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增强MRI对自身免疫性肝病肝小叶结构的研究
1
作者 黄梦月 陈雅乐 +5 位作者 黄梦娜 高雪梅 张勇 程敬亮 李彩霞 刘静静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11期95-97,共3页
目的探讨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磁共振成像T1 mapping对自身免疫性肝病肝小叶结构破坏的评估价值。方法搜集我院病理证实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66例,分别于注射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前、及后5分钟行T1 mapping扫描。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肝小叶结... 目的探讨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磁共振成像T1 mapping对自身免疫性肝病肝小叶结构破坏的评估价值。方法搜集我院病理证实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66例,分别于注射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前、及后5分钟行T1 mapping扫描。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肝小叶结构破坏组(47例)和肝小叶结构完整组(19例)。于近第一肝门水平测量增强前后肝实质T1弛豫时间(分别为T1pre和T1post),并计算ΔT1=(T1pre-T1post)/T1pre。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参数的组间差异,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在肝小叶结构完整组与破坏组间T1pre、T1post和T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P<0.05)。T1pre、T1post、T1诊断肝小叶结构破坏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8、0.826、0.740,临界值分别为894.37 ms、351.99 ms、60.53%,敏感度分别为75.0%、100.00%、93.75%,特异度分别为90.00%、49.00%、46.00%。T1pre、T1post、ΔT1联合诊断的AUC均大于其单一参数。结论T1pre、T1post、ΔT1可预测肝小叶结构的完整性,其联合诊断价值大于单一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1 mapping 自身免疫性 肝小叶结构 细胞特异性对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血管结构的原位肝小叶全域血流动力学解析
2
作者 周瑾 周吕文 +2 位作者 徐尔谦 吕守芹 龙勉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18-218,共1页
目的特定组织、器官的复杂血管网络与血流动力学决定其生物学功能,但其原位、全域特征解析面临挑战。肝脏功能稳态维持与肝脏基本单元肝小叶的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特征息息相关。虽然肝小叶局部结构与血液动力学特征已有报道,但原位肝... 目的特定组织、器官的复杂血管网络与血流动力学决定其生物学功能,但其原位、全域特征解析面临挑战。肝脏功能稳态维持与肝脏基本单元肝小叶的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特征息息相关。虽然肝小叶局部结构与血液动力学特征已有报道,但原位肝小叶全域血流动力学特征仍不清楚。方法结合组织透明化、共聚焦成像和血管三维重建,表征小鼠原位肝小叶血管结构;结合微观粒子追踪测速(μ-PTV)和图论模型,定量分析肝小叶流速分布。为精准表征全域血管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特征,将肝小叶沿门静脉(PV)到中央静脉(CV)等分为10个区,沿厚度方向将肝小叶分为3~6层,每层20~25μm。结果结构方面:肝小叶中间区域肝血窦直径,长度,分叉角度和直线度均小于PV和CV周围区域,该趋势沿厚度方向相似;流场方面:μ-PTV测得的速度特征在PV-CV方向上与结构相反,沿厚度方向逐渐增加。为弥补μ-PTV的稀疏限制,进一步基于肝小叶血管网络,借鉴图论模型,实现了肝小叶全域流速及压力分布的表征,模拟和实验数据一致。结论本工作通过实验与模拟相结合,实现了原位、全域肝小叶结构及血流动力学表征,不仅为阐明肝小叶血流动力学特征提供数据,还可为解析复杂血管网络流体力学问题提供方法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结构 肝小叶结构 中央静脉 特定组织 血流动力学 血液动力学 图论模型 PT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肝大部切除后肝再生过程中肝小叶结构的重建
3
作者 张玉果 南月敏 王泰龄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38-440,共3页
