用;XO活化、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及自由基产生是PAF导致肠粘膜损害的重要中间机制;肠粘膜固有细胞是PAF来源的重要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内毒素血症 肠粘膜损害 血小板激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激活因子与肠粘膜损害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水明 《国外医学(创伤与外科基本问题分册)》 1997年第2期79-82,共4页
血小板激活因子(PAF)是经磷脂酶A_2作用后生成的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脂质介质。本文对PAF受体及信号转导机制,PAF与肠粘膜损害及其作用机理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血小板激活因子 受体 肠粘膜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对肠粘膜的协同损害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水明 刘友生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 探讨在Ⅲ度体表烧伤合并小剂量内毒素注射条件下肠粘膜损害的特点及其发生机理。方法 采用 2 0 %Ⅲ度体表烧伤合并小剂量内毒素注射的大鼠模型 ,动态观察了肠组织血小板激活因子 (PAF)、黄嘌呤氧化酶 (XO)、丙二醛 (MDA)、肿瘤... 目的 探讨在Ⅲ度体表烧伤合并小剂量内毒素注射条件下肠粘膜损害的特点及其发生机理。方法 采用 2 0 %Ⅲ度体表烧伤合并小剂量内毒素注射的大鼠模型 ,动态观察了肠组织血小板激活因子 (PAF)、黄嘌呤氧化酶 (XO)、丙二醛 (MDA)、肿瘤坏死因子 (TNFα)及形态学的改变以探讨肠粘膜损害的特点和发生机理。结果 发现烧伤合并内毒素注射后早期肠粘膜即发现一系列显著的病理变化 ,肠组织PAF、XO、MDA在致伤后大多数时相点显著高于单因素致伤组和对照组 ,肠组织XO、MDA分别与PAF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0 5 ;P <0 .0 0 1) ,在PAF的高峰期 ,肠粘膜损害更明显。结论 提示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对肠粘膜具有明显的协同损害效应 ,其发生是由于肠粘膜固有细胞激活 ,导致PAF、TNF产生与释放、XO活化、自由基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内毒素血症 肠粘膜损害 协同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塞性黄疸致肠粘膜损害与组织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关系
6
作者 缪辉来 林木生 +1 位作者 包仕廷 王三明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3-283,共1页
关键词 阻塞性黄疸 肠粘膜损害 组织细胞间粘附分子-1 病理形态 血浆 内毒素 DAO活性
原文传递
内皮素与一氧化氮在肠破裂后肠粘膜损害中的作用
7
作者 朱志东 蒲永东 +1 位作者 马宏敏 詹新恩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1999年第4期307-307,共1页
严重创伤、感染等应激情况下,肠道粘膜发生损害,可造成肠源性感染和内毒素血症,被认为是发生多器官损害的共同通道[1],本实验在自制的大鼠外伤性肠破裂模型上观察了内皮素(endothelin,ET)和一氧化氮(nitr... 严重创伤、感染等应激情况下,肠道粘膜发生损害,可造成肠源性感染和内毒素血症,被认为是发生多器官损害的共同通道[1],本实验在自制的大鼠外伤性肠破裂模型上观察了内皮素(endothelin,ET)和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在血浆和肠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 肠粘膜损害 内皮素 一氧化氮
原文传递
肠粘膜屏障损害与肠外和肠内营养 被引量:26
8
作者 蒋朱明 于康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0年第1期54-56,共3页
关键词 粘膜屏障损害 外营养 内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粘膜屏障损害与肠外/肠内营养 被引量:2
9
作者 蒋朱明 于康 《当代医学》 2000年第11期63-67,共5页
肠道在维持机体正常 营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重症病人或长期进行肠外营养时肠道粘膜的结构和功能可能受到损害,可导致毒素/细菌移位。联合应用谷氨酰胺和生长激素可改善肠粘膜功能。本文阐述了肠粘膜屏障损害的早期诊断方法及肠外... 肠道在维持机体正常 营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重症病人或长期进行肠外营养时肠道粘膜的结构和功能可能受到损害,可导致毒素/细菌移位。联合应用谷氨酰胺和生长激素可改善肠粘膜功能。本文阐述了肠粘膜屏障损害的早期诊断方法及肠外/肠内营养中应用谷氨酰胺和生长激素对肠粘膜屏障功能的改进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膜屏障损害 外营养 内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部辐射致肠粘膜屏障损伤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0
10
作者 董光龙 刘晓玲 王为忠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2000年第3期154-156,共3页
目的 根据临床上辐射性肠粘膜屏障损伤防治研究的需要 ,探讨建立稳定及符合辐射性肠粘膜屏障损伤研究动物模型的方法。 方法 SD大鼠 ,分别用 8.5Gy或 9.5Gy60 Co腹部辐射 ,光镜、电镜、细菌培养及图象分析进行肠粘膜屏障损伤的评估... 目的 根据临床上辐射性肠粘膜屏障损伤防治研究的需要 ,探讨建立稳定及符合辐射性肠粘膜屏障损伤研究动物模型的方法。 方法 SD大鼠 ,分别用 8.5Gy或 9.5Gy60 Co腹部辐射 ,光镜、电镜、细菌培养及图象分析进行肠粘膜屏障损伤的评估。 结果 应用 9.5Gy所致的辐射性肠粘膜屏障损害大鼠其肠粘膜形态学、病理学改变 ,死亡率 (33% ) ,及作为肠粘膜屏障损伤的指标之一的肠系膜淋巴结的细菌易位率均稳定 ,与临床病人的病情接近。 结论 本模型适合辐射性肠粘膜屏障损伤 (如放射性肠炎 )治疗 (如TPN等 )研究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辐射 损伤模型 粘膜屏障损伤 粘膜屏障损害 系膜淋巴结 病理学改变 放射性 辐射性 防治研究 动物模型 SD大鼠 图象分析 细菌培养 细菌易位 临床病人 形态学 死亡率 TP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辨证施治伪膜性肠炎11例的体会 被引量:3
