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空间尺度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以湖南省为例
1
作者 杨君 刘畅 +5 位作者 袁淑君 魏雨彤 王义博 谢佳轩 孟媛媛 余德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4-275,共12页
[目的]分析耕地利用转型特征和碳排放时空分布差异,探究各影响因素在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耕地低碳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土地利用数据结合碳排放系数,从县区与5 km网格尺度揭示湖南省2000-2020年耕地利用转... [目的]分析耕地利用转型特征和碳排放时空分布差异,探究各影响因素在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耕地低碳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土地利用数据结合碳排放系数,从县区与5 km网格尺度揭示湖南省2000-2020年耕地利用转型及其产生的碳排放的时间演化特征,借助空间自相关方法识别和分析碳排放空间分布特征,最后运用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探究因子影响与因子间的相互作用程度。[结果]①研究期内湖南省的耕地面积缩减,伴随耕地与林地、水域以及建设用地之间转化,碳排放量呈现波动增加趋势。②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在两种尺度上皆存在显著的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现象,表明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在时空维度均具有较强的集中分布特征。③各影响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对碳排放的解释力皆强于单因子作用强度,社会经济因素和区位条件因素的交互作用在两种尺度下均有显著的解释力。[结论]湖南省耕地利用转型对碳排放的影响显著,不同空间尺度下碳排放特征和驱动因素存在明显差异,未来应当更科学合理制定耕地利用减排降碳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转型 碳排放 空间自相关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长城市群耕地利用转型与县域城乡融合耦合协调的时空演进及驱动因素
2
作者 潘子纯 田蓬鹏 +2 位作者 马鹏超 马林燕 朱玉春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8-239,共12页
耕地利用转型与县域城乡融合是彼此协同的有机体,揭示二者耦合协调的时空演进及驱动因素对于促进耕地高效利用和县域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基于2011—2021年哈长城市群63县(县级市)的统计数据,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 耕地利用转型与县域城乡融合是彼此协同的有机体,揭示二者耦合协调的时空演进及驱动因素对于促进耕地高效利用和县域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基于2011—2021年哈长城市群63县(县级市)的统计数据,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测算耕地利用转型指数、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在分析耦合协调度时空演进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空间统计、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二者耦合协调度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11—2021年哈长城市群耕地利用转型与县域城乡融合的耦合协调度呈上升态势,并在空间上显现出均衡演化的格局。此外,从耦合协调度的分类来看,中度协调区域数量仍然较少,仅占比31.746%,高度协调区域则未能出现,表明二者的耦合协调度仍有待提升。2)2011—2021年哈长城市群耕地利用转型与县域城乡融合耦合协调度的全局Moran’s I显著为正,且数值集中在区间[0.184,0.385]内,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正相关特征。局部地区也已形成空间分化,高高集聚区呈北移趋势,主要分布在松原、绥化、齐齐哈尔等地,低低集聚区的分布较为稳定,位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3)哈长城市群耕地利用转型与县域城乡融合的耦合协调度受到自然环境、市场条件、政府因素等的综合影响。其中,坡度、财政分权对耦合协调度影响的直接效应及间接效应均为负,人均GDP、产业高级化指数、农业机械化水平的直接效应及间接效应均为正。最后,从把握耕地利用转型与县域城乡融合的耦合机制、探索耦合协调度提升的差异化路径、关注影响耦合协调度提升的具体因素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转型 县域城乡融合 耦合协调度 时空演进 驱动因素 哈长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三省城乡融合对耕地利用转型的影响及空间效应研究
3
作者 杨子晗 王颖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3期90-96,共7页
探讨城乡融合对耕地利用转型的影响,有助于为耕地向着更高效、绿色和集约的方向发展提供参考意见。以东北三省的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12-2021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测度城乡融合水平和耕地利用转型指标,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 探讨城乡融合对耕地利用转型的影响,有助于为耕地向着更高效、绿色和集约的方向发展提供参考意见。以东北三省的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12-2021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测度城乡融合水平和耕地利用转型指标,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探讨城乡融合对耕地利用转型的影响及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0年间城乡融合水平和耕地利用转型指数都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分别上涨10.35%和12.29%;城乡融合对耕地利用转型为正向影响,且对耕地利用隐性转型影响更大;城乡融合对耕地利用转型具有空间溢出作用,且间接效应大于直接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耕地利用转型 空间杜宾模型 影响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功能区视角下湖北省耕地利用转型时空分异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朱庆莹 王玉琳 +1 位作者 陈坤 陈银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22-232,共11页
