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庆油田聚驱后油藏内源微生物激活剂的筛选和效果评价 被引量:13
1
作者 伍晓林 赵玲侠 +2 位作者 马挺 俞理 乐建君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5-111,共7页
聚合物驱油后的油藏含水大幅回升,操作成本高,传统化学方法很难继续提高采收率,而内源微生物采油技术是最有希望的接替技术之一.针对大庆油田聚驱后油藏,利用分子生态学技术考察目标油藏的菌群结构,并通过统计学方法对内源微生物激活剂... 聚合物驱油后的油藏含水大幅回升,操作成本高,传统化学方法很难继续提高采收率,而内源微生物采油技术是最有希望的接替技术之一.针对大庆油田聚驱后油藏,利用分子生态学技术考察目标油藏的菌群结构,并通过统计学方法对内源微生物激活剂进行筛选和效果评价.结果表明目标油藏具有多种采油功能微生物,确定以糖蜜,硝酸盐,磷酸盐及酵母粉为主的激活剂体系,该体系能显著提高内源微生物的数量,有益菌浓度提高1~3个数量级,代谢产生的表面活性剂能将原油完全乳化分散,形成稳定的悬浊液,同时也能兼顾厌氧微生物的生长及产甲烷菌代谢产甲烷,因此具备实施内源微生物采油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驱后油藏 内源微生物 激活剂 筛选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驱后油藏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及先导试验 被引量:17
2
作者 郭兰磊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2-126,共5页
以聚合物驱后油藏为研究目标,首次建立了聚合物驱后油藏化学驱进一步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黏度比、界面张力、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等技术政策界限,并形成相应的理论图版;设计了符合技术政策界限的堵驱结合、固相和液相并存的"黏... 以聚合物驱后油藏为研究目标,首次建立了聚合物驱后油藏化学驱进一步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黏度比、界面张力、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等技术政策界限,并形成相应的理论图版;设计了符合技术政策界限的堵驱结合、固相和液相并存的"黏弹性颗粒驱油剂+表面活性剂+聚合物"新型化学驱油体系,即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优化了胜利油田第一个聚合物驱后油藏非均相复合驱的先导试验方案,矿场实施后先导试验目前已取得显著的降水增油效果,综合含水率由96.6%下降到77.0%,日产油量由17.6 t上升到84.5 t,是化学驱前的4.8倍,实际已提高采收率3.2%,预测最终提高采收率8.5%,最终采收率达63.6%。开辟了聚合物驱后油藏进一步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驱后油藏 黏度比 界面张力 阻力系数 黏弹性颗粒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油田聚驱后油藏细菌群落演替规律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虹 任国领 +3 位作者 曲丽娜 丁海燕 张莹 黄永红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90-93,共4页
应用分子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大庆油田聚驱后油藏微生物调剖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变化规律。从大庆油田聚驱油藏样品中提取总DNA,扩增其16S rDNA片段,PCR-DGGE实验,通过切胶测序分析研究了细菌群落结构演替规律。微生物调剖试验结果显示,日... 应用分子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大庆油田聚驱后油藏微生物调剖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变化规律。从大庆油田聚驱油藏样品中提取总DNA,扩增其16S rDNA片段,PCR-DGGE实验,通过切胶测序分析研究了细菌群落结构演替规律。微生物调剖试验结果显示,日产液下降3吨,日产油量提高11吨,含水量下降4吨。PCR-DGGE结果显示,北-2-4-P49主要的优势种群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梭菌属(Clostridia bacterium)、热微菌属(Thermomicrobium sp.)、厚壁菌属(Firmicutes bacterium)和一些未知菌属。细菌多样性丰富,群落结构变化较大。对微生物调剖前后细菌群落结构的研究可以为微生物采油过程提供技术指导和实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驱后油藏 细菌群落结构 PCR-DGGE 优势菌群 微生物调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驱后油藏内源微生物激活体系评价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继元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上旬)》 CAS 2015年第6期21-24,3-4,共4页
