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维黄杨星D磺酰化衍生物的合成及耐缺氧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郭彩红 窦后松 +3 位作者 郜宁 肖佩玉 李颖 尹述凡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11-514,共4页
目的寻找更多具有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潜在药物。方法通过磺酰化反应将不同取代的磺酰氯中间体连接到环维黄杨星D上,合成得到目标产物,并对其进行耐缺氧活性的研究。结果和结论共合成了7个环维黄杨星D磺酰化衍生物,其结构经IR、MS1、HNM... 目的寻找更多具有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潜在药物。方法通过磺酰化反应将不同取代的磺酰氯中间体连接到环维黄杨星D上,合成得到目标产物,并对其进行耐缺氧活性的研究。结果和结论共合成了7个环维黄杨星D磺酰化衍生物,其结构经IR、MS1、HNMR和高分辨质谱(HRMS)确证,且化合物2 a^2g均具有良好的药理活性,其中化合物2 e、2g作用最强,超过现有临床药物黄杨宁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维黄杨星D 磺酰化 结构修饰 合成 耐缺氧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维黄杨星D衍生物的合成及耐缺氧活性 被引量:2
2
作者 胡翠 杨鸿均 +3 位作者 窦后松 李正帮 李颖 尹述凡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1-33,共3页
目的:寻找具有更好耐缺氧活性的环维黄杨星D的衍生物。方法:在乙醇回流的条件下与取代的苯甲醛缩合得化合物2a~2h。结果和结论:合成了8个新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IR和MS(HRMS)确认。并对化合物2a~2h进行了药理活性筛选,结果表明,部... 目的:寻找具有更好耐缺氧活性的环维黄杨星D的衍生物。方法:在乙醇回流的条件下与取代的苯甲醛缩合得化合物2a~2h。结果和结论:合成了8个新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IR和MS(HRMS)确认。并对化合物2a~2h进行了药理活性筛选,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具有良好的耐缺氧活性,但均未超过其先导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维黄杨星D 1 3-噁嗪 合成 耐缺氧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噻二唑类衍生物的合成与耐缺氧活性 被引量:1
3
作者 朱占洲 高翔 +4 位作者 朱海 赵俊 朱驹 吕加国 周有骏 《药学实践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220-222,共3页
目的设计并合成一类新型的噻二唑类衍生物,评价其耐缺氧活性。方法以氨基硫脲为起始原料,经过三步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采用缺氧耐受实验测定目标化合物的耐缺氧活性。结果与结论合成了7个新型的噻二唑类衍生物,其耐缺氧活性经过评价,其... 目的设计并合成一类新型的噻二唑类衍生物,评价其耐缺氧活性。方法以氨基硫脲为起始原料,经过三步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采用缺氧耐受实验测定目标化合物的耐缺氧活性。结果与结论合成了7个新型的噻二唑类衍生物,其耐缺氧活性经过评价,其中1个化合物的耐缺氧活性突出,具有进一步研究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二唑类衍生物 合成 耐缺氧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银花耐缺氧活性部位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博 赵楠 +1 位作者 王宇 刘涛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5年第6期67-70,共4页
对金银花提高小鼠心肌细胞耐缺氧能力的活性部位进行了HPLC指纹图谱研究。采用Shimadzu Shimpack PREP ODS(H)C18色谱柱(250mm×4.60mm,5μm),以乙腈-0.5‰三氟乙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330nm... 对金银花提高小鼠心肌细胞耐缺氧能力的活性部位进行了HPLC指纹图谱研究。采用Shimadzu Shimpack PREP ODS(H)C18色谱柱(250mm×4.60mm,5μm),以乙腈-0.5‰三氟乙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330nm,柱温为30℃。建立了金银花耐缺氧活性部位的HPLC指纹图谱共有模式,标定了8个共有峰,并通过与对照品对照指认了其中5个共有峰,10批药材的相似度均大于0.98。该方法准确快捷,可作为金银花耐缺氧活性部位入药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花 耐缺氧活性部位 HPLC 指纹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C位单取代环维黄杨星D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耐缺氧活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向涛 杨鸿均 +1 位作者 陈程 冯豫川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32-436,共5页
以植物活性单体环维黄杨星D为先导物,设计合成了7个新型的含氮杂环的环维黄杨星D衍生物,其结构经1H NMR,HRMS和IR鉴定.初步的抗耐缺氧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合成的新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耐缺氧活性,其中含哌嗪基取代的衍生物活性较好.
关键词 环维黄杨星D 合成 耐缺氧活性
原文传递
环维黄杨星D的结构修饰及耐缺氧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孙贝贝 向涛 +4 位作者 杨鸿均 冯豫川 李佳川 尹述凡 曾碧涛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6期553-555,共3页
目的 以环维黄杨星D为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以寻求更好的耐缺氧活性的衍生物。方法 将能改变药物活性和水溶性的含氮杂环化合物用于环维黄杨星D的结构修饰,合成目标化合物Ⅱa~Ⅱg。结果 合成了7个未见报道的环维黄杨星D衍生物,其结... 目的 以环维黄杨星D为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以寻求更好的耐缺氧活性的衍生物。方法 将能改变药物活性和水溶性的含氮杂环化合物用于环维黄杨星D的结构修饰,合成目标化合物Ⅱa~Ⅱg。结果 合成了7个未见报道的环维黄杨星D衍生物,其结构经1HNMR、13CNMR、MS和IR表征;同时进行了小鼠耐缺氧活性的研究。结论 合成的新化合物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其中,含吗啉基、咪唑基、哌嗪基取代的衍生物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维黄杨星D 含氮杂环化合物 合成 耐缺氧活性 结构修饰 衍生物
原文传递
响应面法优选复方红参丹富氧分散片的最佳提取工艺及活性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肖凤琴 弓佩含 +4 位作者 刘玉婷 王天宁 赵彧 严铭铭 赵大庆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780-1785,共6页
目的:采用响应面法研究复方红参丹富氧分散片的最佳提取工艺及其提高机体缺氧耐受力的活性研究。方法:以红景天苷、丹参酮ⅡA、丹酚酸B、总多糖、总皂苷提取率所得综合评分为考察指标,利用响应面法对提取工艺中的提取时间、提取次数、... 目的:采用响应面法研究复方红参丹富氧分散片的最佳提取工艺及其提高机体缺氧耐受力的活性研究。方法:以红景天苷、丹参酮ⅡA、丹酚酸B、总多糖、总皂苷提取率所得综合评分为考察指标,利用响应面法对提取工艺中的提取时间、提取次数、溶媒量进行进一步的参数优选研究,从而优选出复方红参丹富氧分散片的最佳提取工艺;采用常压耐缺氧、急性脑缺氧、心肌细胞缺氧耐受力实验方法对复方红参丹富氧分散片提取物进行活性研究。结果:复方红参丹富氧分散片最优提取工艺为溶媒量8倍,提取3次,每次2.5h;复方红参丹富氧分散片提取物明显提高机体的缺氧耐受力。结论:响应面法优选工艺简便高效,为确保开发出安全有效、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复方红参丹富氧分散片提供了实验依据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红参丹富氧分散片 保健食品 响应面法 工艺优选 耐缺氧活性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