明晰不同主体功能区耕地利用转型时空分异特征对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在基于要素诱致性替代理论阐述耕地利用转型机理的基础上,以湖北省所有区(县)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经济、自然地理、农业生产等数据对1995—2... 明晰不同主体功能区耕地利用转型时空分异特征对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在基于要素诱致性替代理论阐述耕地利用转型机理的基础上,以湖北省所有区(县)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经济、自然地理、农业生产等数据对1995—2019年间不同主体功能区耕地利用转型时空分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湖北省耕地功能转型随时间主要呈倒“V”型变化特征,各主体功能区早中期主要发生负转型,后期主要发生正转型;空间上呈现鄂西山区及武汉城市圈少数地区转型程度较为剧烈,其余地区相对平缓;生态功能区转型最为剧烈,而重点发展区转型最缓和。2)湖北省耕地空间转型随时间呈“N”型变化特征,各主体功能区随时间正负转型交错;空间上呈现江汉平原及武汉城市圈的部分地区转型较剧烈而鄂西等山区转型较弱的特征,农产品主产区转型最剧烈,重点发展区次之,生态功能区最平缓;3)湖北省耕地利用总转型随时间呈M”型变化特征,各主体功能区早中期主要发生负转型,后期主要发生正转型;空间上表现为江汉平原及武汉城市圈的部分地区转型剧烈程度强于鄂西等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强于重点发展区和生态功能区。不同主体功能区在社会经济条件、耕地资源禀赋等方面异质性明显,应采取差异化的政策设计引导耕地利用转型,服务湖北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耕地利用转型 功能转型 空间转型 时空分异 主体功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功能权衡与协同下的南宁市耕地利用转型研究
5
作者 韦燕飞 祝文婷 +1 位作者 黄广能 童新华 《自然资源情报》 2024年第1期31-37,共7页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更好地引导耕地利用转型,本文通过引用土地系统功能度模型对权衡协同关系进行分析,利用灰色关联度法找出耕地转型的影响因素,探究耕地隐性变化形态的多功能权衡协同的相互作用,分析了耕地转型...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更好地引导耕地利用转型,本文通过引用土地系统功能度模型对权衡协同关系进行分析,利用灰色关联度法找出耕地转型的影响因素,探究耕地隐性变化形态的多功能权衡协同的相互作用,分析了耕地转型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南宁市2010—2019年耕地多功能呈现不同变化趋势。二是根据功能层次性,将南宁市2010—2019年耕地的多功能相互作用结果划分为3个阶段。三是耕地各个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转变,由权衡关系与协同关系持平转变到以协同关系为主,再到权衡关系与协同关系整体转为相互促进关系的过程。四是耕地转型影响因素关联性随时间变化而不同。因此,根据耕地隐性变化形态的多功能权衡与协同关系的变化,可以测算出耕地利用转型,这将为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功能权衡 协同分析 耕地利用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理论的鄱阳湖平原耕地利用转型时空变化分析
6
作者 李永鹏 《北斗与空间信息应用技术》 2024年第4期27-31,共5页
文章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理论,利用2019—2022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耕地利用转型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①乡村发展对耕地利用转型的影响:耕地利用类型转变更容易发生在当地特色资源处。如发展水产养殖和林下经济,且在农村地区也容易伴生耕... 文章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理论,利用2019—2022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耕地利用转型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①乡村发展对耕地利用转型的影响:耕地利用类型转变更容易发生在当地特色资源处。如发展水产养殖和林下经济,且在农村地区也容易伴生耕地转型为建设用地。②4年间建设用地转型为耕地不断增加,说明节约集约用地不断取得社会的共识。③村庄发展过程中大块的耕地容易被侵占,同时耕地保护背景下,耕地布局进行了及时调整,反映出村庄发展过程中耕地保护意识不断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发展 耕地利用转型 地学信息图谱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耕地利用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研究 被引量:46
7
作者 卢新海 唐一峰 +1 位作者 易家林 姜旭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3-61,共9页
研究目的:分析耕地利用显性转型和隐性转型各形态对湖南省农业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研究方法:投影寻踪模型,空间自相关,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结果:(1)农业经济增长、耕地利用显性转型和隐性转型及各形态存在空间关联性;(2)耕地... 研究目的:分析耕地利用显性转型和隐性转型各形态对湖南省农业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研究方法:投影寻踪模型,空间自相关,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结果:(1)农业经济增长、耕地利用显性转型和隐性转型及各形态存在空间关联性;(2)耕地空间位置相邻性导致耕地利用转型各形态对农业经济增长不仅存在直接效应,还产生了影响相邻县域的溢出效应,即本县域农业经济增长1%,相邻县域农业经济将会增长0.28%;(3)耕地利用显性转型各形态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高于隐性转型各形态,显性转型中耕地数量形态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溢出效应分别占到总效应的96.47%、34.97%。研究结论:应在合理配置各类生产要素的基础上,开展县域间耕地利用与管理等方面的合作,提升耕地利用转型各形态对本县域和邻近县域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经济 耕地利用转型 农业经济 空间计量 直接效应 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食物观视阈下的耕地利用转型:现实挑战、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20
8
作者 宋敏 张安录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1-41,共11页