针对聚驱后油藏如何进一步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技术难题,开发了一种用于促进油藏内源微生物生长代谢的高效激活体系。室内通过物理模拟驱油试验、产气试验、岩心电镜观察试验对该激活体系激活聚驱后油藏内源微生物生长以提高采收率的有效... 针对聚驱后油藏如何进一步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技术难题,开发了一种用于促进油藏内源微生物生长代谢的高效激活体系。室内通过物理模拟驱油试验、产气试验、岩心电镜观察试验对该激活体系激活聚驱后油藏内源微生物生长以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并将其应用于大庆油田萨南开发区的一个试验井组。结果表明,该激活体系能够激活聚驱油层注入污水中的内源微生物,使其在岩心中大量生长繁殖,原油采收率在聚合物驱后基础上可以再提高3%以上;产气试验中激活体系能够激活注入水中的内源微生物代谢产生大量的生物气,使密闭容器压力呈阶段性升高;现场注入激活体系后,聚合物驱后油藏中有明显的产气增压效果,实现阶段累计增油3068.1t,含水率下降2.2%,为化学驱后油藏进一步提高石油采收率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驱后油藏 内源微生物 激活体系 提高采收率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驱后油藏产多糖微生物多样性与功能分析
5
作者 董浩 佘跃惠 +3 位作者 王正良 舒福昌 张凡 柴陆军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2年第5期112-115,6,共4页
通过16SrDNA克隆建库方法对大庆北二西油藏微生物调剖过程中和调剖后4个不同油井(B2-D4-P45井、B2-4-P47井、B2-4-P49井和B2-5-51井)3个不同时间段的样品经选择富集后的产多糖微生物群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主要的产多糖菌为爱媛类芽孢... 通过16SrDNA克隆建库方法对大庆北二西油藏微生物调剖过程中和调剖后4个不同油井(B2-D4-P45井、B2-4-P47井、B2-4-P49井和B2-5-51井)3个不同时间段的样品经选择富集后的产多糖微生物群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主要的产多糖菌为爱媛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ehimensis)和爱媛芽孢杆菌(Bacillus ehimensis),经分离纯化得到一株纯菌DT-1,与爱媛类芽孢杆菌的16SrDNA序列同源性达到99%。调剖过程中主要激活了3类产多糖菌,调剖1年后微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产生物表活剂菌和降解石油烃菌都被共同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驱后油藏 产多糖菌 16S rDNA克隆文库 爱媛类芽孢杆菌 微生物调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驱后油藏激活内源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及效果分析
6
作者 张继元 《中外能源》 CAS 2017年第9期39-43,共5页
针对聚驱后油藏如何进一步提高石油采收率,在大庆油田萨南开发区的聚驱后区块开展了两轮激活内源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研究,两轮激活体系总用量15611m^3,保护剂总用量5808m^3,总段塞体积为0.0785PV。试验结果表明,激活体系能够定向激活聚... 针对聚驱后油藏如何进一步提高石油采收率,在大庆油田萨南开发区的聚驱后区块开展了两轮激活内源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研究,两轮激活体系总用量15611m^3,保护剂总用量5808m^3,总段塞体积为0.0785PV。试验结果表明,激活体系能够定向激活聚驱后油藏中的微生物;激活后的内源微生物产生大量的生物气,其中CO_2和CH_4含量变化存在交替增减,CO_2和CH_4的δ^(13)C(PDB)碳同位素含量变化范围在-54.5‰^-45.2‰和6.4‰~13.3‰之间波动;在两轮激活内源微生物驱油过程中,试验区注入压力升幅均在1.5MPa以上,其中第二轮保持在13~14MPa很长一段时间,为提高产量、延长增产期提供了有利条件。试验期间阶段累计产油20524t,扣除后续水驱自然递减及停产影响以外,阶段累计增油6243t,提高采收率3.93%。该技术的成功应用,为聚驱后油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驱后油藏 内源微生物 激活体系 生物气 注入压力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油田聚驱后油藏驱油本源菌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佘跃惠 夏晶晶 +4 位作者 黄金凤 王正良 张凡 王文军 王洪志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8-101,共4页