目的:观察正常大鼠肝大部切除后肝再生过程中肝小叶大小的动态变化,有助于探明大鼠肝再生过程中肝小叶结构的重建过程,并提供组织学依据。方法:正常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部分肝切除组。采用Higgins和Ander... 目的:观察正常大鼠肝大部切除后肝再生过程中肝小叶大小的动态变化,有助于探明大鼠肝再生过程中肝小叶结构的重建过程,并提供组织学依据。方法:正常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部分肝切除组。采用Higgins和Anderson方法行大鼠70%肝切除,术中即刻称取切除肝叶的湿重。分别于术后12h、24h、72h、120h、1周、2周处死大鼠,留取全部肝组织称湿重,统一留取肝右叶肝组织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进行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再生肝肝小叶大小变化。结果:正常大鼠部分肝切除后,12h可观察到肝小叶面积开始增大,120h达高峰,从l周开始可见汇管区门静脉终末支的增大并与邻近中央静脉相联系,肝小叶结构逐步重建,2周时肝小叶面积接近正常,小叶数目增加。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大鼠未见上述动态变化。结论:正常大鼠部分肝切除后,肝再生通过早期肝小叶面积增大,后期肝小叶数目增多而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 切除术 肝小叶 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注肝小叶功能分区的研究
4
作者 杨永峰 《肝脏》 2018年第5期378-379,共2页
肝脏由大约100万个六边形的肝小叶组成,血液由位于周围的汇管区流向中心的中央静脉。组成肝小叶的肝细胞板在营养、氧含量、激素和Wnt形成素(释放位置信号的化学物质)等方面存在梯度,从而形成不同的代谢功能区,肝组织的解毒、营养物... 肝脏由大约100万个六边形的肝小叶组成,血液由位于周围的汇管区流向中心的中央静脉。组成肝小叶的肝细胞板在营养、氧含量、激素和Wnt形成素(释放位置信号的化学物质)等方面存在梯度,从而形成不同的代谢功能区,肝组织的解毒、营养物质吸收、脂肪合成等不同功能在相应的代谢功能区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小叶 功能分区 营养物质吸收 中央静脉 细胞板 化学物质 脂肪合成 功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肝组织肝小叶平均间距的估计方法
5
作者 侯秀敏 他得安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 2001年第5期11-13,共3页
本文利用 AR倒谱法对猪肝组织的回波信号进行了分析 ,对猪肝组织中肝小叶的平均间距进行了估计 ,结果表明 :AR倒谱能有效的反映猪肝组织的微观结构特征 ,说明 AR倒谱是软组织中散射信号分析与软组织散射子平均间距估计的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 AR倒谱 组织 平均间距 肝小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肝小叶血窦微循环网络全域血流动力学实验模型构建
6
作者 周瑾 吕守芹 龙勉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80-180,共1页
目的肝小叶血窦微循环网络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是肝脏发挥生物学功能的关键。相对于局域肝小叶或单个肝血窦而言,肝小叶血窦微循环网络的全域结构与血流动力学分布特征还远不清楚。肝血窦直径较小(7~15μm),小叶内血窦微循环系统结构复杂,... 目的肝小叶血窦微循环网络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是肝脏发挥生物学功能的关键。相对于局域肝小叶或单个肝血窦而言,肝小叶血窦微循环网络的全域结构与血流动力学分布特征还远不清楚。肝血窦直径较小(7~15μm),小叶内血窦微循环系统结构复杂,故3D打印技术也很难获取可用于解析肝小叶血窦微循环网络全域血流动力学的实体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 血窦 微循环系统 肝小叶 微循环网络 全域 实体模型 生物学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在评价肝硬化后肝小叶体积变化规律及其肝硬化严重程度方面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7
作者 肖承仁 《中国卫生产业》 2013年第8期152-152,154,共2页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评价肝硬化后肝小叶体积变化规律及其肝硬化严重程度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该院自2011年9月—2012年9月收治肝硬化患者80例,分为治疗组,同期统计正常人8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行螺旋CT扫描检查,测量肝脏左外叶、右叶...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评价肝硬化后肝小叶体积变化规律及其肝硬化严重程度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该院自2011年9月—2012年9月收治肝硬化患者80例,分为治疗组,同期统计正常人8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行螺旋CT扫描检查,测量肝脏左外叶、右叶、方叶及尾叶的体积,计算全肝的体积、全肝中肝叶所占的百分比、体积变化率、体积指数等。结果两组患者尾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全肝中肝叶所占的比例及各个肝叶的体积大小相比较,两组患者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螺旋CT能准确地测量肝脏及肝硬化肝脏的大小、各肝叶的体积与疾病程度存在一定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硬化 肝小叶体积 变化规律 严重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小叶适应性代偿的B型超声60例