研究目的:系统剖析大食物观视阈下耕地利用转型的现实挑战、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为探寻与大食物观相适应的耕地利用转型策略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系统推论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当前亟需与大食物观相适应、相匹配的耕地... 研究目的:系统剖析大食物观视阈下耕地利用转型的现实挑战、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为探寻与大食物观相适应的耕地利用转型策略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系统推论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当前亟需与大食物观相适应、相匹配的耕地利用转型策略;大食物观视阈下的食物需求、食物安全目标、耕地利用目标与耕地利用转型之间存在逻辑关联;面向大食物观,提出了包括由人口—资源—食物协调的布局机制、刚性管制与弹性调控复合分区机制、基于管控强度差异的耕地发展权补偿机制、基于经营主体分类引导的耕地利用效率提升机制、基于耕作行为激励的可持续集约利用机制构成的耕地利用转型路径体系。研究结论:大食物观是我国新发展阶段耕地利用转型的重要引领,推进耕地利用转型是践行大食物观的关键支撑,探索并实施多路径协同的耕地利用转型策略是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并服务于国家食物安全重大战略的应时之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 耕地利用转型 大食物观 理论逻辑 转型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的时空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9
作者 赵映慧 王子彤 +1 位作者 詹汶羲 盖兆雪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247-2255,共9页
【目的】研究黑龙江省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的时空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以期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碳排放系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1990—2020年黑龙江省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的时空分异特征,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模... 【目的】研究黑龙江省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的时空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以期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碳排放系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1990—2020年黑龙江省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的时空分异特征,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测黑龙江省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1)1990—2020年黑龙江省耕地面积不断增加,耕地与林地、草地之间的转换最显著。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量由1990—2000年的1126 531 t减少到2000—2010年的125 292.3 t,再增加至2010—2020年的1793 129.5 t,耕地利用转型产生的碳排放量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但最终为碳源区;(2)1990—2020年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存在空间集聚效应,热点区由西南向东再向西北移动,从平原地带向丘陵地带转移;冷点区则呈现西北向东南方向扩展的态势;(3)1990—2020年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主要受自然环境因素主导,其中高程因子的解释力最强。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是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及政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最强,且以非线性增强为主,其中坡度和土地利用程度的交互作用解释力最强。【结论】对黑龙江省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的时空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为区域耕地低碳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一定理论支持。耕地利用隐性形态下土地产权、经营方式、投入产出等转型产生的碳排放研究应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转型 碳排放 时空分异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利用转型与农村经济增长: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 被引量:11
10
作者 刘新智 周韩梅 董飞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2-111,共10页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运用空间杜宾模型,从空间视角探讨耕地利用转型对农村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耕地利用转型各形态基本呈现出“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结构;耕地利用显性转型的数...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运用空间杜宾模型,从空间视角探讨耕地利用转型对农村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耕地利用转型各形态基本呈现出“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结构;耕地利用显性转型的数量形态、空间布局形态和耕地利用隐性转型的生活形态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耕地利用隐形转型对农村经济增长产生的总效应大于显性转型产生的总效应.因此,在耕地利用转型剧烈、耕地利用保护形势严峻的城市化进程中,需强化耕地保护政策实施绩效评价,实现耕地可持续集约利用与区域经济增长协同发展,提升耕地利用隐性形态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同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机跨区服务举措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转型 农村经济增长 空间杜宾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利用转型研究综述 被引量:2