从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后油藏中分离培养产生物表面活性剂本源菌,并对其代谢特性,生化特征和原油降解降黏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实验结果表明,筛选出的3株本源菌XDS1,XDS2和XDS3,均为短杆状,属芽孢杆菌类;培养试验表明3株菌发酵液排油圈大于... 从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后油藏中分离培养产生物表面活性剂本源菌,并对其代谢特性,生化特征和原油降解降黏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实验结果表明,筛选出的3株本源菌XDS1,XDS2和XDS3,均为短杆状,属芽孢杆菌类;培养试验表明3株菌发酵液排油圈大于4.5 cm、表面张力30 mN/m左右。这3株菌在45℃较优条件下培养,6小时即达到高峰期;3株菌对大庆5个原油样的降解率均达50%以上,最高达84%,三株菌按体积比1∶1∶1的混合菌XDS123降解率高达90%。3株菌中,XDS3作用于307号原油后发酵液表面张力降低到25.3 mN/m,XDS1作用后的306号原油黏度降低23.6%,发酵液pH值均小于7,说明产出了低相对分子质量有机酸,3株菌及代谢物与307号大庆原油协同作用后乳化较好,表现出较好的驱油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采油 本源菌 生物表面活性剂 生化特征 原油降解 聚驱后油藏 大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双河油田聚驱后油藏的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王正欣 张连锋 +3 位作者 杨璐 刘艳华 卢军 张卓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0年第6期78-84,共7页
聚合物驱后油藏储层非均质矛盾加剧,剩余油分布更加分散,常规化学驱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难度大。针对双河油田北块Ⅱx层系聚驱后中高渗透率砂砾岩油藏特点,设计一种由聚合物、黏弹颗粒驱油剂PPG和高效表面活性剂组成的非均相复合体系,开展... 聚合物驱后油藏储层非均质矛盾加剧,剩余油分布更加分散,常规化学驱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难度大。针对双河油田北块Ⅱx层系聚驱后中高渗透率砂砾岩油藏特点,设计一种由聚合物、黏弹颗粒驱油剂PPG和高效表面活性剂组成的非均相复合体系,开展了驱剂优选、热稳定性评价及注入方式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得到的P/PPG/S非均相复合体系具有高黏弹、超低界面张力的优异性能,热稳定性能良好,能够有效改善储层非均质性,扩大波及体积,同时提高驱油效率。岩心驱油实验表明,模拟油藏条件下,采用P/PPG与P/PPG/S非均相复合体系组合驱替的方式,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27.8%,从而为双河油田聚合物驱后油藏有效提高采收率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驱后油藏 非均相复合油体系 黏弹性颗粒油剂(PPG) 表面活性剂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聚驱后油藏内源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与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赵玲侠 高配科 +4 位作者 曹美娜 高梦黎 李国强 朱旭东 马挺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25-632,共8页
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技术和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解析了大庆油田聚驱后油藏的细菌和古菌群落结构组成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注水井中的细菌主要以好氧的假单... 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技术和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解析了大庆油田聚驱后油藏的细菌和古菌群落结构组成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注水井中的细菌主要以好氧的假单胞菌属和不动杆菌属为主,注水井近井地带以兼性厌氧的肠杆菌属为主,各采油井中的细菌则包括陶厄氏菌属、梭菌纲、假单胞菌属、油杆菌属及大量的未培养细菌;各注水井及注水井近井地带检测到的古菌主要是乙酸型产甲烷的甲烷鬃菌,各采油井中古菌则以甲烷微菌属、甲烷螺菌属及甲烷杆菌属等为主.总体上,该聚驱区块从注水井到采油井,细菌优势菌群依次呈好氧细菌-兼性厌氧细菌-严格厌氧细菌分布;古菌的分布受环境因素及微生物代谢产物影响,注水井和采油井中的优势菌群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驱后油藏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细菌 古菌 主成分分析
原文传递
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后油藏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1
10
作者 张雪梅 佘跃惠 +5 位作者 黄金凤 张凡 王靖 王文军 王洪志 王正良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68-672,共5页