8
作者 王玉敏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2年第9期1115-1115,共1页
目的:在于明确作出“肝脏纤维组织增生”的B型超声诊断.方法:使用日本产EUB-420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经腹前壁扫查肝脏.对声像图显示:光点变粗,散在不规则回声增强的弥漫性改变,肝静脉无狭窄、迂曲,门静脉、胆总管不宽—即示异... 目的:在于明确作出“肝脏纤维组织增生”的B型超声诊断.方法:使用日本产EUB-420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经腹前壁扫查肝脏.对声像图显示:光点变粗,散在不规则回声增强的弥漫性改变,肝静脉无狭窄、迂曲,门静脉、胆总管不宽—即示异常而不能作出具体结论的60例既往患有肝炎患者(其中甲型肝炎41例,乙型肝炎13例,余6例种类不详.病史最长达40a,最短10月余),进行了实验室肝脏功能检验.结果:肝功正常49例(占82%),异常11例(占18%).其中总胆红素增高9例(最高值27.1uMOL/L),总蛋白增高2例(最高值85.2g/L),数例同时并胆固醇、细胞酶等其他多项增高(均为轻度改变).结论:各型肝炎病毒引起肝脏的病理改变基本相同,均以变质性炎为主.增生则是适应性反应在组织形态学上的主要表现之一.肝炎后病理改变为弥漫性纤维组织增生,而无肝小叶结构破坏和改变,肝组织已在其病理过程中得以适应,功能因其影响甚小.修复的肝脏,大量增生的纤维组织改变了肝小叶形态,属组织结构上的代偿,是肝炎病程中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对既往有肝炎病史者B型超声图像如上所述,可作出肝脏纤维组织增生”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小叶适应性代偿 B型超声 纤维组织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肝组织肝小叶平均间距的一种估计方法
9
作者 乔海娟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年第6期14-16,共3页
利用AR倒谱法对猪肝组织的回波信号进行了分析 ,对猪肝组织中肝小叶的平均间距进行了估计 ,结果表明 :AR倒谱能有效的反映猪肝组织的微观结构特征 ,说明AR倒谱是软组织中散射信号分析与软组织散射子平均间距估计的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 AR倒谱 组织 平均间距 肝小叶 估计方法 回波信号 超声波诊断 软组织 散射信号 临床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步辐射类同轴成像技术在大鼠肝脏小叶结构微血管显微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骏桢 林江 +4 位作者 严福华 彭屹峰 吕巍巍 邓彪 杨群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2-118,共7页
目的利用同步辐射类同轴X线相位衬度成像技术对大鼠肝脏样本进行成像研究,旨在评价类同轴相衬成像技术在肝脏细微结构成像方面的意义。方法随机将6只C57BL大鼠分为两组,一组麻醉后直接开腹取肝脏标本,另一组麻醉后经肠系膜上静脉插管,... 目的利用同步辐射类同轴X线相位衬度成像技术对大鼠肝脏样本进行成像研究,旨在评价类同轴相衬成像技术在肝脏细微结构成像方面的意义。方法随机将6只C57BL大鼠分为两组,一组麻醉后直接开腹取肝脏标本,另一组麻醉后经肠系膜上静脉插管,注入生理盐水置换肝脏血管内血液,结扎肝脏血管及胆管后取出肝脏标本,经4%甲醛溶液固定后在上海光源X射线成像及生物医学应用光束站线BL13W1上进行成像,并与病理图片比较,随后对两组血管成像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测量管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使用空间分辨率为0.37μm的电荷耦合感光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注入生理盐水置换肝脏血管内血液并经干燥后,同步辐射类同轴技术能清晰显示大鼠肝脏的肝小叶结构,能分辨肝小叶中央静脉、肝板、肝窦间隙等显微解剖结构。结论同步辐射类同轴相衬成像技术能清晰显示大鼠肝脏血管及肝小叶微细解剖结构,对软组织脏器成像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在肝纤维化及肝肿瘤早期血管成像研究上具有很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辐射 类同轴成像技术 相位成像 肝小叶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再灌注损伤致Hsp ala蛋白在肝小叶中央静脉区早期表达的动态观察
11
作者 张劭 张静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56-1156,共1页
研究结果显示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过程中,早期有885个基因上调,包括细胞周期相关基因和热休克家族基因等。实验检测到Hsp ala较灌注前上调10.9倍,发挥保护作用。本研究旨在检测Hsp ala、细胞周期蛋白D1(CCND1)的表达... 研究结果显示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过程中,早期有885个基因上调,包括细胞周期相关基因和热休克家族基因等。实验检测到Hsp ala较灌注前上调10.9倍,发挥保护作用。本研究旨在检测Hsp ala、细胞周期蛋白D1(CCND1)的表达,探讨IR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HSP 细胞周期相关基因 中央静脉 LA蛋白 早期 动态观 肝小叶