11
作者 郭娜 《河北企业》 2017年第6期104-105,共2页
我国人均耕地量少,社会经济发展占用耕地,人地矛盾问题突出。耕地利用转型对推动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耕地利用转型的研究已有较为丰富的成果,本文从耕地功能的类型、耕地利用现状、耕地转型研究路径、耕地利用转... 我国人均耕地量少,社会经济发展占用耕地,人地矛盾问题突出。耕地利用转型对推动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耕地利用转型的研究已有较为丰富的成果,本文从耕地功能的类型、耕地利用现状、耕地转型研究路径、耕地利用转型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提高对耕地利用转型的系统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转型 耕地变化 影响因素 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和空间计量的耕地利用转型时空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被引量:34
12
作者 史洋洋 吕晓 +1 位作者 郭贯成 巩晨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51-60,共10页
研究目的:分析耕地利用转型过程的时空格局演化及其趋势变化,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探究耕地利用转型的驱动机制。研究方法:GIS、地学图谱分析、空间计量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1990-2000年耕地利用转型最为活跃;2000-2015年耕地利用转型过... 研究目的:分析耕地利用转型过程的时空格局演化及其趋势变化,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探究耕地利用转型的驱动机制。研究方法:GIS、地学图谱分析、空间计量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1990-2000年耕地利用转型最为活跃;2000-2015年耕地利用转型过程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性,耕地利用转型过程的时间阶段性特征显著。(2)山东省土地利用形态格局依然存在冲突,耕地利用转型处于从持续快速减少向缓慢减少的过渡阶段。(3)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交通区位和土地管理因素共同驱动耕地利用转型,不同因素对不同时间阶段耕地利用转型驱动机制也存在差异。研究结论: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和国土空间规划时应统筹考虑耕地利用转型的驱动因子及区域差异规律,对建设占用耕地加强规划管控,强化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绩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耕地利用转型 空间计量 时空格局 驱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贫困县耕地利用转型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1
13
作者 向敬伟 李江风 曾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72-279,共8页
耕地利用转型对推动乡村转型发展,促进乡村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为准确分析鄂西贫困县耕地利用转型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该文从空间形态和功能形态2方面测度了耕地利用转型状况,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了耕地利用转... 耕地利用转型对推动乡村转型发展,促进乡村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为准确分析鄂西贫困县耕地利用转型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该文从空间形态和功能形态2方面测度了耕地利用转型状况,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了耕地利用转型的空间分异特征,并利用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从人口、经济和产业结构3方面分析了耕地利用转型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效用。结果表明:从全局空间自相关来看,鄂西16贫困县2002-2013年耕地空间转型具有显著正相关效应,其中在2002-2005年正相关效应最强;而耕地功能形态转型呈现出逐渐减弱的空间正相关效应。从局部空间自相关来看,鄂西16贫困县耕地空间形态转型的低-低区分布主要在鄂西北地区,高-高区和低-高区主要分布在鄂西南地区;耕地功能转型的局部空间自相关性较低,空间异质性不明显,仅来凤县处于高-高区。在影响因素效用方面,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和城市化率对耕地空间形态转型的影响效用最大,人口密度和第一产业占比影响效用最低;人口密度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对耕地功能形态转型的影响效用最大,城市化率、人均GDP、第一产业占比等影响因素效用较低。在影响因素的调控过程中,因素的影响效用与耕地利用转型调控程度呈正相关,因素的影响效用越高,对耕地利用转型调控力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土地利用 农业 耕地利用转型 空间分异 影响因素 鄂西贫困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坡耕地利用转型及其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影响——以奉节县为例 被引量:10
14
作者 夏春华 李阳兵 +4 位作者 曾晨岑 张冰 郑骆珊 陈艳 邵景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688-2702,共15页
探究典型生态脆弱区坡耕地利用转型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合理利用山区坡耕地资源、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奉节县2000、201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坡耕地利用形态转型测度、社会... 