从大庆油田4个聚合物驱后的采油井中提取总DNA,扩增其16S rDNA片段,克隆到大肠杆菌,然后用ARDRA法对所得的298个克隆中的插入片段进行分析,建立了16SrDNA克隆文库.采用文库库容值(C)、香农–威纳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E)对文库微生物多... 从大庆油田4个聚合物驱后的采油井中提取总DNA,扩增其16S rDNA片段,克隆到大肠杆菌,然后用ARDRA法对所得的298个克隆中的插入片段进行分析,建立了16SrDNA克隆文库.采用文库库容值(C)、香农–威纳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E)对文库微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4个样品中共得出22个操作分类单元(OTU).其中4个OTU在整个群落中占78.18%,9个OTU只有一个克隆.对22个OTU的代表克隆序列、GenBank数据库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聚驱后油井中的细菌基本属于α变形菌纲(24.83%)、γ变形菌纲(23.49%)、δ变形菌纲(35.56%)和未培养微生物(16.78%).与石油烃降解和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相关的假单胞菌(Pseudomonas)和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在文库中占的比例分别是17.79%和6.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ARDRA) 聚驱后油藏 微生物多样性 16S rDNA克隆文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驱后油藏夹层分布及其对剩余油的控制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莉 刘慧卿 +1 位作者 郭长春 闫萍 《中外能源》 CAS 2014年第9期47-50,共4页
为了研究聚合物驱后油藏夹层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采用密闭取心井和新钻井测井资料对聚驱后油藏——孤岛中一区Ng3进行夹层识别,并利用建立的夹层识别标准对中一区Ng3的油水井进行夹层解释。其中物性夹层较多,占47.9%;其次为灰质夹层,占3... 为了研究聚合物驱后油藏夹层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采用密闭取心井和新钻井测井资料对聚驱后油藏——孤岛中一区Ng3进行夹层识别,并利用建立的夹层识别标准对中一区Ng3的油水井进行夹层解释。其中物性夹层较多,占47.9%;其次为灰质夹层,占36.1%;泥质夹层发育较少,仅占16.0%。设计变流线井网加密调整方式,井网调整设计加密新井17口,其中新油井8口,新水井9口。针对夹层对聚合物驱后油藏剩余油的控制作用和对新井产量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孤岛中一区Ng3夹层较发育,延伸距离大于一个井距的泥质夹层能够控制聚驱后油藏层内剩余油的分布,夹层附近剩余油饱和度在45%以上。而物性夹层和灰质夹层分布范围较小,基本不起控油作用。夹层分布范围大,能起到遮挡作用的油井投产初期产油量较高,综合含水在90%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驱后油藏 夹层 识别解释 井网加密 剩余油分布 综合含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静态资料综合判断聚驱后的油藏井间连通性——以渤海L油田为例 被引量:7
12
作者 瞿朝朝 刘斌 +2 位作者 宋洪亮 解婷 张振杰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1年第2期76-79,共4页
渤海L油田油藏聚驱后,部分井区后续水驱阶段出现含水回返快,剩余油挖潜难的问题。为此,应用水平井测井解释静态法分析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变化,再利用注采受效关系、产聚浓度监测数据及不稳定试井等动态资料判断井间连通性。研究表明,测井... 渤海L油田油藏聚驱后,部分井区后续水驱阶段出现含水回返快,剩余油挖潜难的问题。为此,应用水平井测井解释静态法分析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变化,再利用注采受效关系、产聚浓度监测数据及不稳定试井等动态资料判断井间连通性。研究表明,测井模型显示井区内储层平面非均质性较强,注采受效法判断注水井C1H与采油井C2H趾部连通性好,与采油井C3连通性差,验证了测井解释结果;产聚浓度监测结果表明,注水井C4与采油井C2H井间连通性差,与采油井C3、C6井间连通性好,并由不稳定试井法得到验证。该方法在渤海L油田C井区应用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L油田 井间连通性 聚驱后油藏 动静态资料 非均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驱后优势渗流通道识别方法研究——以大庆油田X区块为例
13
作者 夏连晶 樊海琳 赵树成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4年第5期79-83,共5页
由于聚合物驱后期注入液沿着优势渗流低效循环,继续注入聚合物溶液会导致含水上升过快,影响油田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通过累积概率法划分不同水淹级别,采用油藏地质参数和聚驱生产动态参数建立聚驱后优势渗流通道评价体系,并利用灰色关... 由于聚合物驱后期注入液沿着优势渗流低效循环,继续注入聚合物溶液会导致含水上升过快,影响油田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通过累积概率法划分不同水淹级别,采用油藏地质参数和聚驱生产动态参数建立聚驱后优势渗流通道评价体系,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各体系权重,建立优势渗流通道分级界限标准,将该方法应用于大庆油田X区块,明确了各沉积单元各级水淹比例,并通过注水井分层吸水资料对识别的优势渗流通道进行验证,为后期优势渗流通道治理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驱后油藏 优势通道识别 灰色关联分析法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喇南聚驱后羧酸铬流动凝胶驱油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程富利 张义江 +2 位作者 高峰 魏守芒 舒方春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0-183,共4页