11
作者 龙泉 《现代医药卫生》 2005年第11期1415-1416,共2页
关键词 伪膜性 中医辨证施治 金黄色葡萄球菌 道菌群失调 滥用抗生素 肠粘膜损害 蛋白毒素 急性 全身症状 治疗困难 湿热中阻 升降失司 理论体系 标本缓急 正邪兼顾 道内 毒血症 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0例
12
作者 孙继生 《中华适宜诊疗技术杂志》 2005年第3期18-18,共1页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原因不明的主要发生在结肠粘膜层的炎症性病变,以溃疡糜烂为主,多累及远端结肠,亦可遍及全部结肠,以血性粘液便,腹痛里急后重,腹泻为主要症状,多见于青中年2003年2月-2005年2月经本院纤维结肠镜检查,均不同程...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原因不明的主要发生在结肠粘膜层的炎症性病变,以溃疡糜烂为主,多累及远端结肠,亦可遍及全部结肠,以血性粘液便,腹痛里急后重,腹泻为主要症状,多见于青中年2003年2月-2005年2月经本院纤维结肠镜检查,均不同程度的出现弥漫性炎症,粘膜充血、水肿、粘膜下血管透见,擦试易出血,有的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见黄色斑点,即隐窝脓肿,脓性分泌物增多,炎症加重可使粘膜面粗糙早颗粒状糜烂及溃疡脓血,均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肠粘膜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 中西医结合治疗 纤维结镜检查 炎症性病变 弥漫性炎症 分泌物增多 肠粘膜损害 粘膜 原因不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四讲 肠粘膜屏障损害与肠外、肠内营养的改进 被引量:16
13
作者 蒋朱明 王秀荣 刘跃武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31-233,共3页
第四讲肠粘膜屏障损害与肠外、肠内营养的改进蒋朱明,王秀荣,刘跃武肠粘膜面积约10m2,在某些情况下是细菌及毒素侵入人体的危险通道。严重感染、创伤、烧伤、重症胰腺炎等可继发肠屏障损害,30%发生细菌和毒素移位;其中5%... 第四讲肠粘膜屏障损害与肠外、肠内营养的改进蒋朱明,王秀荣,刘跃武肠粘膜面积约10m2,在某些情况下是细菌及毒素侵入人体的危险通道。严重感染、创伤、烧伤、重症胰腺炎等可继发肠屏障损害,30%发生细菌和毒素移位;其中5%可能发展为肠源性败血症。这些危重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膜屏障损害 营养 治疗
原文传递
思密达治疗小儿迁延性和慢性腹泻的疗效观察
14
作者 赵雪妮 安慰 +1 位作者 宋华 张立宪 《黑龙江医学》 1997年第9期11-11,共1页
关键词 迁延性和慢性腹泻 思密达 疗效观察 黑龙江省 大便次数 分泌功能 性状 肠粘膜损害 难治性腹泻 抗菌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
15
作者 陈耀华 胡宗华 《华中医学杂志》 2006年第2期156-156,F0003,共2页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多脏器功能障碍 肠粘膜损害 全身感染期 治疗 道细菌易位 临床病理过程 组织感染 应激性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酸在儿科的新用途
16
作者 开敏 《医药与保健》 1997年第10期19-19,共1页
叶酸在儿科的新用途文/开敏图/杨青叶酸(维生素M)属B族维生素,在体内被还原为四氢叶酸,参与体内核酸合成等,并与维生素B12共同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和成熟,尤其适用于妊娠期和维生素B12巨幼细胞性贫血的治疗。近年来,临床... 叶酸在儿科的新用途文/开敏图/杨青叶酸(维生素M)属B族维生素,在体内被还原为四氢叶酸,参与体内核酸合成等,并与维生素B12共同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和成熟,尤其适用于妊娠期和维生素B12巨幼细胞性贫血的治疗。近年来,临床儿科医师将叶酸用于儿科一些疾病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用途 血清叶酸 叶酸缺乏症 婴幼儿腹泻 胎儿神经管畸形 儿科 巨幼细胞性贫血 体液免疫功能 肠粘膜损害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警惕儿童溃疡病
17
作者 胡存田 《医药与保健》 1995年第6期39-39,共1页
警惕儿童溃疡病文胡存田般人认为,溃疡病是成年人的常见病。归近年来大量的临床医学资料表明,儿童溃疡病也很常见,而且呈上升的趋势。据统计,国外儿童期溃疡病的发病率约为12%,在发展中国家,每100名儿童中就有5名患溃疡病... 警惕儿童溃疡病文胡存田般人认为,溃疡病是成年人的常见病。归近年来大量的临床医学资料表明,儿童溃疡病也很常见,而且呈上升的趋势。据统计,国外儿童期溃疡病的发病率约为12%,在发展中国家,每100名儿童中就有5名患溃疡病;我国部分地区儿童溃疡病高达7%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溃疡病 滥用药物 不明原因 心理压力 功能紊乱 生长发育迟缓 消化系统发育 肠粘膜损害 独生子女 寄生虫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view The Recent Studies on Treatment of the Damaged Intestinal Mucosa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艳芬 陈蔚文 毛树章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99-304,共6页
Intestinal mucosa serves as an important defencebarrier of the organism because the damaged mucosamay cause a variety of pathogenic changes.