探究典型生态脆弱区坡耕地利用转型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合理利用山区坡耕地资源、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奉节县2000、201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坡耕地利用形态转型测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等方法,揭示山区坡耕地利用转型的一般规律,综合定量探究坡耕地利用转型对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测量对其耦合变化类型的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奉节县坡耕地面积整体缩减,以廊道和边缘斑块坡耕地形态减少为主,减少的坡耕地主要向具有生态功能的林地和生态经济功能的园地转换;(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均呈增长趋势,且区域差异显著,前者呈“长江河谷区高—山区低”的分布格局,后者呈“长江河谷区低—山区高”的空间格局;(3)坡耕地利用转型对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响应类型可以归纳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同步发展型、社会经济发展-生态滞后型、社会经济滞后-生态恢复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型和生态环境质量偏低型5种;(4)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变化的各类型主要受到坡耕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多样性、距县行政中心距离等因子驱动,且整体上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作用大于自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转型 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影响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时空分异特征与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22
15
作者 盖兆雪 詹汶羲 +1 位作者 王洪彦 杜国明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87-196,共10页
为揭示耕地利用转型的碳排放时空分异特征,以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为例,基于网格单元法和碳排放系数,测度1990—2020年耕地利用转型的碳排放强度,并借助重心分析、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冷热点分析工具和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揭示耕地利用... 为揭示耕地利用转型的碳排放时空分异特征,以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为例,基于网格单元法和碳排放系数,测度1990—2020年耕地利用转型的碳排放强度,并借助重心分析、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冷热点分析工具和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揭示耕地利用转型的碳排放空间异质性与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990—2020年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耕地与建设用地、林地之间的转型最为剧烈,耕地主要转型为建设用地。1990—2020年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由1990—2000年的3704.12 t增加到2010—2020年的35656.29 t,增加了近8.63倍,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最终呈现为碳源形式。1990—2020年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重心基本保持稳定,向东移动了15.17 km,其中1990—2010年重心移动距离最大,呈现东北地区碳排放恶化,而西南地区碳排放明显改善的特点。1990—2020年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非随机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集聚性,热点区主要围绕南岗区向周围边界扩散,冷点区零星点状分布在东南部地区。与城镇中心距离是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的主控因子,各因子之间交互作用以双因子增强为主,其中土地利用程度与年平均降水量、与城镇中心距离之间的相互作用解释力较强,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空间分异特征是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转型 碳排放 时空分异 形成机理 地理探测器 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利用转型突变点检测及其时空特征--以昆明市东川区为例 被引量:14
16
作者 蒋梦凡 李智国 +1 位作者 李杰 刘新有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6-95,共10页
研究目的:识别东川区1989—2020年耕地利用转型时间节点及其时空特征。研究方法:滑动T检验、Mann-Kendall检验、Yamamoto检验、局部空间自相关。研究结果:(1)耕地利用显性转型发生于2002年,主要受劳动力转移的影响,隐性转型发生于2006年... 研究目的:识别东川区1989—2020年耕地利用转型时间节点及其时空特征。研究方法:滑动T检验、Mann-Kendall检验、Yamamoto检验、局部空间自相关。研究结果:(1)耕地利用显性转型发生于2002年,主要受劳动力转移的影响,隐性转型发生于2006年和2012年,主要受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2)耕地利用形态综合指数在转型前后均呈东高西低态势,与东川区地形格局基本一致。(3)显性转型后耕地数量的空间集聚特征较为稳定,种植结构空间变化明显;隐性转型后经济与生态功能指数空间集聚程度不断降低,二者朝着区域均衡化方向发展,社会功能集聚程度有所提升,其区域异质性增强。研究结论:突变检测法较好刻画了东川区耕地利用转型时间节点;村域尺度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地形和经济发展水平对耕地利用转型产生的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耕地利用转型 突变点检测 时空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对耕地利用转型的影响及门槛效应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唐一峰 卢新海 张旭鹏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9-68,共10页