大庆喇嘛甸油田聚驱后葡I1~2层采收率约50%.1999.9~2001.9在喇南一区进行了聚驱后流动凝胶驱油试验,本文报道试验结果及结果分析.试验区为五点法面积井网,注入井6口,采出井12口,其中两口中心井采收率为53.96%和51.99%.新钻井资料表明... 大庆喇嘛甸油田聚驱后葡I1~2层采收率约50%.1999.9~2001.9在喇南一区进行了聚驱后流动凝胶驱油试验,本文报道试验结果及结果分析.试验区为五点法面积井网,注入井6口,采出井12口,其中两口中心井采收率为53.96%和51.99%.新钻井资料表明未水淹、低水淹层多分布于单元顶部低渗层,数模分析表明平面上剩余油多分布在试验区边部,中心区含水饱和度62.5%.注入聚合物/羧酸铬流动凝胶后,①吸水剖面改善;②4口采出井含水下降,产油量增加,中心区采收率提高0.8%;③后续注水时含水上升慢,每注水0.01 PV,9口采出井含水平均上升0.04%,对比水驱井为0.14%.注入过程中注入井口取样成胶率为91.7%,3~5天成胶粘度超过2×103mPa·s的占82.0%,最高粘度达2×104mPa·s;返排深度~3 m,20 h返排液地面粘度超过2×104 mPa·s,这些数据说明注入体系在地面条件下成胶性能良好.注入压力上升幅度小,视吸水指数下降幅度小;注入体系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小;有一口井产出少量Cr3+,产出液在地面能形成凝胶;初始粘度24 mPa·s的注入体系在30~50℃下常压静置2天后粘度为610 mPa·s,在高压条件下流动7天后粘度仅为9.1 mPa·s;这些现象说明注入体系在油层条件下成胶性能较差.图2表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凝胶(弱凝胶) 合物阳)AM/羧酸铬凝胶体系 成胶性能 油效果 聚驱后油藏 大庆喇南一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源微生物采油技术在大庆油田南二区东部聚驱后油层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芳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5年第6期119-122,145,共4页
针对聚驱后油藏含水上升速度快、产量递减幅度大、剩余油开采难度逐渐增加的问题,在大庆油田南二区东部聚驱后的水驱区块开展了小区块内源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对试验过程中的注入方式、注入工艺及油藏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加... 针对聚驱后油藏含水上升速度快、产量递减幅度大、剩余油开采难度逐渐增加的问题,在大庆油田南二区东部聚驱后的水驱区块开展了小区块内源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对试验过程中的注入方式、注入工艺及油藏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加入保护段塞的注入方式能充分发挥营养液激活功效,有利于微生物驱油效果的发挥;内源微生物驱增加了原油的轻质组份,从而提高了原油流动性;油层剖面动用状况得到改善,提高了差油层采油量。试验的4口采油井最高增油13.4 t/d,综合含水最低下降2.2个百分点,表明聚驱后油藏仍然可以采用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油田南二区 聚驱后油藏 内源微生物 提高原油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激活剂对油藏内源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任国领 徐晶雪 +4 位作者 张莹 曲丽娜 乐建君 张虹 黄永红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9期1004-1008,共5页
目的筛选大庆油田聚驱后油藏内源微生物采油激活剂的类型。方法在动态物理模拟实验模型基础上,利用基于16S rDNA的基因克隆文库方法,分析了两组激活剂配方激活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配方1激活的微生物菌群主要有假单胞菌属(75%)、深海... 目的筛选大庆油田聚驱后油藏内源微生物采油激活剂的类型。方法在动态物理模拟实验模型基础上,利用基于16S rDNA的基因克隆文库方法,分析了两组激活剂配方激活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配方1激活的微生物菌群主要有假单胞菌属(75%)、深海弯曲菌属(18%)、陶厄菌属(6%);配方2激活的微生物菌群主要有陶厄菌属(50%)、假单胞菌属(26%)、螺杆菌属(15%)、梭菌属(9%)。结论激活剂配方2更适合大庆油田聚驱后油藏内源微生物采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驱后油藏 激活剂 内源微生物 群落结构 基因克隆文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