原文传递
肝硬化的致病因素
12
作者 刘遥 《肝博士》 2024年第3期45-46,共2页
肝硬化会严重破坏肝脏功能,进而引发其他潜在的健康问题。肝硬化是肝胆系统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年发.病率为171/10万人,并且常见于20~50岁、慢性乙型肝炎和代谢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以及长期饮酒过量的人群。一、肝硬化的临床症状肝硬化是在... 肝硬化会严重破坏肝脏功能,进而引发其他潜在的健康问题。肝硬化是肝胆系统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年发.病率为171/10万人,并且常见于20~50岁、慢性乙型肝炎和代谢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以及长期饮酒过量的人群。一、肝硬化的临床症状肝硬化是在致病因素的长期反复作用下,肝脏出现弥漫性纤维化,肝脏组织的肝小叶遭到严重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酒过量 胆系统 脂肪性 硬化 慢性乙型 脏功能 肝小叶 临床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急性、慢性肝损伤模式起病的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比较
13
作者 郑香伟 李士坤 《肝脏》 2024年第7期857-861,共5页
目的比较分析以急性、慢性肝损伤模式起病的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临床特征,并观察临床治疗方案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AIH患者98例,按照临床诊断分为急性起病组(n=46)和慢性起病组(n=52),分... 目的比较分析以急性、慢性肝损伤模式起病的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临床特征,并观察临床治疗方案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AIH患者98例,按照临床诊断分为急性起病组(n=46)和慢性起病组(n=52),分析两组临床资料,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经分析,急性起病组和慢性起病组的首发症状中,黄疸在急性起病组中更常见,占比21.7%,高于慢性起病组的7.7%(P<0.05);而慢性起病组首发无症状者占比28.8%,高于急性起病组10.9%(P<0.05);炎症表现中,急性起病组中肝小叶炎症占比为56.5%,高于慢性起病组的34.6%(P<0.05),而门静脉炎占比仅为17.4%,低于慢性起病组55.8%(P<0.05);慢性起病组纤维化比例为82.7%,相对于急性起病组65.2%更高(P<0.05);生化指标上看,慢性起病组AST值为(169.9±10.4)U/L,低于急性起病组[(206.5±13.5)U/L,P<0.05],慢性起病组ALT水平为(196.7±11.4)U/L,低于急性起病组[(279.8±14.7)U/L,P<0.05],慢性起病组IgG水平为(1807.8±122.7),较急性起病组更高[(1648.8±110.9),P<0.05]。治疗6个月后,急性起病组ALT水平(20.1±2.0)U/L,低于慢性起病组[(24.7±1.9)U/L,P<0.05],IgG水平为(941.5±90.1),低于慢性起病组[(1122.7±100.2),P<0.05]。急性起病组的总有效率为95.7%,较慢性起病组的82.7%更高(P<0.05)。结论不同的炎症导致的起病急缓不同,而起病急缓的首发症状和生化指标也存在一定差异,急性起病的患者应用标准治疗方案的疗效较慢性起病更显著,在临床治疗中需根据炎症类型和患者对治疗方案的适应性进行及时的用药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 临床特点 界面性 肝小叶 门静脉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犬传染性肝炎病的综合防治
14
作者 李玫毅 《中国工作犬业》 2024年第7期50-52,共3页
犬传染性肝炎是犬产地检疫规程的检疫对象之一,是由犬腺病毒I型(CAV-1)引起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以犬科动物,特别是犬多发,主要特征为肝小叶中心出现坏死、肝上皮细胞和实质细胞出现核内包涵体、出血时间延长和肝炎病变,具有发病率高... 犬传染性肝炎是犬产地检疫规程的检疫对象之一,是由犬腺病毒I型(CAV-1)引起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以犬科动物,特别是犬多发,主要特征为肝小叶中心出现坏死、肝上皮细胞和实质细胞出现核内包涵体、出血时间延长和肝炎病变,具有发病率高、流行范围广及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对犬养殖业及工作犬的训练使用都造成较大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犬传染性 核内包涵体 检疫对象 工作犬 肝小叶 犬科动物 传播速度 实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腹锦鸡肝脏的显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25
15
作者 张德禄 俞诗源 +1 位作者 刘世倩 胡春香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2期61-63,共3页