研究目的:探究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对耕地利用转型的影响和门槛效应。研究方法:投影寻踪模型,动态空间Durbin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对耕地利用转型的空间溢出效应比直接效应更为显著,空间溢出效应表现为周... 研究目的:探究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对耕地利用转型的影响和门槛效应。研究方法:投影寻踪模型,动态空间Durbin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对耕地利用转型的空间溢出效应比直接效应更为显著,空间溢出效应表现为周边省份公路密度的提高会促进本省份耕地利用转型;(2)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对耕地利用转型具有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推动耕地功能形态转型实现;(3)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对耕地利用转型影响存在单一门槛效应,表现为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对耕地利用转型的正向影响呈先升后降的变化特征,并且当前公路基础设施对西部地区耕地利用转型的促进作用大于东、中部地区。研究结论:应结合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优化公路基础设施布局,提高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耕地利用转型和农业发展的区域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基础设施建设 耕地利用转型 直接效应 空间溢出效应 门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耕地利用转型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苗苗 迮寒露 吴永华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53-760,共8页
基于浙江省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构建涉及耕地利用转型的图谱分析模型,利用ArcGIS 10.6软件揭示浙江省耕地利用转型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浙江省耕地利用转型以林地占补和向建设用地转出为主,空间上由杭嘉湖平原、杭... 基于浙江省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构建涉及耕地利用转型的图谱分析模型,利用ArcGIS 10.6软件揭示浙江省耕地利用转型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浙江省耕地利用转型以林地占补和向建设用地转出为主,空间上由杭嘉湖平原、杭绍甬地区、甬温沿海经济带向浙中盆地丘陵区呈“C”型集聚,“东占西补”特征明显;耕地利用转型数量和空间分离度增加,耕地面积“占大于补”,但占补缺口正在缩小;耕地利用转型以后期变化型(即变化发生在2010—2020年)为主,林地是耕地补充的主要来源,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问题严重。基于此,建议持续盘活存量、带动增量、应对变量,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逻辑下的耕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土地利用空间正义,实现耕地补充和建设用地保障“双向平衡”,生态保护、粮食安全、发展空间“三位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转型 时空特征 地学信息图谱 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利用转型碳储量时空分异特征及脱钩效应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盖兆雪 徐颖 杜国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035-2043,共9页
【目的】研究耕地利用转型的碳储量时空异质性及与粮食生产之间的脱钩关系,为实现低碳农业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为研究区,基于碳储量测算方法和核密度分析模型,揭示1990—2020年研究区耕地利用转... 【目的】研究耕地利用转型的碳储量时空异质性及与粮食生产之间的脱钩关系,为实现低碳农业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为研究区,基于碳储量测算方法和核密度分析模型,揭示1990—2020年研究区耕地利用转型的碳储量时空分异特征,并借助Tapio脱钩模型,探究耕地利用转型碳储量损失与粮食生产之间的脱钩效应。【结果】①1990—2020年研究区耕地面积逐渐减少,耕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的转型最为剧烈。耕地利用转型碳储量呈大幅度下降趋势,1990—2000年碳储量增加38.863×10^(4) t,而2010—2020年碳储量损失6012.175×10^(4) t,损失近155.701倍。②1990—2020年耕地利用转型碳储量重心基本保持稳定,向东北方移动了13.396 km,空间上呈现“边密中疏”的分布格局,且集聚性逐渐增强,由单核分布向多核分布转变,破碎化程度加剧。③1990—2020年研究区耕地利用转型碳储量损失与粮食生产脱钩经历了强脱钩—弱脱钩—扩张连接的过程,脱钩关系向非良性趋势发展。④1990—2020年研究区脱钩空间分异特征显著,内部空间差异较大,呈现不均等性,由两级分化向三级分化转变。【结论】1990—2020年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耕地利用转型过程中导致碳储量不断下降,且空间破碎化程度显著,碳储量损失严重影响粮食安全,研究区应重视粮食碳储量损失对粮食安全的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转型 碳储量 时空特征 脱钩效应 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耕地利用转型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20
作者 金一诺 王枫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52-361,共10页
为推进珠三角耕地保护、优化耕地利用格局,将耕地利用转型内涵进一步深化,从结构、效率和功能3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ArcGIS空间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揭示了珠三角地区耕地利用转型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为推进珠三角耕地保护、优化耕地利用格局,将耕地利用转型内涵进一步深化,从结构、效率和功能3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ArcGIS空间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揭示了珠三角地区耕地利用转型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区域耕地利用形态诊断可以从结构、效率和功能三方面度量;(2)珠三角整体耕地利用综合转型水平呈上升态势,城市间综合转型水平差异明显并呈缩小趋势;(3)珠三角耕地利用综合转型在空间上呈“核心—边缘”分布特征,中心城市转型水平较低;(4)各市在结构、效率和功能转型3个层面的得分具有不均衡性,转型优劣有所差异,其中深圳效率转型指数上升293.12%,广州结构转型指数下降19.76%,中山功能转型指数下降20.69%。(5)城镇化率、人均GDP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对耕地利用转型的影响较为显著。综上,珠三角耕地利用朝优化方向转型,但区域间转型差异仍不可忽视。人口和社会因素对珠三角耕地利用转型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转型 时空演化特征 珠三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