关键词 粘膜损害 中医药疗法 研究进展 免疫调节 微循环 组织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三叶因子对肠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信号转导机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彭曦 汪仕良 +1 位作者 尤忠义 王裴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5期285-288,共4页
目的 探讨肠三叶因子 (ITF)对肠上皮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及可能的信号转导机制。 方法  (1)分离、提取Wistar大鼠的肠上皮细胞膜。分别用浓度为 0 .0 1、0 .10、1.0 0、10 .0 0 μg/ml的ITF刺激细胞膜 ,以膜结合法测定膜上ITF受体酪... 目的 探讨肠三叶因子 (ITF)对肠上皮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及可能的信号转导机制。 方法  (1)分离、提取Wistar大鼠的肠上皮细胞膜。分别用浓度为 0 .0 1、0 .10、1.0 0、10 .0 0 μg/ml的ITF刺激细胞膜 ,以膜结合法测定膜上ITF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 (TPK)活性的变化 ,以ITF受体TPK活性基础值作正常对照。 (2 )体外培养肠上皮细胞株IEC 6,部分细胞作为正常对照 ;部分细胞用 1.0 0μg/ml的ITF进行刺激 ;部分细胞用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 (MAPK)家族的 3种阻断剂———PD0 980 5 9、SB2 0 2 190、SB2 0 2 4 74分别进行预处理后 ,加入 1.0 0 μg/ml的ITF。采用氚标记胸腺嘧啶脱氧核苷 (3 H TdR)掺入法 ,观察上述各种方法处理后 ,IEC 6的DNA合成率及MAPK活性的变化。 结果 与正常对照相比 ,在ITF的刺激下 ,ITF受体的TPK活性、IEC 6的MAPKs活性及DNA合成率均明显增高 (P<0.0 1)。使用PD0 980 5 9后 ,能明显阻断ITF的后两种作用 (P <0.0 1);使用SB2 0 2 4 74能部分降低该作用 ,而使用SB2 0 2 190效果不明显。 结论 提示ITF主要通过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ERKs)途径传递胞外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叶因子 上皮细胞 细胞增殖 信号转导 实验 大鼠 肠粘膜损害
原文传递
术后患者肠道吸收乳果糖、甘露醇的变化与创伤程度的关系 被引量:16
20
作者 孙梅 刘跃武 +3 位作者 刘卫 邓高月 唐伟松 蒋朱明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298-300,共3页
目的测定手术后患者肠道对甘露醇和乳果糖吸收的变化,并研究这些变化与手术应激程度的关系。方法用小剂量乳果糖(lactulose,L,2g)和甘露醇(mannitol,M,1g)的方法测定20例腹部手术患者术前、术后第5... 目的测定手术后患者肠道对甘露醇和乳果糖吸收的变化,并研究这些变化与手术应激程度的关系。方法用小剂量乳果糖(lactulose,L,2g)和甘露醇(mannitol,M,1g)的方法测定20例腹部手术患者术前、术后第5和第10天乳果糖/甘露醇比值(L/M比值)的变化。用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方法Ⅱ(APACHEⅡ)对患者的创伤程度进行评分。用带电化学检测器的高压液相色谱仪测定尿中的乳果糖和甘露醇浓度。计算乳果糖和甘露醇排泄率及其比值。对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和L/M比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小剂量方法测定手术患者术前、术后5天和10天的L/M比值分别为(0023±0002)、(0042±0005)和(0024±0002)。术后第5天L/M比值比术前显著升高(P<001)。L/M比值变化与创伤应激程度呈正相关(r=0762,P<001)。结论术后第5天患者的L/M比值升高,其升高程度与应激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果糖 甘露醇 手术后 粘膜屏障损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