用组织学方法对3只红腹锦鸡(Chroysolophus pictus)的肝脏进行了显微结构观察.结果如下:红腹锦鸡的肝脏由许多肝小叶组成;中央静脉位于其纵轴中央,围绕中央静脉,两层肝细胞组成的肝细胞索(肝板)不连续的... 用组织学方法对3只红腹锦鸡(Chroysolophus pictus)的肝脏进行了显微结构观察.结果如下:红腹锦鸡的肝脏由许多肝小叶组成;中央静脉位于其纵轴中央,围绕中央静脉,两层肝细胞组成的肝细胞索(肝板)不连续的呈放射状排列,肝血窦呈辐射网状排列;肝血窦的窦壁由一层内皮细胞和枯否氏细胞组成,内皮细胞不连续,枯否氏细胞常见于肝血窦,有几个突起;肝细胞索的两层肝细胞之间见有胆小管.另外,对红腹锦鸡的肝脏与其它动物的肝脏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腹锦鸡 组织学显微结构 肝小叶 细胞索 放射状排列 辐射网状排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小静脉闭塞综合征的超声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菁菁 许敬华 李晓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097-2098,共2页
肝小静脉闭塞症(HVOD)是由某些原因所致肝小叶中央静脉和小叶下静脉等小静脉内膜炎及其纤维化。而导致管腔狭窄、广泛闭塞,甚至引起肝细胞坏死、肝纤维化的一种肝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肝脏静脉内皮细胞受药物、免疫、炎症等因... 肝小静脉闭塞症(HVOD)是由某些原因所致肝小叶中央静脉和小叶下静脉等小静脉内膜炎及其纤维化。而导致管腔狭窄、广泛闭塞,甚至引起肝细胞坏死、肝纤维化的一种肝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肝脏静脉内皮细胞受药物、免疫、炎症等因素损害有关。临床出现肝脏肿大、疼痛、腹水等,半数以上患者可以康复,20%的患者死于肝功能衰竭。少数患者发展成肝硬化门脉高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闭塞 肝小叶 超声特征 综合征 硬化门脉高压 静脉内皮细胞 小静脉 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胎儿肝脏的研究(光镜、超薄切片和冷冻复型的电镜观察) 被引量:3
17
作者 吴淑兰 曹玉纯 +3 位作者 王仲涛 应国华 李向印 李淑蓉 《解剖学报》 CAS 1981年第3期310-315,350,共7页
本研究采用5例正常人14~32周水囊引产胎儿肝脏,进行了光镜、超薄切片和冷冻复型电镜的对比观察,发现并证实了:1.肝细胞有明、暗之分,2.肝细胞内有胆小管,3.小叶间胆管由肝小叶的界板细胞形成,而构成管壁的上皮细胞也有明、暗之分。最后... 本研究采用5例正常人14~32周水囊引产胎儿肝脏,进行了光镜、超薄切片和冷冻复型电镜的对比观察,发现并证实了:1.肝细胞有明、暗之分,2.肝细胞内有胆小管,3.小叶间胆管由肝小叶的界板细胞形成,而构成管壁的上皮细胞也有明、暗之分。最后,根据观察所见并结合已有文献进行了分析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小叶 胆小管 界板 毛细胆管 冷冻复型 光镜观察 胞质电子密度 细胞 超薄切片 血窦 内质网 胎儿 电镜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3
18
作者 陈波 何生 《华西医学》 CAS 2005年第4期796-797,共2页
关键词 纤维化动物模型 细胞外基质合成 损伤后修复 应答反应 慢性损伤 病理特征 结节形成 肝小叶 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表达与慢性重型肝炎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9
作者 詹灵凌 吕小平 +1 位作者 李山 姜海行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170-171,共2页
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的表达与慢性重型肝炎的预后关系。我们对23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采用Child-Pugh分级方法进行肝功能分级,并按存活与死亡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的表达与慢性重型肝炎的预后关系。我们对23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采用Child-Pugh分级方法进行肝功能分级,并按存活与死亡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测定UPA。结果①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年龄小于50岁的UPA值(0.83±0.16)ng/ml,大于或等于50岁的UPA值(0.96±0.31)ng/ml,两组比较t=1.341,P>0.05;②a存活组UPA值(0.43±0.25)ng/ml,b死亡组UPA值(0.97±0.38)ng/ml,两组比较t=3.883,P<0.001。说明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UPA表达与其年龄无关,而与其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慢性重型 纤维样变 细胞坏死 肝小叶改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疑似新种——湖南花垣小鲵肝脏组织切片观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江辉 刘进辉 +5 位作者 陈开健 阳爱生 王红权 彭正宁 佘曙明 彭诚 《经济动物学报》 CAS 2006年第1期27-30,共4页
为全面了解湖南湘西花垣小鲵,从而有效地保护和利用这一物种,应用常规组织切片方法对该小鲵的肝脏进行了观察研究,了解了小鲵肝脏的基本形态结构,为更深层次的研究其内部结构提供了材料。
关键词 花垣小鲵 肝小叶 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